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新定义

解读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新定义

一、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新定义诠释(论文文献综述)

贾瑛[1](2020)在《领导者情感表达的角色限制与控放艺术》文中研究指明领导者权限大、影响广、形象重,这就注定其在工作中无法如一般员工那样肆意表露个人情感,即使是正常的喜怒哀乐,也需有所节制地表达,"喜"不可现,"怒"不可迁,"哀"不可退,"乐"不可过。具体而言,领导者应顺境勿忘形,喜乐有度;逆境勿忘志,心态良好;气急勿失态,言行得体;处变勿慌神,沉着冷静。

周晶[2](2020)在《茶叶近红外光谱的模糊鉴别信息提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逐步提升,但由此滋生的假冒伪劣问题却日益突出,故实现茶叶品质的快速、精准鉴别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在食品检测领域迅速普及。然而,在提取近红外光谱数据中有利于分类的特征时,其自身的“高维、重叠、冗余、非线性”特性会引发一系列的技术难点,如维数灾难、信息提取困难等。因而,本论文重点研究了茶叶定性建模中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提取问题,并针对“硬”类特征提取算法难以描述样本类信息多样性的问题,以及线性特征提取算法无法处理线性不可分问题的局限,利用模糊集理论和核函数理论建立茶叶近红外光谱的特征提取模型,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线性鉴别分析的茶叶近红外光谱定性建模。首先,研究了四种“硬”类线性提取算法,即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非相关线性鉴别分析(ULDA)和正交线性鉴别分析(OLDA),获取茶叶近红外光谱数据中有效鉴别信息的能力;其次,考虑到“硬”类特征提取方法对描述样本类信息多样性方面的欠缺,通过引入模糊集理论到“硬”类特征提取算法中,提出了“软”鉴别信息提取算法,包括模糊非相关线性鉴别分析(FULDA)和模糊正交线性鉴别分析(FOLDA)。最后,探讨了基于上述线性特征提取算法建立的茶叶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模型及其分类结果。结果显示,基于监督特征提取算法的分类模型识别率明显优于基于非监督特征提取算法的分类模型;同时,基于所提出的两种模糊线性特征提取算法建立的模型的分类准确率均高于95.93%,进而验证了利用该类“软”鉴别信息提取算法获取茶叶近红外光谱数据中有效分类特征的可行性。(2)基于核方法的茶叶近红外光谱特征提取分析模型。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中通常都含有一些非线性特征,但由于线性特征提取算法缺乏获取数据非线性鉴别信息的能力,因而,本文通过将核函数理论引入到线性特征提取算法中,提出一种基于核的模糊正交线性鉴别分析(KFOLDA)的特征提取方法。另外,采用所提出的KFOLDA算法建立四种安徽品牌茶叶的分类模型,并与利用基于核的正交线性鉴别分析(KOLDA)建立的模型作对比。结果显示,基于KOLDA与KFOLDA算法建立的茶叶分类模型的识别率都可达到100%,且基于Linear核函数的模型分类效果最优,进一步表明了所提出的KFOLDA特征提取算法在获取数据非线性鉴别信息方面的有效性。

刘牛[3](2020)在《ICRF与Gaia-CRF参考架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天体测量学是天文学中最古老的分支之一,它是天文学的基础,对天体物理学和大地测量学的许多方面至关重要。天体测量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建立一个高精度、惯性的天文参考系,从而相对于这样的惯性参照系来描述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研究银河系的运动学特征及对同一天体在不同波段的对应体进行位置认证和比较。当前的天文参考系是参照于银河系外遥远的天体(主要是活动星系核)的位置来定义的,称为国际天球参考系(ICRS)。在实测上,与之相对应的基本星表为国际天球参考架(ICRF)。它由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在S/X、K和X/Ka波段的观测资料解算而得,位置精度已经达到数十微角秒水平。另一方面,Gaia卫星的观测资料也将在光学波段提供一个类似精度的光学参考架(Gaia-CRF)。ICRF与Gaia-CRF的连接成为天体测量领域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这要求对ICRF与Gaia-CRF的参考架特性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便主要集中于此。第一章回顾了天体测量的历史,诠释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第二章简要介绍了ICRF和Gaia-CRF的相关信息,重点回顾了K和X/Ka波段参考架的发展历史。本文主要使用的分析工具为矢量球谐函数法,有关这一方法的描述在第三章给出。第四章分析了ICRF的整体特性。作者首次提出了一种评估射电源全天分布均匀性的量化指标并改进了ICRF定义源筛选测量,结果表明这一方法能将ICRF轴指向稳定性提高2-3倍。作者估计了VLBI星表的内部符合精度,验证ICRF3星表给出的位置噪声水平。最后,作者利用Gaia位置为参考,首次对历代ICRF的外部符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ICRF3 X/Ka波段参考架存在约0.2 mas的系统误差。这些工作很好地解释并补充了国际上ICRF3工作组的相关结果。在第五章里作者研究Gaia-CRF的参考架性质。本章结合银河系动力学方法,来评估Gaia-CRF1的惯性水平,指出Gaia-CRF1可能存在约0.3 mas yr-1的剩余旋转,这是除Gaia工作组外首个公开发表的、研究Gaia-CRF1性质的工作。对于Gaia-CRF2,作者研究其系统精度与星等差的依赖关系,结果发现Gaia-CRF2的整体精度与河外源样本的极限星等几乎无关。这一结果可作为未来ICRF与Gaia-CRF连接源选择的参考。活动星系核(AGN)的光学-射电位置差是影响参考架连接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章首次将光学-射电位置差研究延伸到K和Ka波段,并研究其与AGN的结构、宿主星系形状等参数的依赖关系。作者发现,光学与射选择电位置差与射电波段的观测频率、河外源的结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与前人的论述不一致。这些结果可作为ICRF与Gaia-CRF连接源的依据。接下来,作者回顾了可行的参考架连接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连接方法,即在Gaia-CRF2框架下分析VLBI的历史资料。本章利用这一方法重新解算了VLBI在S/X波段的历史观测资料,发现使用Gaia-CRF2来替代ICRF3尚不足以显着提高VLBI产品的精度。但这一方法有待利用未来的Gaia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最后,作者回顾了现阶段的所有工作,并介绍了未来VLBI技术的发展和Gaia资料的发布信息,给出了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李赟[4](2020)在《单位工作推进中的偶然性误差及应对之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位工作推进过程中总是不乏创新实验上的预测"空白"、决策引导上的认知缺失、执行操作上的波动偏离、工具使用上的操作失误等偶然性误差,但其与系统性误差存在本质差别,不仅在于失误与错误的不同、偶然与一贯的不同,更在于行动与能力的不同、无意与专门的不同、减少与规避的不同。在无法彻底规避的现实情况下,想要高效减少偶然性误差的出现,就应优化组织环境氛围、强化个体严谨作风、适度增加检查视角、鼓励多重层面实践。

刘晓坤[5](2018)在《基于陀螺飞轮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个角动量体,陀螺飞轮可通过改变其角动量幅值和指向,实现航天器三轴姿态控制力矩的输出。若同时对改变陀螺飞轮角动量指向的控制力矩及其它相关量进行测量,并通过算法解算,可以实现对航天器两轴姿态角速度的测量。这一实现方式将显着提高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集成度,减小系统的质量和体积。本文以航天器执行器与敏感器一体化实现为研究背景,针对具有多自由度动量交换功能的陀螺飞轮系统,以如何实现航天器两维姿态角速度测量功能为目标,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针对陀螺飞轮的理想模型建立及验证问题,在给出坐标系定义的基础上,分别从矢量力学和分析力学角度,基于牛顿-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建立了陀螺飞轮本体理想动力学模型。同时,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Mechanics搭建了陀螺飞轮本体仿真平台,通过仿真平台与动力学模型的相互比较,验证了所推导的陀螺飞轮本体理想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其次,针对陀螺飞轮实现中必然存在非理想因素影响和倾侧转子动力学特性复杂的问题,综合利用牛顿欧拉法、拉格朗日法、达朗贝尔原理,分别建立了陀螺飞轮存在正交支撑不垂直、不共面以及转子质心偏移等非理想因素的数学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主要非理想因素对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进一步,利用陀螺进动理论,揭示了陀螺飞轮大角度进动倾侧过程中产生的非线性耦合机理,并通过力学分析,揭示了陀螺飞轮对航天器两轴姿态角速度的敏感特性。再次,针对陀螺飞轮实现航天器姿态角速度的测量方案问题,考虑到陀螺飞轮动力学方程具有多变量约束、强非线性的特点,利用差分演化算法完成了复杂陀螺飞轮动力学方程的合理简化。利用简化后的动力学方程,结合直接微分法,建立灵敏度方程,对航天器姿态角速度灵敏度的进行了数值分析。依据灵敏度分析结论,建立了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程,并提出了基于分时复用策略的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案。为使陀螺飞轮的测量与执行功能可同时实现,进一步基于动量交换原理,提出了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方程,并论证了所提动态测量方程的非线性可观性。然后,针对陀螺飞轮实现航天器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的误差补偿及应用问题,分析了系统误差对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精度的影响,并结合误差传播分析,给出了各传感器测量精度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程的系统误差补偿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利用速率法、多位置法对静态测量方程中不同的系统参数实现了分类标定。为在实现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陀螺飞轮三轴力矩输出功能,基于冲量等效原理和力矩指令规划,提出了陀螺飞轮测量功能与执行功能分时复用设计,给出了分时时间约束,保证了在单位采样时间区间内,陀螺飞轮可实现两轴姿态角速度测量和三轴力矩输出功能。最后,针对陀螺飞轮倾侧运动过程中实现航天器姿态角速度测量的问题,分析了动态测量方程中所存在的系统模型误差,并利用蒙特卡罗法,对动态测量方程中传感器测量噪声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在误差分析基础上,基于中心差分理论,对传统的非线性预测滤波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改进非线性预测滤波方法,并结合动态测量方程特点,将所提出的滤波方法应用于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中,抑制了系统模型误差和传感器测量噪声影响,并实现了在陀螺飞轮倾侧运动状态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实时估计。

高辉[6](2017)在《中国情境下的制度环境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变革的动态环境使得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不断成长的关键。如何提高创新绩效是许多学者和实践者密切关注的话题。随着新兴经济的发展,制度理论逐渐引起重视,被认为是解释企业战略和绩效的支柱理论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制度环境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和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除了产业特征和资源条件外,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质量。然而,制度环境如何作用于企业的创新绩效是现有研究尚未解决的一大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体,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完善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制度结构激励了企业家精神,促使企业采取以市场或创业为导向的战略;另一方面,正式制度存在的大量空缺、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和传统文化的支配使得非正式制度仍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促使企业选择以关系为导向的战略。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战略,企业的绩效来源和绩效结果存在显着差异。根据制度基础观,制度环境首先通过激励和合法性约束影响了企业的战略选择,进而产生了相应的绩效结果。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需要通过恰当的战略来实现。然而,现实情况中企业战略的选择难以用现有的制度理论进行充分解释。如何解释同一制度环境下企业的战略选择差异?在制度的约束下,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及如何自由地选择战略变量?而对于存在二元制度的转型经济,企业的战略选择模式是什么?可以推断,在制度环境与战略选择之间一定存在一种调节机制。为此,本研究基于制度理论、管理认知和高阶理论,引入公司企业家精神作为中介变量,企业家特质作为调节变量,来探讨制度环境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本研究认为,制度环境通过影响公司企业家精神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包括规制、认知和规范维度的创业制度环境质量越好,公司企业家精神水平越高,因而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同时,制度环境与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关系受到企业家特质的影响。企业家自恋倾向越高,其对创业制度环境的认知更加乐观和积极响应,更倾向于采取公司企业家精神战略;企业家如果只有国内企业的工作经历,在对创业制度环境进行解读和认知中更容易被传统的关系主义所驱使,从而公司企业家精神水平越低。企业家自恋和职业经历的调节效应也会影响到公司企业家精神在制度环境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为了验证上述观点,本研究选取了北京、福建、重庆、吉林、山西和甘肃六个地区的非国有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通过对董事长/总经理的调研,本研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在达到信度、效度、共同方法偏差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了相关分析、逐步回归法、层次回归法、Sobel检验和Bootstrap方法等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制度环境对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制度环境对公司企业家精神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公司企业家精神对创新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公司企业家精神在制度环境与创新绩效之间起显着的中介作用;企业家自恋和企业家职业经历分别对制度环境和公司企业精神之间的关系起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企业家自恋和职业经历分别对公司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起显着的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的实证检验结果均支持了假设。通过理论推理和实证检验,本研究得出:在制度环境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公司企业家精神扮演了中介的角色,企业家自恋和企业家职业经历显着调节了制度环境与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关系,以及公司企业家精神的中介效应。本研究的结论对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启示。在理论方面,首先,引入公司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特质是为解释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作用的内在机理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为更多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引入提供了启示。其次,本研究对制度理论和管理认知、高阶理论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制度对企业战略行为的作用黑箱,能够为许多战略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并且启示未来研究应该重视多种理论的结合,以有效解释中国管理的复杂议题。最后,本研究考虑了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下的制度环境和企业家特征,以此对企业的战略差异性作出解释,是对情境化研究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在实践方面,本研究建议企业若要提高创新绩效,必须要充分考虑制度环境和高层管理者的影响,并充分理解制度环境的作用机制。而且,企业可以利用公司企业家精神这一合法和有效的路径来提高绩效和持续获取竞争优势。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在研究方法上,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扩大研究样本、开发基于中国情境的量表、采取纵向研究等方面进行努力;在理论发展上,未来应当进一步拓展制度环境对企业战略和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探索更多的企业家特质对制度作用过程的影响,拓展制度理论在中国情境下对其它企业管理问题的应用,以及探索制度变迁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王瑞[7](2017)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对创新的日益重视,大学生创新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其研究更多倾向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创新人格研究较少。创新人格是一种人格特质,是创新个体所具有的能影响个体创新活动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现在创造力强,独立性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热爱学习,具有良好的专注力与毅力。本研究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进行研究,不仅能为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而且为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选择具有创新成果即国家专利的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相关性高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高校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创新人才的内在心理素质;同时,分析普通大学生在这些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相关性高的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发展现状,通过培养这些积极心理品质,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本研究通过对调查问卷相关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分析,得出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相关度高的积极心理品质分别是创造力、谨慎、好奇心、仁慈、感恩、热爱学习、希望、勇敢、判断力、灵性、洞察力、毅力和美感。同时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普通大学生在这些与创新人格相关度高的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发展情况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相关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认为提高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以大学生为主体,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二、加强实践环节的比重,引导大学生学以致用;三、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深化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五、整合资源,加强大学生成功体验;六、感恩教育课程与感恩教育活动并举,提高感恩教育效果;七、培养大学生独立能力,提高时间管理利用效率;八、增强大学生对学习、创造本身的兴趣和好奇心;九、端正舆论导向,提高大学生的仁慈和勇敢的积极心理品质。

刘明江[8](2017)在《浅谈系统误差的消除方法》文中提出介绍研究系统误差的重要性,以及系统误差的定义、产生原因,并根据具体测量要求来减小或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李天[9](2016)在《二氧化碳稀释与超临界混合流体热质传递现象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日益升高,由此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温室效应”问题。为此世界各国都纷纷提出了切实的节能减排计划并积极努力开发新型应用技术。但是,如果直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会对一国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因此研究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技术既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社会效应的同时,也能够为保护自然环境,缓解甚至抑制温室效应做出积极贡献。除此之外,在化工、炼油、冶金、生化等工业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气液传质现象,由于实际过程的复杂性,现实生产中缺乏有效的测试手段。因此建立起一套精确有效的测试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尚没有一种理论能够精确预测气泡传质行为。因此系统完整的研究气泡在液相流体中的传质行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使用价值。本文设计了一套可用于研究二氧化碳气泡稀释传质过程可视化的实验系统,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不同初始尺寸的气泡变化图像进行了实时采集,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获得如下结论:1.气泡传质过程中直径变化服从分区规律,包括快速区、转折区、慢速区。快速区内气泡直径变化非常迅速,慢速区变化速度最慢,转折区内是一个由快而慢的渐进变化过程。一般情况下快速区持续时间在200s左右,转折区持续时间在100s左右,而慢速区持续时间则多长达2000s以上。2.转折时间与压力和温度相关。压力越大转折半径越大,转折时间越短,温度越低,转折时间越长,但总体而言差距并不是很大。3.不同区域内传质速率相差非常之大,同一工况下,快速区传质速率与慢速区传质速率相差34个数量级,相同压力条件下,温度较低时传质速率较大。4.考察了表面张力与浮升力对气泡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气泡尺寸较大时,浮升力占据主导作用,接触角较小,当气泡半径小于0.7mm左右时表面张力占据主导作用。5.气泡动态接触角的变化与气泡尺寸变化规律息息相关,快速区内气泡动态接触角迅速增大,慢速区内气泡平衡接触角基本维持稳定。平衡接触角的大小与压力状态呈线性关系,实验研究范围内平衡接触角均小于90°。6.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定界面与自由界面条件下气泡变化过程进行了相关计算分析,数值结果表明,气泡变化受温度与压力影响。此外,工业领域中也存在大量超临界混合流体的传热传质现象,对于诸多特殊而重要的场合具有很强的现实研究意义,如低温、空分、能源等领域。本文针对三维矩形腔体中的超临界氮氩混合流体的自然对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活塞效应、Soret效应和Dufour效应对底部加热、顶部定温条件下流体自然对流发生发展的影响。建立了能完整描述超临界混合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控制方程组,在多重网格的基础上采用SIMPLE算法进行数值计算。结果显示上述三种效应作用下自然对流可划分为三种状态即稳定边界层、对流产生和发展及稳定对流阶段,且这三种作用在不同时间段上的作用效果具有较强的阶段性效果。加热初期底部形成稳定的热边界层,活塞效应以热声波动方式加速能量输运,在该时期起主导作用。热羽突破边界层后向上运动形成自然对流,在活塞效应作用下顶部出现热边界层,形成双热边界层结构,受温度梯度驱动Soret效应引起组分定向迁移,产生Dufour效应促进能量输运,与拟纯流体对照后发现自然对流发展阶段混合流体中特有的Soret效应和Dufour效应具有促进流动增强换热的效果。

贾红[10](2016)在《固氮低温蓄冷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利用制冷机制冷的方式结构紧凑、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已逐渐取代传统的低温液体制冷方式,在低温领域取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制冷机在低温下的提供的冷量相对较小,利用制冷机冷却的低温系统受外部漏热和元件发热等影响,容易产生温度波动,影响稳定工作;而且制冷机运行时产生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噪音也会干扰精密仪器的测量,为此测量时需要短暂关闭制冷机。为了在低温系统受热扰动影响或短暂关闭制冷机的情况下仍保持稳定工作,可在低温系统中加入大热容量的蓄冷单元,通过吸收热量来保持系统的温度稳定性。与其它物质相比,氮的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且使用安全,在低温下形成比热容较大的固氮且在35.6K和63.15K温度有较大的相变潜热。因此将固氮作为蓄冷物质来保持低温系统温度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设计了2套固氮蓄冷单元并以二级G-M制冷机为冷源搭建了实验系统。实验中采用降温充注法获得固氮后在低温下关闭制冷机,研究漏热影响下固氮释放冷量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1)与不充氮的蓄冷单元相比,9.3g,18.6g和27.9g的固氮蓄冷单元从4K到64K的温度回升时间延长比例分别为3.3%,6.5%和10.1%,从4K到93K的温度回升时间延长比例分别为1.3%,3.7%和5.3%。2)加入泡沫铜后整体有效热导率显着提升,固氮冷量释放过程加快,在储存冷量较大的相变点处有较为明显的温度延缓上升现象。9.3g,18.6g和27.9g的固氮蓄冷单元从4K到64K的温度回升时间延长比例分别增大为3.7%,7.6%和12.6%;从4K到93K的温度回升时间延长比例也增大到2.6%,4.2%和6.1%。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对加入泡沫铜前后固氮的导热和相变过程进行了比较。在纯固氮传热的数值模拟中采用VOF模型,焓-孔隙率方法并考虑重力的影响。对于加入泡沫铜后固氮的传热过程,进一步考虑泡沫铜内流动阻力影响并采用双温度能量方程求解氮和泡沫铜各自的温度场。计算结果表明加入泡沫铜后固氮内部的温度场更加均匀且内外温差减小,氮的固固相变和固液相变过程加快。导热过程中纯氮内部的最大温差为0.7K,固固相变和固液相变时间分别为476s和700s。加入泡沫铜后固氮内部的最大温差减小到0.2K,固固相变和固液相变时间分别缩短为280s和640s。由实验和数值结果可知在固氮蓄冷单元内部加入泡沫铜后能显着提高整体有效热导率并加快固氮的冷量释放,缩短相变时间。本文研究的固氮蓄冷单元可通过吸收热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低温系统的温度稳定性,当热扰动条件改变时可通过调节充氮量来获得较好的蓄冷效果。

二、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新定义诠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新定义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1)领导者情感表达的角色限制与控放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领导者不同于一般员工的“特别”之处
    (一)权限大
    (二)影响广
    (三)形象重
二、基于身份角色的正常情感表达限制
    (一)“喜”不可现
    (二)“怒”不可迁
    (三)“哀”不可退
    (四)“乐”不可过
三、工作中领导者正常情感表达的控放艺术
    (一)顺境勿忘形,喜乐有度
    (二)逆境勿忘志,心态良好
    (三)气急勿失态,言行得体
    (四)处变勿慌神,沉着冷静

(2)茶叶近红外光谱的模糊鉴别信息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茶叶行业现状分析及品种鉴别方法概述
        1.1.1 茶叶行业发展现状
        1.1.2 茶叶品种鉴别方法
    1.2 光谱检测技术在茶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1.2.1 高光谱技术
        1.2.2 拉曼光谱技术
        1.2.3 荧光光谱技术
        1.2.4 红外光谱技术
    1.3 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3.1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1.3.2 近红外光谱的常规检测方式
        1.3.3 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流程
        1.3.4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
        1.3.5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进展
    1.4 近红外光谱的定性分析方法与研究概况
        1.4.1 特征提取方法
        1.4.2 分类判别算法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内容及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的预备理论
    2.1 模式识别理论
        2.1.1 基本概念介绍
        2.1.2 模式识别系统
    2.2 模糊模式识别方法
        2.2.1 模糊数学简介
        2.2.2 模糊集和隶属函数
    2.3 模式分析的核方法
        2.3.1 核函数的定义
        2.3.2 核方法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茶叶近红外光谱的采集和预处理
    3.1 茶叶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
        3.1.1 实验仪器
        3.1.2 样品制备
        3.1.3 数据采集
    3.2 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3.2.1 尺度缩放
        3.2.2 基线校正
        3.2.3 平滑处理
        3.2.4 散射校正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线性鉴别分析的茶叶近红外光谱定性建模
    4.1 主成分分析
    4.2 基于Fisher判别准则的线性特征提取方法
        4.2.1 经典的Fisher准则函数
        4.2.2 改进的Fisher准则函数
        4.2.3 非相关线性鉴别分析
        4.2.4 正交线性鉴别分析
    4.3 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线性特征提取方法
        4.3.1 模糊非相关线性鉴别分析
        4.3.2 模糊正交线性鉴别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讨论
        4.4.2 线性判别分析结果与讨论
        4.4.3 非相关线性判别分析结果与讨论
        4.4.4 正交线性鉴别分析结果与讨论
        4.4.5 模糊非相关线性鉴别分析结果与讨论
        4.4.6 模糊正交线性鉴别分析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核方法的茶叶近红外光谱特征提取分析模型
    5.1 基于核方法的非线性特征提取算法
        5.1.1 基于核的正交线性鉴别分析
        5.1.2 基于核的模糊正交线性鉴别分析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核的正交线性鉴别分析结果与讨论
        5.2.2 基于核的模糊正交线性鉴别分析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成果

(3)ICRF与Gaia-CRF参考架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天体测量学
    1.2 天文参考系
    1.3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天文参考系的实现
    2.1 国际天球参考架ICRF
    2.2 Gaia参考架Gaia-CRF
第三章 参考架特性分析方法
    3.1 星表位置比较
    3.2 矢量球谐函数
第四章 ICRF的性质研究
    4.1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4.1.1 VLBI原理
        4.1.2 VLBI全局解配置
    4.2 ICRF定义源的选择
        4.2.1 初步筛选候选源
        4.2.2 改进的选源算法
        4.2.3 定义源表质量评估
        4.2.4 总结与讨论
    4.3 ICRF星表精度估计
        4.3.1 分析方法
        4.3.2 资料处理
        4.3.3 本底噪声估计
        4.3.4 VLBI星表真实误差
    4.4 ICRF系统误差分析
        4.4.1 前期资料处理
        4.4.2 整体位置精度
        4.4.3 赤纬相关误差
        4.4.4 全局系统误差的定量分析
        4.4.5 结果小结
第五章 Gaia-CRF参考架性质研究
    5.1 Gaia-CRF1性质研究
        5.1.1 位置系统特性
        5.1.2 自行系统的全局旋转
        5.1.3 自行系统的运动学分析
        5.1.4 小结
    5.2 Gaia-CRF2性质研究
第六章 光学-射电位置差
    6.1 光学射电位置偏差
    6.2 Gaia与VLBI位置偏差
    6.3 河外源的多波段位置比较
        6.3.1 星表认证与参考架校准
        6.3.2 不同波段的光学射电位置差比较
        6.3.3 光学-射电位置差与源性质相关性
        6.3.4 多波段位置关系
        6.3.5 小结
第七章 ICRF与Gaia-CRF的连接
    7.1 光学与射电参考架连接方法
    7.2 在Gaia-CRF2框架下处理VLBI资料
        7.2.1 主要思路和资料
        7.2.2 对天球参考架的影响
        7.2.3 对地球定向参数的影响
        7.2.4 对地固参考架的影响
    7.3 结果总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现阶段工作总结
    8.2 下一代VLBI技术
        8.2.1 VLBI2010计划和VGOS观测网
        8.2.2 SKA计划
        8.2.3 ng VLA项目
    8.3 Gaia后期资料
    8.4 后续工作展望
        8.4.1 参考架的整体误差分析
        8.4.2 选择合适的连接源
        8.4.3 活动星系核位置-频率依赖
参考文献
附录A 位置误差对光学-射电位置差的影响
附录B 多波段位置与射电图像
致谢
简历与科研成果

(4)单位工作推进中的偶然性误差及应对之方(论文提纲范文)

一、单位工作推进中的常见偶然性误差
二、偶然性误差与系统性误差的本质区别
    (一)失误与错误的不同
    (二)偶然与一贯的不同
    (三)行动与能力的不同
    (四)无意与专门的不同
    (五)减少与规避的不同
三、减少偶然性误差的策略方法
    (一)优化组织环境氛围
    (二)强化个体严谨作风
    (三)适度增加检查视角
    (四)鼓励多重层面实践

(5)基于陀螺飞轮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陀螺飞轮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基于标定补偿的航天器姿态静态测量方法
        1.2.3 基于状态估计的航天器姿态动态测量方法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陀螺飞轮理想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陀螺飞轮组成及工作原理
        2.2.1 陀螺飞轮基本组成
        2.2.2 陀螺飞轮工作原理
    2.3 坐标系定义及其转换关系
        2.3.1 相关坐标系的定义
        2.3.2 各坐标系间的相互转换
    2.4 陀螺飞轮理想模型的建立
        2.4.1 陀螺飞轮运动学方程
        2.4.2 陀螺飞轮本体理想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4.3 陀螺飞轮系统模型的建立
    2.5 陀螺飞轮理想模型的仿真验证
        2.5.1 基于SimMechanics的陀螺飞轮仿真平台搭建
        2.5.2 陀螺飞轮理想模型仿真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陀螺飞轮动力学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陀螺飞轮主要非理想因素影响分析
        3.2.1 力矩器失配角
        3.2.2 正交支撑不垂直
        3.2.3 正交支撑不共面
        3.2.4 转子质心偏移
    3.3 陀螺飞轮动力学特性分析
        3.3.1 陀螺飞轮进动特性
        3.3.2 陀螺飞轮敏感轴响应特性
    3.4 仿真及实验验证
        3.4.1 陀螺飞轮进动特性仿真及实验验证
        3.4.2 陀螺飞轮多频振动特性仿真及实验验证
        3.4.3 陀螺飞轮敏感轴响应特性仿真及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测量方案的确定
    4.1 引言
    4.2 基于差分演化算法的陀螺飞轮动力学方程简化
        4.2.1 差分演化算法
        4.2.2 陀螺飞轮动力学方程简化
    4.3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案
        4.3.1 姿态角速度灵敏度分析
        4.3.2 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程的建立
        4.3.3 基于分时复用策略的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案
    4.4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方案
        4.4.1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方程的建立
        4.4.2 姿态角速度非线性可观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标定补偿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法
    5.1 引言
    5.2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误差分析
        5.2.1 主要非理想因素引起的测量误差分析
        5.2.2 测量噪声引起的误差分析
    5.3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误差标定补偿
        5.3.1 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误差补偿分析
        5.3.2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误差补偿
    5.4 陀螺飞轮测量与执行功能分时复用设计
        5.4.1 测量与执行功能分时复用设计
        5.4.2 陀螺飞轮分时复用应用的仿真验证
    5.5 仿真及实验验证
        5.5.1 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误差补偿的仿真验证
        5.5.2 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误差补偿的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非线性预测滤波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方法
    6.1 引言
    6.2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方程误差分析
        6.2.1 系统模型误差分析
        6.2.2 传感器测量误差分析
        6.2.3 仿真分析
    6.3 基于中心差分理论的改进非线性预测滤波方法
        6.3.1 中心差分理论
        6.3.2 非线性预测滤波方法
        6.3.3 基于中心差分理论的改进非线性预测滤波方法
    6.4 基于改进非线性预测滤波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
        6.4.1 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误差补偿分析
        6.4.2 基于改进非线性预测滤波的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实现
        6.4.3 仿真验证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情境下的制度环境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创新绩效
    2.2 制度环境
    2.3 公司企业家精神
    2.4 企业家特质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3.1 制度理论
    3.2 管理认知与高阶理论
    3.3 中国情境下的制度、企业家与战略选择
    3.4 研究框架
    3.5 研究假设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过程概述
    4.2 研究工具
    4.3 研究样本
第5章 研究结果
    5.1 信度和效度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5.3 假设检验
    5.4 研究结果
第6章 研究结论及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创新人格的研究
        (二)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创新人格与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人格的界定与特点
        (二)创新的含义
        (三)创新人格的特点
    二、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二)积极心理学的影响
    三、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特点与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特点
        (二)积极心理品质的涵义及构成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人格与积极心理品质相关度的调查与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人格与积极心理品质相关度的调查
        (一)《大学生创新人格与积极心理品质相关度调查表》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大学生创新人格与积极心理品质相关度调查表》数据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二)大学生创新人格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度分析
        (三)普通大学生创新人格与积极心理品质相关度调查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二)第二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三)第三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策略
        (一)优先培养创造力
        (二)重视第二类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第三类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创新人格与积极心理品质相关度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浅谈系统误差的消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系统误差的重要性
2 系统误差综述
    2.1 定义
    2.2 产生原因
        2.2.1 测量仪器本身存在的问题。
        2.2.2 测量方法的问题。
        2.2.3 测量人员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2.3 减少与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2.3.1 要从根本上解决,追根溯源。
        2.3.2 根据测量对象、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和测量
        2.3.3 对测量人员的测量技能的提高,在最基本最
3 结束语

(9)二氧化碳稀释与超临界混合流体热质传递现象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CO_2 常用捕集方法
        1.2.1 吸收分离法
        1.2.2 膜吸收法
        1.2.3 吸附分离法
        1.2.4 O_2/CO_2 循环燃烧法
    1.3 气液传质理论研究与进展
        1.3.1 经典传质理论
        1.3.2 涡旋扩散理论
        1.3.3 界面非平衡理论
    1.4 二元流体的组分传质现象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步骤
    2.1 实验装置
        2.1.1 实验系统
        2.1.2 实验腔体
        2.1.3 挡板和支架结构
    2.2 实验步骤
        2.2.1 实验前期准备
        2.2.2 实验主体部分操作步骤
    2.3 图像处理过程
        2.3.1 图像的二值化处理
        2.3.2 图像数据采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实验材料的基本物性
    3.2 误差分析
    3.3 可靠性分析
        3.3.1 保压测试
        3.3.2 验证实验
    3.4 主要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气泡尺寸变化特征
        3.4.2 传质速率的比较
        3.4.3 力学分析
        3.4.4 接触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泡稀释传质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定界面扩散问题
        4.1.1 问题的数学描述
        4.1.2 计算方法
        4.1.3 收敛判据的确定
        4.1.4 计算结果
    4.2 静止气泡稀释传质模型
        4.2.1 控制方程
        4.2.2 计算方法
        4.2.3 计算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元流体组分传质现象研究
    5.1 数学物理模型
        5.1.1 组分传质特点
        5.1.2 物理模型
        5.1.3 数学模型
    5.2 数值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稳定边界层阶段
        5.3.2 自然对流发展阶段
        5.3.3 热流大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固氮低温蓄冷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固氮生成方式的比较研究
        1.2.2 不同热扰动条件下的研究
        1.2.3 利用混合制冷剂强化传热的研究
    1.3 强化传热方式比较
    1.4 相变传热的数值研究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固氮蓄冷的实验系统
    2.1 蓄冷单元结构
    2.2 真空腔结构
    2.3 实验系统
    2.4 温度计标定
    2.5 充注系统
        2.5.1 充注量的确定
        2.5.2 充注系统和充注过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3.1 实验步骤
    3.2 实验系统误差分析
    3.3 漏热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加泡沫铜的固氮蓄冷单元实验结果
        3.4.2 加泡沫铜后固氮蓄冷单元的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氮蓄冷的数值研究
    4.1 不加泡沫铜的蓄冷单元的数值计算
        4.1.1 数值计算模型
        4.1.2 数值计算条件
    4.2 加入泡沫铜后蓄冷单元的数值计算
        4.2.1 数值计算模型
        4.2.2 数值计算条件
    4.3 数值计算结果
        4.3.1 加入泡沫铜前后导热过程对比
        4.3.2 加入泡沫铜前后固氮熔化过程对比
        4.3.3 温度测量点对比
        4.3.4 恒壁温边界条件下固氮的熔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新定义诠释(论文参考文献)

  • [1]领导者情感表达的角色限制与控放艺术[J]. 贾瑛. 领导科学, 2020(09)
  • [2]茶叶近红外光谱的模糊鉴别信息提取研究[D]. 周晶. 江苏大学, 2020(02)
  • [3]ICRF与Gaia-CRF参考架特性分析[D]. 刘牛. 南京大学, 2020(04)
  • [4]单位工作推进中的偶然性误差及应对之方[J]. 李赟. 领导科学, 2020(05)
  • [5]基于陀螺飞轮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测量方法研究[D]. 刘晓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6]中国情境下的制度环境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高辉. 吉林大学, 2017(09)
  • [7]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研究[D]. 王瑞.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8]浅谈系统误差的消除方法[J]. 刘明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7(02)
  • [9]二氧化碳稀释与超临界混合流体热质传递现象及机理研究[D]. 李天.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固氮低温蓄冷特性研究[D]. 贾红.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解读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新定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