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系统疗法”思想与东方文化的融合

论“系统疗法”思想与东方文化的融合

一、论“系统治疗”思想与东方文化的相融性(道学、禅宗及中医理论的系统治疗思想初探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鸿[1](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万凡捷[2](2020)在《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亚历山大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一门结合了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如今被广泛运用于欧美各国的音乐表演教学领域,其教学宗旨是帮助音乐表演者缓解在练习和表演中由于身心失调引起的紧张、疲劳和疼痛,发现并改进不良和无效的运动习惯,从而获得身心舒展和谐的音乐表演体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是一种钢琴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是能够缓解钢琴演奏中的肢体紧张问题,以及达成钢琴音色和音乐表现之间的桥梁作用。上世纪80年代至今,西方学者已成功将亚历山大技术运用到钢琴表演与教学当中,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在中国目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解静娴老师尝试探索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识,但是该教学法在理论上还需要补充与完善。本课题将关注点投向钢琴教学,以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方法和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论与展望组成。其基本内容与框架如下:绪论,概述了本研究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核心概念等。第一章,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及其钢琴教育功能。第一节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论述了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以及理论发展。第二节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育功能,阐释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人文性功能以及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功能。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是有利于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增强钢琴学生的躯体感知力和核心力量;预防钢琴学生身体损伤;启发钢琴学生身体知觉能力。人文性功能是有助于改变演奏者观念、形成正确身体经验;调整演奏者情感状态控制;提升钢琴音乐美学的人文性表达;有助于钢琴教学人琴合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功能,是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体现钢琴教育技术和人文艺术的融合,也可以实现人与钢琴乐器的融合。第二章,亚历山大技术在西方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本章首先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划分为三个学段、三个时段和三个进程。第一节具体阐释三个学段即初级学段、中级学段、高级学段。初级学段是树立科学的练琴观念,夯实演奏基础,提出了规避错误使用练琴身体习惯,弹奏力量合理分配的理念和“整体运用”钢琴演奏的理念;中级学段协调音乐与钢琴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具体阐释了“语言指令”对钢琴演奏能量运用的引导,“支撑与悬挂”与“阻力和推力”语言指令控制演奏;高级学段强调身体经验的钢琴教学方法,具体阐释了“抑制技术”、良好的“运用”和“运转”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阐释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中运用身体经验的意义。第二节阐述三个时段,分别归类了该技术教学法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的不同内容与方法,提出三个观点:课前应当启发学生钢琴演奏的身体感受和表达,培养身体感受中的“时间感”“空间感”“视觉感”;课中体验亚历山大技术,增强学生的身心协调,体验运动原理,运用“椅子作业”原理,合理分配身体能量,减少钢琴演奏中习惯性紧张;课后运用“抑制”技术在钢琴弹奏中觉察监督,适应复杂多变的演奏挑战。第三节阐释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训练的三个进程。首先提出在练习之前建立审慎的练琴思维,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建立对练琴时身体状态的觉知;练习过程中改变观念体验过程,具体体现为:鼓励钢琴学生大胆质疑固有的练琴习惯,培养钢琴学生不执着于预期钢琴演奏结果;练习之后发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自我体验,具体体现为:1、共同协作方法,发掘综合自我体验。2、美学沉浸式方法,发掘综合自我体验。3、“直觉钢琴弹奏”与“自觉钢琴弹奏”的差异辨别方法。第三章,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身体美学与道德文化,旨在剖析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映射出的意义与价值。第一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比较亚历山大技术中礼仪文化与中国礼仪文化在来源、载体和传播上的相似和差异,并且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需要礼与乐的统一,提升礼仪规范,陶冶行为修养。第二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身体美学,论述中国身体哲学与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理论、庄子“物我合一”思想与钢琴教学中“人琴合一”理念的一致性。第三节,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提出了钢琴教学应当追求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的互相融合,艺术是重要道德文化手段之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追求仁与乐的统一,提升艺术境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第四章,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第一节主要论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身体经验积累的探索,具体体现为调整钢琴学生的肢体动作;根据钢琴学生生理特点选择教学指导方式;指导学生上肢运动链的使用;运用身体训练方式激发学生潜力。第二节主要阐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艺术经验积累的探索,培养钢琴学生表演哲学的反思性内涵;提高钢琴学生内心体验与自得;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和“忘适之适”,培养钢琴学生的“身体深层敏感性”;培养钢琴学生祛除内心执念的自我意识。第三节阐释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思维的调整、扩展和突破,思维调整即知觉塑造敏锐的弹奏动态;思维扩展即音乐与身体的双重“场界”思维有助于人琴合一;思维突破即注重过程导向的钢琴教学“无为思维”(Non—doing)。第四节论述“亚历山大技术”实现“自然和优化”的钢琴教学,一方面,“自然”的钢琴教学指的是,在钢琴训练中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创立身心自由的钢琴训练方式,钢琴演奏动作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优化”的钢琴教学指的是,“行为上的自如化”“情绪上的轻松化”“姿态上的优美化”。第五节,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1、“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2、“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具体体现为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3、“无我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阐释了“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最后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循环上升三阶段论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表演者境界”“艺术家境界”“艺术大师境界”培养的启示。本章构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方法“知行合一”“身心一体”维度上的辨证统一,最终形成整合性的“礼乐统一”,彰显身体能量与乐器演奏之间的辨证关系。在结论与展望中总结了七个方面的结论:1、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钢琴教育功能。2、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中双重场界结构的理论内涵——“身体空间场界”与“钢琴音乐作品场界”。3、亚历山大技术在钢琴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有“主要控制技术”“抑制技术”“意向技术”。4、阐释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国传统身体美学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增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人文性。5、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结合成为实现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身心统一”理念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6、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演奏中的教学思维。7、亚历山大技术对培养中国钢琴表演艺术人才的启示。为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法搭建了圆锥体三维模型。本研究试图从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进行钢琴教学的创新探索。理论认知方面,从身体哲学的角度构建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提倡“身体反思”的重要作用。通过自我觉察和艺术“场界”的改变,使钢琴学生弹奏出丰富的钢琴音效、消除怯场心理。从实践探索方面,运用亚历山大技术“主要控制”技术,重塑“身体感官地图”,改变弹琴过程中身体不良习惯,使得由于不良肢体运动造成的身体疼痛感减轻,练琴的主动性增强,也避免身体受不良弹奏习惯造成的损伤,保持学生可持续演奏发展。

闵洁[3](2019)在《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传统文化资源作用于品牌的构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与经典传统符号的分析,结合品牌理论、文化观念、审美活动以及社会、经济、时代发展状况等因素,对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品牌背景、概念、特征进行梳理与归纳。阐述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激活“品牌构建”的主要路径,并结合传统文化品牌案例来研究品牌构建的类型特征与营销应用,期望对丰富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方向有所助益。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量西方品牌充斥于市场,但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中国本土品牌明显不足。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与变革,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多元文化思潮交融与互动的局面加剧,这迫切需要深入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价值内涵,以此来激活中国品牌的内在基因。目前,面对构建具有中国本土品牌的路径研究相对缺乏的现状,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梳理传统文化的脉络与分类、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品牌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尝试以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为本文研究的立足点,对于我国当下品牌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继而从宏观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我国商业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其次,以传统文化品牌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品牌构建”,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趋势,形成产品与服务组合特色,并且伴随着城市商业文明互利共生加以思考。最后,立于品牌完整价值体系的立场,以系统的、深层次的视角来解析传统文化资源与品牌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文化创新不仅在品牌的视觉设计上,而且需要贯彻到品牌的整体塑造与管理上,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运用品牌构建路径把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化符号进行重新演绎,并通过跨媒体的网络营销传播,以达到传统文化资源激活中国品牌的塑造,这对于促进我国本土品牌的建设与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章绪论对如何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提出了相关问题,通过阐述研究背景、依据、意义和范畴,对传统文化资源作用于品牌的观点做了初步分析。第二章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资源分类,以及对中国品牌塑造的影响,阐述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资源与品牌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传统文化资源支撑品牌构建的意义。第三章概述了中国经典文化符号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集中表现,从其特征的角度分类并举例加以解析,对文化符号在品牌应用中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其在中国品牌形象建设上的现代性考量。第四章主要探讨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激活品牌的构建。从其构成条件、路径步骤,到促进“品牌构建”的两大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品牌策划者与设计者要准确表达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成不变的复制,也不能曲解与盲目改动,而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成分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性开发。特别在品牌构建的三大步骤中,将传统文化通过文化灌注的方式融入品牌,使其与现代的、世界性语言进行转换与再创新,尝试探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品牌发展的新路径。第五章结合相应的案例分析,阐述了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四大类型特征:文化思想特征、时代更新特征、传统文化识别特征、传奇功效特征,进一步规范品牌的优化与重塑的方法。第六章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叠的语境下,对品牌构建和文化再造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解读,探究动态跨媒体营销策略对传统文化品牌发展带来的启示,以及品牌的管理与维护,从而达到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品牌发展。

李思佳[4](2019)在《古代佛教传入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佛教自汉朝传入我国后,便逐渐开始对我国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尤其在中医学方面,自汉代以来,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出现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理论阐述,佛教传入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较为深远。本文旨在研究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医学理论、临床医技、方药乃至医患关系及医疗环境方面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内容。方法:本论文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中医药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梳理中医古籍文献中佛教传播对中医学理论及临床治疗产生影响的部分,将这一部古籍文献进行梳理、归类、汇编,并分析其理论及历史意义。结果:本论文的结果主要包括六大部分内容:第一、佛教传入我国后在中医理论阐述方面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随着古印度相关医学理论的传入,医家在阐发元气、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时不少结合佛教“四大”学说,通过这种方式对中医学理论内涵进行拓展;佛教风轮思想传入我国,与中医眼科理论结合,并影响到中医眼科理论及中药药性理论的阐释方面,由于风轮理论的引入使得解释中医眼科理论及眼科常用药物时更加形象生动,可以更加全面而简洁地表达出医家的意思。第二、伴随佛教传播而来的“四大皆空”等教义理论不仅影响学佛之人的修行,与中医理论结合后对于情志疾病的治疗方法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佛经中包含了众多咒语,在佛教中每条咒语都有十分殊胜的功德,在医学角度也有一定的心理抚慰作用,在临床上成为辅助金针拨障术等手术及针药治疗等方面的一种手段。第三、金针拨障术作为古印度治疗白内障的方式,随着佛教一同传入我国,便成为了中医治疗白内障的重要技术手段。第四、佛教传入我国后将古印度传统医学中的一些方药也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药与方剂的种类。第五、佛教中的教义以及僧人修行方式的传入,丰富了中医学养生保健方面的内容。第六、佛教的教义众多,其中“慈悲”“利他”等教义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结论:古印度佛教传播为中医学的理论阐述、临床医技、方药乃至医患关系都带来了较为显着的影响。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对中医学的影响深远,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发掘其中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

陈新萌[5](2017)在《武术缄默知识体系与教育实践研究 ——默会认识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术的知识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文字、图形记载的可言传口授的知识,另一种是需要心授、身教、默会、体悟的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这些不能通过语言清晰表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在武术中大量存在,在知识的生成和运转中起到隐性整合的重要作用,构成了武术学习的内在背景。在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后现代背景下,利用西方经典哲学、社会学等理论,以波兰尼缄默知识论为分析解构的“武器”,剖析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武术知识类型:一方面,变换视角的阐释解读为武术哲学认识论带来全新的理论认识,从而达成将武术隐性的文化模式提升到自觉意识的高度并赋予其显性的形式以利于研究应用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基于武术对学生文化性的塑造影响,考虑到武术缄默知识在武术教学改革和武术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下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与作用,需要单独予以提出、强调、进而加以完整提取并进行全面剖析,从而弥补武术教育中武术缄默知识教学研究的不足,以此作为武术缄默知识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围绕“武术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识的存在,以及如何将武术‘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类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武术教育教学中”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和多学科经典理论(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访谈对话、体悟感受、口述历史等形式剖析武术缄默知识的概念、性质、存在形式、结构组成、文化内涵、获得机制、教育意义、实践方法等,全方位的提取、梳理、总结武术知识的话语存在、缄默内涵、形塑模式以及默会背景的运作机制。研究认为:1、武术缄默知识是以武术技术的承载实体为核心,以武术生存、发展、演变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存在于武术技术等内容体系和师徒/师生传习过程,融入个人观察力、模仿力、理解力、洞察力、直觉、经验、感悟等心智模式且不易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进行直接、清晰、明确地表达却可以被体悟、感知、意会的武术技能实践类知识。其包含一个核心要素和三个支撑要素:核心要素即“武术技术的承载实体”,支撑要素分为武术技术、武术的传习过程、武术生发承传流变的生存土壤;2、武术缄默知识的性质包括存在于武者自身内部的个体性知识;同经历相关存在明显差异的经验性知识;依托于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知识;以及最终落实到技击应用的实践与实用性知识;3、武术缄默知识包含三种形式:拳套招式、武礼规范、传习方式。其中生活经验的表达与身体认知的态度影响了拳套招式的缄默形成;人人关系与社会交往的缄默成分构成了武礼规范的文化无意识;武术技艺流动的形式及其门户流派的产生发展成为影响传习方式的缄默要素;4、武术缄默知识结构由武术承载实体、技术习得应用、社会文化背景三部分组成,其文化特点受到血缘、宗法、禅宗、心学等直觉观照、静观内省、冥想顿悟的观念影响;5、武术缄默知识的获得机制分为:顿悟论、互动论、课程论的新旧技能连接、师徒关系建立和显性转化教学;6、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临清潭腿、大成拳(意拳)、太极梅花螳螂拳分别以易理符号化、哲理实践化、拳理多元化、医理体悟化、性理自然化、动作仿生化表现其缄默的文化内涵,以代表人物、着名拳师的融合发展,带动了拳种的流布、散播、交融、改变,形成了刚柔相济、圆活缓慢的拳种特点;形神统一、硬进直取的朴实风貌;沿圆走转、拧裹钻翻的多变风格;刚劲有力、踢点弹踹的鲜明特征;精神假借、意感形随的拳学之道;勾搂采挂、硬崩实砸的象形生产;7、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武术缄默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表征形式有三:一是依照具体教学环境下的行动顺序来进行问题解决式的心理操作程序;二是武术相关概念、类目成分、特征关联等延伸的内部操作原型观;三是缄默、隐性、难以言明的身体运动规则和武术特有行动规范无意识模仿的内部综合反映。其中原有知识结构与师范教育背景,个人职业理想与学校教育理念,实际教学情境与教师文化氛围是影响教师武术缄默知识发展的因素。个体差异与成长环境的本体论因素,生活经验与学科理解的认识论因素,时代特征与价值导向的社会学因素是影响学生武术缄默知识学习的因素;8、针对缄默知识在武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武术教师能力的成长与发展,为武术教师缄默知识的内生路向提出了反思、实践、自为的发展观。以培养反思意识、创生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促进反思合作为武术教师缄默知识的发展创设反思之路;以形成实践观念、唤醒实践自觉、重视实践知识、组织实践活动为武术教师缄默知识的发展开启实践之途;以激活自我认知、关注自身成长、提高自主能力、强调自由发展为武术教师缄默知识发展的根本之道。通过创设条件、执行控制、建立教学过程缄默知识的活动运作程序;敏感发现、善于引导、激发学生自我缄默知识的动态感受体验;丰富经验、强调反思、提高教师群体教学效率的问题处理能力,为武术教师缄默知识的外显运用提出了实践操作的具体手段;9、在武术教学活动中,通过强调直观体验下师生互动学习情境的建立;避免外在灌输的武术缄默知识显性化表达;重视学校武术教育中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完成武术缄默知识教学运用的显性转化策略。

马夕然[6](2017)在《正念音乐治疗的模式 ——基于福流与正念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企望在秉承中国传统文化、遵循中医哲学的基础之上,同时借鉴与融合中、西音乐治疗方法,建立一种具有临床实践可行性,探究福流与正念互为关联,形成中国特色风格,促进身心疗愈的正念音乐治疗模式。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选题的缘由、价值、意义、方法、思路、界定。第二部分从中国文化角度、心理学角度、借鉴国外技术方法角度三个方面回顾了与之相关的文献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文化角度包含道之自然与“无”,易经之动静互涵,中医哲学之整体观,中国文化之和合。概述中国文化哲学与中医哲学是正念音乐治疗的理论根基来源,有启迪智慧的价值。在心理学角度,围绕积极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而展开,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福流与正念是正念音乐治疗的心理动力基础,超个人心理学理念是其心理学的哲学观点。借鉴的国外技术方法有德国奥尔夫音乐治疗与美国治疗性鼓圈,提出两种技术方法对整合正念音乐治疗模式具备临床实践指导意义。第三部分对正念音乐治疗模式设想进行全面实证,经近百位的被试对象亲身体会,验证其临床价值与可行性。通过主观评价交流、五因素正念知觉量表(FFMQ)、五因素音乐正念知觉量表(FMFMQ)、青少年学习活动沉醉感量表进行测评收集数据,利用Excel2007对试验数据进行初步计算,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s多重比较分析与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结论如下:正念水平在活动之后比活动之前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在差异性统计得出:活动后可以显着提高大学生正念的“觉知地行动”和“不判断”得分(P<0.05),分别比对照高20.88%和10.37%。在相关性统计研究得出:正念问卷中仅有目标清晰和自我意识减弱维度与福流问卷的描述、不行动与行动等维度存在相关性(p<0.05)。显而易见的证实了正念水平的提高,福流产生的高度专注是正念音乐治疗的前提,而正念的产生则刺激福流的持续。第四部分透彻完整的陈述了正念音乐治疗的模式程序。分为破冰、主体、内化尾声三个主要部分。其中主体部份由自我解放、建立人员关系、建立旋律、呼应与回应、音乐支柱、音乐即兴组成。之后,进一步陈述了正念音乐治疗的不同音乐形式(节奏、体裁、曲式、多声、色彩)。第五部分提出笔者对本课题研究的讨论与展望。从音乐治疗概念的反思出发,着眼于五个关键词(治疗师、治疗过程、治疗目标(健康)、治疗方法、治疗关系),提出音乐治疗应该积极地从人性角度对人的本源状态做出更多的理解。进而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完成了中国现有音乐治疗理论的文化延伸。正念音乐治疗模式的探索,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中寻找与探源有价值、有意义的疗愈思想。对已有的中、西临床经验给予更高价值的整合,以图原创性正念音乐治疗模式的临床实现。这是一条具有无限潜力、可持续前行、不断发展的中国音乐治疗之路。

卫春梅[7](2016)在《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佛教中佛是大医王,而药师琉璃光佛是专以消灾延年、祛病除厄、幸福往生救护众生的佛。药师佛信仰是佛教体系内以崇拜药师佛为核心而形成的佛菩萨信仰,这种信仰将《药师经》作为主要理论基础,根据十二大愿、九横死、幡灯续命法、净土等思想逐渐形成包括仪轨、道场、信众、场所、信仰活动等完整的宗教信仰形态并衍生出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第一章对药师佛信仰的经典《药师经》及其思想传播进行梳理与阐释。第一,从历史文化角度探讨《药师经》在印度集成,认为它是药师佛信仰的理论源头,并分析《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和隋唐《药师经》译本在翻译者各自的思想和译经体系中的地位;第二,比较四种译本《药师经》的内容异同,着重研究各译本中十二大愿和九横死的异同,发现四个译本虽然出现时间不同,译者及翻译风格不同,但是主体内容具有较大一致性;第三,系统阐释《药师经》思想,一是考察在佛经中药、药师、药师佛的功能演变,认为这是药师佛信仰出现的文化心理条件;二是探讨《药师经》的主要理论,指出这些理论是药师佛信仰的理论核心,是药师佛信仰能够流播的理论前提条件。第四,《药师经》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为主要理论基础,借助其他佛教信仰形式,在个人的宗教修养上表现为遵守佛教戒律和修持药师仪轨,以一定的修持实践形式和文学艺术形式在寺院开始推行,不仅在平民中流行,而且受到上层人士的注意,说明它已经具备初步体系化的宗教形态,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章按照历史系统梳理和研究隋唐时期《药师经》注疏。从历史记载分析隋唐的《药师经疏》相比于其它各朝代是最多的,但留存硕果不多,说明该时期药师佛信仰的兴盛。从作者所属法系考察隋唐的《药师经疏》多数出自玄奘的法相唯识系。从作者、作品体系、作品内容方面考察此时期仅存的敦煌S.2512佚名《药师经疏》、敦煌S.2551佚名《药师经疏》、太贤撰《本愿药师经古迹》二卷,发现各位作者虽然所依据的《药师经》译本不同,但是在引用佛学经典、发挥《药师经》思想时,基本上围绕般若、唯识、净土、涅盘四系经典,他们通过对《药师经》中出现的观点和术语作出系统解说及论证,实现作者本人佛学素养与《药师经》内容的完美融合,完成其《药师经疏》作品体系的创建。隋唐时期从《药师经》的翻译状况到《药师经》注疏的撰写与传播状况反映出药师佛信仰的思想理论传播发展较快。第三章研究唐代药师仪轨思想。在唐代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药师琉璃光佛印咒》表明药师仪轨方面的经典开始出现,随后一行撰《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金刚智译《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不空译《药师如来念诵仪轨》、最澄作《药师如来讲式》,说明该时期药师佛信仰开始重视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通过对这些仪轨的研究发现药师佛信仰的仪轨在经典中明确化是从阿地瞿多的《陀罗尼集经》开始,他以密教的立场将药师仪轨单列为《药师琉璃光佛印咒》,具体描述了药师佛坛法、礼拜、供养及受持的方法。后来的药师仪轨撰述多参考阿地瞿多译作的相关思想。从药师仪轨的撰写者和翻译者以及仪轨内容分析唐代药师仪轨发现,该时期药师仪轨思想均与密教思想关系密切,说明当时药师佛信仰的实践定位偏于密宗实践。第四章研究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社会表现状况,此时期药师佛信仰比前期更为兴盛,信徒们通过供养、礼拜、抄诵、持戒等修持实践和特定的仪式不断加强药师佛信仰的信念和信号体系,通过艺术、文学等形式向信众个体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推动药师佛信仰的发展。随着药师佛信仰的信念和信号体系的发展,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既存在大规模群体信仰行为,也存在个人的信仰行为,既存在单独的药师佛信仰,也存在与其他佛教信仰结合的药师佛信仰,这些行为以药师佛信仰的修持实践及仪式、药师佛信仰为核心的艺术表现与文学表现展现出来。隋唐药师佛造像和图绘较东晋南北朝更为丰富,造像者的范围扩大,遍及到包括达官贵族、僧尼及普通民众各个阶层,表明这个时期的药师佛信仰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社会力量更为雄厚且民间色彩更浓。隋唐药师佛信仰的文学表现形式较多,从《药师经》到药师经变到灵验故事、赞文、愿文的发展可以看出药师佛信仰者不仅有皇室高层,还有文人士大夫,亦有文化不高的下层民众,从而可以看到隋唐药师佛信仰的流播其途径之多样,其涉及社会阶层之广,其涉及社会生活之深。第五章解析药师佛信仰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宋、元、明、清、民国药师文献的影响和现代价值。从药师佛信仰基本宗教要素和文化表现形态入手分析药师佛信仰的宗教文化特征,药师佛信仰作为以崇拜药师佛为核心的佛菩萨信仰具有适应性功能,它的发展过程即是领域专门化过程、内容圆融化过程、形式多样化过程,同时药师佛信仰也具有密教属性和净土属性。从《药师经》着述和药师仪轨考察隋唐药师佛信仰对宋、元、明、清、民国的药师文献影响发现,隋唐以后药师佛信仰的思想阐释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药师佛信仰的仪轨却被日益重视,此时人们信仰药师佛更为注重以修行实践行为获得消灾延年、祛病除厄、幸福往生的利益;药师佛信仰的最大特色就是信仰的现世性,其内涵就是在积极入世的基础上,针对个人和社会的痼疾进行医治,构建一方人间净土。总之,《药师经》在印度集成之后被传到中土,东晋时期被译出传播,直至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格局理论上表现为《药师经》的翻译和《药师经》注疏的撰写以及药师仪轨的翻译和撰写,社会表现上体现为药师佛信仰的修持、造像图绘以及文学创作。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在造像和抄经供养上主要表现为药师佛与其它佛菩萨、《药师经》与其它佛经共同接受供养,说明药师佛信仰对当时人们的心灵世界具有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以药师佛信仰的宗教文化特性的适应性功能经过宋、元、明、清、民国的实践性和现世性转换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药师佛信仰的现代价值表现在它的精神价值、医疗价值、教育价值。自东晋至今中国药师佛信仰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药师佛信仰既具有历史属性,也具有宗教文化属性。故此可采用文献学研究法为主研究药师佛信仰,结合其他方法从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不同视角探讨药师佛信仰的理论发展脉络和理论价值,着重解析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理论与社会表现形态,兼及隋唐以后药师佛信仰的理论,力图揭示药师佛信仰发展的思想脉络,以期能为社会良好发展提供借鉴。

赵明元[8](2016)在《少林禅武医的传承、特征与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少林禅武医是少林寺永化堂吴古轮派禅武医的简称,是传统少林武术文化的精华和代表,发挥着保存少林传统文化“基因”的作用。少林禅武医源起于明代后期,于清代中期成熟,形成了少林禅学、少林武学和少林医学一体修习的文化特色。清末时期,少林禅武医从少林本院中退隐,一度转入民间传承。20世纪中后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少林禅武医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2012年3月7日和2015年9月21日,少林禅武医分别成为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尽管少林禅武医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得以复兴。但是,少林禅武医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传承与发展的困境,这种困境也是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缩影。另外,对少林禅武医的研究而言,少林禅武医丰富的传统文化内蕴使其在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重大大的实践意义与研究价值,但是目前,不仅系统性地深入研究少林禅武医的文化与思想的源流与价值存在较大提升的空间;同时,对少林禅武医的研究局限在历史、宗教和医学等领域,缺乏更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对少林禅武医所蕴含的原真性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尚缺乏民族传统体育学视角的研究。综上,本研究选取少林禅武医这一文化个案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口述史和非结构性访谈等田野调查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及历史分析法等方法,截取少林禅武医的传承、特征以及价值这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维度为研究主线展开相应的研究。首先,本文从少林寺与禅宗文化、武术文化以传统医学的渊源关系切入,梳理了少林禅学、武学和医学融摄成三学一体圆融的少林禅武医的发展过程,进而厘清了少林禅武医文化传承的脉络。其次,探析少林禅武医的文化特征,分别分析少林禅武医构成的三大文化要素的基本特征,进而总结出少林禅武医文化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再次,分别从文化、科学、经济等方面分析少林禅武医在现代社会所具备的价值。最后,简要梳理了少林禅武医当代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表明,第一,少林禅武医的源起于明代少林寺永化堂,至今历经十八代的传承。目前,少林禅武医传承于河南嵩山禅院释德建(俗名丁洪本)为少林禅武医第十八代法脉传承人。第二,它是禅,是武、也是医,但同时对传统禅学、武学和医学有所超越。少林禅武医文化体系中,禅中有武,武中有医,医中有禅。武是因为禅而生,医又因为武而来;武和医又可以最终归为禅。三位一体。即少林禅武医不是禅宗、武术、医学的简单的叠加和组合,而是以禅为引导,武为根本,医为保障,强调禅、武、医三者兼修,将修禅、习武、行医高度合一的整体。由此形成了少林禅武医最为鲜明的特征为禅、武、医三学合一。第三,少林禅武医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中,少林禅武医的文化价值、医学价值以及旅游价值较为突出。第四,当下的少林禅武医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作为传统性较强的武术文化,少林禅武医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

张坤[9](2015)在《南怀瑾道教修炼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汉代。在历经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家葛洪、寇谦之、陶弘景、陆修静等人的改良和发展之后,它在唐代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被李唐统治者作为国教来崇奉。此时道教教主老子更从“老君”变为“太上玄元皇帝”,道士和女观在此时的地位也是处于儒释道三教中的首位。宋元时期的道教也同样是风光无限,并且还出现了很多新兴的道教宗派,例如神霄、清微、净明、全真、真大、太一等。但是在随后的明清两代,由于整个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衰弱时期,同时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控制和管理,因而上层道教开始走向衰落。但是此时的民间道教却开始活跃起来,而且这些民间道教和儒家、佛教慢慢在融合,出现了黄天教、红阳教、八卦教等民间宗教组织。这些民间教会一直以来都是统治阶级的心腹大患,屡次镇压却屡禁不绝。进入近代以来,已经处于衰落期的道教更是经历了长期战乱,加之以科技为主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处境尤为艰难。因而当代道教确实已经不复当年之辉煌,如何在当今这个世俗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代的道教研究人员主要有两类,一是专门进行道教理论研究的学者型队伍,二是进行道教实践研究的神职人员队伍。前者可以认为是客体性研究,后者则为主体性研究,但是两者却很难结合起来。总体来说,我国的道教研究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水平,和国外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以至于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道教研究的国际会议上竟然没有中国代表参加,甚至流传着“道教发源在中国,研究中心在西方”的言论。对于国内道教的研究来说,学者型队伍由于缺乏宗教实践,因而很难深入道教的核心领域。所以李约瑟当年在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时候请教了很多道教方面的学者和专家,但是这些人却都不能解答他对于丹道方面的疑惑。由于当代道教的沉寂和衰弱,也很难在整个中国道教内部出现一些修炼高深的宗师级的人物,因而道教内部似乎也难进行研究。但是南怀瑾先生在当代的出现却是一个例外。他“经纶三教,出入百家”,不仅在理论上通达儒释道三教和诸子百家,更是常年修行,因此李约瑟对于丹道的困惑也是在他这里得到了圆满的解答。由此可见,南怀瑾先生对道教的研究是理论联系实践,以实践为主的方式。而他在道教方面的研究则以《老子》、《庄子》、《列子》、《周易参同契》、《黄帝内经》等经典为主。在这些经典的阐述中,他更是加入了自己多年的修行经历,且文字通俗幽默,对于道教方面的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研究的是南怀瑾先生的道教修炼思想,即道教实践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南怀瑾先生个人经历、南怀瑾道教修炼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修炼的内部条件、外部助因、修行方法)、以及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教的突出性贡献。

朱春鹰[10](2014)在《中国传统文化“心”之思想解读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文化探源》文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以“心”作为思想渊源,“心文化”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儒家、道家、佛教乃至传统医学等思想都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建构历程。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身心互动理论和养生观念,以道儒佛医思想为背景,结合西方心理辅导形式,从身、心、灵三个层面全面介入,注重全人整体的健康,促进人全面健康发展的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正是深入开掘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探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型的现实途径、以实现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可贵尝试。该模式的初步成功对心理学研究、应用的本土化路径探求有重要启示作用。本论文借助于古今文献对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和传统医学中有关身、心、灵及健康观念的诸多思想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发掘、整理和分析,对儒家的心性说、道家的虚静说、佛教的戒定慧以及传统医学心身关系论等种种学说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做了深入解读。通过对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文化根源回溯,阐发了探寻符合中国文化特征的有效的本土化心理辅导方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进行了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对改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实践研究,为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进一步应用引出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认为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是符合中国文化特点、适应中国当今社会需求、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土化心理辅导模式。论文也探讨了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辅导模式在全人生命教育体系中、在中学基础素质教育体系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体系中、在师资培养体系中及在社会工作体系中可能的应用前景和实施方法,为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进一步开启了思路。

二、论“系统治疗”思想与东方文化的相融性(道学、禅宗及中医理论的系统治疗思想初探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系统治疗”思想与东方文化的相融性(道学、禅宗及中医理论的系统治疗思想初探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及其钢琴教育功能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理论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来源:约翰·杜威身心统一哲学理论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源自于杜威理论
        (二)杜威哲学理论中的“经验和习惯”与亚历山大技术理论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内涵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内容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核心概念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主要特征——思想和身体紧密联系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的钢琴教育功能
        一、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科学性功能
        (一)有利于钢琴演奏技术张弛有度
        (二)增强钢琴学生的躯体感知力和核心力量
        (三)预防钢琴学生身体损伤延长职业生涯
        (四)启发学生身体知觉能力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的人文性功能
        (一)改变演奏者观念——体验演奏过程而非执念于结果
        (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身体经验
        (三)调整演奏者情感状态控制提升钢琴音乐美学的人文性表达
        (四)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功能有助于钢琴教育的人琴合一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育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一)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体现钢琴教育技术和艺术的融合
        (二)实现人与钢琴之间的融合提升学生艺术境界追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亚历山大技术在西方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的三个学段
        一、初级学段——树立科学的练琴观念,夯实演奏基础
        (一)规避错误使用练琴身体习惯
        (二)弹奏力量合理分配的理念
        (三)“整体运用”钢琴演奏的理念
        二、中级学段——协调音乐与钢琴演奏中运用的身体能量
        (一)“语言指令”对钢琴演奏能量运用的引导
        (二)“支撑与悬挂”语言指令控制演奏
        (三)“阻力和推力”语言指令控制演奏
        三、高级学段——强调身体经验的钢琴教学方法
        (一)“抑制技术”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二)良好的“运用”和“运转”在钢琴教学的运用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中运用身体经验的意义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方法的三个时段
        一、课前——启发身体感受和表达
        (一)培养身体感受中的“时间感”
        (二)培养身体感受中的“空间感”
        (三)培养身体感受中的“视觉感”
        二、课中——体验亚历山大技术增强学生的身心协调
        (一)体验亚历山大技术的运动原理增强钢琴演奏的身心协调
        (二)运用“椅子作业”合理分配身体能量减少钢琴演奏中习惯性紧张
        三、课后——运用抑制技术在钢琴弹奏中觉察监督,剔除超负荷的练琴行为
    第三节 亚历山大钢琴技术训练的三个进程
        一、练习之前——建立审慎的练琴思维
        (一)初步形成身体与钢琴音乐两者结合的意识
        (二)建立对练琴时身体状态的觉知
        二、练习之中——改变观念体验过程
        (一)鼓励钢琴学生大胆质疑固有的练琴习惯
        (二)培养钢琴学生不执着于预期钢琴演奏结果
        三、练习之后——发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自我体验
        (一)发掘钢琴演奏者综合自我体验的三种方法
        (二)释放演奏者的内心焦虑,解决怯场心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礼仪文化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来源与中国礼仪文化来源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载体与中国礼仪文化载体
        (三)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中礼仪文化的传播与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播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礼仪培养
        (一)表演仪态培养是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追求礼与乐的统一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提升礼仪规范陶冶行为修养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身体美学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身体美学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儒家“天人一体”身体哲学
        (二)亚历山大技术身心统一理论与中国身体美学的一致性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身体美学
        (一)琴者,即身之舞动、心之表情、灵之达意
        (二)实现中国古典身体美学的“栖居式审美”目标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
        (一)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的一致性
        (二)亚历山大技术理念与中国道德文化的差异性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与道德文化培养
        (一)艺术是培养道德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追求仁与乐的统一
        (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理念提升艺术境界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与器的相得益彰”——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实践
    第一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身体经验积累的探索
        一、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调整学生的肢体动作
        二、根据钢琴学生生理特点选择教学指导方式
        三、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指导学生上肢运动链的使用
        四、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身体训练方式激发学生潜力
    第二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注重艺术经验积累的探索
        一、培养钢琴学生表演哲学的反思性内涵
        二、提高钢琴学生内心体验与自得
        (一)“由适而乐”、“适人之乐”、“自适之适”和“忘适之适”
        (二)培养“身体深层敏感性”
        三、培养钢琴学生祛除内心执念的自我意识
    第三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思维的调整、扩展和突破
        一、思维调整——知觉塑造敏锐的弹奏动态
        二、思维扩展——音乐与身体的双重“场界”思维有助于人琴合一
        三、思维突破——注重过程导向的钢琴教学“无为思维”(Non—doing)
    第四节 “亚历山大技术”实现“自然和优化”的钢琴教学
        一、“自然”的钢琴教学
        (一)在钢琴训练中注重人道和现实的理性精神
        (二)创立身心自由的钢琴训练方式
        (三)钢琴演奏动作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质属性
        二、“优化”的钢琴教学
        (一)行为上的自如化
        (二)情绪上的轻松化
        (三)姿态上的优美化
    第五节 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中的循环上升三阶段论
        一、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直觉弹奏阶段”:培养身体经验
        (一)直觉弹奏阶段具有易变性、偶然性和无序个性化的特点
        (二)运用亚历山大技术对“直觉弹奏阶段”进行引导
        二、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自觉弹奏阶段”:培养艺术经验
        (一)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有效控制音乐状态、建立身体与音乐之间的关联状态
        (二)“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重塑“身体感官地图”
        (三)运用“有意识控制的自发性”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
        三、亚历山大技术中国钢琴教学的“无我弹奏阶段”:达到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的融合
        (一)“无我弹奏阶段”的个性品质
        (二)“无我弹奏阶段”的身体经验与艺术经验融合的实践
        四、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循环上升三阶段论对钢琴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表演者境界
        (二)艺术家境界
        (三)艺术大师境界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一)亚历山大技巧对音乐演奏和音乐家健康的系统评估
(附录二)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与中国传统钢琴教学法比较
(附录三)亚历山大技术钢琴教学法与中国钢琴教学法比较一览表
(附录四)访谈记录
(附录五)曲谱
(附录六)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与品牌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资源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分类
        二、传统文化与品牌的关系
    第三节 传统文化资源支撑品牌构建的基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文化根植入品牌的基因
第二章 传统文化资源的符号转换特征
    第一节 经典中国文化符号概述
        一、符号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概念
    第二节 经典中国文化符号的解析
        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资源类型
        二、中国文化符号的特征分类
    第三节 传统文化符号在品牌上的应用方式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常见运用形式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品牌上的误用
        三、传统与现代在品牌战略中的考量
第三章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路径
    第一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条件
        一、品牌构建中的文化意识构成
        二、品牌构建中的趋向
    第二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路径
        一、文化精神提炼
        二、文化灌注方法
        三、文化形象成形
        四、文化传播演绎
    第三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契合性
        二、传统文化品牌的精神共鸣性
第四章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特征
    第一节 品牌构建的文化思想特征
        一、文化价值评估
        二、文化思想创造价值
    第二节 品牌构建的时代更新特征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二、结合时代潮流理念
        三、品牌的生命再造
    第三节 品牌构建的传统文化识别特征
        一、发掘历史遗产
        二、传统文化视觉识别
    第四节 品牌构建的传奇功效特征
        一、传奇品质保证
        二、传奇延伸价值
        三、品牌的资产组合
第五章 传统文化品牌的营销拓展与管理
    第一节 传统文化品牌的市场营销
        一、文化再造市场营销策略
        二、品牌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第二节 文化在跨媒体传播策略中的运用
        一、跨媒体营销策略
        二、文化与技术的互动
        三、品牌的跨媒体营销策略
    第三节 传统文化品牌的管理
        一、管理与释放文化理念
        二、传统文化品牌的管理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4)古代佛教传入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佛教传入中国概况
    1.1 佛教的起源
    1.2 佛教的传播
2 佛教传入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2.1 佛教“四大”学说对中医学理论的阐释
        2.1.1 佛教“四大”学说的理论来源
        2.1.2 佛经中对“四大”学说的阐释
        2.1.2.1 “四大”学说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阐述
        2.1.2.2 “四大”学说对人体胞胎形成的阐述
        2.1.3 “四大”学说对中医理论基础的影响
        2.1.3.1 “四大”学说对五行学说阐释的影响
        2.1.3.2 “四大”学说对阴阳学说阐释的影响
        2.1.3.3 “四大”学说对元气学说阐释的影响
        2.1.4 “四大”学说对中医临证实践的影响
        2.1.4.1 “四大”学说对阴病论的影响
        2.1.4.2 “四大”学说对中医方药的影响
    2.2 佛教风轮思想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
        2.2.1 风轮思想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
        2.2.2 风轮思想对中医眼科学的影响
        2.2.3 风轮思想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影响
    2.3 佛教理论对中医病因学说的影响
3 佛教传入对中医临床治疗方面的影响
    3.1 佛教修行方式对中医情志疾病防治的影响
        3.1.1 佛教修心对情志疾病防治的影响
        3.1.2 佛教三学对情志疾病防治的影响
    3.2 佛教咒语对中医治疗疾病的影响
        3.2.1 中医古籍文献中佛教咒语的分类
        3.2.1.1 单纯梵语构成的咒语
        3.2.1.1.1《大悲咒》
        3.2.1.1.2《普庵咒》
        3.2.1.1.3《六字大明咒》
        3.2.1.1.4 其他经咒
        3.2.1.2 梵语和汉语共同构成的咒语
        3.2.1.2.1 顺产经咒
        3.2.1.2.2 手术前经咒
        3.2.1.3 包含佛菩萨名号的咒语
        3.2.1.3.1 普告佛菩萨经咒
        3.2.1.3.2 佛号诵持
        3.2.2 佛教咒语临床应用原理
        3.2.2.1 心理疏导
        3.2.2.2 手术或接生的顺利进行
        3.2.2.3 调气作用
    3.3 佛教传入对中医手术疗法的影响
        3.3.1 古印度眼科金针拨障术在中国的流传
        3.3.1.1 金针拨障术的传承与发展
        3.3.1.2 金针拨障术的贡献
        3.3.2 古印度外科手术对中医学的影响
    3.4 佛教传入对中医方药方面的影响
        3.4.1 佛教香料对中医本草用药的影响
        3.4.2 佛教理论对选药组方的影响
        3.4.3 佛菩萨信仰对中医方药配伍方面的影响
        3.4.4 佛教传入古印度方药对中医的影响
        3.4.4.1 婆罗门类方
        3.4.4.2 耆婆类方
4 佛教传入对中医养生保健的影响
    4.1 心身调整
    4.2 饮食养生
    4.3 卫生保健
    4.4 坐禅养生
    4.5 运动养生
5 佛教理论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5.1 佛教理论对医生医德的教诫
        5.1.1 “慈悲”“利他”之心
        5.1.2 修阴德
        5.1.3 因果报应
        5.1.4 万物皆空
    5.2 佛教理论对患者的教诫
        5.2.1 不妄语
        5.2.2 不饮酒
        5.2.3 不杀生
        5.2.4 不邪淫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编论着及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武术缄默知识体系与教育实践研究 ——默会认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哲学视野的认识论转向
        1.3.2 教育学领域的实践应用
        1.3.3 文化传统中的缄默背景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2 武术缄默知识的基本体系
    2.1 武术缄默知识的概念释义
        2.1.1 tacit knowledge译法辨析
        2.1.2 缄默知识的概念
        2.1.3 武术缄默知识释义
    2.2 武术缄默知识的本体性质
        2.2.1 个体性与经验性
        2.2.2 社会性与文化性
        2.2.3 实践性与实用性
    2.3 武术缄默知识的存在类型
        2.3.1 拳套招式——生活经验的表达与身体认知的态度
        2.3.2 武礼规范——人人关系的建立与社会交往的维系
        2.3.3 传习方式——技术流动的形式与门户流派的生发
    2.4 武术缄默知识的组成结构
        2.4.1 “自为”身体下的武术承载实体
        2.4.2 “经验”构建下的技术习得应用
        2.4.3 “内化”体验下的社会文化背景
    2.5 武术缄默知识的文化特点
        2.5.1 血缘文化下的思维结构
        2.5.2 宗法伦理中的社会图景
        2.5.3 禅宗机锋里的悟道观念
    2.6 武术缄默知识的获得机制
        2.6.1 顿悟学习下的新旧技能连接
        2.6.2 社会互动中的师徒关系建立
        2.6.3 学校武术课的显性转化教学
    本章小结
3 武术缄默知识的实例举隅
    3.1 太极拳的缄默知识
        3.1.1 易理符号化:太极混元与阴阳互转
        3.1.2 刚柔相济、圆活缓慢的拳种特点与代表人物的传播繁衍
        3.1.3 太极拳械的技术举例与体用分析
    3.2 形意拳的缄默知识
        3.2.1 哲理实践化:五行生克与天人关系
        3.2.2 形神统一、硬进直取的朴实风貌与拳种流传的地域差别
        3.2.3 形意拳械的技术举例与体用分析
    3.3 八卦掌的缄默知识
        3.3.1 拳理多元化:八卦方位与爻象变化
        3.3.2 沿圆走转、拧裹钻翻的多变风格与着名拳师的融合发展
        3.3.3 八卦掌械的技术举例与体用分析
    3.4 临清潭腿的缄默知识
        3.4.1 医理体悟化:经脉循行与气血流转
        3.4.2 刚劲有力、踢点弹踹的鲜明特征与门户流派的演化改变
        3.4.3 潭腿拳械的技术举例与体用分析
    3.5 意拳的缄默知识
        3.5.1 性理自然化:社会之身与自然之体
        3.5.2 精神假借、意感形随的拳学之道与武术拳法的集大成者
        3.5.3 意拳桩功的技术举例与体用分析
    3.6 太极梅花螳螂拳的缄默知识
        3.6.1 动作仿生化:梅花形态与螳螂特性
        3.6.2 勾搂采挂、硬崩实砸的象形生产与螳螂拳系的一体同源
        3.6.3 螳螂拳械的技术举例与体用分析
    本章小结
4 武术缄默知识的教育实践
    4.1 学校武术缄默知识的教学实践概述
        4.1.1 学校武术缄默知识类型
        4.1.2 学校武术缄默知识表征
        4.1.3 学校武术缄默知识获得
    4.2 影响学生武术缄默知识学习的因素
        4.2.1 个体差异与成长环境的本体论因素
        4.2.2 生活经验与学科理解的认识论因素
        4.2.3 时代特征与价值导向的社会学因素
    4.3 影响教师武术缄默知识发展的因素
        4.3.1 原有知识结构与师范教育背景
        4.3.2 个人职业理想与学校教育理念
        4.3.3 实际教学情境与教师文化氛围
    4.4 武术教师缄默知识发展的内生路向
        4.4.1 反思:培养反思意识、创生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促进反思合作
        4.4.2 实践:形成实践观念、唤醒实践自觉、重视实践知识、组织实践活动
        4.4.3 自为:激活自我认知、关注自身成长、提高自主能力、强调自由发展
    4.5 武术教师缄默知识运用的外显途径
        4.5.1 创设条件、执行控制、建立教学过程缄默知识的活动运作程序
        4.5.2 敏感发现、善于引导、激发学生自我缄默知识的动态感受体验
        4.5.3 丰富经验、强调反思、提高教师群体教学效率的问题处理能力
    4.6 武术缄默知识运用的显性转化策略
        4.6.1 强调直观体验下师生互动学习情境的建立
        4.6.2 避免外在灌输的武术缄默知识显性化表达
        4.6.3 重视学校武术教育中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3 后续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6)正念音乐治疗的模式 ——基于福流与正念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缘起
    第二节 课题的提出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实用意义
    第五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界定
        一、正念音乐治疗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正念音乐治疗的中国文化理论根源
        一、道之自然与“无”
        二、易经之动静互涵
        三、中医哲学之整体观
        四、中国文化之和合
    第二节 正念音乐治疗心理学基础理论角度
        一、积极心理学
        1. 正念的理论
        1)正念的概念
        2)正念疗法
        3)正念的脑功能与生理机制
        4)正念音乐治疗的现状
        2. 福流理论
        1)福流的概念
        2)福流的神经机制
        3)福流与即兴音乐治疗的文献回顾
        二、超个人心理学
    第三节 正念音乐治疗借鉴的国外技术方法
        一、团体即兴音乐治疗的概念
        二、正念音乐治疗借鉴国外技术方法的依据
        1. 与中国文化的相通性
        1)具有整体观
        2)与中国文化的相似之处
        三、正念音乐治疗借鉴的国外技术方法
        1. 奥尔夫音乐治疗
        2. 治疗性鼓圈
第三章 正念音乐治疗临床研究
    第一节 正念音乐治疗临床研究设计
        一、正念音乐治疗实施总体设计的思考
        1. 总体临床目标
        2. 总体临床情况介绍
        3. 临床运用整体思路
        二、正念音乐治疗临床实践被试选择
        三、正念音乐治疗临床实践的具体目标
        四、正念音乐治疗临床实践的工具
    第二节 团体音乐治疗设定
        一、团体音乐治疗阶段的设定
        二、团体音乐治疗的时间设置
        三、团体音乐治疗方式限定
        四、临床目标与思路
    第三节 正念音乐治疗临床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1. 正念问卷的选择
        2. 福流问卷的选择
        二、实验
        三、统计
    第四节 正念音乐治疗临床研究过程
        一、临床记录摘要一
        二、临床记录摘要二
        三、临床记录摘要三
        四、记录摘要四
    第五节 正念音乐治疗临床结果描述
        一、正念水平的测评分数分布图
        二、测评量表个别题项的比较结果
        三、五因素正念量表的维度结果对比
        四、统计结果
        1. 正念差异性统计结果
        2. 正念与福流相关性统计结果
    第六节 正念音乐治疗临床建议
        一、大学生正念音乐治疗临床建议
        二、孕期正念音乐治疗临床建议
第四章 正念音乐治疗模式建立
    第一节 正念音乐治疗模式之程序
        一、破冰
        二、主体
        1. 自我解放
        2. 建立关系
        3. 建立音乐平台
        4. 呼应与回应
        5. 音乐支柱
        6. 音乐即兴
        三、内化尾声
    第二节 正念音乐治疗模式之音乐形式
        一、节奏
        二、体裁
        三、曲式
        四、多声
        五、色彩
    第三节 正念音乐治疗的特点
        一、正念音乐治疗的风格----动态的安静
        二、正念音乐治疗的意义----不断地需求平衡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第一节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音乐治疗概念的进一步思考
        一、音乐治疗师
        二、治疗过程
        三、治疗目标(健康)
        四、治疗方法
        五、治疗关系
    第二节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中国音乐治疗的启示
        一、禅境的音乐治疗
        二、自然而然的音乐治疗
        三、追求身心灵统一的音乐治疗
        四、音乐治疗与天、地、人、神
    第三节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临床量表
    附录二 临床方案
    附录三 来访者的活动心得分享
致谢
个人简介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在校期间参加的培训课程与治疗临床实践

(7)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药师佛信仰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资料、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药师经》的汉译及其早期传播
    第一节 《药师经》在印度集成及其翻译
        一、《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在印度集成
        二、《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的翻译
        三、《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的翻译
        四、《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的翻译
        五、《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的翻译
        六、四译本《药师经》翻译背景与特色
    第二节 《药师经》译经版本对比研究
        一、四种《药师经》译经版本整体结构对比
        二、四种《药师经》译经版本之十二大愿对比
        三、四种《药师经》译经版本之九横死对比
    第三节 《药师经》的思想阐释
        一、佛教经典中的药、药师及药师佛的内涵
        二、《药师经》的主要理论内容
    第四节 《药师经》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东晋至南北朝《药师经》传播的社会表现
        二、东晋至南北朝药师佛信仰传播的条件
第二章 隋唐《药师经》注疏与药师佛信仰研究
    第一节 唐代《药师经》注疏总览
        一、唐代《药师经》注疏种类
        二、唐代《药师经》注疏者的法系
        三、敦煌S.2512与S.2551《药师经疏》的撰写时间
    第二节 敦煌S.2512《药师经疏》的佛学思想
        一、敦煌S.2512《药师经疏》的毗昙学思想
        二、敦煌S.2512《药师经疏》的佛教三时思想
        三、敦煌S.2512《药师经疏》的十佛号思想
        四、敦煌S.2512《药师经疏》的发心行愿思想
    第三节 敦煌S.2551《药师经疏》的佛学思想
        一、敦煌S.2551《药师经疏》结构还原总览
        二、敦煌S.2551《药师经疏》的疏引统计及分析
        三、敦煌S.2551《药师经疏》的净土思想
        四、敦煌S.2551《药师经疏》的戒学思想
        五、敦煌S.2551《药师经疏》的摄生思想
    第四节 《本愿药师经古迹》的佛学思想
        一、《本愿药师经古迹》的唯识思想倾向
        二、《本愿药师经古迹》的因果思想
第三章 唐代药师仪轨与药师佛信仰研究
    第一节 阿地瞿多与《药师琉璃光佛印咒》
        一、阿地瞿多的密教活动
        二、《药师琉璃光佛印咒》的翻译特色
        三、《药师琉璃光佛印咒》解析
    第二节 一行与《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
        一、一行行历及其佛学渊源
        二、《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的撰写特色
        三、《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解析
    第三节 金刚智与《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
        一、金刚智行历
        二、《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的翻译特色
        三、《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解析
    第四节 不空与《药师如来念诵仪轨》
        一、不空行历
        二、《药师如来念诵仪轨》的翻译特色
        三、《药师如来念诵仪轨》解析
    第五节 最澄与《药师如来讲式》
        一、最澄行历及其佛学渊源
        二、《药师如来讲式》的撰写特色
        三、《药师如来讲式》解析
第四章 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社会表现
    第一节 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修持实践
        一、药师佛信仰的日常修持实践内容丰富
        二、药师佛信仰呈现特定的仪式化
    第二节 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艺术表现
        一、隋唐药师佛造像较为常见
        二、隋唐药师佛信仰图绘丰富
    第三节 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的文学表现
        一、隋唐药师佛灵验故事增多
        二、隋唐药师赞是弘传药师佛信仰的方式之一
        三、隋唐药师佛信仰的愿文具有实用倾向
第五章 药师佛信仰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和现代价值
    第一节 药师佛信仰的基本特征
        一、以崇拜药师佛为核心的佛菩萨信仰
        二、药师佛信仰适应性特征
        三、药师佛信仰之密教特性和净土特性
    第二节 隋唐药师佛信仰对后出药师文献的影响
        一、隋唐药师佛信仰对后出《药师经》着述的影响
        二、隋唐药师佛信仰对后出药师仪轨的影响
    第三节 药师佛信仰的现代价值
        一、药师佛信仰的精神价值
        二、药师佛信仰的医疗价值
        三、药师佛信仰的教育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少林禅武医的传承、特征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
        一、研究少林传统武术文化是文化自觉与文化全球共享的时代需要
        二、研究少林禅武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
        三、研究少林禅武医是现代生活方式下维护身心健康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内容与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二、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互动的研究
        三、少林武术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
        四、少林禅武医的研究现状
        五、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方法论的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少林禅武医的源起与传承
    第一节 少林禅武医的法脉溯源
        一、拈花微笑与西天二十八祖
        二、达摩西来与禅宗初祖
        三、弘忍与东山法门
        四、南能北秀与五家七宗
        五、少林寺与曹洞宗法脉传承
    第二节 少林禅武医的形成与早期传承
        一、少林禅武医的形成
        二、少林禅武医的早期传承
        三、少林禅武医的衰落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少林禅武医的近、现代传承
        一、吴山林:吴古轮以下第二代传人
        二、行性法师:吴古轮以下第三代传人
        三、释德建:吴古轮以下第四代传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少林禅武医的特征
    第一节 “是禅”与“非禅”:少林禅武医的宗教意蕴及其超越性
        一、“是禅”:少林禅武医是修禅的法门
        二、“非禅”:少林禅武医对传统禅学的超越
    第二节 “是武”与“非武”:少林禅武医的武术标识及其超越性
        一、“是武”:少林禅武医具备传统武术的文化标识
        二、“非武”:少林禅武医对传统武术的超越
    第三节 “是医”与“非医”:少林禅武医的医学特质及其超越性
        一、“是禅”:少林禅武医的医学体系
        二、“非禅”:少林禅武医对传统医学的超越
    第四节 禅、武、医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少林禅武医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
        二、禅、武、医三者融为一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少林禅武医的价值
    第一节 少林禅武医的文化价值
        一、少林禅武医延续了传统少林禅学
        二、少林禅武医体现少林戒律
        三、少林禅武医展现少林传统武术的技艺
        四、少林禅武医展现传统少林养生精髓
        五、少林禅武医有助于重塑少林文化形象
    第二节 少林禅武医的医学价值
        一、对基础医学研究的价值
        二、少林禅武医对不同人群康复作用的价值
    第三节 少林禅武医的旅游价值
        一、自然与人文景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人与自然的疏离
        二、旅游者可以体验少林禅武医质朴、平和的生活方式
        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供传统的印记
        四、旅游者可以深入学习身心和合的禅医文化与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少林禅武医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第一节 少林禅武医的发展现状
        一、少林禅武医文化遗产保护的级别有所提高
        二、少林禅武医增强了传播力与影响力
        三、少林禅武医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
        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提高学员的参与度
    第二节 少林禅武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少林禅武医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少林禅武医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三节 少林禅武医的发展对策
        一、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二、少林禅武医需要整合多学科的研究
        三、少林禅武医的发展需要借助旅游平台
        四、少林禅武医的发展需要借助全民健身的平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创新、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少林禅武医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二、少林禅武医具有鲜明的特征
        三、少林禅武医具备多元价值
        四、少林禅武医发展现状与对策
    第二节 研究创新
        一、内容创新
        二、视角创新
        三、成果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
        一、对少林禅武医的整体性阐释不足
        二、对少林禅武医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三、文献资料的收集以口述史为主,缺少实物文献的佐证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的推广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四节 研究展望
        一、进一步丰富少林禅武医相关研究史料的收集与考证
        二、重点关注少林禅武医如何在现代性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三、需要体育学介入少林禅武医科学化研究
        四、加强少林禅武医传承人培养机制的研究
        五、加强少林禅武医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南怀瑾道教修炼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专着类的参考文献
        (二)论文和报刊类
    四、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南怀瑾个人经历
第二章 南怀瑾修炼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道教修炼的内部条件
        (一)根骨条件
        (二)信仰条件
        (三)知识条件
        (四)精进条件
    二、道教修炼的外部助因
        (一)修道需良师
        (二)修道需善地
        (三)修道需善食
    三、道教修炼的主要方式
        (一)丹道的方式
        (二)祀祷(符篆)的方式
        (三)存想、精思和安心守窍的方式
第三章 南怀瑾先生在儒释道三教上的突出贡献
    一、对以儒释道三教为主的传统文化的普及
    二、将儒释道三教和西方科学结合的研究思路
    三、将儒释道三教和现代教育结合的办学思路
    四、对养生方面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10)中国传统文化“心”之思想解读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文化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心”之思想解读
    一、“心”与中国文化
        (一) 心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二) 中国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和整体思维特点
        (三) 中国“心”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二、儒家“心”之解读
        (一) 十六字心传
        (二) 孔子的价值体系
        (三) 孟子、荀子等人的身心观
        (四)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三、道学的基本范畴——“心”
        (一) 老子顺应“自然之心”
        (二) 庄子的“自由之心”
        (三) 管子的心气论
        (四) 道教修心养生论
    四、佛家的心性修养说
        (一) 佛教的身心体验
        (二) 佛教的戒定慧修习
        (三) 佛教的解脱之道
        (四) 佛家的平常心是道
        (五) 佛教的十二因缘心灵脉络
    五、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身心互动理论----以《黄帝内经》为例
        (一) 整体思维特色
        (二) 身心互动理论
        (三) 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
        (四) 养生思想
    六、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起源与研究现状
    一、解读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起源
        (一) 东西方对身心关系的研究
        (二) 东西方有关“灵”、“灵性”的概念研究
        (三)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源起
    二、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研究现状
        (一) 西方心理学对“身心灵”的探索和理解
        (二) 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在国内的现代研究成果
        (三) 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应用方法和技巧研究
    三、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在身心灵模式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一、身心灵健康观与中国文化的联结
        (一) 儒家思想对于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启示
        (二) 道家和道教思想对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启示
        (三) 佛家思想对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启示
        (四) 中国传统医学思想对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启示
    二、传统文化资源在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的作用
        (一)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对中国文化相关观念的解读
        (二)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对传统文化修心养生方式方法的传承和运用
    三、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应用探讨
    一、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目的
        (四) 研究方式
        (五) 研究方案
        (六) 研究结果
        (七) 研究限制和发展预期
    二、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和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的应用探讨
        (一) 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应用到全人生命教育体系中
        (二) 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应用到中学素质教育体系中
        (三) 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和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应用到大学生群体
        (四) 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应用到疾病治疗和康复体系中
        (五) 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引入到师资培养体系中
        (六) 身心灵全人健康观念引入社会工作体系中
    三、本章小结
讨论
结语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论“系统治疗”思想与东方文化的相融性(道学、禅宗及中医理论的系统治疗思想初探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亚历山大技术在中国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D]. 万凡捷.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D]. 闵洁. 上海戏剧学院, 2019(10)
  • [4]古代佛教传入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D]. 李思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5]武术缄默知识体系与教育实践研究 ——默会认识论视角[D]. 陈新萌. 上海体育学院, 2017(01)
  • [6]正念音乐治疗的模式 ——基于福流与正念的临床研究[D]. 马夕然. 中国音乐学院, 2017(07)
  • [7]隋唐时期药师佛信仰研究[D]. 卫春梅. 南京大学, 2016(05)
  • [8]少林禅武医的传承、特征与价值研究[D]. 赵明元.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9]南怀瑾道教修炼思想研究[D]. 张坤. 中南民族大学, 2015(03)
  • [10]中国传统文化“心”之思想解读 ——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文化探源[D]. 朱春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论“系统疗法”思想与东方文化的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