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掺杂钨酸铋钠晶体的生长工艺

Nd掺杂钨酸铋钠晶体的生长工艺

一、Growth Techique of Sodium Bismuth Tungstate Crystal Doped by Nd(论文文献综述)

姜龙太,翟永清,汪威澳,陈湘匀,吴晗[1](2022)在《钨酸盐体系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进展》文中认为钨酸盐材料是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对钨酸盐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高温固相法、水热法、溶剂热法、微波水热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燃烧法、喷雾热解法等多种合成钨酸盐材料的方法,并对各种制备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概述了钨酸盐材料在太阳能电池、照明和显示、储氢材料、温度传感器以及光催化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陈姝仪[2](2021)在《改性钨酸铋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赵珊[3](2021)在《钨酸铋/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工业废水和生活用水为主的废水排放引起的水污染问题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然而,传统的废水处理工艺主要用于处理普通的工业废水,成本较高、并且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因其能够利用绿色清洁能源、工艺简单并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等诸多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钨酸铋(Bi2WO6)材料作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一种铋系光催化半导体材料成为广大学者的科研热点。然而,单一的Bi2WO6材料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包括光生电子-空穴对易复合导致降解效率不高、材料的比表面积较小不易吸附污染物质等。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单一Bi2WO6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将Bi2WO6材料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进行复合构筑异质结的改性工作,以期实现增加单一Bi2WO6材料的比表面积以及提升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研究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Bi2WO6/Ui O-66复合型光催化纳米材料。采用XRD、FTIR、SEM等表征方法证实了Bi2WO6材料与Ui O-66材料的成功复合,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微观形貌良好,同时具有较高的结晶度。此外,通过UV-vis DRS、BET以及PL等表征方法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比表面积和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等信息。本实验选用有机染料罗丹明B(Rh B)作为目标降解污染物来评价所制备的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综合以上表征结果发现,BU系列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等参数以及光催化性能明显优于纯Bi2WO6材料,反应速率常数约为纯Bi2WO6材料的2.97倍,同时具有较强的循环稳定性。(2)本研究在制备成功BU系列复合材料后继续探索,采用简单的溶剂热法来设计制备Bi2WO6/Ui O-66-NH2复合型光催化材料。通过XRD、FTIR、SEM-EDS和TEM等表征方法的分析下,证实了Bi2WO6材料与Ui O-66-NH2材料的成功复合。采用UV-vis DRS、BET以及PL等表征方法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光吸收性能、比表面积以及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通过与BU系列复合材料进行对比,可以看到BUN系列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等参数和光催化降解效果均有显着的改善和提升,反应速率常数约为纯Bi2WO6材料的3.19倍,从而进一步证实了BUN系列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升级成功。经过四次循环稳定性实验后BUN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效率仍然在90%以上,具有优良的循环稳定性。

梁磊[4](2021)在《二氧化钛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光催化技术由于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等特点,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有广阔的前景。TiO2作为最早被发现的光催化剂,因成本低、氧化能力强以及理化性质稳定等特点备受青睐,但是TiO2带隙较宽,几乎只能吸收紫外光,而且光生电子和空穴容易复合,这些缺点限制了TiO2的应用。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制备TiO2,以拓宽光响应范围至可见光,提升光生电子和空穴分离效率为目的,采用经济、高效的方法,对TiO2进行改性,用Bi2WO6构筑异质结,使所制备的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探究其对有机染料和抗生素的降解性能,并分析光催化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橄榄叶为碳源,采用回流法制备上转换发光的碳量子点(CQDs),用水热法制备CQDs/TiO2,探究CQDs负载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XRD、XPS、SEM、TEM和UV-vis DRS等分析样品的晶体结构、组成以及形貌等,以四环素(TC)和罗丹明B(Rh B)为模拟污染物评价光催化剂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QDs平均尺寸为1.1 nm,有良好的分散性,均匀负载于TiO2表面。在可见光下照射10 min和70 min时,5%CQDs/TiO2对TC和Rh B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1%和92%,循环使用5次之后,降解性能没有明显下降。光电流和PL测试表明,CQDs的负载,可以提高TiO2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结合CQDs的上转换发光性能,光催化剂的UV-vis DRS和自由基捕获实验分析了光催化机理。(2)采用水热法制备Bi2WO6/CQDs/TiO2复合光催化剂,探究CQDs负载量对复合光催化剂降解性能的影响,利用XRD、SEM和TEM分析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组成以及形貌等。结果显示:当CQDs负载量为0.5%时,光照70 min,复合光催化剂对Rh B的降解率可达92%。UV-vis DRS、光电流和PL分析结果表明,与Bi2WO6和0.5%CQDs/TiO2相比,Bi2WO6/CQDs/TiO2-0.5具有更好的可见光响应,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更高,展现出更加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3)采用水热法构筑Bi2WO6/TiO2异质结,研究了TiO2和Bi2WO6不同摩尔比时复合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形貌以及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TiO2和Bi2WO6的摩尔比为6∶1时,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最优的降解性能,在可见光下照射25 min和20 min时,对TC和Rh B的降解率分别为78%和96%。PL和光电流分析结果表明,TiO2和Bi2WO6复合可以显着提高复合光催化剂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最后,分析了Bi2WO6/TiO2的光催化机理。

黑喜平[5](2021)在《异质钨酸铋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Bi2WO6具有合适的带隙宽度和特殊的层状结构,在治理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较低的可见光利用率及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抑制了其光催化活性。目前,研究者主要围绕光吸收范围和载流子迁移对其改善,进而提高光催化效果。构建合理能带结构的复合材料,使其具有一定的结构特性从而改善其光催化性能。基于此,本文对Bi2WO6进行改性研究,选用硝酸铋和钨酸铵分别作为铋源和钨源,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结构稳定的Bi2WO6粉体,再结合光还原法成功制备了 Ag负载Bi2WO6的复合材料;通过以SiO2反蛋白石光子晶体作为结构框架,结合浸渍的方法合成了具有多孔结构的Bi2WO6-SiO2复合粉体;利用原位煅烧法制备出g-C3N4-Bi2WO6光催化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和荧光等表征手段对光催化剂的物质组成、形貌及结构、荧光强度等进行分析,通过可见光降解水体中的罗丹明B(RhB)的实验测试其光催化性能,并且利用捕获实验等对光催化降解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了不同工艺因素对Ag-Bi2WO6、Bi2WO6-SiO2及g-C3N4-Bi2WO6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 Bi2WO6粉体,再通过光还原法合成了 Ag-Bi2WO6复合材料。当硝酸银溶液浓度为0.01mol/L、体积为3 mL制得的Ag-Bi2WO6复合材料比纯相Bi2WO6光催化性能提高了 0.82倍。光催化性能改善的原因一方面归因于Ag与Bi2WO6之间形成了异质界面,使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得到有效改善。另一方面由于Ag颗粒存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可将光激发产生的电子转移到催化剂表面与吸附O2结合,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O2-,使光催化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2)使用浸渍法将Bi2WO6前驱体溶液填充到反蛋白石结构SiO2框架中,合成了具有良好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的Bi2WO6-SiO2复合粉体。系统研究了浸渍时间、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当浸渍时间为10 min,750℃下煅烧4 h所得粉体的光催化性能最佳,在可见光照射120 min对RhB降解率达99.43%。反蛋白石SiO2改善了 Bi2WO6的团聚现象,扩大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对污染物的吸附性。同时反蛋白石光子晶体的慢光子效应和光子局域效应有效提高了 Bi2WO6对可见光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了光催化性能。(3)首先采用高温缩合法制备出g-C3N4,然后利用简单的原位煅烧法制备了 g-C3N4-Bi2WO6异质光催化材料。当g-C3N4添加量为0.08 g时,300℃下煅烧1h合成的g-C3N4-Bi2WO6光催化剂对RhB的降解率最高,在可见光照射120min下降解率达98.1%。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g-C3N4与Bi2WO6形成了直接Z型异质结构,从而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氧化还原能力。

单馨瑶[6](2020)在《Bi2WO6光催化剂的改性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光催化技术作为能够解决水环境污染的一项新型技术近年来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钙钛矿片层结构的钨酸铋(Bi2WO6)光催化剂带隙宽度适宜约为2.7 e V,能够很好的利用太阳光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展现出了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与此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Bi2WO6光催化剂存在着光响应能力不高,光生载流子极容易复合等问题,这限制了其在工业领域的发展。本论文通过形貌调控、离子掺杂、半导体复合的手段对Bi2WO6光催化剂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可见光下降解染料废水中罗丹明B(Rh B)的光催化效率,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制备出的样品形貌结构及光催化性能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我国解决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Bi2WO6光催化剂进行改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使用无机卤素盐(KF、KCl、KBr、KI)和表面活性剂(PVP、CTAB、SDS、SDBS)对Bi2WO6光催化剂进行改性,并通过XRD、SEM、BET的表征手段对所制备的光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可见光降解Rh B的实验评价了改性前后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这四种无机卤素盐和四种表面活性剂改性的Bi2WO6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与改性之前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同时,一系列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过程中无机卤素盐的加入会使得改性之后的Bi2WO6光催化剂呈现出纳米薄片堆积结构,比表面积明显增大。改性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会使得改性后的样品形貌更加均匀,并且表面活性剂能很好的发挥其空间限域作用,控制纳米材料的尺寸。2.首次采用简单的一步溶剂热法利用KCl与PVP在溶剂中产生游离的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吸附作用合成了大比表面积的空心球状含氯Bi2WO6纳米光催化剂,与块状、纳米颗粒、纳米片、花状和多孔等结构相比空心球状光催化剂具有着更加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同时,EDS和XPS的表征结果证明了空心球状Bi2WO6光催化剂晶格中Cl-的成功引入,Cl-的成功引入使得光催化剂的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效率降低,进一步提高了Bi2WO6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60 min内改性后的空心球状Cl-Bi2WO6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效率与改性前未加KCl与PVP时所制得的Bi2WO6光催化剂相比提高了12%且稳定性良好。本章的研究为一步法快速合成特殊形态和高活性的Bi2WO6光催化剂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且广泛适用的新方法。3.以Cl-Bi2WO6为研究对象,通过复合石墨相氮化碳(g-C3N4)来提高Cl-Bi2WO6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在本章的研究中,首先采用改进的超声剥离法制备出了厚度为8 nm左右超薄的g-C3N4纳米片,然后将大比表面积的超薄g-C3N4纳米片作为载体与Cl-Bi2WO6复合形成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得到有效分离的Z型异质结构复合光催化剂,并通过XRD、TEM、FTIR、XPS、UV-Vis DRS、BET等表征手段对制备出的Cl-Bi2WO6/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相关性质进行了表征和讨论。可见光下降解Rh B的实验结果表明,Z型Cl-Bi2WO6/g-C3N4异质结构复合光催化剂与Cl-Bi2WO6相比光催化活性有了进一步地提高。同时,当g-C3N4的复合量为60%,催化剂投加量为2 g/L时,复合光催化剂的降解率在40 min内就可以达到99.2%。又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证明了制备出的复合光催化剂在降解罗丹明B的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种为·O2-和·OH并提出了可能的光催化机理。

徐美娥[7](2020)在《镧系掺杂NaREF4(RE=Gd,Y,Lu)的固相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镧系掺杂的发光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在平面显示发光器件、生物标记和成像、增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都有应用。特别是无机氟化物,因其具有声子能量低和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而备受关注。论文采用NaREF4:(RE=Gd,Y,Lu)作为基质材料,主要利用中温固相法得到了不同形貌的四氟化物。通过单掺杂,共掺杂,三掺杂得到 NaREF4:xLn3+(RE=Gd,Y,Lu;Ln3+=Dy3+,Tb3+,Eu3+)系列多种发光效果优良的荧光粉。并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光谱等仪器(PL)对荧光粉的物相结构、形貌尺寸、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固相法在100-300℃的条件下反应5-10 h成功制备得到NaREF4:xLn3+(RE=Gd,Y,Lu;Ln3+=Dy3+,Tb3+,Eu3+)系列荧光粉。将得到的样品在400-500℃下进行退火处理。XRD结果表明:退火处理后样品的衍射峰更尖锐且结晶更好。光谱结果表明:NaREF4:xDy3+的特征发射为4F9/2→6H15/2(478 nm)。NaREF4:xTb3+的特征发射为5D4→7F5(543 nm)。NaREF4:xEu3+的绿色特征发射为5D0→7F1(591 nm)。多数情况下退火处理能提高样品的发射强度。2.经500℃退火处理过的NaGdF4:xEu3+系列样品,当Eu3+掺杂浓度较低时,Eu3+不仅可以从较低的5D0能级发射,还可以从较高的激发态5D1,2,3发射。论文探究了 Gd3+与Dy3+、Tb3+和Eu3+之间可能存在的能量传递。从而制备了一系列共掺杂和三掺杂的多色荧光粉:NaGdF4:0.05Dy3+,xTb3+、NaGdF4:0.07Tb3+,xEu3+、NaGdF4:0.04Dy3+,0.04Tb3+,xEu3+。随着 Eu3+掺杂量的增大NaGdF4:0.07Tb3+,xEu3+样品的发光颜色由绿色、黄色趋于橙红色区域,NaGdF4:0.04Dy3+,0.04Tb3+,xEu3+样品的发光颜色由蓝绿色、黄色趋向于橙红色。3.光谱结果表明:在 350 nm 激发波长下 NaREF4:0.05Dy3+,xTb3+(RE=Y,Lu)系列荧光粉中同时存在Dy3+和Tb3+的特征发射。论文采用中温固相法成功制备Dy3+、Tb3+和 Eu3+三掺杂的荧光粉 NaREF4:0.05Dy3+,0.05Tb3+,xEu3+(RE=Y,Lu)且样品的发光颜色由蓝绿色趋于白色区域,这实现了多种离子的共同发射。4.比较 NaREF4:xLn3+(RE=Gd,Y,Lu;Ln3+=Dy3+,Tb3+,Eu3+)三个系列的色度坐标可以发现,样品的发光颜色与基质材料、镧系离子掺杂浓度和退火有关,其中退火的影响较小。三掺杂样品中Dy3+离子将能量传递给Tb3+离子,Tb3+离子将能量传递给Eu3+离子实现了多种离子的共同发射。通过改变掺杂离子种类、浓度和退火可以得到多色荧光粉。

卢明剑[8](2019)在《基于钨酸铋二氧化钛异质结型半导体可见光催化分解乙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果蔬采摘后,在储运、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生生理和化学腐败,植物催熟剂乙烯的积累是导致其腐烂变质的主要原因。探索高效的果蔬保鲜新技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调控果蔬储运环境中的乙烯含量是果蔬贮藏保鲜技术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半导体以其独特光催化性能而倍受关注,为果蔬贮藏环境中的乙烯彻底脱除或转化为无害形式提供了有效途径。发展光催化分解乙烯保鲜新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具有高效能的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剂。本文以当下光催化领域备受青睐的Ti O2、和Bi2WO6半导体为研究对象,从拓宽光谱响应范围,提高量子产率等增强光催化性能方式入手,基于纳米级耦合响应,设计出Bi2WO6/Ti O2复合薄膜以及Bi2WO6/Ti O2复合空心微球。采用XRD、SEM、UV-Vis、XPS和PL等现代分析仪器对Bi2WO6/Ti O2复合薄膜、空心微球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测试分析,并以果品催熟激素乙烯气体作为目标降解物,对薄膜以及空心微球进行可见光催化性能评价。从宏观上,通过模拟反应过程,采用动力学方程拟合等工程相关理论,研究设计的复合薄膜、异质空心微球在可见光下对乙烯的催化降解效果;从微观上分析薄膜和微球的结构、性质与其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关系;从理论上探明Bi2WO6/Ti O2复合薄膜、异质空心微球可见光催化降解乙烯的机理。为具有特殊形貌的可见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为果蔬贮藏环境中乙烯的脱除技术开辟新途径,进而为果蔬保鲜新技术的开发奠定基础。⑴利用溶胶凝胶联合浸渍提拉法制备了Bi2WO6/Ti O2复合薄膜,采用动力学方程拟合等工程相关理论考察膜层比、前驱体铋液浓度、煅烧温度和时间等制备工艺条件对乙烯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出当膜层比为3:1,铋源前驱体浓度为0.05mol/L,煅烧温度为450℃,煅烧时间为2h时,可见光催化反应速率常数K’值最大,为0.009636 min-1,乙烯降解率达到20.53%,是纯Bi2WO6薄膜的2.4倍和纯Ti O2薄膜的5.4倍。⑵对不同膜层比的Bi2WO6/Ti O2复合薄膜晶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测试分析,得出经Ti O2包覆后的Bi2WO6/Ti O2薄膜中Ti O2、Bi2WO6的平均晶粒尺寸都有所减小,且当Bi2WO6/Ti O2膜层比为(3:1)时,Ti O2、Bi2WO6的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11.607nm和36.526nm,减小尤为明显。其中Bi2WO6和Ti O2对应的带隙能分别为2.88和3.18e V。PL发光强弱顺序为Ti O2>Bi2WO6>Bi2WO6/Ti O2(4:1)>Bi2WO6/Ti O2(2:1)>Bi2WO6/Ti O2(3:1)。复合薄膜中的Ti元素主要以Ti4+的形式存在。Ti2p1/2和Ti2p3/2分别归结于Ti-O-W键和Ti-O-Bi键。⑶利用混合溶剂热法合成了Bi2WO6/Ti O2空心微球,采用动力学方程拟合等工程相关理论考察Ti O2包覆量、混合溶剂热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制备工艺条件对乙烯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得出当Ti O2包覆量为15%、反应温度为160℃、时间为6h时,可见光催化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其速率常数K’为1.47×10-3min-1,对乙烯的降解率达到29.56%,是Bi2WO6空心微球的1.69倍和Ti O2粉体的7.86倍。⑷通过对不同Ti O2包覆量的Bi2WO6/Ti O2异质空心微球晶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测试分析,得出:复合微球结构疏松,其内孔洞空腔清晰可见,经Ti O2包覆后,异质微球晶体表面氧空缺和晶格缺陷增多,Ti、Bi、W共享部分氧原子,形成Ti-O-Bi键和Ti-O-W键。当Ti O2包覆量为15%时,复合样品的最大吸收边拓展至430.0nm,此时复合微球禁带宽度降至2.884e V。⑸对比不同形貌的Bi2WO6/Ti O2异质结及其Bi2WO6、Ti O2单体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发现,Bi2WO6/Ti O2异质空心微球比纯Bi2WO6和Ti O2具有更广的光谱响应范围和更优越的光催化活性,且Bi2WO6/Ti O2异质空心微球的可见光催化活性亦明显高于Bi2WO6/Ti O2薄膜,可见具有特殊形貌的催化材料对于提升其光催化性能大有裨益。Bi2WO6/Ti O2异质空心微球相对复合薄膜而言具有更窄的禁带宽度、更高的量子效率、更疏松的结构、更强的捕光能力,整体表现出更优越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张明娟[9](2019)在《基于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进入环境中,如工业生产中含有化学染料的废水排放、畜牧业和医疗废水中含有抗生素的排泄物等。化学染料是相对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如罗丹明B(RhB)。偶氮染料RhB广泛存在于纺织、化妆品和印刷废水中,由于其毒性和非生物降解性,已被广泛研究。此外,抗生素是近年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使用的抗生素中,以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消耗最多。四环素(TC)和环丙沙星(CIP)作为有代表性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水生环境中过量积累。对医院和制药废水的研究表明,CIP和TC浓度分别高达31 mg/L和100-500 mg/L。水生环境中的抗生素对人类健康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不良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接触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代谢和免疫疾病,如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由于抑制了细菌的增殖而不能有效降解抗生素。从环境中去除它们是至关重要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探索了多种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如物理吸附法、光催化降解、超声等。其中,光催化由于其对有机污染物具有极强的氧化降解,甚至能将大部分有毒化合物完全矿化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废水处理方法。氮化碳(g-C3N4)具有热化学性能稳定,制备方法简单,原材料简单易得的优点,禁带宽度为2.7 eV,在光催化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本文研究基于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通过构建Z型异质结、形貌调控、元素掺杂、负载助催化剂的方式合成两种基于氮化碳的复合材料,并以有机污染物为目标物研究复合光催化材料在不同光照下的光催化活性,通过对实验结果和表征结果的分析探讨,对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提出合适的解释。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所示:(1)通过冷凝回流的方式合成Z型氮化碳量子点/超薄钨酸铋纳米片复合光催化材料(CNQDs/BWO),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CNQDs/BWO复合光催化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活性。其中质量比例为5%的CNQDs/BWO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最好,在可见光照射条件下,60 min内可降解87%的TC和92.51%的RhB。在近红外光照射条件下,其对TC的降解效率是纯钨酸铋的2倍。CNQDs具有上转换特性能够将近红外光转换成可见光有助于增强复合材料对可见光的利用,从而使复合材料在近红外光照射条件下仍具有光催化活性。由可见光和近红外光下相似的降解趋势推断出可见光和近红外光下的催化机理是相同的。CNQDs/BWO在宽谱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活性增强可归因于Z型电荷转移机制,不仅可以保持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还可以有效促进电荷分离。综上所述,引入CNQDs构建CNQDs/BWO复合材料可以显着提高可见光和近红外光下的光催化性能,进而提高其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2)采用煅烧的方式合成磷掺杂中空管状g-C3N4/碳化钨复合光催化材料(P-TCN/WC),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P-TCN/WC对抗生素的降解具有很强的光催化活性。其中质量比例为8%的P-TCN/WC的光催化活性最好,可见光下,60 min可降解93.76%的TC,120 min可降解76.21%的CIP。P-TCN/WC光催化活性的增强主要是由于光吸收的增加和光生电荷载流子复合的减少两个方面。一方面,P掺杂扩大了光的吸收边缘,中空管状形貌促进了光的利用,而且由于WC的负载,P-TCN/WC的光吸收在整个可见光区域都扩大了。总之,在P-TCN/WC中会有更多的空穴和电子被激发。另一方面,P掺杂和具有铂类贵金属助催化性能的WC的负载使得光生电荷载流子复合无论是体相还是空间都明显降低。即P-TCN/WC中的激发空穴和电子将用于抗生素的降解。

于红光[10](2019)在《石墨烯-钨酸铋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加剧,使得具有独特环境净化能力和能量转换能力的环境友好型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具有可见光光催化活性的钨酸铋(BWO)光催化剂,但其对太阳光的利用率以及光催化活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了还原氧化石墨烯-钨酸铋(rGO-BWO)微球以及F-rGO-BWO、Ce-rGO-BWO、Ce-F-rGO-BWO、Eu-rGO-BWO、Eu-F-rGO-BWO、Fe2O3-rGO-BWO等不同离子掺杂或与不同催化剂复合的复合光催化剂,实现了将离子掺杂、GO复合和形貌控制等三种BWO催化性能改性方法的有效结合。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FE-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电子能谱仪(XPS)、微孔物理吸附分析仪(BET)、光致发光光谱(PL)、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分析测试仪器,系统研究了不同复合光催化剂的形貌、晶体结构和可见光光催化性能及其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rGO-BWO微球形貌在GO添加量(RM值)为2‰-6%时没有明显变化,添加GO使得微球中形成更多的中孔并导致比表面积增大。随着GO含量增加,rGO-BWO晶面间距逐渐减小,GO引入没有改变BWO晶体中Bi和WO6的键合方式,但使得光生载流子迁移率更快,有效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rGO-BWO的吸收波长先发生明显的红移,再转变为蓝移现象,相应的禁带宽度先减小后增大,其可见光光催化活性先增强后减弱。其中,2%rGO-BWO具有最小的禁带宽度(2.65eV)以及最快的RhB光催化降解速度,其降解率达到95%。在制备rGO-BWO微球的水热合成过程中,按照不同配比方式、不同掺杂顺序分别将F、Ce和Eu通过单掺杂或共掺杂的方式掺杂到rGO-BWO中,成功制备出了单掺杂和共掺杂的光催化剂。随着F、Ce、Eu掺杂量的增加,制备的光催化剂样品的微球形貌逐渐被破坏,最终转变为纳米片或纳米颗粒团簇,相应的其比表面积也先增大后逐步减小。在保持良好微球形貌的基础上,rGO-BWO、单掺杂F/Ce/Eu-rGO-BWO、共掺杂Ce/Eu-F-rGO-BWO的比表面积依次增大,而对应的PL发射强度依次减弱。不同单掺杂F/Ce/Eu-rGO-BWO样品的XRD衍射峰表现出了各不相同的变化规律。当小半径的离子取代了大半径的离子,会导致晶面间距的减小,使得衍射峰向大角度方向偏移;相反的,衍射峰向小角度方向偏移;相同半径的离子发生取代不会使样品衍射峰发生偏移;单掺杂Ce/Eu具有双掺杂效果;共掺杂的Ce/Eu-F-rGO-BWO样品的衍射峰的偏移情况取决于离子半径和双元素掺杂的协同效应。不同单掺杂F/Ce/Eu-rGO-BWO样品主要元素的结合能表现出了各不相同的变化规律:电负性较大的离子取代了电负性较小的离子,使得被取代元素的峰位向结合能较大的方向发生轻微偏移;相反,使得被取代元素的峰位向结合能较小的方向发生轻微偏移。共掺杂的Ce/Eu-F-rGO-BWO样品被取代元素的峰位的最终偏移情况,取决于Ce/F、Eu/F两种元素掺杂所产生协同效应的综合效果。随着Ce、Eu、F添加量的增加,单掺杂F/Ce/Eu-rGO-BWO样品的吸收波长均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规律:吸收波长先增加后降低,即先发生红移再发生明显的蓝移现象,禁带宽度也相对应的先减小后增大;共掺杂的Ce/Eu-F-rGO-BWO样品随着Ce/F、Eu/F含量的增加,发生了明显的蓝移,相应的禁带宽度逐渐增大;与单掺杂样品的最大吸收波长相比,共掺杂样品具有更大的吸收波长。在维持良好形貌基础上,共掺杂样品、单掺杂样品、rGO-BWO的禁带宽度依次减小。不同掺杂的光催化剂样品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均可有效的降解RhB溶液。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单掺杂样品的降解速度先增快后减慢;共掺杂样品的降解速度逐渐减慢。与单掺杂样品相比,共掺杂样品表现出了更快的光催化降解速度和更高的光催化降解率。此外,与F-rGO-BWO相比,具有双掺杂效应的Ce/Eu-rGO-BWO样品具有更快的降解速度。最后,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了具有完整微球形貌的Fe2O3-rGO-BWO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与rGO-BWO相比,在微球形貌、异质结以及少量Fe3+离子掺杂的协同作用下,使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窄的禁带宽度和更快的光催化降解速度。随着Fe2O3含量的增加,Fe2O3-rGO-BWO的PL发射强度先减小后增大,吸收波长先红移再转变为蓝移现象,禁带宽度相应的先减小后增大,光催化降解速度先增快后逐渐减慢。

二、Growth Techique of Sodium Bismuth Tungstate Crystal Doped by N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rowth Techique of Sodium Bismuth Tungstate Crystal Doped by Nd(论文提纲范文)

(1)钨酸盐体系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钨酸盐材料的制备方法
    1.1 高温固相法
    1.2 共沉淀法
    1.3 溶胶-凝胶法
    1.4 水热法
    1.5 溶剂热法
    1.6 微波水热法
    1.7 燃烧法
    1.8 喷雾热解法
2 钨酸盐材料的应用
    2.1 用于太阳能电池
    2.2 用于照明和显示
    2.3 用于储氢材料
    2.4 用于上转换发光及光学温度传感测温材料
    2.5 用于光催化材料
3 结语

(3)钨酸铋/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概述
        1.2.1 光催化基本原理
        1.2.2 光催化材料概述
    1.3 Bi_2WO_6光催化材料概述
        1.3.1 Bi_2WO_6的结构与性质
        1.3.2 Bi_2WO_6的制备方法
        1.3.3 Bi_2WO_6的改性研究
    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概述
        1.4.1 Ui O-66 材料概述
        1.4.2 UiO-66-NH_2材料概述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方法与内容
    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设计
        2.2.1 Bi_2WO_6/UiO-66 复合材料的实验设计
        2.2.2 Bi_2WO_6/UiO-66-NH_2复合材料的实验设计
    2.3 材料的测试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2.3.7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布(BET)
        2.3.8 荧光光谱(PL)
        2.3.9 光催化性能评价
        2.3.10 循环稳定性评价
        2.3.11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第3章 Bi_2WO_6/UiO-66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的制备方法
        3.2.1 UiO-66 材料的制备
        3.2.2 Bi_2WO_6/UiO-66 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材料的表征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结构与形貌分析
        3.4.2 光学性能与能带结构分析
        3.4.3 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分析
        3.4.4 光催化性能与循环稳定性分析
        3.4.5 光催化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Bi_2WO_6/UiO-66-NH_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的制备方法
        4.2.1 UiO-66-NH_2材料的制备
        4.2.2 Bi_2WO_6/UiO-66-NH_2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材料的表征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结构与形貌分析
        4.4.2 光学性能与能带结构分析
        4.4.3 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分析
        4.4.4 光催化性能与循环稳定性分析
        4.4.5 光催化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二氧化钛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污染物
        1.2.1 有机染料
        1.2.2 抗生素
    1.3 光催化
        1.3.1 二氧化钛
        1.3.2 钨酸铋
    1.4 碳量子点
        1.4.1 碳量子点简介
        1.4.2 碳量子点的制备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材料表征
    2.3 光催化活性评价
        2.3.1 光催化降解RhB
        2.3.2 光催化降解TC
        2.3.3 降解率的计算
第3章 CQDs/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
        3.2.1 CQDs的制备
        3.2.2 TiO_2的制备
        3.2.3 CQDs/TiO_2的制备
    3.3 CQDs的性能表征
        3.3.1 碳粉的SEM
        3.3.2 形貌表征
        3.3.3 XPS分析
        3.3.4 UV-vis光谱分析
        3.3.5 荧光性能分析
    3.4 CQDs/TiO_2的性能表征
        3.4.1 XRD分析
        3.4.2 FT-IR分析
        3.4.3 Raman测试
        3.4.4 XPS分析
        3.4.5 SEM和 TEM分析
        3.4.6 材料的光吸收特性研究
        3.4.7 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3.4.8 荧光性能分析
        3.4.9 电化学性能分析
        3.4.10 光催化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Bi_2WO_6/CQDs/TiO_2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2.1 CQDs/TiO_2的制备
        4.2.2 Bi_2WO_6/CQDs/TiO_2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分析
        4.3.2 FT-IR和 Raman分析
        4.3.3 XPS分析
        4.3.4 电镜表征分析
        4.3.5 材料的光吸收特性研究
        4.3.6 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4.3.7 荧光性能分析
        4.3.8 电化学性能分析
        4.3.9 光催化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Bi_2WO_6/TiO_2异质结的构筑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
        5.2.1 BWO/TiO_2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XRD分析
        5.3.2 FT-IR和 Raman分析
        5.3.3 XPS分析
        5.3.4 SEM和 TEM分析
        5.3.5 材料的光吸收特性研究
        5.3.6 荧光性能分析
        5.3.7 电化学性能分析
        5.3.8 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5.3.9 光催化机理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5)异质钨酸铋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Bi_2WO_6光催化剂
    1.3 Bi_2WO_6光催化材料的改性方法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Ag-Bi_2WO_6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2 Bi_2WO_6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2.2.3 Ag-Bi_2WO_6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2.2.4 光催化材料分析与表征手段
        2.2.5 光催化材料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催化材料物相表征及其微观形貌的表征分析
        2.3.2 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探索
        2.3.3 Ag负载对Bi_2WO_6粉体的光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2.4 光催化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Bi_2WO_6-SiO_2复合多孔结构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2 Bi_2WO_6-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Bi_2WO_6-SiO_2材料的分析与表征手段
        3.2.4 Bi_2WO_6-SiO_2材料光催化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i_2WO_6-SiO_2催化剂的物相表征
        3.3.2 Bi_2WO_6-SiO_2催化剂的FTIR分析
        3.3.3 Bi_2WO_6-SiO_2催化剂的微观形貌表征
        3.3.4 Bi_2WO_6-SiO_2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的探索
        3.3.5 Bi_2WO_6-SiO_2催化剂的光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3.4 光催化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g-C_3N_4-Bi_2WO_6异质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2 g-C_3N_4-Bi_2WO_6异质光催化剂的制备
        4.2.3 g-C_3N_4-Bi_2WO_6异质光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和组成的表征分析
        4.3.2 催化剂微观形貌的表征分析
        4.3.3 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分析
        4.3.4 g-C_3N_4的引入对Bi_2WO_6粉体的光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4.4 光催化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

(6)Bi2WO6光催化剂的改性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
        1.1.1 液相光催化降解机理
        1.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2 提高钨酸铋光催化活性的方法及研究现状
        1.2.1 形貌调控
        1.2.2 阴、阳离子掺杂
        1.2.3 表面贵金属修饰
        1.2.4 固溶体构筑
        1.2.5 异质结构筑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卤素盐及表面活性剂改性Bi_2WO_6的制备
        2.2.2 空心球状Bi_2WO_6的制备
        2.2.3 Cl-Bi_2WO_6/g-C_3N_4的制备
    2.3 光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2.3.4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PL)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6 比表面积测定分析(BET)
        2.3.7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UV-Vis DRS)
        2.3.8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9 能谱分析(EDS)
    2.4 性能评价实验
        2.4.1 光催化降解反应
        2.4.2 活性基团测定
第三章 卤素盐及表面活性剂改性Bi_2WO_6光催化剂的制备
    3.1 卤素盐改性Bi_2WO_6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3.1.1 XRD分析
        3.1.2 SEM分析
        3.1.3 BET分析
    3.2 表面活性剂改性Bi_2WO_6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3.2.1 XRD分析
        3.2.2 SEM分析
        3.2.3 BET分析
    3.3 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步溶剂热法合成空心球状钨酸铋光催化剂
    4.1 空心球状Bi_2WO_6光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4.1.1 XRD分析
        4.1.2 SEM分析
        4.1.3 XPS分析
        4.1.4 BET分析
        4.1.5 UV-Vis DRS分析
        4.1.6 PL分析
    4.2 性能评价
        4.2.1 不同催化剂对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2.2 循环使用次数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3 空心球状Bi_2WO_6形成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型 Cl-Bi_2WO_6/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Cl-Bi_2WO_6/g-C_3N_4的结构与形貌分析
        5.1.1 XRD分析
        5.1.2 SEM与 TEM分析
        5.1.3 FTIR分析
        5.1.4 XPS分析
        5.1.5 UV-Vis DRS分析
        5.1.6 BET分析
    5.2 性能评价
        5.2.1 g-C_3N_4复合量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5.2.2 催化剂的投加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5.2.3 循环使用次数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5.3 降解机理分析
        5.3.1 活性物种实验
        5.3.2 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镧系掺杂NaREF4(RE=Gd,Y,Lu)的固相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发光材料
        1.2.1 稀土元素
        1.2.2 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与原理
    1.3 稀土氟化物的合成方法
        1.3.1 高温固相法
        1.3.2 水热/溶剂热法
        1.3.3 沉淀法
        1.3.4 溶胶-凝胶法
        1.3.5 低/中热固相合成
    1.4 稀土氟化物发光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1.4.1 稀土氟化物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2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目的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样品制备
        2.3.1 稀土氟化物中温固相法的制备流程
        2.3.2 稀土氟化物水热法的制备流程
    2.4 材料的表征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
        2.4.2 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测试
        2.4.3 发光性能研究
第3章 NaGdF_4:xLn~(3+)(Ln~(3+)=Dy~(3+),Tb~(3+),Eu~(3+))发光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NaGdF_4:xLn~(3+)发光材料的制备
    3.3 物相分析
        3.3.1 NaGdF_4:xEu~(3+)发光材料的物相分析
        3.3.2 NaGdF_4:xLn~(3+)(Ln~(3+)=Dy~(3+), Tb~(3+), Eu~(3+))发光材料的物相分析
    3.4 NaGdF_4:xLn~(3+)(Ln~(3+)=Dy~(3+),Tb~(3+),Eu~(3+))的形貌分析和能谱分析
        3.4.1 NaGdF_4:0.05Eu~(3+)的形貌分析和能谱分析
    3.5 NaGdF_4:xLn~(3+)(Ln~(3+)=Dy~(3+),Tb~(3+),Eu~(3+))的发光性能研究
        3.5.1 NaGdF_4:xDy~(3+)的发光性能研究
        3.5.2 NaGdF_4:xTb~(3+)的发光性能研究
        3.5.3 NaGdF_4:0.05Dy~(3+),xTb~(3+)的发光性能研究
        3.5.4 NaGdF_4:xEu~(3+)的发光性能研究
        3.5.5 NaGdF_4:0.07Tb~(3+),xEu~(3+)的发光性能研究
        3.5.6 NaGdF_4:0.04Dy~(3+),0.04Tb~(3+),xEu~(3+)的发光性能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NaYF_4:xLn~(3+)(Ln~(3+)=Dy~(3+),Tb~(3+),Eu~(3+))发光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4.1 引言
    4.2 NaYF4:xLn~(3+)(Ln~(3+)=Dy~(3+),Tb~(3+), Eu~(3+))样品的合成
    4.3 NaYF_4:xLn~(3+)(Ln~(3+)=Dy~(3+),Tb~(3+), Eu~(3+))样品的物相分析
        4.3.1 NaYF_4:xEu~(3+)样品的物相分析
        4.3.2 水热法和中温固相法合成NaYF_4:0.05Eu~(3+)样品的物相分析
        4.3.3 NaYF_4:xLn~(3+)样品的物相分析
    4.4 NaYF_4:xLn~(3+)(Ln~(3+)=Dy~(3+),Tb~(3+), Eu~(3+))的形貌及其能谱分析
        4.4.1 NaYF_4:xEu~(3+)(x=0,0.05)的形貌及其能谱分析
        4.4.2 退火处理对NaYF_4形貌的影响
        4.4.3 退火处理对NaYF_4:0.05Eu~(3+)形貌的影响
    4.5 NaYF_4:xLn~(3+)(Ln~(3+)=Dy~(3+)Tb~(3+),Eu~(3+))样品的发光性能研究
        4.5.1 NaYF_4:0.05Dy~(3+)的发光性能研究
        4.5.2 NaYF_4:0.05Tb~(3+)的发光性能研究
        4.5.3 NaYF_4:0.05Dy~(3+),xTb~(3+)的发光性能研究
        4.5.4 NaYF_4:xEu~(3+)的发光性能研究
        4.5.5 NaYF_4:0.05Dy~(3+),0.05Tb~(3+),xEu~(3+)的发光性能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NaLuF_4:Ln~(3+)(Ln~(3+)=Dy~(3+),Tb~(3+),Eu~(3+))发光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5.1 引言
    5.2 NaLuF_4:xLn~(3+)(Ln~(3+)=Dy~(3+),Tb~(3+),Eu~(3+))的合成方法
    5.3 NaLuF_4:xLn~(3+)(Ln~(3+)=Dy~(3+),Tb~(3+),Eu~(3+))的物相分析
        5.3.1 NaLuF_4:xEu~(3+)的物相分析
        5.3.2 NaLuF_4:xLn~(3+)(Ln~(3+)=Dy~(3+),Tb~(3+),Eu~(3+))的物相分析
    5.4 NaLuF_4:Eu~(3+)的SEM测试
    5.5 NaLuF_4:xLn~(3+)的发光性能研究
        5.5.1 NaLuF_4:xTb~(3+)的发光性能研究
        5.5.2 NaLuF_4:0.05Dy~(3+),xTb~(3+)的发光性能研究
        5.5.3 NaLuF_4:Eu~(3+)的发光性能研究
        5.5.4 NaLuF_4:0.05Dy~(3+),0.05Tb~(3+),xEu~(3+)的发光性能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钨酸铋二氧化钛异质结型半导体可见光催化分解乙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
        1.2.1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机理
        1.2.2 半导体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1.3 二氧化钛半导体光催化研究现状
        1.3.1 二氧化钛半导体的催化性能
        1.3.2 二氧化钛半导体的研究现状
    1.4 钨酸铋半导体研究进展
        1.4.1 钨酸铋的基本构造
        1.4.2 钨酸铋的复合改性
    1.5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拟解决的问题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6.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可见光响应的Bi_2WO_6/TiO_2 复合薄膜及空心微球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2.1.1 Bi_2WO_6/TiO_2 复合薄膜的制备
        2.1.2 Bi_2WO_6/TiO_2 空心微球的制备
    2.2 负载Bi_2WO_6/TiO_2 空心微球的活性碳纤维薄膜的制备
        2.2.1 活性碳纤维载体的处理
        2.2.2 负载Bi_2WO_6/TiO_2 空心微球的ACF薄膜的制备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3.3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2.3.4 光致发光光谱(PL)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 不同负载型Bi_2WO_6/TiO_2 异质薄膜及空心微球可见光催化性能评价
        2.4.1 可见光催化降解乙烯试验平台
        2.4.2 光催化降解乙烯的测定方法
        2.4.3 可见光催化降解乙烯动力学研究
    2.5 数据和图像处理软件
3 试验设计
    3.1 负载型纳米Bi_2WO_6/TiO_2 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1.1 TiO_2 包覆量对负载型纳米Bi_2WO_6/TiO_2 薄膜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1.2 钨酸铋前驱体浓度对负载型纳米Bi_2WO_6/TiO_2 薄膜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1.3 煅烧温度对负载型纳米Bi_2WO_6/TiO_2 薄膜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1.4 煅烧时间对负载型纳米Bi_2WO_6/TiO_2 薄膜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2 纳米Bi_2WO_6/TiO_2 空心微球光催化性能研究
        3.2.1 二氧化钛包覆量对纳米Bi_2WO_6/TiO_2 空心微球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2.2 溶剂热反应温度对纳米Bi_2WO_6/TiO_2 空心微球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3.2.3 溶剂热反应时间对纳米Bi_2WO_6/TiO_2 空心微球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 结果与分析
    4.1 负载型纳米Bi_2WO_6/TiO_2 薄膜的表征及光催化性能评价
        4.1.1 负载型纳米Bi_2WO_6/TiO_2 薄膜的表征分析
        4.1.2 负载型纳米Bi_2WO_6/TiO_2 薄膜可见光催化降解乙烯效果评价
    4.2 纳米Bi_2WO_6/TiO_2 空心微球的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评价
        4.2.1 纳米Bi_2WO_6/TiO_2 空心微球的表征分析
        4.2.2 负载型纳米Bi_2WO_6/TiO_2 空心微球可见光催化降解乙烯效果评价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可见光催化降解乙烯机理
        5.1.2 Bi_2WO_6/TiO_2 异质薄膜可见光催化降解乙烯机理
        5.1.3 Bi_2WO_6/TiO_2 异质空心微球可见光催化降解乙烯机理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活动与成果

(9)基于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光催化技术简介
    1.3 石墨相氮化碳简介
        1.3.1 石墨相氮化碳的应用
        1.3.1.1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
        1.3.1.2 光催化产氢
        1.3.1.3 光催化还原CO_2
        1.3.2 石墨相氮化碳改性
        1.3.2.1 形貌调控
        1.3.2.2 元素掺杂
        1.3.2.3 表面负载助催化剂
        1.3.2.4 构建异质结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1.4.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CNQDs/Bi_2WO_6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
    2.1 前沿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合成g-C_3N_4 纳米片
        2.2.3 制备g-C_3N_4 量子点
        2.2.4 制备氮化碳量子点/超薄钨酸铋纳米片(CNQDs/BWO)
        2.2.5 表征
        2.2.6 光化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征分析
        2.3.2 催化剂的光电特性
        2.3.3 光催化活性
        2.3.4 光催化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磷掺杂中空管状g-C_3N_4/WC复合材料降解抗生素机理研究
    3.1 前沿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合成P掺杂的中空管状g-C_3N_4/WC复合物
        3.2.3 表征
        3.2.4 光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征分析
        3.3.2 催化剂的光电特性和电子带结构
        3.3.3 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和迁移
        3.3.4 光催化活性
        3.3.5 光催化机理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石墨烯-钨酸铋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钨酸铋光催化剂的结构及制备
        1.2.1 钨酸铋光催化剂的结构
        1.2.2 钨酸铋光催化剂的制备
    1.3 钨酸铋光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1.3.1 钨酸铋的离子掺杂改性
        1.3.2 不同材料与钨酸铋的复合改性
    1.4 石墨烯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1.4.1 石墨烯的结构
        1.4.2 石墨烯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石墨烯-钨酸铋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2.2.1 GO的制备
        2.2.2 rGO-BWO样品的制备
        2.2.3 不同比例方式的F掺杂rGO-BWO样品的制备
        2.2.4 不同掺杂顺序的Ce掺杂rGO-BWO样品的制备
        2.2.5 Ce、F共掺杂rGO-BWO样品的制备
        2.2.6 Eu掺杂及Eu、F共掺杂rGO-BWO样品的制备
        2.2.7 Fe_2O_3-rGO-BWO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2.3 光催化降解实验
    2.4 微观组织和结构表征
        2.4.1 物相表征
        2.4.2 微观形貌表征
        2.4.3 化学组成和价态分析
        2.4.4 物理表面吸附分析
        2.4.5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2.4.6 漫反射分析和吸光度分析
第三章 rGO-BWO光催化剂的制备与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3.1 引言
    3.2 rGO-BWO的物相
        3.2.1 GO的 XRD分析
        3.2.2 rGO-BWO的 XRD分析
    3.3 rGO-BWO的微观表面形貌
        3.3.1 rGO-BWO的 SEM分析
        3.3.2 rGO-BWO的 TEM分析
    3.4 rGO-BWO的化学组成和价态
    3.5 rGO-BWO的生长机理
    3.6 rGO-BWO的比表面积
    3.7 rGO-BWO的光致发光光谱
    3.8 rGO-BWO的吸收波长和禁带宽度
    3.9 rGO-BWO的光催化性能和讨论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掺杂rGO-BWO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4.1 引言
    4.2 不同比例方式的F掺杂对rGO-BWO光催化剂形貌的影响
    4.3 F掺杂对rGO-BWO光催化剂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
    4.4 与F-rGO-BWO光催化性能相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4.4.1 F掺杂对rGO-BWO物理表面吸附的影响
        4.4.2 F掺杂对rGO-BWO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4.4.3 F掺杂对rGO-BWO禁带宽度的影响
    4.5 F掺杂对rGO-BW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4.5.1 F-rGO-BWO的光催化性能
        4.5.2 不同F掺杂方法和掺杂顺序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e掺杂rGO-BWO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5.1 引言
    5.2 不同Ce掺杂顺序对rGO-BWO光催化剂形貌的影响
    5.3 Ce掺杂对rGO-BWO光催化剂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
    5.4 与Ce-rGO-BWO光催化性能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
        5.4.1 Ce掺杂对rGO-BWO的物理表面吸附的影响
        5.4.2 Ce掺杂对rGO-BWO的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5.4.3 Ce掺杂对rGO-BWO禁带宽度的影响
    5.5 Ce掺杂对rGO-BW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e、F共掺杂rGO-BWO光催化剂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
    6.1 引言
    6.2 Ce、F共掺杂rGO-BWO的物相
    6.3 Ce、F共掺杂rGO-BWO的微观表面形貌
        6.3.1 Ce、F共掺杂rGO-BWO的 SEM分析
        6.3.2 Ce、F共掺杂rGO-BWO的 TEM分析
    6.4 Ce、F共掺杂rGO-BWO的化学组成和价态
    6.5 Ce、F共掺杂rGO-BWO的比表面积
    6.6 Ce、F共掺杂rGO-BWO的光致发光光谱
    6.7 Ce、F共掺杂rGO-BWO的吸收光谱和禁带宽度
    6.8 Ce、F共掺杂rGO-BWO的光催化性能和讨论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Eu掺杂及Eu、F共掺杂rGO-BWO光催化剂制备与性能
    7.1 引言
    7.2 Eu掺杂及Eu、F共掺杂rGO-BWO的物相
    7.3 Eu掺杂及Eu、F共掺杂rGO-BWO的微观表面形貌
        7.3.1 Eu掺杂rGO-BWO的 SEM分析
        7.3.2 Eu、F共掺杂rGO-BWO的 SEM分析
        7.3.3 Eu掺杂及Eu、F共掺杂rGO-BWO的 TEM分析
    7.4 Eu掺杂及Eu、F共掺杂rGO-BWO的化学组成和价态
    7.5 Eu掺杂及Eu、F共掺杂rGO-BWO的比表面积
    7.6 Eu掺杂及Eu、F共掺杂rGO-BWO的光致发光光谱
    7.7 Eu掺杂及Eu、F共掺杂rGO-BWO的吸收波长和禁带宽度
    7.8 Eu掺杂及Eu、F共掺杂rGO-BWO的光催化性能和讨论
    7.9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不同掺杂体系rGO-BWO光催化剂的综合对比研究
    8.1 不同掺杂体系光催化剂的物相结构与形貌对比分析
        8.1.1 不同掺杂体系光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分析
        8.1.2 不同掺杂体系光催化剂的典型形貌对比
    8.2 不同掺杂体系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对比
    8.3 不同掺杂体系光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机理讨论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Fe_2O_3-rGO-BWO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
    9.1 引言
    9.2 Fe_2O_3-rGO-BWO复合光催化剂的物相分析
    9.3 Fe_2O_3-rGO-BWO复合光催化剂的微观表面形貌
        9.3.1 Fe_2O_3-rGO-BWO的 SEM分析
        9.3.2 Fe_2O_3-rGO-BWO的元素分布
    9.4 不同R_(Fe/Bi)值 Fe_2O_3-rGO-BWO的表面物理吸附
    9.5 不同R_(Fe/Bi)值 Fe_2O_3-rGO-BWO的光致发光光谱
    9.6 不同R_(Fe/Bi)值 Fe_2O_3-rGO-BWO的吸收波长和禁带宽度
    9.7 不同R_(Fe/Bi)值 Fe_2O_3-rGO-BWO的光催化性能和机理讨论
    9.8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四、Growth Techique of Sodium Bismuth Tungstate Crystal Doped by Nd(论文参考文献)

  • [1]钨酸盐体系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 姜龙太,翟永清,汪威澳,陈湘匀,吴晗. 化工新型材料, 2022
  • [2]改性钨酸铋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 陈姝仪.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3]钨酸铋/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赵珊.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二氧化钛基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性能研究[D]. 梁磊.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异质钨酸铋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黑喜平.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6]Bi2WO6光催化剂的改性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单馨瑶.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镧系掺杂NaREF4(RE=Gd,Y,Lu)的固相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研究[D]. 徐美娥.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钨酸铋二氧化钛异质结型半导体可见光催化分解乙烯研究[D]. 卢明剑.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9]基于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机理探讨[D]. 张明娟. 湖南大学, 2019(06)
  • [10]石墨烯-钨酸铋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于红光. 东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Nd掺杂钨酸铋钠晶体的生长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