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0例疗效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詹若愚[1](2021)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整理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资料并汇总分析,观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病程进展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探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可能代表的病情进展和预后,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HBV感染提供体质病理学依据。方法:以国家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标准,收集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江西省南昌第九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0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慢性HBV感染的不同病程分为HBV携带组(96例)、慢乙肝组(106例)、乙肝肝硬化组(58例)、乙肝肝癌组(41例),比较首诊时四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和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因素。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研究的男性患者234例,女性患者67例,男女比例为3.49:1。(2)纳入研究的患者年龄区间为15~75岁,平均年龄为(39.71±13.92)岁。≤40岁有159例,占52.82%;41~59岁有115例,占38.21%;≥60岁有27例,占8.97%。(3)HBV携带组的平均年龄为(31.06±10.83)岁,慢乙肝组的平均年龄为(35.58±10.11)岁,乙肝肝硬化组的平均年龄为(51.07±10.67)岁,乙肝肝癌组的平均年龄为(54.39±10.37)岁。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4)HBV携带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平和质(73.96%)、气虚质(8.33%)、气郁质(6.25%),慢乙肝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湿热质(27.36%)、平和质(16.98%)、阳虚质(16.04%)、气郁质(13.21%),乙肝肝硬化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29.31%)、湿热质(15.52%)、平和质(15.52%),乙肝肝癌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34.15%)、气虚质(12.20%)、湿热质(12.20%)。不同病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男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6)不同性别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阳虚质、平和质多见,女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乙肝肝癌组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其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明显差异,青中年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多见,中老年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湿热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HBV感染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HBV。(2)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进展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其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3)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辨识体质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张旭[2](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覃艳新[3](2020)在《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Fibro Scan技术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疏肝解毒方干预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阶段的患者定期随访监测管理及寻求安全且有效的中医药干预治疗,延缓疾病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方法:1、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疏肝解毒方治疗组与疏肝解毒方安慰剂对照组,每组各30例。2、治疗方案:治疗组予疏肝解毒方免煎颗粒(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工司生产),药物组成为:柴胡15g、白芍15g、黄芪30g、白术20g、枳壳10g、党参20g、叶下珠10g、茵陈10g、虎杖10g、菟丝子20g、杜仲20g、牛膝15g、桃仁10g、龟板20g、鳖甲20g、炙甘草10g。对照组予疏肝解毒方安慰剂免煎颗粒,药物主要成分为蕾香,配以水溶淀粉、无水葡萄糖、食用巧克力棕色素、食用果绿色素、食用柠檬黄色素)。两组均以开水冲服200ml,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00ml,疗程共24周。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肝脏硬度值(LSM)、肝脏纤维化四项: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NP)、Ⅳ型胶原(Ⅳ-C)、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 L)、直接胆红素(DBi L)、白蛋白(ALB);HBV-DNA载量、HBs Ag及HBe Ag变化情况,并根据相应疗效评价标准,作出疗效评价。同时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93.33%,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3.33%、40%,两组患者同期症状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第24周时有效率高于第1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第24周时与第12周时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均显示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组内任意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第12周时胁肋胀痛、情志抑郁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24周时,情志抑郁、胁肋胀痛的证候积分较第12周时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各项证候积分在各个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3、肝脏硬度值(LSM)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脏硬度值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肝脏硬度值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均显示,治疗组的肝脏硬度值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组内任意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周时与治疗前的肝脏硬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至第24周时患者肝脏硬度值反而明显高于第12周时及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四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纤维四项指标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在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第12周时与治疗第24周时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在治疗前、第12周时、第24周时的肝纤维四项指标组内任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功能指标变化: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及第24周时组内两两对比,所观察的所有肝脏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同期组间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6、HBV-DNA病毒载量下降及阴转变化比较:在治疗的第12周与第2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实现HBV-DNA对数值下降大于1log、2log方面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实现HBV-DNA对数值下降大于3log及HBV-DNA阴转方面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7、HBe Ag转阴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两组同期HBe Ag转阴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HBs Ag转阴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有患者出现HBs Ag转阴。9、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共纳入了60例患者,在24周的治疗周期内所有患者没有脱落及失访均完成了实验研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对患者安全指标进行检查,治疗前后安全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变化。仅有1例患者感觉服药后有轻度恶心不适,但均能忍受,其余病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疏肝解毒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抑制HBV-DNA的复制,降低肝纤维四项指标及肝脏硬度值,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本研究证实中药复方疏肝解毒方干预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有效且安全,可延缓疾病进一步进展,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有益的治疗手段,弥补了现代医学对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治疗的不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付敏[4](2020)在《温肾方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温肾方对于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中医症候、HBV-DNA、HBe Ag、肝功能、IL10、IL17的影响,验证其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予温肾方,对照组予安慰剂。治疗12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HBV-DNA、HBe Ag、ALT、TBIL、IL10、IL17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1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评分:12周后,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HBV-DNA水平:12周后,治疗组患者HBV-D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4)HBe Ag水平:12周后,两组患者HBe Ag比较,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肝功能:12周后,治疗组ALT>正常检测值上限的有12人,对照组有2人,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TBIL比较,P>0.05,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6)IL10、IL17水平:12周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10、IL17较前升高,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肾方有助于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改善临床症状,抑制HBV复制,降低患者血清中HBe Ag水平,其机制可能是提高IL10、IL17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反应,从而打破免疫耐受。试验前后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指标及总胆红素无明显变化,表明温肾方安全性良好。

孔德昭[5](2019)在《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为临床决策者提供临床决策依据。2.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医药未来临床试验研究指明方向。3.以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可视化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通过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质量,补充常用的证据质量评估方法对设计误差重视不足的缺陷,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提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改进建议,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医疗法的临床实施。资料与方法: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评估获得的临床证据体(Evidence body)的质量。通过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设计误差(Design error)评估获得证据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运用证据等级水平对临床证据的系统误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运用‘Risk of bias tool’评估临床证据的具体系统误差。运用标准误(Standard Error)评估临床证据的随机误差风险大小。根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对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对影响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的其他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纬度构建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error matrix),将获得的临床证据按照这三个纬度进行等级排序,提出临床证据质量改进方法及建议。结果: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1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随机分配926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纳入的研究包含传统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加减方,疗程为3-8个月左右。其中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的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肝硬化人群,其余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3,95%CI[0.02,11.98];I2=69%;P=0.62;纳入两项研究;24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62,95%CI[0.45,0.85];I2=0%;P=0.003;纳入三项研究;222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2,95%CI[0.50,1.02];I2=38%;P=0.003;纳入两项研究;16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恶心的发生率(RR=5,95%CI[0.24,102.5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RR=2,95%CI[0.19,21.1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失眠的发生率(RR=0.11,95%CI[0.01,2.0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乏力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口干及口苦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腹胀及嗳气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小柴胡汤组成、疗程、剂型、剂量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18.94,95%CI[-29.42,-8.45];I2=97%;P=0.0004;纳入七项研究;63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22.75,95%CI[-44.64,-0.85];I2=99%;P=0.04;纳入六项研究;867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10项研究中有两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47项研究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8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随机分配552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有两项试验研究穴位注射疗法,三项试验研究穴位贴敷疗法,两项试验研究手针疗法,一项试验研究艾灸疗法。有7项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人群,纳入研究的疗程范围为14天-12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7,95%CI[0.43,1.06];I2=0%;P=0.09;纳入3项研究;20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45,95%CI[0.27,0.74];仅纳入一项研究;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11,3.68];I2=98%;P=0.61;纳入两项研究;1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乏力的发生率(RR=0.67,95%CI[0.12,3.7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0.60,95%CI[0.15,2.3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胁肋疼痛的发生率(RR=0.67,95%CI[0.26,1.70];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RR=2.81,95%CI[0.12,66.17];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血常规显着异常的发生率(RR=0.62,95%CI[0.30,1.29];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RR=4.5,95%CI[1.04,19.5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针灸疗法、疗程、诊断标准、参与者合并疾病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21.35,95%CI[-33.60,-9.09];I2=81%;P=0.0006;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18.31,95%CI[-35.44,-1.18];I2=94%;P=0.04;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8项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79项研究由于缺少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我们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临床证据体质量评估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共有两项meta分析、5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17%(9/54)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2%(1/54)的证据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20%(11/54)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72%(39/54)的证据仅报告替代结局指标,43%(23/54)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57%(31/54)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19%(10/54)的证据报告小柴胡汤的化裁组成,0%的证据可被评估为实用性研究,4%(2/54)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meta分析研究。共有两项meta分析,7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两项病例系列报告研究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22%(18/81)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1%(1/81)的证据既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又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19%(15/81)的证据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36%(29/81)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12%(10/81)的证据报告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7%(6/81)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58%(47/81)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4%(36/81)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9%(3/33)报告了针灸疗法的个体化裁,0%的证据报告了医疗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0%的研究可被评估为优效性研究或实用性研究,4%(3/81)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RCT研究。结论:1.获得的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并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未达到所需样本量,因此结论尚不能确证。2.获得的针灸疗法(穴位注射、中药贴敷、手针、艾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手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手针、艾灸、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针灸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但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且未达到所需样本量,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因此关于针灸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有益性结论尚不能确证。而对于针灸疗法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胀事件的风险,同样由于只有一项研究能够提供数据,未达到所需样本量,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其结论同样不能确证。3.纳入的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均具有高风险偏倚,研究质量均很低。未来的研究应该对于研究人群的诊断标准以及合并疾病进行更严格清晰的限定,并且应针对不同的合并疾病进行分层随机;应设计更长随访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更多针对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并应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替代结局指标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的关系。对于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小柴胡汤方剂组成、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疗程进行试验设计;更多设计对比小柴胡汤与安慰剂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对于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如激光针刺等更多疗法,或者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多设计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4.由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是证据体中证据等级最高者,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前,先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中获得各种误差最小化、质量最高的证据,并且在进行系统综述时运用试验序贯分析以及GRADE分级以辅助评价证据体的质量。5.运用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发现目前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我们提出提高中医临床证据质量的相关建议:在未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应对导致高风险系统误差的试验要素(如随机化、盲法、随机分配隐藏、不完整的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进行严谨的设计、实施和报告;应设计足够样本量以及多样性参与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减少随机误差;应更多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应在研究设计阶段即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详细报告;应设计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尽可能的进行实效性及优效性研究;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于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试验设计和实施阶段清楚定义个体化裁的细节,并制定医疗干预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6.“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可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的证据体质量的可视化及证据评估,与目前常用的偏倚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以及Grade分级标准既相互支撑,又可弥补后两者对于设计误差具体影响因素评估的不足。

李美燕[6](2017)在《补肾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携带者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补肾疏肝解毒方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慢性HBV携带者提供中医理论基础。方法:瑞康医院消化内科和肝病科门诊或住院病人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HBV携带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入选的慢性HBV携带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应用补肾疏肝解毒方治疗(补肾疏肝解毒方由云南苦味叶下珠30g、仙灵脾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5g、桃仁10g、甘草5g、虎杖10g、溪黄草30g、刺五加10g组成)。对照组30例应用安慰剂治疗(安慰剂主要成分为藿香、水溶淀粉、无水葡萄糖、食用巧克力棕色素、食用果绿色素、食用柠檬黄色素)。治疗24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血清HBV-DNA、HBs Ag、HBeAg变化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1)治疗24周后,治疗组HBV-DNA较治疗前平均下降2.06 lg(IU/m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0.07 lg(IU/ml)(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HBV-DNA较基线下降>1 lg IU/ml的比例分别为40%(12/30)、10%(3/3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HBV-DNA较基线下降>2 lg IU/ml的比例分别为16.7%(5/30)、10%(3/3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BV-DNA阴转比例均为3.3%(1/3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补肾疏肝解毒方可降低慢性HBV携带者的血清HBV-DNA水平,但治疗24周难以实现完全的病毒学应答及HBV-DNA阴转。(2)在对血清标志物HBeAg的影响方面,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HBeAg均值分别为:1117.51 S/Co、1097.67 S/Co,治疗2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HBeAg均值分别为823.15 S/Co、1075.45 S/Co,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HBe Ag阴转比例分别为6.7%(2/30),3.3%(1/30),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HBeAg血清学转换比例分别为6.7%(2/30),3.3%(1/30),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补肾疏肝解毒方可有效降低慢性HBV携带者的血清HBeAg水平,但治疗24周未能实现有效的HBeAg阴转及HBe Ag血清转换。(3)在对血清标志物HBs Ag的影响方面,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HBs Ag取lg均值分别为4.45 IU/ml、4.58 IU/ml,治疗2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 lg IU/ml、0.15 lg IU/ml,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HBs Ag较基线下降>0.5 lg比例分别为23.3%(7/30)、6.67%(2/30),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HBs Ag较基线下降>1 lg比例分别为13.3%(4/30)、3.33%(1/30),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HBs Ag阴转比例均为0.0%(0/30),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补肾疏肝解毒方可降低慢性HBV携带者的血清HBs Ag水平,但治疗24周难以达到HBs Ag阴转。(4)在对临床症状的影响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补肾疏肝解毒方可改善慢性HBV携带者的临床症状。结论:补肾疏肝解毒方可降低慢性HBV携带者的血清HBV-DNA、HBeAg、HBs Ag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可能因试验疗程较短,治疗24周未能实现血清HBV-DNA、HBe Ag、HBs Ag阴转及HBeAg、HBs Ag血清学转换。

冯硕[7](2017)在《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对全球公众健康带来疾病负担;而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肝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严重者发展成肝硬化。对这两类疾病,西医暂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许多患者寻求中药治疗。本研究将从整体上评价中药疗法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更新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实践和指南制定提供依据。同时致力于对上述系统评价中的临床试验进行结论偏倚研究,探讨这两类疾病的临床研究结论中是否有对结果的歪曲报告和解读。研究的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Cochrane系统评价,第四部分为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方法:系统检索10个数据库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一纳入的受试者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系统评价二纳入的受试者需经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肝纤维化或临床诊断为肝硬化。干预措施为中药治疗。对照措施为不治疗、安慰剂、非特异性治疗或针对病因或症状的西药治疗。结局指标包含全因死亡率、肝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肝癌、肝硬化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肝脏硬度值、生活质量、血清学应答、病毒学应答、严重不良事件和非严重性不良事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进行数据综合,使用试验序贯分析计算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在方法学研究中,先经过资料提取,再利用结论偏倚评价工具(包含四个方面和15个条目的偏倚类型),对两部分系统评价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结论是否含有偏倚及何种类型的偏倚进行评价。结果:(系统评价一)最终纳入2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3412位受试者。所有研究被评为高偏倚风险。尚无一项研究报道全因死亡率或并发症(肝硬化、肝癌等)。3项研究(174位受试者)报告了中药在提高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活质量(SF-36量表、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度、WHO生存质量量表)方面优于不治疗或非特异性药物,使用的药物为中药复方。14项研究(1712位受试者)报告了使用中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而95位使用中药的受试者发生了胃肠道反应等非严重不良事件。meta分析:1.HBsAg清除:2项研究显示中药与不治疗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96,95%CI[0.91,1.02],200位受试者);6项研究显示中药治疗与安慰剂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99,95%CI[0.98,1.01],1203位受试者),并且TSA结果支持meta分析结果;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优于单用非特异性药物(FE,RR=0.95,95%CI[0.91,0.98],443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优于单用干扰素(FE,RR=0.83,95%CI[0.72,0.96],121位受试者)。2.HBeAg清除:4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不治疗(RE,RR=0.72,95%CI[0.60,0.87],453位受试者);6项研究显示中药与安慰剂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99,95%CI[0.96,1.02],869位受试者);4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非特异性药物(FE,RR=0.81,95%CI[0.69,0.94],346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干扰素(FE,RR=0.79,95%CI[0.69,0.91],189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与单用干扰素无显着差异(RE,RR=0.47,95%CI[0.20,1.12],121位受试者)。3.HBeAg血清学转换:2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不治疗(FE,RR=0.93,95%CI[0.87,0.99],218位受试者);3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安慰剂(FE,RR=0.97,95%CI[0.94,1.00],490 位受试者)。4.HBV-DNA 清除:4 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不治疗(RE,RR=0.74,95%CI[0.62,0.89],438位受试者);4项研究显示中药相比安慰剂无显着性差异(FE,RR=1.00,95%CI[0.98,1.02],796位受试者),TSA结果支持meta分析结果;4项研究显示中药与非特异性治疗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87,95%CI[0.75,1.02],326位受试者);3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优于单用非特异性治疗(FE,RR=0.82,95%CI[0.75,0.90],409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干扰素(FE,RR=0.88,95%CI[0.78,0.99],189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与单用干扰素相比无显着差异(FE,RR=0.71,95%CI[0.47,1.07],91位受试者)。(系统评价二)最终纳入50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5274名受试者。46项研究被评为高偏倚风险。16项研究(1532位受试者)报告服用中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有19位受试者伴有胃肠道反应等非严重不良事件。meta分析:1.全因死亡率:2项研究显示复方中药优于安慰剂(FE,RR=0.40,95%CI[0.16,0.99],236位受试者);4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FE,RR=0.53,95%CI[0.36,0.77],238位受试者);3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西医综合治疗(FE,RR=0.54,95%CI[0.31,0.95],375位受试者)。2.肝癌发生率:3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与单用抗病毒药物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56,95%CI[0.12,2.54],178位受试者)。3.生活质量:6项研究(1080位受试者)分别报告了复方中药能提高生活质量得分并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2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FE,MD=10.11,95%CI[6.81,13.41],234位受试者)。4.并发症发生率:2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西医综合治疗(FE,RR=0.56,95%CI[0.35,0.91],169位受试者)。5.肝脏组织学应答:4项研究定性分析显示复方中药优于安慰剂(FE,RR=0.70,95%CI[0.62,0.80]),475位受试者);2项研究定量分析显示复方中药优于安慰剂(FE,MD=-2.62,95%CI[-4.03,-1.21],205位受试者)。6.肝脏弹性硬度:14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FE,MD=-3.21,95%CI[-3.57,-2.84],1220 位受试者),TSA 结果支持 meta分析结果。(方法学研究)对77项中药临床试验评价后发现,仅有2项研究完整地报告了研究结论。55项研究没有报告干预措施的安全性,61项研究没有给出临床推荐。出现频率最高的结论偏倚为"使用无数据支持的指标下结论"(62.34%)、"夸张描述"(48.05%)、"不考虑安全性外推"(32.47%)和"将’无不良事件’等同于’无不良反应’"(25.97%)。结论: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目前的研究还不能证实中药在清除HBsAg、HBeAg和HBV-DNA方面具备特异性疗效,综合近5年发表的研究也未体现出特异性疗效。中药治疗本病的作用靶点可能不在于抗病毒。使用复方中药可能具有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治疗本病的中药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该证据由于受到方法学质量、研究数量和样本量的限制,其证据级别较低。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中药可以尝试着作为治疗本病的补充疗法。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从远期疗效来看,加用复方中药与标准的西医治疗联合使用时,可能会降低全因死亡率,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纤维化的病理状况,改善肝脏硬度。中药治疗本病尚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该证据由于受到方法学质量、研究数量和样本量的限制,其证据级别较低。中药可以作为治疗本病的补充替代疗法。两项系统评价纳入的97%的中药临床试验中存在结论偏倚,主要集中在使用无数据支持的指标下结论、夸张描述干预措施的效果、不考虑安全性、泛化外推性等。建议结论报告中需要考虑与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如实描述研究结果而下结论,并且在考虑安全性后再对干预措施进行推荐使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8](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范赟芝,王佳赢,叶放[9](2012)在《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治疗适应症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文中指出针对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中部分患者不建议行抗病毒治疗,而临床这部分患者的健康状况及预后仍然需要充分关注这一现状,综述了目前中医、西医对非抗病毒适应症患者的治疗思路、方法及存在问题,提出基于治未病思想,在扶正祛邪的原则下,准确寻找该类患者的辨证依据是治疗关键。

范赟芝[10](2012)在《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针对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不建议抗病毒治疗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轻度CHB患者、慢性HBV携带者,进行中医干预思路及方法的研究。方法:①总结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患者的中西医研究现状,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相关内容。提出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中医药干预治疗的必要性。②通过411例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其致病特点、病机规律,明确该类患者所属的“未病”范畴,分析其临床生存现状。③在“欲病救萌”的思想指导下,收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病案176例,运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周教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初步探索该类患者的中医干预思路及方法。结果:①流行病学调查中,有7.1%的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其余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频率>10%)依次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小便发黄、腹胀、恶心呕吐、面色晦暗、失眠、口苦、胁不适。②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患者的病机证素分虚实两端。实性病机证素主要为:湿、热、郁;虚性病机证素主要为:气虚。③周教授病案中5.68%的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主要阳性症状(频率>10%)依次为:尿黄、倦怠乏力、口干、大便溏、胁隐痛、胁痛、口苦、胃脘胀痛、胁胀痛。④周教授病案中,病位证素主要在肝、脾、肾;病性证素分虚实两端,实性病机证素以湿热瘀毒郁为主,虚性病机证素以气虚、阴虚为主。⑤周教授治疗该类患者的重要药物组合主要为:炙僵蚕、蝉衣、片姜黄、升麻、生甘草、虎杖。⑥周教授使用频率超过25%的药物依次为醋柴胡、赤芍、垂盆草、蒲公英、广郁金、虎杖、茵陈、白术、制香附、炒黄芩、丹参、叶下珠、苦参、太子参、厚朴、茯苓、炙甘草、片姜黄。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治疗适应症患者应当归属为“未病”理论中的“欲病”范畴,需要干预治疗。②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患者的基本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正虚以脾气虚、肝肾阴虚为主;邪实以湿、热、瘀、毒、郁为主,各病机证素往往复合为患。③周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患者的组方特色是升降疏化,补泻同用。④辨证结合辨病是临床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契合点之一。周教授在药物的选择方面,在针对相应病机的辨证论治基础上,往往采用药理研究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学对肝脏病变的认识
    2 古代中医学对体质的论述和研究
    3 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分组
        1.5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和中医体质类型的总体分布
        2.2 HBV携带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3 慢乙肝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5 乙肝肝硬化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6 乙肝肝癌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7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体质量表
附图1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正面)
附图2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背面)
文献综述
    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2 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3 慢性HBV感染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文献来源
        1.1.2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分析方法
        1.4.1 文献质量评估
        1.4.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2.1 研究对象
        2.2.2 干预措施
        2.2.3 结局指标
        2.2.4 中药使用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3.1 改良Jadad评分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1.1 文献质量
        1.2 异质性分析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6 中药抗HBV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认识
        1.1 中医对肝脏解剖位置及生理病理的记载
        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辨证论治
    2 现代医学对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者的认识
        2.1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及其复制过程
        2.2 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自然史
        2.3 HBV感染导致机体免疫耐受的过程
        2.4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肝脏组织病理学表现
        2.5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者的治疗现状
    3 Fibro Scan技术在诊断肝病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及脱离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定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基本资料比较
        4.2 治疗后各观察指标结果
    5 讨论
        5.1 疏肝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5.2 临床疗效效应分析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进展
    1 关于病名的记载
    2 病因病机
    3 慢性HBV携带者的体质分布特征
    4 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 中医药治疗
        5.1 单纯中医药治疗
        5.2 中西医结合治疗
        5.3 穴位埋线疗法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温肾方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文献的研究
    1.1 西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认识
        1.1.1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1.1.2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定义
        1.1.3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风险
        1.1.4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机制
        1.1.5 现代医学对于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现状
    1.2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认识
        1.2.1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病因病机的研究
        1.2.2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辩证分型的研究
        1.2.3 中医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现状
2.临床研究
    2.1 试验设计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2.6 药物及治疗方法
        2.2.7 观察指标
        2.2.8 疗效判定标准
        2.2.9 统计学方法
    2.3 临床资料
        2.3.1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比较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比较
    2.4 研究结果
        2.4.1 试验完成情况
        2.4.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2.4.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2.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V-DNA变化
        2.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eAg变化
        2.4.6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变化
        2.4.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L10、IL17比较
3 讨论
    3.1 观察指标的选择
        3.1.1 观察ALT的意义
        3.1.2 观察HBV-DNA的意义
        3.1.3 观察HBeAg的意义
        3.1.4 观察IL10、IL17意义
        3.1.5 观察中医证候的意义
    3.2 温肾方治疗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中医理论基础
    3.3 温肾方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4 温肾方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3.5 结论
4.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进展
    1、HBV携带的成因分析
    2、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治疗现状
    3、其他中医疗法
        3.1 中医养生疗法
        3.2 针灸疗法
        3.3 穴位注射疗法
    4、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病毒性肝炎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
附件2:缩略词附表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灸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一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与综合的重要性和方法学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证据评价的工具现状及研制新的多维质量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补肾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携带者临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HBV携带者的认识
        1.1.1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1.1.2 乙型肝炎的形成机理
        1.1.3 慢性HBV携带者的定义及诊断
        1.1.4 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的病理研究
        1.1.5 慢性HBV携带者的发展结局
        1.1.6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现况
        1.1.7 慢性HBV携带者的心理问题研究
    1.2 中医对慢性HBV携带者的认识
        1.2.1 中医对慢性HBV携带者病因病机的研究
        1.2.2 中医对慢性HBV携带者辨证分型的研究
        1.2.3 中医药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
2 临床研究
    2.1 试验设计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2.2.6 药物及治疗方法
        2.2.7 观察指标
        2.2.8 疗效判定标准
        2.2.9 统计学方法
    2.3 临床资料
        2.3.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情况比较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比较
        2.3.3 两组患者治疗前HBV-DNA、HBeAg、HBs Ag水平比较
    2.4 研究结果
        2.4.1 试验完成情况
        2.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BV-DNA的变化
        2.4.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V-DNA较治疗前下降>1lg、>2lg值及阴转情况
        2.4.4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BeAg比较
        2.4.5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eAg阴转和转换情况
        2.4.6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s Ag变化情况
0.5lg,>1lg及阴转比例'>2.4.7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s Ag较基线下降>0.5lg,>1lg及阴转比例
        2.4.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4.9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10 补肾疏肝解毒方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2.5 讨论
        2.5.1 补肾疏肝解毒方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理论基础
        2.5.2 补肾疏肝解毒方的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2.5.3 补肾疏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的疗效分析
        2.5.4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 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认识
        1.2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候研究
        1.3 中药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现状
        1.4 中药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问题及展望
    2. 中药治疗肝硬化临床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2.2 中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现状
        2.3 常用的治疗肝硬化中成药的临床研究
        2.4 中药治疗肝硬化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 临床研究中结论偏倚及其评价的研究现状
        3.1 结论偏倚的定义
        3.2 结论偏倚产生的原因
        3.3 结论偏倚的影响
        3.4 结论偏倚的分类
        3.5 结论评价工具
        3.6 国外发表的结论偏倚评价研究
        3.7 结论偏倚研究问题及展望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系统评价
    1. 前言
    2. 方法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
        2.4 资料提取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2.6 数据分析与资料综合
        2.7 发表偏倚的检测
        2.8 结果概要表制作
    3. 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特征描述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干预措施疗效分析
        3.5 结果概述表
    4. 讨论
        4.1 疗效和安全性
        4.2 证据完整性
        4.3 本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
        4.4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4.5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建议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的系统评价
    1. 前言
    2. 方法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
        2.4 资料提取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2.6 数据分析与资料综合
        2.7 发表偏倚的检测
        2.8 结果概要表制作
    3. 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特征描述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干预措施疗效分析
        3.5 结果概要
    4. 讨论
        4.1 疗效和安全性
        4.2 证据完整性
        4.3 本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
        4.4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4.5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临床试验中结论偏倚的方法学研究
    1. 前言
    2. 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评价工具
        2.3 资料提取
        2.4 结论评价
    3. 结果
        3.1 结论报告情况
        3.2 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临床试验中结论偏倚
    4. 讨论
        4.1 对结论评价中发现的方法学问题
        4.2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建议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方法学研究的建议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的思路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治疗适应症患者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1. 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治疗适应症患者的定义
        2. 西医相关研究现状
        3. 中医研究现状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二节 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防治的可行性分析
        1. 理论起源
        2. 《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具体内涵
        3. 思想发挥
        4. “治未病”与“亚健康”、现代预防医学
        5. “治未病”理论在肝病领域的应用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患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患者经验要素挖掘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常见病机证素的用药分析
    4. 结论
第四部分 讨论
    1. 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2. 周仲瑛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患者的临床经验挖掘结果
    3.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周教授病案统计结果的讨论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
    1.研究结论
    2.研究存在的不足
    3.今后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詹若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D]. 覃艳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温肾方对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D]. 付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D]. 孔德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补肾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携带者临床疗效的研究[D]. 李美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7]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D]. 冯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9]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治疗适应症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J]. 范赟芝,王佳赢,叶放.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04)
  • [10]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适应症的思路与方法研究[D]. 范赟芝.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