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第32卷(2004)总目录

《中国乳业》第32卷(2004)总目录

一、《中国乳品工业》第32卷(2004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赵慧峰[1](2007)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28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时代的发展昭示着我们要进行新的农村改革。为此,中共中央2006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和完善的重要形式,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合作经济理论的指导和规范,本选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分析工具,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和农民合作经济理论为理论依据,在对我国特别是河北省的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规律(第4~6章)、运行机制(第7~9章)和成长规律(第10~11章)。 本论文由12章组成。 第1章导论,着重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等。 第2章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对本文的概念作了基本界定,介绍了西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并从中找到以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第3章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回顾了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和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史,并总结了若干启示。对发达国家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作了整体描述。 第4章则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从实地调查数据和发起方式的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特征为由外界力量推动为主的“外生诱致性变迁”。 第5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对这一选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演进式、多样化、外生诱导型”原则和模式类型。 第6章从对保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的实证分析入手,总结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分为起步、成长和企业化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7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对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讨论了在多元所有的复合产权结构特征下,成员资格、资本结构和债务承担等产权运行中的关键问题。 第8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分配方式的类型的现状提出

吴风亮[2](2006)在《嗜酸乳杆菌产共轭亚油酸及其乳制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共轭亚油酸(CLA)有很好的抗癌、减肥、抗动脉硬化等生理活性。目前,CLA工业化生产主要由化学异构法制得,其中产物异构体组成复杂,不利于在食品和医药方面使用。借助食品级微生物的亚油酸(LA)异构化,生物合成CLA可以获得异构体组成单一的产物,提高了产品中CLA的生物活性,拓宽了强化CLA食品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具有转化LA到CLA能力的嗜酸乳杆菌菌株(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NCFM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kcid)来合成CLA,在建立CLA气相色谱程序升温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对高产CLA菌种的诱变选育、菌株代谢LA生成CLA的条件,亚油酸异构酶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强化CLA的功能乳制品等进行了研究,旨在借助嗜酸乳杆菌异构化亚油酸生成CIA来提高乳品的功能性。 1、利用气相色谱和紫外光谱方法,建立共轭亚油酸(CLA)通用检测和定量分析程序为。证实,对于大多数脂肪酸而言,气相色谱法是比较好的CLA检测方法。气相色谱程序升温条件是:进样器温度200℃,炉温在60℃保持5min,然后以20℃/min升温至220℃保持47min:检测器温度为250℃;进样量1μL;延迟时间为7min;分析时间为60min。 2、以L.acidophilus NCFM和L.acidophilus Lakcid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照射和NTG诱变处理后,获得两株具有较高转化LA到CLA的突变株L.acidophilusNCFM-mt和L.acidophilus Lakcid-mt。其中,L.acidophilus NCFM-mt的CLA最高产量达到28.67μg/mL,较原来出发菌株CLA产量提高了19.11μg/mL,而L.acidophilusLakcid-mt的CLA最高产量达到41.61μg/mL,较原来出发菌株CLA产量提高了31.4μg/mL。 3、L.acidophilus NCFM-mt和L.acidophilus Lakcid-mt转化LA生成CLA的优化条件是:两菌体发酵生成CLA的最适温度为37℃,pH7.5,发酵时间24h。L.acidophilus Lackid-mt以乳糖为碳源,以鱼蛋白胨为氮源,且二者比例为2:3时,CLA产量达到最高,为43.81μg/mL;L.acidophilus NCFM-mt以蔗糖为碳源,以蛋白胨为氮源,且二者比例为2:1时,CLA产量达到最高,为32.19 μg/mL。 4、研究表明,BSA可以作为最优乳化剂来提高LA的乳化效果。当LA浓度为0.2g/L,菌株接种量为5%(v/v),发酵48h后的发酵液pH降低到3.7。气谱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样的发酵条件下,L.acidophilus Lackid-mt转化LA到CLA的转化率为59%,且CLA异构体含量在产物总脂肪酸中的比例达到36%;L.acidophilus NCFM-mt转化LA到CLA的转化率为52%,CLA异构体含量在产物总脂肪酸中的比例达到32%。 5、L.acidophilus NCFM-mt和L.acidophilus Lakcid-mt亚油酸异构酶的相对分子

高莉莉[3](2005)在《明串珠菌的筛选及其生理代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串珠菌是一类进行异型乳酸发酵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代谢柠檬酸形成风味成分双乙酰,在乳制品、食品防腐和医药行业有重要用途,是乳品加工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发酵剂菌种之一。本文从不同来源的基质中,分离、筛选明串珠菌,研究其代谢和生理特性,旨在提供新的适应于商业性发酵剂规模化生产的优良菌株和资源,为开发新的发酵乳产品和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采用HP、LUSM和LMM三种选择性培养基,从来源不同的基质材料中分离到45株疑似明串珠菌;经万古霉素抗性试验、柠檬酸代谢试验和葡聚糖生成试验,获得柠檬酸代谢和葡聚糖生成均为阳性的菌株6株,柠檬酸代谢阳性菌株6株,能够将蔗糖转化为葡聚糖的菌株8株。经过革兰氏染色、细胞形态学特征观察、37℃下生长试验、pH 4.8生长试验、6.5%和3%NaCl生长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水解精氨酸试验、从葡萄糖产酸产气试验、水解七叶灵试验以及碳水化合物发酵试验,并以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6055作为鉴定试验模式菌株,对所获得的20株疑似菌株分别进行生理和生化特征测试,参照《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确定20株参选菌株均属于明串珠菌属,其中10株被鉴定为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4株被鉴定为肠膜明串珠菌右旋葡聚糖亚种、1株被鉴定为肠膜明串珠菌乳脂亚种、1株被鉴定为乳明串珠菌、4株被鉴定为假肠膜明串珠菌。 基于柠檬酸代谢试验以及双乙酰产量初步测定结果,确定了柠檬酸代谢能力较强的3个菌株,即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DM1-2、肠膜明串珠菌右旋葡聚糖亚种WZ4-3和假肠膜明串珠菌WZ-9-2作为进一步的研究菌株。 以模式菌株肠膜明串珠菌6055作为对照,研究了葡萄糖、蔗糖和乳糖等碳源对菌株DM1-2、WZ4-3和WZ-9-2细胞生长和发酵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和葡萄糖均可促进菌株6055、DM1-2和WZ-9-2良好生长,且效果相近,而菌株WZ4-3的最佳碳源是蔗糖。 研究了蛋白胨、胰蛋白胨和胰酶水解酪蛋白等氮源对菌株6055、DM1-2、WZ4-3和WZ-9-2的生长和发酵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氮源在刺激明串珠菌的生长和酸化活性方面并没有显着的差别,都可以作为氮源使用。 研究了柠檬酸对菌株6055、DM1-2,WZ4-3和WZ-9-2的细胞生长和发酵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柠檬酸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了四菌株的酸化活力;在刺激细胞生长方面,除明显刺激WZ4-3的细胞增长之外,对其它3个菌株并无明显效果。 研究了Mn2+和Mg2+的不同添加方式对菌株6055、DM1-2、WZ4-3和WZ-9-2的细胞生长和发酵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n2+对4株菌的细胞生长和发酵活性均有促进效果,而Mg2+并无明显效果。

二、《中国乳品工业》第32卷(2004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乳品工业》第32卷(2004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及论文框架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价
        1.4.1 国外合作社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4.3 有关国内外研究评价
    1.5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对象和样本
        1.5.3 主要创新点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合作、合作社与合作制
        2.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2 西方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
        2.2.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2.2.3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理论
    2.3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社思想
        2.3.2 列宁斯大林的合作社思想
        2.3.3 毛泽东有关合作经济的思想
        2.3.4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4 小结
3 国内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3.1.1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3.1.2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3.1.3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长盛不衰的启示
    3.2 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3.2.1 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
        3.2.2 改革开放后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3 回顾合作社发展史的若干启示
        3.3.1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怎样对待农民问题
        3.3.2 合作社的特点
        3.3.3 家庭经营在合作经济中的作用
    3.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3.4.1 总体数量稳中有升但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
        3.4.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多样
        3.4.3 管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3.4.4 行业分布依托区域主导或特色产业、服务领域专业化
        3.4.5 由盲目组建向有序发展转变
        3.4.6 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满意度
        3.4.7 中央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但地方政府行动滞后
        3.4.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3.5 小结
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和制度变迁特征
    4.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条件
        4.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制度基础
        4.1.2 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社会条件
        4.1.3 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市场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经济条件
        4.1.4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尖锐矛盾激发了农民合作的需求
        4.1.5 农产品的市场特性是其产业基础
    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特征
        4.2.1 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
        4.2.2 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特征
    4.3 小结
5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
    5.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面临的问题
        5.1.1 “依赖现有制度路径”和“自发重组”之间的选择
        5.1.2 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的选择
        5.1.3 “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选择
    5.2 本章小结与结论
        5.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原则
        5.2.2 结论
6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
    6.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析
        6.1.1 初期的自发组织阶段
        6.1.2 中期的快速发展和逐渐解散阶段
        6.1.3 进入21世纪以来的稳定发展阶段
    6.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阶段分析
        6.2.1 起步阶段
        6.2.2 成长阶段
        6.2.3 企业化阶段
    6.3 本章讨论及总结
        6.3.1 对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阶段的判断
        6.3.2 关于“规范化”和“紧密型联合”问题
        6.3.3 关于企业化问题
7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
    7.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现状
        7.1.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结构现状
        7.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组织形式现状
    7.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运行机制的构建
        7.2.1 合作社社员资格与产权安排
        7.2.2 合作社资本结构与产权安排
        7.2.3 合作社的债务承担问题
    7.3 小结
8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
    8.1 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机制现状
        8.1.1 多样性
        8.1.2 不规范性
        8.1.3 制度约束有待完善
    8.2 中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机制原则
        8.2.1 遵守国际合作社联盟规定的利益分配机制原则
        8.2.2 适合中国国情原则
    8.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方式类型
        8.3.1 社员按不同身份区别对待
        8.3.2 理事会成员与社员区别对待
        8.3.3 分配比例基本固定,以利润返还为主、股利分红为辅
        8.3.4 分配比例固定,以股利分红为主、利润返还为辅
        8.3.5 总结及讨论
    8.4 政策建议
        8.4.1 出台统一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合作社利益分配行为
        8.4.2 制定相关会计制度,培训合作社会计人员
        8.4.3 加强监督机制
    8.5 小结
9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
    9.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9.1.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分析
        9.1.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9.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设计
        9.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9.2.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的设计
        9.2.3 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设置
    9.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监管机制
        9.3.1 风险监管机制的目标
        9.3.2 风险监管机制的构建
    9.4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文化建设
        9.4.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结构
        9.4.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
        9.4.3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化建设对策
    9.5 小结
10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分析
    10.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理分析
        10.1.1 运行机理分析模型及其运算
        10.1.2 分析
        10.1.3 主要结论
    10.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外部经济行为分析
        10.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行为
        10.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源配置行为
        10.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风险规避行为
    10.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
        10.3.1 经营绩效
        10.3.2 市场效率
    10.4 小结
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评价及其实证分析
    11.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分析
        11.1.1 外部影响因素
        11.1.2 内部影响因素
    1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分析
        11.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11.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
        11.2.3 河北省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证分析
    11.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对策
        11.3.1 开拓市场
        11.3.2 扩大规模
        11.3.3 使用和推广新技术
        11.3.4 培养组织成员的合作能力
        11.3.5 政府对于农民合作事业的扶持
    11.4 小结
1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研究
    12.1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12.2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策的战略选择
        12.2.1 战略选择
        12.2.2 几个重要政策的把握
        12.2.3 不同成长阶段采取的不同政策
    1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建议
        12.3.1 提供制度供给
        12.3.2 政府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领域
结束语
    1. 主要结论
    2. 对策建议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1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一、个人墓本情况
    二、在读博士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发表文章

(2)嗜酸乳杆菌产共轭亚油酸及其乳制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及结构
        1.1.1 共轭亚油酸的发现
        1.1.2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及特点
        1.1.3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
    1.2 生理学功能及作用机制
        1.2.1 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1.2.2 防止动脉硬化,影响脂质代谢
        1.2.3 强化免疫的功效
        1.2.4 影响人体体重及骨骼发育
        1.2.5 其他功能
    1.3 CLA营养强化途径
        1.3.1 在饲料及牛奶中添加 CLA
        1.3.2 微生物合成的高效性
        1.3.3 乳酸菌生物合成CLA的方式和机制
    1.4 强化 CLA的功能性乳制品
        1.4.1 强化 CLA的乳酸菌发酵乳制品
        1.4.2 干酪产品
        1.4.3 CLA产品的应用现状
    1.5 强化 CLA的嗜酸乳杆菌发酵乳制品
    1.6 共轭亚油酸检测方法
        1.6.1 紫外检测法(UV)
        1.6.2 红外检测法(IR)
        1.6.3 气相色谱法(GC)
        1.6.4 银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Ag~+-HPLC)
        1.6.5 气-质联用技术(GC-MS)
    1.7 本研究的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菌株及来源
    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2.1 MRS培养基
        2.2.2 12%的复原脱脂乳
        2.2.3 培养条件
    2.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3.1 重要试剂及材料
        2.3.2 仪器设备
    2.4 研究方法
        2.4.1 CLA的分析检测方法的确立
        2.4.2 产 CLA的嗜酸乳杆菌菌株的诱变育种
        2.4.3 嗜酸乳杆菌代谢LA生成 CLA发酵条件的优化
        2.4.4 嗜酸乳杆菌转化LA生成 CLA动力学研究
        2.4.5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2.4.6 发酵乳制品中CLA生成量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CLA的分析检测方法的确立
        3.1.1 CLA标准品气相色谱的测定
        3.1.2 CLA标准品紫外光谱曲线的测定
        3.1.3 核桃油当中 LA含量的气相色谱检测
    3.2 产 CLA的嗜酸乳杆菌菌株的诱变育种
        3.2.1 菌体的电镜扫描照片
        3.2.2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3.2.3 紫外线诱变结果
        3.2.4 亚硝基胍(NTG)紫外复合诱变结果
    3.3 嗜酸乳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3.3.1 培养温度对菌体生成量及 CLA产量的影响
        3.3.2 初始pH值对菌体生成量及cLA产量的影响
        3.3.3 变换不同的碳源对菌体的生成量及 CLA产量的影响
        3.3.4 变换不同的氮源对菌体的生成量及 CLA产量的影响
        3.3.5 变换不同的碳氮比对菌体的生成量及 CLA产量的影响
    3.4 嗜酸乳杆菌代谢 LA转化生成 CLA动力学研究
        3.4.1 不同的乳化剂对菌株代谢 LA生成 CLA的影响
        3.4.2 LA不同的添加量对菌体生成 CLA的影响
        3.4.3 菌体的接种量对生成 CLA的影响
        3.4.4 发酵过程中菌体代谢 LA生成CLA最佳时间的确立
        3.4.5 发酵过程中CLA产量及酸度、活菌数的变化
        3.4.6 优化发酵条件后MRS培养基发酵液中的CLA的气相色谱检测
    3.5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3.5.1 硫酸铵分级沉淀
        3.5.2 亚油酸异构酶纯度及酶分子量的确定
        3.5.3 共轭亚油酸异构酶反应体系当中CLA的气相色谱检测
        3.5.4 亚油酸异构酶酶学性质研究
    3.6 发酵乳制品中菌体代谢LA生成 CLA的研究
        3.6.1 诱导培养对发酵牛乳 CLA生成的影响
        3.6.2 乳中添加不同的碳源对菌体生长及代谢 LA生成CLA产量的影响
        3.6.3 乳中添加不同的氮源对菌体生长及代谢 LA生成 CLA产量的影响
        3.6.4 LA浓度对菌体的生长和CLA生成量的影响
        3.6.5 发酵乳制品在储藏期间CLA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气相色谱用于 CLA的分析检测
    4.2 产 CLA的嗜酸乳杆菌菌株的诱变育种
        4.2.1 紫外诱变致死率及诱变效果
        4.2.2 紫外诱变和 NTG复合诱变致死率及诱变效果
    4.3 不同因素对嗜酸乳杆菌代谢LA生成 CLA产量的影响
        4.3.1 发酵温度
        4.3.2 发酵时间
        4.3.3 初始pH值
        4.3.4 碳源的变化
        4.3.5 氮源的变化
        4.3.6 碳氮比的变化
        4.3.7 乳化剂的影响
        4.3.8 LA添加量
        4.3.9 发酵液酸度、活菌数的影响
        4.3.10 MRS培养基中嗜酸乳杆菌生成 CLA的气相色谱检测
    4.4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4.4.1 亚油酸异构酶的微生物来源
        4.4.2 嗜酸乳杆菌产酶条件的研究
        4.4.3 亚油酸异构酶纯化及酶的分子量
        4.4.4 亚油酸异构酶酶学性质
    4.5 发酵脱脂乳制品中 CLA含量的研究
        4.5.1 LA诱导培养
        4.5.2 亚油酸的添加量
        4.5.3 储藏期间CLA含量变化
    4.6 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3)明串珠菌的筛选及其生理代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明串珠菌的分类
    1.2 明串珠菌的分离鉴定
    1.3 明串珠菌的生理代谢
    1.4 影响双乙酰代谢的因素
    1.5 明串珠菌的功能及用途
    1.6 本研究的目标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菌株及来源
    2.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3 重要试剂及仪器
    2.4 研究方法
        2.4.1 菌株的分离筛选
        2.4.2 菌株的鉴定
        2.4.3 明串珠菌生长特性检测
        2.4.4 细胞提取液制备
        2.4.5 细胞提取液中蛋白含量测定
        2.4.6 双乙酰还原酶活力测定
        2.4.7 乳酸脱氢酶活力测定
        2.4.8 β-半乳糖苷酶测定
        2.4.9 双乙酰含量测定
        2.4.10 柠檬酸含量测定
        2.4.11 影响双乙酰生成和柠檬酸降解的因素
3 结果
    3.1 明串珠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3.1.1 菌株的分离
        3.1.2 菌株的筛选
        3.1.3 菌株的鉴定
    3.2 明串珠菌的生长特性
        3.2.1 明串珠菌的生长
        3.2.2 碳源与菌株生长
        3.2.3 氮源与菌株生长
        3.2.4 添加柠檬酸与菌株生长
        3.2.5 金属离子与菌株生长
        3.2.6 温度与菌株生长
    3.3 与双乙酰生成量相关的酶学特性研究
        3.3.1 双乙酰还原酶
        3.3.2 乳酸脱氢酶
        3.3.3 β-半乳糖苷酶
    3.4 明串珠菌的双乙酰发酵特性
        3.4.1 柠檬酸添加量对双乙酰产量的影响
        3.4.2 柠檬酸添加方式对双乙酰产量的影响
        3.4.3 振荡培养对双乙酰产量及柠檬酸降解的影响
        3.4.4 温度对双乙酰产量及柠檬酸降解的影响
        3.4.5 pH值对双乙酰产量及柠檬酸降解的影响
4 讨论
    4.1 明串珠菌的生存环境
    4.2 明串珠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4.2.1 万古霉素的筛选效果
        4.2.2 柠檬酸代谢培养基的利用
        4.2.3 产葡聚糖特性
        4.2.4 生理特性
        4.2.5 生化特性
    4.3 明串珠菌的生长特性
        4.3.1 碳源的效果
        4.3.2 氮源的效果
        4.3.3 添加柠檬酸的效果
        4.3.4 金属离子的效果
        4.3.5 温度的效果
    4.4 明串珠菌的酶学特性
        4.4.1 双乙酰还原酶
        4.4.2 乳酸脱氢酶
        4.4.3 β-半乳糖苷酶
    4.5 不同因素对双乙酰产量的影响
        4.5.1 柠檬酸添加量
        4.5.2 柠檬酸添加方式
        4.5.3 振荡通氧
        4.5.4 发酵温度
        4.5.5 pH值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Kefir如的制乍工艺及标准
    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生理代谢多样性研究
    阿罗开菲尔奶的研制

四、《中国乳品工业》第32卷(2004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D]. 赵慧峰.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1)
  • [2]嗜酸乳杆菌产共轭亚油酸及其乳制品的研究[D]. 吴风亮.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8)
  • [3]明串珠菌的筛选及其生理代谢特性研究[D]. 高莉莉.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  

《中国乳业》第32卷(2004)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