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针治疗MPD临床护理观察

手针治疗MPD临床护理观察

一、手针治疗MPD的临床护理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有艳,单雪娇,窦湘芸,吕云辉[1](2021)在《中西医治疗慢性失眠的非药物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性失眠是一类发生率极高的临床疾病,广泛影响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不仅严重影响生命质量,而且是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免疫功能障碍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然而,慢性失眠的治疗又存在诸多困难,疗效不甚满意。无论西医还是中医,目前治疗失眠还是以药物为主,不是成瘾性、不良反应大,就是配伍不稳定、疗效存在个体差异。在此背景下,失眠的非药物治疗技术日益引起重视,现就近几年失眠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作一综述,具体如下。

刘蕴[2](2021)在《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护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护理效果,为伤食泻患儿临床治疗护理提供更好的方法。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科中医治疗室就诊的患儿中,选取伤食泻患儿100例,且均符合纳入标准。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开始课题前,参与研究的相关人员,均进行培训和分工,对指导语言和治疗方法进行统一和规范。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口服蒙脱石散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推拿治疗,推拿法具体为清补脾经、运内八卦、摩腹各300次,清胃经、清大肠,退六腑各200次,揉龟尾100次。脘腹胀满甚者加揉脾俞、胃俞各100次;腹痛甚者加拿肚角3次,呕吐较频者加推天柱骨200次。治疗均以3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共治疗两个疗程。患儿在治疗前、治疗3天和治疗6天后,进行中医证候症状体征评分,观察患儿的不良反应、腹泻缓解时间并及时记录,治疗结束进行满意度评价。对患儿治疗资料收集并整理,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24.0软件。结果:1.中医证候症状体征积分的比较:治疗3天及治疗6天后对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次要症状体征积分及总积分进行分别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天、6天后在各积分的改善上,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①治疗3天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的治疗护理方式在改善患儿大便次数,性状及气味,量的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大便质地的评分改善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治疗护理方式在各项主症体征的评分改善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各项主要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6天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护理方式对患儿各主症体征的评分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各项主要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患儿次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①治疗3天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在患儿腹痛、食欲的评分改善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腹胀、精神、口渴、小便、呕吐的评分改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各项次要症状体征评分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各项次要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6天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在患儿腹胀、腹痛、食欲、呕吐、小便的评分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精神、口渴的评分改善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在各次要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腹痛、腹胀和呕吐三个指标评分改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食欲、口渴、小便和精神状态四个指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较:①治疗3天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7.9%,85.4%,两组在有效率的比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6天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100%,93.7%,两组在有效率的比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儿腹泻缓解时间的比较:试验组腹泻缓解时间是1.724±1.000天,对照组腹泻缓解时间是2.656±1.772天,试验组的腹泻缓解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患儿满意度评分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患儿家长满意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胃肠道不适及其他过敏反应,试验组在推拿操作过程中,未出现皮肤破损、红痒等不适现象。结论: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中医证候症状体征积分;可以有效缩短患儿腹泻缓解时间且安全性较高,并可以提高患儿家长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闫明启,杨旭东,郑凌[3](2020)在《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对高血压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岛自然疗养因子丰富,有海水疗养因子、景观疗养因子、气候疗养因子和森林疗养因子。对循环、神经、呼吸、消化等多系统疾病具有预防保健、健康促进和疾病康复的作用。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在青岛疗养因子的作用下,可有效控制血压,对预防心、脑、肾血管并发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对高血压的应用,为疗养工作者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龙梅,郭耀光,杨玲[4](2020)在《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失眠,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或"不得卧",主要症状包括入睡困难、无法保持睡眠状态、睡眠深度过浅、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或白天出现倦怠乏力、精神不济等,是睡眠障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种慢性失眠和持续性失眠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且有上升趋势[1]。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临床治疗失眠的常用药。有研究报道,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停药后易出现截断症状和停药反跳

魏晨慧[5](2020)在《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穴位刺激调控法在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调查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比较骨科不同疾病患者围术期的睡眠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并分析围术期睡眠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异同,为今后选择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改善骨科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加速康复提供依据。2.在治未病理念下,将穴位刺激调控法运用于骨科围术期的患者,并与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比较,以评价该方法防治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的效果。以期探求一种安全、有效并能改善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方式,促进患者加速康复。方法:第一部分:选择2019年3月6月行择期手术的345例成人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分别评估患者围术期的整体和特定时间段睡眠质量,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福特应激失眠反应量表中文版(FIRST-C)、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疼痛评估尺收集患者其他资料,比较骨科所有患者入院前和围术期的睡眠质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围术期睡眠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另外,将骨科患者按照疾病进行分类后比较不同类骨科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异同。第二部分: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月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行择期手术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完成试验的腰椎疾病和关节疾病患者71例,干预组35例,对照组36例。干预组患者在接受科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自入院日起至出院日实施穴位刺激调控法,对照组患者仅接受科室常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出院时评估PSQI评分、SAS评分;在入院后第2日、手术日、术后第1日、术后第2日的早上患者醒后留取唾液标本测定醒后唾液皮质醇(SC)浓度;在入院后第2日、手术日、术后第1日、术后第2日的下午15时17时评估患者前一晚的AIS评分和疼痛评分;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与本研究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第一部分:以PSQI评分为基础,骨科患者在围术期的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入院前(P<0.05),有59.42%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单因素分析结果有13个因素存在显着差异(P<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使用助眠药物(OR=12.829),焦虑(OR=9.107),同室患者及家属影响(OR=4.043),身体不适(OR=3.423);其它影响因素(P<0.05)包括:女性,婚姻状况,疾病种类。将患者按照疾病分类后,以PSQI评分为基础,腰椎疾病、关节疾病、四肢骨折、颈椎疾病患者中分别有71.43%、60.98%、57.14%、46.15%的患者在围术期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结合PSQI评分和AIS评分得出,围术期腰椎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最差,颈椎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相对较好,四组患者睡眠质量在围术期存在动态变化;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后显示,重度疼痛是腰椎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焦虑是四肢骨折、关节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部分:1.PSQI评分1.1 PSQI的七个维度评分和总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催眠药物评分外,其他维度和总分不同时间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评分在围术期存在升高趋势。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维度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对睡眠质量维度进行组别的主效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2,P=0.043),说明干预组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对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分别进行组别的主效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8,P=0.212;F=0.014,P=0.905;F=1.300,P=0.265),说明干预组与对照组评分无差异。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维度和PSQI总分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干预组的增幅小,对照组的增幅大。对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维度和PSQI总分的组别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入院前,两组患者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1.000,P=0.327;F=1.000,P=0.327;F=2.080,P=0.161;F=0.667,P=0.421);围术期,两组患者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5.200,P=0.031;F=4.522,P=0.043;F=5.200,P=0.031;F=12.960,P=0.001),说明干预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1.2.以PSQI评分为基础,干预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级别比较经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有1名<7分组患者进入715分组,1名715分组患者进入>15分组;对照组有6名<7分组患者进入715分组,4名715分组患者进入>15分组。说明干预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在围术期变化相对稳定,并且整体水平优于对照组。2.AIS评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A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18,P=0.001),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AIS评分先升高后下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4.084,P=0.022),表明两组患者AIS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对照组的变化幅度较大,干预组的变化幅度较小。对各时间点两组间AIS评分进行比较显示,入院当日晚和预术日晚,两组患者A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3.240,P=0.083;F=3.198,P=0.085);术日晚和术后1日晚,两组患者AI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9.897,P=0.004;F=4.399,P=0.045),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此时干预组患者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3.唾液皮质醇(SC)浓度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SC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6,P=0.025),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SC浓度先升高后下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3.694,P=0.028),表明两组患者SC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对照组的变化幅度较大,干预组的变化幅度较小。对各时间点两组间SC浓度进行比较显示,入院第2日早、术日早、术后1日早,两组患者SC浓度无统计学差异(F=2.823,P=0.104;F=1.981,P=0.171;F=3.720,P=0.064);术后2日早,两组患者SC浓度有统计学差异(F=5.974,P=0.021),干预组SC浓度低于对照组。4.焦虑评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431,P<0.001),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焦虑评分升高。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5.991,P=0.021),表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对照组的增幅较大,干预组的增幅较小。对各时间点两组间焦虑评分进行比较显示,入院日,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无统计学差异(F=2.842,P=0.103);出院日,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4.411,P=0.045),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5.疼痛评分经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1,P=0.011),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疼痛评分先升高后下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1.322,P=0.285),表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对组别进行主效应分析,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7,P=0.571)。6.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第一部分:骨科患者在围术期的睡眠质量明显低于入院前,并且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将骨科患者按照疾病分为四类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不同且随时间延长存在动态变化。不同类别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同。骨科医护人员应结合各类疾病睡眠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进行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第二部分: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穴位刺激调控法能够有效防治腰椎、关节疾病患者在围术期出现的主观睡眠障碍。该方法安全、可行、易操作,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黎水玉[6](2020)在《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并与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进行比较,以进一步优化本病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观察的66例病例均来自江西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照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方法,试验开始前所有患者均要签定知情同意书,根据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3.0制作随机数表,按随机号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33例。治疗组采用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进行治疗。以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无间隔,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及中医症候总积分进行评定。并参照1996年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断。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种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评价,从而优化该病的治疗方案,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病程长短、梗死部位、偏瘫侧别及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良好,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简式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提高更显着;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症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显着,分别对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示:组内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P<0.05),即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均能有效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上下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改善其中医症候,可以认为两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治疗组治愈0例(0%)、显着进步6例(20.0%)、进步16例(53.3%),稍进步4例(13.3%),无变化4例(13.3%),恶化0例(0%)。总有效率达86.7%。治疗后对照组治愈0例(0%)、显着进步3例(9.7%)、进步9例(29.0%),稍进步11例(35.5%),无变化8例(25.8%),恶化0例(0%)。总有效率74.2%。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不同,且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高。经比较发现,差异显着(P<0.05)。这表明,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能提高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且其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均有治疗效果;2.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3.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对加快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上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和改善中医症候有显着疗效。本研究证明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具有充足的优势,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了参考。

张生艳,李永峰[7](2020)在《针灸论治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临床进展》文中提出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手功能恢复难度大、时间长,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西医尚无独特、系统的诊疗方案,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在治疗手功能障碍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作者将综合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概述,主要从普通刺法、特色刺法、针刺结合他法、其他方法归类整理,并分析各医家对该病论治的作用机理以及临床疗效评价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提供最佳的治疗思路。研究发现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广泛应用于临床,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仍存在缺乏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缺乏中医辨证论治,缺乏横向对比、纳入标准以及疗效评价标准未统一的等等不足之处,今后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唐玉芝[8](2020)在《艾炷灸改善RA患者抗炎镇痛效应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艾炷灸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1L-1β)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炷灸改善RA的抗炎镇痛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把64例纳入的RA受试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口服常规西药治疗,甲氨蝶呤片(7.5-15mg/周)、叶酸片(10mg/周)或来氟米特片(10mg/天)。试验组:除口服常规西药外,在足三里、肾俞、阿是穴施用艾炷灸疗法。每周2次,每3天治疗1次,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两组RA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症状、常规检验指标(RF、CRP、ESR)进行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受试者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两组数据。结果:1.基线结果:治疗前两组病情相关资料、临床症状(VAS评分、晨僵评分、DAS28评分)、常规检验指标(RF、ESR、CRP)及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2.艾炷灸对RA受试者临床症状(VAS评分、晨僵评分、DAS28评分)和常规检验指标(RF、ESR、CRP)的影响:(1)组内比较:两组RA受试者各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指标、常规检验指标均有改善(P<0.05)。(2)组间比较:两组RA受试者治疗后,试验组各项临床症状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常规检验指标两组间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3.艾炷灸对RA受试者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含量的影响:(1)组内比较:试验组RA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RA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镇痛相关因子和炎性相关因子改善更为明显。(2)组间比较:两组RA受试者治疗后,试验组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后镇痛相关因子和炎性相关因子改善更为明显。4.β-EP、Dyn与TNF-α、1L-1β的相关性分析:试验组治疗前后受试者血清中β-EP、Dyn的差值与TNF-α、1L-1β的差值均存在相关性,且主要为负相关(r<0)。5.安全性评价结果:对照组出现轻度胃肠道不良反应者4例,症状持续1周左右。艾炷灸试验组出现轻度胃肠道不良反应者1例,症状持续3天左右,继续艾炷灸后,胃肠不良反应消失。结论:1.常规西药能稳定RA患者的病情,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艾炷灸能增强常规西药对RA患者关节疼痛的减轻,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肿胀程度。2.试验组临床症状的改善、疼痛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能与艾炷灸增强了常规西药对RA患者血清中β-EP、Dyn含量的影响,以及对炎性因子TNF-α、1L-1β含量的影响有关。3.艾炷灸增强了常规西药对RA患者疼痛程度的改善。其抗炎镇痛的效应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影响炎性因子起到抗炎作用,通过影响β-EP、Dyn起到镇痛作用。但其机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的探讨。4.艾炷灸治疗RA安全有效,且可能减轻常规西药的副作用。

芮雪[9](2020)在《对脑卒中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对其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对脑卒中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对其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同时,对参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评分。结果:接受治护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FMA评分相比,P>0.05。接受治护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患者,其FMA评分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可改善其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

王琤[10](2019)在《针刺“五心穴”为主治疗失眠(肝郁化火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针刺“五心穴”为主治疗失眠(肝郁化火型)的临床疗效的观察,探讨针刺“五心穴”治疗失眠(肝郁化火型)的作用机制,了解其对睡眠质量和焦虑状态的改善程度。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针刺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对治疗组采用针刺“五心穴”为主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的方法进行治疗。在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病程均无显着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对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总分和各项分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对两组治疗前后的PSQI总分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对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具有很好的疗效。(2)比较两组治疗后PSQI各项分值,治疗组在改善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上优于对照组,且日间功能项分数对比后P<0.01,治疗组有更明显的改善。(3)从两组治疗前后SAS总分上看,两组都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焦虑状态。(4)通过对两组治疗后SAS总分进行比较,P<0.01,治疗组更明显的改善了患者的焦虑状态。结论:针刺“五心穴”为主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特别是在减少睡眠障碍、恢复日间功能、缓解焦虑状态上有较好的疗效。

二、手针治疗MPD的临床护理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针治疗MPD的临床护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治疗慢性失眠的非药物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慢性失眠的认识
    1.1 中医失眠的病名来源
    1.2 中医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
2 西医对慢性失眠的认识
    2.1 睡眠生理
    2.2 慢性失眠发生的机制
    2.3 慢性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及评估工具
3 中医治疗慢性失眠的非药物方法
    3.1 针灸疗法
    3.2 推拿疗法
    3.3 艾灸
    3.4 火罐
    3.5 穴位贴敷
    3.6 电针
    3.7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慢性失眠的非药物方法
    4.1 物理治疗方法
        4.1.1 重复经颅磁刺激
        4.1.2 经颅微电流刺激
        4.1.3 经颅直流电刺激
        4.1.4 静电治疗
        4.1.5 脑电生物反馈
        4.1.6 音乐疗法
    4.2 心理和行为矫正治疗方法
        4.2.1 认知行为治疗
        4.2.2 认知行为治疗的新技术
    4.3 光照疗法
    4.4 运动疗法
5 小结与展望

(2)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小儿泄泻的认识
        1.1 古代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2 近代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2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效果的研究现状
        2.1 临床研究现状
        2.2 理论研究现状
    3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效果的评价方法
    4 小结
第三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病例标准
        1.6 排除病例标准
        1.7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1.8 人员培训与分工
        1.9 样本量计算
        1.10 分组方法
        1.11 质量控制
        1.12 伦理原则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对照组(西药治疗组)治疗护理方法
        2.2 试验组治疗护理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疾病疗效判定
        2.4 满意度评价
        2.5 数据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1 研究病例入选情况
    2 治疗前基线分析
    3 疗效评价
    4 治疗后两组患儿满意度评分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第五章 讨论
    1 理论依据
        1.1 中医理论依据
        1.2 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2 治疗方法及作用机制
        2.1 推拿疗法的中医机理分析
        2.2 推拿疗法的现代医学机理分析
    3 疗效分析
    4 创新性
    5 不足与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2 腹泻患儿资料收集表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对高血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岛自然疗养因子的特异性作用特点
    1.1 海水疗养因子
    1.2 景观疗养因子
    1.3 气候疗养因子
    1.4森林疗养因子
2 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对高血压的应用
    2.1 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对血压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2.2 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可减少高脂血症等高血压危险因素
    2.3 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可提高心率变异指标
3 青岛疗养因子应用方法
    3.1 应用方法
    3.2 注意事项
4 结语

(4)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毫针
    1.1 头针
    1.2 腹针
    1.3 特殊针法
    1.4 综合针刺法
2 揿针
3 温针
4 灸法
5 拔罐
6 耳穴贴压
7 穴位埋线
8 穴位注射

(5)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穴位刺激调控法在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工具
        1.3 调查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骨科患者入院前与围术期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
        2.3 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2.4 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相关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5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入院前与围术期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
        2.6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围术期内特定时间段睡眠质量AIS评分比较
        2.7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相关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8 骨科各类疾病患者围术期内特定时间段疼痛评分动态变化趋势
        2.9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入院前与围术期焦虑(SAS)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骨科患者围术期的睡眠质量
        3.2 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3 骨科不同类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3.4 重度疼痛是腰椎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3.5 焦虑是关节疾病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3.6 焦虑同样是四肢骨折患者围术期睡眠质量的的主要影响因素
    4 结论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4.3 研究的局限性
        4.4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第二部分 穴位刺激调控法在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中的疗效观察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试验仪器和试剂
        1.5 试验方案
        1.6 数据收集质量控制
        1.7 统计学方法
        1.8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PSQI评分
        2.3 AIS评分
        2.4 唾液皮质醇(SC)浓度
        2.5 焦虑评分
        2.6 疼痛评分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3.1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主观睡眠质量评价指标PSQI评分的影响
        3.2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主观睡眠质量评价指标AIS评分的影响
        3.3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客观睡眠质量评价指标SC浓度的影响
        3.4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SAS焦虑评分的影响
        3.5 穴位刺激调控法对疼痛评分的影响
        3.6 不良反应发生率
    4 结论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4.3 研究的局限性
        4.4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认识及治疗
    2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认识及治疗
    3 小结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与病例情况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断标准
    2.5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分析
    2.6 安全性评价
    2.7 资料整理与数据统计
    2.8 注意事项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病例收集情况
    3.2 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对比
    3.3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3.4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立题依据
    4.2 缺血性中风中医病因病机
    4.3 缺血性中风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
    4.4 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机理探讨
    4.5 组穴释义
    4.6 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特点与优势
    4.7 疗效的评价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7)针灸论治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临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针刺
    1.1 普通针刺
        1.1.1 循经取穴法
        1.1.2 经验取穴法
    1.2 特色针刺
        1.2.1 巨刺法
        1.2.2 合谷刺法
        1.2.3 透刺法
        1.2.4 电针疗法
2 针刺结合其他疗法
    2.1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2.2 针刺结合中药
    2.3 针刺结合艾灸疗法
    2.4 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法
3 其他
4 讨论

(8)艾炷灸改善RA患者抗炎镇痛效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中止标准
        1.6 病例脱落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
        2.4 盲法
        2.5 治疗方案
        2.6 血清检测
        2.7 观察指标
        2.8 安全性评价
        2.9 不良事件
        2.10 数据管理
        2.11 质量控制
        2.12 伦理委员会审批及临床试验
        2.13 统计学方法
        2.14 研究流程图
    3 结果
        3.1 试验完成情况
        3.2 研究对象脱落与剔除情况
        3.3 安全性分析
        3.4 基线分析
        3.5 艾炷灸治疗后结果分析
讨论
    1 西医对RA的认识
        1.1 RA的病因探讨
        1.2 RA发病机制
        1.3 RA的治疗
    2 中医对RA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3 艾灸对RA的影响
        3.1 艾灸的镇痛作用
        3.2 灸法的选择
        3.3 艾灸治疗RA的相关机制研究
    4 选穴依据
    5 评价指标的选择
        5.1 β-EP与RA
        5.2 Dyn与RA
    6 结果讨论
        6.1 艾炷灸对RA受试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6.2 艾炷灸对RA受试者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
        6.3 艾炷灸对RA受试者血清中TNF-α、IL-1β的影响
        6.4 艾炷灸对RA受试者血清中β-EP的影响
        6.5 艾炷灸对RA受试者血清中Dyn的影响
        6.6 β-EP、Dyn与 TNF-α、IL-1β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针灸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镇痛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二:治疗图片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对脑卒中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对其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针刺“五心穴”为主治疗失眠(肝郁化火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1 失眠的病因病机
        1.2 祖国医学对失眠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2.1 失眠的病因
        2.2 失眠的发病机制
        2.3 药物治疗失眠
        2.4 非药物治疗失眠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标准
        2.6 病例终止标准
        2.7 疗效判定
        2.8 观察指标
    3 治疗方案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统计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一般资料
        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价
        4.3 PSQI 治疗前后 PSQI 相关情况的比较
        4.4 焦虑自评量表相关情况的比较
讨论
    1 针刺五心穴为主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治疗思路
    2 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焦虑、抑郁状态
    3 针灸治疗失眠的机制
    4 疗效评价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手针治疗MPD的临床护理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治疗慢性失眠的非药物方法研究进展[J]. 吴有艳,单雪娇,窦湘芸,吕云辉.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07)
  • [2]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护理研究[D]. 刘蕴. 山东大学, 2021(12)
  • [3]青岛自然疗养因子对高血压的应用[J]. 闫明启,杨旭东,郑凌. 职业与健康, 2020(23)
  • [4]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概况[J]. 龙梅,郭耀光,杨玲. 湖南中医杂志, 2020(08)
  • [5]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穴位刺激调控法在骨科患者围术期睡眠障碍中的应用[D]. 魏晨慧.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6]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D]. 黎水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针灸论治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临床进展[J]. 张生艳,李永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8)
  • [8]艾炷灸改善RA患者抗炎镇痛效应的机制研究[D]. 唐玉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对脑卒中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对其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 芮雪.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1)
  • [10]针刺“五心穴”为主治疗失眠(肝郁化火型)的临床研究[D]. 王琤.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手针治疗MPD临床护理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