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建设

现代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建设

一、现代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李乐[1](2021)在《面向智能产线的通信网络状态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工业4.0”概念的提出,以生产智能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为基本特征的智能产线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也正在加快生产线的智能化建设。因此,网络状态监控及预测对于智能产线通信平台网络化变得尤为重要。在智能生产线网络系统中,网络流量是一个复杂的、时变的的数据,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智能生产线网络中的某个网络设备节点发生拥塞或者死机,会导致智能生产线设备间无法正常通信,甚至造成整个生产线网络系统崩溃,造成产线数据的丢失等严重后果,使生产线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所以提前预测智能产线的网络状态,使产线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修复网络问题,对提高智能生产线的工作效率至关重要。针对上述智能产线环境下网络通信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验室现有的智能产线网络平台,开展基于LSTMBP神经网络的智能产线网络状态预测系统研究,设计一种网络预测系统,能够预先判断出智能产线网络运行状态,降低网络状态的波动对智能产线生产效率的影响。本文主要做了如下的研究工作:1.网络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首先研究对比各种数据采集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产线网络数据采集的方法,然后分析影响网络节点状态的具体参数,确定采集的网络数据类型,最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操作。2.基于混合模型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LSTM和BP神经网络混合的智能产线网络状态预测模型。设备通信网络中数据流量具有非线性和突发性等特征,长短期记忆网络在解决多个输入输出变量的问题上具有很多优势,该优势使其能够很好地解决时间序列的问题。BP神经网络模型拥有很强的非线性拟合和泛化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LSTM和BP神经网络混合的网络状态预测模型。针对智能产线网络各节点运行状态的时序性,先是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监控节点的网络运行数据进行下一时刻的预测,然后将预测结果输入到BP神经网络模型,最后预测得到监控节点的网络运行状态。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混合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混合模型的有效性,满足了智能产线网络状态预测的预期要求。3.遵循软件工程的思想,设计并实现了面向智能产线的通信网络状态预测系统。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监控智能产线网络中各节点运行状态,本文基于B/S架构,使用Java语言设计开发了面向智能产线的通信网络状态预测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管理模块、网络设备状态监控模块、网络状态预测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同时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达到预期要求,在实际应用角度具有一定价值。

宋罗娜[2](2021)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持续下降和产业上下游界限日渐模糊,电信运营商在产业价值链的优势地位,面临被管道化和低价值化的威胁。互联网OTT业务冲击、用户新增规模有限以及新兴市场进入壁垒高等现状,迫使电信运营商重新思考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策略。同时能源消耗与气候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对电信运营商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进一步提升绿色创新能力、网络连接能力、平台与应用服务能力,推动自身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创新和服务能力优化是电信运营商在产业生态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互联网时代下电信运营商如何进行创新和能力提升,以满足用户日益丰富的信息技术服务需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现实问题,正处于探索之中。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基于产业协同和绿色创新文献研究,明确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市场竞争及电信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之间共生关系,结合电信企业及其服务产品特征,构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双层博弈模型,包括生态位重叠竞争角度的演化博弈模型,生态位互补合作角度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为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基础服务和平台应用创新业务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2)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面向电信运营商未来网络架构与服务需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和谐、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社会为目标,从系统、技术、设备和能源等层面分析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体系,包括具有多方位可持续特征的未来网络框架,网络性能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为电信运营商网络基础服务绿色发展提供参考。(3)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分析了物联网与区块链等技术在传统产业供应链中的应用情况,识别技术方案设计的关键因素并对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仿真,扩展了现有指标体系,提出了电信运营商垂直生态下的创新业务模式,构建了以电信运营商、传统企业和政府为代表的三方博弈模型,就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中的采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各方互动策略。为电信运营商在平台服务等创新业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4)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在供应链溯源管理方面的项目,针对电信运营商在农业场景下的业务发展现状,设计了一种电信运营商在垂直生态中的创新业务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结合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一种区块链的双链结构,包括记录交易数据的主链和记录物联网数据的子链,并在不同模拟场景中验证结构性能,为电信运营商提升创新业务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苏一昶[3](2021)在《基于Ad Hoc网络的可用性建模与验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Ad Hoc网络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在军事通信、应急救援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但面临着针对不同军用网络服务提供足够业务可用性保障的挑战,Ad Hoc网络的可用性不仅面临着传统无线网络信道带宽不足、容易受干扰的问题,同时节点移动造成拓扑结构动态变化、节点能量有限等问题,使得对移动Ad Hoc网络的可用性评估更为复杂。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针对项目需求完成对移动Ad Hoc网络的业务可用度的量化评估建模与验证。首先,基于现行标准和陆军通信网络信息流,提出了网络系统的可用性层次概念体系。分别从设备可用性、网络链路可用性、网络服务可用性、服务可用性、顶层可用性五个层面对网络可用性的具体参数进行研究与分析。其次,研究了移动Ad Hoc通信网络的特点和主要故障类型,并依据故障类型以二元组的形式对网络状态进行描述,根据不同故障的发生频率对网络状态分配转换概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马尔可夫链模型对通信网络的稳态可用度与瞬态可用度进行度量评估。接下来,通过研究分组在TDMA协议子网中延迟产生的主要原因,用排队论模型分析了网络中数据单元的传输时延规律,并以战技指标为约束给出了基于时延的网络性能指标达标率计算方法。最后,在典型实验室环境与实装环境中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通过结果说明了该方法对移动Ad Hoc网络可用性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姚远[4](2021)在《现代学徒制及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指出校企合作是髙职院校和企业开展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从本质上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共享资源的方式,分析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制度,培养针对社会发展和企业用工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本文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校企合作”专业进行研究。发现传统的教育模式优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对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学校毕业生工作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适配差异的问题,文中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三种方法分析现阶段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的现象。首先收集国内外文献及着作资料,研究国外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类型,对合作案例中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其次分析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以及造成当前校企合作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困境的原因,如学校和企业对国家政策认识不足、双方结合紧密度不够、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课程结构与市场需求有差距、现有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最后对于完善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试点专业建设,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对校企合作全面而直观的认识,突出开展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校企关系、专业定位、建设目标、课程结构、师资培养、专业评价及质量保证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借鉴国内外职业院校社会办学经验、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找准学校的特点和定位帮助学校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降低毕业生的失业率,达到校企双赢目的。

刘赟宇[5](2020)在《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发展使得人类生活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革命已经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并引发教育由内而外的变革。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基础,泛在学习实现了“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也就是4A学习,任何人(Anyone)、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使用手边任何工具(Anydevice)来进行的学习活动,随之而来的是高等院校师生对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传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我国良好的网络基础,师生们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在家中上网获取信息和开展泛在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在空间和时间维度的限制,以其灵活性、便捷性、经济性和人性化的这些优势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活动,形成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在泛在学习视域下构建新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和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转变,剖析学习方式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2)在泛在学习视域下,梳理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及彼此关联,分析教学环境,总结教学理论,归纳了结绳学习规律和泛在学习变维规律,结合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依据五个构成要素构建教学模式。(3)在分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高职教育通信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移动通信基站运行与维护》的教学实验,其中的理论课程主要采用线上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开展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实训课程采用仿真软件、演示视频、虚拟现实等教学手段,遵循知识可视化、内容情境化、动手动脑的教学理念,开展实训课程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验证教学效果。(4)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确定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构建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教学模式提供评价方法和依据。研究具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基于泛在学习在时间、空间、虚实之间维度变化的特点,结合结绳学习规律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梳理教学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及彼此关联,构建了泛在学习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达到学生精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第二是基于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首次采用自然实验法对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验证了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为后续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提供了方法。第三是从理念和方法上,突出融合创新。在研究思路上,力求将教育学与工学有机融合,结合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时代背景,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王喜媛[6](2020)在《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依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进步而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人的存在方式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融合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工业4.0”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我们正处于这一历史阶段。“现实”就是人与人类的当下的存在,就是我们的本质在当下的显现。从科学技术革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的视角来看,我们当下的存在——“现实”就是我们已经步入了在信息化革命的条件下,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融合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智能化时代。以智能化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智慧社会”,是以信息社会为基础对信息社会的继承与发展。“智慧社会”给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很多质的变化。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引发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将推进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同时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促使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必须发生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即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具体体现为人们认知方式、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决策方式、执行路径和方法等治理要素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转型。为此,本文选择“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作为研究主题,力图通过研究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可能面临的问题、挑战和解决问题找到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和转型的规律,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论文的具体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是:梳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新一代通信网络信息技术等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发展,预测智慧社会的发展远景,针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所导致的传统社会向智慧社会转型所特有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分析当前社会的鲜明特征,基于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当前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的全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究我国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的影响和关系,阐述由社会形态变革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和转型的必然性,对智慧社会视域下社会治理模式的内容和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并对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以及人的价值进行反思,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论述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当代启示。论文的基本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渗透日益显着,众多新技术融合突破,在解决当前人类发展遇到的困境的同时,正在带来人类社会运行智慧化、生产关系虚拟化的深刻变革。本部分主要通过深入分析新技术革命下智慧社会出现及其演进过程,提出伴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慧社会治理变革的内驱力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面临的新问题和各种矛盾的加剧而快速变化,面对如此重要的历史变革,构建灵活、高效、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智慧社会需要创新治理手段。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我国社会风险的出现使得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分化加剧,社会异质性增强,社会流动性增加,并提高了社会控制难度。本部分主要阐述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贡献及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论证触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基础和理念变革已经具备,阐明我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变革历程。最后,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通过对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所面临的客观情况和现实困境的系统分析,提出必须通过“智慧化”实现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研究思路。本部分主要讨论如何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中挖掘潜在的价值,使社会治理和谐地融入智慧化的新时代,稳步迈进智慧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一,从全局和宏观的角度探讨我国的社会治理智慧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第二,提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机制、社会治理结构、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文化的转型;第三,分析智慧治理模式转型的实例,对技术进步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人的价值进行反思;第四,从管理哲学视角探究新技术革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客观基础。论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观念变革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理论。对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目的、方式、原则、发展趋势等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有价值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贡献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等方面,阐述走向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现实基础及其相应理念的变革。在深入分析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深度融合、技术全面升级换代、经济社会跨越式演进等基础上,通过对智慧社会引发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综合因素分析,对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趋势进行创新研究。从智慧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和矛盾出发,探讨智慧社会语境下的社会关系调整和社会治理的创新,从管理哲学视角拓展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和治理模式研究。论文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需要进一步丰富,同时从管理哲学视域的深化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熊晓琴[7](2020)在《专利视域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及产品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智能网联汽车是指装备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等器件,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端等)的智能信息交流和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的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和综合解决方案,是国际公认的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和研究焦点。随着技术、法规以及相关配套逐步成熟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将进入产品导入和市场化阶段。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传统汽车强国相比,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相对成熟、基础支撑技术具有局部优势,但是仍然存在核心技术短缺、技术结构和方向不清晰、技术应用效益不明确等问题,需要进行技术分析及其应用评价。本文以智能网联汽车为研究对象,基于全球专利大数据、产业数据、商业应用数据等数据资源,围绕智能网联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与应用问题,探讨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基础前沿、热点主题和演进路径,并结合重点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评价不同产品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力求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特征和产品应用情况,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针对专利视域下的智能网联汽车,基于专利大数据绘制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专利地图,并以此为基础,运用新一代信息可视化手段,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前沿与热点、关键技术演进路径及演化规律。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全球专利数据,聚焦车辆技术、信息交互技术等领域,运用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绘制智能网联汽车专利态势、竞争态势及关键技术专利地图,从时间和空间等不同维度分析技术分布特征,得到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竞争态势、企业创新实力及关键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结论;基于绘制的关键技术专利地图,综合采用共现分析、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等方法,运用Cite Space等知识图谱工具,识别不同时期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主题及成熟潜力专利技术,探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领域前沿与热点变化,并通过与专利网络主体间的联系展示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的演进路径与演化规律。面向关键技术分析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专利布局,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包络法,对通用、比亚迪等8家企业具有代表性的车型进行技术性、经济性研究。从专利角度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环境感知技术、决策控制技术、V2X通信技术、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等关键技术构成,明确不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关键技术的专利布局重点;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评价体系,选择不同企业的代表车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发掘评价结果内涵,结合专利技术提出对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技术发展的有益建议;通过智能网联汽车的经济角度阐述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经济评价模型,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经济评价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不同企业的代表车型进行评价,从企业评价结果和专利技术揭示决定其经济性能的主要因素。基于关键技术重点专利推演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结合技术发展路线探讨不同智能级别车辆在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通过对丰田和广汽关键技术领域历年重点专利的分析,明确其技术发展路线,并划分车辆的不同技术等级。面向企业关键技术及其专利进行目标选取和边界划定,以广汽丰田i A5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从原材料获取、制造装配、运行使用到报废回收四个阶段的资源耗竭和环境影响的数学评价模型,确定各阶段涉及材料、工艺、能耗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Ga Bi模型,计算得到矿产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排放结果清单,采用CML2001评价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价;结合丰田和广汽的各技术等级重点专利和技术发展路线,评估预测不同智能级别车辆采用智能设备及关键技术等应用方面的不同,对L1-L5不同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资源消耗、能源耗竭、环境影响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出车辆技术智能化、网联化程度对能源消耗及环境影响的变化趋势。本文研究成果包括从专利视域所揭示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特征和演进规律,以及结合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量化计算的产品技术经济性和节能减排绩效评价结果,提供了以专利分析辅助产业关键技术发展布局及应用的研究路径与方法,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规划、政策制定和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伍勇[8](2020)在《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下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的构建和效果分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顽固性高血压作为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血压难控制、心脑肾并发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给公共卫生事业和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临床上如何科学有效的干预管理这类患者一直是心血管领域专家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拟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开发建立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从多维度探讨其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效果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价,为临床进一步推广提供宝贵的实践参考依据。方法1、运用荟萃分析评估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远程健康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先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由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对入选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后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从而为实施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远程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2、连续选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运用自行研发的网络信息平台,借助现代通信技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电子血压计,通过动态监测患者血压,进行定期随访、健康生活行为宣教和科学指导合理用药,从而构建一体化、规范化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管理系统。3、再连续选取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采用顽固性高血压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进行随访管理,随访1年,统计两组总成本,比较两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参照该发生率分析两组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结果1、最终纳入22篇文献,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健康干预组与常规医护干预组比较,其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且更加接近于正常收缩压范围,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低于对照组,且更加接近于正常舒张压范围,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程健康干预组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及危害知晓率、遵医嘱服药率、定时测量血压的患者比例、坚持合理饮食的患者比例、戒烟戒酒的患者比例、积极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的患者比例这6个方面,与常规医护干预组比较,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顽固性高血压随访管理系统经过1年的随访效果评估,运行良好,数据稳定;与管理前相比,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有了明显提高,吸烟率、饮酒率明显下降,低盐膳食率、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系统管理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和24h收缩压变异系数明显降低;清晨血压经过系统管理后明显下降及清晨血压达标率较管理前相比明显提高。3、观察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两组随访1年总费用作为成本,以第12个月随访时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患者占比为效果,结果显示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比对照组多付出818.3元,敏感性分析呈现出一致性结果;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为效用指标,获得单位QALY所需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QALY需增加成本188.7元,敏感性结果显示基本一致,观察组获得单位QALY所需成本低于对照组。结论1、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或者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健康干预模式较传统的医护干预模式能更好的控制血压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本系统稳定简便易行,系统管理对促进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长期科学合理服药及有效控制血压效果具有显着的效果,适合对顽固性高血压人群的综合干预管理。3、基于现代智能通信网络技术的随访管理系统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干预,可实现医患间信息实时交流,符合患者个性化需求,能有效减少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降低获得单位QALY所需成本,且成本/效果在可接受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江志[9](2020)在《基于群体智能算法的海上联合搜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上贸易运输活动承担了现阶段大部分的世界商品流通任务,在世界大宗商品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恶劣的海上作业环境增加了海难事故的发生,使得海上搜救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搜救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人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工决策和进行情报收集汇总、分析,并进一步下发搜救任务,指派搜救区域并安排船舶进入。同时对于失事船只地点坐标不明确,无法定位以及受海流,风力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漂移,需要投入大量人员和船只设备进行现场搜寻,效率缓慢。对于搜救过程中涉及到的通信技术,在对失事海域进行定位和搜索之后,近海区域可以通过岸基蜂窝基站或者无线电通信进行救援指挥工作。但在远离岸基的远海区域,通信手段匮乏,仅有为数不多的卫星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对搜救现场的救援指挥工作变得困难。随着无人船和无人机等智能体的发展,其具有的分布性、协同性、并行性、鲁棒性和智能性为海上搜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多智能体搜索救援过程的需要,构建海上多智能体搜索救援模型,建立一个由多智能体组成的分层控制网络系统。系统中的各智能个体依靠分布式并行方式进行边缘计算,进行分组搜救。各搜救智能群体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协同决策实现完成搜救任务。整个系统由基站、卫星和多智能体组组成。多智能体组分为三层,分别是中心控制智能体、组控制智能体和搜索救援智能体。岸基决策者通过基站和卫星向多智能体组发送调度命令,中心控制智能体负责搜救海区的定位以及搜救任务的下发,组控智能体进行最短航行路径规划和搜索路径规划,搜救智能体负责具体的搜索和救援工作。系统中的路径规划任务采用蚁群算法来完成,通过对蚁群算法进行改进,提高了算法运行收敛速度。同时在救援过程中本文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数据包进行智能调度,优化网络转发性能。在本文所设计的系统中,分布式的搜救任务分配方案突破了以往依靠人力进行任务分配的局限性。各组控智能体的边缘计算功能减轻了网络通信负载,通过自主决策、关键信息共享和任务的协同完成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性能并实现了系统功能。

李学振[10](2020)在《列车高速通信网络架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列车在智能化、高速化、舒适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使得列车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列车通信网络的应用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当前,较为成熟的列车通信总线有WTB、MVB、CAN等,但是列车通信网络带宽低,组网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大数据量的传输需求。相比之下,以太网总线具有数据传输速率高、应用范围广、组网灵活、集成度高、价格低廉、易于与信息系统集成等优点,将其运用于列车通信网络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同时,现代对网络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如何减少网络拥塞、辅助区分网络性能下降是由网络拥塞还是网络设备劣化造成、提高网络的服务性能等方面的需求,使得网络流量建模和预测显得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列车以太网通信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搭建了Duagon专用列车通信模块实验平台。根据设计方案对Duagon设备的i303模块进行通信测试。测试的主要内容为单节点收发测试、双节点收发测试、单节点丢包率测试、双节点丢包率测试、欠电压环境下性能劣化测试以及网络拥塞性能劣化测试。结果表明:实现了以太网i303模块与PC机的数据接收与发送分析,以及基本性能如丢包率的测试分析。此次测试为下一步搭建包含两个ETB节点的实物仿真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针对网络流量建模与预测,本文应用了Animesh Anant Sharma的改进循环神经网络流量预测模型。我们将改进的循环神经网络与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VM)进行了充分的实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预测性能比BP神经网络预测性能好,而本文应用的改进的循环神经网络模型比BP神经网络和SVM的预测性能要优。(3)对列车以太网Duagon按照GB/T 17626.3-2016、GB/T 17626.4-2018、GB/T 17626.5-2008、GB/T 24338.4-2018标准进行了电磁兼容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应用的Duagon以太网通信设备,设计合理,可以满足EMC测试,对于设备的EMC性能的评估有较强的工程指导意义。最后基于前面的测试分析研究,设计了可视化操作界面。重点设计的内容为网络系统性能测试与劣化仿真。

二、现代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智能产线的通信网络状态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网络流量预测研究现状
        1.2.2 网络故障预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2.1 智能产线试验平台介绍
        2.1.1 实验平台介绍
        2.1.2 实验产线平台结构组成
        2.1.3 实验产线网络环境
        2.1.4 产线网络状态分类
    2.2 网络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2.2.1 基于SNMP协议采集
        2.2.2 基于Netflow采集
        2.2.3 基于开源Iperf工具采集
    2.3 数据预处理
    2.4 神经网络技术研究
        2.4.1 循环神经网络RNN
        2.4.2 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
        2.4.3 BP神经网络
    2.5 相关开发技术研究
        2.5.1 Spring
        2.5.2 SpringMVC
        2.5.3 MyBatis
        2.5.4 线程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STM BP混合模型的网络状态预测研究
    3.1 网络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3.1.1 网络数据的采集
        3.1.2 网络数据预处理
    3.2 整体框架
        3.2.1 总体结构
        3.2.2 数据集构建
    3.3 基于LSTM_BP的预测方法
        3.3.1 LSTM模型构建
        3.3.2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
        3.4.2 产线网络运行参数预测
        3.4.3 产线网络状态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产线通信网络状态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需求分析
        4.1.1 系统功能性需求
        4.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 系统设计与实现
        4.4.1 总体设计
        4.4.2 系统环境
        4.4.3 系统登录功能实现
        4.4.4 用户管理模块
        4.4.5 数据管理模块
        4.4.6 设备监控模块
        4.4.7 网络状态预测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功能性测试
        5.1.1 用户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5.1.2 数据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5.1.3 网络设备监控模块功能测试
        5.1.4 网络状态预测模块功能测试
    5.2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互联网下电信产业发展背景
        1.1.2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
        1.1.3 运营商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1.1.4 研究意义
    1.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2.1 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框架及章节安排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
        2.1.1 产业生态
        2.1.2 可持续发展
        2.1.3 创新生态系统
        2.1.4 商业生态系统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产业生态系统研究
        2.2.2 网络绿色发展研究
        2.2.3 运营商可持续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
    3.1 绿色创新需求与影响因素
        3.1.1 产业协同与绿色创新
        3.1.2 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3.1.3 收益函数构建
    3.2 双层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
        3.2.1 演化博弈模型
        3.2.2 讨价还价模型
    3.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3.3.1 同规模场景
        3.3.2 不同规模场景
        3.3.3 创新程度影响
        3.3.4 协作因素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
    4.1 未来网络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4.1.1 运营商视角下未来网络特点
        4.1.2 运营商企业内绿色发展实践
    4.2 未来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构建
        4.2.1 需求分析
        4.2.2 框架设计
        4.2.3 应用场景
    4.3 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分析
        4.3.1 重叠竞争: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3.2 互补合作: 加强产业协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4.3.3 宽度扩展: 进入新兴业务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
    4.4 网络性能评估体系与方法
        4.4.1 综合评价体系
        4.4.2 综合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
    5.1 供应链场景技术应用分析
        5.1.1 区块链技术应用分析
        5.1.2 物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5.1.3 供应链解决方案分析
    5.2 可持续供应链技术方案分析
        5.2.1 可持续供应链信息化挑战分析
        5.2.2 可持续解决方案关键因素分析
        5.2.3 可持续技术选型性能对比分析
    5.3 供应链技术应用演化博弈分析
        5.3.1 模型假设
        5.3.2 模型构建
        5.3.3 模型求解
        5.3.4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
    6.1 农业供应链溯源项目分析
    6.2 可持续供应链方案构建
    6.3 供应链数据管理与优化
        6.3.1 供应链数据管理
        6.3.2 供应链数据价值创造
    6.4 基于区块链的双链结构
        6.4.1 结构框架
        6.4.2 主链设计
        6.4.3 子链设计
        6.4.4 性能优化
        6.4.5 仿真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未来展望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Ad Hoc网络的可用性建模与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d Hoc网络的发展过程及应用场景
        1.2.2 网络可用性的相关研究
        1.2.3 网络业务可用度的相关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2 通信网络及可用性理论
    2.1 可用性数学理论
    2.2 可用性参数指标体系的研究
        2.2.1 现行标准关于网络可用性的定义
        2.2.2 业务可用性参数体系
    2.3 本章小结
3 引入故障的Ad Hoc网络可用性建模研究
    3.1 通信网络的多状态马尔可夫可用性建模分析
        3.1.1 马尔可夫可修系统理论
        3.1.2 通信网络的多状态马尔可夫可用性建模工程
    3.2 基于故障的Ad Hoc网络可用性建模方法
    3.3 Ad Hoc网络可用性建模分析
        3.3.1 网络故障分析
        3.3.2 网络建模与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时延的业务可用性建模研究
    4.1 基于陆军数据链的协议分析
    4.2 排队论分析延迟
    4.3 业务可用度建模
        4.3.1 关于TDMA性能分析
        4.3.2 报文端端延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典型环境的建模实现与验证
    5.1 典型环境的建模实现
        5.1.1 子网可用度验证
        5.1.2 业务可用度验证
        5.1.3 验证实验参数说明
    5.2 验证案例与结果分析
        5.2.1 稳态可用度验证
        5.2.2 实验室环境的业务可用度验证
        5.2.3 实装测试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4)现代学徒制及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文献综述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实施主体
第三章 现代学徒制及校企合作模式分类标准
    3.1 校企合作模式分类
    3.2 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3.3 校企合作发展优势
    3.4 我国校企合作发展困境
第四章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4.1 学校简介及选择
    4.2 对校企合作签约企业走访调研
    4.3 建立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4.4 建立校企合作的可行性
    4.5 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局限
    4.6 校企合作建设对策建议
    4.7 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5)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学习方式演变及泛在学习产生
    3.1 学习方式的演变及泛在化趋势
    3.2 泛在学习的技术基础
    3.3 泛在学习的课程形式
第4章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4.1 教学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4.2 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分析
    4.3 教学环境构建
    4.4 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4.5 教学活动分析
    4.6 教学评价
    4.7 教学模式构建
第5章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实践
    5.1 设计原则
    5.2 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5.3 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
    5.4 数据分析及教学效果评价
第6章 教学模式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方法
    6.3 评价指标确定
    6.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着作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智慧社会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视野
    1.1 选题的理由
    1.2 问题的意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技术革命下智慧社会的变革
    2.1 新技术革命的进展
    2.2 新技术引发的新问题
    2.3 社会形态的变革
    2.4 智慧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变革
    3.1 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
    3.2 触发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现实基础
    3.3 触发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理念变革
    3.4 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第四章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4.1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意义
    4.2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内容
    4.3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具体实践
    4.4 智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当代启示
第五章 结论: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智慧社会及其社会治理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专利视域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及产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地图
        1.2.2 智能网联汽车知识图谱
        1.2.3 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周期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专利地图绘制
    2.1 专利地图绘制方法
    2.2 专利态势地图绘制
        2.2.1 专利趋势
        2.2.2 技术成熟度
        2.2.3 专利地域
        2.2.4 技术结构
    2.3 竞争态势地图绘制
        2.3.1 主要国家专利分布差异
        2.3.2 主要创新主体布局差异
        2.3.3 外企在中国的专利布局
    2.4 关键技术专利地图分析
        2.4.1 环境感知技术专利地图
        2.4.2 决策控制技术专利地图
        2.4.3 V2X通信技术专利地图
        2.4.4 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专利地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专利知识图谱的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
    3.1 专利知识图谱基础理论
        3.1.1 知识图谱原理与方法
        3.1.2 专利数据处理原则与工具
    3.2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基础与前沿分析
        3.2.1 技术领域分析
        3.2.2 技术基础分析
        3.2.3 技术前沿分析
    3.3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热点分析
        3.3.1 关键技术热点的知识图谱
        3.3.2 环境感知与决策控制技术热点分析
        3.3.3 V2X与云平台大数据技术热点分析
    3.4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演化路径分析
        3.4.1 研究方法与参数设置
        3.4.2 关键词与技术主题演化状态分析
        3.4.3 技术主题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企业关键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技术经济评价
    4.1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关键技术专利分析
        4.1.1 环境感知技术
        4.1.2 决策控制技术
        4.1.3 V2X通信技术
        4.1.4 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
    4.2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技术评价
        4.2.1 评价维度
        4.2.2 评价模型
        4.2.3 评价结果
    4.3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经济评价
        4.3.1 评价原则
        4.3.2 车型及指标的选取
        4.3.3 评价模型
        4.3.4 评价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技术路线分析及产品节能减排评价
    5.1 基于重点专利的企业技术路线分析
        5.1.1 关键技术重点专利分析
        5.1.2 企业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5.1.3 基于重点专利技术的等级划分
    5.2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评价目标与边界
        5.2.1 评价对象选取
        5.2.2 面向关键技术的评价目标选取
        5.2.3 面向关键技术的评价边界划定
    5.3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评价模型构建
        5.3.1 原材料获取阶段
        5.3.2 零部件制造装配阶段
        5.3.3 运行使用阶段
        5.3.4 报废回收阶段
    5.4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评价结果分析
        5.4.1 不同智能级别车辆分类与特征化结果
        5.4.2 不同智能级别车辆归一化和量化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研究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8)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下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的构建和效果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1、强化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的现实意义
    2、RH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3、新的RH管理模式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互联网或者移动通信网络的远程健康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影响的荟萃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下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下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评价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正文参考文献
综述 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9)基于群体智能算法的海上联合搜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上搜救研究现状
        1.2.2 海上通信网络研究现状
        1.2.3 群体智能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海上搜救系统概述
    2.1 海上搜救模型与应用
        2.1.1 传统海上搜救模型
        2.1.2 多智能体海上搜救模型
    2.2 海上搜救通信技术分析
        2.2.1 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
        2.2.2 移动自组织网络
        2.2.3 延迟容忍网络
    2.3 群体智能算法与应用
        2.3.1 蚁群算法概述
        2.3.2 粒子群算法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多智能体海上搜救模型
    3.1 系统模型
        3.1.1 多智能体搜救模型
        3.1.2 基于多智能体的海上搜救流程
    3.2 多智能体搜救问题建模
        3.2.1 搜救海域区域确定
        3.2.2 多智能体到达搜救海域的路径规划
        3.2.3 多智能体在搜救海域的搜索规划
    3.3 蚁群算法及其改进
    3.4 场景仿真和性能分析
        3.4.1 最短任务路径规划仿真
        3.4.2 搜索区域内最快遍历路径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针对海上搜救的多智能体通信网络构建
    4.1 系统模型
        4.1.1 多智能体协作组网模型
        4.1.2 数据转发策略模型
    4.2 粒子群算法应用
    4.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列车高速通信网络架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通信总线研究现状
        1.2.2 网络测试平台搭建及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1.2.3 网络流量预测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
2 车辆以太网架构方案及硬件平台搭建
    2.1 基于IEC61375车辆以太网总体架构
    2.2 车辆以太网仿真方法总体方案
    2.3 车辆以太网网络流量预测总体方案
        2.3.1 网络流量预测过程
        2.3.2 预测性能评价标准
    2.4 车辆以太网硬件平台搭建
        2.4.1 硬件部分Duagon设备介绍
        2.4.2 硬件平台的调试
        2.4.3 软件与编程准备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以太网平台的测试方法研究
    3.1 单节点发送和接收性能测试
        3.1.1 单节点测试主要步骤
        3.1.2 单节点发送测试结果与分析
        3.1.3 单节点接收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双节点接收和发送性能测试
    3.3 Duagon丢包率的测试
        3.3.1 单节点设备通信的丢包率测试
        3.3.2 双节点设备通信间的丢包率测试(无干扰)
        3.3.3 欠电压环境下性能劣化测试
        3.3.4 网络拥塞条件下性能劣化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改进的循环神经网络算法的流量预测
    4.1 网络流量预测的方法
        4.1.1 支持向量机预测方法
        4.1.2 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4.1.3 循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RNN)
        4.1.4 改进的循环神经网络算法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实验仿真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电磁兼容性能及可视化操作界面
    5.1 电磁兼容性能劣化测试
        5.1.1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5.1.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5.1.3 浪涌(冲击)抗扰度
        5.1.4 电源线上的传导骚扰
        5.1.5 辐射骚扰
    5.2 电磁兼容测试结论
    5.3 可视化操作界面
        5.3.1 Python GUI框架简介
        5.3.2 界面的架构
        5.3.3 重要参数说明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现代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智能产线的通信网络状态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8)
  • [2]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D]. 宋罗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Ad Hoc网络的可用性建模与验证研究[D]. 苏一昶.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4]现代学徒制及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姚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 刘赟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6]智慧社会变革中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研究[D]. 王喜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7]专利视域下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分析及产品评价研究[D]. 熊晓琴. 湖南大学, 2020(02)
  • [8]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下顽固性高血压管理系统的构建和效果分析评价[D]. 伍勇. 苏州大学, 2020(06)
  • [9]基于群体智能算法的海上联合搜救[D]. 江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列车高速通信网络架构分析研究[D]. 李学振.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现代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