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试者实验变量的控制与检测

受试者实验变量的控制与检测

一、课题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胡帅[1](2021)在《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达到以评促发展的目的。在政策的引导下,课堂教学逐渐从“重知识”向“重能力”的目标过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实验操作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目前我国有关其评价方式的相关研究却存在一定不足。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选取处于实验操作能力重要培养阶段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充实实验操作能力的相关理论并构建科学的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量表的主要构建过程如下:首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一线物理教学工作者的方式,基于“扎根理论”对采访对象的语言信息进行三级编码,寻找可作为评价实验操作能力的具体指标;其次利用德尔菲法(Delphi法),将量表中所有的评价指标咨询业内的16名专家,在此过程中,对部分指标进行修改,直至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构建更科学的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量表对初二、初三年级共计404个样本进行数据实测,基于数据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对一线物理教学工作者的访谈和相关专家的询函保证该量表的内容效度,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该量表的结构效度,确定最终版本的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参考国外较为权威的CLASS课堂评估系统的赋分标准作出此量表的赋分标准及使用规则。最后依据此量表对某一初二班级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该班级整体实验操作能力现状、同一班级中男女生实验操作能力差异、某一学生在实验操作能力不同维度下的得分差异。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特点并严格依据心理学构建评价工具的科学方法,不仅充实了相关研究理论而且构建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并以桂林市某中学一初二班级学生为样本,举例了该评价量表的使用方法。研究发现该群体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且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不同性别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整体能力水平上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是在具体维度上有水平高低之分。以上研究结果均可为中学一线教师的使用提供参考,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勾书琪[2](2021)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研究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育人价值之一。同时,“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加强地理实践和问题式教学。研究发现相对于一般性的验证原理类地理实验,问题式地理实验有待加强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展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的内容研究;另一方面,探究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的策略研究。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化本文的研究工作:首先,广泛收集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与案例,并结合中图版地理教材提出可开发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其次,在界定问题式地理实验概念的基础上,整理与分析问题式地理实验案例,依据相关理论指导和案例分析启示,设计了10个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再次,进一步提出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策略和实验方案的组成部分;最后,为检验研究得到的结论,本文从设计的方案中选取其中一个进行实施,通过实践反馈,修改完善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提出2019中图版教材中可开发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30个,设计了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10个。第二,提出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策略6条:(1)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导向,结合地理实验内容设计问题链;(2)从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视角,对问题式地理实验所揭示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3)依据地理原理、实验变量和客观条件选择实验器材;(4)运用对比、转换的方法设计问题式地理实验装置;(5)以地理问题为线索引领实验实施、转换空间尺度促进认知发展;(6)依据问题式地理实验活动目标,设计实验评价量表。第三,研究得到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的基本组成11部分,即实验名称、问题类型、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装置示意图、问题表征与猜想、问题分析与观察操作、问题解决与迁移、反思与评价。

林万杰[3](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未知辐射源个体识别的研究》文中提出辐射源个体识别对于公共安全和军事电子对抗等领域有重大意义。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各式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空间中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复杂的电磁环境给辐射源个体识别带来特征提取困难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对未知辐射源个体进行判别的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辐射源个体识别系统的主要模块以及未知判别方法展开研究。其中识别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神经网络模型,本文对其各模块的不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对比。而对于未知判别,本文借鉴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利用三种深度度量学习的方法实现具有未知判别功能的个体识别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两个方面:1.闭集辐射源个体识别。意在探究何种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神经网络结构的组合可以达到更优的识别效果。针对于数据预处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带内信噪比的估计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估计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目标信号质量,从而进行数据的筛选;针对于特征提取,本文提出了一种局部高点数STFT的方法,该方法在不改变特征尺寸的前提下,对感兴趣的局部频谱进行放大和细化,从而过滤了不必要信息并丰富了细微特征。在10部LTE手机识别当中,采用局部高点数STFT比同尺寸普通STFT的识别准确率高10%,取得了不错的识别效果。另外,本文设置多组对照实验,对比了不同数据量、滤波方法、CNN网络结构对于识别效果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2.开集辐射源个体识别。意在解决未知辐射源的判别问题。为解决未知判别问题,本文将多种深度度量学习方法应用于辐射源个体识别。这些度量学习方法包括Triplet Loss、Center Loss和本文改进的Triplet Loss。为比较这些度量学习方法之间的性能差异以及它们与Softmax Loss之间的性能差异,本文使用多组不同参数对三种度量学习方法和Softmax Loss进行了网络训练,使用不同测试方案对四种方法的模型进行测试,并对比和分析测试结果。最终,三种度量学习方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未知识别效果,使得已知测试集、未知集的识别率同时达到90%以上。而对于同型通信电台的个体识别,在容许1%的未知判别错误率时,本文改进的Triplet Loss在已知集识别准确率达到94%,比Triplet高了3%,比Softmax高46%,取得了最佳的效果。

饶鑫[4](2020)在《纳秒脉冲癌症免疫疗法及其与微秒脉冲消融术的互补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彻底地攻克癌症,许多新技术被运用到这个领域,而基于脉冲电场的肿瘤治疗方案显示出了其非热、无药参与、高效率等独特的优势。本文研究了纳秒脉冲免疫疗法的部分相关机制,指出该疗法的固有缺陷,并据此发现了纳秒脉冲癌症免疫疗法与微秒脉冲消融术的互补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全参数可调的数字高压脉冲系统的研制;高压纳秒脉冲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强场微秒/纳秒脉冲电场的互补效应研究。全参数可调的数字高压脉冲系统的研制方面,首先通过单细胞有限元模型分析,确定了当脉冲宽度在70μs到100μs范围内,电场能量主要作用在细胞膜上,可以满足不可逆电穿孔技术的要求;当脉冲宽度在100 ns到1μs范围内,电场能量主要作用在细胞内的结构上,可以满足纳秒脉冲诱导技术的要求;据此设计一款纳秒脉冲源,其峰值电压在1 k V以上,脉宽范围在100 ns-100μs可调。按照这一要求,使用放电电容的架构,并引入可变电容阵列和Si C MOSFET阵列,通过模块化设计并研制了一款全参数可调的数字高压纳秒脉冲系统,其参数如下:脉冲脉宽可调范围为100 ns-100μs,峰值电压在2 k V,重复频率小于1.25 k Hz。高压纳秒脉冲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方面,首先探究了纳秒脉冲诱导细胞凋亡的时间窗口效应、场强阈值效应、脉冲剂量要求。接着,我们探明了强场纳秒脉冲对于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凋亡的诱导能力是有一定的选择性,且选择能力和选择方向与脉冲宽度和脉冲强度均有关,针对于B16细胞和L929细胞,脉宽为300ns,电场强度为10 k V/cm的脉冲电场和脉宽为500ns,电场强度为8 k V/cm的脉冲电场都具有选择性,且选择方向完全相反。通过蛋白芯片技术和富集分析,明确了强场纳秒脉冲电场刺激癌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和分子生物学过程,并总结了纳秒脉冲诱导细胞凋亡的三步级联的凋亡通路。强场微秒/纳秒脉冲电场的互补效应研究方面,首先验证了纳秒脉冲电场可以触发动物对黑色素瘤的免疫效应,可以很好解决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的问题,但是纳秒脉冲无法完全根除源病灶中的肿瘤细胞。通过验证微秒脉冲对纳秒脉冲刺激肿瘤细胞凋亡后残存的肿瘤细胞的极强的细胞毒性,发现了微秒脉冲和纳秒脉冲在肿瘤治疗方面有明显的互补效应,并简要讨论了基于二者互补效应的疗法的可行性。

曹晓静[5](2020)在《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注意对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学习注意决定着学习者能否对学习内容进一步记忆与思考,真正的学习能否发生,学习注意是保证学习者对知识信息进一步记忆与思考的重要前提。数字媒体技术环境下学习资源知识表征的突出优势之一是其具有丰富且灵活的色彩信息客观形态,学习者伴随着对色彩信息的感知获得知识与技能。然而,已有研究尚未厘清色彩与学习注意之间的关系,对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的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有必要从促进学习注意的角度对色彩表征进行深入研究。学习资源画面的色彩表征不仅具有知识表征的内涵,而且在学习过程具有吸引、引导、保持学习者学习注意的重要作用。在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设计中,除了要正确的表征知识内容,还应实现对学习注意的管控,使得色彩表征更有利于学习者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因此,如何利用色彩表征设计正确的表达知识信息、提升学习注意、促进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了解、认知、体会,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专家意见咨询、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基于学习注意的研究视角开展色彩表征设计的研究,探讨色彩表征基本形态影响学习注意的设计策略,以优化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情绪、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本研究从学习注意、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相关研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的梳理与述评。通过对学习注意的文献内容分析总结出学习注意的类型(选择性学习注意、持续性学习注意、分配性学习注意)、学习注意的驱动过程(显性刺激驱动→隐形刺激驱动→目标导向驱动)。通过对学习资源画面的文献内容分析指出色彩表征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中的必要性。通过对色彩表征的文献内容分析,总结出色彩表征的三大基本形态(知识内容形态、知识关系形态、知识目标形态),以及色彩表征的三大基本特征(显性刺激与隐性刺激的画面特征、视致简与实致繁的学习体验特征、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通过对相关研究技术的分析,提出了从视觉注意研究的角度进行眼动实验与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脑波实验的联合实验研究验证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色彩构成理论的分析,推衍出色彩表征知识内容形态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色彩表征知识关系形态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色彩表征知识目标形态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观点,为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模型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其中,认知心理学中的特征整合理论、双重编码理论、注意控制理论、信号检测理论为本研究提出优化学习注意色彩表征设计的三种基本形式“色彩编码设计形式”“色彩线索设计形式”“色彩信号设计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在学资源画面色彩表征设计中色彩编码设计即对“色彩内容的组织”、色彩线索设计即对“色彩关系的调节”、色彩信号设计即对“色彩目标的控制”的观点。本研究在模型构建部分通过理论分析和专家意见征询等方法构建了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与操作模型。关系模型的构建是对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理论探讨。关系模型从优化学习资源画面设计质量的理论研究视角指出,影响学习注意驱动过程的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可以实现色彩内容对知识内容形态的表征、色彩关系对知识结构的表征、色彩目标对知识目标的表征。操作模型的构建是对色彩表征促进有效学习注意形成的设计流程的系统梳理,其整体架构是:学习注意类型分析→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分析→画面语言设计架构→色彩表征基本形态对学习注意形式影响。画面语言设计架构是依据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架构形成“色彩表征语义设计→色彩表征语用设计→色彩表征语构设计”。画面语言设计架构展示出语义设计与知识内容关联,语用设计与学习者、教师、媒介的关联,语构设计与画面要素的关联。本研究主要以画面中的三种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开展眼动与脑电波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并结合学习情绪、学习结果的测量,导出相关的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具体包括:研究一、关于色彩内容的组织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动态画面、静态画面、文本画面中的色彩内容的研究。在学习过程的“时间线”中对色彩表征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中色彩内容的合理组织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之初产生选择性学习注意,在学习过程的中后期随着时间的发展色彩表征对学习注意的影响逐渐减弱,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了解。2文本画面中前景色与背景色的明度差会影响学习者的选择性学习注意,明度差大于50灰度级的画面有利于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更好的学习结果。研究二、关于色彩关系的调节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静态图文融合画面中不同色彩线索设计形式(红色线索、蓝色线索、无色彩线索)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研究、以及不同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色彩基本属性形成的线索(色彩相变化线索、明度推移线索、纯度变化线索)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通过对发生时空变化的“同一画面”和“不同画面”中色彩线索变化的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红色在“吸引”学习者视觉注意上具有优势;蓝色在“引导”“保持”视觉注意上即产生持续性学习注意方面具有优势;无色彩线索的画面不利于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认知;2对于大学生,陈述性知识更适合采用与知识内容相匹配的色彩线索表征(如纯度变化)知识关系;程序性知识更适合采用具有层次感与结构感(如明度变化)的色彩线索表征知识关系;色彩线索设计还应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如主观色彩偏好)。研究三、关于色彩目标的控制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对比色、近似色)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以及色彩信号的位置呈现方式(临近呈现、顺序呈现)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画面中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的强弱容易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速度以及学习者对知识目标的体会;2不同画面中色彩信号的临近呈现方式更易于学习者产生分配性学习注意,有利于学习者体会知识目标促进学习结果的提升。本研究最后提出了色彩表征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画面语义定位策略(情感定位、结构定位、符号定位)、画面语用管控策略(视觉意象管控、视觉线索管控、视觉信号管控)、画面语构匹配策略(关联匹配、艺术匹配、双重匹配)三大策略,所有策略的细则均来源于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模型架构、实验研究等整体研究过程。

付绿倩[6](2020)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高素质和创新型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为响应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思想,新课标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宗旨,包括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科学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科学思维主要包括归纳和概括、演绎和推理、模型和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而生物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提升科学思维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归纳、概括及推理等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提升思维品质。但目前来看,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较少,缺乏教学评价与数据支撑,对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有待考证。据此,本课题尝试从实践的角度探究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效果,定量的评价科学思维能力各类型及水平。通过分析生物实验中主要培养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实验教学策略,包括实验探究与实验技能相结合、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相结合、独立操作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等教学策略,并展示了具体的教学案例。然后以实习的XX中学高一年级的2个班级为实验对象,进行教学实践,利用自主命题2套“科学思维能力测试”试卷进行前、后两次检测。对前后测结果分析后发现:(1)实施本课题的实验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2)在科学思维能力各类型上,实验教学策略对归纳与概括能力、模型与建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较明显,对演绎与推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不明显。(3)在科学思维能力各水平上,实验教学策略在科学思维能力水平一、三、四的提升上皆有效果,且在水平三的提升程度更好。实验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不同的思维及水平上的教学效果不同。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需要完善之处: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培养策略需完善、评价方式需多元化等,希望在未来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加以完善。

黎湘怡[7](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运用ADI教学模型培养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宗旨。科学思维作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基于事实证据和逻辑推理,服务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和批判性思维四个维度。科学发现是在科学思维与旧知识旧经验的良性互动下产生,所以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科学探索生物学规律、把握事物的本质有重要作用。论证是在论据的基础上经过合理的推理形成主张的科学活动,ADI作为一种结合实验探究的论证模型,涵盖实验设计、收集证据、小组论证、文字整理等过程,在ADI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才能完成学习活动。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和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以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开展ADI教学实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ADI模型的研究现状、相关理论基础、ADI模型和科学思维的内涵等进行梳理,然后以高一年级的四个平行班为实验对象展开ADI实验研究:一、从科学思维方法的四个维度编制科学思维水平前、后测试卷,用前测卷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进行实验前测。根据测试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二、分析教材,选择必修一中适合ADI教学的三个探究性实验编写科学思维导向的ADI教学设计,并在实验组实施ADI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常规教学;三、实验后用科学思维水平后测卷测量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后测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科学思维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应用ADI教学模型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能显着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最后笔者反思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四点教学建议:教师在开展ADI教学研究时应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中适时适度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小组的积极性;把握核心素养不同维度的落实。

桂宇飞[8](2020)在《微锻工艺增强TC4钛合金表面完整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钛合金是航空关键零部件的常用材料,由于在服役时承受交变机械载荷和热载荷共同作用,常面临疲劳失效的严峻考验。表面微锻工艺(Microforging)是一种新型金属表面改性技术,具有加工效率高、处理表面光洁、硬化层性能稳定、残余应力分布均匀等优势,在抗疲劳制造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目前有关微锻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工艺参数对铸铁、不锈钢、工具钢等材料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而对于微锻装置性能的分析较少,并且缺乏对TC4钛合金进行微锻处理的相关研究。本文以电磁驱动表面微锻装置为研究平台,分析了装置的运动特性及参数的设置原则,以TC4钛合金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工艺参数对钛合金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规律,旨在为微锻工艺在钛合金零部件抗疲劳制造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1)表面微锻工艺验证平台研制。以金属材料的冲击强化机理和电磁驱动表面微锻装置典型结构为支撑,设计并搭建了工艺验证平台;综合动力学分析和实验测量结果,提出了一种理想驱动电压的选取方法,确保工件表面受到均匀且稳定的冲击作用;通过连续冲击实验初步展示了表面微锻工艺效果,提出以微锻头直径、归一化凹痕直径及凹痕搭接率为决定表面完整性的主要参数,为后续参数优化实验奠定了基础。(2)表面微锻工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对工艺效果的预测。定义有限元模型参数时,在满足仿真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采取质量缩放、部分网格加密等方法提高求解效率,利用动力学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预测了微锻头直径、归一化凹痕直径和凹痕搭接率对材料内部残余应力场的影响程度和规律,并探究了冲击角度对靶材表面变形及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提出了以优化残余应力分布为目标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3)表面微锻工艺实验的开展及表面改性效果的评价。选取三维形貌特征、表面粗糙度、显微硬度、残余应力场作为钛合金表面完整性的描述指标,实验证明了微锻工艺改善TC4钛合金表面性能的巨大潜力,其中,表面粗糙度Ra值和Sa值分别由0.07μm和0.51μm降低到0.04μm和0.32μm,表面显微硬度由354.3 HV提高到397.6 HV,最大残余压应力达-1003MPa,压应力层最大深度达832.9μm,表明微锻工艺可以实现良好的表面光整和强化效果;利用极差分析法得到了各项工艺参数对表面完整性的影响程度和规律,并探究了单一方向凹痕搭接率的影响,最终提出了以优化不同表面性能指标为目标对应的工艺参数选取原则。此外,通过对试样组织结构的分析阐释了表面微锻强化TC4钛合金的金相学原理。

王子嘉[9](2020)在《平房仓强制循环屋面隔热系统的模拟实验与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减少粮食储藏过程中的损耗量是仓储工作中的主要难题,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控制仓储粮堆温度是减小粮食损耗量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控制粮堆温度的方法主要是仓内机械通风降温,但该方法在实施中有以下不足:仓内机械通风参数不易实现针对性局部控制,粮堆内部机械通风对粮堆湿度影响较大,难以保证仓储粮堆品质。造成粮堆温升的外部传入热量中有80%来自于仓顶,做好仓顶隔热是在役粮仓抑制储藏粮堆温升的有效措施。针对高大平房仓炎热季节仓储过程中粮堆的温度状况,本课题设计了强制循环屋面隔热系统,采用架空层系统结合机械通风的隔热形式,减小自仓房顶部传入的热量,将粮堆温度控制在“常温储藏”范围内(≤25℃),延长储藏周期,使粮堆安全度过高温季。课题设计了体积1.2m3的高大平房仓模拟实验台,实验变量为架空层净高度、层内通风量,并设计合理制冷量以及核算辐射量的温度控制设备对实验仓进行温控,进行了定时长定辐射量的升温实验。本文通过模拟实验、数值计算以及无量纲分析的方法对该系统的隔热效果进行分析。对具有不同高度的等截面架空层的模拟实验仓进行升温实验以及数值计算,分析结构参数和通风工况参数(架空层净高度、层内风量)对强制循环屋面隔热性能的影响;对变截面架空层的模拟实验仓进行升温实验及数值计算,分析渐缩口设计引起的流速增加对架空层隔热性能的优化程度。实验结果表明:以定时长定辐射量的升温过程进行实验研究,主导风向上利用湍流换热入口段效应可以提高换热效率,有效的减少仓内热量的积聚,将仓内粮堆温度控制在常温储藏范围内,并且扩大了粮堆“冷芯”范围。针对模拟平房仓,在设计风量工况下均有较为合适的架空层净高度与之匹配,使架空层内形成的流动可有效带走有架空板传入的热量,阻隔屋面向仓内的传热。基于所搭建模拟平房仓实验平台,建立三维等比例数学模型,将仓储粮堆定义为多孔介质,利用UDF文件对环境温度及仓顶温度进行定义,通过改变入口风速以及架空板坡度建立多组计算模型,对不同工况模型赋予相同边界条件;以非稳态算法为基础,结合fluent中k-ε模型对模拟平房仓内温度场、速度场进行数值求解,分析入口风速及架空层高度对其隔热性能影响;数值模拟与模拟实验结果的误差小于10%,验证了数值模拟参数的合理性。通过模拟,确定了设计变量对架空层隔热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关于架空层设计的参数限制与相关特征数据。根据模拟实验和计算结果,将影响架空层隔热性能的实验变量归为温度参数、高度参数、速度参数以及自然对流参数,根据数值计算对隔热系数进行无量纲准则式表达,该公式可为工程提供参考。

田一鸣[10](2020)在《不同温度下酮洛芬手性对映体吸附平衡模型及溶解度测定》文中指出随着各国对手性药物监管的不断加强和人们认知的进一步深入,手性拆分成为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手性拆分主要有两种手段,分别是结晶法和色谱法,特别是模拟移动床(Simulated Moving Bed,SMB)色谱法,具有连续操作和节省溶剂的优点,随着固定相材料的发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也有研究者提出采用色谱和结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高效手性拆分。吸附平衡模型及其参数的确立是色谱过程研究的基础。而溶解度的测定一方面可以为结晶法提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色谱过程提供防止析出导致柱压过高的限制条件。本论文选择的体系为酮洛芬(Ketoprofen)对映体,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S-酮洛芬为主要有效成分。经筛选,固定相和流动相确定为Chiralpak AD和正己烷/乙醇溶液,体积比为80:20(v/v)。不同于以往采用纯溶剂研究溶解度和结晶问题,本文针对色谱过程使用的混合溶液流动相,测量酮洛芬的溶解度。特别着重考察了温度对吸附平衡和溶解度的影响。采用逆向法考察了温度对过程吸附平衡的影响。在高效液相色谱(HPLC)上,通过不同流速和温度下获得的线性脉冲响应信号,确定传质扩散模型参数和亨利常数以及温度对它们的影响。在非线性条件下测定过载流出曲线,向5参数的bi-Langmuir等温线模型中引入的3个受温度影响的参数,通过同时拟合三温度下测得的过载流出曲线,得到一组对温度连续相关的bi-Langmuir模型参数。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结合简化的Schr?der Van Laar方程和Prigogine-Defay方程预测并绘制了酮洛芬的二元相图,得到酮洛芬为外消旋化合的结论和共晶点组成。根据测定的溶解度绘制了酮洛芬两对映体在正己烷-乙醇混合溶剂的三元相图。最后用静态法测定了不同摩尔百分比的S-酮洛芬在正己烷-乙醇为80:20(v/v)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用Apelblat模型、理想方程模型、λ-H模型和经验方程四个简化模型对所得到的溶解度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得到Apelblat模型对本论文所研究的体系关联度更好的结论。本研究对SMB法拆分酮洛芬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为温度和溶解度双相关性的竞争吸附平衡模型的提出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

二、课题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题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论
    (一)研究背景
        1.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2.评价实验操作能力的必要性
        3.构建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可行性
    (二)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理论研究
    (一)理论基础
        1.能力理论基础
        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3.观察理论
    (二)概念界定
        1.物理实验
        2.物理实验能力
        3.物理实验操作能力
三、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一)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设计原则
    (二)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初步构建
        1.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2.访谈设计
        3.访谈样本选取
        4.资料采集
        5.资料分析
    (三)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初步完善
        1.研究方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2.确定专家咨询表
        3.确定专家人数
        4.调查实施
        5.数据分析
四、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检验与修正
    (一)编制问卷
    (二)问卷的试测与修正
    (三)正式施测
        1.施测对象
        2.数据采集
    (四)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1.信度
        2.效度
        (1)内容效度
        (2)结构效度
    (五)确定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最终结构
五、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使用
    (一)建立权重
    (二)评分标准
    (三)计分方式
    (四)应用举例
        1.选取案例实验
        2.设计案例实验
        3.录制学生操作案例实验并评分
        4.应用举例
        (1)实验操作能力现状分析
        (2)实验操作能力性别差异分析
        (3)实验操作能力个案分析
六、研究总结
    (一)研究成果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构建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教师质性访谈提纲
附录二:构建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开放式问卷
附录三: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专家咨询表(第一版)
附录四: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专家咨询表(第二版)
附录五:初中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六: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单
附录七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操作指导单
附录八: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
致谢

(2)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研究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问题式地理实验
        2.地理实验方案
        3.地理实践力
一、理论基础
    (一)具身认知理论
        1.具身认知理论主要观点
        2.具身认知理论对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的指导
    (二)地理学理论
        1.问题式地理实验关注问题的时空分布差异及其成因
        2.问题式地理实验关注问题背后的各要素关系
    (三)地理教学理论
        1.从地理实践力出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以问题为线索”设计问题式地理实验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内容分析
    (一)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类型分析
        1.地理实验类型分析
        2.问题式地理实验类型分析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分析
        1.地理实验项目统计分析
        2.中图版教材中可开展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分析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1.案例筛选与分析目的
        2.案例分析内容与方法
        3.案例分析呈现
    (二)案例分析启示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
    (一)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依据
        1.依据课标、教材
        2.依据相关理论与案例分析
        3.依据问题式地理实验特点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组成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
        1.设计示例
        2.设计分析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策略
        1.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导向,结合地理实验内容设计问题链
        2.从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视角,对问题式地理实验所揭示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
        3.依据地理原理、实验变量和客观条件选择实验器材
        4.运用对比、转换的方法设计问题式地理实验装置
        5.以地理问题为线索引领实验实施、转换空间尺度促进认知发展
        6.依据问题式地理实验活动目标,设计实验评价量表
五、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准备过程
        2.实施过程
    (二)实施反思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理实验项目统计
附录2 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统计
附录3 问题式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附录4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
附录5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实施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深度学习的未知辐射源个体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辐射源指纹特征的研究
        1.2.2 深度学习在信号领域的研究
        1.2.3 未知类识别的研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辐射源指纹特征
        2.1.1 指纹特征产生机理
        2.1.2 两类指纹特征
    2.2 深度学习理论基础
        2.2.1 人工神经网络
        2.2.2 卷积神经网络
        2.2.3 Softmax分类器
        2.2.4 度量学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闭集辐射源个体识别
    3.1 识别系统流程概述
        3.1.1 数据预处理
        3.1.2 特征提取
        3.1.3 识别网络
    3.2 流程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3.2.1 带内信噪比估计
        3.2.2 STFT特征融合
        3.2.3 局部高点数STFT
    3.3 已知辐射源个体识别实验
        3.3.1 实验数据说明
        3.3.2 实验参数说明
        3.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集辐射源个体识别
    4.1 开集识别思路
    4.2 未知判别方法
        4.2.1 基于Softmax损失
        4.2.2 基于Triplet损失
        4.2.3 基于改进的Triplet损失
        4.2.4 基于Center Loss损失
    4.3 系统指标
        4.3.1 对比系统的指标
        4.3.2 综合识别系统指标
    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4.4.1 实验说明
        4.4.2 基于Softmax损失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4.4.3 基于Triplet损失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4.4.4 基于改进的Triplet损失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4.4.5 基于Center Loss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4.4.6 四种损失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纳秒脉冲癌症免疫疗法及其与微秒脉冲消融术的互补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脉冲电场应用于癌症治疗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脉冲电场的生物电磁学理论基础与实验手段
    2.1 脉冲电场的生物效应
        2.1.1 细胞生物学简述
        2.1.2 电穿孔效应
        2.1.3 细胞凋亡效应
        2.1.4 特异性免疫效应
    2.2 细胞的数值仿真模型
        2.2.1 分子动力学模型
        2.2.2 等效电路模型
        2.2.3 有限元模型
    2.3 本文主要的检测技术
        2.3.1 细胞荧光分选技术
        2.3.2 蛋白芯片技术
        2.3.3 组织切片染色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参数可调的数字高压脉冲系统的研制
    3.1 基于单细胞模型的脉冲参数探究
    3.2 短脉冲发生器的机制研究
    3.3 数字高压脉冲系统的设计
        3.3.1 架构设计
        3.3.2 模块设计
        3.3.3 数值仿真模拟
    3.4 生物负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纳秒脉冲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4.1 脉冲参数的选择
        4.1.1 时间窗口效应
        4.1.2 场强阈值效应
        4.1.3 脉冲剂量影响
    4.2 细胞选择性研究
    4.3 凋亡通路的研究
        4.3.1 生长曲线实验
        4.3.2 蛋白芯片实验
        4.3.3 富集分析结果
        4.3.4 凋亡通路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场微秒/纳秒脉冲电场的互补效应研究
    5.1 纳秒脉冲的免疫效应研究
    5.2 微秒/纳秒脉冲电场的互补效应研究
    5.3 可能性论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设计的问题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
        (二)学习资源画面色彩数据可视化评价标准的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三)学习资源画面色彩信息应满足新生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二、问题提出
        (一)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色彩刺激影响注意的问题
        (二)从教育科学视角分析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六、研究意义
        (一)在理论上完善了多媒体画面语言理论体系
        (二)在实践中为学习资源开发提供了色彩设计指导
    七、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习注意
        (二)学习资源画面
        (三)色彩表征
    八、论文组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学习注意的相关研究
        一、学习注意的相关文献调研
        二、述评
    第二节 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的相关研究
        一、色彩表征的相关文献调研
        二、述评
    第三节 相关支撑技术的研究
        一、脑电波技术
        二、眼动追踪技术
        三、述评
    第四节 相关研究的启示
        一、研究内容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的启示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多媒体画面语言理论
        一、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及其色彩设计理论
        (一)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
        (二)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的已有研究
        (三)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色彩设计理论的研究
        二、研究启示
        (一)多媒体画面色彩表征设计应与学习注意的研究相结合
        (二)依据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构建色彩表征设计框架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
        一、信息加工模型与学习过程、学习条件的研究
        (一)信息加工模型的研究
        (二)学习过程的研究
        (三)学习条件的研究
        二、研究启示
        (一)学习注意出现在学习过程的初始阶段
        (二)色彩表征是促进学习注意形成的一种学习条件
        (三)学习注意在信息流中呈现出循环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心理学相关理论
        一、特征整合理论
        (一)FIT模型
        (二)研究启示
        二、双重编码理论
        (一)双重编码理论的基本假设
        (二)研究启示
        三、注意控制理论
        (一)注意控制与线索研究范式
        (二)研究启示
        四、信号检测理论
        (一)信号检测理论的研究
        (二)研究启示
    第四节 色彩构成理论
        一、色彩构成的基本理念
        二、研究启示
第三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模型建构
    第一节 学习注意的相关分析
        一、学习注意类型的分析
        (一)选择性学习注意
        (二)持续性学习注意
        (三)分配性学习注意
        二、学习注意过程的分析
        (一)学习注意是学习者的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
        (二)学习注意是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注意加工过程
        (三)学习注意是刺激驱动过渡到目标驱动捕获注意的过程
        三、小结
    第二节 色彩表征的相关分析
        一、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基本特征的分析
        (一)显性刺激与隐性刺激的画面特征
        (二)视致简与实致繁的体验特征
        (三)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二、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基本形态的分析
        (一)知识内容形态
        (二)知识关系形态
        (三)知识目标形态
        三、小结
    第三节 色彩表征与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
        一、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机制
        (一)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机制形成的学理依据
        (二)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作用机制
        二、色彩表征的基本形态对学习注意的影响
        (一)知识内容形态对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二)知识关系形态对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三)知识目标形态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三、色彩表征与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架构及内涵
        (一)关系模型的架构
        (二)关系模型的内涵
        (三)关系模型的说明
        四、小结
    第四节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
        一、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形式
        (一)色彩编码设计形式
        (二)色彩线索设计形式
        (三)色彩信号设计形式
        二、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因素分析
        (一)首轮专家意见咨询
        (二)第二轮专家意见咨询
        (三)第三轮专家意见咨询
        三、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的构建思路
        (一)设计目的
        (二)设计任务
        (三)设计流程
        (四)设计方式
        四、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架构及内涵
        (一)操作模型架构
        (二)操作模型内涵
        五、依据模型的研究推论
        (一)关于色彩编码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二)关于色彩线索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三)关于色彩信号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六、验证模型及研究推论的合理途径
        七、小结
第四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研究框架
        一、实验研究逻辑
        二、实验变量与假设
        (一)实验变量
        (二)实验假设
        三、实验设计
        (一)实验研究架构
        (二)实验研究测量方法与工具
    第二节 色彩编码设计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1-1动态与静态画面色彩内容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二)实验设计
        (三)实验材料
        (四)被试
        (五)实验过程
        (六)数据分析
        (七)实验结果讨论
        (八)实验结论
        二、实验1-2文本画面色彩内容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二)实验设计
        (三)实验材料
        (四)被试
        (五)实验过程
        (六)数据分析
        (七)实验结果讨论
        (八)实验结论
    第三节 色彩线索设计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2-1色彩线索设计类型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二)实验设计
        (三)实验材料
        (四)被试
        (五)实验过程
        (六)数据分析
        (七)实验结果讨论
        (八)实验结论
        二、实验2-2知识类型与色彩线索类型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二)实验设计
        (三)实验材料
        (四)被试
        (五)实验过程
        (六)数据分析
        (七)实验结果讨论
        (八)实验结论
    第四节 色彩信号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3-1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二)实验设计
        (三)实验材料
        (四)被试
        (五)实验过程
        (六)数据分析
        (七)实验结果讨论
        (八)实验结论
        二、实验3-2色彩信号的呈现位置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二)实验设计
        (三)实验材料
        (四)被试
        (五)实验过程
        (六)数据分析
        (七)实验结果讨论
        (八)实验结论
第五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策略讨论
    第一节 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逻辑关系的架构
        二、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逻辑关系的说明
    第二节 画面语义层的定位设计策略讨论
        一、情感定位策略
        二、结构定位策略
        三、符号定位策略
    第三节 画面语用层的管控设计策略讨论
        一、视觉意象管控策略
        二、视觉线索管控策略
        三、视觉信号管控策略
    第四节 画面语构层的匹配设计策略讨论
        一、关联匹配策略
        二、艺术匹配策略
        三、双重匹配策略
    第五节 设计策略的验证
        一、验证的过程
        二、验证的结果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相关问卷
        问卷1
        问卷2
        问卷3
        问卷4
        问卷5
        问卷6
    附录二 实验材料
        实验1-1
        实验1-2
        实验2-1
        实验2-2
        实验3-1
        实验3-2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6)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精神
        1.1.2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1.1.3 生物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思维
        2.1.2 科学思维
        2.1.3 生物学中的科学思维
    2.2 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2.2.1 脑科学发展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杜威的教育理论
    2.3 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3.1 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结构模型
        2.3.2 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表现指标
        2.3.3 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 基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3.1 高中生物实验教与学现状
        3.1.1 高中生物实验课程现状
        3.1.2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实施建议
        3.1.3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内容分析
    3.2 基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3.2.1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实验技能相结合
        3.2.2 改进生物实验方法——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相结合
        3.2.3 改进实验活动形式——独立操作与小组合作相兼顾
第四章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
    4.1 教学实践对象
    4.2 实验变量控制
        4.2.1 自变量
        4.2.2 因变量
        4.2.3 控制无关变量
    4.3 教学实践安排
    4.4 教学实践过程
        4.4.1 前测
        4.4.2 教学案例
        4.4.3 后测
    4.5 教学实践的评价
        4.5.1 生物试卷的编制
        4.5.2 生物试卷测前难度预估
        4.5.3 生物试卷的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结果与分析
    5.1 成绩的比较
        5.1.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后测成绩比较
        5.1.2 班级前后成绩比较
    5.2 科学思维能力各类型成绩的比较
        5.2.1 实验班和对照班科学思维能力各类型的比较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科学思维能力各类型的变化情况
    5.3 科学思维能力各水平成绩的比较
        5.3.1 实验班和对照班科学思维能力各水平的比较
        5.3.2 实验班和对照班科学思维能力各水平的变化情况
        5.3.3 实验班和对照班科学思维能力各水平的提升程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测试卷一》(前测卷)
附录 B《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测试卷二》(后测卷)
致谢

(7)高中生物学教学运用ADI教学模型培养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ADI教学模型研究与应用综述
        二、国内ADI教学模型研究与应用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顺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理念
        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丰富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教育实验法
第一章 相关理论阐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科学思维
        二、科学思维方法
        三、ADI教学模型
第二章 ADI教学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科学思维水平测量工具编制
        二、实验分组
        三、实验变量
    第四节 科学思维导向的ADI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科学思维导向的活动环节设计
        三、确定教学所需材料和信息
        四、编写科学思维导向的ADI教学设计及实施
        五、ADI教学论证过程案例
    第五节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后测卷的信度、难度与区分度分析
        二、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教学建议
        一、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
        二、适时适度的引导
        三、激发学习小组的积极性
        四、把握核心素养不同维度的落实
附录 1 科学思维水平前测卷
附录 2 科学思维水平后测卷
附录 3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微锻工艺增强TC4钛合金表面完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钛合金零件表面强化工艺
        1.2.2 表面微锻工艺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表面微锻工艺原理分析及工艺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工艺原理分析
        2.2.1 表面改性机理
        2.2.2 表面微锻装置工作原理
    2.3 装置设计与动力学分析
        2.3.1 表面微锻装置研制
        2.3.2 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2.4 装置性能调校
        2.4.1 调校目标与仿真分析
        2.4.2 理想驱动电压的选取
    2.5 连续冲击实验
        2.5.1 连续冲击效果分析
        2.5.2 工艺参数对凹痕直径的影响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表面完整性分析
        3.3.1 表面粗糙度
        3.3.2 显微硬度
        3.3.3 残余应力
        3.3.4 金相组织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C4 钛合金表面微锻处理的有限元仿真
    4.1 引言
    4.2 表面微锻模型的建立
        4.2.1 有限元软件
        4.2.2 定义几何模型和材料模型
        4.2.3 设置分析步
        4.2.4 定义约束和载荷
        4.2.5 划分网格
    4.3 模型验证
    4.4 不同参数对残余应力场的影响预测
        4.4.1 微锻头直径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4.4.2 凹痕直径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4.4.3 凹痕搭接率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4.4.4 冲击角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艺参数对TC4 钛合金组织与性能影响的实验探究
    5.1 引言
    5.2 表面粗糙度分析
    5.3 显微硬度分析
    5.4 残余应力场分析
    5.5 金相组织分析
    5.6 工艺效果讨论及参数优选方案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9)平房仓强制循环屋面隔热系统的模拟实验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相关内容研究现状
        1.2.1 储粮仓房温度场特点
        1.2.2 机械通风措施研究现状
        1.2.3 双层屋面隔热性能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概述
        1.3.1 模拟实验系统实验研究
        1.3.2 双层屋面隔热性能模拟研究
        1.3.3 隔热性能最佳参数分析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强制循环屋面隔热模拟实验系统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系统
        2.2.1 模拟平房仓仓体
        2.2.2 架空层系统
        2.2.3 温度控制系统
        2.2.4 温湿度监测模块
        2.2.5 实验系统组成
    2.3 实验目的与方法
        2.3.1 实验目的
        2.3.2 实验方法
    2.4 实验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拟平房仓的实验研究
    3.1 空白对照实验平房仓温度场分析
        3.1.1 空白对照实验平房仓水平截面温度场
        3.1.2 空白对照实验平房仓垂直截面温度场
        3.1.3 空白模拟平房仓主要表征温度的变化
    3.2 等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温度场分析
        3.2.1 等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水平截面温度场
        3.2.2 等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垂直截面温度场
        3.2.3 等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主要表征温度变化
    3.3 变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温度场分析
        3.3.1 变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水平截面温度场
        3.3.2 变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垂直截面温度场
        3.3.3 变截面架空层模拟平房仓主要表征温度的变化
    3.4 模拟平房仓升温实验湿度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制循环屋面隔热系统的数值模拟
    4.1 模型建立与求解
        4.1.1 几何模型与物理模型
        4.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1.3 网格划分与求解
    4.2 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4.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3.1 隔热效果分析
        4.3.2 入口风速对架空层隔热性能影响
        4.3.3 架空层高度对其隔热性能的影响
        4.3.4 变截面架空层隔热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制循环屋面隔热性能研究
    5.1 架空层隔热系数计算
        5.1.1 问题分析
        5.1.2 计算思路
        5.1.3 计算过程
    5.2 实验变量对隔热性能的影响
        5.2.1 温升比Θ
        5.2.2 速度无量纲数η
        5.2.3 自然对流换热Ra0数
        5.2.4 几何参数ζ
        5.2.5 强制对流隔热准则关联式
    5.3 模型补充说明
        5.3.1 升温时长对隔热效果的影响
        5.3.2 进风深度对隔热效果的影响
    5.4 变截面架空层计算结果补充
        5.4.1 变截面架空层模型特征
        5.4.2 变截面架空层隔热系数计算
        5.4.3 各参数对隔热系数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不同温度下酮洛芬手性对映体吸附平衡模型及溶解度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酮洛芬对映体的性质与简介
    1.2 拆分酮洛芬对映体的研究进展
    1.3 色谱分离技术
        1.3.1 色谱分离技术的发展
        1.3.2 色谱分离技术的应用
        1.3.3 色谱模型
        1.3.4 吸附平衡模型
        1.3.5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方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酮洛芬对映体柱参数的测定及色谱条件的对比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紫外全波长扫描实验
        2.2.4 泵流量校正实验
        2.2.5 色谱系统参数测定
        2.2.6 线性范围内的酮洛芬的紫外响应信号校正实验
        2.2.7 线性范围内酮洛芬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出曲线测定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泵流量校正结果
        2.3.2 色谱系统的参数测定结果
        2.3.3 线性范围内紫外响应信号‐浓度校正结果
        2.3.4 不同温度下酮洛芬对映体的线性吸附常数及柱参数的测定结果
        2.3.5 色谱条件的最终筛选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逆向法测定酮洛芬对映体在Chiralpak AD柱上的吸附等温线
    3.1 引言
    3.2 数学模型概述
        3.2.1 色谱模型
        3.2.2 吸附等温线模型
    3.3 实验部分
        3.3.1 主要原料及试剂
        3.3.2 主要仪器
        3.3.3 非线性条件下紫外响应信号‐浓度校正实验
        3.3.4 酮洛芬对映体的过载流出曲线测定
        3.3.5 Bi‐Langmuir模型参数拟合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非线性条件下紫外响应信号‐浓度校正结果
        3.4.2 酮洛芬对映体过载曲线的测定结果
        3.4.3 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结果
    3.5 模型参数的有效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酮洛芬对映体在相同体系下的二元和三元相图以及溶解度测定
    4.1 引言
    4.2 溶解度平衡理论研究方法
        4.2.1 状态方程法
        4.2.2 活度系数法
        4.2.3 简化模型法
    4.3 溶解度测定方法
        4.3.1 平衡法
        4.3.2 动态法
    4.4 实验部分
        4.4.1 主要原料及试剂
        4.4.2 主要仪器
        4.4.3 稳定性预实验
        4.4.4 酮洛芬粉末X射线衍射
        4.4.5 酮洛芬对映体二元相图的测定
        4.4.6 酮洛芬对映体三元相图的测定
        4.4.7 酮洛芬对映体在正己烷和乙醇(80:20(V/V))体系中的溶解度测定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粉末X射线衍射和二元相图的测定结果
        4.5.2 HPLC紫外响应信号标线建立
        4.5.3 三元相图的测定结果
        4.5.4 溶解度的测定结果
        4.5.5 溶解度的关联
        4.5.6 溶解度的热力学函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课题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评价量表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胡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研究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D]. 勾书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深度学习的未知辐射源个体识别的研究[D]. 林万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纳秒脉冲癌症免疫疗法及其与微秒脉冲消融术的互补效应的研究[D]. 饶鑫.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5]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D]. 曹晓静.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 付绿倩. 温州大学, 2020(03)
  • [7]高中生物学教学运用ADI教学模型培养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D]. 黎湘怡.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微锻工艺增强TC4钛合金表面完整性研究[D]. 桂宇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平房仓强制循环屋面隔热系统的模拟实验与数值分析[D]. 王子嘉.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10]不同温度下酮洛芬手性对映体吸附平衡模型及溶解度测定[D]. 田一鸣. 温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受试者实验变量的控制与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