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采收率综合治理配套技术

蒲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采收率综合治理配套技术

一、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恢复产能综合治理配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朱蕾[1](2018)在《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精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文留与濮城结合部构造复杂断块进行了精细研究,其整体构造主要受文西、卫东以及濮南等三条区域性的大断裂控制,这些大断裂使得该断块区域地质十分复杂,同时断块内发育一系列次生与伴生的小断层,使其断层复杂化,因此存在着地质认识不够深入,进而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认识不清等问题。在对该区域钻遇井资料精细对比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地震综合解释技术、HDT测井解释技术、三维可视化等研究方法对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建立了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区断层的解释模式,并分析研究了卫西、文西、卫东、文90、文213、文127等II、III级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特征、构造交接关系和构造样式类型,同时还开展了复杂断块带内部小断层的精细刻画和储层展布研究,并取得了新认识。基于该复杂断块区的构造解释模式和低序级断层的精细刻画的研究成果,系统地理顺了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区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的构造,以及局部断块如文90南块、濮85西块、濮85南块、濮153东块等构造精细研究。该研究成果,为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区进一步挖潜和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地质支持。在濮153东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滚动评价,并部署实施了滚动勘探井1口,新增地质储量23.25万吨,新增天然气储量2.43亿方,实现了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勘探突破性进展。据此研究结果表明,该复杂断块区断层描述较合理,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同时对同类型复杂断块区断层分布规律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区域进行剩余油挖潜,同时在开采方式、开发层系划分、开发井网和井距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提出相应油藏开发方案并应用于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区块,取得了明显地开发效果。

杜建省[2](2017)在《临南油田夏52块沙三中1-2单元细分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临南油田经过多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在合采情况下由于油层非均质性造成层间矛盾较为突出,高渗透层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低渗透层几乎无井网控制,采出程度低。在油藏特征再认识和开发效果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层系划分过粗和井网不完善。在充分了解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生产动态资料、监测资料,对储量动用状况及层系井网状况进行研究,对水驱效果和能量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采收率进行预测。利用数模软件对夏52块进行精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夏52块沙三中1-2单元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对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的研究,同时结合不同小层的开发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点,确定了调整原则。根据油层性质和开发状况,将夏52块沙三中1-2单元分三套层系进行开发,渗透性较好的一、二类层各组成一套层系,将储量动用较低的非主力层组合为一套开发层系,并建立井网进行开发。用油藏工程方法论证了细分层系的可行性,并设计了夏52块沙三中1-2单元细分调整方案。

朱晓宇[3](2016)在《濮城油田沙三上5-10油藏储层再认识及挖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濮城油田沙河街组Es35-10油藏在经历了弹性开采、注采方案、整体改造、综合治理以及技术改造等七个阶段之后,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开采技术的提高,该油藏的开采难度逐渐增大,出现了二三类层挖潜难度大、油藏综合含水高、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油效率逐渐降低等各种问题。本论文对Es35-10油藏的储层和构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其断层、断块、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对地质构造进行再认识,同时对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剩余油藏的潜力分析。最终目的是为研究剩余油的配套挖潜工艺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克服目前该油藏开发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最终实现油藏稳产高产。论文首先对Es35-10油藏的地质构造进行研究,分析其断层及断块特征,对其构造进行重新认识;对Es35-10油藏有代表性的关键取芯井作单井相分析,划分相类型,建立沉积微相和测井相模型,并对32个流动单元进行沉积微相分区特征研究。同时通过层内、层间、平面及微观四个方面,对决定油藏内流体的流动特性及剩余油分布的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资料并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Es35-10油藏中剩余油进行研究,并对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开发潜力进行综合分析。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Es35-10油藏的沉积微相分布、储层变化规律及剩余油分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挖潜对象、配套剩余油挖潜工艺技术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有利于后期调整开发方式并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张用德[4](2015)在《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石油工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新的探区日益减少、后备储量越来越少,而新探明的地质储量中绝大部分为低渗透油藏储量;另一方面,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较差,使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面临许多困难。低渗透油藏的认识程度和开发水平同中高渗透型油藏相比差距较大,把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藏的储量充分动用起来,实现高效开发,就要正确认识低渗储层特征和渗流机理,解决制约这些储量难以动用和高效开发的技术难题。本论文研究了深层高压低渗透储层的变形机理、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性等,探索了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考虑地层的压敏特性,建立了变渗透率产能预测模型;考虑缝面污染,定量分析了影响高压低渗透储层产能的因素和非线性现象、启动压力梯度与油井产量之间的关系,优化了低渗透油藏垂直裂缝群;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高压低渗透储层的最佳开发和压裂参数,提出了高压低渗透储层剩余油挖潜主导措施。形成了较完善的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理论体系,并经中原油田文13西块现场实施,水驱控制储量、水驱动用储量分别提高4.19和2.22个百分点、日产油上升15.1t、综合含水下降0.24个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9.23×104t,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相似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在研究储层变形机理、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性等基础上,探索了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及影响因素;2、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和启动压力梯度的产能预测公式;3、研究了裂缝分布对油井产能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压裂井产能的因素;4、利用油藏模拟方法,确定了不同级别渗透率的最佳井网和压裂匹配参数;5、分析了影响压裂井产能的因素和低渗透油藏的非线性现象、启动压力梯度与油井产量之间的关系,优化了低渗透油藏垂直裂缝群;6、提出了文东油田剩余油挖潜主导措施。

党蕾[5](2014)在《文濮结合部深层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与注采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原油田文濮结合部深层异常高压低渗透油藏区域构造复杂,存在注采不完善、储量水驱动用程度低等问题。本文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深入开展油藏描述的基础上,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并设计相应油藏开发方案。论文针对文濮结合部地质特征及开发概况,通过分析水淹图及小层动用情况,明确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布状况。同时建立文濮结合部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并利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目标区块的油藏数值模型,对文濮结合部10年来的生产历史进行拟合并评价拟合质量,对该区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定量描述。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文濮结合部区域进行注采调整,在开采方式、开发层系划分、开发井网和井距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出相应油藏开发方案并应用于文濮结合部区块。同时鉴于压裂作用在提高低渗透油藏产能中的有效性,论文针对裂缝缝长、导流能力、生产压差、注水压差及各项异性等裂缝参数对产能的影响,对研究区块进行了压裂参数优化设计。

任孟坤[6](2012)在《水平井技术在濮城油田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挖潜中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水平井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增产和老井挖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水平井技术用于中原油田濮城油田的老油藏挖潜中,濮城油田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开发后,目前已进入了高含水开发后期,常规方法在经济效益等方面已很难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濮城油田水平井挖潜试验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主要进行了地质再认识研究,水平井布井方式研究,水平井产能预测研究、水平井与油藏沉积特征配伍研究等内容,通过矿场试验表明,本文研究得到的方式应用是成功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以濮城油田沙一下1油藏为例进行高含水油藏地质特性表征研究,在单井地层精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结合开发动态资料,编绘了2m等高距、1∶5000大比例尺分砂体顶面的精细构造图;2.根据沙一下1砂组三角洲的沉积特点及电测曲线特征的变化,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及泥坪五种微相,依据岩心观察编制了相应的沉积相综合柱状图。通过对各流动单元油层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特点进行精细评价,编制了有效厚度等值图和物性等值图;3.在三维地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目标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濮城沙一下油藏主力小层水淹区域大,基本覆盖全区;水洗效果好,采出程度高;剩余油储量低,仅在构造高点、断层和边角油层变薄、物性较差部位分布;4.采用渗流力学理论计算法、与直井类比法等方法预测水平井产能;利用实际水平井生产数据回归及应用油藏数值模拟预测水平井产能的递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产量递减符合双曲递减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主要包括水平段的长度、油层层内非均质性、水平井的泄油面积、油层厚度、能量的补充等因素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水平井适应性筛选技术,水平井目标区精细三维建模技术、水平井段走向优化设计及目标油藏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对规定水平井单井油藏地质设计提供理论支持;5.以精细油藏描述为基础,从地质特征和油藏特征入手,按构造、储层、油水关系、剩余油分布特征、产能等细节逐一把握,而后统筹考虑,筛选出适合钻水平井的油藏、井点,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动静结合,定量分析目标区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优化靶区。在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潜力评价的基础上,对水平井挖潜层间干扰型、厚油藏顶部、井间水动力滞留型、断层遮挡型及井间井网不完善型剩余油进行研究,提出针对不同剩余油富集类型的水平井部署方案;6.通过对濮1-平1、濮5-侧平5、濮4-平1、文51-平14口水平井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总结,认为开窗侧钻水平井稳产期长,可提高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经济效益显着,在有条件的油藏水平井挖潜技术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郭勇军[7](2012)在《复杂断块低渗油藏整体压裂优化研究 ——以卫42断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内外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经验,对于低渗油藏依靠地层天然能量不能提供足够的产能,必须采取增产措施,通常是采用水力压裂的方法对地层进行改造。V42断块1994年正式投入开发,每一口井都采取了压裂措施。在进行压裂设计时,基本是根据单井的生产情况而定,设计目标为单井产能最大化,缺乏以区块为单位的整体观念。而在开发过程中,压裂井之间的互相影响日益显着,单井压裂设计的缺点也表现出来。本文通过研究改进了压裂设计方法,以断块整体为设计目标,研究使得区块产能最大化的压裂措施优化方案。主要成果为:1.应用等值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不同井网方式情况下的压裂井产量预测公式,据此可以优化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含水饱和度情况下的最优裂缝参数,并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序,整体压裂优化设计找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2.从理论上研究了各种情况下裂缝参数对产能的影响。所研究的裂缝参数包括:生产井裂缝长度、注水井裂缝长度、导流能力、生产井压差、注水井压差及各向异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不同地层水饱和度情况下裂缝参数的优化:Sw=30%、Sw=50%及Sw=60%;3.研究压裂措施在V42块的效果,建立了V42块油藏数值模拟模型。采用目前主流的商业数值模拟软件ECLIPSE进行建模工作,保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和通用性。该模型在本项目结束后仍然可以被其它数值模拟项目所使用,或者直接用于油田生产动态评价,有效的保障了油田投资;4.根据生成的模拟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地质储量。该研究区上报地质储量为113万吨。根据此数据,调整了计算模型的部分参数后,最终计算得到的地质储量为113.5万吨。与上报储量基本吻合,符合数值模拟的要求。5.根据V42块的实际生产历史数据进行了历史拟合工作,使得建立的模拟模型能够反映V42块的实际情况。历史拟合是油藏数值模拟中耗时最长、工作量最大的阶段。本次研究严格按照历史拟合的标准,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计算,合格的完成了V42块的生产历史拟合工作。6.油藏开发效果分析。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得到了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和地层压力分布图。再结合生产过程的实际资料,对油藏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7.在V42块模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理论研究的成果,对各种压裂措施在V42块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模拟。得出的结论是:适合V42块实际情况的裂缝半长为75米,裂缝导流能力为30 m2.cm。

刘海波,高春,刘猛,杨汉林,舒光虎[8](2011)在《濮城油田沙三中9砂组剩余油挖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于1980年发现,1983年投入试采。由于沙三中油藏埋藏深、油层物性差、油井自然产能低,长期以来作为难采储量未投入开发。近年来在深化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濮城油田沙三中9砂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结合油藏自身特性,确定了小井距压裂改造的治理方案,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建华,杨苏南[9](2011)在《低渗油藏压裂改造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濮城油田W42、W43断块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非均质油藏,采取常规开发方案无法对其进行经济有效的开采。通过油藏地质特征、开发历程及现状分析,区块油井普遍存在"四低"现象(产能低、液面低、含水低、采出程度低)。从油藏压裂改造工艺研究出发,对油藏油水井相继实施压裂改造,实施油水井均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区块油藏开发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初建华,李勇,柴敬兰[10](2011)在《濮城油田细分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应用》文中指出濮城油田经过20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主要表现在层间多层见水,层间矛盾加剧,递减加快。针对这一现状,2009年在西区沙二下和沙三中6=10油藏开展了以细分挖潜为主的综合治理,通过分注、挤堵、卡堵、分层改造和分层酸化等技术,区块开发水平明显改善,开发效果好转。

二、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恢复产能综合治理配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恢复产能综合治理配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精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构造地质学理论
        1.2.2 东濮凹陷构造发展史
        1.2.3 构造样式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项目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开发简史
    2.3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地层精细对比
    3.1 区域地层特征
    3.2 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第四章 构造精细研究
    4.1 构造研究的思路
    4.2 构造研究技术
    4.3 构造特征研究
        4.3.1 分级梳理各级断层明确相互交割关系
        4.3.2 各断块特征
        4.3.3 建立构造样式指导局部构造精细刻画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储层特征研究
    5.2 砂体特征
第六章 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6.1 选择建模方法及软件
    6.2 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
    6.3 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
第七章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7.1 油气成藏条件
    7.2 盐岩分布与油气成藏关系
    7.3 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7.3.1 受大断层和油源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高
        7.3.2 受区域性盖层和储层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高
        7.3.3 断块高部位的油气富集
第八章 现场应用及认识
    8.1 有利目标优选
        8.1.1 部署思路
        8.1.2 部署原则
    8.2 现场方案部署及实施情况
        8.2.1 部署情况
        8.2.2 现场实施情况
        8.2.3 效益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临南油田夏52块沙三中1-2单元细分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剩余油研究现状
        1.2.2 储量计算现状
        1.2.3 特高含水期层系重组发展现状
        1.2.4 井网调整发展现状
    1.3 开发中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藏概况
    2.1 油藏类型
        2.1.1 构造特征
        2.1.2 储层特征
        2.1.3 流体性质及温度和压力特征
    2.2 储量核算
第三章 开发效果研究
    3.1 开发历程及现状
    3.2 开采特征研究
    3.3 储量动用状况研究
    3.4 层系井网状况研究
    3.5 水驱效果评价
    3.6 能量状况评价
    3.7 采收率评价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4.1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
        4.1.1 地质模型
        4.1.2 动态模型的建立
        4.1.3 地质模型初始化
        4.1.4 历史拟合
    4.2 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五章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5.1 调整潜力研究
    5.2 调整原则
    5.3 开发调整技术经济政策
    5.4 方案设计
    5.5 开发指标预测
        5.5.1 新井产能
        5.5.2 注水量
        5.5.3 采收率预测
    5.6 方案实施要求
        5.6.1 钻井测井录井实施要求
        5.6.2 新井投产投注施工要求
        5.6.3 方案实施中的地质工作要求
        5.6.4 油藏动态监测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濮城油田沙三上5-10油藏储层再认识及挖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主要任务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藏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开发历程
    2.3 开发现状
    2.4 存在问题
第三章 储层精细对比及构造特征
    3.1 流动单元划分与对比步骤
    3.2 流动单元划分对比结果
    3.3 构造特征
    3.4 断层特征
    3.5 断块特征
    3.6 构造新认识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沉积微相研究
    4.1 储层沉积特征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沉积构造
    4.2 储层沉积相
        4.2.1 单井相分析
        4.2.2 流动单元沉积微相
    4.3 流动单元沉积微相评价
    4.4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4.4.1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4.4.2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4.4.3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4.4.4 微观非均质性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5.1 剩余油定性研究
    5.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5.2.1 剩余油分布规律
        5.2.2 流动单元潜力分析
        5.2.3 分砂组剩余油潜力分析
        5.2.4 剩余油平面分布潜力分析
    5.3 剩余油挖潜研究
        5.3.1 细分层系可行性分析
        5.3.2 井网适应性研究
        5.3.3 注采压力系统评价
    5.4 小结
第六章 现场应用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技术关键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技术关键
    1.4 本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2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敏感性分析
    2.1 油藏敏感性概述
    2.2 油藏压力系统
    2.3 异常高压油藏成因、类型
        2.3.1 异常高压油藏成因
        2.3.2 异常高压油藏类型
    2.4 异常高压油藏地质、开发特征
        2.4.1 异常高压油藏的地质特征
        2.4.2 异常高压油藏的开发特征
    2.5 低渗透油藏压敏效应特征
        2.5.1 有效应力变化引起的压敏效应
        2.5.2 应力不均匀引起的压敏效应
        2.5.3 钻井应力变化引起的井筒附近压敏效应
    2.6 文13西块油藏孔、渗特征研究
        2.6.1 文13西块油藏孔隙结构特征
        2.6.2 文13块储层孔、渗变化研究
        2.6.3 文13西储层的压敏性
        2.6.4 开采过程中孔、渗损失的不可逆性
        2.6.5 深层高压低渗透储层可动流体评价
    2.7 低渗透油藏渗透率模型建立
        2.7.1 低渗透油藏压敏系数与渗透率的关系
        2.7.2 低渗透油藏变渗透率方程的建立
3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研究
    3.1 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理论基础
        3.1.1 边界层研究
        3.1.2 微尺度流动效应
        3.1.3 微尺度流动效应判别
    3.2 低渗透油藏的非达西特征与非线性渗流规律
        3.2.1 低渗透油藏的非达西特征
        3.2.2 低渗透岩心中的低速非线性渗流规律
    3.3 启动压力梯度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3.1 启动压力梯度与驱替速度之间的关系
        3.3.2 启动压力梯度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3.3.3 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3.3.4 低渗透储层压敏效应基本应用
        3.3.5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的稳态产能
        3.3.6 启动压力梯度与井网之间的关系
        3.3.7 启动压力梯度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4 裂缝分布规律及其对油井产能的影响研究
    4.1 天然裂缝分布规律研究方法
        4.1.1 露头裂缝地质分析方法
        4.1.2 岩心裂缝地质分析方法
        4.1.3 常规成像测井裂缝分析方法
        4.1.4 地震资料预测储层裂缝技术
        4.1.5 数值模拟方法预测裂缝技术
        4.1.6 动态资料裂缝分析方法
    4.2 人工裂缝分布规律研究方法
        4.2.1 岩心实验测定方法
        4.2.2 地质力学方法
        4.2.3 微地震监测方法
        4.2.4 示踪剂监测方法
    4.3 文东油田裂缝分布规律
        4.3.1 裂缝岩芯薄片观察
        4.3.2 压力恢复试井研究裂缝
        4.3.3 岩石应力研究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
    4.4 文东油田裂缝对渗流的影响
    4.5 油水井间压力分布特征及其对油井产量的影响
        4.5.1 不同时间不同渗透率开发压力分布
        4.5.2 不同井距油水井间压力场分布
        4.5.3 超前注水压力场分布
        4.5.4 超前注水产量变化
5 低渗透油藏井网井距研究
    5.1 低渗油藏井网现状
        5.1.1 发展历程
        5.1.2 存在问题
    5.2 低渗透油藏的井网型式
    5.3 低渗透油藏油水井间压力分布
        5.3.1 井距不同时的压力场分布
        5.3.2 渗透率不同时压力场分布
        5.3.3 裂缝延伸附近地层压力场分布
    5.4 低渗透油藏井排距油藏工程方法研究
        5.4.1 不同级别低渗油藏排距和井距的确定方法
        5.4.2 正交设计法优化井网压裂参数基本原理
    5.5 低渗透油藏井排距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5.5.1 模拟单元的选取
        5.5.2 模拟处理技术
        5.5.3 油水井的工作制度
        5.5.4 相渗曲线
        5.5.5 评价指标
    5.6 不同渗透率下井排距优化研究
        5.6.1 菱形反九点井网不同方案数值模拟
        5.6.2 五点井网不同方案数值模拟
    5.7 不同裂缝发育程度下井排距优化研究
        5.7.1 反九点井网整体压裂参数优化
        5.7.2 五点井网整体压裂参数优化
        5.7.3 区块整体压裂设计中井网压裂最优参数
6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应用研究
    6.1 文东油田挖潜措施
        6.1.1 缩小井距
        6.1.2 细分层系
        6.1.3 超前注水
    6.2 文东油田总体压裂优化
    6.3 注采系统调整
        6.3.1 压力现状
        6.3.2 油井采油(液)指数随含水的变化
        6.3.3 注水井吸水能力随含水上升的变化
        6.3.4 合理压。力界限的确定
        6.3.5 合理油水井数比
        6.3.6 低渗油藏的注采井距
        6.3.7 注意防止中盐析出对油层的污染
    6.4 综合应用典型单元分析—文13西块
        6.4.1 区块概况
        6.4.2 注采调整依据
        6.4.3 注采调整思路
        6.4.4 注采调整部署
        6.4.5 实施情况
        6.4.6 区块开发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文濮结合部深层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与注采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2.2 精细注采调整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藏地质与开发特征
    2.1 油藏地质特征
    2.2 油藏开发特征
        2.2.1 油藏开发历程
        2.2.2 油藏开发现状
    2.3 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1 剩余油定性分析
        3.1.1 新钻调整井水淹情况分析
        3.1.2 小层动用状况分析
        3.1.3 水淹图分析
    3.2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分析
        3.2.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3.2.2 生产历史拟合
        3.2.3 小层开发指标
        3.2.4 油藏数值模拟后处理
        3.2.5 应用地质储量丰度描述剩余油分布
    3.3 剩余油分布规律
        3.3.1 分小层剩余油分布特征
        3.3.2 剩余油分类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藏开发方案设计
    4.1 油藏工程论证
        4.1.1 层段组合研究
        4.1.2 井网密度论证
        4.1.3 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4.2 注采工艺设计
        4.2.1 合理注采比
        4.2.2 注采压力系统研究
    4.3 压裂参数优化设计
        4.3.1 压裂数值理论模型建立
        4.3.2 裂缝参数优化
        4.3.3 压裂参数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发调整方案现场应用
    5.1 开发调整方案部署思路
    5.2 开发调整方案部署原则
    5.3 方案部署
    5.4 方案指标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6)水平井技术在濮城油田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挖潜中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平井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2.2 水平井渗流特征及试井分析发展现状
        1.2.3 东濮地区应用水平井状况及问题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2 主要创新点
2 濮城油田地质特点及开发现状
    2.1 油田地质概况
    2.2 油田开发状况
        2.2.1 开发简历及开采现状
        2.2.2 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3 剩余油分布
        2.3.1 构造因素控制的剩余油
        2.3.2 储层非均质因素控制的剩余油
        2.3.3 井网因素控制剩余油
    2.4 濮城油田具有应用水平井挖潜的条件
3 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特性表征
    3.1 精细构造研究
        3.1.1 构造基本特征
        3.1.2 含油断块划分及其特征
        3.1.3 储层微构造特征
    3.2 储集层精细描述
        3.2.1 流动单元划分
        3.2.2 沉积微相研究
        3.2.3 储层物性解释模型
    3.3 油层分布特征研究
    3.4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3.4.1 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3.4.2 剩余油分布特征
4 高含水油藏水平产能预测方法研究
    4.1 水平井的产能递减规律研究
    4.2 水平井产能预测研究
    4.3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4.4 规定水平井单井油藏地质设计技术研究
5 高含水油藏水平井与油藏的配伍性研究
    5.1 利用水平井挖潜层间干扰型剩余油(沙一下 12)
    5.2 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沙一下 1~3)
    5.3 利用水平井挖潜井间水动力滞留型剩余油(沙二上 2~4)
    5.4 利用水平井挖潜断层遮挡型剩余油(文 51 块沙二上)
    5.5 利用水平井挖潜井间井网不完善型剩余油(沙三上 2~2)
6 水平井挖潜的应用效果分析
7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复杂断块低渗油藏整体压裂优化研究 ——以卫42断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整体压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总的概况
        1.2.2 研究整体压裂的模拟方法
        1.2.3 对油藏复杂性因素的研究
        1.2.4 整体压裂技术概述
        1.2.5 研究区压裂工作进展及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成果与创新点
2 研究区基本地质特征
    2.1 油藏基本概况
        2.1.1 地理条件
        2.1.2 层系划分
        2.1.3 构造特征
        2.1.4 地质特性
        2.1.5 储层物性
    2.2 V42 块油藏特征及开发状况
        2.2.1 卫 42 濮城油田的位置
        2.2.2 卫 42 块油藏特征
        2.2.3 卫 42 块开发状况
        2.2.4 卫 42 块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5 水力压裂技术在低渗复杂断块油藏中应用的必要性
3 整体压裂优化技术
    3.1 整体压裂设计的重要性
    3.2 等值渗流阻力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整体压裂井产量公式
        3.2.3 计算软件设计
        3.2.4 压裂计算结果分析
    3.3 整体压裂设计的数值模拟方法
        3.3.1 建立模型
        3.3.2 油藏模型
        3.3.3 裂缝模型
        3.3.4 计算单元
        3.3.5 边界条件
    3.4 水力压裂方案模糊积分评判方法
        3.4.1 评价指标体系
        3.4.2 理想方案满意度的确定
        3.4.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3.5 正交设计优化整体压裂方案
        3.5.1 正交试验法
        3.5.2 人工干预法法
4 卫 42 断块单裂缝参数优化研究
    4.1 压裂参数优化(SW=30%)
        4.1.1 注水井裂缝参数优化
        4.1.2 生产井裂缝参数优化
        4.1.3 裂缝导流能力的优化
        4.1.4 注水压差的影响
        4.1.5 生产压差的影响
        4.1.6 各向异性的影响
        4.1.7 参数选择
    4.2 中含水饱和度下的压裂参数优化(SW=50%)
        4.2.1 注水井裂缝参数优化
        4.2.2 生产井裂缝参数优化
        4.2.3 裂缝导流能力优化
        4.2.4 注水压差的影响
        4.2.5 生产压差的影响
        4.2.6 各向异性的影响
        4.2.7 参数选择
    4.3 中高含水饱和度下的裂缝参数优化(SW=60%)
        4.3.1 注水井裂缝参数优化
        4.3.2 生产井裂缝参数优化
        4.3.3 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4.3.4 注水压差的影响
        4.3.5 生产压差的影响
        4.3.6 各向异性的影响
        4.3.7 参数选择
5 V42 块剩余油分布情况
    5.1 建立 V42 断块数值模型
        5.1.1 基础数据
        5.1.2 网格划分
    5.2 V42 断块模型的历史拟合
        5.2.1 确定模型参数的可调范围
        5.2.2 数值模型的历史拟合
        5.2.3 V42 断块拟合结果
    5.3 V42 块剩余油分布
        5.3.1 剩余油分布状况
        5.3.2 剩余油分布规律
6 V42 块整体压裂方案优化设计
    6.1 裂缝参数对区块产能的影响
        6.1.1 裂缝长度对区块产能的影响
        6.1.2 裂缝导流能力对区块产能的影响
        6.1.3 整体压裂方案优化设计
        6.1.4 优化分析结果
    6.2 优选压裂井位
        6.2.1 注水井不进行重复压裂的方案
    6.3 V42 断块优化整体压裂方案
        6.3.1 方案措施
        6.3.2 经济评价
7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濮城油田沙三中9砂组剩余油挖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区概况
    1.1 油藏储层物性特征
    1.2 流体性质和油气水分布
2 开发特征及现状
    2.1 开发现状
    2.2 开发形势分析
    2.3 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① 油藏注采井网不完善、井距过大, 油井受效不明显, 地层能量恢复慢, 采液、采油指数低。
        ② 事故井多, 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 油藏水驱控制、动用程度降低。
        ③ 由于受物性差异、井距大小的影响, 油藏水驱动用程度低。
3 剩余油研究
4 开发技术政策调整
    4.1 前期工作
    4.2 调整措施
5 实施效果
    5.1 完成工作量
    5.2 经济效益
6 主要认识

(9)低渗油藏压裂改造工艺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概况及地质特征
    1.1 油藏概况
    1.2 构造特征
    1.3 储层分布
    1.4 储层物性
2 油藏开发历程及开发现状
    2.1 试油
    2.2 试采
    2.3 试注
    2.4 滚动开发
    2.5 开发现状
3 油藏压裂改造的必要性
4 油藏压裂改造研究
    4.1 油藏压裂改造设计原则[2]
    4.2 油藏压裂改造工艺研究[3]
        4.2.1 油藏地质研究
        4.2.2 压裂改造工艺研究
5 压裂改造工艺实施效果
    5.1 油井压裂
    5.2 水井压裂
    5.3 效果分析与经济效益
6 认识

(10)濮城油田细分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濮城油田目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1.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治理挖潜的思路
2 细分开发配套工艺技术应用及效果
3 结论与认识

四、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恢复产能综合治理配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文留与濮城结合部复杂断块精细研究[D]. 朱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2]临南油田夏52块沙三中1-2单元细分调整研究[D]. 杜建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3]濮城油田沙三上5-10油藏储层再认识及挖潜研究[D]. 朱晓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4]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D]. 张用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5]文濮结合部深层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与注采调整研究[D]. 党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6]水平井技术在濮城油田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挖潜中研究与应用[D]. 任孟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9)
  • [7]复杂断块低渗油藏整体压裂优化研究 ——以卫42断块为例[D]. 郭勇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8]濮城油田沙三中9砂组剩余油挖潜研究[J]. 刘海波,高春,刘猛,杨汉林,舒光虎.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22)
  • [9]低渗油藏压裂改造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 杨建华,杨苏南. 石油石化节能, 2011(08)
  • [10]濮城油田细分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的应用[J]. 初建华,李勇,柴敬兰. 内江科技, 2011(07)

标签:;  ;  ;  

蒲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采收率综合治理配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