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东[1](2021)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丰源[2](2021)在《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与复用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地理分析模型是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对现实地理世界的简化与抽象。众多研究已表明,地理分析模型是模拟地理现象与过程的有效手段。迄今为止,地理学各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面向不同地理问题、研究区域和时空尺度的地理分析模型。地理分析模型的共享可以帮助其他研究人员复用前人研究成果,辅助其完成相关地理模拟。然而,这些模型大多形式各异、结构复杂,难以共享与复用,从而形成“模型孤岛”。“模型孤岛”的形成会导致模型资源的重复开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资金上都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从而制约着地理学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也成为当前地理学研究的热点。相关进展能够减少地理分析模型在实践应用中的成本,避免模型资源浪费。同时,在开放网络环境下,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能满足面向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地理模拟需求。因此,网络环境下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化成为地理分析模型共享与复用的常用手段。本文以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为切入点,对地理分析模型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探索地理分析模型的应用需求,分析模型共享和复用内涵。面向多源异构的地理分析模型,通过制定地理分析模型的共享标准、服务化封装方法、以及打包和部署策略,从而支撑地理分析模型的共享。设计模型服务接口及交互方式,将地理分析模型按照服务的方式发布在网络环境中,从而支撑地理分析模型在网络空间下的复用;同时通过分析不同的模型共享标准,设计标准之间互操作引擎,从而实现基于不同共享标准地理分析模型之间的复用。最后分析地理分析模型在地理模拟中涉及的模拟资源,通过制定资源接入策略,构建面向地理模拟的分布式网络,设计模型分布式运行策略,配置模拟运行任务,优化模拟运行效率,从而服务于网络环境中的分布式地理模拟。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面向模型共享与复用的地理分析模型归纳与总结。首先,从不同角度,面向用户理解和使用需求,对地理分析模型的类型和属性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其次,对地理分析模型应用需求进行分析,总结面向单模型模拟和多模型流程式模拟的应用需求。从地理分析模型共享和复用两个过程出发,分析模型共享与复用的内涵。(2)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化共享方法。针对已总结地理分析模型基本信息,设计标准化描述字段,基于标准化字段,构建一套结构化描述体系,以支撑地理分析模型的共享。基于地理分析模型结构化标准描述,面向多源异构地理分析模型,通过标准化接口设计,规范地理分析模型行为与交互协议,形成一套地理分析模型封装方法,从而完成地理分析模型的标准化封装。设计可迁移部署的模型部署包,构建地理分析模型与计算资源环境匹配策略,支撑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3)网络环境下地理分析模型复用。设计并开发模型服务容器,将地理分析模型部署到计算资源上。设计服务化地理分析模型使用接口,并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设定用户权限,以服务于地理分析模型在网络空间下的复用。探索基于不同标准的地理分析模型组件特征,总结归纳地理分析模型通用标准。基于上述通用标准,设计面向不同模型标准的互操作引擎,以支撑基于不同标准的地理分析模型之间的复用。(4)网络空间下地理模拟分布式运行。以地理模拟的运行需求为切入点,分析分布式模拟中的资源与用户角色,设计地理模拟资源在分布式网络空间中的接入、配置以及管理策略。针对模拟任务对资源的依赖特征,设计面向分布式地理模拟的配置方法。同时,针对已共享的分布式资源中,优化网络上资源配置,平衡模拟资源负载,并且顾及模拟任务需求,设计地理模拟资源调度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在结构化认知、标准化共享、网络化复用和分布式运行四个方面层层递进,辅助用户在地理模拟驱动下进行地理分析模型的共享与复用。本研究通过对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化封装的探索,以在开放式网络环境下地理模拟资源的服务式调用为基本思路,形成了一套面向多源异构地理分析模型的共享与复用方法,开发并实现了一系列系统及工具。最后,本文基于案例实现,验证论文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促进了开放式网络环境下对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和复用,由此为地理学研究人员在复杂场景下进行综合地理模拟奠定了基础。

王丽莉[3](2020)在《网络环境下档案馆的服务与创新分析》文中提出在网络环境下,档案馆服务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真正有效促进档案馆发展。基于此,本文也就网络环境下档案馆服务与创新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黄熙[4](2020)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涉及到法律法规、政府监管、社会风气以及家庭监护等多个方面。总体而言,虽然立法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管理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监管、行业协会也发挥了一定的自律作用,但未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本文以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方面为主要切入点,基于网络环境的背景,首先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漏的现象及类型进行分析,指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并从政府保护的背景和政府保护的概念方面提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主要职责。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多案例分析法,从问卷分析、法律设置、协同治理、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社会风气、监护人和未成年人等方面分析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面临的问题,分析背后存在的法律不健全、行政监管效力低下、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管理不严、网络社会风气不足、监护人和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的原因。与此同时,重点从政府保护的角度,将政府保护与完善法律建设、政府职能与优化多元协同治理、政府保护与管理网络主体、政府保护与营造社会风气、政府保护与提升监护人和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对策分析,建议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完善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范丽君[5](2020)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文中研究说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之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到不断壮大,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发展进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同样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由经验型到科学化的认识阶段,大致可分为管控应对阶段、主动探索阶段、深化研究阶段,并朝着学科化方向发展。虚拟实践性是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依据;交互主体性是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思维的前提基础;隐蔽渗透性是运用潜隐性教育方式的重要依据。结合调查问卷结果检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其教育者封闭的教育思维、“去现实化”的教育内容、孤立的教育载体、单一的话语体系等问题,是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低实效性、少针对性的主要原因。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接受理论提出了“走向读者”这样一个新思路,由“文本中心论”转向了“读者中心论”,是美学研究领域方法论的根本性转变。借鉴接受理论“接受者中心”、“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读者参与”、“审美经验”、“审美距离”、“偏离效应”等概念,对解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借鉴接受理论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二者在理念、要素、过程、环节等方面的相似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理论的内在动力。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本文借鉴接受理论构建一个包括理念创新、内容优化、载体运用、话语变革在内的创新体系,四个要素分别处于创新体系的核心层、根本层、渠道层和表象层,彼此联系、相互交织,共同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接受理论认为读者作为接受者在文学价值结构中处于灵魂地位,是文学价值创造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性和创新超越性。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观点启示教育者要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对话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受众至上”的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要密切关注接受主体的思想行为特点、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培养大学生主体性能力来实现。“期待视野”是读者基于自身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一种审美期待,它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效果。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促使其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教育者要充分关注大学生指引导向需求、沟通交流需求、表达自我需求,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符合大学生的“期待视野”,又要力求满足其“创新期待”。按照生活化、人文性、时代感的优化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网络“三观”教育作为基础性内容,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政治引领,创新媒介素养教育。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阅读对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以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感为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应当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目的性与渗透性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教育性和参与性共存的原则,有效利用微博、微信、APP等“微”平台,开发推广“严肃游戏”,加快建设“慕课”、“微课”等“移动”课堂。“召唤结构”是由作家建构、由读者对未定点及空白进行确定和填充的结构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教育者用话语体系建构起“召唤结构”。教育者要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根据网络语言“泛话语权”、“小叙事”、“可视化”的特点,按照提高话语体系的“引导力”、“渗透性”、“柔性化”的原则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拓展话语资源,精心组织话语形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王欣[6](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高等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系全局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与人的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环境影响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完善人格、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人可以改造环境,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使其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本研究的价值逻辑;“环境与人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研究的理论逻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问题”是本研究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分析,本文探索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内容、原则和路径。具体而言,本文在结构上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点。这一部分为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首先,对“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时空和目标角度进行时代背景的定位;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些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展开论述;再次,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为后续研究奠定实践基础。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学科理论,奠定了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与功能。这部分基于研究论文的必要性,详细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广泛性、复杂性、开放性、可塑性、意识形态性五大特征和物质保障、价值导向、感染熏陶、行为约束、精神动力五大功能。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问题。这是本文的“分析问题”部分,占据了较大篇幅。主要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网络环境六个子系统逐个展开分析研究。每个部分包含基本概念阐释和现状论述,通过对现状的研究,逐步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尚且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也是本研究的现实逻辑。第五部分主要阐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在前文系统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部分首先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针对哪些问题进行优化,也就是优化的具体内容。第六部分在前一部分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要优化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具体措施。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和路径两个方面尝试提出具体思路。这一部分与前一部分共同构成了本文的“解决问题”部分,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研究的内容与结论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提出了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未来的研究与探索指明了方向。

王凯[7](2020)在《低延迟数据中心网络中多应用通信优化机制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传统数据中心网络的性能已经无法满足分布式应用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新型的低延迟数据中心网络应运而生。低延迟数据中心网络的核心技术是RDMA,即远程直接内存访问技术。RDMA本质上是将协议栈卸载到硬件中,实现了内核旁路技术,避免了传统网络中数据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拷贝开销,同时省去了内核处理的开销,为数据中心分布式应用提供了低延时和高带宽的性能优势。RDMA与数据中心应用的结合使得传统的基于TCP/IP的通信框架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了一套基于RDMA协议的全新的通信架构和机制,这对于传统数据中心网络通信架构带来巨大变革。其主要特点体现在,RDMA技术将协议栈的控制功能和网络资源卸载至网卡,并对上层应用提供了多样化的硬件接口以实现定制化的网络传输方式及能力。然而,这种灰盒子模式的通信架构和机制给基于RDMA的应用在数据中心的部署带来了两个挑战:1)参数选择难导致的应用性能下降问题;2)资源共享难导致的可扩展性及公平性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首先,针对现有相关工作采用固定参数传输模式从而导致应用性能下降的问题,研究基于决策树的RDMA通信参数动态选择机制。分析并采集数据中心与RDMA参数选择相关的不同应用的特性以及服务器资源状态,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确定不同的应用特性与服务器资源状态组合所对应选择的最佳的RDMA参数组合。基于此,构建从应用特性以及服务器资源状态到RDMA参数选择的轻量级决策树模型,并设置合适的参数调整频率,在应用运行过程中动态地为应用选择最佳的RDMA参数组合,从而优化RDMA应用性能。其次,针对当前相关研究工作基于锁机制的网卡资源共享模式导致的可扩展性差以及由于缺乏具体的RDMA资源共享策略而导致的公平性差的问题,研究面向效用公平的RDMA网卡资源调度机制。本硕士论文在系统层面设计无锁的资源共享机制并构建面向效用公平的RDMA资源调度模型,在提高系统可扩展性的同时,保证应用之间的效用公平性,优化系统资源总效用。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低延迟数据中心网络中多应用通信优化系统,为应用提供更为抽象的编程接口,并实现自适应的高性能参数选择及网卡资源分配。本文基于东南大学数据中心infiniband集群真实环境,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并实现了原型系统,并进行了部署和实验。通过在东南大学数据中心实际环境中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低延迟数据中心网络中多应用通信优化机制能够动态地为应用选择最佳的RDMA参数,提高应用网络传输性能,同时保证应用之间对RDMA网卡资源共享的效用公平性,实现了高性能、高可扩展性的多应用通信优化。

姜晓婧[8](2020)在《网络个人数据私法保护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个人数据是用户在互联网活动中直接生成的以数据形式存储的个人信息,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数据产业发展与个人数据安全的矛盾日渐突出。在公法保护为主的背景下,网络个人数据的私法保护相对滞后。网络个人数据的私法保护面临保护边界不确定、法律定性不统一等问题,阻碍着保护路径的明确及后续制度的构建。通过对网络个人数据的多维解析可以发现网络个人数据既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的私权属性,又具有信息传播与社会识别的公共属性,既与隐私权等人格权利相互交织,又蕴含着潜在的财产价值,既承载着数据来源人个体的利益,又扮演着大数据产业基础资源的角色。对网络个人数据的私法规制重在寻求私权保护与公共开发的平衡点,在数据来源人与数据产业者之间的博弈中开辟一条共赢之路。现有的三种主要保护模式都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个人数据保护的要求。人格权保护模式对数据交易造成了阻碍,财产权保护模式的低效性较难克服,而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又缺乏正当性。理想的保护模式不应罔顾知识产权保护智力成果的原则将其盲目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畴,不宜牺牲数据产业的发展效率过于超前地采用尚不成熟的财产权保护模式,而应该兼顾人身与财产,化解权利冲突,对既有人格权保护模式进行调整,将数据来源人的利益定性为防止非法侵害的防御性自主利益,适用责任规则削弱数据来源人对个人数据的支配性,从而为数据产业者收集、使用与流转网络个人数据留出空间。同时为数据产业者设置申请行业准入许可、统一操作网络平台、履行行政登记手续的主体责任,通过前置审查程序降低数据产业中的泄露与侵权风险,加大公开力度,建立良好的备案溯源制度,保障数据来源人的知情权,为可能的侵权损害求偿奠定基础。当然还应赋予数据产业者对大数据产品的支配性权利,维护数据产业者之间稳定的竞争秩序,激励数据产业者积极投身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共同推动数据产业繁荣健康发展趋于良性循环。《网络数据法》的单独立法能够突出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构建政府数据、产业数据、个人数据三类数据的利用秩序,与《网络安全法》共同致力于网络空间的治理。其中,将网络个人数据保护的内容置于《网络数据法》中第四部分,能够实现内容的自洽与体系的完整。

鲍征烨[9](2016)在《云计算相关版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计算版权问题的异质性在于云端作品利用方式与现行版权制度的兼容性。云端作品利用方式与网络环境下作品利用方式的区别主要在于:(1)资源以服务的形式提供;(2)作品的调动和利用都在“云”中,本地电子设备参与度很低;(3)用户行为的自助性。由此引发了云计算环境下特有的版权问题,包括:云端作品利用方式引起的版权专有权利制度调整;版权侵权行为认定原则的变更;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发展与调整。在专有权利制度方面,具有云端作品利用方式特征的云计算软件服务模式的定性尚不明确。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广播权等习惯上规制网络传播行为的各项专有权利,在规制未经授权提供云计算软件服务模式行为存在瑕疵。而一般认为属于规制线下传播行为权利体系的出租权却能较好地契合提供云计算软件服务模式的行为特征,并已为当事双方在实践中认可。与此同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地位并不会因此衰弱,有相当多的采用云计算技术但实际上并不具有云端作品利用方式特征的传播行为仍是交互式传播行为。最后,间接修改型第三方插件问题的出现使得专有权利的适用成为难题。总体上,云端作品利用方式的出现,使得专有权利的适用呈现多样性。在侵权行为认定原则方面,按照传统思路认定云端作品利用方式的过程中行为主体与行为后果存在一定难度。在认定用户使用云服务时进行相关操作的行为主体时应采用一分为二的认定方法,由用户发出指令完成的操作,其主体为用户;而此过程中云服务提供商为完成用户操作所实施的额外操作,其主体为云服务提供商。此外行为后果需具有被再次利用的可能性,否则不构成侵权行为。而美国Aereo案中“类有线电视系统”原则的确立,对于解决云计算环境下版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类有线电视系统”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行为实质性相似”原则在适用于云计算环境下侵权行为认定方面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在合理使用方面,云端作品利用方式的天然特征使得具备合理使用条件的社会公众尤其是软件开发者因为没有接触云计算软件作品的渠道而无法了解软件作品的设计思想,从而对知识的分享构成了障碍。这与网络环境不同,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矛盾为公众合理使用作品与技术措施的冲突,其焦点在于作品的使用。而云计算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矛盾在于软件开发者与云端作品利用方式的冲突,其焦点在于了解云计算软件作品的设计思想。本文创设性地提出了结合合理使用制度以及版权登记制度解决这一矛盾。最后,本文提出我国现阶段对于云计算产业尤其是云计算服务模式创新不宜一味打压,而应多一点宽容和鼓励。

崔立影[10](2012)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文章主要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分析。

二、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2)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与复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理分析模型共享标准
        1.2.2 地理分析模型共享与复用方法
        1.2.3 基于地理分析模型共享的建模与集成框架
        1.2.4 研究现状分析与总结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
第二章 面向模型共享与复用的地理分析模型归纳
    2.1 地理分析模型类型与特征归纳
        2.1.1 地理分析模型类型梳理
        2.1.2 地理分析模型特征总结
    2.2 地理分析模型应用需求分析
        2.2.1 基于单模型的地理模拟需求
        2.2.2 面向复杂问题多模型流程式模拟需求
    2.3 模型共享与复用内涵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化共享方法
    3.1 地理分析模型的结构化描述方法设计
        3.1.1 基本结构
        3.1.2 基本属性集描述
        3.1.3 行为信息描述
        3.1.4 环境依赖信息描述
        3.1.5 扩展信息描述
    3.2 多源异构的模型资源封装方法
        3.2.1 地理分析模型接入策略
        3.2.2 模型行为标准化封装
    3.3 基于标准部署包的地理分析模型部署
        3.3.1 地理分析模型可迁移部署包设计
        3.3.2 面向异构计算环境的模型服务部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地理分析模型复用方法
    4.1 地理分析模型服务生成方法设计
        4.1.1 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容器概念设计
        4.1.2 地理分析模型服务容器组件设计
        4.1.3 基于REST风格的服务接口设计
    4.2 地理分析模型服务管理方法设计
        4.2.1 面向模型服务使用的管理模块设计
        4.2.2 模型服务安全及权限界定
        4.2.3 面向用户管理的运行交互与控制
    4.3 基于共享联盟的互操作标准分析与设计
        4.3.1 面向多标准的模型间复用分析
        4.3.2 基于拓扑关系的模型标准间互操作基本思路
        4.3.3 面向多标准的互操作局限
    4.4 面向多标准地理分析模型互操作引擎设计
        4.4.1 互操作引擎设计方案
        4.4.2 模型标准互操作引擎架构设计
        4.4.3 字段映射
        4.4.4 方法连接
        4.4.5 组件重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型共享与复用的分布式模拟
    5.1 基于角色的地理模拟情景分析
        5.1.1 地理模拟情景中的地理资源分析
        5.1.2 基于模拟资源的角色分析
    5.2 分布式地理模拟网络架构
        5.2.1 分布式地理模拟分析
        5.2.2 分布式网络架构设计
        5.2.3 分布式网络动态构建
    5.3 面向地理模拟的模拟任务
        5.3.1 分布式模拟任务资源接入
        5.3.2 面向地理模拟任务资源配置
        5.3.3 模拟任务接口设计
    5.4 分布式网络环境下模拟任务调度与优化
        5.4.1 分布式模型服务调度策略
        5.4.2 面向模型的任务调度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型系统与实验验证
    6.1 原型系统框架设计
    6.2 原型系统相关工具构建
        6.2.1 模型的封装及打包
        6.2.2 模型服务容器开发
        6.2.3 互操作引擎开发
        6.2.4 分布式网络开发与构建
        6.2.5 模型服务开发包构建与相关应用举例
    6.3 模型共享与复用实验案例
        6.3.1 模型应用情景及案例选择
        6.3.2 SWAT模型的服务化共享与复用
        6.3.3 FDS模型服务化共享
        6.3.4 Biome-BGC模型服务化共享
    6.4 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空气质量模拟
        6.4.1 模拟流程及数据
        6.4.2 资源开发与部署
        6.4.3 模拟执行及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

(3)网络环境下档案馆的服务与创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馆服务与创新的必要性
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发展变化
    1.档案职能中心发生变化
    2.馆藏结构模式出现变化
    3.档案收集途径、归档方式有所变化
    4.服务模式发生了变化
三、网络环境下档案馆服务与创新的具体措施
    1.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构建信息交互平台
    2.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化专业服务
    3.以知识管理为目标,深入挖掘档案信息价值
    4.加强横向联合,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5.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四、结语

(4)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主要概念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背景及现状
    2.1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漏的现象
    2.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必要性
    2.3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现状
3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问题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设计
    3.2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不健全
    3.3 政府与多主体协同治理不足
    3.4 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管理不严
    3.5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风气不良
    3.6 监护人和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足
4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不健全
    4.2 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协同治理效力低下
    4.3 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管理不严
    4.4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社会风气不足
    4.5 监护人和未成年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5 完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措施
    5.1 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
    5.2 优化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元协同治理
    5.3 加强对网络平台和行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5.4 营造良好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社会风气
    5.5 提升监护人和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文献综述简析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 理论基础
        (二) 知识借鉴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维度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成果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及有效运用
        (一) 虚拟实践性: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石
        (二) 交互主体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前提基础
        (三) 隐蔽渗透性:运用潜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依归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检视及归因分析
    一、教育思维封闭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教育者对网络“新变化”认识不足
        (二) 教育者对受众维度的考量不够
    二、教育内容疏离现实降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
        (一) 教育者缺少对大学生内在需求的研读
        (二) 教育内容对现实生活缺少解读和反思
        (三) 教育内容创新不足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网络载体孤立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度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缺少吸引力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未形成合力
        (三) 教育者网络载体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四、话语体系单一消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一) 平等话语观念缺位
        (二) 话语资源单一匮乏
        (三) 话语方式恰适性不足
        (四) 话语影响力逐渐式微
第三章 接受理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启示
    一、接受理论的创立及运用
    二、接受理论重要观点解析
        (一) “接受者中心”
        (二) “隐含的读者”
        (三) “审美经验”
        (四) “期待视野”
        (五) “召唤结构”
        (六) “读者参与”
    三、接受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一) 现实需求: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二) 内在动力:二者在要素、过程等方面的相似性
    四、基于接受理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构想
        (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目标
        (二)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三)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素
第四章 视角转向: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接受者中心”彰显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 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内涵
        (二)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特点
        (三) “接受者中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二、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逻辑必然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
        (二) 确立“受众至上”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
        (三) 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
        (四)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逻辑起点
    三、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现路径
        (一) 关注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二) 实现与大学生的平等对话
        (三) 强化大学生网络主体能力
第五章 内容优化:契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一、“期待视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依据
        (一) 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的内涵及启示
        (二) 探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在遵循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征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设计
        (一) 网络“三观”教育:突出主导性内容
        (二) 网络道德教育:强化根本性内容
        (三) 网络政治教育:优化主体性内容
        (四) 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拓展性内容
第六章 载体运用: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互动”
    一、“互动参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着力点
        (一) 接受理论中读者参与的重要意义
        (二) 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的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内部考量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征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实践样态
        (一) 见“微”知着——“微”平台的有效利用
        (二) 身临其“境”——严肃游戏的开发使用
        (三) “移动”课堂——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
第七章 话语变革: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召唤结构”
    一、“召唤结构”为话语产品创设意义“空白”
        (一) 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
        (二) 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
        (三) 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内在依据
        (一) 网络语言特点
        (二) 话语变革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理路
        (一) 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二)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
        (三) 精心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四)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
        (五)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结语
附录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现状
    4. 研究思路
    5. 研究方法
    6.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之处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
    1.1 新时代的内涵阐释
        1.1.1 新时代的时空内涵
        1.1.2 新时代的目标内涵
    1.2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1.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及特征
        1.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1.2.4 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探讨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实践基础
        1.3.1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
        1.3.2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
        1.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实践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马克思主义理论
        1.4.2 教育学理论
        1.4.3 心理学、社会学理论
        1.4.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2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与功能
    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2.1.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性
        2.1.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复杂性
        2.1.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开放性
        2.1.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可塑性
        2.1.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意识形态性
    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2.2.1 物质保障功能
        2.2.2 价值导向功能
        2.2.3 感染熏陶功能
        2.2.4 行为约束功能
        2.2.5 精神动力功能
第3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影响
    3.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环境
        3.1.1 新时代中国对全球的贡献
        3.1.2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
        3.1.3 国际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环境
        3.2.1 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
        3.2.2 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
        3.2.3 经济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
        3.3.1 文化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功能
        3.3.3 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3.4.1 社会环境的概念与特征
        3.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概念
        3.4.3 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
        3.5.1 “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界定
        3.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
        3.5.3 自然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6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3.6.1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相关概念
        3.6.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基本特征
        3.6.3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4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
    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4.1.1 体现在高校的办学定位中
        4.1.2 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4.1.3 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优化中
    4.2 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2.1 融入系统性的教材体系
        4.2.2 营造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
        4.2.3 彰显理论品格与理论魅力
        4.2.4 创新环境的呈现形式
    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4.3.2 共同理想教育
        4.3.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4.3.4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4.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4.1 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4.4.2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4.4.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4.5 开发与利用红色资源
        4.5.1 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
        4.5.2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4.5.3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
    4.6 营造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
        4.6.1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4.6.2 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条件
        4.6.3 有助于启迪高校大学生的思维
第5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与路径
    5.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
        5.1.1 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5.1.2 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
        5.1.3 立足主动构建的战略基点
        5.1.4 坚持整体协同的基本方略
    5.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路径
        5.2.1 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5.2.2 共享经济社会成果,促进高校思政工作资源整合
        5.2.3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以文化人校园文化环境
        5.2.4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搭建多方协同的大思政格局
        5.2.5 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共筑新时代的青年精神家园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低延迟数据中心网络中多应用通信优化机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RDMA通信参数选择
    2.2 RDMA资源共享策略
    2.3 RDMA编程框架优化
    2.4 研究现状总结
第3章 基于决策树的RDMA通信参数动态选择机制
    3.1 引言
    3.2 RDMA参数分析
        3.2.1 理论分析
        3.2.2 对比实验
    3.3 轻量级决策树模型
    3.4 模型分析与求解
    3.5 参数调整频率设置
        3.5.1 调整粒度
        3.5.2 调整频率
    3.6 实验设置与实验结果
        3.6.1 实验设置
        3.6.2 实验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效用公平的RDMA网卡资源调度机制
    4.1 引言
    4.2 无锁的资源共享机制
    4.3 面向效用公平的RDMA网卡资源调度模型
        4.3.1 数据中心RDMA网络模型
        4.3.2 RDMA网卡资源调度问题
        4.3.3 模型建立
    4.4 模型分析与求解
    4.5 仿真实验和结果
        4.5.1 仿真参数设置
        4.5.2 仿真实验结果
    4.6 系统实验和结果
        4.6.1 系统实验设置
        4.6.2 系统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延迟数据中心网络环境下多应用通信优化系统
    5.1 引言
    5.2 系统部署环境介绍
    5.3 系统整体设计与实现
    5.4 基于决策树的RDMA通信参数动态选择模块
        5.4.1 模块简介
        5.4.2 应用实例
    5.5 面向效用公平的RDMA网卡资源调度模块
        5.5.1 模块简介
        5.5.2 应用实例
    5.6 通用接口模块
        5.6.1 模块简介
        5.6.2 应用实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

(8)网络个人数据私法保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网络个人数据的保护现状述评
    第一节 网络个人数据的侵权概况
    第二节 网络个人数据的保护进展
        一、公法保护为主
        二、私法保护不足
第二章 网络个人数据的多维解析
    第一节 网络个人数据的概念
        一、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与数据
        二、网络个人数据的定义
        三、网络个人数据的“可识别性”
    第二节 网络个人数据的属性
        一、网络个人数据的性质之争
        二、网络个人数据的私权属性
        三、网络个人数据的公共属性
    第三节 网络个人数据的分类
        一、传统“领域区分”理论概说
        二、传统“领域区分”理论的弊端
        三、对传统“领域区分”理论的调整
第三章 网络个人数据私法保护模式探讨
    第一节 多元保护模式陈述
        一、人格权保护模式
        二、财产权保护模式
        三、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第二节 多元保护模式评析
        一、人格权保护模式的交易阻碍
        二、财产权保护模式的低效性缺陷
        三、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正当性的缺乏
        四、理想保护模式的条件限定
第四章 有限人格权保护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网络个人数据之上的权利保护位阶
        一、人格利益优先
        二、兼顾财产价值的实现
    第二节 人格权的弱化
        一、积极人格权与消极人格权
        二、财产价值实现对人格权的弱化
        三、网络个人数据有限人格权的初步构造
    第三节 财产价值的实现
        一、搁置权属争议
        二、非排他制度的设计
第五章 有限人格权路径下的制度构建
    第一节 数据来源人的权益
        一、知情同意权
        二、查询、更正、删除权
        三、损害求偿权
    第二节 数据产业者的义务与权利
        一、数据产业者的义务
        二、数据产业者的权利
    第三节 网络个人数据保护的制度设想
        一、《网络数据法》单独立法
        二、《网络数据法》总体立法思路及框架
        三、《网络数据法》之个人数据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云计算相关版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意义和目标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三、研究目标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云计算版权相关财产权利体系的调整
        二、云计算环境下版权侵权行为认定
        三、云计算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
        四、云计算技术与政策法律互动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本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本文写作基本框架
第一章 云计算环境下版权制度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从印刷术到云计算
        一、印刷术之子——版权制度的诞生
        二、广播电视技术发展与版权扩张
        三、数字技术发展与版权制度演进
        四、云计算环境下作品创作与传播方式的改变
    第二节 深入了解云计算
        一、云计算的定义和特征
        二、云计算的主要服务模式
        三、云计算环境下对资源的利用方式
    第三节 云计算环境下版权问题的异质性
    第四节 云计算环境下具体的版权问题
        一、云端作品利用方式引起的专有权利制度调整
        二、侵权行为认定原则的变更
        三、合理使用制度的发展与调整
第二章 云计算环境下版权专有权利制度的调整
    第一节 出租权的异军突起
        一、云计算软件服务模式概述
        二、网络版权权利体系规制云计算软件服务模式的局限性
        三、出租权规制云计算软件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第二节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位
        一、从新型服务模式看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位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依然是规制作品传播的中坚力量
    第三节 软件修改权的新扩充
        一、第三方插件概述
        二、软件修改权的直接适用
        三、保护作品完整权适用的提出
第三章 云计算环境下版权侵权行为认定原则的变更
    第一节 侵权行为概述
    第二节 新型案件引发的对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争议
        一、复制概述
        二、Cablevsion案和Optus案对复制行为构成要件的认定
        三、云计算环境下复制行为构成要件的确定
    第三节 “行为实质性相似”原则的提出与确立
        一、Aereo系统简介
        二、Aereo系统侵权行为的认定
        三、“行为实质性相似”原则的确立
        四、“行为实质性相似”原则的法理基础
        五、“行为实质性相似”原则的适用及重要意义
    第四节 云计算环境下侵权行为认定的梳理
        一、云计算环境下侵权行为的认定——一般性原则
        二、云计算环境下侵权行为的新认定原则——“行为实质性相似”原则的适用
第四章 云计算环境下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发展与调整
    第一节 合理使用概述
        一、从合理使用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看合理使用创设之目的
        二、从合理使用的特征和内涵看合理使用创设之目的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
        一、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问题
        二、技术措施与合理使用制度的矛盾
    第三节 云计算环境下的合理使用
        一、云计算环境下软件开发者无法“接触”云计算软件作品
        二、软件开发者“接触”软件作品具有正当性
    第四节 云计算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调整
        一、从经济学理论看调整合理使用制度的可行性
        二、我国现阶段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补充和调整
第五章 我国版权制度的调整与应对
    第一节 对我国版权专有权利体系的完善和建议
        一、规制线下作品传播与利用方式的专有权利适用范围的扩张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仍是规制网络传播行为的重要手段
        三、我国版权制度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第二节 完善云端作品利用方式的版权保护
    第三节 云计算环境下版权侵权行为认定原则的借鉴
        一、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认定
        二、我国司法实践中“行为实质性相似”原则的借鉴
    第四节 完善我国云计算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
        一、个人用户使用云计算服务的自助行为属于合理使用
        二、为软件开发者提供“接触”云计算软件作品的机会
    第五节 从实践角度看我国云计算版权领域发展战略
        一、对待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创新应给与一种宽容的态度
        二、充分利用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降低法律风险
        三、新型授权模式可以成为有益补充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 国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对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2.2 对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研究。
        1.2.3 对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2 选题意义和价值
3 研究目标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及实施步骤
6 预期研究成果

四、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D]. 李晓东.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地理分析模型的服务化共享与复用方法研究[D]. 张丰源.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网络环境下档案馆的服务与创新分析[J]. 王丽莉. 兰台内外, 2020(22)
  • [4]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政府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黄熙. 暨南大学, 2020(07)
  • [5]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D]. 范丽君. 山东大学, 2020(09)
  • [6]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D]. 王欣. 南昌大学, 2020(01)
  • [7]低延迟数据中心网络中多应用通信优化机制研究与实现[D]. 王凯. 东南大学, 2020(01)
  • [8]网络个人数据私法保护制度研究[D]. 姜晓婧. 华侨大学, 2020(01)
  • [9]云计算相关版权问题研究[D]. 鲍征烨.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10]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崔立影.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31)

标签:;  ;  ;  ;  ;  

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