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终可采储量计算

中国最终可采储量计算

一、China's Ultimate Recoverable Reserves Calculated(论文文献综述)

牛伟,周芸,栗维民,郑婧,孙秋分,张卓,何叶,姚亚彬[1](2021)在《SEC准则下页岩气证实储量评估方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SEC"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简称,每年在其资本市场上市的油气公司必须披露各自在SEC标准下的证实储量,因此SEC储量便成为油气田公司的核心资产,其规模大小则代表了相关公司的实力和竞争力。中国页岩气SEC储量在资本市场上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在SEC准则下,对于页岩气SEC储量的评估要求、评估方法以及页岩气单井SEC储量动态评估方法等均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指导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储量的评估,基于该区页岩气井"初产高、递减快、长期低产"的特点,对比传统Arps递减、现代产量递减、多级水平井解析模型法以及类比法的应用效果,结合近几年页岩气SEC储量评估的实践经验情况,初步形成了该区页岩气储量的评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进入拟稳态流井主要采用传统Arps双曲加指数两段式评估方法 ;(2)线性流井采用多级水平井压裂解析模型法;(3)对于待投产的PDNP及证实未开发PUD储量采用典型曲线法、合并系数法。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于保证页岩气藏SEC储量评估的合理性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刘斌[2](2020)在《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很多油田随着数十年的高速开采,特别是东部油田,浅中层油藏或被探明,或者正在开发,其中诸多区块已经处于特高含水期,储量的认识和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必须立足当前的客观实际,不断提高认识,掌握油气水储量状况,采取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为储量增值保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的储量价值评价研究也显得迫切和极为重要。基于上述目的,本文开展特高含水期的储量价值评价,选择开发四十年并且综合含水大于90%的ZY油田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对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掌握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结合石油行业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目前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认真分析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发现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在充分考虑到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地质可靠性与经济可行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勘探维度、技术维度、经济维度、定性维度的四个维度出发,筛选并确定了评价研究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确立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各层级关键指标进行权重设计,形成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标准。通过针对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较好地解决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确保综合评价结论能为ZY油田的管理体系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提升,以促使特高含水期的油田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位云生,贾爱林,徐艳梅,方建龙[3](2020)在《气藏开发全生命周期不同储量计算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储量评价贯穿气藏开发始终,系统梳理气藏不同储量计算方法,对认识和开发气藏具有重要意义。前期评价阶段,分气藏类型选择容积法或体积法计算探明地质储量,指导开发概念设计和开发方案编制;方案实施阶段,落实可动用储量,指导井位部署;规模开发后,采用物质平衡与现代递减方法计算单井或气藏动态储量和可采储量,指导井网、井距、生产制度等开发技术政策优化;开发中后期,采用精细气藏描述和数值模拟方法落实剩余储量,指导挖潜部署。综合来看,储集空间结构、流体赋存状态和气藏边界是优选不同储量计算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发全生命周期不断认识气藏的关键参数。

王优先,郭印龙,韩丰华[4](2020)在《一种新井部署矿场可实施性的定量评判方法及其在XX油田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降低稀油水驱老油田新井部署矿场实施的风险,改善新井投产效果,在井网控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油藏工程计算,提出了一种新井部署矿场可实施性的定量评判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井区的新井控制可采储量政策界限、原始地质储量、综合含水、采出程度及最终可采储量等五个关键量的计算,并通过比较最终可采储量与新井控制可采储量政策界限的大小,来定量评判其矿场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即最终可采储量不小于新井控制可采储量政策界限,则矿场可实施,否则矿场不可实施。该方法经矿场实施验证,评价成功率为91.6%,准确性较高。

程洪[5](2020)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研究》文中认为碳酸盐岩油气藏是全球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之一。随着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相继发现了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碳酸盐岩油藏在我国的开发潜力逐步增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发育受沉积、构造、岩溶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储集空间与砂岩油藏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其生产动态所反映的油藏内部规律也难以用常规油藏动态方法手段来识别。但碳酸盐岩油藏的生产动态特征与油藏的储集体类型和底水特征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且其生产动态也与碳酸盐岩油藏在储集空间上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关联,因此,通过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对深入分析油藏的开发规律,建立开发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因动态生产指示曲线与油藏内部生产规律具有关联性,因此,本论文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实例,通过对碳酸盐岩油藏特殊性和复杂性的分析,首先在缝洞组合理论分析和物质平衡原理基础上分别建立了5类能量指示曲线和3类注水指示曲线的缝洞模型及对应的理论方程,并详细研究了各类型指示曲线的指示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明确能量指示曲线和注水指示曲线的内在联系并验证能量指示曲线和注水指示曲线在开发过程中的适用性,根据相关性原则,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压物模实验方法及原则,并在缝洞型油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缝洞组合模型的高压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随后对已建立的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解释模型在进行高压物理模拟测试的基础上加以修正,并对两类指示曲线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评价;进而运用测试修正后的指示曲线方程对典型的缝洞型油藏开发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开发对策。论文取得的成果有:一是能量指示曲线可用于分析缝洞型油藏的开采潜力,可用于对比不同缝洞体与开发对策的效果差异。能量指示曲线的形态可判断油井所沟通的缝洞体类型,斜率变化反应了生产过程中所波及缝洞体的体积变化,指示曲线方程的参数可反应油井各阶段可采储量与储集体体积大小、流体粘度的关系;二是注水指示曲线可有效评估注水开发效果和指导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注水指示曲线斜率是关于地层原油体积的函数,可以估算注水井储集体的大小;而注水指示曲线是否存在拐点,可用于判断与油井连通的远端是否存在尚未波及的缝洞体;三是高压物模实验结果表明:底水能量强弱和是否容易发生水窜对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当油藏条件不易水侵或开发得当不发生明显水窜时,底水的存在可为油藏的开发提供充足能量,明显提高开发效果。当不存在底水时,对未充填溶洞,溶洞体积大小和生产速率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均不明显;对于充填溶洞,则随着生产速率的增加,采出程度明显下降,且单溶洞油藏明显低于双溶洞;四是通过高压物模实验测试,能量指示曲线表明:溶洞体积越大,弹性能量开采初期产量越高;相同开采速率下不同体积大小溶洞的可采储量比较接近;可采储量与开采速率间的关系表明存在最佳开采速率;注水指示曲线表明:双洞模型下注水开发储量动用程度更高;较大的注水速度对于压力恢复具有显着效果,但增油不明显;合理且稳定的注水速度可有效提升注水开发效果;五是通过对典型油藏生产过程分析,根据能量指示曲线的斜率变化可有效识别油井能量变化阶段,进而可及时进行生产对策调整;同时根据注水指示曲线可优选出合适的注水开发参数,指导注水政策的调整。

毕海滨,孟昊,高日丽,郑婧,徐小林,鞠秀娟,牛伟,张劲,周明庆,赵丽华[6](2020)在《页岩气未开发区单井可采储量评估方法》文中提出页岩气作为非常规气藏,储量评估结果受地质特征和工程因素的双重影响。已开发区在产井的单井最终可采储量(EUR)通常根据产量递减规律直接评估。北美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同一地质区带内,在相似的钻完井技术条件下,不同年度完钻井的单井最终可采储量的统计分布具有可重复性,其累积概率曲线通常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因此,可以选取生产时间较长、评估结果较为准确的在产井作为类比井,分析其单井最终可采储量的统计分布规律,用于类比评估未开发区单井最终可采储量。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已开发区的非均质性(P10/P90),结合地质特征与工程因素的差异将在产井划分为不同区带,建立不同分区的单井最终可采储量概率统计分布图版,类比评估与在产井相邻的、钻完井技术条件相似的未开发区单井最终可采储量。未开发区单井最终可采储量取值方法包括Swanson法、P^法和修正系数法等,各种取值方法应用条件有差异,应根据勘探开发进展和认识程度合理选值,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曹志超[7](2020)在《SEC油气技术储量动态评价研究 ——以苏丹6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油气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同时石油工业也是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油气储量管理是国家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石油企业的工作开展以及发展规划都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随着我国中石油等三大石油公司在美国的成功上市,如何建立起符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简称SEC)准则的储量评估体系以及储量评估人才库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研大量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油气资源/储量分类和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成果与认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手段方法。通过对世界上权威性较高的几个国家和机构的储量定义与分类体系的研究,对比我国储量定义与级别划分的历史发展和现阶段成果,阐述了我国目前的储量定义和级别划分方法,及其与国际通行标准的差别与不足。深入研究SEC储量评估体系,对其储量估算方法、储量变动影响因素和储量评估流程进行剖析分解,结合实例总结SEC储量评估过程中方法选择和流程注意事项,为接下来的中石油苏丹6区项目实例分析打下理论基础以及技术铺垫。通过分析苏丹6区项目资料了解工区情况、开发现状、生产形势,对项目整体以及典型断块分别进行生产动态分析研究,给予项目存在的问题以解释,为下一步开展项目SEC储量动态评估做准备。应用产量与时间递减曲线法,结合SEC储量评估准则,通过OFM软件对苏丹6区项目展开技术储量动态评估工作,研究成果符合实际情况,为项目未来的生产趋势提供可靠的产量预测,评估结果被中石油苏丹6区项目组接纳采用。研究认为油气储量具有五大属性,国际上不同国家或机构的油气储量定义与分类体系通常以SPE/WPC标准作为对比。技术储量估算时,静态法包含的容积法和类比法更适用于未开发或开发初期的项目使用,而到了项目开发的中后期动态法则更为适用。苏丹6区项目开发已到达中晚期,各油田产量递减明显,PD储量及P1储量评估结果双双负修正,未来生产形势严峻,建议展开增产措施提高产量,为合同期末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的提高做出准备。

高杨[8](2020)在《WW油田X区块井网加密调整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WW油田X区块于2003年采用直井-水平井联合井网开发,主力开发层为低渗透、特低丰度的葡萄花油层,由于开发时间较长,2018年综合含水已达到60%以上,进入中高含水期,且开发过程中井网面临着注采关系不完善、动用状况差异大、主力区块水淹严重等问题,通过进行油田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研究、探索适合于该区块的井网加密和注采系统调整模式是实现油田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以细分沉积相为基础,运用经验公式、三维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研究了WW油田X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同时根据研究区的开发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设计并优选了适合该区块的加密调整方案,并且运用甲型、丙型水驱规律曲线、经验公式等油藏工程方法,从可采储量及采收率、水驱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累积注水量、含水采出比等10个方面,对其地质特征和加密调整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研究表明:WW油田X区块各小层油层动用状况差异较大,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主体残留河道、主体厚层砂中,PI22-PI52层剩余油储量较大,占剩余总储量的90%以上,其按照形成原因分为五大类型,分别为:注采关系不完善型、平面干扰型、层间干扰型、断层边部型、砂体边部型。对X区块进行井网加密和注采系统调整后,即原井网水平井、直井区断层边部、井网中心及井网边部进行灵活加密,恢复长关油井、水井开井,同时进行原井网老井转注,最终采收率提高了4.0%,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提高了3.8%,达到了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为其他类似区块下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位云生,贾爱林,徐艳梅,方建龙[9](2019)在《气藏开发全生命周期不同储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文中指出储量评价贯穿气藏开发始终,系统梳理气藏不同储量计算方法,对认识和开发气藏具有重要意义。前期评价阶段,采用容积法或体积法计算探明地质储量;开发方案实施阶段,落实可动用储量,指导井位部署;规模开发后,采用物质平衡与现代递减方法计算动态储量和可采储量,指导技术政策优化;开发中后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落实剩余储量,指导挖潜部署。对比来看,储集空间结构、流体赋存状态和气藏边界条件是优选储量计算方法的重要依据。

宁龙[10](2019)在《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气能源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能源。当前国内油气产量远低于消费量,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必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增加新的地质储量,提高油气产量。勘探开发经济评价作为勘探开发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油田勘探开发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的勘探开发经济评价有助于油田及时把握勘探开发的经济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油田正处于开发中后期,高含水、高采出,产量递减较快,加之油价的低迷不振,对油田的勘探开发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更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取得。为此,油田企业有必要从勘探开发全流程视角,分析勘探开发经济特性,建立一体化经济评价体系,开展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以客观评价油田勘探开发现状,找出不足,获得针对性的效益提升对策,支持油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文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调查法、综合评价等方法,开展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主要完成如下工作:(1)分析了油田勘探开发的经济特性以及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各阶段的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油田经济评价现状,发现主要存在当前评价偏于项目评价、偏于事前评价、偏于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依次经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2)按照构建原则与思路,通过专家调查与统计筛选,最终确立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油气勘探、油气开发、生产经营三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以及38个三级指标。构建了融合单一评价模型、事前事后检验和组合评价模型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体系。其中,指标赋权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粗糙以及熵值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单一评价模型包括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评价、TOPSIS评价三种模型;组合评价模型包括简单平均、熵权、最满意、偏移度和Shapley值等。同时,结合组合评价模型结果,提出了油田聚类分析、分类规则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深入分析方法。(3)通过胜利油田43个油田的实例分析,验证了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同时,将43个油田划分为8类区域;给出了三条分类规则,说明了生产经营评价对总体评价的重要性;分别分析得到影响油气勘探、开发与生产经营经济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结合每类区域的特点提出了胜利油田提高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效益的对策。(4)提出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保障措施,包括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规范数据采集、制定配套制度体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建立专业人才队伍等。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较为全面、一致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的勘探、开发、生产各自独立的评价指标进行完善,构建了油田(区块)勘探开发全过程的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涵盖油气勘探、油气开发、生产经营三个方面,融合了资源、经济、环境、风险、技术等效益测度维度,包括38个具体的三级指标,这为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提供了一致性的指标体系基础。(2)建立了系统、顺序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体系,即单一评价→事前检验→组合评价→事后评价的基本范式,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模型建模思路与步骤。这为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提供了比较客观的集成化方法体系。(3)建立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结果的深层次挖掘分析模型,包括聚类分析、基于粗糙集的分类规则分析以及基于偏相关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这为油田(区块)的共类分析、提升经济效益的重点对策提出提供了现实的参考导向。

二、China's Ultimate Recoverable Reserves Calculate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ina's Ultimate Recoverable Reserves Calculated(论文提纲范文)

(1)SEC准则下页岩气证实储量评估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SEC准则页岩气储量评估基本原则
    1.1 证实已开发储量
    1.2 证实未开发储量
2 储量评估的技术思路
    2.1 评估单元的合理划分
    2.2 评估技术路线
3 页岩气证实储量评估方法的选取
    3.1 页岩气藏产量递减特征
    3.2 动态法证实已开发储量评估方法
        3.2.1 水平井多级压裂解析模型法
        3.2.2 常规Arps递减分析法
        3.2.3 页岩气动态法证实已开发储量评估方法
    3.3 页岩气证实未开发储量评估中类比—统计分布法的应用
4 实际应用情况
5 结论

(2)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1.4 储量价值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油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石油储量分类与分级
        2.1.1 石油储量概念
        2.1.2 石油储量分类及分类结构图
    2.2 储量价值评价内涵
    2.3 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
        2.3.1 地质因素
        2.3.2 开发因素
        2.3.3 经济因素
    2.4 储量价值评价相关方法
        2.4.1 国外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2.4.2 国内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2.4.3 储量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ZY油田简介
        3.1.1 ZY油田石油地质概况
        3.1.2 ZY油田地层岩性特征
        3.1.3 ZY油田开发概况
    3.2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分析
        3.2.1 评价依据和指标确定
        3.2.2 评价指标体系
        3.2.3 评价结果
    3.3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3.4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必要性
第四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设计
    4.1 评价优化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评价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4.3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确定
        4.3.1 勘探价值维度
        4.3.2 技术价值维度
        4.3.3 经营价值维度
        4.3.4 定性价值维度
        4.3.5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4.4.2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4.4.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4.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4.5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4.5.1 评价油藏的选取
        4.5.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5.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4.5.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综合技术集成应用确保精细认识
    5.2 采取调整与挖潜措施落实分类治理
    5.3 强化经营管理实现成本有效管控
    5.4 创新管理方法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气藏开发全生命周期不同储量计算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气藏储量内涵
2 前期评价阶段
    2.1 前期评价模式
    2.2 探明储量计算
    2.3 可采储量标定
3 开发方案编制与实施阶段
    3.1 探明储量分类评价
    3.2 可动用储量评价
    3.3 探明地质储量复算
4 开发方案跟踪与调整阶段
    4.1 动态储量计算
        4.1.1 连通性较好的整装气藏
        4.1.2 连通性较差的岩性气藏或非常规气藏
    4.2 可采储量计算
    4.3 剩余储量计算
5 结论

(5)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特征及开发特征
        1.2.1 储层特征
        1.2.2 开发特征
        1.2.3 主要开发矛盾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生产动态曲线研究进展
        1.3.2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物质平衡方程研究进展
        1.3.3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物理模拟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能量指示曲线研究
    2.1 缝洞模型的建立
        2.1.1 单裂缝型
        2.1.2 双裂缝型
        2.1.3 缝-洞组合型
        2.1.4 双溶洞型
        2.1.5 单溶洞型
        2.1.6 小结
    2.2 理论方程的建立
        2.2.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物质平衡方程
        2.2.2 典型缝洞结构理论方程建立
    2.3 能量指示曲线参数敏感性分析
        2.3.1 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2.3.2 敏感性分析
    2.4 曲线指示意义运用
        2.4.1 近井钻遇溶洞型能量指示曲线应用实例
        2.4.2 井钻遇裂缝型储集体能量指示曲线应用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指示曲线研究
    3.1 缝洞模型的建立
        3.1.1 井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
        3.1.2 井缝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
        3.1.3 井缝洞并联型缝洞模型
    3.2 理论方程的建立
        3.2.1 井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的注水指示曲线推导
        3.2.2 井缝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注水指示曲线推导
        3.2.3 井缝洞并联型缝洞模型注水指示曲线推导
    3.3 影响因素及敏感性分析
        3.3.1 井洞缝洞型串联模型分析
        3.3.2 井缝洞缝洞串联型缝洞模型分析
        3.3.3 井缝洞并联型缝洞模型分析
    3.4 曲线指示意义运用
        3.4.1 缝洞组合型储集体注水指示曲线应用实例
        3.4.2 双溶洞型储集体注水指示曲线应用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压物模实验研究
    4.1 室内物模相似准则建立
        4.1.1 量纲分析法推导相似准则群
        4.1.2 方程分析法
        4.1.3 主要相似准则选取及物理模拟参数计算
    4.2 单溶洞高压物性模拟实验
        4.2.1 实验模型建立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双溶洞高压物性模拟实验
        4.3.1 实验模型建立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底水型双溶洞高压物性模拟实验
        4.4.1 实验模型建立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单溶洞注水驱油高压物理模拟实验
        4.5.1 实验模型建立
        4.5.2 实验方法
        4.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双溶洞注水驱油高压物理模拟实验
        4.6.1 实验模型建立
        4.6.2 实验方法
        4.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指示意义解释模型测试
    5.1 能量指示曲线指示意义解释模型测试
        5.1.1 能量指示曲线物模模型校正
        5.1.2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动态储量变化机理分析
    5.2 注水指示曲线指示意义解释模型测试
        5.2.1 注水指示曲线物模模型校正
        5.2.2 基于注水指示曲线的动态储量变化机理分析
    5.3 动态曲线综合指示意义分析
        5.3.1 适用条件分析
        5.3.2 油藏开发阶段适应性分析
        5.3.3 动态储量估算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指示意义的开发对策研究
    6.1 无底水单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6.1.1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1.2 基于注水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1.3 无底水单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
    6.2 有底水单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6.2.1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2.2 基于注水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2.3 有底水单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
    6.3 无底水多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6.3.1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3.2 基于注水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3.3 无底水多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
    6.4 有底水多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研究
        6.4.1 基于能量指示曲线的开发效果分析
        6.4.2 有底水多溶洞型油藏开发对策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页岩气未开发区单井可采储量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井EUR概率统计分布方法
    1.1 传统概率法的局限性
    1.2 单井峰值日产量统计分布特征
    1.3 单井EUR概率统计分布方法
        1.3.1 概率统计分布曲线坐标变换
        1.3.2 利用中位秩法进行数据投点
        1.3.3 P10/P90判断非均质性
2 单井EUR概率统计分布法的应用
    2.1 分区建立概率统计分布图版的必要性
    2.2 未开发区单井EUR取值方法
        2.2.1 Swanson法
        2.2.2 P
        2.2.3 修正系数法
    2.3 应用效果评价
        2.3.1 已开发区模拟计算
        2.3.2 未开发区应用
3 结 论

(7)SEC油气技术储量动态评价研究 ——以苏丹6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气储量分类体系研究
        1.2.2 油气储量技术评价研究
        1.2.3 油气储量经济评价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油气储量分类体系研究
    2.1 我国SEC储量评估的历史与进展
    2.2 油气储量相关理论概念研究
        2.2.1 油气储量的属性
        2.2.2 油气储量定义
    2.3 油气储量分类体系研究
        2.3.1 资源/储量的早期分类
        2.3.2 SPE/WPC/AAPG/SPEE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2.3.3 UNFC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2.3.4 加拿大矿冶和石油学会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2.3.5 俄罗斯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2.3.6 我国的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2.4 本章小结
3 SEC油气储量评估方法及流程研究
    3.1 SEC储量评估方法研究
        3.1.1 静态法储量评估
        3.1.2 动态法储量评估
        3.1.3 油气储量经济评价方法
    3.2 SEC储量评估技术流程研究
        3.2.1 容积法计算
        3.2.2 动态法计算
        3.2.3 净储量或份额储量计算
        3.2.4 储量价值评估
    3.3 本章小结
4 苏丹6区SEC储量动态分析实例
    4.1 工区地质概况
    4.2 AG油藏储层特征
    4.3 AG油藏典型断块生产动态分析
        4.3.1 FN-68 井组开发概况
        4.3.2 FN-68 井组生产动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苏丹6区SEC油气技术储量动态评价
    5.1 项目开发生产概况
        5.1.1 产量完成情况
        5.1.2 生产形势分析
    5.2 SEC技术储量评估
        5.2.1 评估单元选取
        5.2.2 评估方法及参数取值依据
        5.2.3 典型PDP单元储量评估分析
        5.2.4 PDNP单元储量评估
        5.2.5 SEC技术储量评估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WW油田X区块井网加密调整及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2.2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2.3 井网加密调整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田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沉积微相划分与组合
        2.2.1 沉积背景
        2.2.2 油层组划分
        2.2.3 沉积微相划分
        2.2.4 砂体展布特征
    2.3 储层砂岩、有效厚度分布特征
        2.3.1 砂岩钻遇状况
        2.3.2 油层发育情况
    2.4 储层特性、流体性质及温度、压力
    2.5 油水分布及油藏类型
    2.6 开发历程和主要问题
        2.6.1 历史开发历程
        2.6.2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油层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研究
    3.1 油层动用状况研究
        3.1.1 吸水剖面分析
        3.1.2 产液剖面分析
        3.1.3 取心井资料分析
        3.1.4 水淹资料分析
    3.2 剩余油分布研究
        3.2.1 地质模型的建立
        3.2.2 历史拟合
        3.2.3 剩余油分布研究
第四章 加密调整方案研究
    4.1 调整对象的确定
    4.2 加密调整界限研究
        4.2.1 基本经济参数
        4.2.2 确定有效厚度
    4.3 加密调整方案设计和优选
        4.3.1 加密调整方案设计
        4.3.2 加密调整方案优选
    4.4 加密调整方案的部署
        4.4.1 加密井部署原则
第五章 加密调整效果综合评价研究
    5.1 评价体系及方法
    5.2 单指标研究与评价
        5.2.1 可采储量及采收率
        5.2.2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5.2.3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5.2.4 累积注水量
        5.2.5 含水采出比
        5.2.6 年产油综合递减率
        5.2.7 能量保持水平和利用程度
        5.2.8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5.2.9 井网密度
        5.2.10 注采井数比
    5.3 综合评价结果
    5.4 经济效益评价
        5.4.1 基础经济参数
        5.4.2 成本估算
        5.4.3 经济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9)气藏开发全生命周期不同储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气藏储量内涵
2 前期评价阶段
    2.1 前期评价模式
    2.2 探明储量计算
    2.3 可采储量标定
3 开发方案编制与实施阶段
    3.1 探明储量分类评价
    3.2 可动用储量评价
    3.3 探明地质储量复算
4 开发方案跟踪与调整阶段
    4.1 动态储量计算
        4.1.1 连通性较好的整装气藏
        (1)定容气藏
        (2)封闭气藏
        (3)水驱气藏
        4.1.2 连通性较差的岩性或非常规气藏
    4.2 可采储量计算
    4.3 剩余储量计算
5 结论

(10)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项目经济评价研究
        1.2.2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研究
        1.2.3 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经济评价理论的界定
    2.1 经济评价的概念
        2.1.1 经济评价的内容构成
        2.1.2 经济评价的阶段划分
    2.2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概念
        2.2.1 勘探开发的界定及特征
        2.2.2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定义与特点
    2.3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系统构成与步骤
        2.3.1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系统构成
        2.3.2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步骤
    2.4 相关基础理论
        2.4.1 产业价值链理论
        2.4.2 系统理论
        2.4.3 油藏经营管理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特性及其评价现状分析
    3.1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特性
        3.1.1 勘探开发的整体经济特性
        3.1.2 勘探阶段经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1.3 油气开发阶段经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1.4 生产阶段经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2 油田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现状分析
        3.2.1 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现状
        3.2.2 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的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4.2.2 指标筛选
    4.3 评价指标的具体涵义
        4.3.1 油气勘探指标
        4.3.2 油气开发指标
        4.3.3 生产经营指标
    4.4 本章小结
5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模型构建
    5.1 评价模型选取
        5.1.1 基于单一方法的评价模型
        5.1.2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组合评价模型
    5.2 指标权重确定
        5.2.1 指标赋权方法选择
        5.2.2 指标的主观赋权
        5.2.3 指标的客观赋权
        5.2.4 指标的组合赋权
    5.3 单一评价模型
        5.3.1 模糊综合评价
        5.3.2 灰色关联评价
        5.3.3 TOPSIS评价
    5.4 组合评价模型
        5.4.1 简单平均组合评价
        5.4.2 熵权组合评价
        5.4.3 最满意组合评价
        5.4.4 偏移度组合评价
        5.4.5 Shapley值组合评价
    5.5 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5.5.1 聚类分析
        5.5.2 分类规则分析
        5.5.3 偏相关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实例分析
    6.1 评价对象选取与数据来源
        6.1.1 胜利油田简介
        6.1.2 评价对象选取
        6.1.3 数据来源与总体特征
    6.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1 主观赋权
        6.2.2 客观赋权
        6.2.3 组合赋权
    6.3 基于单一评价的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
        6.3.1 模糊综合评价
        6.3.2 灰色关联评价
        6.3.3 TOPSIS评价
    6.4 基于组合评价的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
        6.4.1 油气勘探组合评价
        6.4.2 油气开发组合评价
        6.4.3 生产经营组合评价
        6.4.4 总体组合评价
        6.4.5 最优组合评价结果
    6.5 最终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6.5.1 评价结果聚类分析
        6.5.2 评价结果分类规则分析
        6.5.3 评价结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6.6 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效益的提升对策
    6.7 本章小结
7 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的保障措施
    7.1 完善经济评价组织管理体系
    7.2 规范经济评价基础数据归集
    7.3 制定经济评价制度体系
    7.4 搭建经济评价信息共享平台
    7.5 建立专业的经济评价人才队伍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8.1 结论
    8.2 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China's Ultimate Recoverable Reserves Calculated(论文参考文献)

  • [1]SEC准则下页岩气证实储量评估方法分析[J]. 牛伟,周芸,栗维民,郑婧,孙秋分,张卓,何叶,姚亚彬. 天然气工业, 2021(S1)
  • [2]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D]. 刘斌.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3]气藏开发全生命周期不同储量计算方法研究进展[J]. 位云生,贾爱林,徐艳梅,方建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12)
  • [4]一种新井部署矿场可实施性的定量评判方法及其在XX油田的应用[J]. 王优先,郭印龙,韩丰华.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0(06)
  • [5]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生产动态曲线指示意义研究[D]. 程洪.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页岩气未开发区单井可采储量评估方法[J]. 毕海滨,孟昊,高日丽,郑婧,徐小林,鞠秀娟,牛伟,张劲,周明庆,赵丽华. 石油学报, 2020(05)
  • [7]SEC油气技术储量动态评价研究 ——以苏丹6区为例[D]. 曹志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WW油田X区块井网加密调整及效果评价研究[D]. 高杨.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9]气藏开发全生命周期不同储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A]. 位云生,贾爱林,徐艳梅,方建龙. 第31届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19)论文集(02气藏开发), 2019
  • [10]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经济评价研究[D]. 宁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中国最终可采储量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