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企业就是优秀的学院

优秀的企业就是优秀的学院

一、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一所优秀的学院(论文文献综述)

陈辉[1](2021)在《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成为一个主导世界格局并具有话语霸权的国家。国情咨文演说代表了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本文探讨了其话语策略,旨在揭示美国政治话语策略的合法化本质以及隐藏在合法化话语中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政治话语,国情咨文演说的政治本质和交际意图是使美国政府的政治议程合法化,以获得国会议员和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1进行过系统研究。而且,关于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展开,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本文将悉尼学派的语类分析视角运用于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研究中,提出了四个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的研究问题:1)作为政府工作报告,国情咨文演说关注的优先事项是什么?优先事项的历年变化折射出哪些政策变迁轨迹?2)演说者如何在独白式语篇中与受众进行对话以获得期待的对话空间和协商空间?3)为了实现既定的交际意图,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并具有哪些突出特征?4)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政治话语语类,其语类特征具有哪些合法化功能?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前三个问题从语类分析视角全面分析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为回答第四个问题提供了实证依据;第四个问题以语类分析为主导视角探讨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及其表现形式,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识别了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在文本中的实现方式和作用。本文选择了 1989年至2020年期间五届政府的国情咨文演说作为分析语料。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本文运用相关的理论框架对语料进行标注和编码,对语料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演说者阐述的优先事项、与受众互动表现出的对话性以及演说语篇呈现的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这三个维度对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探究隐藏在这些语类特征背后的话语合法化功能和策略。首先,本文通过语料库分析软件PowerConc提取了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50个主题词,归纳了美国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十类优先事项:国土安全、经济、社会保障、教育、家庭、就业、科技、犯罪、能源和价值观。上述议题体现了美国历届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延续性。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提取主题词,本文将在每届政府的语料文本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分别和在分析语料库中能凸显话题特征的前10个主题词进行比较。分析语料库中的这10个主题词涵盖了就业、家庭、社会保障、教育、国土安全(反恐)和经济六类优先事项,是五届政府共同关注的优先事项。结果显示,除开克林顿政府,其他四届政府都有除了这六类优先事项之外特别重视的工作事项,体现了这四届不同政府在优先事项上的时代性。具体表现为,乔治·布什政府重视推行“自由”价值观和打击毒品犯罪;乔治·沃克·布什政府同样强调“自由”价值观的重要性;奥巴马政府视能源问题为影响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政府将打击毒品犯罪、推行移民新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妇女地位列为其政治议程中的重要事项。其次,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框架,本文探究了演说者运用不同的介入方式和介入资源在独白式语篇中和受众进行互动并为自己赢得协商空间的对话过程。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二个对话模式,即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二个主要介入方式,即“否认”和“接纳”;三个核心话题,即“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二个关键因素,即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随后,基于Martin(1992)提出的“语类图式结构”概念,本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还原了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即由一系列可识别的五个“阶段”组成:问候^序曲^政府工作报告^宣言^致谢,其中阶段3“政府工作报告”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12个核心“步骤”组成:社会问题、优先事项、新政策、成就、民族自豪感、团结、挑战、价值观、政府责任、嘉宾、故事、国际担当2。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在整体上呈现出规律性、灵活性和递归性。最后,基于前三个研究问题的发现,本文解构了演说者运用一系列话语合法化策略来证明其政治议程的合法性的过程。结果显示,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特征本身就具有合法化功能,包括优先事项的意识形态本质、构建理想受众以及高度规约化的语类结构所蕴涵的传统的合法化策略(包括“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和“情感诉求”)。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传统的合法化策略(van Leeuwen,2007;2008)作为更具体的方式来辅助和提升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其中“道德评价”、“授权”和“情感诉求”成为贯穿演说始终的主要话语合法化策略。本文是针对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进行的一次具有创新性的探索。本文剖析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并将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联系起来,还扩展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van Leeuwen(2007;2008)的分析框架,增添了属于“授权”类别的“机构权威”和“宗教权威”子类别、属于“神话虚构”3类别的“叙事故事”子类别和独立的“情感诉求”类别。另外,本文以语类分析视角为主导视角,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原创性地构建了一个专门用于分析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弥补了传统的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上的不足。

李雅聪[2](2021)在《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兴则国家兴。随着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向纵深迈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都离不开教育中的实践者,尤其是校长,校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自“教育家办学”理念提出以来,在校长培训日益兴盛的潮流中,校长成长的相关研究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如何成长为优秀的校长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研究选取Y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和关键事件分析法,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研究视角,融合校长研究的成长阶段说、资本积累说等相关理论,从Y的少年成长、校长预备期、校长适应期、校长胜任期、校长成熟期和创造期六个阶段,对Y自身的成长历程及其初心嬗变进行追溯式考察,并挖掘其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及关键事件,尝试在其中找到影响其初心嬗变与自身成长的关键因素。研究中发现:Y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资源与能力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Y生于上世纪70年代,幼年经历帮助她形成了初心的萌芽;长于上世纪80年代,作为那个年代的中师生,在中师教育与师范本科教育中坚定着初心;在不断的调职经历中磨砺与更新着初心;在向教育家型校长迈进中不忘初心;在自身的成长中积累优势,实现自我渐进式成长,又于渐进式成长中丰富初心的内涵与意蕴,产生嬗变。本研究根据Y的成长历程,形成生命轨迹图,并构建初心嬗变图。研究发现,初心嬗变于校长的成长过程中,校长成长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作为校长,要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累积关键优势,并积极学习、反思、创新、才能够实现成长。由此,在本研究末由校长自身与外部保障两各层面提出校长成长与自我初心丰富的可行的路径及建议:校长自身应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内在驱动力;校长应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形成团队的领导力与向心力;鼓励特色办学,提高校长自身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养;创新校长培训工作,完善校长成长外部保障四种路径推动校长初心的嬗变,校长自身的成长。

MVE JEAN PATRICK[3](2021)在《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喀麦隆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发展中国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存研究成果做出贡献。这项研究认为,如果高等教育机构有任何显着的表现,那么与大学教师相关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是关键因素之一。对喀麦隆大学机构中与大学教师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现有文献进行检索,得到的信息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所探讨的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没有任何现成的做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喀麦隆大学教师和高等教育机构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确定他们所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这些实践是如何被开展的,以及在执行这种类型和方法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之后,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嵌入式案例研究,以喀麦隆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为样本,探讨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四所作为研究案例的研究单位分别是:雅温得第一大学(UY1)、中非天主教大学(CUCA)、PKFokam卓越学院(PKFIE)和雅温得Saint Therese Catholic University Institute(STCUIY)。本次研究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化访谈、文本分析法和观察法三种方式于2019年1月至3月在喀麦隆进行了数据的收集。总共有67名受访者参加了访谈,其中有高等教育部(MOHE)的高等教育官员、四所高校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文本分析包括审查与政策相关的文件、年鉴以及来自高等教育部和四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种报告,而观察法则主要是通过参加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举行的会议,展开观察以收集材料,这些会议涉及到与教员招聘、晋升和培训等事项,会议议程则包括奖励措施等内容。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即“高校综合战略人才管理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设置访谈问题、分析所收集的数据以及讨论研究结果。对数据的分析表明,在研究中挑选的四所喀麦隆高校都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除了一些特殊案例外,都开展了本研究所提到的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招聘和甄选、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和考核、薪酬和晋升。但各高校间,施行这些措施之后的的效率和效果各不相同。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对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一定的了解,但它们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并没有根据这些知识采取行动,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如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和学术晋升。这些知识并没有促进他们提高教学和研究绩效和生产力方面的效率。调查结果显示,选定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多从事与机构战略目标不一致的非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些做法既不相互融合,也不相互依赖,以实现卓越的绩效和生产力。这往往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再加上他们作为一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国内经济发展也正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种种因素都对其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绩效及生产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但要说的是,这项研究的发现和讨论是基于参与这项研究的67名受访者提供的信息以及从文献回顾和观察中收集的数据。这项研究通过揭示研究中选定的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与大学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类型和方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贡献。因此,这项研究强调了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业绩和生产力,以及整个机构的发展。为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增加了一个理论框架,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改进的理论框架。后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帮助参与这项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喀麦隆的高等教育部门中实行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的绩效和生产力,使高等学校能够通过提供创新研究成果、高技能创新人才以及对发展的有效支持,在促进国家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袁竹[4](2021)在《“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角色冲突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学女教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以引导6至12岁儿童健康成长、输出知识经验、帮助儿童建立知识架构为主要任务,受到过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知识的培养,拥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专业的优势。但小学女教师在教育自己子女的过程中却并非想象的那么得心应手,甚至会出现一定比例的“教师子女难成才”的现象。“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是小学女教师子女进入女教师所教授班级中学习的亲师合一的过程,是小学女教师队伍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她们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就不再单纯地担任母亲角色而是需要同时扮演两个重要角色——教师角色和母亲角色。作为教师角色的个体,她们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承担者;而作为母亲角色个体,她们是家庭原始成员、是子女最亲密的人。两种角色之间相互摩擦的角色规范使她们在对于自己子女教育上存在角色冲突的表现。由于职业认同感较强,小学女教师在亲师过程中面对同时作为学生角色和子女角色的子女时容易忽视母亲角色的存在,因而在本应切换角色的时候还具有教师角色的行为模式,出现角色模糊和角色失衡的状况,导致亲师角色冲突产生。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G市X校小学段的L及C两位小学女教师的亲师合一过程进行深描,结果发现L及C两位小学女教师的都存在亲师合一角色冲突,但是两位女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角色冲突具有了两面性,一面的冲突融合的促进性,另一面是冲突难解的阻碍性。本研究为叙事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来收集资料,主要是对两位“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分析访谈资料,了解两位小学女教师教师在亲师过程中切换角色时所遇到的阻碍和困扰。发现教师在教师角色与母亲角色的转换中出现“我”到底是母亲还是老师的困惑,教师子女也对双方关系产生质疑——“我们”到底是师生还是母女这些现象,并且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场域中也出现了矛盾。究其原因,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主要受到教师内在性因素与外界刺激的影响。对于教师自身来看,强烈的个体自我实现需求和“稀牺牲奉献”的职业角色价值认同都会导致弱化母亲角色的认知从而致使在亲师合一的过程中产生角色冲突。从外界刺激上,首先,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的理想化要求忽视了教师其他角色的扮演;其次,家校不同角色期待下的角色体验落差致使教师逃避母亲角色的转换。最后透过两位“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的故事,发现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具有普遍性和两面性,冲突不只是阻碍,还可以促进;并得到了如何调适“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角色冲突的一些启示。

张笑辰[5](2021)在《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科技与全球化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课程改革与教学转型。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并探索新型学习方式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引入为此提供了崭新的思路。项目化学习起源于1577年的欧洲艺术设计领域,经历了400年的发展。因其指向知识的应用和未来职业技能的培养,PBL成为当下职业教育最为关注的教学模式,成为培养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以PBL项目化学习的基本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并以其在美术学科教学与中国本土职业教育实施案例为可行性研究,思考PBL在我校剪纸校本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与PBL在职业教学中如何推广应用。通过对PBL项目化学习理论与思想内涵研究、辨析项目化学习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论述项目化学习的教学优势。通过分析项目化学习案例,探究其在中职剪纸校本课程中实践开展的可行性与总结实践经验。在PBL项目化学习教学实践环节,笔者开展了《化“剪”成蝶》单元项目化学习,并进行案例研究。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剪纸校本课程,通过设计单元化学材等一系列课程资源,并探讨建设项目化学习的合作式Tutor教学团队。本文对PBL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与分析,并通过学生调查问卷与学习测评、教师访谈等形式对PBL项目化教学成效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在PBL项目化教学的真实开展中,也产生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延伸成果,如PBL促进了剪纸实训室的改建、校园剪纸文化气氛的建设等。同时在疫情期间,剪纸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抗疫特色宣传作品。最后,通过分析基于PBL《化“剪”成蝶》单元教学教学实践,总结优质项目化学习设计的特质。并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归纳了项目化学习在职业教育开展的优势与展望。

胡智娟[6](2021)在《差分压缩基础理论和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全球数据的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大幅增长,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这些数据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物流业、零售业、医疗卫生、机场安全、交通运输,环境检测等,通过挖掘和分析这些数据,人们可以发现隐藏的洞见,揭示自然的奥秘,为世界带来巨大的好处。所以,对海量数据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重点,甚至升级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如欧洲的“e-Europe”、美国的“智慧地球”,以及我国的“感知中国”等。然而,在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并产生价值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暂时或长久的存储,可以说数据存储是基础工序,也是保存原始数据、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的大本营。不幸的是,目前的存储容量增长并没有像数据生产那样取得进展,这导致海量数据中的绝大多数都可能被丢弃。虽然存储设备的设备的售价一直在下降,但其要与指数级增长的数据形成速度竞争,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存储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克服海量数据信息丢失的关键途径。海量数据通常来源于多个异构感知设备阵列,是对现实世界状态的实时刻画。由于设备存在重复采样,造成大量冗余数据,进一步增加了对存储空间和网络流量的需求。差分压缩作为一项无损数据压缩技术,能更加智能化地对具有公共性的文件实施更为高效的压缩。具体地说,差分压缩通过找出数据间的匹配片段,并把它编辑成一个数据较之另一数据的增量编码序列,实现对数据的压缩,节省存储数据的空间和网络传输带宽。本文围绕差分压缩的基础理论和优化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以及创新性成果简述如下:1、目前,差分压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开发和技术应用,其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缺失,本文首先从差分压缩的概念入手,定义了增量编码序列,从构建方式考虑,提出了参考文件构造模型和空文件构造模型。接着,分别从重构空间、时空关系和对象类型对差分压缩进行分类,并由此引出了差分压缩的十二种可研究类型。最后,给出了由COPY和ADD操作编辑的差分压缩的定义和增量编码序列的两种表达方式。差分压缩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后续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针对文件间公共性检测时由于共享片段遗漏导致检测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首先,定义了共享片段集合,并根据其位置将共享片段分成相离、包含和重叠关系。然后,提出用所有分离的共享片段总长度评估文件间的公共性,并设计了共享片段集合构建(Sharing Fragment Set,SFS)算法,通过寻找级联序列并将其分离化得到一个较优的共享片段集合。理论分析和实验仿真表明,SFS算法生成的共享片段集合包含所有相离的共享片段,其公共性测量结果比贪心字符串匹配(Greedy String Tiling,GST)算法和Greedy算法高出约10%和4%,为差分压缩的实施提供了先决条件。3、目前的差分压缩算法要么仅关注较长的匹配片段而忽略了较短的匹配片段,要么只追求时间和空间复杂度直接丢弃匹配片段,导致其在节省存储空间方面表现不佳。针对以上弊端,本文从COPY和ADD操作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存储方式考虑,首先,定义了差分压缩的一个新的成本模型,提出用匹配片段总长度和匹配片段数量两个指标来评估增量编码序列。然后,从匹配片段总长度最大化和总数量最小化考虑,构建了复制片段总长度最大化(Maximal Total Length of Copied Fragments,MTLC)算法,通过识别每个偏移处的最长匹配片段、对重叠部分进行合理拆分和用COPY和ADD操作进行编辑,得到一个增量编码序列。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Greedy和Hsadelta算法生成的增量编码序列,MTLC算法生成的增量编码序列实现了匹配片段总长度最大化,同时包含的COPY操作最少。4、针对增量编码序列不够高效和紧实的缺陷,沿用之前定义的成本模型,首先,提出用所有COPY和ADD操作的累加成本来评估增量编码序列。其次,根据包含的ADD操作的数量和位置将子序列分成四种类型,并推导出对应的合并规则。然后,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设计了增量编码序列成本最小化(Minimum Delta Encoding Cost,MDC)算法,通过对增量编码序列的合理分解与合并,完成了增量编码序列的修正。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经过MDC算法修正的增量编码序列实现了累加成本的最小化,并且包含的操作数量也更少,在节省存储空间方面更具有优势。同时,这种增量序列修正方法是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后缀在任何COPY/ADD类差分压缩算法之后,实现二次压缩,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系统存储数据的效率。

陈纵[7](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秦缘[8](2020)在《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与文创产品设计》文中提出标识是为了达到某种视觉效果而使用的一种传达信息的媒介,主要通过视觉来表现其象征性、方向性、暗示性等方面功能特点。文创产品一直被称为“能够带的走的文化”,其本质是将具体的文化主题,进行二次的创意转化,使其成为在市场上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然而如今类似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景区文化等文化类别,为了使其在社会发展下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识别性,在努力挖掘自身文化,打造品牌标识价值的同时,也在创造推广着能与品牌标识配套呈现的文创产品。它们通过二者的结合推广来增强自身文化的知名度和受众认可度。尽管在当今文化发展的激烈竞争中,标识品牌文化结合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方式已经成为主流,但是在品牌标识设计的识别度及文创产品的独特性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大部分企业、高校、景区等推出的品牌标识和文化产品都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力度和忽略受众的情感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向受众推广和宣传的效果上往往不太理想。本文课题源于笔者参加“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LOGO)与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这个实际项目,围绕着社会现状中,校庆标识设计和文创产品设计的优缺点展开分析。从根本上对标识设计和文创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对其在校庆文化中的应用、影响受众情感和行为导向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问网络卷调研的方式,定位受众群体对校庆标识和文创产品的需求倾向,基于调研结果和理论研究之上,进行归纳总结提取设计元素,完成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设计及文创产品的设计。笔者希望通过此次“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与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报告,为打破目前高校校庆品牌标识和文创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尽一份力,通过打造全新的湖南科技大学校庆标识的设计和文创产品设计,提升高校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促进受众审美层次的提升和发展。

李梦诗[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之一,在高等教育当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围绕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百花齐放,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进发出新的活力,但同时也显露出一定问题。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以此为起点,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研究,深一层地创新校园文化,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更好地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文尝试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研究入手,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阶段、类型及特点、评价、发展要求与对策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第一,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研究问题提出的缘由以及研究意义,研究状况,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全文奠定研究基础。第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校园文化的发展,为研究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提供理论基础,总结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以相关文件发布的时间为界点,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为界点,1986年至1994年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起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以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界点,1994至2004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平稳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以2012年十八大报告为界点,2004至2012年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紧跟时代脉搏阶段,2012年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入新时代。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探索在不同阶段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特点,从整体上呈现出自主性增强、与互联网结合更紧密,个性化特征明显、社会意义更突显的特点。第三,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价,在炼造校园精神、主题活动开展、品牌活动创建和创新活动载体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但由于多元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冲击,高校缺乏统筹设计和长效机制、忽视地域文化因素的挖掘等多重原因,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依然存在创新力不足,活动主体意识薄弱,活动育人效果不明显,活动形式较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第四,探索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要求和路径,从探索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在发展规律入手,坚持开放性和批判性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继承性和创新性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结合的要求,并从思想建设、活动环境、网络建设、管理体制建设、品牌创立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更好发展。

闫彬[10](2019)在《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教育、知识、知识分子对于商品附加值、企业竞争力、甚至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重要性日益显着,而这就是“知识经济新时代”所带来的变化。高端人才寻访行业也称猎头行业作为发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90年代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始终走在企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风口浪尖。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外资公司本土化的布局,以及国内企业这些年在管理上的改革和重构,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稀缺性以及人才资源的争夺战必将是企业之间、国家之间最重要的资源争夺。而猎头顾问恰恰是企业和人才之间最好的媒介:猎头行业是人力资源管理利基差异化的分支,它不仅可以通过和企业的有效沟通,快速、高效、准确的锁定人才,为企业争取第一时间和人才的对接,更重要的是猎头公司可以运用专业技能,对人才进行能力技能、工作经验、心理素质甚至是相匹配的企业文化等相关测评,从而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也为企业的关键岗位找到合适人才的衔接工作提供了保障。然而,学术界对于咨询行业、猎头顾问的学术研究成果乏善可陈,与猎头行业表现出的市场规模以及发展态势相去甚远。本文希望通过选取C咨询公司的猎头顾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综述法、工作分析法、行为事件访谈法、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初步提炼出C公司猎头顾问的关键胜任素质指标,提取指标因子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因子分析等,建构出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对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模型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试图对此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下的人才的招聘选拔、绩效考核、组织培养、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相关模块进行分析和运用。本研究先通过对C公司概况的介绍以及与猎头顾问工作有交集人员对猎头顾问胜任素质的评价,分析了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形成此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为该公司猎头顾问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的必要性。本研究的第一步是运用三种研究方法总结并获取绩效优秀猎头顾问的胜任素质指标。首先是基于现有文献资料整理、提炼、归纳、总结;其次是基于工作分析法并结合猎头顾问的岗位职责,获取并总结其所需的胜任素质;再次是基于行为事件访谈,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猎头顾问的胜任素质,对行为事件访谈的结果进行编码,并整合出与C公司相适应的猎头顾问胜任素质指标。综上,获取到C公司猎头顾问的初步胜任素质指标。第二步,以C公司猎头顾问及与猎头顾问有工作交集的相关人员为问卷对象,将初步指标设计成调查问卷,并利用SPSS23.0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同时分析问卷因子,在此基础上,选取最终的胜任素质特征。第三步,整合得出的胜任素质特征,并将其进行维度分级,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一级维度和二级维度的素质指标权重。首先通过专家小组的讨论分析,构建一级维度素质指标的判断矩阵;然后采用规范列平均法计算出一级维度素质指标的标准判断矩阵,从而得出一级素质维度指标的权重赋值;最后通过一致性检验验证其合理性。二级维度的素质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如一级维度。结合两者的权重,得到具体的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指标的综合权重,这样便构建了C公司猎头顾问的胜任素质模型。本研究在尾声阶段就建立的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模型做出了简要的应用概述。结合胜任素质模型,在招聘选拔流程上的改进、培训体系的事前调研、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环节的合理、公平性的事实依据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并提出模型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需不断修订和完善。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构建C公司猎头顾问的胜任素质模型,协助公司规范管理、改善公司与猎头顾问间可能出现的雇佣矛盾,更好地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战略实现。

二、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一所优秀的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一所优秀的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理论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1.1 国情咨文演说与媒体议程
        2.1.1.2 国情咨文演说与公众议程
        2.1.1.3 国情咨文演说与国会议程
        2.1.1.4 国情咨文演说与语言修辞
        2.1.1.5 国情咨文演说与其他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的文献综述
        2.2.1 合法化的内涵
        2.2.2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概述
        2.2.3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的具体应用
        2.2.3.1 政治话语
        2.2.3.2 媒体话语
        2.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话语合法化策略研究的理论脉络
    3.1 语类分析的理论脉络
        3.1.1 “语类”概念的来源与发展
        3.1.2 “语类”概念的界定
        3.1.3 语类分析的三大学派
        3.1.3.1 专门用途英语学派
        3.1.3.2 北美新修辞学派
        3.1.3.3 澳大利亚悉尼学派
        3.1.4 语类分析的理论基础
        3.1.4.1 语类与语境
        3.1.4.2 语域与语言元功能
        3.1.4.3 语域的三个语境变量
    3.2 van Leeuwen的合法化策略体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语料库研究方法
        4.2.1 语料库研究方法的优势
        4.2.2 语料库多功能分析软件的选取
    4.3 专用语料库的建立
        4.3.1 语料文本规模的标准
        4.3.2 语料的基本介绍
        4.3.3 语料来源的时限范围
        4.3.4 语料文本的清理
        4.3.5 专用语料文本的基本信息
    4.4 语料标注的方法与步骤
    4.5 语料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优先事项
    5.1 主题词的意义和提取方法
    5.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主题词分析
    5.3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延续性
        5.3.1 国土安全
        5.3.1.1 乔治·布什政府
        5.3.1.2 克林顿政府
        5.3.1.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3.1.4 奥巴马政府
        5.3.1.5 特朗普政府
        5.3.2 经济发展
        5.3.2.1 乔治·布什政府
        5.3.2.2 克林顿政府
        5.3.2.3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3.2.4 奥巴马政府
        5.3.2.5 特朗普政府
    5.4 国情咨文演说优先事项的时代性
        5.4.1 乔治·布什政府
        5.4.1.1 推行自由价值观
        5.4.1.2 打击毒品犯罪
        5.4.2 乔治·沃克·布什政府
        5.4.3 奥巴马政府
        5.4.4 特朗普政府
        5.4.4.1 打击毒品犯罪
        5.4.4.2 推行移民新政
        5.4.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4.4.4 提高妇女地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6.1 语篇的对话性特征
    6.2 评价理论的适用性
    6.3 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
        6.3.1 自言
        6.3.2 借言
        6.3.2.1 对话性压缩
        6.3.2.2 对话性扩展
    6.4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
        6.4.1 语料的标注
        6.4.2 国情咨文演说的介入资源
        6.4.3 国情咨文演说的对话性特征
        6.4.3.1 二个对话模式: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
        6.4.3.2 二个主要介入方式: 否认和接纳
        6.4.3.3 三个核心话题: 计划、问题和处事风格/价值观
        6.4.3.4 二个关键因素: 话语主体责任和对话空间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7.1 语类结构的表现形式
    7.2 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模式
    7.3 国情咨文演说的分析单位
    7.4 国情咨文演说的语类结构
        7.4.1 开始部分
        7.4.2 主体部分
        7.4.3 结束部分
    7.5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特征
        7.5.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突出特征
        7.5.2 国情咨文演说作为混合型语类的特征
        7.5.3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结构的原型公式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合法化策略
    8.1 国情咨文演说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
        8.1.1 优先事项的合法化功能: 意识形态本质
        8.1.2 介入方式的合法化功能: 理想受众的构建
        8.1.3 语类结构的合法化功能: 授权、合理化、道德评价、叙事化、情感诉求
    8.2 国情咨文演说的三大合法化策略: 道德评价、授权、情感诉求
        8.2.1 道德评价
        8.2.2 授权
        8.2.3 情感诉求
    8.3 语类特征的合法化功能与仪式化机构话语的特征
    8.4 政治话语合法化策略的研究路径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发现概述
    9.2 研究意义
        9.2.1 理论意义
        9.2.2 现实意义
    9.3 研究贡献
    9.4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SOUA分析语料库的基本信息
附录2 主要术语英汉对照表
附录3 SOUA分析语料库和语料库子库核心主题词的统计情况
附录4 对话性压缩和对话性扩展的语言表现形式
附录5 总统用于问候的称呼语使用情况(1989年—2020年)
附录6 “序曲”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附录7 主体部分的构成情况
附录8 “宣言”阶段构成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实例和总体分布情况
附录9 众议院长廊嘉宾的背景信息

(2)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时代呼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自我解惑:面临着不同的声音
        (三)范式转型:校长成长的实然迫求
        (四)自身情结:解读笔者研究兴趣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职业选择的研究
        (二)关于教师职业选择初心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关于校长成长的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已有研究述评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初心
        (二)嬗变
        (三)选择、教师职业选择
        (四)校长成长
    五、研究途径
        (一)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文献分析法
        3.访谈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视角
        1.生命历程理论
        2.生命历程理论研究个体成长的适切性
第1章 溯源:少年成长的积累
    一、孕育:年少的境遇与后来的选择
        (一)出生环境:农民家庭
        (二)成长环境:中师热潮
    二、播种:灵活的课堂与心灵的向往
    三、生根:冥冥的注定与被动的取舍
        (一)父亲的执意坚持
        (二)倾心相助的老校长
    四、小结
第2章 选择:成为理想的自己
    一、毕业之际的“硬”选择
    二、初任教师的“软”发展
        (一)合格的新手教师
        (二)G市小有名气的教师
    三、教而优则仕
        (一)初次结缘行政工作:年级组长
        (二)再次选择接受教育:去读研了
    四、小结
第3章 寻觅:磨砺中经历变迁
    一、艰难中前行:经历着职业倦怠
        (一)工作失意:未能如愿执教高中
        (二)无奈选择:再次担任班主任
        (三)分身乏术:压力重迫想辞职
    二、前行中突破:第一次当校长
        (一)机缘巧合:D学校的副校长
        (二)举荐有成:初任校长
        1.初任期等于不适应期
        3.困境中的启发
    三、小结
第4章 交融:突破中走向未来
    一、Z小学:全新的工作领域
        (一)新官上任:三步规划
        (二)打消质疑:校长上语文课
        (三)亲近关系:校长餐桌与校长下午茶
        (四)加入新基础教育:丰富办学理念
    二、且歌且行:入选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
    三、共生养成:家庭与“我”,“我”与Z小学的山水
    四、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一)生命历程理论下Y的成长
        (二)Y成长历程中的初心丰富与蜕变
    二、研究启示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内在要求
        (二)独特的人格魅力:校长初心嬗变的关键所在
        (三)创新的办学理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制胜法宝
        (四)持续的学习观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必由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简介
    (二)研究背景
        1.喀麦隆高等教育的背景
        2.喀麦隆高等教育政策框架
        3.喀麦隆高等教育的结构
        4.喀麦隆高等教育趋势
        5.问题提出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四)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范围和划界和研究内容
        1.研究问题
        2.研究意义
        3.研究范围和划界
        4.研究内容
    (五)结论
二、文献回顾
    (一)简介
    (二)人力资源管理
        1.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三)喀麦隆高校教师管理研究
    (四)结论
三、理论框架
    (一)简介
    (二)研究的理论透镜
        1.种激励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Hood,1991)
        3.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4.资源基础理论
        5.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6.人才管理理论
    (三)研究的衍生理论框架
    (四)结论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简介
    (二)研究思路
        1.哲学思考
        (1)建构主义
        (2 )研究的主要特点
    (三)确定研究方法
        1.定性方法
        2.特定研究设计的选择和理由
        3.案例研究设计
        4.主要数据收集的研究方法
        5.主要数据收集程序
        6.数据分析
    (四)可信性和可转让性、道德考虑因素和研究局限
        1.可信性和可转让性
        2.道德考虑因素
        3.研究局限
    (五)结论
五、研究参与者的机构和人口统计概况
    (一)简介
    (二)参与者机构的一般信息
        1.公立高等教育机构
        2.国际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3.国家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三)参与者的详细信息
        1.按性别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2.按年龄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3.按婚姻状况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4.参与者的教育水平
        5.参与者的经验
        6.参与者的职位和任务
        7.按学术等级对学员进行分类
        8.参与者的机构和工作状况
        9.按学术领域对参与者进行分类
    (四)结论
六、喀麦隆大学教师管理的历史(演变)分析与发现
    (一)简介
    (二)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与管理职责的演变
        1.喀麦隆学术职业的开始
        2.管理职责的演变(从洋务时代到喀麦隆化时代)
    (三)喀麦隆教授:从西方化到喀麦隆化
        1.洋务时代
        2.法国基金会在喀麦隆教师管理中的作用
        3.喀麦隆化时代
        4.大学机构咨询委员会
    (四)招聘和任期做法与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1.招聘和任期做法
        2.学术角色和职业里程碑
    (五)晋升和考核管理与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
        1.晋升和考核管理
        2.大学教师的地位和工作条件从黄金时代到黑暗时代
    (六)结论
七、喀麦隆大学教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分析和发现
    (一)简介
    (二)在喀麦隆高等院校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规划
    (三)招聘和选拔做法
        1.多元化招聘
        2.招聘策略
        3.招聘标准
        4.招聘方式
    (四)喀麦隆高等教育机构的归纳法和定向实践
    (五)培训和发展
        1.培训和发展项目的类型
    (六)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1.评估方法
    (七)学术推广实践
        1.提升雅一教师
        2.提升CUCA教师
    (八)薪酬管理
        1.YU1 的薪酬管理
        2.CUCA薪酬管理
        3.PKFIE和 STCUIY薪酬管理
    (九)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参与者对解决方案的意见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和选拔
        3.入职、入职培训和发展
        4.绩效管理与考核
        5.学术推广
        6.薪酬管理
    (十)学员提出的跟教员管理有关的其他问题
        1.工作条件
        2.资金短缺
        3.学术兼职
        4.管理和领导问题
    (十一)结论
八、调查结果讨论
    (一)简介
    (二)参与者及其机构的一般信息
    (三)大学教师管理的演变
    (四)与大学教师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1.人力资源规划
        2.招聘和选拔实践
        3.入职和入职培训、培训和发展实践
        4.绩效管理与考核
        5.学术促进(进步)
        6.薪酬管理
    (五)与会者提出的其他限制
        1.物质和财政资源短缺
        2.学术兼职
        3.管理和领导问题
    (六)结论
九、结论与建议
    (一)简介
    (二)结论
    (三)建议
    (四)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角色冲突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当前小学女教师亲师合一现象引人关注
        (二)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
        (三)教师亲师合一角色困境有待深入研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
        (二)教师角色冲突
        (三)亲师合一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统计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内容分析
        (三)国内外已有研究述评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六、研究对象的选取
第一章 小学女教师亲师合一角色冲突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角色冲突”理论
        (一)“角色概念”的发展与迁移
        (二)角色冲突理论的内涵
    二、场域理论
        (一)场域概念的含义
        (二)亲师合一的场域
第二章 走近两位小学女教师
    一、L教师素描
        (一)“我”的生活场域及教学经历
        (二)“我”的教育子女理念及亲子关系现状
        (三)“我”迫不得已选择“亲师合一”
    二、C教师素描
        (一)“我”的生活场域及教学经历
        (二)“我”的教育子女理念及亲子关系现状
        (三)“我”心甘情愿选择亲师合一
第三章 “我”的亲师角色冲突如何
    一、亲师角色冲突的开始——角色模糊、角色不清的发生
        (一)角色模糊——“我”到底是母亲还是老师
        (二)角色不清——“我们”是师生还是母女
    二、亲师角色冲突的发展——角色的失衡、场域边界模糊
        (一)角色失衡——“不下班”的工作
        (二)场域边界模糊——办公室的“朋友”
    三、亲师角色冲突的结果——冲突与融合
        (一)L教师:角色冲突之难解
        (二)C教师:角色冲突之融合
第四章 “我”的亲师角色冲突为何如此
    一、内在性因素
        (一)“我”强烈的个体自我实现需求
        (二)“牺牲奉献”的价值认同
    二、外源性因素
        (一)被理想化的职业
        (二)“他们”对“我”的不同期待
第五章 透过故事的思考
    一、“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的普遍性与两面性
        (一)“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的普遍性
        (二)“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的两面性
    二、“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
        (一)教师自我调适——增强角色扮演的适应性
        (二)教师家庭辅助调适——创设角色冲突调适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
        (二)现代美术教学中的剪纸
        (三)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校本课程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一)思想萌芽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发展与趋势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实践研究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PBL项目化学习与剪纸艺术理论概述
    第一节 PBL项目化学习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PBL的概念
        二 PBL理论基础
    第二节 PBL项目化学习与其他学习的区别
        一 PBL项目化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
        二 PBL项目化学习与任务引领式的活动教学的区别
        三 PBL项目化学习与基于问题学习(pbl)的区别
    第三节 PBL项目化学习本土实践情况
        一 核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
        二 美术学科与项目化学习
        三 职业教育与项目化学习
    第四节 剪纸艺术概述
        一 中国剪纸
        (一)起源
        (二)发展
        (三)地域特点
        (四)蕴意
        二 丰富的世界剪纸
        (一)起源与发展
        (二)各国剪纸艺术
        三 美术教材中的剪纸
第二章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基于PBL的剪纸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一 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
        二 剪纸校本课程中项目驱动任务设计
        三 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
        四 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五 剪纸校本课程单元教学计划
        六 剪纸校本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第二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合作式tutor团队的创建
        一 合作性同事
        二 PBL Tutor的角色定位
        三 PBL合作式Tutor团队结构
        四 PBL合作式Tutor团队建设与工作计划
第三章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教学实践
    第一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初期
        一 教学内容与构思
        二 引入项目
        三 素养聚焦
        四 教学过程
        五 评价
        六 学习成果
    第二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中期
        一 教学内容与构思
        二 引入项目
        三 素养聚焦
        四 教学过程
        五 评价
        六 学习成果
    第三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终期
        一 微项目化学习《我们的创意剪纸》项目探究
        二 项目化学习《化“剪”成蝶》项目探究
    第四节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 教学反思
        二 PBL对学生的影响
        三 PBL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四 优质项目设计的特质
        (一)情境的趣味性与真实性
        (二)过程复杂性与冲突性
        (三)成果的多样性与延伸性
        (四)其他特质
第四章 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成效与分析
    第一节 PBL《化“剪”成蝶》教学实践反馈
        一 项目化学习学生调查问卷
        二 学生项目化学习测评
        三 教师访谈
        四 结论
    第二节 PBL《化“剪”成蝶》教学成效延伸
        一 PBL剪纸实训室建设
        二 校园剪纸文化节
        三 中小学职业体验日
        四 抗疫剪纸主题网课
        五 学生参赛获奖情况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中亮点与局限
        一 亮点
        二 局限
    第二节 职业教育是项目化学习的最佳土壤
        一 注重实践教学
        二 真实的职业情境
        三 明确的素养指向性
        四 宽松自主的课程空间
        五 丰富的项目化教学资源
    第三节 项目化学习在中职校本课程中的展望与发展
        一 发挥校企合作在项目化学习的作用
        二 运用信息化提高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
        三 建立适用于项目化学习的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附录C 教师访谈提问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差分压缩基础理论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差分压缩的基本流程
        1.2.1 选择哈希函数
        1.2.2 检测匹配片段
        1.2.3 构造增量编码序列
    1.3 差分压缩的研究现状
        1.3.1 匹配片段检测方式
        1.3.2 增量编码序列修正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构架
第二章 差分压缩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差分压缩的概念和分类
        2.1.1 差分压缩的概念
        2.1.2 差分压缩的分类
    2.2 差分压缩的模型
    2.3 COPY/ADD类差分压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件间公共性检测
    3.1 定义和分类
    3.2 评估方法
    3.3 文件公共性检测方法
        3.3.1 SFS算法
        3.3.2 算法分析
    3.4 算法实现和实验
        3.4.1 算法实现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匹配片段长度最大化的差分压缩优化
    4.1 成本模型
    4.2 评估指标
    4.3 匹配片段类别和算法
        4.3.1 L-grams匹配片段的类别
        4.3.2 MTLC算法
    4.4 性能评估
        4.4.1 理论分析
        4.4.2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存储成本最小化的增量序列优化
    5.1 成本模型
    5.2 评估指标
    5.3 序列类型和合并规则
    5.4 算法和分析
        5.4.1 算法的特性
        5.4.2 算法实现
        5.4.3 算法分析
    5.5 性能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贡献
    6.2 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与文创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2章 标识和文创产品设计的理论及案例分析
    2.1 基于标识设计元素的理论研究分析
    2.2 国内外高校校庆标识设计的案例分析
    2.3 基于文创产品表现形式和用户体验的理论研究分析
    2.4 国内外高校校庆文创产品设计的案例分析
第3章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标识设计实践
    3.1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标识设计的创作思路
        3.1.1 平台问卷调研分析
        3.1.2 校庆标识目标受众需求整理
        3.1.3 校庆标识的设计原则
    3.2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标识设计的思维导图
        3.2.1 设计元素选择
        3.2.2 设计元素提取
    3.3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标识设计的草图方案
    3.4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标识设计的最终定稿
        3.4.1 校庆标识的含义
        3.4.2 校庆标识设计的基础系统
        3.4.3 校庆标识设计的应用系统
第4章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衍生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4.1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衍生文创产品设计定位
        4.1.1 平台问卷调研分析
        4.1.2 校庆文创产品受众需求分析
        4.1.3 校庆文创产品设计原则
    4.2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衍生文产具体类别
        4.2.1 校庆文创产品设计元素的选择
        4.2.2 校庆文创产品设计元素的提取
        4.2.3 校庆文创产品设计的种类
    4.3 湖南科技大学校庆衍生文创产品成品效果图
        4.3.1 “衣”为主题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4.3.2 “食”为主题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4.3.3 “住”为主题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4.3.4 “行”为主题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4.3.5 “学”为主题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4.3.6 “乐”为主题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及文创产品设计受众调查表
附录 B 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及文创产品设计受众调查表的调查结果
附录 C 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及文创产品的设计创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 问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
    (一)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
        1. 思想道德类
        2. 学术科技类
        3. 文体艺术类
        4. 社会实践类
    (二)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阶段
        1. 兴起探索阶段:1986年-1994年
        2. 平稳发展阶段:1994年-2004年
        3. 紧跟时代文化脉搏:2004年-2012年
        4. 新时代开拓阶段:2012年至今
    (三)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1.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自主性增强
        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更加注重与互联网的结合
        3.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
        4.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社会意义更加突显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评价
    (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功经验
        1. 加强精神依托,炼造校园精神
        2. 唱响时代主题,树立优良校风
        3. 抓住教育契机,开展主题活动
        4. 打造精品文化,创建品牌活动
        5. 创新活动载体,引领社会潮流
    (二)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1. 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
        2. 活动主体意识薄弱
        3. 活动形式缺乏丰富性
        4. 活动育人效果不明显
    (三)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冲击
        2. 文化活动建设缺乏统筹设计和长效机制
        3. 忽视地域文化因素的挖掘
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要求与对策
    (一)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要求
        1. 开放性和批判性相结合
        2.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3.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4. 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对策
        1.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引导
        2. 建设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环境
        3. 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机制
        4.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网络建设
        5. 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架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点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概念综述
        2.1.1 高端猎头行业
        2.1.2 猎头顾问
        2.1.3 胜任素质
        2.1.4 胜任素质模型
    2.2 理论基础
        2.2.1 胜任素质模型相关理论
        2.2.2 胜任素质内隐学习理论
    2.3 现有研究综述
3 C公司猎头顾问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中的匹配情况
    3.1 C公司概况
    3.2 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现状
        3.2.1 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现状
        3.2.2 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调查流程和结果
    3.3 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存在的问题
    3.4 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
        3.4.1 C公司高级管理者对猎头顾问胜任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2 C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对猎头顾问胜任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3 C公司在实践中缺乏对猎头顾问胜任素质的总结和摸索
4 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模型构建
    4.1 胜任素质模型的一般构建程序
    4.2 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模型指标的研究与选择
        4.2.1 基于参考文献获取胜任素质指标
        4.2.2 基于工作分析获取胜任素质指标
        4.2.3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获取胜任素质指标
    4.3 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问卷调查与分析
        4.3.1 问卷设计
        4.3.2 信息收集与统计
        4.3.3 问卷数据信效度和因子分析
    4.4 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模型的建立
        4.4.1 胜任素质模型指标体系的确定
        4.4.2 胜任素质模型素质指标的权重计算
5 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模型的应用
    5.1 胜任素质模型在猎头顾问招聘环节的应用
    5.2 胜任素质模型在猎头顾问培训环节的应用
    5.3 胜任素质模型在猎头顾问绩效管理环节的应用
    5.4 胜任素质模型在猎头顾问薪酬管理环节的应用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6.1.1 研究结论
        6.1.2 实践启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C公司猎头顾问岗位胜任特征认知问卷
    附录二 资深猎头顾问、猎头顾问管理者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招聘环节负责人访谈笔录
    附录三 猎头顾问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四、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一所优秀的学院(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国情咨文演说的话语合法化策略:语类分析视角[D]. 陈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D]. 李雅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喀麦隆大学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四所大学的考察[D]. MVE JEAN PATRICK.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4]“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角色冲突叙事研究[D]. 袁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基于PBL的中职剪纸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 张笑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6]差分压缩基础理论和优化研究[D]. 胡智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7]“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湖南科技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与文创产品设计[D]. 秦缘.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研究[D]. 李梦诗.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C公司猎头顾问胜任素质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 闫彬.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优秀的企业就是优秀的学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