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对策探讨

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对策探讨

一、浅议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1](2021)在《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文中提出景观格局的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是相伴的,人类活动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空间,人类在这个空间生活并生产生活必须品。人类活动通常会导致活动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从而造成景观格局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增长迅速,随之而来的还有人口的大增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比之前任何一个阶段都要频繁,工业的发展、城镇化提高、人口增长与经济建设等都对原有土地利用/覆盖区域做了相应的改变,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景观格局也有相应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景观格局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如何影响等问题亟待商榷。本文选取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西南地区候鸟最多的越冬栖息地之一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县)为研究区。本文以六期(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手段,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信息进行提取并依据国家土地利用资源局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划分,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景观指数变化及面积矩阵转移等方面的研究,得出1995-2018年间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情况,并在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威宁县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威宁县主要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草地、耕地、湿地(湖泊、水库及沼泽地)建设用地及裸地。统计结果表示,林地面积在6个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比例最大,1995-2018年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动态度为0.17%;草地面积列居第二,一直呈减少的波动变化趋势;动态度为﹣0.23%。耕地总体呈为增加趋势,增至80 hm2,动态度为0.14%;建设用地一直呈持续增长的趋势,面积增至3011hm2,动态度为22.3%;裸地总体呈下降趋势,1995年-2018年面积动态度为﹣0.15%。(2)研究区1995-2018年间景观形状指数整体呈上升状态,香农均度指数与香农多样性指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就表示威宁县景观破碎化程度日渐增加;在此期间各景观斑块之间的面积比例趋向均匀化,而优势景观斑块面积不断减少,这反映了威宁县景观类型呈多样性、复杂性发展趋势。(3)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是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主要考虑因素。1995-2018年来,威宁县地区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整体都呈上升的状态,气温与降水量对景观格局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相比较于自然原因,人文因素才是造成当前该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人文因素中人口数的增长、粮食产量的增加、经济发展(第一、第二、第三及国内生产总值)、政策变化等人类活动都推动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

赵湘江,杨兰[2](2021)在《高原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对策:以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靠威宁自治县县城,高强度的人为活动对草海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已严重威胁草海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安全。分析了草海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现状,总结了草海保护区存在污染治理难度大、保护与发展矛盾、水土流失严重、管理体系不完善、科研监测能力弱等突出问题。提出保"草"治"海"、鸟进人退、拦沙固土、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科研监测能力水平、加强社区共管发展、防治有害生物、候鸟疫源疫病防控的保护对策,旨在维护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提升草海保护区的科学保护和管理。

王天佑[3](2021)在《贵州草海沉积物-植物碳氮磷时空分布特征》文中指出草海是我国西南喀斯特高原地貌上具有代表性的草型湖泊,水生植物在其生态系统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作用。近两年以来草海湖的外源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但是草海水生植物生物量却逐年降低,为了调查其原因,本研究试图从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的角度来调查草海水生植物发生变化的原因,以期探究水体、沉积物营养元素变化对于植物化学计量的影响特征,进而为科学治理草型湖泊提供相关理论支撑。本研究对草海湖表层沉积物、水生植物和上覆水进行两次采样(2019年11月和2020年11月),根据水体综合营养指数(TLI)法评价上覆水的富营养化程度;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和土壤综合营养指数法(FF)评价了表层沉积物的有机质及氮磷营养盐污染程度。分析水体理化指标和沉积物中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时空分布特征,并对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根据表层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和时空分布特征,比较了各样点表层沉积物在不同环境因子下对磷形态赋存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2020年10月草海的水质较2019年10月呈富营养化的趋势发展,大部分呈中营养水平,在湖泊东北部和中部水域出现轻度富营养化水平。(2)两年时间内,草海沉积物有机质和总氮均为四级污染,随时间变化呈增大的趋势。总磷含量在浅水区为二级污染,深水区为三级污染。另外,草海沉积物有机碳淤积严重,湖心区域沉积物磷释放风险增大。表层沉积物S-TOC、S-TN、S-TP含量呈现出由湖滨带向湖中心增大的趋势,需要提防草海表层沉积物生物淤积进程。(3)沉积物化学计量对植物的影响大于水体,且深刻影响着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挺水植物中水葱和香蒲对磷元素都处于敏感态,灯芯草对磷元素为弱敏感态。沉水植物中光叶眼子菜的内稳性要强于金鱼藻和狐尾藻,对于富营养化水体具有更强的耐受性,这可能是导致草海金鱼藻和狐尾藻减少的原因。(4)2020年草海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含量平均值较2019年有所降低,两年内磷形态以Fe/A1磷和Org-P为主,其次是钙磷Ca-P,2020年BA-P占S-TP的比例(61.51%)较2019(62.85%)年有下降趋势。

张丽[4](2021)在《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策略研究 ——以草海30年保护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本底、维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各国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措施。西部贫困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生态环境脆弱、周边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贫困、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作为自然保护区人地关系演变的推动者,其保护态度和行为决定着自然保护区人地关系的演变方向,因此对西部贫困地区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策略的研究,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紧迫诉求。本研究以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将草海与周边社区视为复合生态系统,通过文本分析法、半结构化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草海30年保护史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草海保护区自成立以来三个阶段的保护历程,总结了不同阶段的保护策略。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构建草海保护策略演变的行动者网络,分析草海保护策略的演变特征,归纳了草海保护的经验,提出以实现草海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保护策略。首先,文章通过对草海保护史的梳理总结出草海的保护策略在矛盾冲突阶段(1985-1991年)是抢救式的保护策略,抑制社区发展;在价值开发阶段(1992-2014年)是“以发展促保护”的策略,探索社区参与保护的模式,加强草海生态旅游的开发;在严格管控阶段(2015年至今)是“以严治守生态”的策略,对草海进行严格管控,加强环境治理,禁止旅游。其次,对草海保护策略演变的行动者网络分析发现,草海保护策略存在两种演变过程:(1)“以发展促保护”策略演变过程。各行动者围绕强制通行点“社区参与保护”寻求各自的利益,草海保护区管理处为该阶段的关键行动者,各行动者在关键行动者的利益征召下完成动员过程,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行动者网络,随着行动者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后期产生了新的强制通行点,即“加快城市化进程”,保护策略逐渐失效。(2)“以严治守生态”策略演变过程。关键行动者转变为政府,征召方式转变为以政策征召为主,社区居民、游客、企业组织等行动者利益受损,网络存在诸多异议。最后,通过上述分析归纳得出以下保护经验:(1)关键行动者通过利益征召的方式,满足社区居民核心需求,能有效缓解草海保护区的人地矛盾;(2)若社区参与保护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社区不需要对草海投入维护成本就可以利用其景观价值带来益处,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3)各行动者参与保护的话语权不平等,会削弱各行动者参与保护的动力,容易产生异议影响网络稳定。通过对草海保护策略的研究认为,西部贫困地区自然保护区在制定保护策略时要正确认识自然保护区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要结合历史谈经验,结合现状谈保护。要以关键问题为导向,协调好各行动者之间的利益;重视非人类行动者的权利,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力;以全局观、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把握好对非人类行动者角色的定义;平衡各人类行动者参与保护的权利,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广泛采纳各方行动者的保护意见;以多元化的征召方式维系保护策略演变的行动者网络稳定。

曾龙[5](2019)在《贵州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贵州草海湿地位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县城西南面,是一个完整的、典型的喀斯特天然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Ⅰ级保护湿地,被列入国家及贵州省重要湿地名录。其中,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高原淡水湖泊,与青海湖、滇池着称中国高原三大湖泊,湖面平均海拔2171.7m,是我国最大面积的岩溶构造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草海湿地是包括黑颈鹤在内的国家Ⅰ级保护鸟类7种,灰鹤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30种,共计246种10万余只鸟类栖息繁殖和越冬的重要场地,是乌蒙山区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对于维持长江水系上游具有重要作用,对局部地区气候改善有着积极影响。同时草海湿地蕴藏着巨大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贵州草海湿地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威胁着鸟类等生物的生存安全,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制约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简称《草海治理规划》),至此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草海湿地问题,地方出台整改方案;国家层面和贵州省正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草海湿地迎来新机遇,政府开启一次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致力于彻彻底底将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好。可在推进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却存在着许多法律问题,严重阻碍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进程,将难于实现综合治理目标。法律问题主要表现在湿地法律体系不完善、执法水平不高、司法救济保障不够、公众守法不到位等方面。一方面,《草海治理规划》指出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将分两期开展实施,近期为2016年至2020年,远期为2021年至2030年,这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治理工作,治理过程需要依法逐步推进;另一方面,目前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已存在许多法律问题,急需解决。对此,笔者从生态环境法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其法律根源,提出针对性的法律对策,以期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顺利推进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早日实现治理目标,还草海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文从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概述贵州草海湿地基本情况,分析草海湿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草海湿地存在着环境污染,水环境恶化,水质不达标,草海流域重金属超标污染;受草海周边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湖泊严重淤积、水域面积缩减,水位变浅;外来物种入侵严重,特别是芦苇、空心莲子草、小龙虾、黄黝鱼等外来物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类、数量都在减少;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超出自我调控能力。第二部分研究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面对草海湿地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政府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可在治理过程中存在许多法律问题。一是湿地法律体系不完善。国家层面没有制定湿地高位阶法律,受国家上位法的欠缺,地方法律也不完善,政府未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县的权利制定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的专项法律。二是执法水平不高。执法体系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落实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不到位,执法监督不到位。三是司法救济保障不够。未充分运用生态环境司法专门化的成果,致使生态环境司法救济途径单一,司法保障力度不够。四是公众守法不到位,公众参与不足。在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公众被动守法、用法等。第三部分针对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相应法律对策。首先,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议国家层面制定《湿地保护法》,提高《自然保护区条例》层级,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地方政府完善《贵州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海保护条例》,建议制定《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条例》。其次,提高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的执法水平。完善执法体系,从明确各执法部门权责、规范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构建联动执法机制三方面着手;严厉打击破坏草海湿地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在推进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各个项目时,政府、参与治理企业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做好日常生态环境行政许可工作。再次,拓宽司法救济途径、加强司法保障力度。建设草海生态环境检察院,实现其三重身份,督促政府、企业履行治理职责等;建立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解决现有法律条款的行政罚款数额不能与实际湿地损害价值不对等问题。最后,加大普法教育,促进公众守法,实现政府和社区共治草海湿地生态环境。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加大生态公民培育力度,促进公众主动守法、用法,积极参与到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中。

戈冬梅,陈群利,冯图,刘文,李振吉,王汝斌,陈永祥[6](2019)在《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文中提出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基础,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通常是各类自然保护区发展中难以绕过的难题。对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及各类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考察,详细考察了保护区范围内的各类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并对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分析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承载力,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面积法和改进的线路法结合的方式计算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保护区趋于保守的游客日承载容量为13349人次,游客年承载容量为2402820人次。

张鲜[7](2018)在《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治理中,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法治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法治是社会主义环境法治建设的组成部分。威宁县是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对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进行研究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课题,其研究有助于树立生态自然保护区法治研究的典范,同时也有利于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本文通过对威宁县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进行调查研究,主要从立法、执法、司法、民众守法意识几个方面来调查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法治现状,剖析其在生态环境法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提出完善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化的有效路径,为少数民族自治县生态环境法治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论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标。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的基本理论,即可持续发展理论、软法治理理论以及环境伦理观,为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主要对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的概况进行阐述,分析其生态环境的现状,并从立法、执法、司法、民众环境守法意识几个方面分析其环境法治的现状。第四部分是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了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根据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的从立法、执法、司法、民众环境守法几个方面来提出完善其生态环境法治的路径。推进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研究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方能实现良好的效果。十九大报告指出,法治建设的根本宗旨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进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化,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另外,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在生态环境法治方面不应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模式,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又要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不遗余力的推进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研究。

王君[8](2018)在《生态旅游视域下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湿地、森林与海洋共同组成了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生态系统作为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地球之肾”的美誉,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威宁草海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基础,运用系统论、博弈论、层次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分析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入手,深度解读了制约“草海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及草海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难题,提出以生态为理念,旅游为载体来构建草海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实现草海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内容共由七个章节内容构成,第一、二章节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对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节是对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进行考察,剖析“草海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及目前草海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四章,通过对草海保护区系统特征及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分析,建立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框架(TESEC发展模型),并从目标体系、利益主体协调性、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对该系统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依据第四章建立的TESEC发展模型,从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层面构造了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和结果分析;第六、七章主要是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并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研究的局限性、创新点和前景展望。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旅游”模式与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耦合度较高,主要在目标、特征、机制和模式四个方面存在耦合性关系;(2)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环境资源、社会生活、社区经济、文化习俗和生态旅游五个方面发展要素组成,合理构建多方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是保障该系统健康发展的关键。(3)通过模型评价结果分析可知,草海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为0.664,处于“一般可持续”等级,总体具备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和基础条件。其中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为0.672,判定为“一般可持续”等级;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为0.632,判定为“弱可持续”等级;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为0.666,判定为“一般可持续”等级;文化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为0.652,判定为“一般可持续”等级。

孙慧敏[9](2017)在《城市扩张背景下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调适对策研究 ——以贵州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用地空间的膨胀成为城市扩张的总趋势,城市扩张下,其周边自然资源被不断侵蚀,自然保护区与城市间的空间距离也被日益拉近,其中,处于城市扩张影响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交通可达性提升、游憩客流剧增,同时,城市过度开发引发的各类污染渗透进入保护区,严重威胁着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原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与现状产生了众多矛盾。本文以城市扩张为研究背景,将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城市扩张对湿地自然保护区造成的影响,来探索其总体规划的应对调适对策,以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开发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探求适宜的对策和方法。文章主要分为六个章节,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关系进行展开:绪论章节通过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引出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探索国内外自然保护区与湿地的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确定论文的研究方法、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为发现问题环节,研究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以及分布现状,并对城市扩张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现状问题进行总结。第三章为分析问题环节,主要阐述了城市扩张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带来的影响变化,城市、人、湿地自然保护区三者间的关系,以及城市扩张后保护区总体规划出现的现状问题的分析,并通过研究三个案例总结出进行借鉴的规划调适对策。第四章为解决问题的环节,也是文章的重要章节,提出了城市扩张背景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调适对策。第五章是实例论证,以调适贵州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为例,阐明在实际规划中如何协调城市扩张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和谐发展。第六章通过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论文内容主要观点与研究的不足之处。论文从城市迅猛扩张这一特殊背景入手,研究城市化影响下城乡近远郊型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所呈现的问题及其周围地区的新诉求,以城市、人与自然三者协同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功能分区的建设调适方面提出:从保护性出发,进行城区协调与防护隔离功能的调适,从功能性出发,做到日常游憩与动态游憩功能的调适;在保护区的项目规划调适方面提出:湿地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相结合、湿地宣传教育与不同类型客流相呼应、生态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道路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衔接的策略。希望通过该文的论述引起人们对现状问题的认识,并为之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修编提供有益的参考。

张珍明,张家春,郭媛,张清海,林昌虎[10](2016)在《贵州草海湿地主要污染因子及评价》文中提出草海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因其地处高寒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受人为活动影响严重,造成草海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草海湖泊接纳了来自区域内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染物质,加之草海作为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对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差,在流域强烈的外界人类活动干扰下,草海脆弱的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在草海流域,面对巨大的农业与人口压力,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围湖造田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造成草海流域土壤环境污染物增加。本文综合分析了造成草海地区主要环境污染污染源、污染物的种类及分布特征,并对草海湿地污染情况进行评价,以期为草海湿地土壤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浅议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2.2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
        1.2.3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因素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处理
        2.2.3 影像分类
第三章 基于遥感影像的威宁县景观格局变化过程分析
    3.1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
    3.2 景观斑块类型总体面积变化特征分析
    3.3 景观斑块类型矩阵转移分析
    3.4 威宁县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3.4.1 景观类型水平变化分析
        3.4.2 景观格局水平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威宁县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4.1 自然因素
        4.1.1 气温
        4.1.2 降水
    4.2 人文因素
        4.2.1 人口
        4.2.2 经济
        4.2.3 政策
    4.3 景观格局变化主要驱动力因子分析
        4.3.1 主成分分析
        4.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4.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2)高原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对策:以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管理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2.1 污染治理难度大
    2.2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
    2.3 水土流失严重
    2.4 管理体系不完善
    2.5 科研监测能力弱
3 湿地生态保护对策
    3.1 保“草”治“海”
        3.1.1 水生植物种质资源抢救性保育
        3.1.2入湖污水治理
    3.2 鸟进人退
        3.2.1 黑颈鹤等鸟类栖息地重建
        3.2.2退耕地沼泽化控制及黑颈鹤等鸟类觅食地建设恢复
        3.2.3生态补偿
    3.3 拦沙固土
        3.3.1 建设生态隔离带和排水沟
        3.3.2面山植被生态绿化提升
    3.4 完善管理体系
    3.5 提升科研监测能力水平
    3.6 加强社区共管
        3.6.1 规范生态旅游活动
        3.6.2 原住民生态移民搬迁和棚户区改造
        3.6.3社区共管共建
    3.7 候鸟疫源疫病防控

(3)贵州草海沉积物-植物碳氮磷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湖泊碳氮磷研究进展
        1.2.2 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1.2.3 水生植物碳氮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水文概况
        2.1.3 植被概况
        2.1.4 气候概况
    2.2 采集样品
    2.3 分析方法
        2.3.1 水体、植物、沉积物常规指标分析
        2.3.2 沉积物磷形态分析
        2.3.3 沉积物铁、锰元素形态分析
        2.3.4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草海上覆水时空分布特征
    3.1 水体理化指标时空变异性
        3.1.1 CODMn时空分布特征
        3.1.2 Chl.a时空分布特征
        3.1.3 TN时空分布特征
        3.1.4 TP时空分布特征
    3.2 水体富营养化时空变异性
        3.2.1 水体综合营养指数时空分布特征
        3.2.2 草海水体理化指标主成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海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比时空分布特征
    4.1 沉积物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时空变异性
        4.1.1 沉积物碳氮磷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4.1.2 沉积物有机质及氮磷营养盐污染评价
        4.1.3 沉积物化学计量比时空分布特征
        4.1.4 草海沉积物碳氮磷化学计量主成分分析
    4.2 植物碳氮磷及化学计量时空变异性
        4.2.1 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碳氮磷含量特征
        4.2.2 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化学计量比特征
        4.2.3 光叶眼子菜化学计量比时间分布特征
        4.2.4 植物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
        4.2.5 草海沉水植物种群变化特征
    4.3 分析讨论
        4.3.1 沉积物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相关性分析
        4.3.2 沉积物与植物化学计量相关性分析
        4.3.3 沉积物碳氮磷及化学计量与水体理化相关性分析
        4.3.4 光叶眼子菜化学计量比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4.3.5 光叶眼子菜与水体、沉积物氮磷含量拟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海沉积物磷形态时空分布特征
    5.1 沉积物铁、锰元素含量
    5.2 沉积物磷形态时空变异性
        5.2.1 2019年磷形态空间分布特征
        5.2.2 2020年磷形态空间分布特征
        5.2.3 磷形态年际变化特征
    5.3 分析讨论
        5.3.1 水体理化指标与磷形态相关性分析
        5.3.2 铁锰元素与磷形态相关性分析
        5.3.3 植物、沉积物碳氮磷与磷形态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基金

(4)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策略研究 ——以草海30年保护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3 研究区概况与保护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2 草海保护与发展的成效
    3.3 草海保护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草海30 年保护史
    4.1 矛盾冲突阶段(1985-1991 年)
    4.2 价值开发阶段(1992-2014 年)
    4.3 严格管控阶段(2015 年-至今)
    4.4 草海30 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草海保护策略演变的行动者网络分析
    5.1 “以发展促保护”策略演变的行动者网络分析
    5.2 “以严治守生态”策略演变的行动者网络分析
    5.3 网络演变的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优化草海保护策略
    6.1 社区参与保护制度的策略设计
    6.2 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6.3 政府积极调度各方资源配合保护工作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3 拟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贵州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研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实证分析法
第一章 贵州草海湿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草海湿地概况
    二、草海湿地生态环境问题
        (一)草海湿地污染
        (二)湖泊严重淤积
        (三)外来物种入侵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五)生态系统退化
第二章 贵州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问题
    一、立法层面
        (一)国家上位法不完善
        (二)贵州地方法不完善
    二、执法层面
        (一)执法体系不完善
        (二)执法力度不够
        (三)执法监督不到位
    三、司法层面
        (一)救济途径单一
        (二)保障力度不够
    四、守法层面
        (一)公众参与不足
        (二)公众被动守法
第三章 贵州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法律对策
    一、立法层面
        (一)国家层面立法建议
        (二)地方层面的立法完善
    二、执法层面
        (一)完善执法体系
        (二)加大执法力度
        (三)加强执法检查
    三、司法层面
        (一)构建多元救济途径
        (二)强化司法保障力度
    四、守法层面
        (一)加大普法宣传教育
        (二)强化公众主动守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6)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旅游资源环境概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
    1.2 生物资源
    1.3 自然景观资源
    1.4 人文景观资源
2 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2.1 面积法
    2.2 改进的线路法
    2.3 测算结果
        2.3.1 保护区的游客日承载容量
        2.3.2 保护区的游客年承载容量
3 结论

(7)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要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目标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标
第二章 威宁草海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中的法治理论和软法治理理论
        一、法治理论
        二、软法理论
        三、软法理论对生态环境法治的重要性
    第二节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中的环境伦理观
        一、环境伦理观的内涵
        二、探索环境伦理观的原因
        三、环境伦理观对生态环境法治的重要性
    小结
第三章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概况
    第一节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概况与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一、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概况
        二、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第二节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现状
        一、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现状
        二、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现状
        三、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司法现状
        四、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公民环境守法现状
第四章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环境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环境法治存在的问题
        一、草海自然保护区环境立法有待完善
        二、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执法有待加强
        三、草海自然保护区环境司法存在障碍
        四、草海自然保护区民众守法意识薄弱
    第二节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立法技术不够成熟
        二、习惯法与制定法存在冲突
        三、发展观念存在偏颇
        四、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第五章 完善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的路径
    第一节 完善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立法
        一、完善威宁草海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
        二、完善土壤防污染方面的法律
        三、建立健全保护区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四、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五、吸收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优秀内容
    第二节 完善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的执法机制
        一、执法人员方面的问题
        二、执法体制方面的问题
    第三节 完善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环境司法
        一、加强保护区环境司法队伍建设
        二、设立环保法庭
        三、解决诉讼难的问题,保障公民的诉权
    第四节 提高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一、加强草海保护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法治宣传教育
        二、加强当地群众的环境保护法治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8)生态旅游视域下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1.4.1 核心概念
        1.4.2 相关理论
    1.5 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诠释
    2.1 自然保护区概述
        2.1.1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
        2.1.2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式
    2.2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缘起
        2.2.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起源
        2.2.2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2.3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常见模式
        2.3.1 “契约管理”发展模式
        2.3.2 “托管经营”发展模式
        2.3.3 “社区共管”发展模式
        2.3.4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2.4 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
        2.4.1 目标耦合
        2.4.2 特征耦合
        2.4.3 机制耦合
        2.4.4 模式耦合
    2.5 本章小结
3 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
    3.1 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辨识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行政区域环境
        3.1.3 经济文化环境
    3.2 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解析
        3.2.1 自然生态资源
        3.2.2 人文生态资源
        3.2.3 生态资源的旅游价值
    3.3 一边环保一边温饱的“草海模式”解读
        3.3.1 “环保”与“温饱”的矛盾冲突
        3.3.2 “草海模式”发展理念的提出
        3.3.3 “草海模式”的四维效益分析
    3.4 “草海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4.1 外部依赖性比较强,项目推动成本过高
        3.4.2 权力制衡机制缺乏,社区精英为主导者
        3.4.3 成员意见难以统一,赋权效果不可预测
        3.4.4 本土化模式缺失,评价工具被过多关注
    3.5 草海保护区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5.1 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
        3.5.2 居民环保意识较低,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依旧存在
        3.5.3 文化生活观念保守,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推进困难
        3.5.4 社区参与缺乏动力,旅游市场开发经营较为混乱
    3.6 本章小结
4 生态旅游视域下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
    4.1 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4.1.1 系统的定义
        4.1.2 系统的特征
    4.2 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可持续发展要素及系统框架
        4.2.1 可持续发展要素
        4.2.2 发展要素的内涵
        4.2.3 系统的构成框架
    4.3 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目标体系
        4.3.1 持续性目标
        4.3.2 阶段性目标
        4.3.3 多主体目标
        4.3.4 公平性目标
    4.4 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性分析
        4.4.1 相关利益主体的构成
        4.4.2 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
        4.4.3 政府与企业商户的博弈
        4.4.4 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博弈
        4.4.5 企业商户与旅游者的博弈
        4.4.6 社区居民与旅游者的博弈
    4.5 生态旅游视域下草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
        4.5.1 社区参与机制
        4.5.2 生态补偿机制
        4.5.3 信息传导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生态旅游视域下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5.1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标与方法
        5.1.1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标
        5.1.2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
    5.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
        5.2.1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5.2.2 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
        5.2.3 指标的选取与界定
        5.2.4 指标权重的确立
        5.2.5 指标量化与数据的处理
    5.3 评判标准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5.3.1 评价判断标准
        5.3.2 各系统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5.3.3 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5.4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5.4.1 环境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5.4.2 经济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5.4.3 社会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5.4.4 文化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5.4.5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生态旅游视域下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6.1 牢牢把握生态理念,做好“高原明珠”的守护者
    6.2 持续完善建章立制,保障管理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6.3 抓住时代发展机遇,科学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6.4 创新社区参与模式,共享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红利
    6.5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公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6.6 依据两大资源优势,打造草海生态旅游特色品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局限性及其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9)城市扩张背景下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调适对策研究 ——以贵州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保护区日益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
        1.1.2 湿地自然保护区出现新的规划诉求
    1.2 研究对象概念阐释
        1.2.1 湿地定义及分类
        1.2.2 湿地自然保护区分类分级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城市扩张对湿地影响研究
        1.3.2 湿地研究保护及管理手法
        1.3.3 自然保护区规划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城市扩张背景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概述及问题梳理
    2.1 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概述
        2.1.1 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
        2.1.2 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类别
        2.1.3 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趋势
    2.2 城市扩张影响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问题
        2.2.1 用水不当与泥沙淤积——水域面积萎缩
        2.2.2 产业外延与客流频繁——湿地污染加重
        2.2.3 城市污染与违规捕捞——保护物种减少
        2.2.4 游客超量与游线不当——游憩功能下降
3 城市扩张背景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关问题思考辨析
    3.1 城市扩张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带来的影响
        3.1.1 用地规模扩张促使开发保护矛盾尖锐化
        3.1.2 人口与交通扩张引发双重游客压力
        3.1.3 城市污染蔓延危害保护区生态物种
        3.1.4 外来物种引入危害保护区生态系统
    3.2 城市、人、湿地自然保护区三者关系辨析
        3.2.1 城市扩张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变化
        3.2.2 城市扩张下保护区周边人活动需求的变化
        3.2.3 城市扩张下三者的协调关系研究
    3.3 城市扩张下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问题分析
        3.3.1 规划性质、目标定位不准
        3.3.2 保护区范围、功能区活动与现状矛盾
        3.3.3 项目规划与现状冲突
    3.4 相关案例研究借鉴
        3.4.1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4.2 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
        3.4.3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3.4.4 总结与借鉴
4 城市扩张背景下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调适对策
    4.1 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调适背景
        4.1.1 调适缘由
        4.1.2 调适范畴
    4.2 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调适原则
        4.2.1 系统性原则—对应总规、协同区域调适
        4.2.2 协同性原则—人、城市、自然协同发展
        4.2.3 生态性原则—去人工化、趋向自然生态
    4.3 湿地自然保护区性质目标定位调适对策
    4.4 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建设调适对策
        4.4.1 保护区分区建设调适
        4.4.2 缓冲区功能建设调适
        4.4.3 实验区功能建设调适
    4.5 湿地自然保护区项目规划调适对策
        4.5.1 自然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相结合
        4.5.2 宣传教育与不同类型客流相呼应
        4.5.3 生态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4.5.4 道路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衔接
5 调适对策应用——以贵州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5.1 研究案例现状及主要问题
        5.1.1 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介绍
        5.1.2 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问题
    5.2 城市扩张后与原有规划冲突分析
        5.2.1 区域发展定位
        5.2.2 功能总体布局
        5.2.3 规划项目设置
    5.3 总体规划调适原则
    5.4 总体规划调适对策
        5.4.1 保护区性质目标定位调适
        5.4.2 保护区功能分区建设调适
        5.4.3 保护区项目规划调适
6 结论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扩张影响下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分类(92 处)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贵州草海湿地主要污染因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试
    2.2 污染源数据来源
    2.3 污染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草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2 草海湿地主要污染源
        3.2.1 草海湿地土壤主要污染源
        3.2.2 草海湿地水体主要污染源
    3.3 草海主要污染源评价
        3.3.1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3.3.2 草海综合污染源评价
4 结论

四、浅议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D]. 李婷. 延边大学, 2021(02)
  • [2]高原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对策:以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赵湘江,杨兰.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1(02)
  • [3]贵州草海沉积物-植物碳氮磷时空分布特征[D]. 王天佑.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4]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策略研究 ——以草海30年保护史为例[D]. 张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贵州草海湿地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对策研究[D]. 曾龙.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8)
  • [6]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J]. 戈冬梅,陈群利,冯图,刘文,李振吉,王汝斌,陈永祥. 贵州科学, 2019(01)
  • [7]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法治研究[D]. 张鲜. 贵州民族大学, 2018(12)
  • [8]生态旅游视域下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君. 贵州大学, 2018(05)
  • [9]城市扩张背景下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调适对策研究 ——以贵州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D]. 孙慧敏. 重庆大学, 2017(06)
  • [10]贵州草海湿地主要污染因子及评价[A]. 张珍明,张家春,郭媛,张清海,林昌虎.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5 水土保持与生态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

标签:;  ;  ;  ;  ;  

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对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