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果树不急于前行

温室果树不急于前行

一、大棚果树别一哄而上(论文文献综述)

许永新,张宁[1](2021)在《北京市南果北种发展历史与发展方向》文中认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就说明异域水土的不同对植物生长及其果实品质的影响是显着的。但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这种传统认知观点已被改写。如今的设施栽培是完全可控的栽培,不仅温度、

史中胜[2](2020)在《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果树产业作为河南省新乡市具有优势的特色传统农业形式,近年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本文针对该区域主要果树进行产业问题调研,在考察果树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基础上,基本厘清了制约果树产业发展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为产业调整、升级与转型提供参考依据。取得研究结果如下:1.弄清了果树产业的集中分布区域、主栽树种种类、经营主体变化、种植历史演变过程与结构现状等问题。在收集整理的2007-2018年间新乡市果树产业中的基础数据后,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结果发现新乡市果树产业主要集中在沿太行山区的辉县市、卫辉市,地处黄河滩区的原阳县、封丘县以及处于黄河故道区的延津县;以桃、核桃、苹果、柿子、梨为主栽果树树种;果树产业经历了从单一商品种植阶段到延伸为加工旅游融合发展阶段,再到目前的三产融合协调、有机有序的多层次发展阶段;经营主体从以家庭经营为主发展为家庭、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并存的新形式。近十余年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新乡市果树产业结构趋于“大集中、小分散”,果树种类更加丰富;桃、梨等大宗果品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猕猴桃、樱桃、树莓等新兴果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型逐步向市场导向型、质量效益型转变。新乡市果树产业整体效益不高,优质果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传统优势果树种类在果树产业中仍占有较大比重。果树产业在新乡市各县区发展不均衡。2.调研了桃产业关键问题。对桃产业发展模式、销售情况、经营者群体素质、管理与技术水平、经营成本、组织化程度等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制约桃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销售模式被动、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品种同质化严重、栽培模式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低等因素。3.提出了应对策略。针对产业调研发现关键问题,提出新乡市果树产业应采取提高营销水平、推广适度规模的标准化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果树品牌、重视政策支持、加强协会建设等措施,推动产业节本增效和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实现整个果树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王文娟[3](2020)在《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其发展质量和经营成效已经成为新时代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自2000年以来,孟津县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环境优越和地处洛阳郊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培育出一大批专业化、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孟津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那么,经过20年的发展,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如何、产业化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该如何创新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论文基于质量兴农、品牌兴农、绿色兴农的农业转型发展时代背景,结合相关的理论,对孟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经营成效、问题成因开展研究,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首先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之后,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先对孟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概述,从产业规模、收入增加、就业容量、辐射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展示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之后,运用统计描述法,对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进行分析,并根据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和实现形式,选取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种植规模、年收入、员工数量、注册资金、财政补助资金、总投资作为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定性的分析不同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经营绩效差异,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对孟津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杨健[4](2020)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路径探讨 ——基于江苏省镇江市的调研》文中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是农业领域创业的“领头羊”,是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者。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的市场经营能力更强、经营效益更好、创新意识更强,具有超前思维,敢于尝试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对生态、社会、环境和农业的未来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创业问题对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施行振兴乡村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本论文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评述,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研究的未来面向。借鉴前人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基础。一是对传统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概念和特征的界定,找出新型职业农民与其他农民群体的不同之处。本文将新型职业农民定义为具有较高学历,熟练掌握生产技能,市场经营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较强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二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界定。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是指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组织形式,通过整合创业资源,开展规模生产经营,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的经营行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主体是生产经营一线的农业生产者,创业领域为农业,创业模式多样化,创业组织形式主要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路径进行定义。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路径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实践总结,是对农民创业成功经验和模式的系统归纳。虽然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路径丰富多样,但其共同特征是走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等特色鲜明的农业发展道路。论述了马克思关于农业和农民发展的相关理论、邓小平关于我国农业二次飞跃的理论、习近平关于农民创业的指导思想以及现代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确立了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路径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实证分析。一是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动机,主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追求这三类动机。二是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基本特征,主要从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体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和收入特征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三是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有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种养大户这四类组织形式。四是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成功的经验,包括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掌握农业生产技能、懂得生产过程管理、善于面向市场经营等。第四章是创业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探析。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有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心理素质等;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条件、区域特征、宏观经济变化、行业市场波动、农业政策变动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内源性问题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存在高端供给能力不强、终端供给能力不足、种养结构不合理、农业生态性不强、品牌产品数量不多等问题。外源性问题包括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配套设施用地申请困难、流动资金不足、创业融资困难、农产品销售困难等阻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主要困难。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创业问题和困难的成因有两大方面,一是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存在不足,二是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不少。第五章是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路径规划、建议和政策供给。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总结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路径。新型职业农民要以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绿色化等理念为指引,要走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道路、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标准化农业生产的道路、农业全产业链的道路、品牌化战略的道路、机械化和智能化的道路、种养一体化的道路。同时,列举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经典案例,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提供现实参照。二是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建议。针对之前研究发现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创业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建议,包括提高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创业能力、延伸产业链、增加终端产品供给、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重视品牌建设、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和开展种养一体化建设。三是扶持职业农民创业的政策供给探讨。包括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支持创业资源流入农村和引导金融机构做好信贷支持工作,以期为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调整农业政策提供借鉴。

刘长利[5](2019)在《金色印记(下)》文中研究说明审势相机1987年11月,根据县委决定,吴金印来到唐庄乡担任党委书记。这是他成为正式国家干部以来第21个年头。也是他从政以来,第6次到一个新的地方任职。唐庄乡位于卫辉市西北部,西邻辉县市和新乡市凤泉区,总面积

邓元庆[6](2018)在《花垣县谷坡村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特别是“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更标志着扶贫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近5年的努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客观来说,距离2020年全面胜利仍存在不少困难。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到关键的决胜阶段,剩下的都是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呈现出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能力弱等特点。文章以湘西州花垣县的深度贫困村谷坡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该地区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分析政策实施和工作推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值得推广的经验,探索出适合深度贫困村脱贫的对策与建议。首先,文章对国内外关于精准扶贫文件、资料、网站信息等进行认真研究学习,从而确定论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通过湘西州花垣县长乐乡谷坡村这一典型的深度贫困村现状及致贫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得出其致贫的原因所在,即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底子薄、思想固化封闭、党组织功能弱化。通过对五郎溪村党建引领模式、黄连沟村产业抱团发展模式、永州市“村为主”脱贫模式这些省内的先进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即实施产业脱贫攻坚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基层组织建设工程、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和乡风文化传承工程。

揭子平[7](2018)在《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成因及扶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问题一直倍受世界关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居世界首位,中国民族地区一直是中国减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民族地区的贫困现象得到了极大缓解。滇桂边境民族地区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多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多样,面对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滇桂边境地区是典型的集中连片特困区,反贫困任务相当繁重,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滇桂边境地区农村的贫困现状如何,其致贫因素及机理如何,现有的扶贫模式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不足与问题,根据滇桂边境地区的贫困现状和成因该如何完善现有的扶贫模式。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滇桂边境地区的贫困人口能否早日脱贫、实现小康,对促进中国民族团结、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稳固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献和二手统计资料及实地调研考察的资料,从宏观上把握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的总体情况,利用农户调研数据对农户的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的致贫因素及机理,首先对致贫因素及机理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然后对滇桂边境地区的致贫因素及机理进行了一般分析,最后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对致贫因素及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随后本文对滇桂边境地区的扶贫模式及其做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现有扶贫模式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贫困现状和贫困原因分析该如何完善现有的脱贫模式。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对滇桂边境地区农村扶贫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章导论。本部分陈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收入、收入贫困、多维贫困、农户、滇桂边境地区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多维贫困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从经济视角、社会视角、制度视角、自然环境视角、文化视角和个体视角对致贫因素和机理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滇桂边境地区的贫困现状、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梳理。在梳理和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指出本文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并进行了分析框架的构建。第三章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的现状。本章先从总体上对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现状进行了分析,具体分析了该地区的基本经济状况、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的区域分布,并总结了该地区的贫困特征。再利用农户调研数据对农户贫困进行了收入贫困测度和多维贫困测度,先介绍了样本区域的基本情况及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在测度农户收入贫困时,利用FGT指标对农户收入贫困进行了测度,在收入贫困测度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特征农户的收入贫困发生率;在测度农户多维贫困时,先介绍了维度的选取及权重、各维度剥夺临界值的确定,测度了各维度单维贫困发生率,测算多维贫困估计结果,并从维度和地区进行多维贫困分解,在多维贫困测度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特征农户多维贫困发生率;将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对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的关联与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logistic模型,进一步考察了收入对其他维度的影响。第四章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的成因。本章先对致贫因素及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间接资料,结合滇桂边境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从自然环境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产业因素、特殊边境因素、特殊历史及文化因素方面对该地区的致贫因素及机理进行了一般分析;最后再利用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致贫因素及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鉴于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测度结果的差异,此处分别对收入贫困致贫因素和多维贫困致贫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滇桂边境地区农村扶贫模式。本章先从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和社会参与三个角度对滇桂边境地区的扶贫模式及其做法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分析了现有扶贫模式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然后结合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了如何完善现有的扶贫模式。第六章结论及建议。本章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具体研究结论如下:滇桂边境地区农村反贫困任重道远;将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相结合才能更准确反映贫困的全貌;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致贫因素及机理复杂;滇桂边境地区农村扶贫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如下:促进形成区域扶贫开发均衡格局;确立多维贫困新标准,深化推进精准扶贫;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关键问题;促进特色农业、边境旅游和边境贸易融合发展;长期、多层次投入,提高教育水平;疾病预防为主、其他措施为辅;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创建良好的边境环境。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将广西边境和云南边境结合起来研究。广西与云南接壤,同属中国西南边疆,两个地区的贫困问题在许多地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将广西边境和云南边境的贫困问题结合起来研究,分析其差异,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协作,才能更好的面对脱贫攻坚。2.采用多维贫困的方法对农户贫困进行测度。现有文献对滇桂边境地区多维贫困进行分析的少之又少,本文采用多维贫困的方法,对滇桂边境地区农户的教育、健康、住房、能源、饮用水、卫生设施和耐用消费品等维度进行了测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农户的贫困现状。3.收入贫困分析与多维贫困分析相结合。在测度农户贫困时,将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分开进行讨论,从收入角度和多维角度对滇桂边境地区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刻画,然后将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其差异,为滇桂边境地区贫困人口识别更精准提供了理论依据,能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滇桂边境民族地区农户的贫困状况。4.从多方面分析了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特殊致贫因素及机理。现有研究大多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来分析贫困的原因,基于滇桂边境地区特殊的区位,本文还从政治、民族、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滇桂边境地区贫困的致贫机理。5.对滇桂边境地区的扶贫模式进行了总结。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采取的扶贫政策和扶贫模式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当地结合实际情况的创新应用。本文对滇桂边境地区现有的扶贫模式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滇桂边境地区贫困原因分析了现有扶贫模式的不足,并对滇桂边境地区的扶贫模式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的研究局限主要有:1.样本区域和数量、统计资料的不足。本文采用的农户调查样本数据主要存在以下不足,调查样本区域分布不够广泛,数量有限,问卷调查内容不够充分。采用的二手统计数据,由于多方面原因,不能搜集到最全最新的统计数据,有时候目标区域缺乏目标统计值,只能采用相似相近的数据来代替,或者用某个局部地区作为代表来描述总体情况。2.非自然、非经济因素的定量研究不足。本文的研究中涉及了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和民族等方面的因素,尽管有所涉及,但研究的内容和分析的深度还远远不够。调查问卷的内容更多的反映了物质方面的贫困情况,主要包括收入、支出、医疗、教育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调查,许多非物质方面的因素在问卷中反映不足,这对于定量研究非物质因素对贫困的影响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这部分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3.城乡人口流动对贫困的挑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微观层面的分析是从农户角度入手,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传统农户的定义受到挑战,许多传统农户家庭成员外出务工,不再同住同一套房子,决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收入也不再完全共享,许多外出务工人员成为城乡流动人口,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农户贫困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以农户为单位进行贫困问题的考察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农民在户籍地与务工城市享有的某些权益和待遇等,在本文的研究中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赵乾,胡青霞,简在海,史江丽,万然,陈延惠[8](2018)在《软籽石榴设施栽培类型与栽培实践》文中指出石榴设施栽培是一个新兴产业,通过设施栽培能有效的防寒避雨生产优质果品,效益显着。本文探讨了石榴设施栽培的不同类型分析其优缺点,并对薄膜连栋温室石榴栽培的实践经验做了简单介绍。调查研究石榴薄膜大棚、日光温室和薄膜连栋温室三种栽培类型的棚体结构,并介绍了相关设施栽培试验。不同的设施栽培类型各有优劣,薄膜连栋温室投入产出比最高。软籽石榴设施栽培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试验。

孙大鹏[9](2018)在《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2月5日,中央颁布了题为《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培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第十九次三农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及百姓的生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农产品营销渠道是否畅通高效,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形成的机理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其内在的动力源是什么,政府在农产品营销渠道形成及变迁的过程中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的研究均属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所强调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范畴之内。畅通高效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因此,研究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形成与变迁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本文界定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制度内涵,指出农产品营销变迁问题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变迁。首先,本文从制度变迁的三个层面梳理了有关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文献,包括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影响因素、变迁机理、路径和变迁趋势。其中营销渠道的影响因素即为制度变迁之前的静态均衡;变迁机理方面重点论述了制度均衡从哪些方面被打破;变迁路径和趋势讨论的则是新的制度均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第二,在考察了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历史沿革以及现存的问题之后,本文遵从制度变迁的逻辑,借用并拓展了在营销渠道研究中广为运用的Reve和Stern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这一框架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描述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静态制度均衡。本文对其进行的主要创新是将政治经济分析框架中所缺失的技术和消费者需求要素纳入,并进一步分析了政治和经济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相互作用的机理。经过实地调研并梳理了涉及农产品生产和营销过程的公共政策后,本文发现政府在监管农产品营销渠道过程中不断地寻求降低政策成本,因而赋予了特定渠道主体由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渠道垄断力,进而引领营销渠道的变迁。同时,外部经济要素包括了渠道的水平和垂直市场,对渠道内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有显着的影响力,而根据威廉姆森的经济化模型,营销渠道是朝着生产交易总成本最低进行变迁的。最后,本文将农业技术发展研究中的速水-拉坦模型进行改造,提出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需求-技术影响模型,阐明了当消费者需求要素发生改变,营销渠道中的生产和运销环节引发了不同类型的技术投入,为避免技术投入带来的专用性资产套牢最终导致了营销渠道变迁。第三,本文结合辽宁省CT市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后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案例,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提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路径可以分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本文认为制度均衡要素发生改变意味着制度选择集和相对价格的改变,能够引发新的获利机会并带来制度变迁驱动力。其中CT市的胡萝卜营销渠道变迁属于诱致性变迁,这个过程培育的新兴渠道具备良好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但由于诱致性制度创新具有外部性,搭便车行为会造成有效制度供给不足;CT市的地瓜产业则带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服务于特定时期的政策目标因而其变迁速度更快,但政策制定者的有限理性、意识形态的刚性、官僚政治、利益集团冲突和科学知识的局限等问题使渠道变迁面临着政策非效率。本文认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应当由强制性制度变迁补充诱致性变迁的有效供给不足,即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协同的良性模式。最后,根据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机理,本文认为未来的营销渠道会向着多元化、规模化、两极化的趋势发展。第四,本文结合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机理,提出了完善渠道的四方面政策建议:以市场为基础发展农产品营销渠道,以政策为支撑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以技术为核心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本文认为政府加大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基础投入,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营销人才,推出鼓励营销渠道规模化、产业化、网络化的各项政策是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关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用制度变迁的角度审视了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将静态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加以运用并拓展,补充了内外政治要素、内外经济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强调政府公共政策对渠道变迁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技术进步的要素在前人的研究中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速水-拉坦的技术变迁模型为基础加以创新,构建了中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生产技术效率模型和流通技术效率模型。最后,本文描述并分析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两种路径,发现了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各自的特点,认为二者协同的变迁更有效率。

李媛媛[10](2018)在《发展中的失落:现阶段农民失地过程中利益表达的行动选择 ——以鲁东J村征地风波为例》文中提出当前,中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转型时期,时代的浪潮推动着农村土地由传统的农业使用向着工业使用、城建使用转变,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正迎来重新洗牌的历史机遇。有关农民维权行动和抗争方式的研究,早前学界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理论研究和解释框架至今看来依然是真知灼见。不过,随着实践的发展,现阶段的农民利益表达有所转变。其中,一些传统方式继续沿用乃至发展扩大,一些则逐渐没落,新旧交织中,农民利益表达的行动选择涌现出新常态。本文以J村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笔者试图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尽可能细致地描绘整个事件的始末,旨在通过对“过程-事件”的描述来再现农民失地过程中的行动选择,讨论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行动逻辑。文章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小引就J村和其首次征地的遗留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叙述分析。J村是鲁东一个历史不算悠久但土地十分肥沃的小村庄,几年前不清不楚的征地补偿,成为遗留在农民心中的一根刺。这一时期,农民的利益表达完全不能,无计可施的失落感和征地补偿的剥夺感,成为之后农民进行利益表达的前车之鉴。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J村农民失地过程中利益表达的具体行动选择。第一章介绍了征地之前农民如何提前获得征地线索,如何为了获得更高的补偿而突击种桃树,如何因不满补偿标准和“反示范”作用而集体拒签。第二章描绘了村民拒签后桃树被高铁“误拔”的场景,以及此背景下农民与高铁反复协商无果,不得已选择了越级上访的故事。第三章主要讲述了第二波征地来临时,农民在高铁的“报复”与城管的“突袭”中盖大棚的行动以及故事暂时的尾声。第三部分即第四章剖析了农民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摇摆中作出的行动选择。作为个人,农民自身能力不足、极为害怕行动过火招致秋后算账,这是农民身为弱者的无力与无奈。不过,农民可以通过博弈策略的运用,以小搏大获得一部分“超限”利益。作为集体中的个人,孤独带来惩戒,农民害怕被孤立,这成就了集体行动也造成了个人的失语。农民集体行动的形成需要共同意识和动员,一般而言,共同意识常有而动员不常有,农村恰恰又缺乏精英,普通农民不愿、不能做“行动领头人”,动员力量的缺位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集体的沉默与集体行动的夭折。第四部分即第五章围绕当前农民利益表达所体现的新旧特点展开讨论。在既有农民维权解释框架的基础上,当前农民利益表达既有传统的特点,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首先,农民依然更加信任高层政府,上访依然是农民高频选择的利益表达方式;其次,农民维权行动的安全系数和合法系数都有所提高,但农民对村庄和基层干部的认同趋向弱化;最后,农村基于熟人社会的传统社会资本有所衰落,不过网络和智能手机时代下的信息交互,拓宽了农民信息获取的渠道,助力了农民的利益表达。J村调研发现,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由利益分配直接引起,在无法参与补偿谈判的情况下,多管齐下的利益表达方式成为农民自我救助的方式。农民在失地过程中的利益表达问题是现实问题,制度设计、政府态度都会对其行动选择产生影响,解决的过程必然伴随阵痛,但不能动辄就将其与群体性事件联系起来,农民的出发点和目的都不是破坏社会安定,而一味强调农民的公益奉献精神,则有违自由和公正。理性看待现阶段农民失地过程中的利益表达行动,建立有效的表达机制,畅通表达渠道,寻求缓和社会矛盾的制度内出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二、大棚果树别一哄而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果树别一哄而上(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南果北种发展历史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不同发展阶段
    起步探索阶段(1999~2006年)
    示范推广阶段(2007~2014年)
        ◆建立南果引种评价指标
        ◆掌握各树种的环境参数
        ◆创新栽培方式
        ◆优化设施环境
        ◆完善栽培管理技术
    优化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更新优化品种
        ◆发展节能型品种
        ◆新技术应用
发展方向
    从观光为主向观光生产兼顾发展
    节能型品种优先发展
    智能化南果温室即将出现
    生产管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2)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果树产业研究综述
        1.3.1 国外果树产业发展经验研究
        1.3.2 国内果树产业发展研究
        1.3.3 河南省果树产业发展研究
第二章 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与现状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历程
        2.2.2 近十余年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变化
        2.2.3 产业构成现状
    2.3 小结
第三章 新乡市果树产业关键问题调研——以桃产业为例
    3.1 调查区域与内容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3.2.2 销售情况分析
        3.2.3 经营者群体分析
        3.2.4 管理与技术分析
        3.2.5 经营成本分析
        3.2.6 组织化程度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市场环境建设,提高营销水平
    4.2 提高经营者素质,推行标准化生产
    4.3 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
    4.4 打造果树品牌,提高果品知名度
    4.5 重视政策支持,增加发展动能
    4.6 加强协会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新乡果树产业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架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架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概念辨析
        二、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契约理论
        二、利益共同体理论
        三、规模经济理论
        四、农业组织化理论
第二章 孟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第一节 总体发展情况
        一、县情和农业资源
        二、主要发展历程
        三、发展示意图
        四、社会化服务情况
    第二节 发展成效
        一、提升了第一产业增加值
        二、扩大了农业就业容量
        三、拓展了农业产业新业态
        四、增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
    第三节 经营组织发展状况
        一、政府扶持培育
        二、主体蓬勃发展
        三、发展成效显着
第三章 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经营成效统计性描述
        一、经营取得成效
        二、经营成效统计
        三、经营特征表现
    第二节 经营成效评价方法
        一、评价方法选取
        二、经营组织分类
    第三节 经营成效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
        二、因子分析
    第四节 结果评价与问题分析
        一、组织模式评价
        二、经营方式评价
        三、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启示
第四章 孟津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资金的供应与管理
        一、加大财政资金扶持
        二、拓宽金融支持渠道
        三、深入推进农业资本化运作
    第二节 加强产业规划和引导
        一、加强农业产业统筹规划
        二、完善利益风险联结机制
        三、推动农旅深度融合
    第三节 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一、依法依规加快批复建设用地
        二、大力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三、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路径探讨 ——基于江苏省镇江市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第三节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来源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
        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
        三、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路径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农业和农民的理论
        二、邓小平关于我国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思想
        三、习近平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指导思想
        四、现代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收益理论
第三章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特征分析
    第一节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动机
        一、满足物质生活本身的需要
        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社会价值的追求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基本特征
        一、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个体特征
        二、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生产经营特征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特征
    第三节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一、家庭农场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农业产业化企业
        四、种植和养殖大户
    第四节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成功经验的总结
        一、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
        二、掌握农业生产技术
        三、懂得生产过程管理
        四、善于面向市场经营
        五、创业成功的其他经验
第四章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及问题探析
    第一节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探析
        一、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内部因素
        二、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外部因素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强
        二、提供可直接消费的终端农产品的能力还不强
        三、种植、养殖结构不合理
        四、生态农业的理念还不强
        五、有品牌影响力的农产品还比较少
    第三节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中遇到的困难
        一、农业劳动力短缺
        二、农业配套设施用地申请困难
        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普遍现象
        四、农产品销售存在困难
    第四节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原因探析
        一、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存在不足
        二、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较多
第五章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路径探讨
    第一节 新型职业农民可选择的创业路径
        一、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
        二、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道路
        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
        四、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道路
        五、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的道路
        六、走农业品牌化战略的道路
        七、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道路
        八、贯彻生态理念,发展种养加一体化农业的道路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几点建议
        一、新型职业农民要进一步提高自身创业素质
        二、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终端产品供给
        三、构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可控
        四、重视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影响力
        五、增强融资能力,走多方融资之路
        六、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走智慧农业之路
        七、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种养一体化”建设
    第三节 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政策供给
        一、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让更多创业资源流入农村
        三、引导金融机构做好信贷支持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附录:调查问卷(以2018 年为例)

(5)金色印记(下)(论文提纲范文)

审势相机
桃花为什么这样红
转型升级
“三化”协调谱新篇
留得清白在人间
唐公山的故事
坚不可摧
传家之宝
壮丽航程
父女情深
路在天上
尾声

(6)花垣县谷坡村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
        2.1.2 深度贫困村
        2.1.3 精准扶贫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参与式扶贫理论
        2.2.2 收入再分配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第3章 深度贫困村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深度贫困村现状
        3.1.1 谷坡村村情
        3.1.2 建档立卡户属性分析
        3.1.3 2014-2017年扶贫工作情况
    3.2 谷坡村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不精准
        3.2.2 扶贫主体和对象不积极
        3.2.3 脱贫措施不细致
    3.3 谷坡村致贫原因分析
        3.3.1 自然条件差
        3.3.2 基础设施滞后
        3.3.3 产业底子薄
        3.3.4 思想固化封闭
        3.3.5 党组织功能弱化
    3.4 已脱贫深度贫困村存在问题
        3.4.1 产业红火但趋于同质
        3.4.2 政策享受但过于依赖
        3.4.3 生活富裕但精神贫困
第4章 省内其他扶贫案例研究
    4.1 五郎溪村党建引领模式
    4.2 黄连沟村产业抱团发展模式
    4.3 永州市“村为主”脱贫模式
第5章 深度贫困村脱贫对策
    5.1 贫困户退出标准
    5.2 贫困村出列标准
    5.3 产业脱贫攻坚工程
        5.3.1 选准主导产业
        5.3.2 建立好利益联结机制
        5.3.3 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内生动力
    5.4 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5.4.1 实施饮水入户
        5.4.2 硬化进村通组入户路
        5.4.3 实施农网改造
        5.4.4 改善村容村貌
    5.5 基层组织建设工程
        5.5.1 严格组织建设
        5.5.2 选好村支两委班子成员
        5.5.3 发挥党员作用
    5.6 人才教育培训工程
        5.6.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5.6.2 加强对致富带头人的教育培训
        5.6.3 落实中小学生义务教育保障
    5.7 乡风文化传承工程
        5.7.1 加强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5.7.2 加强对原生态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5.7.3 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成因及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局限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局限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键概念界定
        一、贫困
        二、收入贫困
        三、多维贫困
        四、农户
        五、滇桂边境地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多维贫困理论与实证研究
        二、致贫因素及机理
        三、滇桂边境地区贫困相关问题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二、分析框架
第三章 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现状
    第一节 滇桂边境地区基本经济状况
        一、滇桂边境地区区位
        二、滇桂边境地区人口特征
        三、滇桂边境地区GDP及产业分布
        四、滇桂边境地区居民收入情况
        五、地方财政自给程度
    第二节 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总体现状及特征
        一、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总体现状
        二、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总体特征
    第三节 滇桂边境地区农户收入贫困
        一、调查样本情况及描述统计
        二、农户收入贫困测度
        三、收入贫困与农户特征
    第四节 滇桂边境地区农户多维贫困
        一、多维贫困测度方法
        二、维度选取及权重
        三、各维度剥夺临界值确定
        四、农户多维贫困测量结果
        五、多维贫困分解
        六、多维贫困与农户特征
    第五节 滇桂边境地区农户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比较
        一、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关联与差异的统计分析
        二、不同贫困维度对收入的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成因
    第一节 致贫因素及机理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致贫因素及机理的一般分析
        一、自然环境因素
        二、基础设施
        三、公共服务因素
        四、产业因素
        五、特殊边境因素
        六、特殊历史及文化因素
    第三节 致贫因素及机理的实证分析
        一、农户收入贫困的影响因素
        二、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滇桂边境地区农村扶贫模式
    第一节 现有扶贫模式
        一、政府主导的扶贫模式
        二、市场驱动的扶贫模式
        三、社会参与的扶贫模式
    第二节 现有扶贫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一、现有扶贫模式取得的成效
        二、现有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节 扶贫模式的完善
        一、完善扶贫模式需要明确的认识
        二、扶贫模式的具体完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滇桂边境地区农村反贫困任务艰巨
        二、将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相结合才能更准确反映贫困全貌
        三、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致贫因素及机理复杂
        四、滇桂边境地区农村扶贫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第二节 建议
        一、促进形成区域扶贫开发均衡格局
        二、确立多维贫困新标准,深化推进精准扶贫
        三、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关键问题
        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边境旅游和边境贸易
        五、长期、多层次投入,提高教育水平
        六、疾病预防为主、其他措施为辅
        七、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八、创建良好的边境环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滇桂边境地区农户多维贫困调查问卷
致谢

(9)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访谈法
        1.3.3 参与观察法
    1.4 章节安排
    1.5 理论贡献
        1.5.1 政府驱动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
        1.5.2 构建考虑消费者因素速水-拉坦扩展型模型
        1.5.3 提出农产品营销渠道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的协同模式
2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相关概念
        2.1.1 “农产品”的内涵
        2.1.2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内涵
        2.1.3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内涵
    2.2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相关研究
        2.2.1 制度均衡的描述——农产品营销渠道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2.2.2 制度均衡打破后的变迁——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的相关文献
        2.2.3 走向新的制度均衡——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路径及趋势的相关文献
3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历程及现状概述
    3.1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53-1977)
        3.1.2 转轨经济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78-1984)
        3.1.3 双轨制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85-1997)
        3.1.4 市场化改革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98-2012)
        3.1.5 互联网新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2012-)
    3.2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现状
        3.2.1 农产品市场规模
        3.2.2 农产品营销整体状况
        3.2.3 农产品营销成本情况
        3.2.4 农产品营销主体情况
    3.3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现存的问题
        3.3.1 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化程度低
        3.3.2 农产品营销渠道技术服务落后
        3.3.3 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能力不足
4 拓展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4.1 Reve和Stern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4.1.1 Stern和Reve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由来
        4.1.2 Stern和Reve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4.1.3 Stern和Reve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评价
    4.2 拓展的Reve和Stern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4.2.1 经济因素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4.2.2 政治因素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4.2.3 技术进步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4.2.4 消费者需求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5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外部政治作用机理
        5.1.1 我国农产品营销政策的梳理
        5.1.2 我国农产品营销政策的目标
        5.1.3 公共政策对变迁的驱动机理
    5.2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内部政治作用机理
        5.2.1 农产品营销渠道权力结构
        5.2.2 内部政治因素的作用机理
    5.3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外部经济要素作用机理
        5.3.1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市场结构
        5.3.2 水平市场与垂直市场的作用机理
    5.4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内部经济作用机理
        5.4.1 资产专用性的作用机理
        5.4.2 生产交易费用的作用机理
        5.4.3 内部经济拉动渠道变迁的机理
    5.5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技术进步及消费者需求作用机理
        5.5.1 技术进步对渠道变迁的必要性
        5.5.2 技术进步及消费者需求推动渠道变迁的模型
        5.5.3 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
        5.5.4 消费者需求对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作用机理
6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路径和趋势
    6.1 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的成因及效应
        6.1.1 诱致性变迁的成因及效应
        6.1.2 强制性变迁的成因及效应
    6.2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案例分析
        6.2.1 案例来源与案例背景描述
        6.2.2 诱致性变迁:“十里村胡萝卜”
        6.2.3 强制性变迁:“傅家镇甜地瓜”
    6.3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趋势
        6.3.1 政治要素驱动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趋势
        6.3.2 经济要素驱动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趋势
        6.3.3 技术进步驱动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趋势
7 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政策建议
    7.1 以市场为基础发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7.1.1 重视市场机制与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7.1.2 完善融资环境与培育涉农公司快速发展
    7.2 以政策为支撑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
        7.2.1 规范农贸市场与建设农产品交易平台
        7.2.2 完善法律制度与保护涉农公司的权益
    7.3 以技术为核心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
        7.3.1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与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7.3.2 增加农业技术投入与培育特色化农业产业
    7.4 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
        7.4.1 鼓励涉农电商创业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7.4.2 激活涉农公司活力与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
8 结论与不足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10)发展中的失落:现阶段农民失地过程中利益表达的行动选择 ——以鲁东J村征地风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小引 遗留问题
    一、土地的兴衰与村庄兴落
    二、未尽的补偿与失地经验
第一章 征地伊始
    一、闻风而动:突击种桃树
    二、征地前奏:扯皮的量地
    三、差别对待:集体拒签字
第二章 征地进行中
    一、矛盾突发:深夜“误拔”的桃树
    二、怨气累积:久等不到的“答复”
    三、越级上访:全都“委屈”的结果
第三章 第二波征地
    一、投入升级:忐忑不安盖大棚
    二、波折不断:高铁“报复”城管“突袭”
    三、暂时的尾声:几家欢喜几家愁
第四章 行动选择集体行动与个人利益的摇摆
    一、集体与个人的张力
        (一) 弱者的博弈
        (二) 集体中的沉默逻辑
    二、集体与精英的弹性
        (一) 群众的集体行动逻辑
        (二) 缺位的行动领头人
第五章 利益表达——传统与现代的新旧交织
    一、实践中农民利益表达的逻辑范式
        (一) 农民维权方式的解释框架
        (二) 农民政治认同的结构分层
    二、事件中农民利益表达的发展与失落
        (一) 农村传统社会资本的解构
        (二) 农民政治机会结构的改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棚果树别一哄而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南果北种发展历史与发展方向[J]. 许永新,张宁. 农业工程技术, 2021(01)
  • [2]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 史中胜.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2)
  • [3]孟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研究[D]. 王文娟.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路径探讨 ——基于江苏省镇江市的调研[D]. 杨健. 江苏大学, 2020(05)
  • [5]金色印记(下)[J]. 刘长利. 时代报告(奔流), 2019(02)
  • [6]花垣县谷坡村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D]. 邓元庆. 湖南大学, 2018(06)
  • [7]滇桂边境地区农村贫困成因及扶贫模式研究[D]. 揭子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8]软籽石榴设施栽培类型与栽培实践[A]. 赵乾,胡青霞,简在海,史江丽,万然,陈延惠. 中国石榴研究进展(三)——第三届中国园艺学会石榴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首届中国泗洪软籽石榴高峰论坛、国家石榴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筹备会论文集, 2018
  • [9]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D]. 孙大鹏.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10]发展中的失落:现阶段农民失地过程中利益表达的行动选择 ——以鲁东J村征地风波为例[D]. 李媛媛.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温室果树不急于前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