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需求”激发学习

用“需求”激发学习

一、以“需要”激发学习的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徐晶晶,胡卫平,逯行[1](2022)在《在线协同学习的群体动力理论模型、案例设计与实现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后疫情时代,以在线、合作、开放为特征的在线协同学习已成为学习的新常态。群体动力是激发学习者产生强烈求知欲和引发在线协同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力,它不仅强调团队成员的个体投入,还特别重视团队成员之间的群体互动行为。群体动力与在线协同学习效果紧密相关,群体动力模型的构建是深度推进在线协同学习研究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基于群体动力理论和社会凝聚力理论,通过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明确关键要素,从现实旨归、动力机制、空间形态和实践向度四个维度构建在线协同学习群体动力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创新思维及其培养方法》为例,从学习者个体的任务驱动和学习者群体的合作驱动视角进行案例设计。最后,提出了提升在线协同学习群体动力的策略,包括注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营造在线协同氛围、提升教师情感与社会性支持服务、开展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牟文娟[2](2021)在《中职订单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及激励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田娟,王海瑞[3](2021)在《以激发学习动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改革探索》文中提出一、问题缘起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倡导新课标评价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当时,我们对于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功能已有了初步认识和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对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开始了系统化的设计和探索。

庞辉,徐中利[4](2021)在《课堂优化视阈下高职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高职学生学业水平下降的现象较为常见,学习动力不足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文章用学习动力的相关理论,从学习动力的角度分析高职课堂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来提升学习动力的构想,为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提供了参考。

高娜[5](2021)在《泰国东北部地区中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对个体的学习行为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和中泰铁路的建设,泰国东北部地区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设汉语课程,中小学生开始接受汉语教育。对中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汉语学习心理、提出具体的激发策略,促进泰国东北地区汉语教育的发展。本研究以Dornyei的动机三层次理论为依据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泰国东北地区8个府11所中小学的333名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详细分析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及其特点。同时采用访谈法对中小学生汉语学习感受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汉语学习特点和学习态度。研究发现:初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高且类型多样,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小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对汉语的学习依赖学校和教师。中小学生都有想要学好汉语的强烈愿望,但自身学习主动性需要加强。性别方面,小学女生学习动机强于男生;女高中生的汉语学习总动机和语言层面动机高于男生。生活水平上,城镇初中生的总动机、学习者和学习情境层面动机强度大于农村学生。汉语学习年限上,初中汉语学习超过3年的学生,在总动机、学习者和语言层面动机强度均大于汉语学习年限少的学生。华裔身份对不同阶段学生汉语学习均不存在显着影响。针对调查结果,从学校、教师、教材和教法四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与各方交流合作、举办“中文家长日”活动、合理安排课程,均衡分配教学资源;树立良好形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握学生特点,注重因材施教;使用规范化的教材、注重小学汉语教材的趣味性和教具设计;善用体验式游戏教学法、巧用社交媒介辅助汉语教学。

赵吉峰[6](2021)在《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育强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世界体坛激烈竞争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竞技体育需要实现从“优先发展”、“赶超发展”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突破竞技体育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局,承载新时代赋予竞技体育的历史使命。由于竞技体育以往发展模式过多的关注资金、行政路径等外在因素,未能有效发挥竞技体育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机制,未能激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发展结构、质量与效益并不尽如人意。2020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规划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5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竞技体育迫切需要探索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发竞技体育系统的内生活力,更好的发挥竞技体育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先导作用。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竞技体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自组织的视角,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法、灰色模型预测法、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从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构建了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旨在为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模式借鉴,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框架参考,推动竞技体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由高质量发展观、发展目标、耗散结构条件、竞争与协同动力四部分构成。第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在价值论上,要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多元利益均衡发展、可持续内生动力发展;在认识论上,它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提升“体育强则中国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在方法论上,需要建立自组织发展方式,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走守正创新与融合创新的中国特色之路。第三,我国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三体两元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远离平衡态、发挥好竞技体育系统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抓住竞技体育系统的内外涨落契机。第四,竞技体育建立耗散结构的动力学临界条件是职业体育的发展要远大于专业体育的发展。它要求职业体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方式,专业体育成为其辅助发展方式;职业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要远大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自身与专业体育产生的正熵;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专业体育产生的负熵。第五,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核三体三元”竞争与协同的结构,其中“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度”是主导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第六,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的人才比例满足0.41<R2<1.86时,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能产生良好的协同发展效果,更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七,根据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竞技体育赶超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的协同发展模式、科技支撑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模式,自我造血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模式,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并行发展模式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模式。第八,对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高质量发展”能够作为可参考的新逻辑起点,“自组织学理依据-系统动力学方法-Vensim分析工具”的研究框架更符合竞技体育复杂系统特点,有助于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走向深入。

梁雪[7](2021)在《形成性评价对中职生法律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首次指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肯定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纠正了社会上认为职业教育层次低下的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体现终身教育理念”(2),明确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主动学习的意识。2020年,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35年)》中提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3)。中职生是青少年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中法治教育的质量,培养中职生树立法制观念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就显得极为重要。然而,大部分中职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法治观念较为淡薄。因此,探究如何激发中职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动机,就成为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中职生作为“唯分数论”的升学环境下的“失败者”,应试教育和终结性评价为主的传统教学,显然已经不适合中职生学习的要求。形成性评价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够关注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和培养中职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形成性评价对中职生的学习法律的动机产生的影响,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建议。本文在第一部分介绍了问题的背景、有关于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及形成性评价促进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动机的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形成性评价在中职学校法律课中应用的现实依据和方法;第四部分是设计调查问卷及信效度的检验、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测、中职法律课的教学应用、中职生法律课学习动机的后测;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本文经过实践研究认为,在中职法律课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形成性评价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注重教师权威的发挥、提供有时效性的反馈和优化教学方法等建议。

白晓青[8](2021)在《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信息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深度学习为导向,借助信息化资源,重构教学流程,着力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等核心素养,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求和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目标相契合。针对当前中职法律课面临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浅表化学习等问题,本文尝试将翻转课堂引入中职法律课教学,以此破解法律课教学困境,并为创新推动法律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本文以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混合学习理论为基础,采取调查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中职法律课,以期为中职法律课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具体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对翻转课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归纳了翻转课堂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及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第二部分,对中职法律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为法律课引入翻转课堂提供必要性依据。第三部分,论述中职法律课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主要从发展高质量职业基础教育的时代需求,破解中职法律课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推动信息技术与法律课深度融合的有效手段三个方面论述必要性;从中职新课程改革提供政策支持,中职法律课内容适用性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个方面论证可行性。第四部分,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设计和实施策略。主要从教学模型构建、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三个方面对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进行设计,并从实施策略以及条件保障两个方面重点论述如何有效实施法律课翻转课堂。本文最后一部分为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以期为具体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胡杨[9](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提出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李灵灵[10](2021)在《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研究》文中提出

二、以“需要”激发学习的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需要”激发学习的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1)在线协同学习的群体动力理论模型、案例设计与实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在线协同学习群体动力模型建构的理论依据与核心理念
    (一)理论依据
        1. 群体动力理论
        2. 社会凝聚力理论
    (二)核心理念
        1. 以凝聚群体智慧为目标,提高群体高效交流与互动
        2. 以驱动个体参与为手段,促使群体持续与健康发展
        3. 以减少群体冲突为原则,稳定群体认知与情绪状态
三、在线协同学习群体动力模型的构建
    (一)在线协同学习群体动力关键要素分析
        1. 基于文献分析提取模型关键要素
        2. 基于访谈完善模型关键要素
    (二)在线协同学习群体动力模型构建
        1. 现实旨归:促进协同知识建构与群体智慧创新
        2. 动力机制:任务驱动与合作驱动的双向赋能
        3. 空间形态:个体空间与群体空间的无缝融合
        4. 实践向度:目标、情境与模式的协同联动
四、在线协同学习群体动力模型何以落地——以《创新思维及其培养方法》为例
    (一)学习者个体:从认知发散到动力唤醒
        1. 创设协同情境。
        2. 界定协同目标。
        3. 确定协同模式。
        4. 唤醒任务动力。
    (二)学习者群体:从动力凝聚到动力形成
        1. 明确群体规则。
        2. 确定群体结构。
        3. 形成互赖关系。
        4. 激发合作动力。
五、在线协同学习群体动力的实现策略
    (一)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在线学习群体动力持续提升
    (二)加强在线协同氛围的营造,提升在线学习行动主体合作素养
    (三)重视在线协同学习中教师情感与社会性支持服务的提升,消解在线学习者动力倦怠
    (四)开展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实现在线协同学习研究范式向多元化跃迁
六、结语

(3)以激发学习动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有关学习动力的理论
    (二)相关概念
四、作为实践探索基础的研究假设
五、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1. 调查法:
        2. 观察法:
        3. 实验法:
六、研究步骤与实践过程
七、研究结论及其他
    (一)研究结论
    (二)教学评价改革的实践成果
    (三)遗留和发现的问题

(4)课堂优化视阈下高职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2 学习动力相关理论简介
3 高职课堂存在不足分析
    3.1 入学教育课、班会课等非专业类课堂在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层次方面存在不足
    3.2 专业课堂主要在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不足
    3.3 第二课堂主要在营造文化氛围、优化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不足
4 以课堂优化提升学习动力的具体措施
    4.1 优化入学教育课、班会课等非专业类课堂,使之在提升信心、树立理想、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形成合力,同时消除学生不利于学习的心理,为提升学习动力提供思想保障
    4.2 细分和优化专业课堂,使专业课堂在满足需要、激发兴趣方面助力学习动力的提升
    4.3 优化第二课堂,重视高职学生心理课程建设、选修课程的开发及各类文化、竞赛和社团活动
5 结语

(5)泰国东北部地区中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学习动机理论和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
    2.1 学习动机的定义及分类
        2.1.1 学习动机的定义
        2.1.2 学习动机的分类
    2.2 学习动机理论
    2.3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
        2.3.1 Dornyei的三层次动机理论
        2.3.2 Tremblay和 Gardner的扩展动机理论
        2.3.3 Deci和 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
        2.3.4 Heckhausen和 Dornyei的学习动机过程模式
第三章 泰国东北地区中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 访谈内容的设计
    3.3 调查对象和调查实施
    3.4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各层面动机描述性分析
        3.4.2 不同学习阶段各层面动机在个人因素上的强度差异性分析
        3.4.3 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汉语学习感受与态度
    3.5 访谈结果分析
第四章 泰国东北地区中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特点及影响因素探析
    4.1 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特点及影响因素
        4.1.1 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特点
        4.1.2 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影响因素
    4.2 初中生汉语学习动机特点及影响因素
        4.2.1 初中生汉语学习动机特点
        4.2.2 初中生汉语学习动机影响因素
    4.3 高中生汉语学习动机特点及影响因素
        4.3.1 高中生汉语学习动机特点
        4.3.2 高中生汉语学习动机影响因素
第五章 激发泰国东北地区中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5.1 学校方面
        5.1.1 加强与各方交流合作
        5.1.2 举办“中文家长日”活动
        5.1.3 合理安排课程,均衡分配教学资源
    5.2 教师方面
        5.2.1 树立良好形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5.2.2 把握学生特点,注重因材施教
    5.3 教材方面
        5.3.1 使用规范化的教材
        5.3.2 注重小学汉语教材的趣味性和教具设计
    5.4 教法方面
        5.4.1 善用体验式游戏教学法
        5.4.2 巧用社交媒介辅助汉语教学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泰国东北部地区中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竞技体育
        2.1.2 模式
        2.1.3 发展模式
        2.1.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2.2 自组织理论基础
        2.2.1 自组织理论概述
        2.2.2 耗散结构理论
        2.2.3 协同学理论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现实问题与转型方向
    3.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
        3.1.1 集权提高阶段(1949-1978 年)
        3.1.2 集权赶超阶段(1979-1991 年)
        3.1.3 有限分权赶超阶段(1992-2011 年)
        3.1.4 转型探索阶段(2012 年至今)
    3.2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现实问题
        3.2.1 发展成就
        3.2.2 现实问题
    3.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
        3.3.1 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3.3.2 向自组织发展方向转型
        3.3.3 向多主体协同方向转型
4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
    4.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
        4.1.1 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
        4.1.2 追求多元利益均衡发展
        4.1.3 追求可持续内生动力
    4.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论
        4.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4.2.2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
        4.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体育强则国家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
    4.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4.3.1 竞技体育自组织发展方式
        4.3.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4.3.3 创新发展
5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5.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立依据
        5.1.1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
        5.1.2 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
        5.1.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演化的逻辑要求
        5.1.4 世界体坛发展格局的竞争要求
    5.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5.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
        5.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分层目标
        5.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观测目标
6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研究
    6.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自组织条件
        6.1.1 竞技体育形成全面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
        6.1.2 竞技体育系统要远离平衡态
        6.1.3 竞技体育系统要发挥非线性相干效应
        6.1.4 竞技体育要抓住系统涨落契机
    6.2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Brusselator模型
        6.2.1 Brusselator模型的构成
        6.2.2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的转译
        6.2.3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分析
        6.2.4 我国竞技体育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动力学判断
7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研究
    7.1 竞争与协同: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7.1.1 竞争是推动竞技体育非平衡发展的力量
        7.1.2 协同是推动竞技体育有序发展的力量
        7.1.3 竞技体育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
    7.2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
        7.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与慢变量
        7.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识别与确定
        7.2.3 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融合度的内涵
        7.2.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演化
    7.3 序参量役使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7.3.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
        7.3.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7.3.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役使动力机制
8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
    8.1 建模目的与系统边界
        8.1.1 建模目的
        8.1.2 建模原则
        8.1.3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边界
    8.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8.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回路图
        8.2.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存量流量图
        8.2.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方程
    8.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模拟仿真
        8.3.1 数据来源与确定
        8.3.2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测
        8.3.3 基于仿真结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分析
        8.3.3.1 发展模式Ⅰ:原有发展模式
        8.3.3.2 发展模式 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行发展模式
        8.3.3.3 发展模式 3:自身造血发展模式
        8.3.3.4 发展模式 4: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
        8.3.3.5 发展模式 5:科技支撑发展模式
        8.3.3.6 模式对比与分析
9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2.1 竞技体育要树立高质量发展观,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
        9.2.2 举国体制要加快融合市场机制,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9.2.3 切实壮大职业体育,搞活竞技体育表演市场
        9.2.4 实现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
        9.2.5 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
        9.2.6 提高竞技体育系统的创新驱动能力
        9.2.7 发挥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的杠杆作用
    9.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形成性评价对中职生法律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新导向
        2.形成性评价能够有效促进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形成性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学习动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形成性评价促学习动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2.理论意义
    (四)研究方法、创新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的创新点
        3.研究思路
一、形成性评价与学习动机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形成性评价及学习动机的概念
        1.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概念
    (二)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力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2.韦纳的归因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二、中职法律课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依据和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在中职法律课中的现实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3.形成性评价对中职生法律学习的重要性
    (二)形成性评价常用的方法
        1.访谈记录
        2.成长档案袋
        3.学习日记本
三、中职法律课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
    (一)研究工具
        1.设计调查问卷
        2.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过程
        1.学习动机的前测
        2.形成性评价的使用
        3.学习动机的实验后测
    (四)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育问题
四、中职法律课教学中使用形成性评价的建议
    (一)注重教师威信的发挥
        1.教师威信的必要性
        2.建立教师威信的方法
    (二)优化教学反馈,激发学习动机
        1.提供正确的归因
        2.提供有效的反馈
    (三)优化教学方法,保持学习动机
        1.关注热点案例
        2.开展法律主题教育
        3.开展体验式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职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测试)
致谢

(8)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一、翻转课堂相关理论概述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
    (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三)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主要区别
二、中职法律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中职法律课教学现状调查
        1.调查对象
        2.调查内容
        3.结果分析
    (二)中职法律课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2.教学方式单一,浅表化学习问题突出
        3.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缺乏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4.评价方式单一,自主学习动力得不到有效激发
三、中职法律课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职法律课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1.发展高质量职业基础教育的时代需求
        2.破解中职法律课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
        3.推动信息技术与法律课深度融合的有效手段
    (二)中职法律课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1.中职新课程改革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政策支持
        2.中职法律课内容适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设计和实施策略
    (一)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1.教学模型设计
        2.教学流程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
    (二)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实施策略
        1.坚持以深度学习为导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紧贴法律课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3.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避免过度技术化
        4.坚持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构建深度互动课堂
    (三)中职法律课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保障
        1.营造良好翻转教学环境
        2.提升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能力
        3.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职生法律课教学现状及改进调查问卷
致谢

(9)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以“需要”激发学习的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在线协同学习的群体动力理论模型、案例设计与实现策略[J]. 徐晶晶,胡卫平,逯行. 中国电化教育, 2022
  • [2]中职订单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及激励策略研究[D]. 牟文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3]以激发学习动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改革探索[J]. 田娟,王海瑞. 吉林教育, 2021(27)
  • [4]课堂优化视阈下高职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研究[J]. 庞辉,徐中利. 科技风, 2021(22)
  • [5]泰国东北部地区中小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与分析[D]. 高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2)
  • [6]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赵吉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7]形成性评价对中职生法律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D]. 梁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策略[D]. 白晓青.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9]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10]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研究[D]. 李灵灵. 赣南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用“需求”激发学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