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加入WTO与供销合作社的对策

论我国加入WTO与供销合作社的对策

一、谈加入WTO与供销社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梁[1](2007)在《WTO农业协定下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透视WTO农业协议的形成机理、变迁规律及运行效果,准确定位我国农业政策与WTO农业规则的冲突点,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一套农业政策调整政策建议。首先本文解读了WTO农业协议创立与变迁,从该协议对成员国农业政策的影响以及执行情况两个角度,分析了该协议的运行效果。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一是WTO农业协议对成员国农业政策有一定影响,但不够明显。二是WTO农业协议大致上得到执行,但有不少因素影响了其执行效率。其次,构建了国家的农业政策调整行为假说,以WTO农业协议框架下各国的农业政策调整行为,检验了相应假说。结果表明,尽管各国农业政策调整的目标相同,但采取的行为方式却不尽一致。实力雄厚的农业贸易大国往往以主动式调整为主、被动式调整为辅,必要时可通过修订游戏规则的方式,来达到战略调整的目的;而力量较弱的农业贸易小国多表现为被动、服从式调整,当然对符合国家长期利益方向的政策也会主动调整,但没有能力独自以规则修订者的身份来设置例外条款,以保障本国的特殊利益。不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遇到农业政策冲突点问题时,往往要进行成本收益的权衡分析,决定是否及如何调整,才能使反映主导利益集团愿望的国家利益最大化。再次,在对WTO农业规则进行理论透视,并描述中国农业政策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辨识了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政策的冲突点,且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中国一系列特殊的农业政策安排,与WTO农业规则之间的一系列规则冲突中,以弱势冲突为主,强势冲突为辅。弱势冲突主要包括:转轨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背景差异、农产品关税、进口配额、国营贸易、增值税制度、进口商品检验制度、粮食保护价、农业投入补贴等方面的冲突;强势冲突主要有: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外贸经营权、限量登记制度等领域的冲突。最后,针对上述冲突点,分别从战略性与策略性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一揽子方案建议。包括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逐步化解体制冲突的战略性调整建议,消除一系列具体农业政策冲突点的策略性调整建议,以及参与以后新的多边农业贸易谈判的对策。

邓云锋[2](2007)在《中国渔业中介组织研究》文中指出渔业中介组织是指与渔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中间组织,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直接从事渔业生产及渔产品交易,而是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遵循独立、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凭借其特有的社会服务、沟通交流、公正鉴定和监督管理等功能,沟通政府与渔业企业之间、渔业企业与渔业企业或渔民之间的信息、协调双方的利益,为渔业产业各主体提供各种服务的社会自律组织。渔业中介组织可分为渔业社会中介组织和渔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当前,我国的渔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渔业资源面临严重枯竭;渔业产业性矛盾日益突出;渔业监督管理困难;渔民收入不断减少等。从产业组织角度考虑,我国渔业问题的根源在于渔民的分散化经营和渔业经济发展的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渔民人数众多,缺乏组织且分布不均衡,使得政府对渔业的监管成本高,渔业管理政策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而渔业中介组织能够组织渔民进行大规模生产,实现渔业的规模效益,在政府和渔民的博弈中,可以起到协调二者的利益关系,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对于解决我国渔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发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渔业中介组织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渔业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从中介组织的相关理论入手,利用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学、环境资源经济学、规模经济理论和产业链、产业集群、政府经济学、博弈论等理论方法,研究了渔业中介组织的形态、类型、发展阶段,及其发育机制等理论问题,初步构建了渔业中介组织的理论框架。通过分析我国渔业中介组织发展面临的契机,借鉴国外渔业中介组织的发展经验和考察我国部分沿海地区的渔业中介组织的发展情况,提出了我国渔业中介组织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以及具体对策。在内容安排上,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导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引出本文研究的意义。第一章,中介组织及相关理论。分析了中介组织的概念、类型、功能,梳理了研究中介组织的一些理论方法,为研究渔业中介组织奠定基础。第二章,渔业中介组织形态及其作用。结合渔业产业的特性,对渔业中介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渔业中介组织的类型、发展阶段及其作用。第三章,渔业中介组织的发育机制。研究了渔业中介组织的形成机理,从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渔业中介组织的发育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渔业中介组织的发育模型,并对影响渔业中介组织发育的因素进行了总结。第四章,国内外渔业中介组织发展状况及其启示。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其次介绍了我国的渔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以及各地区渔业经济组织等渔业中介组织的发展情况,以及日本、美国、韩国等国渔业中介组织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渔业中介组织建设的启示。第五章,中国渔业中介组织发展的契机。从政府职能转变、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与渔业中介组织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渔业中介组织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中国渔业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对策。分析了我国渔业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发展思路及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并从政府角色、制度建设、以及政策支持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渔业中介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

李辉[3](2006)在《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棉花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新疆是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棉花种植省区,其棉花产量约占中国棉花总产量的1/3强和世界棉花总产量的近8%,棉花产业在新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棉花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棉花产量不断增加,己成为新疆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加入WTO后,中国棉花市场与世界棉花市场融合在一起,棉花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深化发展。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其棉花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力?棉花产业是否会因此受到重大冲击?应采取什么措施提升新疆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进行研究的新课题。 本论文研究运用产业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棉花商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及抽象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本论文除导言外,共分八章,主要研究和阐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导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回顾,并说明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介绍了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概述有关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重点阐述了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理论。 第二章,分析世界棉花生产发展、种植布局、消费和出口贸易的现状,并对中国棉花生产、消费以及出口贸易的状况进行剖析,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大背景。 第三章,在简要回顾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疆棉花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新疆棉花在中国棉花市场上所拥有的优势,是本文研究的另一背景。 第四章,界定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含义,构建评价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对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度量。 第五章,借鉴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结合新疆棉花产业的实际,设计出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范式”,分析了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关联产业、经营主体和政府政策等五大因素对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用。

韩晓翠[4](2006)在《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家庭承包制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我国加入WTO,把小规模分散的农户迅速推向了瞬息万变的市场,导致农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日益严重。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既是一个重大的政策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单从农业的角度说,实践表明,发展市场农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化是组织主体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不同方式将具有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较弱、科技水平低等传统职业特征的农民转变为有组织进入市场与社会,并且能够获得与其他阶层同等待遇的现代农民的过程。本文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从诱因、均衡和效率三个角度对农民组织化的历史变迁加以研究,评述了农民组织从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至人民公社再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诱致性因素;其次,从横向上对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典型公司+农户、农村经纪人、产地批发市场的绩效进行比较,得出合作经济在农业领域异常活跃的原因;再次,结合合作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从横向上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的绩效进行了比较,得出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要的载体;最后依据行业自治理论对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可行性加以论证。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家庭承包责任制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我国加入WTO,把小规模分散的农民迅速推向了瞬息万变的市场。由于个体生产经营者的一系列组织缺陷,使得分散的农民与社会化的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农业发展不仅受到资源短缺的约束,而且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影响,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增收困难。与此同时,我国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且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的考验,因此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单家独户进入市场的局面,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改变国民收入分配向城市倾斜的格局,增加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我国农民组织化的道路是漫长、艰难的,也是充满希望的。建国后我国农民

金赛美[5](2006)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被视作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撑。无论是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长远目标,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开展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纵向的角度,梳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演变的过程,探讨我国在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从横向展开的角度,剖析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结构和机制,把握其主要特征。在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外对比分析,在厘清相互间的现存差异性的同时,强调应尽可能地借鉴那些体现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共同特征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求稳步推进WTO框架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摘要如下: 导论部分对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般商品市场,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所谓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农产品市场的有机统一体。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多分别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分开进行,迄今尚未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集中、深入研究的有效成果。结合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践的具体特征,试图综合运用农产品流通理论、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农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并尝试解决一些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研究中客观存在但却被忽略的重要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产生形成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为标志,到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来看,近年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主体

李英宣[6](2006)在《后WTO时代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自2004年12月11日起,中国政府取消了对外商投资商业零售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这标志着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步入了后WTO时代,外资零售企业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国并与内资零售企业同台竞技。零售业在一国经济中具有控制市场、决定生产、影响金融的作用,因此在后WTO时代,促使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壮大是尤为重要的。在实践中,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壮大具体表现为中国零售企业的做大做强。然而,在后WTO时代,中国零售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并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抗衡,这取决于其制定的发展战略。因此,本文选择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选择此课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然后分析了中国零售企业在后WTO时代的发展环境,主要是采用PEST的方法分析其所处的宏观环境,并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探讨了其行业环境,从而发现了中国零售企业在后WTO时代面临的发展机遇及威胁。接着分析了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现状,采用实证分析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内外资零售企业在规模发展、业态发展、空间布局以及扩张战略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内资零售企业在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明确其发展的方向;同时,又对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进行了SWOT总结,以进一步认清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现状。最后,结合中国零售企业在后WTO时代面临的机遇、威胁,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本文从规模发展、空间布局、扩张、业态以及营销战略这五个方面设计了中国零售企业在后WTO时代的发展战略。

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商业联合会课题组[7](2006)在《中国化肥市场:改革发展思路与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下)》文中认为

张海森[8](2005)在《不同市场协整条件下取消MFA对中国棉业经济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棉花供求形势的巨大变化,1999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棉花市场体系,而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相关承诺,也必将对中国棉花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市场协整理论和方法,研究国内外和国内不同地区棉花价格传递规律,客观地评估新形势下中国棉花市场运行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棉花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外棉花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中国棉花价格和国际棉花价格相互影响,存在双向的因果互动关系。由于中国在棉花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棉花供求关系显着地影响国际棉花价格的波动。而且棉花主销区比主产区对国际棉花价格的影响更大。误差纠正模型则显示,当短期内中国和国际棉花价格偏离长期均衡时,价格的调整速度也越来越快。但另一方面,国内配额管理、国营贸易限制、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约着中国棉花的生产、流通和进出口贸易。 作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中国纺织服装业对外依存度高,深受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2005年1月1日起将全部取消“多种纤维协定”(MFA)项下的纺织品服装配额,从而有可能引起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进而影响作为重要纺织原料的棉花的生产和贸易。本文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模拟取消MFA以及取消配额后实施不同的贸易安排对中国棉花价格和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地,我们在对中国不同地区棉农的供给价格弹性进行估计的基础上,研究了取消MFA后国际棉花价格上涨对中国棉花产出和价格等影响。结果表明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一体化进程将促进中国棉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将有助于中国棉农的就业和增收。最后,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棉花市场体系的政策建议。

叶长卫[9](2005)在《新时期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这一新时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历史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经济工作的重点,同时这一时期对农产品优质化、农业发展区域化、农业经营产业化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一切都要求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必须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在此新背景下,农业产业化这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并且在山东、浙江等地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农业产业化甚至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继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之后的第三次农村革命。与其同时随着产业化理论的逐渐完善、产业化实践中种种不协调问题的凸现,合作经济组织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弥补产业化经营不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从理论上讲,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对伴生兄弟,互有需要,互相促进,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经济基础,两者协调发展会实现双赢的目标。同时,两者的发展又都有利于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促进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完成与实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供销合作社,实际上涵盖了合作经济组织除了农业保险与信贷功能以外的所有经营内容,是农村最具优势的合作经济组织。从历史发展来看,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历来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央对供销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视,1995年中央5号文件、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以及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都曾明确地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了供销合作社。显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已成为供销合作社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20世纪末以来,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现在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湖北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其中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农业产业化经营不能有效地与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供销合作社嫁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湖北省供销合作社近年来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立足于促

王春晓[10](2005)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新疆棉区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棉区,其发展质量对稳定和提升我国棉花生产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的视角出发对新疆棉花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农业结构调整中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特征及其发展态势,从宏观的制度因素和微观的棉农经营决策行为两方面探讨了影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效率进行了评价。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析,该部分内容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新疆棉花产业比较优势及其竞争力分析。在研究全国棉区生产区域专业化变迁的基础上研究了新疆棉花产业的演进历程,并对新疆棉花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新疆棉花产业高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潜力。结果表明,优越的自然禀赋条件使全国棉花布局向新疆集中,棉花生产在新疆农业发展中居于主导产业地位,棉花仍是新疆主要农作物中综合优势最强的农产品。 从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生产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理论的基础上,利用DRCC法分析了新疆棉花的比较优势,并与全国其他主产棉区进行了对比;利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对影响新疆棉花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区域分工专业化与新疆棉花比较优势变动的相关性;同时对新疆棉花生产的优势区域进行了测算划分。结果显示:1998年以后中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已丧失,但新疆棉花生产一直具有比较优势。棉花的国际市场价格、亩生产成本、亩用工作价、亩农药费与新疆棉花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区域分工专业化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棉花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发展并不是根据其绝对优势的变化而调整的,而是与棉花的比较优势变化基本相符,但呈现出阶段性的波动;新疆植棉业的发展已表现出理性发展的态势。在本部分的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纺织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新疆植棉大省地位不相符的是新疆纺织业的综合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部分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微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观因素中主要从棉农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在宏观因素中主要从制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微观影响因素出发,在分析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户与政府博弈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化程度与农户收入的相关性。研究了市场化进程中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分析了价格波动、经营风险与新疆棉花的生产供给反应。农户的投资行为是决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新疆农户农业投资结构与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棉花政策、价格波动对新疆棉农生产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生产结构的选择,不仅依赖于农户所拥有的自然察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成熟程度,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农民按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增收。新疆的市场化程度远低于经济发达省区的水平,在全国处于非常落后的地位,但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善。利用Nerfove模型对新疆棉花生产供给反应的分析发现,价格、经营风险和种植习惯是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新疆棉农在棉花种植中表现出一定的经济理性。在对新疆主产区棉农生产投资行为分析中发现,当棉花价格对生产者有利时,农户种植棉花的面积是普遍增加的,对棉花生产的物质投入也是增加的。而当棉花价格对生产者不利时,新疆主产区棉农应对不利的棉花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做法不是压缩棉花种植面积,而是尽可能减少对棉花生产的物质投入,以期用最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来弥补市场棉价不利造成的损失,这对稳定及提高新疆棉花的生产能力非常不利。 制度因素是影响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不管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农业市场体系的完善,政府政策的制定,还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组合的创新(农业企业制度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等的创新),都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改变。①对棉花政策和棉花流通体制制度变迁的分析发现,棉花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棉花市场主体发育滞后、以及棉花国际贸易中低效性等原因阻碍了我国棉花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导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多次反复,在“松放、紧收”中循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农户提供了更为透明的价格信息渠道,可改善棉农的福利。②农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实行土地流转与相对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能够降低棉农的成本,增加土地规模效益。加快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进一步扩大棉农经营规模,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新疆棉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增加了棉农的市场风险,制约着新疆棉花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而相关案例分析表明,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棉农增收和棉花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谈加入WTO与供销社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加入WTO与供销社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WTO农业协定下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论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理论研究
        二、纯政策研究
        三、前人研究中所提出的政策调整建议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主要内容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WTO农业协定的主要规则及其影响分析
    第一节 WTO农业协定产生的背景及制度变迁
        一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理论分析
        二 WTO农业协定产生的背景及制度变迁
    第二节 WTO农业协定的主要内容
        一、市场准入规则
        二、国内支持规则
        三、出口竞争规则
    第三节 WTO农业协定对成员国农业政策的影响
第三章 国家的农业政策调整行为考察
    第一节 农业政策调整中的国家行为分析
    第二节 美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一、美国农业政策调整举措
        二、美国农业政策调整原因分析
    第三节 欧盟农业政策的调整
        一、欧盟农业政策调整举措
        二、欧盟农业政策调整原因分析
    第四节 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政策调整
        一、农业政策调整措施
        二、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政策的主要冲突
    第一节 中国农业政策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中国农业政策与WTO农业协议的主要冲突点
        一、冲突的含义及类型
        二、体制冲突:转轨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背景差异
        三、规则冲突:非关税措施、“黄箱”支持
第五章 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建议
    第一节 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战略性调整:逐步化解体制冲突
        一、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三、供销社体制改革
        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节 策略性调整:消弭政策冲突点
        一、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
        二、国内支持政策的调整
    第四节 中国参与全球农业贸易规则制定的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国渔业中介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4 研究路线
    5 研究综述
1 中介组织及相关理论
    1.1 中介组织的定义及类型
    1.2 中介组织产生的原因
    1.3 中介组织的功能
    1.4 研究中介组织的相关理论
    1.5 产业集群和渔业中介组织
2 渔业中介组织形态及其作用
    2.1 渔业及产业组织研究
    2.2 中国渔业中介组织的发展阶段
    2.3 中国渔业中介组织形态分析
    2.4 渔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分析
3 渔业中介组织的发育机制
    3.1 渔业中介组织的形成机理
    3.2 渔业中介组织的发育方式和过程
    3.3 影响渔业中介组织发育的因素
4 国内外渔业中介组织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
    4.1 国内外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情况及经验借鉴
    4.2 国内渔业中介组织的发展概况
    4.3 国外渔业中介组织的发展概况
    4.4 国外渔业中介组织对我国的启示
5 中国渔业中介组织发展的契机
    5.1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和渔业中介组织
    5.2 渔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渔业中介组织
    5.3 国际贸易环境和渔业中介组织
6 中国渔业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对策
    6.1 我国渔业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6.2 我国渔业中介组织的培育方向及整体思路
    6.3 我国渔业中介组织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点
    6.4 促进我国渔业中介组织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框架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近期发表的文章目录
后记

(3)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一) 新疆棉花在国内外市场及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
        (二) “入世”后新疆棉区所受冲击远大于中国国内其它棉区
        (三) 提升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揭示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变动趋势,明确“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二) 探讨提升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乃至中国棉花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 构建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为中国棉花产业经济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不同思想流派
        (二) 有关国际竞争力涵义的阐述
        (三) 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解释
        (四) 有关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框架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竞争、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涵义及阐释
        (一) 竞争的经典定义和现代解释
        (二) 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基本含义
        (三) 国际竞争力及其基本决定关系
    二、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二) 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
        (三)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第二章 世界及中国棉花市场格局
    一、世界棉花的生产、消费与贸易
        (一) 棉花种植面积变化不大,产量增加主要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二) 棉花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展,但主产区相对集中
        (三) 棉花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形成“三足鼎立”的世界棉花出口贸易格局
    二、中国棉花的生产、消费与出口贸易
        (一) 棉花总体生产能力显着提高,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一
        (二) 棉花生产布局趋于合理,已形成三大主要棉区
        (三) 棉花消费总量逐步上升,已成为世界棉花消费大国
        (四) 棉花进出口贸易量波动大,总体上进口多于出口
第三章 中国新疆棉花产业的成长
    一、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 稳定发展阶段(1949-1980年)
        (二) 快速发展阶段(1981-至今)
    二、新疆棉花的种植格局
        (一) 南疆棉区
        (二) 北疆棉区
        (三) 东疆棉区
    三、新疆棉花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 棉花在新疆农业经济中举足轻重
        (二) 棉花是新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 棉花生产发展是推进新疆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四) 棉花是新疆外贸出口的重要物资保障
    四、新疆棉花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优势
        (一) 新疆棉花生产的气候资源条件十分优越
        (二) 新疆棉花总产量已稳定位居全国第一
        (三) 新疆棉花纤维综合品质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 新疆棉花生产的经济效益高于其它棉花主产省区
        (五) 新疆棉花单产水平国内领先
        (六) 新疆棉花生产经营的规模优势在国内十分突出
第四章 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一、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阐释
        (一) 产业的概念及其范围界定
        (二) 棉花产业的界定
        (三) 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二、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二) 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三) 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三、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度量
        (一) 棉花土地生产率
        (二) 棉花劳动生产率
        (三) 棉花质量竞争力
        (四) 棉花生产成本
        (五) 棉花价格竞争力
        (六) 显示性指标
    四、主要结论
第五章 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经济分析范式”
        (一) 棉花产业的生产要素条件
        (二) 棉花产品的需求条件
        (三) 棉花生产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四) 棉花生产经营主体的状况
        (五) 机遇
        (六) 政府行为
    二、新疆棉花产业的生产要素条件
        (一) 棉花生产所需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二) 所实施的技术措施为棉花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劳动力素质偏低,并存在严重的季节性短缺
        (四) 科技投资不足,导致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
    三、新疆棉花产品的需求条件
        (一) 棉花消费以纺纱用棉为主
        (二) 居民对棉织品的消费偏好越来越强烈
        (三) 国内棉花需求总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四、新疆棉花生产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一) 棉花制种供种业
        (二) 棉花信息业
        (三) 棉花纤维加工业
        (四) 棉花棉籽加工业
        (五) 棉纺织业
        (六) 棉花流通业
    五、新疆棉花的经营主体状况
        (一) 植棉农户
        (二) 供销社
        (三) 棉花产业化的组织
        (四) 棉花进出口公司
    六、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 棉花购销政策
        (二) 现行棉花产业政策
        (三) 新疆棉“以出顶进”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第六章 “入世”对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产品贸易协议与规则
        (一) 《农业协议》(The Agreement on Agriculture)
        (二) 《反倾销协议》(The Anti-dumping Agreement)
        (三) 《保障措施协议》(The Agreement on Safeguards)
        (四)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二、中国“入世”后在棉花领域的承诺及义务
        (一) 关税配额管理
        (二) 贸易权
        (三) 出口补贴
        (四) 国内支持
        (五) 卫生和植物检疫
        (六) 纺织品与服装协定
        (七) 特殊条款
    三、“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 “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拥有的竞争优势
        (二) “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竞争劣势
        (三) “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四) “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突出的威胁
第七章 国外棉花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美国
        (一) 棉花生产发展的概况及主要特点
        (二) 棉花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措施
    二、澳大利亚
        (一) 棉花生产发展的概况及主要特点
        (二) 棉花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措施
    三、埃及
        (一) 棉花生产发展的概况及主要特点
        (二) 棉花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措施
    四、启示与借鉴
        (一) 重视棉花的生产布局,力求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合理规划
        (二) 注意棉花良种的选育和推广是各国发展棉花生产的共识
        (三) 建立和完善棉花生产标准化体系,提高棉花质量
        (四) 发挥民间棉花行业组织的作用,对棉花生产实行行业自我管理
        (五) 顺应棉花市场发展的要求,放开棉花经营
第八章 提升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
    二、提升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依赖
        (一) 按照“比较利益原则”,优化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及产品品种结构
        (二) 完善四大“支撑体系”,提高棉花质量
        (三) 实施棉花品牌营销,提高棉花市场营销能力
        (四) 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棉花产业发展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
致谢

(4)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1.5 本文的内容结构体系
    1.6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理论探索
    2.1 几个基本概念
    2.2 基本理论
    2.3 农民组织化的指标体系
    2.4 中国农民组织化的目标设定
    2.5 小结
3 农民组织化的历程与现实考察
    3.1 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历史变迁与绩效评价
    3.2 农民组织化的现状研究
    3.3 小结
4 农民组织化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4.1 发达国家农民组织化的特征
    4.2 发展中国家农民组织化的特征
    4.3 启示
    4.4 小结
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模式
    5.1 公司+农户
    5.2 产地批发市场
    5.3 农村经纪人
    5.4 农产品行业协会
    5.5 合作经济组织
    5.6 小结
6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6.1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及类型
    6.2 来自案例的启示与思考
    6.3 制约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的因素分析
    6.4 结论与政策含义
7 农产品行业协会
    7.1 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原理
    7.2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运行条件分析
    7.3 制约因素分析
    7.4 结论与政策含义
8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对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5)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各主体发育不全,市场竞争乏力
        (二)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风险过大
        (三)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中制度供需失衡,交易成本过高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内研究动态
        (二) 国外研究动态
    三、本文的体系结构及研究方法
        (一)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
        (二) 论文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 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
        (二) 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二) 农产品市场主体不强
        (三) 农产品市场规则不完善
        (四)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
        (五) 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不适
第二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类型
        (一) 农产品收购市场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 农产品零售市场
    二、我国新型农产品市场类型
        (一) 农产品期货市场
        (二) 农产品拍卖市场
        (三) 农产品连锁超市
第三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
    一、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共同特征
        (一) “完备、发达”
        (二) “统一、开放”
        (三) “竞争、有序”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要运行机制
        (一) 价格机制
        (二) 信息机制
        (三) 竞争机制
        (四) 管理机制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科学价值:利益原理与交易费用原理
        (一) 利益原理
        (二) 交易费用原理
第四章 国内外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比研究
    一、欧盟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二、东亚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三、美国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WTO框架下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一、WTO框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
        (二) 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战略思路选择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的对策
        (一) 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着力点
        (二) 加快农产品市场中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三) 加强农产品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
        (四) 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现代农产品大市场
        (五) 全面溶入世界农产品市场运行新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6)后WTO时代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学者的研究
        1.2.2 国外学者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后WTO时代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环境
    2.1 后WTO时代概述
        2.1.1 后WTO时代的涵义
        2.1.2 后WTO时代的特点
        2.1.3 中国零售业发展的时代划分
    2.2 后WTO时代中国零售企业的宏观环境
        2.2.1 政治法律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文化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后WTO时代中国零售企业的行业环境
        2.3.1 新进入者的威胁——外商进入的威胁
        2.3.2 替代威胁——新兴业态对原有业态的威胁
        2.3.3 顾客的议价能力
        2.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3.5 行业内企业的竞争
第三章 后 WTO时代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现状
    3.1 后WTO时代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
        3.1.1 规模发展分析
        3.1.2 业态发展分析
        3.1.3 空间布局分析
        3.1.4 扩张战略分析
    3.2 后WTO时代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的SWOT总结
        3.2.1 机遇与威胁总结
        3.2.2 优势与劣势总结
第四章 后 WTO时代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战略设计
    4.1 规模发展战略
        4.1.1 规模的重要性
        4.1.2 规模经营的方式
        4.1.3 规模经营的策略
    4.2 空间布局战略
        4.2.1 发展城市社区零售业
        4.2.2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4.2.3 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
    4.3 扩张战略
        4.3.1 企业规模的适度性
        4.3.2 实现量和质的统一
        4.3.3 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4.4 业态战略
        4.4.1 慎重引进业态
        4.4.2 准确定位经营业态
        4.4.3 多业态协同发展
        4.4.4 业态创新
    4.5 营销战略
        4.5.1 塑造良好的零售形象
        4.5.2 提高顾客满意度并培育忠诚顾客
        4.5.3 与供应商建立合争关系
        4.5.4 重视零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4.5.5 建立学习型组织并加强员工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中国化肥市场:改革发展思路与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下)(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与总体思路
    (一) 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
        1.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
        2.立足“三农”政策, 协调农业和化肥产业共同发展。
        3.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4.形成双向调控原则。
    (二) 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全面放开化肥价格, 逐步取消化肥生产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建立化肥直接补贴制度, 有效保护农民利益
    (一) 直接计算的补贴法。
        1.考虑因素。
        (1) 不同品种之间的化肥施用差异。
        (2) 不同地区之间的化肥施用差异。
        (3) 化肥总体施用水平。
        2.可供参考的方法。补贴金额的计算方法如下:
    (二) 间接计算的补贴法。
    (三) 基于粮食和化肥等农资的综合补贴制度。
四、建立化肥价格调控基金, 增强化肥价格调控能力
    1.化肥价格调节基金的来源。
    2.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
    3.价格调节基金的管理。
五、完善化肥储备制度, 提高化肥市场调控能力
    1.面临化肥价格剧烈波动的冲击。
    2.承储能力不能满足现实要求。
六、调整化肥产业结构, 增加市场有效供给
    (一) 确立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2.结构发展目标。
    (二) 逐步推动生产布局与原料路线的战略性调整。
        1.合理划分化肥生产层次与布局。
        2.调整生产布局的基本思路。
    (三)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行业竞争力。
    (四) 开发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五) 发展大型化肥生产集团。
    (六) 实施“走出去”战略。
    (七) 努力支持化肥生产, 保障化肥生产能力。
    (八) 加快建立化肥质量标准体系。
七、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 建立高效、畅通、有序、竞争的市场流通体系
    (一) 重塑化肥流通主体。
        1.拓宽化肥经营渠道。
        2.建立乡镇以上化肥流通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
        3.发展连锁经营。
        4.提高流通主体的市场竞争力。
    (二) 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
    (三) 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化肥信息系统。
    (四) 探索建立化肥期货期权市场。
八、建立化肥消费支持体系, 提高农民购肥能力和施用水平
    (一) 发展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为农民提供资金帮助。
        1.发展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为农民提供信贷资金。
        2.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二) 改善服务体系, 为农民提供科学施肥技术。
    (三) 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购肥能力和施肥水平。
        1.农民购买化肥的主要方式及其面临的问题。
        2.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购肥能力和用肥水平。
        3.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面临的问题。
        (1) 法律地位不明确。
        (2) 资金紧张。
        (3) 合作组织的产业延伸问题。
        (4) 农民利益问题。
        4.发展思路。
        5.发展对策。
        (1) 加快全国性的农村合作组织立法建设。
        (2) 多方面解决资金问题。
        (3) 构建多种发展模式。
九、建立化肥行业综合性协调机构, 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
十、建立和发展行业协会, 发挥中介组织行业自律作用
十一、加快化肥市场立法, 加大依法监管市场的力度, 规范市场秩序
    (一) 化肥登记制度。
    (二) 企业生产许可制度。
    (三) 化肥经营制度。
    (四) 化肥使用制度。
    (五) 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六) 价格监督管理制度。
    (七) 进出口监管制度。

(8)不同市场协整条件下取消MFA对中国棉业经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市场协整的实证研究
        1.2.2 中国棉花市场建设的研究
        1.2.3 关于研究现状的评价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创新说明与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棉花市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交易费用理论
        2.1.2 市场协整理论
        2.1.3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2.2 市场协整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2.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中国棉花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进程
    3.1 中国棉花生产和交易的特性
    3.2 中国棉花市场建立的制度环境
        3.2.1 中国棉花流通体制的演变
        3.2.2 加入WTO对棉花流通的影响
    3.3 当前中国棉花市场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棉花市场建设进展
        3.3.2 当前棉花市场面临主要问题
    3.4 美国、澳大利亚棉花流通体制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棉花市场协整实证研究
    4.1 中国棉花价格体制改革和棉花价格波动
    4.2 共聚合检验方法和数据说明
        4.2.1 具体步骤
        4.2.2 数据选取
    4.3 中国与国际棉花市场的协整
        4.3.1 当前国内外棉花市场协整总体情况
        4.3.2 中国棉花市场协整的分阶段考察
        4.3.3 近年来中国棉花进出口贸易效率
    4.4 中国国内棉花市场协整的区域考察
    4.5 影响中国棉花市场协整的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场环境下棉农的供给反应
    5.1 生产者行为理论和价格预期理论
    5.2 供给反应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3 棉农供给弹性的估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入世后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对我国棉花的影响
    6.1 国外棉花补贴对中国棉花产业的影响
        6.1.1 当前国外棉花补贴的总体情况
        6.1.2 补贴对世界棉业经济的影响
        6.1.3 棉花补贴对中国棉花市场和产业的影响
    6.2 “多种纤维协定”与中国棉花产业
        6.2.1 世界纺织服装一体化进程
        6.2.2 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的国际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取消MFA后的贸易安排对我国棉业经济的影响
    7.1 研究方法和方案设计
    7.2 模拟结果及分析
        7.2.1 按期取消MFA对世界和我国福利的影响
        7.2.2 取消MFA后不同方案对我国棉花及其相关产业生产和贸易的影响
        7.2.3 取消MFA对国际以及中国棉花价格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新时期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有关供销合作社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动态及国际借鉴
    第一节 国内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国外供销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简介
    第三节 国外的典型案例借鉴
第三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第一节 新时期湖北省农业发展背景
    第二节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发展现状
    第三节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第四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实践和成效
    第一节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和成效
    第二节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供销合作社为载体的实践和成效
第五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与模型
    第一节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 协调发展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
第六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第一节 互动机制建立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互动机制的启动环节:动力机制及其整合
    第三节 互动机制的中间环节:互动模式及其构建
    第四节 互动机制的最后环节:绩效评价机制及其设计
第七章 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原则与对策
    第一节 主要原则
    第二节 主要对策
第八章 宜昌市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宜昌市供销合作社参与产业化运作的历程
    第三节 宜昌市供销合作社参与产业化发展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世界棉花消费量不断上升
        1.1.2 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生产使新疆棉花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
        1.1.3 加入WTO后新疆棉区所受冲击远大于国内其它棉区
        1.1.4 新疆棉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2.1 产业结构理论
    2.2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2.3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1 比较优势理论
        2.3.2 克鲁格曼等的新贸易理论
        2.3.3 波特的竞争优势模型
    2.4 农户行为理论
    2.5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
        2.5.1 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
        2.5.2 农业政策变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6 关于棉花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2.7 简评
3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演进历程
    3.1 我国棉花生产及区域专业化发展
        3.1.1 我国棉花生产与贸易特征
        3.1.2 我国棉花生产的区划与专业化趋势分析
    3.2 新疆棉花生产在全国棉区地位的演进和发展
        3.2.1 适宜棉花生长的独特自然条件使棉花布局向新疆集中
        3.2.2 新疆棉花生产具有明显优势
        3.2.3 新疆棉区的崛起与发展
    3.3 棉花产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3.3.1 农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中的比重
        3.3.2 棉花在新疆农业发展中居于主导产业地位
        3.3.3 棉花是新疆主要农作物生产中综合比较优势最强的农作物
    3.4 新疆棉花产业高速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发展潜力分析
        3.4.1 新疆棉花产业高速发展中的问题
        3.4.2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4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基于区域分工专业化视角的分析
    4.1 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分析
        4.1.1 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4.1.2 农业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的机理
    4.2 新疆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及其竞争力分析
        4.2.1 比较优势测算的几种方法
        4.2.2 中国棉花生产比较优势及其变动的总体评价
        4.2.3 省(区)间棉花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4.2.4 新疆各地区棉花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4.2.5 影响新疆棉花比较优势的因素分析
    4.3 区域分工专业化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4.4 新疆棉花生产区域特征及优势区域
        4.4.1 新疆棉花生产生态区划及其特征
        4.4.2 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确定的研究方法
        4.4.3 新疆棉花生产优势区域
    4.5 产业链的延伸——新疆纺织业竞争力分析
        4.5.1 竞争力分析的指标体系
        4.5.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5.3 结果与分析
5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农业结构调整中棉农经营决策行为分析
    5.1 农业结构调整中微观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
        5.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与市场、政府的关系
        5.1.2 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户与政府的博弈
        5.1.3 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户生产决策行为
    5.2 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棉花生产供给反应分析
        5.2.1 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及其特征
        5.2.2 价格波动、经营风险与新疆棉花生产反应
    5.3 新疆棉农投资行为分析
        5.3.1 新疆农户农业投资的结构与特征
        5.3.2 棉花政策、价格波动与棉农的生产投资行为
6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制度因素研究
    6.1 制度与农业生产力发展
        6.1.1 制度的一般概念
        6.1.2 制度的功能分析
        6.1.3 制度变迁与农业生产力发展
    6.2 棉花政策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影响
        6.2.1 棉花价格政策的效应分析
        6.2.2 棉花流通体制变迁及其制度经济学分析
        6.2.3 新疆棉花政策调控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6.3 农地制度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
        6.3.1 不同经营规模棉农生产效益分析
        6.3.2 农地流转动因的一般分析
        6.3.3 农地流转、规模经营及其影响因素
    6.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
        6.4.1 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理论分析
        6.4.2 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状况及其特征
        6.4.3 以棉花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棉花产业化发展——新疆哈密大泉湾棉花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启示
7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效率评价
    7.1 效率和生产率测度理论发展文献回顾
    7.2 新疆棉花生产效率变动和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
        7.2.1 测度效率的基本概念
        7.2.2 研究效率的基本方法
        7.2.3 数据来源及说明
        7.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新疆农业综合生产率的变化:一个辅助分析
    7.4 影响新疆棉花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
        7.4.1 自然灾害的影响
        7.4.2 自然资源质量退化
        7.4.3 农业科研投资不足
        7.4.4 农业技术供求体制不畅
    7.5 新疆棉花生产增长方式的判断
    7.6 简要评述
8 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性评述
    8.2 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8.2.1 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8.2.2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
        8.2.3 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8.2.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8.2.5 完善农村产业政策,优化棉花生产区域布局
        8.2.6 实施农村教育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素质
        8.2.7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棉花信息网络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谈加入WTO与供销社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WTO农业协定下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研究[D]. 王金梁.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5)
  • [2]中国渔业中介组织研究[D]. 邓云锋.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 [3]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李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4]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D]. 韩晓翠.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5]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D]. 金赛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 [6]后WTO时代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D]. 李英宣. 湘潭大学, 2006(12)
  • [7]中国化肥市场:改革发展思路与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下)[J]. 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商业联合会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6(06)
  • [8]不同市场协整条件下取消MFA对中国棉业经济的影响[D]. 张海森.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9]新时期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 叶长卫.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2)
  • [10]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疆棉花产业成长研究[D]. 王春晓. 浙江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论我国加入WTO与供销合作社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