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器管道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试验研究

吸能器管道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试验研究

一、带能量吸收器的管道动态特性及地震响应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泽璀,张磊,闫明,张春辉[1](2021)在《半主动控制隔离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途径》文中指出工程应用中的敏感设备难免受到振动或冲击的干扰,需要安装隔离器来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被动隔离器,由于其隔振抗冲机理限制,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复杂环境下更高的隔振抗冲需求;主动控制隔离器由于耗能大、成本高,导致其应用领域受到限制.相对这两者而言,半主动控制隔离器仅需要较少的外部能量就能够完成出色的振动控制,要比主动控制更为稳定;而且在宽频域范围内工作时,其性能要比被动控制更为灵活.然而,目前对半主动控制隔离器在隔振或者抗冲单一模式下的性能研究较多,而在两者混合情形-隔振抗冲方面的研究甚少.针对半主动控制隔振或抗冲器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近10年半主动控制隔离器的理论研究情况,以及相关成熟技术在舰船、航空、汽车、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情况;系统讨论了现有半主动控制隔离器的减振或缓冲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挑战,提出了一套关于半主动控制隔振抗冲系统的设计指南,为半主动控制隔离器的发展方向和性能改善提供参考.

徐华德[2](2020)在《典型海运散矿的关键物性参数对液化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国际海事组织(IMO)强制实施《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以后,因对于货物分组缺乏科学性,对于货物液化机理不够明确,无法真正避免因流态化货物发生液化而导致的海难事故。经过学者们多年研究,发现流态化现象是货物的基本固有属性,从货物本身的固有属性研究货物的液化机理,对流态化货物的分组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自主搭建的振动试验平台,对澳粉进行振动试验,验证相关数值计算模型,之后采用数值手段研究不同的物性参数对典型海运散矿液化的影响。本文采用颗粒流软件(Particle Follow Code,PFC)建立流固耦合模型,通过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结合的手段以及微观和细观方面的参数对典型流态化货物的液化机理进行细观研究。本文首先按照土工试验规范,配置饱和试样的澳粉和80%饱和度的澳粉进行振动试验,得到不同位置的孔隙水压力曲线和不同时刻不同位置的含水量,然后对数值模拟的物理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数值试验和物理试验相结合的手段,研究流态化货物在振动过程中水与颗粒的运动机理,得到试样在振动过程中,土颗粒向下运动,水向上运动的运动机理。并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对不同物性参数的货物进行振动试验,试样不同位置超静孔隙水压力比变化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同典型物性参数对流态化货物液化的影响表现为:粒径级配主要影响孔隙水压力大小的累积;有效内摩擦角主要影响颗粒运动,从而影响试样的液化时间;初始孔隙比主要影响颗粒间的初始接触力,从而影响试样抗液化性。

陈杰[3](2019)在《皮囊式管道消振器吸收压力冲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压力冲击是船舶舵机液压伺服系统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将直接影响船舶舵机系统操舵精度、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抑制压力冲击是提高船舶舵机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管道消振装置多采用亥姆霍兹消振器或蓄能器。亥姆霍兹消振器利用油液在扩张腔内的共振实现能量消耗,对压力冲击的衰减能力有限且具有强烈的频率选择性,而蓄能器能够有效的抑制压力脉动,但吸收压力冲击的性能较弱。因此,设计新型管道消振装置对船舶舵机系统中的压力冲击进行针对性的吸收与抑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结合皮囊式蓄能器和亥姆霍兹共振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设计了一种亥姆霍兹共振器内嵌充气皮囊的新型皮囊式管道消振器,充分利用气体的可压缩性对压力冲击进行吸收,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非常适用于空间较为狭小的船舶舵机系统。然后,对该消振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根据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其数学模型,研究了扩张腔体积、阻尼孔孔数以及皮囊初始充气压力等参数对该消振器吸收压力冲击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管路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研究了基于该消振器的阻尼负载系统的频率特性。接着,根据消振器数学模型建立了吸收压力冲击的仿真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了消振器扩张腔体积、阻尼孔孔数以及皮囊初始充气压力对消振器吸收冲击压力性能及频率特性的影响,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研制了消振器样机并搭建了试验平台,对阻尼孔孔数、皮囊初始充气压力的仿真部分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相符合。消振器经优化设计后,插入损失最大可达8.18 dB。本文所提出的皮囊式管道消振器优化设计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消振器吸收压力冲击性能,从而提高船舶舵机液压伺服系统性能,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

付本元[4](2017)在《面向汽车碰撞安全的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碰撞事故会造成大量的乘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碰撞过程中能量的合理耗散可以降低对驾乘人员的伤害。汽车保险杠系统主要包括防撞盒、横梁、缓冲材料、前纵梁以及外板等部件,其中防撞盒在碰撞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耗能缓冲作用。大量文献显示目前主要通过对防撞盒的材料、尺寸、形状、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优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汽车保险杠系统的耐撞性,但是在不同工况下的自适应调节能力依然较差。为了提高保险杠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可调节式缓冲装置研究,其中磁流变缓冲装置凭借其优秀的时间响应特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决方案。传统的磁流变缓冲装置应用于汽车碰撞缓冲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仅仅依靠控制介质流动节流产生阻尼力,无法保证节流失效后缓冲装置的吸能能力;(2)采用环形流动模式,其有效阻尼通道太短导致磁场利用率太低;(3)控制介质为磁流变液,容易发生沉降问题。为此,本文研究了一种波纹压溃与磁流变胶泥径向流动节流共同作用的缓冲装置,可根据不同的冲击载荷在极短的时间内(毫秒量级)调整自身负载行程曲线以达到最优的缓冲效果,解决了传统磁流变缓冲装置单一节流吸能、磁场利用率不高、控制介质易沉降的问题。对缓冲装置的径向流动特性、压降特性、局部损耗因素的影响、冲击特性与设计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的总体设计。对控制介质在阻尼通道中的三种不同工作模式进行了介绍,然后根据汽车碰撞吸能特点,选择了流动模式作为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波纹压溃式径向节流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总体设计概念图,阐述了缓冲装置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了缓冲装置的总缓冲力。(2)理论研究了多层波纹压溃元件在轴向冲击载荷下的压溃特性。结合压溃元件的冲击压溃变形特征,变形过程划分为弹性阶段、塑性阶段、过渡阶段和密实阶段四个阶段。基于Kellogg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波纹压溃元件在四个阶段的变形抗力,并推导出了变形抗力关于压溃量的表达式。引入了压溃特性的评价指标:比吸能、峰值力、平均载荷、压缩力效率和冲程效率,并对波纹压溃元件的压溃特性作出了评价。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有效性,搭建了落锤冲击试验平台,详细分析了各个组成部件的选型要求及其技术指标,介绍了波纹压溃元件的制造方法、尺寸及其冲击试验条件,最终对试验与理论结果展开了分析。(3)研究了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的力学模型。面向冲击环境,优化了磁流变胶泥的性能。根据零场剪切稀化的特点建立了磁流变胶泥的本构模型——Herschel-Bulkley(HB)模型,利用所测试的实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基于HB模型对缓冲装置流道内的总压降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分析了磁流变胶泥在径向流道的流动特性,利用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磁流变胶泥在径向流道的连续性方程及控制微分方程,并推导了磁流变胶泥的径向速度分布表达式。详细阐述了流道内的局部损耗因素,并基于平均流体速度分析了局部损耗因素对流道压降产生的影响,最终建立了考虑流道内局部损耗的力学模型——HBM模型。(4)针对具有多级径向流动模式的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基于HBM力学模型提出了缓冲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法,包括流道几何尺寸设计与磁路设计。对于流道几何尺寸设计,根据缓冲装置的具体设计目标,通过逻辑关系逐渐减少未知参数的数量的方法得到最佳几何尺寸。对于磁路设计,首先利用HH-15型振动样品磁强计对控制介质进行了磁化特性测试得到了其B-H曲线,然后使用商业仿真软件ANSYS制定了磁流变阻尼调节器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挡板、外筒厚度以及线圈匝数对磁路的影响,对阻尼调节器有效工作区域的磁路分布进行了优化。制作了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样机并进行了落锤冲击试验,试验过程中最大的名义冲击速度为4.2 m/s。在特定的冲击条件下分析了径向流道的流体速度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跌落高度、励磁电流对径向流速的影响;分析了缓冲装置流道内的压降特性,包括跌落高度、励磁电流两种因素对磁流变阻尼调节器内压降、径向流道压力梯度、局部损耗压降的影响。详细分析了流道内局部损耗区域所占总局部损耗压降的比重,发现了提高缓冲装置可控性在局部损耗区域的优化方向。根据试验缓冲力-位移(时间)曲线详细分析了冲击试验结果,并比较了理论与试验缓冲力曲线,通过峰值力、动态范围和最大位移三个表征缓冲装置性能的参数验证了缓冲装置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基于伯努利方程定量分析了惯性效应产生的压降与缓冲力,并与HBM模型进行了比较,最终发现惯性效应对缓冲力以及缓冲过程仅产生轻微的影响。(5)提出了缓冲力的解析式简化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对缓冲装置进行了动力学分析,提出了缓冲装置的动力学模型,并建立了模型的运动控制方程。为了验证简化模型的有效性,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了缓冲装置的冲击试验仿真平台并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简化模型曲线与HBM模型曲线吻合非常好,证明了简化模型对于预测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的性能是非常有效的。

丁传俊[5](2018)在《小口径火炮关键零件及自动机性能退化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一般来说,自动炮从列装到退役通常都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性能退化过程。如果能够在自动炮性能退化过程中监测到火炮性能退化的状态,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并组织维修工作,从而防止武器装备发生异常失效,实现装备的使用效益最大化。自动炮性能退化建模和评估正是基于这一设想而提出的一种主动维护技术,它侧重于装备全寿命周期中性能退化程度的度量,与现有故障诊断技术在理念上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和发展自动炮性能退化建模和评估技术,实现装备的主动维护模式,对于提高装备的利用率、避免因装备失效而引起的灾难性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某小口径自动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导致火炮自动机性能退化的多种因素,深入开展装备性能退化评估框架下的部件和火炮自动机性能退化建模方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针对当前身管有限元模型构造方法过于繁琐的问题,研究身管有限元模型、磨损身管有限元模型的参数化、高精度生成方法。基于参数化建模的思想,提出分片拼接法用于构造身管的几何模型及其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更为快捷、通用的直接编写法用于生成身管的有限元模型;基于内膛尺寸的实测数据,提出节点偏移法用于生成任意磨损程度的内膛有限元模型,并建立多个磨损程度不同的身管有限元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针对当前弹丸与身管耦合过程分析假设过多、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计及弹带挤进过程热生成和材料热物性的耦合计算方法并研究磨损身管的耦合过程。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弹带挤进过程及其膛内运动过程中的热力耦合效应,确定挤进过程中相关物理参数、材料参数与温度的关系,建立弹带挤进过程及其膛内运动过程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针对经典内弹道模型中设置次要功系数为定值而导致弹丸与身管耦合过程计算不准确的问题,提出次要功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弹丸拔弹力对弹带挤进过程及弹丸膛内过程的影响;提出计算磨损内膛体积扩大量的方法,通过搭建磨损身管的弹丸与身管耦合仿真模型,进一步分析内膛磨损后弹丸运动特性和内弹道性能退化特性。然后,针对目前尚无精确多股簧损伤和退化模型的问题,构造多股簧损伤和退化的非线性模型,并研究模型参数的高效率、高精度辨识算法。基于多股簧的静态、动态实验结果,提出计及冲击端速度的广义修正归一化Bouc-Wen模型(广义BW模型);提出带噪声统计估计器的自适应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adaptive unscented Kalman filter algorithm,AUKF)用于辨识多股簧的响应模型参数,并分析量测噪声级别对AUKF稳定性的影响;对自动炮的两类(共计4根)多股簧进行了 6000次的冲击实验,分析多股簧性能退化后非线性响应模型参数的变化特性,提出多股簧性能退化的定义并建立拨弹板簧和复进簧的性能退化模型;针对AUKF在多股簧损伤模型参数辨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反向差分进化算法(weighted opposition-based learning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WODE),并使用数值方法证明其有效性;分析多股簧性能退化后的非典型损伤特性,提出损伤量的分离办法;除了使用基于Bouc-Wen-Baber-Noori(BWBN)模型的Slip-Lock损伤单元外,提出构造非典型迟滞模型的一般性办法,构造两个多股簧损伤单元模型并采用WODE对其进行参数识别。最后,建立导气式自动机性能退化模型,研究自动机性能退化过程。基于气体动力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分析导气式自动机内弹道与导气装置的耦合过程,建立考虑身管和导气室热量散失的一维准定常气体运动模型和自动机多刚体模型,分析不同弹簧响应模型对自动机传动框速度、位移和理论射速的影响;基于多股簧性能退化模型,研究多股簧性能退化对自动机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阐述内弹道、导气装置和多股簧等子程序的组织方式,提出含弹丸与身管耦合过程的自动机刚柔耦合仿真模型;进行计算并验证其准确性后,分析内弹道性能退化对导气式自动机运动性能的影响;将多股簧性能退化模型和内弹道性能退化模型结合起来,研究多退化因素下火炮自动机的运动性能退化过程,获得自动机理论射速的退化规律。当前研究成果对弹丸与身管耦合计算、火炮自动机的设计分析和故障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其关键技术与研究思路也可以为其他装备的性能评估和寿命预测提供参考。

王晨[6](2015)在《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振动监测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振动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表明,减小并控制管道振动,避免管道线路因振动而发生破裂和严重损伤,是保证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稳定充足电力支持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火电厂汽水管道振动问题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有针对性的分析了汽水管道振动的影响因素;详细叙述了目前广泛采用的减振措施以及常用的阻尼器类减振装置;描述了工程实际中管道振动测量的方法和所依据的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管道振动问题所受影响因素繁多,工况环境十分复杂,管道振动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基本的管道振动理论作为指导基础,全面地分析得到造成管道振动的诸多原因,进一步找到合理的治理办法,还需要在管系模态分析、应力计算的基础上制定振动治理最终方案。通过现场勘查、管道振动测量及模态分析,成功治理了某亚临界空冷机组空冷凝结水回水管道振动问题治理和某循环流化床机组中压、低压给水管道振动问题,得到了引起管道振动的主要原因,并在管系模态分析和应力计算的基础上制定了振动治理方案,减振效果显着,治理后管道振动情况完全满足工程目标要求。获得很多宝贵的工程经验,对后续工作也就很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舟[7](2012)在《非锚固圆柱形储液罐地震模拟及提离响应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立式非锚固圆柱形储液罐凭借其投资少、占地面积小、呼吸损耗小、能耗低和便于操作管理等优点,在石油储备基地中被各国广泛采用。其在使用中的安全可靠性极为重要,地震中储液罐一旦遭到破坏,将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本文在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9AA04480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BAK06B02)的资助和支持下,基于非锚固钢制圆柱形储液罐模型进行地震模拟实验,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地震动作用下模型罐系统的提离响应,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1)完成了圆柱形钢制非锚固储液罐模型的大型地震模拟实验。详细介绍了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实验中所选用的实验设备、实验方法、模型罐设计和制作、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测点布置方法、实验用地震激励及其输入方法等实验基本情况。实验模型系统包括空罐模型、半罐模型、满罐模型和浮顶罐模型。地震激励种类包括实测天然波、人工拟合波、白噪声波和简谐波。(2)测试分析了模型罐的加速度动态响应情况;阐述了加速度时程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解决了多台采样设备的不同步及测量结果存在差异这一实验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加速度实验结果为基础研究了各模型罐频谱特性,详细阐述各模型罐频谱分析的方法和实验结果;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各模型罐系统的低阶频率和基本频率;参照国家标准设计规范中的方法计算得到半罐和满灌模型的基本频率;将实验、数值模拟和设计规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了三者存在一致性和差异的原因。(3)研究了地震动的多维性对模型罐竖向绝对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提出应同时关注罐体竖向绝对位移和罐体提离情况;比较一维不同方向激励对模型罐响应的影响,提出开展多维地震激励下模型罐动态响应研究必要性;比较一维激励和多维组合激励对模型罐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多维组合激励下模型罐提离值甚至高于不同方向的一维激励作用下提离值之和;并进一步研究了多维组合激励中Z向分量的变化对模型罐动态响应规律的影响,提出Z分量的变化对提离响应的影响明显。(4)研究了多种因素对模型罐动态响应规律的影响。将储液高度、有无浮顶情况、地震波加速度幅值、地震波频率、场地类别等因素作为可变参数,实验得到各因素以及它们联合作用下的位移和提离响应行为规律和数学表达式。(5)实验得到不同工况下的动液压力时程数据,提出在地震动作用下,应用雨流计数法,同时以实验测得的压力均值、压力幅值和有效幅值的累计循环次数共同描述动液压力的强度,研究其与储液罐提离响应的关系。

吴寒薇[8](2012)在《胶泥吸能器减振性能的模拟及在核电中应用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核电站中存在大量承受高温高压的管路,为防止因管路破裂而导致的一回路放射性物质的释放,要求确保这些管路的完整性。因为核电站存在各种工作瞬态,导致管路的振动不可避免。为了防止因振动而引起的管路疲劳失效,核电站中一些重要管路如泄压管、波动管等通过安装消振器、阻尼器等装置进行防护。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了粘性流体吸能器的数学模型,为胶泥吸能器的设计和力学建模做好准备。其次以某一单自由度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理论推导,模拟使用胶泥吸能器前后该系统对于持续正弦波冲击和单位脉冲冲击的响应情况。最后以某核电厂的一段主给水管道为实例,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结构动力学分析,进而对装加了胶泥吸能器模型的管道进行结构动力学分析与比较,以验证胶泥吸能器的防护效果及获得合适的吸能器模型参数。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胶泥吸能器的数学建模。对于冲击环境下的速度相关幂律模型,分析表明该模型的阻尼系数和缓冲器结构尺寸有关。分析了冲击载荷作用下胶泥流体缓冲器的工作原理,基于Maxwell粘弹性流体模型,推导出阻尼力的数学表达式。(2)胶泥吸能器减振性能的验证。通过使用Matlab/Simulink模块编制程序模拟对象系统在激励作用下做受迫振动的响应。得出正弦激励及脉冲激励下胶泥吸能器与液压阻尼器防护性能的比较结果。为将胶泥吸能器应用于核电厂管道振动防护提供性能依据。(3)胶泥吸能器在管段中的减振特性模拟。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核电厂的一段主给水管道模型进行了结构动力学分析与比较,获得减振防护的依据。进而模拟了装加了胶泥吸能器后该核电厂主给水管道模型的结构动力学性能并与前一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所设计的胶泥吸能器具有较好的防护性能。

郭北涛[9](2010)在《电磁阀检测系统的研发及相关流体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磁阀是工业控制系统中重要的执行元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鉴于我国目前尚没有功能完备且技术先进的电磁阀自动检测设备,本论文以某电磁阀生产企业的项目为背景研发了一套多功能和智能化的电磁阀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的研发对推动电磁阀企业的生产及电磁阀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技术及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电磁阀检测系统的开发和相关流体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首先进行了电磁阀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该方案可分为计算机测控系统和流体控制系统两大部分,其中对于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开发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着重研究上位工控机与下位机PLC组成的集成控制方案,并讨论了硬件结构和配置及硬件抗干扰技术;软件方面以虚拟仪器技术的设计思想为指导,设计了电磁阀各项性能试验的测试平台,采用Labview开发了测控软件,该软件可自动完成对电磁阀的性能测试,具有数据采集、控制、数据分析、结果数据库管理和打印输出以及用户界面等功能。2.电磁阀试验台具有频繁使用且间歇动作的特性,管路内流体经常以非恒定流状态频繁振荡,导致管路振动继而损坏高精度传感器和流体元件。因此,本论文对电磁阀试验台主测试管路的动态特性进行研究,运用阻抗分析法分析主测试管路发生谐振的条件以及该管路在频率域内的压力传递特性。采用流体管路频域模型的近似方法对主测试管路的压力比频率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仿真研究对流体管路的几何尺寸和管路的长度等因素作出了合理的结构设计。3.分析了诱发液压冲击和脉动产生的机理,计算了最大冲击压力和泵源脉动频率。因在实际的流体系统中根本消除压力冲击和振动源的脉动是极其困难的,采用调整系统的阻抗特性(如改变管长和元件结构等)又要受到系统合理设计的限制(如系统正常运行工况、元件安装空间方位等),因此,采用蓄能器以衰减或吸收液压冲击和脉动。通过对蓄能器的消减作用及其动态特性的分析,进而合理选择蓄能器的相关参数,使蓄能器达到最佳的减振效果。4.设计了电磁阀试验台流体系统的压力控制方案。针对该流体系统中压力难于精确控制的问题,分析了变频泵控调压的压力控制原理,并对压力控制的关键元器件进行了合理选择。建立了流体系统压力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模糊控制和PID控制各自的优点,选择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为系统压力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系统泄漏试验和密封试验中。5.基于以上流体控制技术关键问题的研究,设计了流体试验台和阐述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在现场搭建完成所设计的试验台。遵循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研究了不同类型电磁阀产品的出厂试验和型式试验的试验方法和流程。最后对所设计和开发电磁阀检测系统进行了实际运行及进行了电磁阀的各项性能检测现场试验。现场试验不仅验证了本文对于电磁阀检测系统的研发和相关流体控制技术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可行的,同时也表明该电磁阀检测系统不但完全满足电磁阀产品生产的需要,而且功能完善、自动化程度高且具有极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本文的相关研究不仅为成功开发一个高性能的电磁阀检测系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同时对自动化测控领域和相关流体控制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也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王晓斌,胡军华,宋飞飞,路海晋[10](2010)在《活塞蓄能器式管路阻尼器的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路阻尼器常用于管路系统,具有较低的冲击位移和低速阻力。建立一种新型活塞蓄能器式管路阻尼器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改变活塞与缸体之间密封间隙、缸体直径、节流阀尺寸及液体黏度,对其低速阻力和正弦负载响应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密封间隙、缸体直径及液体黏度对阻尼器的低速阻力及正弦负载响应活塞位移有一定的影响。

二、带能量吸收器的管道动态特性及地震响应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能量吸收器的管道动态特性及地震响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半主动控制隔离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半主动控制隔离器模型求解
3 半主动控制隔离器技术进展
    3.1 半主动控制方法
    3.2 可变刚度隔离器研究
        3.2.1 连续变化刚度隔离器
        3.2.2 开关刚度隔离器
    3.3 可变阻尼隔振器研究
    3.4 可变刚度-可变阻尼混合隔振器
    3.5 其他类型隔振器
4 半主动控制隔离器实际应用领域
    4.1 航空系统
    4.2 桥梁及建筑抗地震领域
    4.3 车辆领域应用
    4.4 精密仪器领域应用
    4.5 舰船领域的应用
5 讨论
    5.1 半主动控制方法讨论
    5.2 半主动控制隔离器结构参数性能讨论
    5.3 半主动控制隔振抗冲设计指南
6 总结与展望

(2)典型海运散矿的关键物性参数对液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理试验研究现状
        1.2.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室物理振动台试验与PFC流固耦合理论
    2.1 概述
    2.2 振动台系统
        2.2.1 系统
        2.2.2 振动台
        2.2.3 CY200孔隙水压力传感器
        2.2.4 JC-TS土壤水分检测仪
    2.3 PFC流固耦合理论
        2.3.1 概述
        2.3.2 流体与颗粒的相互作用方式
        2.3.3 PFC中流固耦合功能
        2.3.4 PFC中流体与颗粒相互作用原理
        2.3.5 流体在颗粒孔隙的流动方程
    2.4 PFC流固耦合模型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3 流态化货物室内振动台试验对离散元数值模型的验证
    3.1 振动台试验研究方案
    3.2 流态化货物振动台试验
        3.2.1 试验准备
        3.2.2 试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PFC模型模拟结果的验证
        3.3.1 PFC数值模拟参数标定
        3.3.2 振动台数值模拟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流态化货物振动过程中的液化机理研究
    4.1 含黏粒的易流态货物振动过程中颗粒与水的相互作用的运动机理
    4.2 关键物性参数对流态化货物在振动过程中的液化影响
        4.2.1 粒径级配对流态化货物液化的影响
        4.2.2 有效内摩擦角对流态化货物液化的影响
        4.2.3 初始孔隙比对流态化货物液化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皮囊式管道消振器吸收压力冲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液压冲击现象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皮囊式管道消振器结构设计及其理论分析
    2.1 皮囊式管道消振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2 压力冲击特性分析
    2.3 皮囊式管道消振器吸收压力冲击特性分析
    2.4 液压管路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皮囊式管道消振器关键参数的优化仿真分析
    3.1 皮囊式管道消振器仿真模型
    3.2 皮囊式管道消振器扩张腔体积优化仿真分析
    3.3 皮囊式管道消振器阻尼孔孔数优化仿真分析
    3.4 皮囊式管道消振器初始充气压力优化仿真分析
    3.5 皮囊式管道消振器综合优化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皮囊式管道消振器吸收压力冲击试验研究
    4.1 压力冲击试验系统
    4.2 穿孔管阻尼孔孔数试验研究
    4.3 皮囊初始充气压力试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面向汽车碰撞安全的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汽车缓冲装置研究进展
        1.2.1 薄壁压溃元件的耐撞性研究现状
        1.2.2 被动吸能式保险杠系统
        1.2.3 可调节式保险杠系统
    1.3 磁流变材料与磁流变缓冲装置研究现状
        1.3.1 磁流变材料与磁流变效应
        1.3.2 磁流变缓冲装置研究现状
    1.4 目前磁流变缓冲装置在冲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4.1 吸能方式单一
        1.4.2 磁场利用率低
        1.4.3 控制介质悬浮稳定性差
        1.4.4 存在的其它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汽车碰撞特点
    2.3 工作模式选择
    2.4 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总体设计概念
    2.5 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工作原理
    2.6 总缓冲力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冲击载荷下波纹压溃元件轴向压溃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波纹压溃元件的结构与材料特性
        3.2.1 波纹压溃元件的结构
        3.2.2 材料特性
    3.3 波纹压溃元件的轴向压溃力学分析
        3.3.1 压溃变形阶段的划分
        3.3.2 弹性变形阶段的力学分析
        3.3.3 塑性变形阶段的力学分析
        3.3.4 过渡阶段的力学分析
        3.3.5 密实段的力学分析
    3.4 压溃特性评价指标
    3.5 落锤冲击试验平台搭建
        3.5.1 落锤式冲击试验机
        3.5.2 传感采集系统
        3.5.3 冲击试验平台工作原理
    3.6 波纹压溃元件的高速冲击试验
        3.6.1 波纹压溃元件尺寸及试验条件
        3.6.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力学模型分析
    4.1 引言
    4.2 磁流变胶泥本构模型
        4.2.1 磁流变胶泥流变学特性
        4.2.2 建立磁流变胶泥的流变学模型
        4.2.3 模型参数辨识
    4.3 基于Herschel-Bulkley(HB)模型的力学模型
        4.3.1 基于HB模型的总压降分析
        4.3.2 磁流变胶泥在波纹压溃元件的流变学分析
        4.3.3 磁流变胶泥在轴向流道的流变学分析
        4.3.4 磁流变胶泥在环形流道的流变学分析
        4.3.5 磁流变胶泥在径向流道的流变学分析
    4.4 基于改进HB模型的力学模型(HBM模型)
        4.4.1 基于HBM模型的总压降分析
        4.4.2 流道内的局部损耗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设计方法与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基于HBM模型的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设计方法
    5.3 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设计
        5.3.1 设计目标
        5.3.2 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结构设计
        5.3.3 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磁路设计
    5.4 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样机与冲击试验条件
        5.4.1 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样机
        5.4.2 冲击试验条件
    5.5 试验结果分析与设计方法验证
        5.5.1 流道分析
        5.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5.3 设计方法验证
    5.6 惯性效应的影响
        5.6.1 惯性效应压降
        5.6.2 惯性效应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动力学分析
    6.1 引言
    6.2 简化的缓冲力模型
    6.3 模型参数辨识
        6.3.1 非可控流道模型参数辨识
        6.3.2 径向流道模型参数辨识
        6.3.3 局部损耗阻尼系数
    6.4 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动力学模型
    6.5 简化模型有效性验证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E.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5)小口径火炮关键零件及自动机性能退化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装备性能退化建模方法研究
        1.2.2 火炮发射动力学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1.2.3 火炮性能退化建模研究
        1.2.4 非线性迟滞系统建模及其参数识别算法研究
    1.3 火炮自动机性能退化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行文安排
2 火炮自动机性能退化关键因素分析
    2.1 性能退化的相关概念与分析过程
        2.1.1 装备退化失效分析的基本概念
        2.1.2 多退化系统退化失效分析
        2.1.3 退化敏感参数的选取原则
        2.1.4 基于失效物理的性能退化建模
    2.2 某小口径火炮自动机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2.2.1 结构组成
        2.2.2 工作原理
    2.3 某小口径火炮自动机性能退化关键因素分析
        2.3.1 内弹道性能退化及其影响
        2.3.2 多股簧性能退化及其影响
        2.3.3 其他退化因素及其影响
        2.3.4 研究对象及其退化敏感参数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考虑身管磨损的内弹道性能退化建模方法研究
    3.1 磨损身管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3.1.1 基于分片拼接法的身管几何模型及其有限元模型
        3.1.2 身管有限元模型的直接编写法
        3.1.3 基于节点偏移法的磨损身管有限元模型
    3.2 计及弹带挤进过程热生成和材料热物性的内弹道建模和计算
        3.2.1 弹丸与身管耦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2 有限元模型验证及结果分析
    3.3 考虑身管磨损的内弹道性能退化规律研究
        3.3.1 身管磨损后弹后空间体积增大量的计算
        3.3.2 身管磨损对火炮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多股簧非线性模型及其参数识别算法研究
    4.1 多股簧实验及其非线性响应模型的参数识别算法
        4.1.1 多股簧的力/位移实验及其响应模型
        4.1.2 多股簧参数识别的自适应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AUKF)
        4.1.3 基于AUKF算法的多股簧BW模型参数辨识结果和分析
    4.2 多股簧性能退化模型及其参数识别算法
        4.2.1 多股簧的性能退化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4.2.2 多股簧参数识别的改进反向差分演化算法(WODE)
        4.2.3 基于WODE算法的多股簧参数辨识过程和结果分析
        4.2.4 多股簧性能退化模型
    4.3 多股簧性能退化后的非典型损伤建模研究
        4.3.1 多股簧性能退化后的静态、低速动态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4.3.2 多股簧损伤量的提取和损伤模型的构造
    4.4 本章小结
5 小口径火炮自动机性能退化建模与分析
    5.1 自动机多刚体模型及多股簧性能退化影响分析
        5.1.1 自动机多刚体模型
        5.1.2 不同多股簧响应模型对自动机运动性能的影响
        5.1.3 多股簧性能退化对自动机运动性能的影响
    5.2 自动机刚柔耦合模型及内弹道性能退化影响分析
        5.2.1 自动机刚柔耦合模型
        5.2.2 内弹道性能退化对自动机运动性能的影响
    5.3 内弹道性能和多股簧性能同时退化对自动机运动性能的影响
        5.3.1 计及内弹道和多股簧性能同时退化的自动机刚柔耦合模型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主要工作以及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振动监测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的动态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管道振动基本理论
    2.1 振动原理
        2.1.1 振动概述
        2.1.2 振动分类
        2.1.3 单自由度振动理论
        2.1.4 多自由度振动理论
    2.2 管道系统振动的原因
    2.3 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振动分析
    2.4 管道减振措施
        2.4.1 提高管道系统固有频率和刚度
        2.4.2 减小扰动和压力波动
        2.4.3 阻尼器类减振装置
    2.5 管道振动测量
    2.6 管道振动监理工作
        2.6.1 监理依据
        2.6.2 管道支吊架安装时工程进度控制
        2.6.3 管道减振装置和限位装置安装工程投资控制
        2.6.4 管道振动和冲击的治理工程质量控制
        2.6.5 管道主要减振装置检查监理过程控制要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凝结水管道振动的治理
    3.1 振动系统与现场情况概述
        3.1.1 设备情况
        3.1.2 振动情况现场调研
    3.2 管道振动原因分析和减振方案设计
        3.2.1 振动主要原因分析
        3.2.2 管道振动治理原理和技术方案
    3.3 减振效果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低、压给水管道振动的治理
    4.1 振动系统与现场情况概述
        4.1.1 设备情况
        4.1.2 振动情况现场调研
    4.2 管道振动治理方案
        4.2.1 方案制定基本原则
        4.2.2 管道振动治理施工措施
    4.3 模态分析
        4.3.1 固有频率和振型计算分析
        4.3.2 模态计算分析结果
    4.4 管道应力计算
        4.4.1 计算标准、软件以及工况说明
        4.4.2 管道应力计算概述
    4.5 管道应力计算结果
    4.6 减振后管道对泵接口法兰的推力和力矩计算
    4.7 振动治理效果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非锚固圆柱形储液罐地震模拟及提离响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工程背景和意义
    1.2 非锚固浮顶油罐的结构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1.3.1 储液罐的震害调查及其特点
        1.3.2 储液罐的抗震研究
    1.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5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相关理论
    2.1 地震实验方法研究
        2.1.1 传统抗震实验方法
        2.1.2 混合抗震实验方法
    2.2 地震模拟振动台
        2.2.1 振动台系统
        2.2.2 振动台台阵系统
    2.3 地震输入信号的选择和设计方法
        2.3.1 地震和地震波
        2.3.2 地震波的选择
        2.3.3 地震波的场地类别
        2.3.4 人工地震波的拟合
    2.4 本章小结
3 储液罐模型系统的地震模拟实验
    3.1 地震模拟实验目的和方法
    3.2 地震模拟振动台介绍
    3.3 模型罐设计与制作
        3.3.1 模型罐几何参数设计
        3.3.2 模型罐种类
        3.3.3 模型罐材料及壁厚设计
        3.3.4 振动台保护装置设计
        3.3.5 模型罐的制作和运输
    3.4 数据的采集
        3.4.1 数据采集系统
        3.4.2 传感器的选择
        3.4.3 测点的布置
        3.4.4 传感器的布置
    3.5 地震输入信号的选择和设计
        3.5.1 地震波的数量
        3.5.2 地震波的动力特征
        3.5.3 实验用地震波场地类别介绍
        3.5.4 实验用地震波介绍
    3.6 实验工况
    3.7 实验过程
    3.8 本章小结
4 模型罐加速度及频谱研究
    4.1 加速度时程分析
        4.1.1 加速度时程研究方法的探索
        4.1.2 经处理后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及实验结果分析
    4.2 实验频谱分析
        4.2.1 实验频谱研究方法的探索
        4.2.2 空罐频谱分析
        4.2.3 半罐频谱分析
        4.2.4 满罐频谱分析
        4.2.5 浮顶罐频谱分析
        4.2.6 不同工况下频谱比较
    4.3 有限元模拟及设计规范频谱分析
        4.3.1 结构频率计算的理论方法
        4.3.2 结构频率计算的分析模型
        4.3.3 实验用模型罐材料力学性能实验
        4.3.4 有限元模拟分析
        4.3.5 设计规范频率计算
        4.3.6 实验、数值模拟、设计规范结果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地震动多维特性对模型罐提离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
    5.1 同时考虑储液罐竖向绝对位移和罐底部提离的重要性
    5.2 模型罐竖向绝对位移和提离的测量原理
        5.2.1 测量仪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5.2.2 模型罐绝对位移和提离的测量原理
    5.3 模型罐提离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5.4 X、Z向激励对提离响应影响的比较
        5.4.1 半罐模型位移和提离时程曲线
        5.4.2 满罐模型位移和提离时程曲线
        5.4.3 浮顶罐模型位移和提离时程曲线
        5.4.4 X、Z向激励下各模型罐位移和提离数据
        5.4.5 X、Z向激励下各模型罐位移和提离响应分析
        5.4.6 X、Z向激励下各模型罐提离响应规律量化分析
    5.5 一维与二维激励对提离响应影响的比较
        5.5.1 一维与二维激励下各模型罐位移时程曲线
        5.5.2 一维与二维激励下各模型罐位移和提离数据
        5.5.3 一维与二维激励下各模型罐位移和提离响应分析
        5.5.4 一维与二维激励下各模型罐提离响应规律量化分析
    5.6 二维组合激励中Z向分量加速度变化对提离响应的影响规律
        5.6.1 Z向分量加速度变化对半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5.6.2 Z向分量加速度变化对满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5.6.3 Z向分量加速度变化对浮顶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5.6.4 Z向分量加速度变化对各模型罐提离响应的量化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多种重要因素对模型罐提离响应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
    6.1 地震激励频率对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6.1.1 频率对半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6.1.2 频率对满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6.1.3 频率对浮顶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6.1.4 频率对各模型罐提离响应的量化分析
    6.2 地震激励加速度对提离响应的影响
        6.2.1 加速度对半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6.2.2 加速度对满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6.2.3 加速度对浮顶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6.2.4 加速度对各模型罐提离响应的量化分析
    6.3 液位高度及浮顶情况对提离响应的影响
    6.4 实测天然地震波对提离的影响
        6.4.1 地震反应谱和响应系数与模型动态响应关系的研究
        6.4.2 各天然波激励下三种模型罐的位移响应研究
        6.4.3 各天然波激励下三种模型罐的提离响应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动液压力与模型罐提离动态响应关系的研究
    7.1 雨流计数法原理
    7.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7.3 X向和Z向激励的动液压力比较及其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7.3.1 动液压力与半罐模型提离响应的关系
        7.3.2 动液压力与满罐模型提离响应的关系
        7.3.3 动液压力与浮顶罐模型提离响应的关系
    7.4 一维和二维激励下的动液压力比较及其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7.4.1 半罐模型的动液压力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7.4.2 满罐模型的动液压力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7.4.3 浮顶罐模型的动液压力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7.5 浮顶对动液压力的影响及其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7.5.1 X向激励下有无浮顶对动液压力的影响及其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7.5.2 Z向激励下有无浮顶对动液压力的影响及其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7.6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奖励

(8)胶泥吸能器减振性能的模拟及在核电中应用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核电厂内管道的振动特性
        1.2.1 静态振动详述
        1.2.2 瞬态振动详述
    1.3 核电厂管道振动防护标准
        1.3.1 静态振动
        1.3.2 瞬态振动
        1.3.3 ASME/O&M关于管道振动的标准
    1.4 减振分类及常用减振措施
        1.4.1 减振的几种分类
        1.4.2 常用的减振措施
    1.5 核电厂管道的振动防护措施
        1.5.1 基于核电厂管道而提出的减振措施
        1.5.2 国内外现行核电厂减振措施简介
        1.5.3 典型阻尼器性能比较
    1.6 胶泥吸能器简介
        1.6.1 胶泥吸能器
        1.6.2 胶泥吸能器的发展及应用
    1.7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2章 胶泥吸能器的数学建模
    2.1 引言
    2.2 胶泥吸能器的力学模型
        2.2.1 粘性流体吸能器的数学模型
        2.2.2 速度相关指数的选择
        2.2.3 阻尼系数的确定
    2.3 胶泥吸能器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4 胶泥吸能器的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胶泥吸能器减振性能初探
    3.1 引言
    3.2 胶泥吸能器的防护性能
        3.2.1 单自由度系统描述
        3.2.2 单自由度动态响应的模拟
        3.2.3 模拟结果分析
    3.3 两种阻尼器的抗振特性比较
        3.3.1 激励类型及Matlab/Simulink模块编程结果
        3.3.2 简谐激励下系统振动响应防护比较
        3.3.3 单位脉冲激励下系统振动响应防护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胶泥吸能器在管段中的力学模拟
    4.1 引言
    4.2 模拟单元的描述
        4.2.1 SOLID(三维体单元)
        4.2.2 COMBIN(连接单元)
    4.3 管道建模
        4.3.1 实际管段
        4.3.2 ANSYS中模型的建立
    4.4 管道振动动力学分析
        4.4.1 管道模态分析
        4.4.2 管道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4.4.3 管道的谐响应分析
    4.5 胶泥吸能器的参数设计
        4.5.1 胶泥吸能器参数的选取
        4.5.2 安装位置的选择
        4.5.3 减振效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电磁阀检测系统的研发及相关流体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电磁阀检测技术
        1.2.2 流体控制技术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1.3.1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1.3.2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电磁阀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2.1 电磁阀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测试参数
        2.1.1 电磁阀的原理和特点
        2.1.2 电磁阀的性能测试参数
    2.2 电磁阀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1 电磁阀检测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2.2.2 电磁阀检测系统总体结构的功能分析
    2.3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2.3.1 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2.3.2 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测试管路的动态特性分析
    3.1 液压管道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方法
        3.1.1 管道动态基本方程
        3.1.2 流体管路的频率特性分析
        3.1.3 流体管路频率特性模型的近似方法
    3.2 流体管道的阻抗分析法
        3.2.1 流体管道的压力比频率特性
        3.2.2 流体管道的压力比频率特性的算法实现
    3.3 流体管路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恒定流动诱发液压冲击和脉动的研究
    4.1 管内非恒定流动的基本概念
    4.2 液压冲击对流体系统的影响
        4.2.1 压力冲击发生的物理过程
        4.2.2 压力冲击波的传递速度
        4.2.3 流体系统压力冲击的最大压力升高值
        4.2.4 压力冲击对流体系统的影响
    4.3 压力脉动对流体系统的影响
        4.3.1 流体系统压力脉动机理分析
        4.3.2 柱塞泵压力脉动机理分析
    4.4 蓄能器在流体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动态特性分析
        4.4.1 蓄能器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4.4.2 消除压力脉动的蓄能器的动态特性分析
        4.4.3 消除压力脉动的蓄能器的动态特性仿真研究
        4.4.4 电磁阀试验台流体系统选用蓄能器组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体压力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研究
    5.1 流体压力控制技术在电磁阀性能测试中的应用
        5.1.1 流体系统压力控制方案的设计
        5.1.2 变频泵控技术在流体压力控制中的应用
        5.1.3 比例阀控技术在流体压力控制中的应用
    5.2 变频泵控压力控制方案的研究
        5.2.1 变频泵控压力控制原理和关键元件的选择
        5.2.2 系统压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5.3 变频泵控系统压力控制策略和仿真研究
        5.3.1 流体压力控制策略
        5.3.2 仿真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磁阀性能检测的试验研究
    6.1 流体试验台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6.2 试验要求
        6.2.1 检测系统的运行原则
        6.2.2 检测系统的试验方法
    6.3 检测方案和检测主操作界面的设计
        6.3.1 检测方案的制订
        6.3.2 检测主操作界面的设计
    6.4 预检试验
        6.4.1 自检试验
        6.4.2 空载试验
    6.5 出厂试验
        6.5.1 动作试验
        6.5.2 密封试验
        6.5.3 泄漏试验
    6.6 型式试验
        6.6.1 Kv值试验和流阻试验
        6.6.2 响应时间试验
        6.6.3 寿命试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活塞蓄能器式管路阻尼器的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模型
    1.1 阻尼器流量平衡方程
    1.2 阻尼器活塞力平衡方程
    1.3 左右节流阀力平衡方程
    1.4 蓄能器力平衡方程
    1.5 阻尼器左右两腔流量方程
    1.6 蓄能器气体状态方程
    1.7 蓄能器气体流量方程
2 仿真分析
    2.1 低速阻力仿真
    2.2 正弦负载作用下活塞位移曲线
3 结论

四、带能量吸收器的管道动态特性及地震响应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半主动控制隔离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途径[J]. 曾泽璀,张磊,闫明,张春辉.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21(12)
  • [2]典型海运散矿的关键物性参数对液化影响的研究[D]. 徐华德.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皮囊式管道消振器吸收压力冲击特性研究[D]. 陈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面向汽车碰撞安全的磁流变胶泥缓冲装置研究[D]. 付本元. 重庆大学, 2017(12)
  • [5]小口径火炮关键零件及自动机性能退化建模方法研究[D]. 丁传俊.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振动监测与控制研究[D]. 王晨.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3)
  • [7]非锚固圆柱形储液罐地震模拟及提离响应实验研究[D]. 方舟. 浙江大学, 2012(03)
  • [8]胶泥吸能器减振性能的模拟及在核电中应用的探索[D]. 吴寒薇.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9]电磁阀检测系统的研发及相关流体控制技术的研究[D]. 郭北涛. 东北大学, 2010(03)
  • [10]活塞蓄能器式管路阻尼器的仿真分析[J]. 王晓斌,胡军华,宋飞飞,路海晋. 机床与液压, 2010(08)

标签:;  ;  ;  ;  ;  

吸能器管道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