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过于求和交易乏力

供过于求和交易乏力

一、供大于求 交易平淡(论文文献综述)

苏彭琴[1](2019)在《5-6月KIFA花卉拍卖交易行情点评》文中指出2019年5月17日至6月16日期间,KIFA各品类合计供货总量为9835.21万枝,环比上期供货总量大幅减少2232.2万枝,减幅为22.7%。本交易周期拍卖成交总量为9004.46万枝,成交率91.55%,环比上期成交率下滑约2.26个百分点,综合交易均价为0.54元/枝,环比上期交易均价下跌0.17元/枝。综合在本交易周期里,虽然还有"520"的余温,但是市场供大于求,本月度交易行情呈现量价齐跌的态势。总体看来,"520"网络情人节过后,花卉交易行情暂时进入了淡季。

袁亚祥[2](2019)在《2018上海果品市场分析及2019上海果品市场预测》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上海果品市场继续呈现供大于求,总体销量与往年相比微量上升,价格总体平稳,局部也有下跌。2019年上海果品市场上高品质的名、优、特、新果品仍旧走俏,但总体行情不如往年。

孙云飞[3](2016)在《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东亚安全困境》文中研究表明冷战结束至今,东亚地区上演了一场场令人应接不暇的剧目,崛起国和霸权国在这个舞台上短兵相接;东亚国家在安全领域中地碰撞与经济领域中日益紧密地联系形成富有戏剧性的对比;地区安全困境逐渐加深,演变成笼罩在东亚地区挥之不散的阴霾。国际政治学科中各个理论纷纷对东亚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因为各理论流派都可以在东亚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更因为东亚地区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件将会影响到整个国际体系,甚至是决定今后国际秩序的走向。在霸权稳定论与联盟理论中均论及了“公共产品”的相关问题,尤其是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是公共产品得以供应的必要条件。本文将公共产品概念和理论引入传统安全领域中,试图搭建一个框架,分析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变化与地区安全生态之间的关联: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失调是导致东亚安全困境加剧并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但两者之间并非充分必要条件,前者是安全困境产生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影响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的最重要因素是地区权力结构,权力是成为提供者的最基本素质。但权力并不是成为提供者的唯一条件,权力结构的变动也未必一定会导致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是否成为提供者还需要考虑到该国的偏好;而在一个地区主义成熟、地区机制完备的区域,权力结构的变化未必会导致安全公共产品需求的激增。地区主义更多发挥的是润滑剂作用。在地区主义发展缓慢、地区机制不完备的地区,伴随着权力结构的持续转变,国家对安全公共产品地需求呈现上升的趋势;原有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将很有可能成为新供应主体出现的最大障碍;原有提供者难以继续满足地区内国家对安全公共产品的需求,而是更多的从本国战略出发将安全公共产品去公共性、加强私物化。于是供求失调状况出现:供非所求与供不应求,地区安全生态彻底恶化。东亚地区的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市场是一个扭曲的市场。一般情况下,是由“求”决定或影响供应方提供以及怎样提供安全产品,但是在东亚却是“供”的变化刺激了需求的上升,“求”在一定程度已无法影响已有供应方的偏好。因为在东亚既没有成熟的地区主义以促成地区内国家合作供应安全产品,也不存在一个域内的主导力量可以想东亚国家之所想。冷战后的东亚处于一个由域外力量供应本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非正常状态。在理想状态下,安全公共产品理应由本区域国家以多边合作的方式联合供应。由域外力量主导供应安全产品为东亚地区出现供求失调的状况埋下了伏笔。其主要原因在于域外力量和域内国家在安全关切与威胁感知上的不一致性,造就了即使在表面上看似类同却实质上相去甚远的安全需求。这也就酝酿了由域外力量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天然缺陷。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经历了从大体平衡到供求失调地转变。冷战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但东亚地区的双边同盟体系却没有随着冷战烟云地散去而消逝,美国凭借无以伦比的实力将其主导的双边同盟体系打造成供应安全公共产品最重要的工具。此时,经济发展、稳定社会是东亚诸国面临的最棘手问题。在大部分东亚国家经济需求高于安全需求的环境中,美国高居地区权力结构的金字塔顶端,无可置疑地成为安全公共产品最重要的提供者。随着中国实力的持续上升和东亚一体化初露锋芒,以及新世纪前后发生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与2008年肇始于美国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在地区权力结构中的优势缩小,于是逐渐将眼光聚焦于东亚地区。针对东亚地区力量地发展,美国调整了对安全公共产品地供应:将受益范围缩小、排外性增强、提升消费产品的成本。摆在东亚国家面前的却是:乍露头角的地区主义在美国重返亚太势头地冲击下几近停滞;地区安全机制由于自身缺陷难以真正解决安全问题;在地区权力结构转变之际,东亚安全困境愈演愈烈。中国作为东亚地区重要大国,虽然自身深陷安全困境中,却可以对安全困境地解决起到关键性作用——供应东亚国家所需的安全公共产品,而非私物化后的安全产品。中国选择主动供应安全公共产品,一方面是受国家利益驱动,在实力日渐提升的今天,中国的安全不再局限于边界安全而是更注重安全边界;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需要通过自身行动扭转东亚地区供求失调的状况,消除周边国家对本国崛起的不必要担心。供应安全公共产品既是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进入一个新阶段后的重新定位本国角色后选择,也是中国回击“中国威胁论”、树立国际形象的有效手段。中国构建的供应模式并不是单枪匹马的霸权模式,而是与东亚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供应,中国在其中发挥的是协调倡导的作用,同时承担最大化的成本支出。中国在供应安全公共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美国。但从实力和偏好上看,中国并不是要取美国而代之,而是要尽可能的弥补现阶段美国供应的不足。目前中国所能供应的安全公共产品主要是制度类、观念类以及安全效应等。长久看中国是否可以持续地为东亚国家供应高质量的安全公共产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最关键是中国是否能够保持综合国力的稳定上升;其次是供应安全公共产品合法性的问题;最后一个方面的因素则来自安全公共产品的消费者——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互动。东亚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失调的状况在中短期内并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善,这与权力结构转变过程有着直接的关联;原有供应模式带来的正外部性也逐渐转变为负外部性。中美两种不同的模式将在磕磕绊绊的磨合中找寻到彼此相处的“权宜之计”;中国与东亚国家间将就如何使彼此的安全需求调整到同一个频率上相互试探、沟通与合作。东亚安全的未来取决于东亚国家间的协调与努力,由于权力结构变动带来的安全困境也唯有东亚国家自己能够真正的解决,远非域外力量或某一大国所能改变。

孙菊剑[4](2016)在《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也是最大的丝绸消费国之一。丝绸原产自中国,丝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丝绸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纽带,成为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名片。在这样的市场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全面分析丝绸品牌的外部市场环境,深入了解国内丝绸产品的感知价值现状,研究丝绸品牌如何从文化层面制定品牌营销战略,依托丝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重建竞争优势,对于实现国内丝绸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归纳梳理了丝绸营销与文化营销相关理论,提出实现丝绸品牌差异化的重要途径是文化营销的观点。论文通过研究文化营销、丝绸文化与丝绸营销的相关理论与文献,重点分析了丝绸营销与文化营销的结合点,提出了丝绸品牌实施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对一般外部市场环境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逐一探讨;采用“五力模型”对丝绸产业竞争现状进行了描述;还使用了“SWOT分析法”对丝绸品牌目前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丝绸自主品牌唯有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才能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文化营销是实现品牌差异化的重要工具。(2)对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进行了质化和量化的研究。论文采用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研究了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在质化研究中,依据顾客价值理论,采取经典扎根理论的工作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维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半开放式访谈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总结出丝绸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维度和期望价值维度。在感知价值的感知收益中,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都与文化营销直接相关联,表明丝绸文化营销十分重要且必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相互作用机理模型,以及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与文化营销逻辑关系。讨论了丝绸品牌的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期望价值和企业设计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并结合部分丝绸品牌案例对丝绸顾客价值的冲突管理进行了探讨。在顾客价值质化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顾客的丝绸感知价值进行了市场细分量化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共获得2151份有效样本,并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丝绸产品的文化价值认可度最高。不同细分市场的感知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影响丝绸消费的关键驱动因素有六个:功能因子、使用因子、偏好因子、社交因子、价格因子与时尚因子。根据这六个关键驱动因素可将丝绸消费者分成了三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细分市场。其中,忠诚型市场是丝绸品牌核心的现实消费群体,而平淡型和理智型市场则是重要的潜在消费群体。(3)提出了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实施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研究的结论,论文从文化营销的角度,结合丝绸品牌的实际案例,对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丝绸品牌文化定位的三种主要来源和丝绸品牌文化创建的路径与方法,并将审美文化营销、情感文化营销、传统文化营销和知识文化营销贯穿于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中,分别从产品开发策略、品牌活化、品牌文化传播等几个方面对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

包斯文[5](2016)在《煤焦市场供大于求矛盾难以缓解》文中认为元月份,受元旦节日因素的影响,国内焦炭市场价格呈现出前期波动、后期平稳的态势,交易亦出现前期活跃、后期平淡的状况。进入2月份,整个市场价格以稳为主,盘整运行。在3月和4月份,随着气温回暖,钢铁市场需求情况转好,钢价低位反弹,或将对焦炭市场带来利好。但总体来看

张明涛[6](2013)在《供需失衡背景下集装箱班轮公司的困境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不稳定,集装箱运输市场发展处于失衡状态。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接踵而来经济危机的影响,集装箱运输市场正面临剧烈变化:从运价到运力,从供给到需求,从兼并到联盟,从谈判到合作,先前平衡发展的市场开始失衡。在此背景下,市场各方面力量开始重新定位和组合,以寻找更有利的位置。本文针对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供需失衡的现状,分析集装箱班轮公司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集装箱运输市场供需失衡现状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造成国际金融市场震荡,

禤文昊[7](2012)在《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住房挑战,也催生了一种遍及“城中村”和“小城镇”、充满争议的住房供给机制——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无论从完善中国住房研究的学术角度还是为相关住房政策问题服务的现实角度,都有必要把握其特质,研判其发展能力及局限。论文选取了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发展最为自由充分的东莞为案例进行研究。由于当代住房制度设计忽视了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租房需求的发展,宅基地制度、征地制度设置也不够合理,在城镇租赁住房供需失衡、村镇土地规管失控的背景下,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的产生可谓必然。在“世界工厂”东莞,数百万外来农民工直接流入当地村镇,其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仅凭工厂集体宿舍根本无法解决。应运而生的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不但达成了相关各方的多赢,融入了东莞以外源外向型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模式,还在实践中发展出一套由村集体规划供地、农户建屋出租、二手房东承包经营、政府部门管理并征税的市场化供给机制,实现了从被动供给到主动供给,从机会主义到规范运作的蜕变。事实表明,这样一种供给机制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尽可能地迎合了以外来农民工为主的租客的需求特点,也不断提升着行业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然而随着“民工荒”以来大环境的变化,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开始陷入过剩,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它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依赖,派生的食利恶劳、藏污纳垢等社会积弊,以及对土地空间等资源的严重浪费,都阻碍着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透支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论文基于东莞案例认为:由于土地住房所有权高度分散,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具有激烈竞争的本性。只要政府能够有效管理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它就能释放出强大的自发改进能力;但由于村民过度依赖以地生财而农民工消费能力意愿低下,它也隐含着供给过剩常态化的局限。本质上,相对安全的“村产权”使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有动力为租客提供比典型非法搭建好得多的居住条件;而失地村民以保障生计为底线的“小农性”意味着他们能接受比一般私房租赁经营者更低的租金水平。综合来看,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比公共住房更适合作为现阶段农民工住房的主要供给机制,但必须采取措施防治严重过剩。建议以适当方式将其纳入城乡规划进行控制,同时尽快取消集体宿舍配建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张冰菊[8](2011)在《基于非均衡理论的成都市房地产市场供求研究》文中认为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涵盖住房市场、土地市场、金融信贷市场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目的是抑制过多的投资和投机性购房,防止房价过快上涨,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从年初的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和“国11条”颁布,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拉开序幕,房地产市场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市场机制的主体——供求机制为切入点,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和市场调研信息对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情况展开研究。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周期波动、宏观调控等问题,我国学者从一般均衡理论角度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一般均衡理论假定社会中所有商品、生产要素的供给量、需求量、价格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以边际效用价值为基础,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出发,考察了所有商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问题。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前提,认为只要市场是完善的,价格具有充分弹性,市场就会自动出清,自行实现供求均衡。然而,社会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往往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因此,非均衡理论提出了更为接近经济现实的假设条件:1、广义均衡;2、价格刚性;3、数量调整和双重决策;4、收入约束;5、非均衡价格交换。非均衡理论指出,均衡只是市场经济一种理想状态,非均衡才是一种常态。但是,非均衡意味着经济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的降低,所以政府应该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与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联合起来,将市场的非均衡程度降到最低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房地产业作为成都三大主体投资力量之一,在成都市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分析历年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的市场交易数据发现,市场供求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程度的供求失衡现象。房地产市场大多数时候不能出清,总是存在着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价格具有粘性,不能有效地调节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向均衡状态转变。显然,在一般均衡理论框架下,不能对此做出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所以,本文采用成熟的非均衡理论对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研究。目前在房地产市场研究领域,基于非均衡理论的定性研究文献比较多,深入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统计资料和市场调查数据对1991-2010年间的成都市住宅市场以及1995年至今的写字楼、商业用房市场分别做了非均衡分析。建立了住宅市场的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其中有效需求方程选择房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作为解释变量,有效供给方程选取住宅开发投资额、房价作为解释变量,宏观市场聚合方程采用了双曲线型聚合方程。通过非均衡度这一指标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住宅市场不同阶段的供求失衡情况和原因。在房地产市场结构中,写字楼、商业营业用房、其他用房大约占了1/3的市场份额。开发商对于写字楼、商业用房的经营模式较为灵活,可以出售、持有(只租不售)或者租售并举,还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售转租或租转售。目前持有型物业占写字楼、商业用房的平均比例大约为10%。鉴于写字楼、商业用房的特殊性,而且局限于统计资料的不完整,对这两类房地产市场不再进行非均衡模型的估计,仅根据能搜集到的市场数据从开发投资情况、供销比、空置面积等指标入手,分析其供求是否均衡。文章最后综合运用非均衡理论和前面定量分析的结果,针对住宅市场和写字楼、商业用房市场在非均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别提出了宏观调控建议。期望能为政府、房产开发企业、消费者等参与主体更深入理解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从而为他们的市场交易行为提供决策依据。

息旺能源[9](2010)在《成品油市:供需两疲 量价下滑》文中认为6月份,原油价格大部分时间走跌,汽油市场购销气氛平淡,柴油市场则呈现出供需两疲,量价下滑的态势。7月,原油价格走势成为主导因素,汽油市场部分业者赌涨后市;由于炼厂集中检修,柴油市场供应基本面或受支撑。

中华粮网[10](2006)在《2005年11月份我国粮油市场月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供大于求 交易平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大于求 交易平淡(论文提纲范文)

(1)5-6月KIFA花卉拍卖交易行情点评(论文提纲范文)

5月17日至6月16日KIFA供货及购买综合情况
5月17日至6月16日KIFA主要交易品类行情走势分析
    玫瑰
    非洲菊
    满天星
6月下旬至7月中旬KIFA拍卖行情预测

(2)2018上海果品市场分析及2019上海果品市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国内果品市场行情概述
二、2018年主要果品市场行情
三、2018年上海果品市场行情
四、2019年上海果品市场预测

(3)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东亚安全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前提设定与重要问题说明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研究综述
        二、东亚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与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论文结构
第一章 安全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与地区安全生态
    第一节 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界定
        一、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涵义
        二、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特征
        三、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分类
    第二节 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供应模式
        一、个体—合作模式的划分
        二、角色—分工模式的划分
    第三节 影响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的因素
        一、权力与偏好:地区安全公共产品提供者的基本条件
        二、外部环境:地区主义与权力结构的互动对安全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
    第四节 安全公共产品的供求与地区安全生态之间的关系
        一、供大于求、供求平衡与地区安全生态的稳定
        二、供应失调与地区安全生态的恶化
        三、多供应主体的出现与地区安全生态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东亚安全公共产品供求的相对平衡与地区安全生态的稳定(冷战结束——20世纪末)
    第一节 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基础与动力
        一、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基础:超群的实力
        二、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动力:可观的收益
    第二节 美国霸权模式下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供应
        一、美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最关键的工具:双边同盟体系
        二、东亚多边安全合作与美国的安全公共产品供给
        三、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潜在隐患
    第三节 东亚国家对安全公共产品需求状况分析
        一、政治经济统一的一元格局与东亚国家的低安全需求
        二、中国对地区安全产品的需求分析
    第四节 低安全需求下东亚地区安全生态的稳定
        一、美日同盟的正外部性对东亚国家安全需求的积极作用
        二、双边同盟体系的正外部性:东盟大国平衡战略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世纪后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日益私物化及其动因
    第一节 地区力量与霸权力量的角逐:美国转变供应的诱因
        一、东亚地区力量的发展
        二、霸权力量的式微
    第二节 美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私物化的表现
        一、对安全公共产品消费成本的提升
        二、排他性的增强:双边同盟体系的加固
        三、搭便车者的消失:以越南为例
    第三节 美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未来趋向
        一、美国霸权模式的变化:从个体到合作
        二、美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未来走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后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提升与地区安全困境
    第一节 新世纪后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上升
        一、中国崛起引发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激增
        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刺激
        三、日本的政治大国追求与东亚安全生态的恶化
    第二节 东亚国家对安全产品需求的内在矛盾性
        一、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的矛盾性:排他性与非排他性需求并存
        二、东亚国家安全需求矛盾性的原因
    第三节 安全困境加剧:美国霸权供应与东亚国家安全产品需求之间的脱节
        一、供非所求:美国与东亚国家在应对中国崛起时的不同需求
        二、供不应求:美国刻意助长东亚国家的安全需求
        三、由正到负:美日同盟外部性的转变
        四、美国对潜在供应主体的限制:囚徒困境博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亚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失调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中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外部条件
        二、中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基础:实力与意愿的结合
    第二节 中国的定位:与东亚国家合作供给安全公共产品
        一、中国坚持以多边安全合作方式供给安全公共产品
        二、中国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成本份额
        三、中国与霸权的相处之道:大国协商管控分歧
    第三节 中国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内容
        一、安全效应类:中国的和平崛起
        二、新安全观指引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推进与发展
    第四节 中国供应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可持续性思考
        一、合法性:中国持续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前提
        二、实力提升:中国持续供应安全公共产品的支柱
        三、对“投机”行为的态度:中国对安全公共产品的维护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本文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未尽之意
附录一论文中所用表格
附录二论文中所用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背景
        1.1.2 市场背景
    1.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1.2.1 文化营销的相关研究
        1.2.2 丝绸文化的相关研究
        1.2.3 丝绸营销的相关研究
    1.3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总体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中国丝绸品牌的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2.1 丝绸品牌的一般外部环境分析
        2.1.1 政策法律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文化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丝绸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2.2.1 中国丝绸产业的沿革
        2.2.2 丝绸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2.2.3 丝绸自主品牌的SWOT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丝绸顾客价值的质化研究
    3.1 质化研究的方案设计
        3.1.1 质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1.2 质化研究的内容
        3.1.3 质化研究方法的选择
        3.1.4 质化研究的实施过程与样本分布
    3.2 丝绸顾客价值的质化研究
        3.2.1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实质性编码
        3.2.2 顾客感知价值的理论性编码
        3.2.3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实质性编码
        3.2.4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理论性编码
        3.2.5 丝绸顾客价值的模型构建
    3.3 丝绸顾客价值的管理
        3.3.1 丝绸顾客价值的差距管理
        3.3.2 丝绸顾客价值与文化营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量化研究
    4.1 量化研究的方案设计
        4.1.1 量化研究的目的与问卷设计
        4.1.2 预调研及问卷调整
        4.1.3 正式问卷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2 不同群体的丝绸感知价值比较分析
        4.2.1 不同性别群体的差异
        4.2.2 不同年龄群体的差异
        4.2.3 不同收入群体的差异
        4.2.4 不同职业群体的差异
        4.2.5 不同居住地群体的差异
        4.2.6 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差异
        4.2.7 态度、能力与结果三者的相关性分析
    4.3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丝绸细分市场研究
        4.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2 丝绸消费的驱动因素分析
        4.3.3 丝绸市场的聚类分析
        4.3.4 市场细分及文化营销对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
    5.1 丝绸品牌的文化定位
        5.1.1 品牌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5.1.2 丝绸自主品牌的品牌文化现状
        5.1.3 丝绸品牌文化的构建
    5.2 丝绸品牌的产品文化营销策略
        5.2.1 丝绸品牌的产品文化定位
        5.2.2 丝绸品牌的产品开发策略
        5.2.3 丝绸品牌的服务文化营销
    5.3 基于文化营销视角的丝绸品牌的活化
        5.3.1 品牌活化的相关理论
        5.3.2 丝绸品牌活化的现实可行性
        5.3.3 基于情感价值的丝绸品牌怀旧营销
    5.4 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传播
        5.4.1 丝绸品牌的POP文化营销传播
        5.4.2 丝绸文化活动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5.4.3 丝绸博物馆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5.4.4 丝绸教育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5.4.5 网络渠道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传播
        5.4.6 丝绸文化营销传播的战略协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1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范畴
附录2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范畴
附录3 :丝绸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4 :高档丝绸标志认定企业的品牌文化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7)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住房挑战与城乡二元体制
        1.1.2 泛滥的村民违规建房出租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研究的若干视角
        1.2.2 研究的进展
        1.2.3 争论焦点:村民出租屋应予取代还是改良?
        1.2.4 破题关键:准确认识村民出租屋的发展能力和局限
        1.2.5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相关理论准备及概念的提出
        1.3.1 非正规住房相关理论
        1.3.2 租赁住房相关理论
        1.3.3 “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概念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案例的选取:东莞
        1.4.2 研究目标及方法
        1.4.3 论文结构
第2章 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产生的宏观背景
    2.1 住房租赁需求的发展
        2.1.1 快速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租房需求的剧增
        2.1.2 流动人口租房需求的长期化
    2.2 城镇住房租赁供给的局限
        2.2.1 公共住房的短缺
        2.2.2 私人租赁住房的缺陷
    2.3 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产生的制度环境
        2.3.1 宅基地制度的虚置
        2.3.2 征地制度对村民违规建房的刺激
    2.4 小结: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产生的必然性
第3章 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的发展演进
    3.1 东莞发展模式及其住房问题
        3.1.1 以外源外向型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
        3.1.2 简政放权与村镇基层对招商引资的主导
        3.1.3 大量外来农民工涌入带来的住房压力
        3.1.4 工厂配建集体宿舍的局限
    3.2 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的兴起
        3.2.1 村镇余房出租的萌芽
        3.2.2 “筑巢引凤”与集体土地产权再整合的需要
        3.2.3 村集体对出租屋的庇护与多赢局面的开辟
        3.2.4 “出租屋”的建设狂潮
    3.3 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供给机制的成型
        3.3.1 “民工荒”“地荒”与出租屋规范化发展的要求
        3.3.2 出租屋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
        3.3.3 地方政府对出租屋产权的间接认可
        3.3.4 市场分工的深化和供给机制的成型
    3.4 小结:产权的不断强化与供给能力的迅速提升
第4章 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的物质空间环境
    4.1 均质化、“半城半乡”的配套环境
        4.1.1 以村为单位的分散工业化城镇化
        4.1.2 村域内基本就业与生活服务设施配套的“小而全”
        4.1.3 镇域内用地布局仍显分散,综合服务功能接近城市水平
    4.2 强调职住紧凑的出租屋选址规划
        4.2.1 依附其他功能区块的分散式布局
        4.2.2 职住紧凑的选址理念及其在规划中的有序实现
    4.3 日益改进的建筑形式及内部设施
        4.3.1 概况
        4.3.2 早期的板间房(群租房)
        4.3.3 早期的联排平房大院
        4.3.4 中后期的宅基商住楼
    4.4 分档次、标准化的户型设计
        4.4.1 概况
        4.4.2 面向底层租客的基本单间
        4.4.3 面向工薪层租客的标准单间
        4.4.4 面向中高层租客的套间
    4.5 小结:市场主导下的居住物质空间环境发展
第5章 东莞村镇非正规住房租赁相关主体及其市场行为
    5.1 租赁相关主体的构成现状
        5.1.1 以外来农民工为主、日趋多元化的租客
        5.1.2 仍以本地村民为主体的业主
        5.1.3 迅速崛起的外来二手房东
    5.2 租赁相关主体的市场行为特征
        5.2.1 租客消费水平低且节制、消费选择多样化
        5.2.2 业主高度依赖出租收入,经营趋于专业化
        5.2.3 二手房东的专业化经营
    5.3 小结:供方对需求的依赖、迁就及其隐患
第6章 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与租赁关系
    6.1 宏观供需形势
        6.1.1 供大于求的常态化趋势
        6.1.2 过剩程度及状况差异
    6.2 租金水平
        6.2.1 租金的整体性下行与分层状况
        6.2.2 较强的可担负性
        6.2.3 日益压缩的利润空间
    6.3 租赁关系
        6.3.1 有利于业主自由处分的租制
        6.3.2 有利于租客稳定租住的现实
        6.3.3 朴素的租约形式与注重调解的纠纷处理机制
    6.4 小结:过剩常态化下有利住户的租金及租赁关系
第7章 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的发展得失剖析
    7.1 历史贡献
        7.1.1 积极探索了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多方利益的平衡途径
        7.1.2 有效改善了农民工等低收入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
        7.1.3 切实提升了住房租赁业的专业化程度
    7.2 发展代价
        7.2.1 路径依赖过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
        7.2.2 伴生食利恶劳、藏污纳垢等社会问题
        7.2.3 供给持续过剩,严重浪费土地空间等资源
    7.3 得失原因剖析
        7.3.1 村镇非正规土地住房市场的激烈竞争本性
        7.3.2 政府务实管理的积极影响
        7.3.3 食利阶层长期固化的消极后果
    7.4 小结:贡献巨大、代价沉重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案例展现的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发展能力与局限
        8.1.1 东莞案例的主要结论回顾
        8.1.2 良性竞争中的自发改进能力
        8.1.3 土地依赖下的供给过剩陷阱
    8.2 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特质的理论探讨
        8.2.1 中国特色,特在何处?
        8.2.2 相对安全的“村产权”(区别于典型非正规住房)
        8.2.3 村民业主的“小农性”(区别于典型私人租赁住房)
        8.2.4 最有利于进城人口的住房供给模式?
    8.3 进城人口住房政策的讨论与建议
        8.3.1 现阶段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更适合农民工
        8.3.2 以适当方式将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发展纳入城乡规划
        8.3.3 尽快取消集体宿舍配建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8.4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10 个出租屋的登记信息统计分析
附录 B 东莞市出租屋管理法规摘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非均衡理论的成都市房地产市场供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非均衡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1.1.2 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现象
    1.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2. 非均衡理论及模型概述
    2.1 非均衡理论概述
        2.1.1 非均衡理论的含义和基本假设
        2.1.2 非均衡的实现过程
    2.2 非均衡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2.2.1 概念需求(供给)和有效需求(供给)
        2.2.2 价格信号和价格调整
        2.2.3 数量信号和数量调整
    2.3 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
        2.3.1 基本模型:最小原则模型
        2.3.2 市场聚合条件下的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
3. 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简介
    3.1 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及分类
        3.1.1 房地产市场的特点
        3.1.2 房地产市场的分类
    3.2 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及特点
        3.2.1 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及特点
        3.2.2 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及特点
4. 成都市房地产市场非均衡运行实证分析
    4.1 成都市房地产市场总体发展情况
        4.1.1 成都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背景
        4.1.2 成都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分析
    4.2 成都市住宅市场的供求分析
        4.2.1 影响住宅市场有效供求的因素
        4.2.2 住宅市场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
        4.2.3 住宅市场非均衡模型的经济意义解释和分析
        4.2.4 住宅市场非均衡度实证分析
    4.3 成都市写字楼、商业用房市场的供求分析
        4.3.1 写字楼市场供求分析
        4.3.2 商业用房市场供求分析
5. 研究结论及启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住宅市场的宏观调控建议
    5.3 写字楼和商业用房市场的宏观调控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科研成果目录

(9)成品油市:供需两疲 量价下滑(论文提纲范文)

汽油市场购销平淡
柴油市场量价下滑
其他油品市场
国际市场

四、供大于求 交易平淡(论文参考文献)

  • [1]5-6月KIFA花卉拍卖交易行情点评[J]. 苏彭琴. 中国拍卖, 2019(07)
  • [2]2018上海果品市场分析及2019上海果品市场预测[J]. 袁亚祥. 中国果业信息, 2019(03)
  • [3]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东亚安全困境[D]. 孙云飞. 山东大学, 2016(09)
  • [4]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D]. 孙菊剑. 苏州大学, 2016(05)
  • [5]煤焦市场供大于求矛盾难以缓解[N]. 包斯文. 中国冶金报, 2016
  • [6]供需失衡背景下集装箱班轮公司的困境及对策[J]. 张明涛. 集装箱化, 2013(02)
  • [7]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研究[D]. 禤文昊. 清华大学, 2012(04)
  • [8]基于非均衡理论的成都市房地产市场供求研究[D]. 张冰菊.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
  • [9]成品油市:供需两疲 量价下滑[J]. 息旺能源. 中国石油石化, 2010(15)
  • [10]2005年11月份我国粮油市场月报[J]. 中华粮网. 粮油加工, 2006(01)

标签:;  ;  ;  ;  ;  

供过于求和交易乏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