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有效决策模型

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有效决策模型

一、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model for hi-tech new product development(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梅,任杰[1](2021)在《区域视角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采用2011-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数据,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各省市区高新技术产业R&D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机构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正相关;企业规模对高新技术的产业的研发效率影响不显着。

杨雯冰[2](2021)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仿真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是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而产生的,国家颁布此政策是为了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不断完善,为其产出提供指引和动力。近年来,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出台数量相比过去大幅增加,十九大上创新也是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国家也有计划性、倾向性的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发展。改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既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加快我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期目标。因此,深入理解并揭示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以及不同政策强度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变化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然后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内容进行分析,接着构建了适合系统仿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指标体系。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明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之后,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陕西省作为分析的对象,使用vensim PLE对模型进行仿真预测分析和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数量骤增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有显着促进作用;(2)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子系统对现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结构的灵敏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协同绩效大于企业绩效大于学研方绩效;(3)后续如果继续沿用现行政策结构,则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灵敏度会逐渐降低,即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提升的促进作用会变弱;(4)从政策工具的效果来看,环境型政策效果显着,供给型政策效果相比较为乏力,需求型政策数量太少。本文从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角度出发,研究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可以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优化的建议。

刘运青[3](2021)在《技术创业企业成长的机制与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从2014年“双创”以来,我国新企业年登记数量屡创新高,创业活跃指数跃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各行各业创业活动方兴未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创业活动总体创新质量还有待提升,主要创新指标依然落后于发达经济体,甚至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到发达国家的“卡脖子”限制。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在经济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视为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作为科技活动与商业活动的“连接器”,技术创业活动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是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但是,由于创业机会的知识密集与高资源消耗特征,技术创业比一般创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据统计数据,我国的技术创业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年,智能硬件、O2O等新业态是死亡高发的行业。因此,死亡率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技术创业的典型特征之一。在此背景下,如何培育技术创业企业的成长,提升技术创业企业的整体成活率,是业界和学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从理论出发,学界关于技术创业的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虽然熊彼特创新理论、创业资源学派、创业制度学派等主要理论对技术创业成长的机制进行了各自解释,但在指导我国当前转型经济背景下的技术创业活动方面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研究各自为营,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甚至相悖。即对于技术创业企业实现高成长绩效的机理尚缺乏深入探究和明确结论。基于系统的文献研究,本文梳理了两条解释技术创业企业成长的研究进路。第一条进路强调企业通过创新以获取竞争优势,进而实现高成长绩效,本文将之称为“创新驱动”成长机制;第二条进路强调企业通过与外部实体构建良好关系以获取创业资源,进而实现高成长绩效,本文将之称为“资源驱动”成长机制。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条成长机制并非互斥,而是可以互补的。只有协同起来分析,方能对复杂的创业成长绩效差异做出全面解释。因此,本文围绕当前我国技术创业的“创新驱动成长机制”、“资源驱动成长机制”和“创新与资源因素协同的组态配置机制”三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了三项子研究,试图解释其中的研究问题:(1)创新驱动成长机制研究。作为企业创新动机的创业导向,能否通过激发创新活动诸如新产品开发,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绩效?如果能,这一过程又受到什么样的边界条件影响,其机制又如何?(2)资源驱动成长机制研究。作为创业资源的主要获取方式,关系导向能否帮助企业获取不同类型的创业资源,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绩效?如果能,不同类型的创业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其机制如何?(3)创新与资源因素协同的组态机制研究。实现技术创业的高成长绩效可能存在不同的驱动机制,而不同成长驱动因素匹配形成的组态是否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如果是,究竟存在哪些组态路径?这些组态路径又分别存在哪些特点?立足于创业导向、合法性、社会资本、关系导向、最优区分等理论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法、Bootstrap方法和fsQCA等研究方法,本文阐述了以上理论研究问题,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基于创业导向、合法性理论视角,研究了“创新动机-创新活动-创新产出”路径以及该路径过程中合法性的调节作用。采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和Bootstrap方法实证检验了来自我国高技术行业306份创业企业样本。验证了创业导向促进成长绩效的基本假设;扩展了新产品开发在创业导向影响成长绩效过程的中介机制;进一步,基于中国高技术行业创业情境下的两类合法性来源即政治合法性和市场合法性,研究两类合法性在创新驱动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识别了创新驱动成长的条件机制。第二,基于社会资本和关系导向的理论视角,研究了“关系导向-资源获取-成长绩效”的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采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和Bootstrap方法实证检验了来自我国高技术行业的319家创业企业样本。验证了企业通过关系导向获取创业资源进而促进成长绩效的基本假设;基于中国高技术行业创业将创业资源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知识资源和资产资源,探讨了两类资源获取在关系导向促进成长绩效过程的链式中介作用;进一步,基于两类不同资源发挥的不同作用,识别了资源驱动的过程机制。第三,基于最优区分理论视角、创业导向以及关系导向等理论,对技术创业企业成长的“创新”条件、“趋同”条件以及技术条件进行了协同分析,推演出达到高成长绩效路径的组态配置。采用fsQCA方法,实证分析了来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01家创业企业样本。研究了不同条件因素在组态中发挥的作用;识别了四种类型的技术创业实现高成长绩效的组态配置:创新驱动型,资源驱动型,原始突破型,以及双元驱动型。进一步,针对每种组态配置的特点进行了机制的分析和讨论。本文研究可能有以下理论贡献:首先,揭示了创新驱动成长的机制。一方面,本文强调了技术创业过程中新产品开发的核心中介作用,解释了创业导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中介机制,揭示了技术创业情境下创新动机与成长绩效之间的联系纽带。另一方面,基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制度逻辑,揭示了当前转型经济中不同的制度逻辑驱使的合法性对技术创业企业的创新行为转化为创新绩效的影响。回应了学界对创新驱动成长在特定情境下研究的关注和呼吁,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争论,扩展了相关研究的理论边界。其次,揭示了资源驱动成长的机制。一方面,本文强调创业资源获取的决定性作用,构建了“关系导向-创业资源获取-成长绩效”的中介过程机制,识别了技术创业情境下关系导向与成长绩效之间的联系纽带。另一方面,识别了知识资源和资产资源发挥的不同作用,提出了两条链式中介的传递机制,揭示了我国转型经济下技术创业资源驱动成长的路径机理。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争论,扩展了“关系-绩效”之间联系的内在机理和理论边界。最后,提出了实现技术创业高成长绩效成长的不同组态路径。本文创造性地将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两支研究进路的理论进行协同,提出了一个实现高成长绩效的整合框架,强调了创业成长“殊途同归”的特点。然后,基于整合框架识别了多种达到高成长绩效的路径,阐述不同的路径实现高成长绩效的理论框架和对应的企业成长机制的特征,归纳了四种组态配置,为解释技术创业成长的路径机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洞察和实践指导。

杜晓春[4](2021)在《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愈加显现,以技术和专利作为主要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评价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对于充分释放高新技术企业的能量,从而加速黑龙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知识产权能力和专利能力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和整理,基于企业能力理论、专利能力理论,梳理并分析了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概念及其特征,根据已有研究梳理总结出专利创造能力、运营能力及保护能力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并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进行横向的评价与纵向的评价,其中横向评价是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8年专利能力的比较,纵向评价是针对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近十年的专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在阐明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分别对专利创造、运营及保护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肖琦[5](2021)在《知识异质性、转化式学习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务必要连续研发创新型产品才可以保证竞争优势,作为影响产品创新效率的主要特点,知识异质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NPD)绩效有关键作用。目前探究当中,专家们对知识异质性与NPD绩效的关联关系并未达成共识,而面对日益复杂快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有效利用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异质性来提高企业NPD绩效,既是学界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企业面临的现实挑战。本研究从知识利用视角对知识异质性、转化式学习、高管支持与NPD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探索,提出理论假设,构建概念模型。为验证模型,本研究选取162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运用SPSS和AMOS软件对346份样本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假设检验,并运用Bootstrap法验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异质性对NPD绩效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知识异质性对转化式学习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知识维持和知识激活在知识异质性与NPD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高管支持既能正向调节知识异质性与转化式学习之间的关系,又能正向调节转化式学习与NPD绩效之间的关系,即高管支持发挥了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将转化式学习与高管支持在NPD活动中关联起来,探究两者在知识异质性影响NPD绩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丰富了知识异质性与产品创新领域的理论成果,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刘泽[6](2020)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商业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是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管理者,作为企业的掌舵者,其决策会受到心理特征的影响。因此,“过度自信”这一心理认知偏差,被认为是影响管理者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随着“有限理性”假设与“管理人”假设的提出以及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有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新产品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然而,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倾向是否会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以及前者作用于后者的影响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据此为基础,分别从研发强度、研发人员以及企业技术类型和股权性质差异的角度实证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特质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因素。本文对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6到2018年的数据进行抽取(筛选),并以此为样本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验证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以及研发强度、研发人员、企业技术类型和股权性质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研发强度和研发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这一影响更加显着。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自信,且样本公司研发强度普遍偏低。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我国创新型企业应当意识到过度自信管理者对新产品开发的促进作用,强化其积极影响,削弱其消极影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管理者的“有限理性”角度出发,验证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两种可能途径,分别为通过提高研发强度和研发人员来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并研究了企业技术类型和股权性质的调节作用,得到结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更加显着,而这一影响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区别并不显着。另外,结合现实背景,研究我国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以及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也有重要的价值,为增强企业创新水平以及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建议。

谭秀娟[7](2020)在《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主要驱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本地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于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反映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流向扶植产业的方向和聚集的程度。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相关主体的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扩散效应,从而更有利于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以及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本文主要以珠三角九市2014-2018年期间有效执行的230份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为样本数。一方面通过文本量化的方法,从政策的有效执行时间、颁布主体、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等四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由于不同的分类维度中存在交叉和重叠,因此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序列、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通过这个网络关系反映出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的颁布情况、补贴政策的作用点、不同城市对科技创新补贴的范围及组合的偏好,以及科技创新补贴方式的合理性等内容。另一方面,以政策文本数量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跃度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夏李慧[8](2020)在《创始人效果推理与创业激情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当前正处在新旧动能切换的断档时期,促进新动能成长迫在眉睫,推动高新技术商业化是破局当下的关键。处在科技尖端的高科技新创企业是推动技术商业化的最活跃主体,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实现技术商业化的过程。然而,高新技术商业化失败率居高不下,被称为“死亡之谷”。以高不确定性为特征的中国新兴经济体背景更使得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活动面临的挑战加剧。因此,如何在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中提升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成功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创始人,作为高科技新创企业的缔造者和核心人物,被认为是提升技术商业化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本研究从创始人视角出发,立足中国新兴经济体情境,以高科技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适用于高不确定性情境下的创始人理性认知因素—效果推理型决策逻辑和具有代表性的创始人非理性情感因素—创业激情,分别考察了二者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作用及作用路径。然后本研究从认知和情感交互角度出发,探讨创始人效果推理与创业激情交互作用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子研究:(1)创始人效果推理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2)创始人创业激情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3)创始人效果推理与创业激情二者交互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首先,本文对研究理论基础进行综述,之后对本文采用的研究设计及样本收集过程进行具体描述。本研究采用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检验本研究提出的理论假设。最后,基于统计分析结果对研究结论进行详细探讨,并进一步阐述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实践启示。本文有如下研究结论。基于中国新兴经济体这一高不确定性情境下,探讨创始人效果推理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作用,同时考察企业探索式学习在二者关系间发挥的中介作用还有环境不确定性所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创始人效果推理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对企业探索式学习有显着正向影响,且企业探索式学习中介创始人效果推理与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之间的关系。创始人效果推理与企业探索式学习之间的关系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市场不确定性越高,创始人效果推理对企业探索式学习的促进作用越强。然而,技术不确定性对创始人效果推理与企业探索式学习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着。基于中国新兴经济体这一高不确定情境,考察创始人创业激情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作用,及企业关系网络构建在二者间发挥的中介作用还有创业导向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创始人创业激情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对企业关系网络构建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关系网络构建中介创始人创业激情与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之间的关系。当新创企业创业导向越高,企业关系网络构建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强;创始人创业激情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促进作用也越强。基于中国新兴经济体这一高不确定情境下,研究了创始人效果推理和创业激情的交互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创始人效果推理对企业创业能力以及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企业创业能力中介创始人效果推理与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之间的关系。当创始人创业激情越高,创始人效果推理与企业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越强;创始人效果推理与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之间的关系也越强。本研究丰富了技术商业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将效果推理理论应用在技术商业化领域,丰富了效果推理理论的应用情境;拓展了组织战略研究领域关于创始人影响组织行为与绩效的相关研究;同时,丰富了中国新兴经济体情境下创始人认知和情感对于组织决策、战略以及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拓展了认知和情感视角下创始人对于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活动的影响。本研究的结论为创业者如何通过培养效果推理以及创业激情来提高技术商业化成功率提供指导,为政府促进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提升提供有效指导。

刘婷[9](2020)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组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技术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及政府的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突飞猛进,技术供给能力也显着提高,但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情况仍不乐观,技术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依旧很严重,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技术有效供给能力。因此,如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在对技术有效供给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的概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次,基于界定的概念,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选取能很好表征出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二次组合评价方法,建立技术有效供给能力二次组合评价模型。然后,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基础,对高新技术产业24个行业的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进行评价,从而得出24个行业的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的总体得分及排名情况。最后,通过对实证分析结果及原始数据分析,找出制约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的主要因素,并立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对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最大突破在于界定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的内涵,并依据内涵筛选出能表征技术供给有效性的指标,建立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二次组合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刘金梦[10](2020)在《石家庄市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指数的测算与分析》文中提出技术创新扩散可以将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到其他企业或社会组织中,对提高整个区域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而作为特殊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自已独特的经营方式和技术基础。因此,研究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是促进区域技术与经济更快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技术创新扩散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并将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系统分为扩散主体、扩散受体、扩散客体和扩散环境四个构成要素;其次,全面系统地分析这四个构成要素分别对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并基于此选取9个指标构建了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指数的指标体系。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创新性地把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和有R&D活动单位数作为反应扩散环境影响的指标。最后以石家庄高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火炬统计年鉴》和《石家庄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8-2017年石家庄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指数进行计算,并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体系中权重较大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指数在总体上是呈上升的趋势。其中产出因子是影响石家庄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指数的第-主成分,投入因子是第二主成分。由于2014-2017年指数增长速度缓慢,用熵值法确定在此期间所占权重较大的指标有新产品产值比、研发人员比、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和财政科技投入强度。根据研究结果发现石家庄高新区在技术创新扩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科研人才的匮乏、新产品研发力度弱、R&D经费投入不足、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和技术中介市场功能不完善。进而提出了促进石家庄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政策建议。

二、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model for hi-tech new product developmen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model for hi-tech new product development(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视角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回顾
2 模型与方法
    2.1 三阶段DEA模型
        2.1.1 第一阶段:传统DEA模型
        2.1.2 第二阶段:似SFA模型
        2.1.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投入变量再利用DEA法进行测算
    2.2 选取指标
        2.2.1 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与环境变量指标
        (1)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的选取。
        (2)环境变量的选取。
        2.2.2 数据来源
    2.3 我国各省市区金融支持效率的实证分析
        2.3.1 第一阶段:传统DEA模型
        2.3.2 第二阶段:似SFA模型
        2.3.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投入变量再利用DEA法进行测算
3 结语

(2)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仿真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研究综述
        2.1.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
        2.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2.1.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
        2.1.4 本节小结
    2.2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概念
        2.2.2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工具的分类
        2.2.3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
        2.2.4 本节小结
    2.3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相关研究综述
        2.3.1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概念
        2.3.2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理论模型
        2.3.3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维度
        2.3.4 本节小结
    2.4 系统动力学相关研究综述
        2.4.1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2.4.2 系统动力学相关研究
        2.4.3 本节小结
    2.5 文献评述
3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分析
    3.1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内容
        3.1.1 供给型政策
        3.1.2 需求型政策
        3.1.3 环境型政策
    3.2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系统构成
        3.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系统构成原则
        3.2.2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系统框架
        3.2.3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子系统框架
    3.3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系统指标权重确定
        3.3.1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系统指标层次划分
        3.3.2 构造判断矩阵
        3.3.3 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3.4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1 系统动力学建模目标及原则
        4.1.1 系统动力学建模目标
        4.1.2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
    4.2 系统动力学适用性分析
    4.3 确定系统边界
    4.4 构建仿真模型
        4.4.1 因果关系图
        4.4.2 结构流程图
    4.5 本章小结
5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仿真
    5.1 陕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 模型检验
        5.3.1 系统边界检验
        5.3.2 量纲一致性及积分误差检验
        5.3.3 极端情况检验
        5.3.4 历史性检验
    5.4 模拟与预测
        5.4.1 学研方绩效模拟预测
        5.4.2 企业绩效模拟预测
        5.4.3 协同绩效模拟预测
        5.4.4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模拟预测
    5.5 灵敏度分析
        5.5.1 学研方投入增长速率灵敏度分析
        5.5.2 企业投入增长速率灵敏度分析
        5.5.3 创新环境改善速率灵敏度分析
        5.5.4 创新交流强化速率灵敏度分析
        5.5.5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灵敏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优化的建议
    6.1 降低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频率,强化政策落实力度
    6.2 强化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的力度
    6.3 实现多种政策工具有效组合
    6.4 扩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作用对象的范围
    6.5 巩固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6.6 积极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及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产学研协同创新缋效指标体系打分表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技术创业企业成长的机制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相关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数理处理方法
        1.4.4 数据分析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业研究进展
        2.1.1 技术创业的内涵
        2.1.2 技术创业研究脉络
    2.2 解释创业成长的理论
        2.2.1 熊彼特创新学派
        2.2.2 创业资源学派
        2.2.3 创业制度学派
    2.3 创业导向研究综述
        2.3.1 创业导向的内涵
        2.3.2 创业导向的维度
        2.3.3 创业导向的研究述评
    2.4 关系导向研究综述
        2.4.1 社会资本与关系导向
        2.4.2 关系导向的维度
        2.4.3 关系导向的研究述评
    2.5 最优区分研究综述
        2.5.1 最优区分视角的来源
        2.5.2 最优区分的研究述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新驱动成长机制实证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研究假设
        3.2.1 创业导向与成长绩效
        3.2.2 创业导向与新产品开发
        3.2.3 新产品开发与成长绩效
        3.2.4 新产品开发的中介作用
        3.2.5 合法性的调节作用
        3.2.6 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3.3 研究设计
        3.3.1 问卷设计和变量测量
        3.3.2 数据收集过程
        3.3.3 问卷防偏措施
        3.3.4 样本统计信息
    3.4 实证分析
        3.4.1 信度检验
        3.4.2 效度检验
        3.4.3 假设检验
    3.5 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源驱动成长机制实证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假设
        4.2.1 关系导向与企业绩效
        4.2.2 关系导向与创业资源获取
        4.2.3 创业资源获取与成长绩效
        4.2.4 创业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
        4.2.5 链式中介作用
    4.3 研究设计
        4.3.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4.3.2 数据收集过程
        4.3.3 问卷防偏措施
        4.3.4 样本统计信息
    4.4 实证分析
        4.4.1 信度检验
        4.4.2 效度检验
        4.4.3 假设检验
    4.5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创业成长路径的组态配置研究
    5.1 问题提出
    5.2 理论框架
        5.2.1 最优区分视角
        5.2.2 “创新”的条件因素
        5.2.3 “趋同”的条件因素
        5.2.4 组态配置
    5.3 数据与方法
        5.3.1 数据收集与变量测量
        5.3.2 问卷防偏与样本统计
        5.3.3 QCA方法选择
        5.3.4 fsQCA数据分析步骤
    5.4 fsQCA组态分析
        5.4.1 数据校准
        5.4.2 单个条件的必要性检验
        5.4.3 组态路径的充分性分析
        5.4.4 稳健性检验
    5.5 组态配置的机制讨论
        5.5.1 配置一:创新驱动型
        5.5.2 配置二:资源驱动型
        5.5.3 配置三:原始突破型
        5.5.4 配置四:双元驱动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管理启示
    6.4 研究局限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高新技术企业
        二、专利能力
        三、知识产权能力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企业能力理论
        二、专利能力理论
        三、专利能力评价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第一节 评价体系设计的思路与原则
        一、设计思路
        二、设计原则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指标的选择
        二、指标解释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三节 评价方法与步骤
        一、方法的选择
        二、评价步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评价体系应用
    第一节 数据收集
    第二节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横向评价
        一、专利创造能力横向评价
        二、专利运营能力横向评价
        三、专利保护能力横向评价
        四、专利能力横向综合评价
    第三节 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纵向评价
        一、专利创造能力纵向评价
        二、专利运营能力纵向评价
        三、专利保护能力纵向评价
        四、专利能力纵向综合评价
    第四节 评价结果分析
        一、横向评价结果分析
        二、纵向评价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升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提升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创造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自主创新意识
        二、增加专利创造资源投入
        三、提升科研成果创造数量和质量
    第二节 提升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运营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二、夯实专利运营的资源保障
    第三节 提升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保护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专利保护意识
        二、建立健全内部专利机构
        三、完善专利全面保护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知识异质性、转化式学习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 知识异质性
        2.1.1 知识异质性的概念
        2.1.2 知识异质性与NPD绩效关系研究现状
    2.2 转化式学习
        2.2.1 转化式学习的概念
        2.2.2 转化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2.3 高管支持
        2.3.1 高管的概念
        2.3.2 高管支持的概念
        2.3.3 高管支持的相关研究
    2.4 NPD绩效
        2.4.1 NPD绩效的概念
        2.4.2 NPD绩效的维度划分
    2.5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3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1 知识异质性与NPD绩效
        3.1.2 知识异质性与转化式学习
        3.1.3 转化式学习与NPD绩效
        3.1.4 转化式学习的中介作用
        3.1.5 高管支持的调节作用
    3.2 理论模型的构建
    3.3 量表的开发及测量指标
        3.3.1 知识异质性
        3.3.2 转化式学习
        3.3.3 高管支持
        3.3.4 NPD绩效
4 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发放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4.1.3 控制变量
        4.1.4 统计方法与工具
    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 相关性检验
    4.4 同源偏差与共线性检验
    4.5 假设检验
        4.5.1 主效应及中介效应检验
        4.5.2 调节效应检验
    4.6 稳健性检验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5.2.1 理论贡献
        5.2.2 实践启示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Ⅲ:调查问卷
致谢

(6)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
        二、新产品开发绩效
        三、研发强度
        四、研发人员
        五、企业技术类型
        六.企业股权性质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有限理性”假设与“管理人”假设
        二、行为金融理论
        三、高阶梯队理论
        四、熊彼特创新理论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第一节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新产品开发绩效
    第二节 研发强度的中介作用
    第三节 研发人员的中介作用
    第四节 企业技术类型的调节作用
    第五节 企业股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第六节 理论模型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变量设置与实证模型
        一、变量设置
        二、实证模型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
    第四节 多元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检验
        二、中介作用检验
        三、调节效应检验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结果讨论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讨论
        二、中介作用的讨论
        三、调节作用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管理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7)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珠三角九市科创及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2.2 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2.3 科技创新补贴和政府投资基金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3.1 样本的选择
    3.2 分析维度的确定
    3.3 定义分析单元与编码
    3.4 信度与效度评估
    3.5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结构失衡
    4.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4.3 项目补助方式有待改进
    4.4 区域创新系统开放度有待提升
    4.5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强化
    4.6 本章小结
5 科创补贴政策对珠三角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模型选择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分析
    5.5 主要结论
6 对策建议
    6.1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
    6.2 加强创新平台的有效建设
    6.3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6.4 提高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6.5 提升科技创新补贴资金效能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词

(8)创始人效果推理与创业激情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科技新创企业界定及特点
        2.1.2 创始人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高阶梯队理论
        2.2.2 创业相关理论视角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技术商业化综述
        2.3.2 效果推理综述
        2.3.3 创业激情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始人效果推理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假设
        3.2.1 创始人效果推理与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
        3.2.2 企业探索式学习的中介作用
        3.2.3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3.3 研究设计
        3.3.1 问卷
        3.3.2 样本收集
        3.3.3 变量测量
    3.4 数据分析结果
        3.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3.4.2 回归分析结果
    3.5 结论和讨论
第4章 创始人创业激情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假设
        4.2.1 创始人创业激情与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
        4.2.2 企业关系网络构建的中介作用
        4.2.3 企业创业导向的调节作用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收集
        4.3.2 变量测量
    4.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4.1 数信度和效度检验
        4.4.2 回归结果分析
    4.5 结论和讨论
第5章 创始人效果推理与创业激情交互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假设
        5.2.1 创始人效果推理与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
        5.2.2 企业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
        5.2.3 创始人创业激情的调节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收集
        5.3.2 变量测量
    5.4 数据分析与结果
        5.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5 结论和讨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实践启示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组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技术供给能力相关理论
        2.1.1 技术供给
        2.1.2 技术供给能力
        2.1.3 技术供给能力的特点
    2.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相关理论
        2.2.1 技术有效需求
        2.2.2 技术有效供给
        2.2.3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
    2.3 组合评价
        2.3.1 组合评价的概念和作用
        2.3.2 组合评价中的单一评价方法
        2.3.3 组合评价方法
        2.3.4 二次组合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的筛选原则
        3.1.2 指标的选取
        3.1.3 指标的含义和数据来源
    3.2 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3.2.1 单一评价模型
        3.2.2 一次组合评价模型
        3.2.3 二次组合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收敛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组合评价实证分析
    4.1 单一评价
        4.1.1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4.1.2 单一评价结果
        4.1.3 单一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4.2 一次组合评价
        4.2.1 一次组合评价结果
        4.2.2 一次组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4.3 二次组合评价
        4.3.1 二次组合评价方法选择
        4.3.2 二次组合评价结果
        4.3.3 二次组合评价的收敛性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评价结果分析及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提升策略
    5.1 评价结果分析
        5.1.1 研发能力分析
        5.1.2 政府支持力度分析
        5.1.3 技术创新方式分析
        5.1.4 产业结构分析
    5.2 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提升策略
        5.2.1 加大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投入
        5.2.2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5.2.3 选择合适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路径
        5.2.4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石家庄市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指数的测算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产生动力及构成要素
    2.1 技术创新扩散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2 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
    2.3 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构成要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扩散主体对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
    3.2 扩散受体对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
    3.3 扩散客体对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
    3.4 扩散环境对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指数测算的指标体系及模型建立
    4.1 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
    4.2 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指数测算模型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家庄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指数测算的实证研究
    5.1 石家庄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现状分析
    5.2 石家庄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指数的测算与结果分析
    5.3 石家庄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中存在的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议与总结
    6.1 对策建议
    6.2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model for hi-tech new product development(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视角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 张红梅,任杰. 科技创业月刊, 2021(07)
  • [2]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仿真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D]. 杨雯冰.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2)
  • [3]技术创业企业成长的机制与路径研究[D]. 刘运青.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能力评价研究[D]. 杜晓春.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知识异质性、转化式学习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研究[D]. 肖琦.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6]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刘泽. 青岛大学, 2020(02)
  • [7]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D]. 谭秀娟. 暨南大学, 2020(05)
  • [8]创始人效果推理与创业激情对高科技新创企业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 夏李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组合评价研究[D]. 刘婷. 燕山大学, 2020(01)
  • [10]石家庄市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指数的测算与分析[D]. 刘金梦.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有效决策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