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消毒剂二氯乙内酰脲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新型消毒剂二氯乙内酰脲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一、新型消毒剂二氯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雨[1](2021)在《渔用氧化剂和芽孢杆菌对池塘环境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抗生素被广泛用于人类和动物疾病的治疗,农业和畜牧业还大量使用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这使得抗生素在河流的水体和沉积物、土壤和污水处理厂等各种环境介质中残留。抗生素在环境的大量残留使其以养殖水源水的形式进入养殖环境并导致了其在水产品中的积累,影响了水产生物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直接诱导了抗性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ARB)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产生。ARGs在水产养殖环境中水平传播并转移到水产生物体内的致病菌中,最终有可能对养殖动物甚至是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虽然抗生素的科学使用有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曾创造了良好的效益,但随着抗生素及其ARGs残留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已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许多研究均表明已有不同种类的ARGs在水产养殖环境中传播。渔用氧化剂和芽孢杆菌都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添加剂,被大量应用于养殖生产实践,而其对养殖环境中ARGs的影响却少有报道,因而值得研究。本研究选用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渔用氧化剂-次氯酸钠、二溴海因和高锰酸钾以及常用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Y7210,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SR1和携带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的质粒p MD18-T作为模式抗性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ARB)和ARGs。为探讨利用渔用氧化剂去除养殖环境中ARGs并控制其传播的可行性,首先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体系中(25℃,p H=7)研究了三种浓度(0.5 mg/L、5 mg/L和15 mg/L)的渔用氧化剂对SR1和sul1的灭活/去除作用,并根据Chick-Watson模型建立了消毒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解释三种渔用氧化剂消毒ARB/ARGs能力的强弱。其次,选用池塘水为体系来进一步研究模式ARB/ARGs(SR1和sul1)在池塘养殖水体系中的消毒效果,并验证前期PBS体系所得到的动力学模型,分析池塘水环境对ARGs去除的影响。最后,将渔用氧化技术应用到池塘水中来研究其对原生ARB和ARGs的去除作用。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对养殖水环境中sul1的影响,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为模式益生菌,研究其在含质粒p MD18-T(携带sul1)的池塘水体系和含有大肠杆菌SR1的池塘水体系中对sul1含量的影响及枯草芽孢杆菌是否会获得池塘水环境中的外源sul1(所选池塘水中包含原生细胞外sul1)。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渔用氧化剂次氯酸钠、二溴海因和高锰酸钾灭活/去除模式ARB/ARGs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在PBS体系中可被确定。三种渔用氧化剂中,活性氯对大肠杆菌SR1具有最强的灭活能力,对应的二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6.36×104 M-1·s-1,其次是二溴海因(k=1.16×104 M-1·s-1)和高锰酸钾(k=2.63×102 M-1·s-1)。活性氯和活性溴去除细胞外抗性基因(extracellular 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s,e ARGs)过程的二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值分别为1.42 M-1·s-1和1.68 M-1·s-1。活性氯和活性溴去除细胞内抗性基因(intracellular 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s,iARGs)过程的k值分别为1.54-1.89×102 M-1·s-1和1.71-1.76×102 M-1·s-1。活性氯和活性溴与ARGs反应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10-1000 M-1·s-1)。k值表明ARGs的去除滞后于ARB的灭活,iARGs的去除过程接近于e ARGs的去除过程(p=0.7)。动力学模型为科学评价渔用氧化剂的ARB/ARGs消毒能力强弱提供了依据。在池塘水环境中,动力学数据被部分验证以用于预测模式ARB/ARGs灭活/去除效果。5 mg/L的三种渔用氧化剂可以完全灭活大肠杆菌SR1,15 mg/L的渔用氧化剂可以有效去除iARGs,15 mg/L的活性氯和高锰酸钾可以有效去除e ARGs。2.池塘水环境中原生ARB/ARGs去除研究的结果表明:iARGs的浓度远高于e ARGs的浓度,ARB灭活为ARGs去除的重要影响因素。氯化作用和溴化作用对iARGs的去除效果显着强于其对e ARGs的去除效果。三种渔用氧化剂中,15 mg/L的活性氯对池塘水环境中的ARGs去除效果最好(1.0-log),因此养殖生产中科学运用含氯氧化剂可有效去除池塘水环境的ARGs从而控制其传播。3.池塘水环境中,枯草芽孢杆菌对sul1的浓度无显着影响,且过程中其未获得sul1抗性,初步表明水产养殖中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不会促进sul1的传播,有利于推动无抗养殖。

刘元元[2](2020)在《新型环境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简称KMPS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体消毒剂,在国内外畅销30多年,因技术垄断及行政保护的原因,国内很长一段时间无类似产品上市。由于粉剂比表面积大,易吸潮、涨袋,流动性不佳,水产应用中不易沉入水底,影响了粉剂的使用。颗粒流动性好,比表面积小,稳定性更好,因此更安全和更方便临床使用。本研究进行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质量及稳定性研究、临床试验等研究,研究表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现对其总结如下:1处方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筛选、正交试验进行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处方研究,通过对不同工艺的验证,考察了在不同条件下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稳定性,确定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处方为过硫酸氢钾复合盐5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六偏磷酸钠20.9%,包被氯化钠2%,氨基磺酸8.0%,TX-10 4%,苋菜红指示剂0.1%,酸碱成分分开制粒后混合,中试成品率可达95%以上,质量稳定,可用于大生产。2质量研究开展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产品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并制定了质量标准草案和起草说明。通过对三批次中试产品的质量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此方法具有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的特点,可用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质量检测及控制。3药物稳定性研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一部附录《兽药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同时遵照《兽用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了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结果表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在模拟上市包装条件下,加速放置6个月,长期放置24个月,性状、p H值和溶解性基本无变化,含量略有降低,但均在规定的范围内,全部符合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质量标准草案。表明研制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稳定性好,有效期至少2年。4临床试验与评价4.1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实验室杀菌效果试验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验证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杀菌效果。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1:200稀释液在室温下作用2 min可将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全部杀灭;1:400稀释液在室温下作用30 min杀菌率可达100.0%;1:600以及1:800稀释液在室温下作用10 min及以上杀菌率可达90.0%。试验结果证明研制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杀菌效果与virkon基本一致,呈现良好的杀菌效果。4.2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抗有机物干扰杀菌试验在实验室内测定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消毒剂杀灭含有机干扰物的悬液中细菌繁殖体所需剂量,以验证其实际不受有机物干扰杀菌剂量。由试验结果可知,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1:200稀释液杀菌效果可不受有机物干扰,1:400稀释浓度作用30 min不受有机物干扰。同稀释度的杀菌效果优于卫可和自制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4.3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对特定细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研究进行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对特定细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与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对特定细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相似。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及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对革兰氏阴性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要优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效果。对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表面现场消毒推荐浓度为1︰400;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表面现场消毒应选择浓度为1:200;对芽孢杆菌表面现场消毒应选择浓度为1:200。4.4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现场消毒效果研究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现场消毒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畜禽舍的地面消毒,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溶液高浓度(1:100)消毒10min后,中浓度(1:200)消毒30min后,以及对照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溶液(1:200)消毒30min后,杀菌率均可达99%以上;对畜禽舍的空气消毒,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溶液高浓度(1:100)和中浓度(1:200)消毒10min后,以及对照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配成的溶液(1:200)消毒10min后,杀菌率均可达到99%以上。

孙博[3](2016)在《二溴海因在罗非鱼体内残留及其毒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溴海因(1,3-dibromo-5,5-dimethylhydantoin,DBDMH)是一种新型杀菌消毒剂,在防治水产动物疾病中有很好的杀菌效果,目前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应用,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消毒剂。但药物在杀灭水体中有害病菌的同时可能在水生生物体内残留,进而对养殖对象的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鉴于此,本文以吉富罗非鱼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剂量的二溴海因对其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二溴海因在罗非鱼体内的动态消除规律,检测亚急性毒性试验中二溴海因对肝胰脏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其肝胰脏进行组织切片观察,此外,还研究其对肝胰脏DNA的损伤情况,以此探讨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的毒理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二溴海因在罗非鱼体中的残留及其消解研究建立了以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溴离子质量分数的方法,并用该方法检测了二溴海因作用于吉富罗非鱼后所产生的溴离子在肌肉中残留及消解的质量分数。检测时采用Cs 12A阴离子柱分离,电导检测,溴离子浓度为10~200 mg/kg,相关系数r2=0.9963。检测结果表明,1)不同添加水平下,该方法的回收率为82.58%~86.14%,相对标准偏差为4.61%~6.54%。因此,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水产品中溴离子的定量分析;2)二溴海因浓度为0~0.3 mg/L时,肌肉中未检出溴离子;二溴海因浓度为1.5 mg/L时,暴露前4 d罗非鱼肌肉中溴离子的积累在同一水平,4~16 d肌肉中溴离子质量分数呈时间-效应关系,随时间的延长溴离子质量分数增加,第16 d时溴离子在肌肉中的质量分数达最大值21.6 mg/kg,符合国际食品法典的规定。在清水中恢复10 d后,肌肉中溴离子的质量分数降低。可见,实际生产中若二溴海因的施药剂量为0.3~0.4mg/L,则肌肉中溴离子质量分数对人类几乎没有威胁。(2)二溴海因对罗非鱼肝胰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研究不同浓度(0、0.06、0.3、1.5 mg/L)、不同时间(1、2、4、8、16、26d)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总还原性谷胱甘肽(T-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影响。结果表明:肝胰脏 SOD、CAT、GPx 和 GSH/GSSG 在 0.06mg/L、0.3mg/L、1.5mg/L三个二溴海因暴露浓度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被诱导后被抑制的变化趋势;肝胰脏GR、GST和T-GSH在0.06mg/L、0.3mg/L、1.5mg/L三个二溴海因暴露浓度下均被抑制。恢复试验结果表明持续给药0.06~1.5 mg/L二溴海因会对吉富罗非鱼造成不可逆损伤,且随二溴海因浓度增加,不可逆损伤加重。但实际生产中使用的二溴海因短时间内基本降解,所以损伤不大。(3)二溴海因对罗非鱼肝胰脏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采用H-E染色法对亚急性毒性试验的肝胰脏样本进行石蜡切片观察。结果发现:三个浓度暴露下罗非鱼肝胰脏组织损伤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并且肝胰脏组织损伤随二溴海因浓度的升高而增强,高浓度组对肝胰脏组织的损伤毒性作用明显高于低浓度组。损伤后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肿胀、肝细胞水样变、肝细胞脂肪变、肝血窦淤血、肝中央静脉淤血等病状。恢复试验中各浓度组罗非鱼肝胰脏组织结构损伤都有所恢复,表明0.06 mg/L~1.5 mg/L二溴海因在短时间内(16 d)对罗非鱼肝胰脏组织结构造成可逆性损伤。实际生产中使用的二溴海因短时间内基本降解,所以损伤不大。(4)二溴海因对罗非鱼肝胰脏DNA损伤的影响二溴海因暴露第4天、8天、16天,采取罗非鱼肝胰脏组织,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立即测定二溴海因对肝胰脏的DNA损伤指标-尾部DNA量(TDNA%)、尾长(TL)、尾矩(TM)、Olive尾矩(OTM)。结果显示,肝胰脏DNA损伤程度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逐渐加剧,在暴露第16天,DNA损伤最为严重。暴露短期内,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DNA损伤差异不显着(P>0.05),暴露中期,低剂量组DNA损伤程度趋于平缓,高剂量组DNA损伤显着升高(P<0.05),到达暴露后期,随着暴露时间延长,DNA受损程度进一步加重,高剂量组表现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一定程度上,该研究显示了 DNA受损随着二溴海因剂量的增加及暴露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剧,体现了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

孙博,郑尧,陈家长[4](2015)在《二溴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其毒理效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二溴海因是一种高效杀菌剂,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应用。介绍了二溴海因的理化性质和杀菌机理,讨论了二溴海因市场现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分析了其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二溴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点及缺点,并对二溴海因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道飞[5](2014)在《季铵盐碘和季磷盐碘对三种鱼类肝细胞的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集约化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水产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伴随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体的污染,使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其病害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健康发展。且人们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对水产品要求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对水产消毒剂更倾向于高效、低毒、无公害方向发展,新型的消毒剂得到了广泛应用。季铵盐碘消毒剂是由季铵盐类化合物与碘络合而成,其中表面活性剂季铵盐能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破坏菌体酶系统,影响病原体新陈代谢,起到载体与助透作用。且与碘络合后,性温和,稀释后碘和表面活性剂仍紧密结合,保证了碘的稳定性和杀菌性。该消毒剂是一种复方消毒剂,能杀灭包括细菌、霉形体等在内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且不受光、热、温度、有机物、pH以及水质的影响,可长期储存效力不减,对所消毒对象无腐蚀性和刺激性,目前已被畜禽,水产养殖等养殖户广泛使用。季磷盐是近年来发展的新一代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杀菌性能,被誉为传统的季铵盐类杀菌剂的换代产品,水产消毒剂也由季铵盐类向季磷盐类转变。季磷盐碘是季磷盐消毒剂络合碘类消毒剂的产品,具有高效、广谱、低毒、低剂量、宽pH使用范围和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特种水产的养殖中。科学的使用消毒剂对水产养殖中疾病的控制和预防以及消灭传染源、改善水质都有积极的意义,但研究发现各种消毒剂对养殖对象都有一定的毒性,肝脏是脊椎动物最大的解毒和营养代谢器官,是目前药理学、毒理学和生理学等研究的主要对象,并且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体外培养的肝细胞检测毒性的方法具有活体动物所不具有的许多优点,如细胞的均一性好,在遗传上极为相似;药物与细胞直接作用,反应速度快;可结合多种技术方法测知药物效应;比用活鱼更经济、方便等,可作为活体肝组织替代模型应用于药理、毒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不同肝细胞分离方法,比较了不同分离方法对的体外培养肝细胞的数量、活力及增殖能力的影响,建立肝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然后以鲫(Carassius auratus)、黄鳝(Monopterus albus)、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的体外培养肝细胞作为体外模型,利用MTT法分别研究季铵盐碘和季磷盐碘对三种鱼类肝细胞的细胞毒性,探讨两种消毒剂的对养殖鱼类的潜在毒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方法对黄鳝肝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及酶消化法(胰蛋白酶、胶原酶、胰蛋白酶-EDTA、胰蛋白酶-EDTA-胶原酶)对分离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肝细胞的细胞数量、细胞活力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酶消化法优于组织块贴壁法,其中胰蛋白酶-EDTA-胶原酶分次消化法所获得细胞数量最多为(1.30±0.06)×107个/g,胰蛋白酶消化法所得细胞活力最高为(90.2±1.2)%,胰蛋白酶-EDTA-胶原酶分次消化法所获得活细胞数量最多为(1.10±0.05)×107个/g。细胞增殖能力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48h细胞数量最多,144h后细胞数量明显下降。(2)3种鱼类肝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和MTT法建立了3种鱼类的体外毒性检测体系,结果表明采用0.25%胰蛋白酶,25℃下消化0.5-1h或在4℃下消化16-18h后调整细胞密度为5×105个/mL,接种96孔板进行培养24h后加入消毒剂进行毒性检测,其中MTT的反应时间4小时,终浓度为1mg/mL。(3)季铵盐碘对3种鱼类肝细胞的毒性研究采用3种鱼类的体外肝细胞毒性检测模型,采用MTT法研究了季铵盐碘对3种鱼类肝细胞的24h毒性,结果表明随着季铵盐碘浓度的增加,3种鱼类肝细胞的细胞存活率均下降;在季铵盐碘浓度为1.56×10-4ml/L时,鲫肝细胞存活率为95.80±13%,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细胞存活率与季铵盐碘的浓度的自然对数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8.4911n(x)+8.2236(R2=0.9931),其IC50=7.303×10-3ml/L;在季铵盐碘浓度为1.56×10-4ml/L时,黄鳝肝细胞存活率为97.10±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细胞存活率与季铵盐碘的浓度的自然对数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10.561ln(x)+2.2904(R2=0.9919),其IC50=1.092×10-2ml/L;在季铵盐碘浓度为4.70×10-4ml/L时,达氏鲟肝细胞存活率为89.28±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细胞存活率与季铵盐碘的浓度的自然对数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10.42ln(x)+3.5972(R2=0.9953),其IC50=1.162×10-2ml/L;根据其IC50可知,季铵盐碘对3种鱼类的毒性大小为鲫>黄鳝>达氏鲟。(4)季磷盐碘对3种鱼类肝细胞的毒性研究采用3种鱼类的体外肝细胞毒性检测模型,采用MTT法研究了季磷盐碘对3种鱼类肝细胞的24h毒性,结果表明随着季磷盐碘浓度的增加,3种鱼类肝细胞的细胞存活率均下降;在季磷盐碘浓度为6.72×10-5ml/L时,鲫肝细胞存活率为93.11±8%,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细胞存活率与季磷盐碘的浓度的自然对数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9.00921n(x)-1.7095(R2=0.9914),其IC50=3.217×10-3ml/L;在季磷盐碘浓度为6.27×10-5ml/L时,黄鳝肝细胞存活率为87.12±3%,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细胞存活率与季铵盐碘的浓度的自然对数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10.0971n(x)-6.372(R2=0.9842),其IC50=3.763×10-3ml/L;在季磷盐碘浓度为6.27x10-Sml/L时,达氏鲟肝细胞存活率为95.05±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细胞存活率与季磷盐碘的浓度的自然对数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8.8751n (x)+6.8141(R2=0.9968),其IC50=7.700×10-3ml/L;根据其IC50可知,季铵盐碘对3种鱼类的毒性大小为鲫>黄鳝>达氏鲟。

张亨[6](2013)在《二溴二甲基海因的生产和应用》文中认为二溴二甲基海因是一种重要的溴代酰亚胺类新型消毒杀菌剂,在有机化学工业、制药业、橡胶工业用作合成中间体和溴化剂。主要生产方法是二甲基海因水溶液溴化法和二甲基海因溴碱法。产品质量执行标准GB/T23849—2009二溴海因和Q/QYG—02—2001二溴海因。介绍了二溴二甲基海因的物化性质、发展现状、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消毒杀菌应用情况。

周全耀[7](2012)在《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GIFT tilapia)幼鱼肝胰脏的毒性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二溴海因是一种新型的消毒杀菌剂,因其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目前正被广泛推广使用。在水产养殖业中,二溴海因在池塘消毒、水体污染防治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但水生生物体对农药具有富集作用,在杀灭水体中有害病菌的同时可能对养殖对象的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鉴于此,本文以吉富罗非鱼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剂量的二溴海因处理液对其进行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检测了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肝胰脏的生化酶活性,并对慢性毒性试验的肝胰脏进行组织切片观察,以此来探讨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毒性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设置了5个等间距浓度梯度(2.0、4.5、7.0、9.5、12.0mg/L)和1个空白对照组,试验采用半静态水体暴露方式进行,周期为96h。用寇氏法求得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幼鱼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48h LC50、72hLC50、96hLC50和安全浓度(SC)分别为9.63mg/L、9.37mg/L、9.10mg/L、8.93mg/L和1.83mg/L;且吉富罗非鱼对二溴海因存在剂量效应。2.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亚急性毒性效应研究设置了5个等对数间距实验浓度梯度(0.75、1.50、3.00、和6.00mg/L)和1个空白对照组,试验采用半静态水体暴露方式进行,周期为14天。分别在试验的第1、7、14天进行解剖取样,检测其肝胰脏抗氧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二溴海因溶液作用下,吉富罗非鱼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存在周期性波动,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与二溴海因存在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在1.5mg/L以下时,随浓度的增加其防御能力逐渐增强,超过1.5mg/L时随浓度的上升,其机体的损伤逐渐加剧。3.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慢性毒性效应研究设置了5个实验浓度梯度(0.36、0.45、0.60、0.89、1.79mg/L)和1个空白对照组,试验采用半静态水体暴露方式进行,周期为25天。分别在试验的第5、10、15、20和25天进行样本采集。试验结果显示:在低浓度下,二溴海因的消毒效果明显,其肝胰脏的GOT、GPT、GOT/GPT、AKP、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总蛋白都显着升高;而1.79mg/L剂量组,上述各检测指标的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肝胰脏发生了一定的损伤,其蛋白质合成的能力和氨基酸转运能力均受到了抑制。将吉富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与二溴海因的浓度水平做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其获得最大生长时,二溴海因的浓度为0.85mg/L。4.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肝胰脏的切片观察采用H-E染色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部分肝胰脏样本进行石蜡切片观察。结果发现:随试验药物浓度的增加,吉富罗非鱼的肝胰脏受损程度逐渐加剧,其肝细胞中央静脉淤血、肝血窦淤血、水样变、脂肪样变等现象逐渐明显。

张群利,崔琳琳,王恩思[8](2011)在《水产用海因消毒剂的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因类化合物是指含有各种取代基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又称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其衍生物可作为一种广谱的新型杀菌消毒剂。其具有杀菌力强、有效作用时间长、使用范围广泛、安全性好的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游泳池及饮用水消毒处理、工业循环水、废水的消毒漂白处理、水产养殖病虫防治、牲畜口蹄疫防治,卫生设备防污

张金梅,霍明甲,金满平,王亚琴,张宏哲[9](2011)在《卤代海因的危险特性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评价卤代海因的危险特性,通过克南实验、时间压力实验以及固体氧化性实验分别对二氯海因、溴氯海因以及二溴海因的爆炸性和氧化性进行了测试,通过家兔皮肤刺激性/腐蚀性实验对三种卤代海因的刺激性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对三种卤代海因的危险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氯海因、溴氯海因以及二溴海因都具有氧化性、对家兔皮肤具有严重刺激性、在正常商业包件中可能达到的压力下点火会导致具有爆炸猛烈性的爆燃;溴氯海因以及二溴海因克南实验极限直径均小于1.0mm,在封闭条件下加热不显示效应,二氯海因的克南实验极限直径为2.0mm,在封闭空间加热显示某种效应。三种卤代海因的氧化性和对家兔皮肤的刺激性没有显着区别,但二氯海因较溴氯海因以及二溴海因在封闭空间加热显示的效应更强。

林泽[10](2010)在《几种理化因子对鳗池优势微藻生物学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N、P浓度及N/P、Cu2+、Fe3+、pH以及六种水产常用鱼药对鳗池优势藻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结果如下:1、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最适生长的N、P浓度范围分别为N:150mg/L-350mg/L和P:0.005mg/L-5mg/L,小球藻的最适N、P浓度范围为N:25mg/L-250mg/L和P:75mg/L-100mg/L,四尾栅藻的最佳N、P浓度范围为N:25mg/L-150mg/L和P:50mg/L-100mg/L。2、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对Cu2+比较敏感,Cu2+40μg/L-640μg/L对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显着,而该浓度范围的Cu2+对于小球藻和四尾栅藻则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4株藻的竞争实验中,对照组的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占优势,Cu2+40μg/L和640μg/L浓度中小球藻和四尾栅藻逐渐占优势,当Cu2+浓度达到1280μg/L时,4株藻均受抑制。SOD和MDA的检测结果显示,随着Cu2+浓度的上升,4株藻的SOD酶活力先升后降,3、铜绿微囊藻与小球藻均存在铁限制,其中缺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限制较为显着,当初始F e3+浓度为0.1μmol/L时,其生长曲线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铜绿微囊藻的μmax出现在25μmol/L,小球藻的μmax则出现在20μmol/L;当Fe3+浓度为100μmol/L时,2株藻的生长均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此时的生长速度仍高于低Fe3+组。4、pH对两株藻的生长及竞争关系都有显着的影响,铜绿微囊藻在pH8-pH11范围内生长良好,其最佳生长pH值为9,而小球藻则在pH7-pH9之间生长较好,其最佳pH值为8。共同培养的实验结果显示碱性环境中铜绿微囊藻的竞争优势强于小球藻,pH8-pH10中β值大于α值,而pH7时小球藻占优势,α值大于β值。5、二氧化氯、二氯海因、敌百虫和高锰酸钾对小球藻的96EC50依次为:176.63mg/L、61.68mg/L、212.97mg/L、3.72mg/L,其对小球藻生长的抑制效应强度分别为:高锰酸钾>二氯海因>二氧化氯>敌百虫。而甲苯咪唑和土霉素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则可以促进小球藻的生长,且随着浓度的增大小球藻的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均逐渐递增。6、二氧化氯、二氯海因、土霉素、敌百虫和高锰酸钾对铜绿微囊藻的96EC50依次为:2.09g/L、66.26mg/L、93.85mg/L、153.54mg/L、1.62mg/L,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强度分别为:高锰酸钾>二氯海因>土霉素>敌百虫>二氧化氯。而甲苯咪唑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对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表现出积极的效应,随着浓度的增大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逐渐递增。

二、新型消毒剂二氯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消毒剂二氯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渔用氧化剂和芽孢杆菌对池塘环境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磷酸盐缓冲液体系(PBS)中渔用氧化剂对大肠杆菌SR1和sul1的去除效果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菌种与质粒的准备
        1.2.2 消毒方法
        1.2.3 细胞计数
        1.2.4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检测
        1.2.5 数据分析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 章 池塘水环境中渔用氧化剂对大肠杆菌SR1和sul1的去除效果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水样的采集
        2.2.2 实验体系的设置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4.1 池塘水体系中SR1 及其iARGs和eARGs的灭活/去除效果研究
        2.4.2 氯化作用和溴化作用对iARGs的去除
        2.4.3 KMnO_4对ARGs的去除
    2.5 小结
第3章 池塘水环境中渔用氧化剂对原生ARB和ARGs的灭活/去除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池塘水的采集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消毒方法
        3.2.2 细胞计数
        3.2.3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检测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 章 池塘水环境中枯草芽孢杆菌对sul1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菌种和质粒的准备
        4.2.2 反应体系的建立
        4.2.3 细胞计数
        4.2.4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检测
    4.3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细菌数量的变化
        4.4.2 池塘水环境中总sul1含量的变化
        4.4.3 池塘水环境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SR1中sul1抗性基因的验证
    4.5 讨论
        4.5.1 细菌的数量变化
        4.5.2 外源抗性基因对芽孢杆菌的影响
        4.5.3 外源抗性菌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影响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致谢

(2)新型环境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消毒剂概述
        1.消毒剂的分类及消毒方法
        2.各种消毒剂的发展历程及功能概述
        3.消毒剂的正确使用及发展展望
    第二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类消毒剂研究概况
        1.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概述
        2.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粉的抗菌作用
        3.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制剂的抗菌作用机制
        4.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的安全性
        5.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的国外应用现状
        6.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在我国畜禽和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7.开发新型环境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制备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二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质量研究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实验室模拟杀菌效果试验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对表面现场的消毒效果试验
        1.试验材料
        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3)二溴海因在罗非鱼体内残留及其毒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综述
    1 引言
    2 我国渔药使用现状
    3 渔药在水产品中残留概况
        3.1 渔药残留及其形成原因
        3.2 渔药残留危害
        3.3 渔药残留国内外现状
        3.4 渔药残留检测方法
    4 渔药对水生动物生态毒理学研究概况
        4.1 渔药及其危害途径
        4.2 渔药毒性作用的主要器官
        4.3 渔药生态毒理学危害
    5 单细胞凝胶电泳概述
    6 二溴海因概述
        6.1 二溴海因的理化性质及其杀菌机理
        6.2 二溴海因市场现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7 二溴海因对水生动物毒理效应研究
        7.1 二溴海因对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7.2 二溴海因对机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
        7.3 二溴海因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
    8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8.1 研究内容
        8.2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二溴海因在罗非鱼体中的残留及其消解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 分析条件
        2.3 研究方法
        2.4 样品前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3.2 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3.3 二溴海因作用于罗非鱼后所产生的溴离子在肌肉中的残留及消解
    4 小结
第三章 二溴海因对罗非鱼肝胰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研究方法
        2.3 分析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2 恢复试验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5 小结
第四章 二溴海因对罗非鱼肝胰脏组织结构损伤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及图像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二溴海因对罗非鱼肝胰脏DNA损伤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设计
        2.4 彗星试验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肝细胞DNA受损形态
        3.2 二溴海因对罗非鱼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情况

(4)二溴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其毒理效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二溴海因的理化性质及杀菌机理
2 二溴海因的市场现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 二溴海因对水产动物的毒理效应
4 二溴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点及缺点
5 展望

(5)季铵盐碘和季磷盐碘对三种鱼类肝细胞的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鱼类肝细胞体外培养现状和方法
        1.2.1 鱼类肝细胞体外培养的现状
        1.2.2 肝细胞的分离方法
        1.2.3 肝细胞的体外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1.2.4 肝细胞的培养的条件及生长特点
    1.3 鱼类肝细胞体外培养在毒理学上的应用
        1.3.1 在环境毒理学研究概况
        1.3.2 鱼类肝细胞用于毒性检测的优缺点
    1.4 季铵盐碘的毒性研究
    1.5 季磷盐碘的毒性研究
第二章 分离方法对黄鳝肝细胞活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剂
        2.2.3 肝细胞分离方法
        2.2.4 肝细胞活力的测定
        2.2.5 肝细胞的原代培养
        2.2.6 肝细胞增值率的测定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离方法对肝细胞的数量的影响
        2.3.2 分离方法对肝细胞活力的影响
        2.3.3 MTT法测定不同时间黄鳝肝细胞的吸光度
    2.4 讨论
第三章 三种鱼类肝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实验溶液的配制
    3.3 三种鱼类的肝细胞原代培养
        3.3.1 酶消化法
        3.3.2 细胞记数
        3.3.3 肝细胞的原代培养
        3.3.4 肝细胞增值率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培养基对鱼类肝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
        3.4.2 血清浓度对鱼类肝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
        3.4.3 温度对鱼类肝细胞原代原代培养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章 季铵盐碘对三种鱼类肝细胞的毒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2.4 实验溶液的配制
        4.2.5 MTT法测定季铵盐碘对3种鱼类肝细胞的毒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季铵盐碘的对三种鱼类的肝细胞毒性
        4.3.2 季铵盐碘的对三种鱼类肝细胞IC_(50)大小
    4.4 讨论
第五章 季磷盐碘对三种鱼类肝细胞的毒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试剂
        5.2.4 实验溶液的配制
        5.2.5 MTT法测定季磷盐碘对3种鱼类肝细胞的毒性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季磷盐碘的对三种鱼类肝细胞毒性
        5.3.2 季磷盐碘的对三种鱼类肝细胞IC_(50)大小
    5.4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6)二溴二甲基海因的生产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物化性质及毒性
2 发展现状
3 生产工艺[8]
    3.1 二甲基海因水溶液溴化法
    3.2 二甲基海因溴碱法
4 产品质量标准及分析检测
5 应用总结
    5.1 消毒应用[10-18]
    5.2 化工应用
6 结束语

(7)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GIFT tilapia)幼鱼肝胰脏的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1.1 罗非鱼简介
    1.2 二溴海因简介
    1.3 农药生态毒理学研究概况
    1.4 二溴海因的特点和杀菌机理
        1.4.1 二溴海因的特点
        1.4.2 二溴海因的杀菌机理
    1.5 二溴海因在鱼类消毒中的应用概况
    1.6 吉富罗非鱼的毒理学研究概况
    1.7 水生动物肝胰脏的研究概况
        1.7.1 转氨酶的研究
        1.7.2 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1.7.3 其他酶和相关蛋白的研究
    1.8 农药对鱼类肝胰脏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1.8.1 农药对鱼类肝脏组织学研究
        1.8.2 农药对鱼类肝脏形态学研究
    1.9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对象
        2.1.2 试验药物
        2.1.3 饲养条件
    2.2 实验方法
        2.2.1 试验鱼驯化
        2.2.2 预试验
        2.2.3 实验设计
        2.2.4 数据的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表观现状
        2.3.2 组织变化
        2.3.3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的急性毒性
    2.4 讨论
3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亚急性毒性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饲养管理
        3.1.3 试验设计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 T-AOC 的影响
        3.2.2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 SOD 活性的影响
        3.2.3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 MDA 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 T-AOC 活性的影响
        3.3.2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 SOD 活性的影响
        3.3.3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 MDA 活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慢性毒性试验
    4.1 实验材料
        4.1.1 受试生物
        4.1.2 试验药物
        4.1.3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饲养管理
        4.2.2 试验条件
        4.2.3 试验管理
        4.2.4 试验设计
        4.2.5 样品采集
        4.2.6 组织匀浆液的制备
        4.2.7 特定生长率的计算
        4.2.8 肝功能检测
        4.2.9 切片观察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状况的影响
        4.4.2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 GOT 活性的影响
        4.4.3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 GPT 活性的影响
        4.3.4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胰脏 GOT/GPT 的影响
        4.4.5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白蛋白含量的影响
        4.4.6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4.4.7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白蛋白/总蛋白的影响
        4.4.8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 AKP 活性的影响
        4.4.9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肝胰脏的切片观察
    4.5 讨论
        4.5.1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状况的影响
        4.5.2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肝胰脏 GOT 和 GPT 活性的影响
        4.5.3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肝胰脏中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4.5.4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肝胰脏 AKP 活性的影响
        4.5.5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肝胰脏的切片观察
5 结论
    5.1 急性毒性试验
    5.2 亚急性毒性试验
    5.3 慢性毒性试验
    5.4 切片观察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几种理化因子对鳗池优势微藻生物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1 微藻
    1.2 理化因子
    1.3 藻类生长于竞争的主要检测指标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一章 不同氮磷浓度对鳗池优势藻生长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N浓度对4种藻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N浓度对4种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P浓度对4种藻生长的影响
        2.4 不同P浓度对4种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铜离子对鳗池优势藻生长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2.1 Cu~(2+)对鳗池中4种优势藻生长的影响
        2.2 Cu~(2+)对鳗池中4种优势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2.3 Cu~(2+)对鳗池中4种优势藻SOD酶活力的影响
        2.4 Cu~(2+)对鳗池中4种优势藻MDA含量的影响
        2.5 Cu~(2+)对鳗池中4种优势藻之间竞争关系的影响
        2.6 不同Cu~(2+)浓度对共同培养的4种藻比增长率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Fe~(3+)对鳗池中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2.1 Fe~(3+)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2.2 Fe~(3+)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3 Fe~(3+)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2.4 Fe~(3+)对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Fe~(3+)浓度对2株藻比增长率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在不同pH下生长特性及竞争参数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PH对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PH对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2.3 纯培养的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曲线的拟合
        2.4 不同PH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竞争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鳗池六种常用药物对小球藻及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2.1 6种药物对小球藻与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2.2 6种药物对小球藻与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2.3 6种药物中小球藻与铜绿微囊藻的回归方程和96EC_50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新型消毒剂二氯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渔用氧化剂和芽孢杆菌对池塘环境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的影响[D]. 赵晓雨.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新型环境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颗粒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刘元元. 吉林大学, 2020(03)
  • [3]二溴海因在罗非鱼体内残留及其毒理效应研究[D]. 孙博.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4]二溴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其毒理效应研究进展[J]. 孙博,郑尧,陈家长.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3)
  • [5]季铵盐碘和季磷盐碘对三种鱼类肝细胞的毒性研究[D]. 王道飞. 长江大学, 2014(01)
  • [6]二溴二甲基海因的生产和应用[J]. 张亨. 盐业与化工, 2013(03)
  • [7]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GIFT tilapia)幼鱼肝胰脏的毒性效应研究[D]. 周全耀. 广东海洋大学, 2012(03)
  • [8]水产用海因消毒剂的性能及应用研究[J]. 张群利,崔琳琳,王恩思. 中国水产, 2011(12)
  • [9]卤代海因的危险特性实验研究[J]. 张金梅,霍明甲,金满平,王亚琴,张宏哲.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11)
  • [10]几种理化因子对鳗池优势微藻生物学效应研究[D]. 林泽.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新型消毒剂二氯乙内酰脲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