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学法在聋儿语言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结构化教学法在聋儿语言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一、结构教学法在聋儿语言训练中的具体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林梓瑞[2](2020)在《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造成聋哑的原因之一是前庭器官受损。人体平衡的生理学基础与位觉器官(前庭器官)、本体感受器、视觉感受器、身体形态机能有关,导致许多聋哑学生有平衡功能障碍,给他们生活、学习、运动、都带来了很大不便,甚至影响着身心健康发展。平衡能力训练原则是从静态到动态再到他动态,以脚的力量、身体重心来维持平衡的训练;足球是一项需要平衡能力支撑的运动,对脚的支撑面积、维持身体重心、从静态到动态的练习都有很高要求。因此运用足球训练干预的方式,咨询专家后,以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为目的,设计出适合聋哑学生足球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按照此训练进行实验,实验前后对平衡能力数据比较、分析,来证实足球训练对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并总结出适合聋哑学生提高平衡能力的方法,从而填补聋哑学生学习足球的空白,丰富聋哑学校的体育教育项目。本研究将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来进行实验研究。以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为研究对象,选取广州市启聪学校五年级(1)班、(2)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对象共18人,其中一班为实验组,二班为对照组;根据足球训练计划对聋哑学生进行8周的足球训练干预,每周3次课,每节课为40分钟,实验班进行足球训练,对照班按照聋哑学校传统体育课进行教学,所有训练内容都由本人进行授课,采用“单盲实验法”进行,在第一周与第十周进行平衡能力指标测试,结论如下:(1)通过8周足球训练:使静态平衡能力指标中的人字步对比分析得出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闭眼单脚站立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前后差值对比有显着性差异,说明足球训练可以提高静态平衡能力。虽然传统体育课也可以使闭眼单脚站立有显着性差异,但是足球训练比聋哑学校传统体育课效果更显着。(2)在足球训练中:重心不断变化,下肢力量、关节稳定、失衡状态下恢复平衡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使动态平衡指标闭目原地踏步、平衡木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足球训练可以提高动态平衡能力。但是前后差值对比无显着性差异,可能足球训练和传统体育课使动态平能能力都提高了。(3)通过足球训练提高各项肌肉群力量来保护本体感受器,从而影响前庭功能,同时避免伤害少做转体运动,所以旋转-行走实验前后对比分析,具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前后差值对比分析得出有显着性差异,垂直X书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足球训练可以改善前庭功能。

高筱卉[3](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胡博[4](2018)在《学前听障儿童家长CIO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从学前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现实问题出发,探索构建学前听障儿童家长培训的CIO模式,以提高家长的康复水平,进而提高家庭康复的连续性、时效性、有效性。

郎倩倩[5](2018)在《基于iPad软件对聋儿口语沟通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聋儿在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都需要接受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这个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其中口语的发展对许多聋儿来说非常困难,很多聋儿在口语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聋儿与他人沟通困难。目前的语言康复训练一般采用个训或集体教学等面对面的上课方式,一位老师要面对数位学生。这样的训练面临几个突出的问题:老师难以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师生同时在场的训练会导致学生所需的总体训练时间不足;老师面对面的授课方式单一,聋儿难以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和动力。这些状况让老师倍感压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口语的学习,以及聋儿整个学业的进程。基于此,研究者希望找到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国外许多教育信息和相关研究表明,i Pad对聋儿语训有较好的成效,而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有关的研究和应用。为此研究者尝试将i Pad软件用于研究者所指导的个案中。在这个研究中,研究者面临如下问题:1、如何选择适当的i Pad软件。2、如何结合i Pad的特点和聋儿的口语教学来设计和实施教学。3、应该如何检测教学的成效。i Pad对于聋儿来说是一种辅助技术,为了使本研究的选择和效果测评能够在有关的理论的指导下科学的进行,本研究考虑采用适合特殊学生辅助技术利用的SETT模式作为参照,在解决个案问题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利用i Pad软件对聋儿口语沟通进行干预的方法和流程。本研究个案为一名6岁聋儿,其在口语沟通上的主要问题为缺乏主动沟通、词汇量少、说话音量小。研究者通过多种方式选择了四个可以引起个案主动提问、提高其学习兴趣的软件。通过识字软件、故事软件刺激她主动沟通和提问,学习词汇;利用需要大声说话引起图形变换的软件来刺激她大声说话,增加语言练习时间。这些软件可以在老师引导下使用,课后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使用。本研究结论如下;1在经过i Pad软件教学后,个案在主动沟通、词汇量和说话音量方面均得到很大改善。2 i Pad软件的选择:明确学生能力、问题,依据软件的选择依据,以相应的关键字和年龄等搜索和选择软件,利用SETT模式的工具选择脚手架表将搜集到的学生的信息与i Pad软件的特征相匹配,再利用聋与重听者的教育软件评估准则进行评分,选择得分较高的软件进行试用,最终确定教学软件。此外,软件选择时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明确个案能力、障碍、需要等方面的相关信息;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软件;软件的数量不宜太多;软件的选择要在专业人员合作的基础上完成。3教学干预的关键点。关于教学方法:本研究是在听觉口语法的基础上,结合故事教学法对个案进行教学。关于教学策略:利用i Pad软件建立的互动场景积极与个案互动;教学内容从词汇到句子;根据故事情节或教学内容,构建语言情境;及时强化和鼓励。4 i Pad软件教学成效检测:首先确定学生的基线能力并设定预期的可检测、可测量的教学目标,可从品质、数量、准确性、独立性、速度等维度考虑学生的变化;明确所涉及的相关人员;实施教学方案;明确数据信息的搜集方式与品质保障;教学过程中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评估成效。5总结出一套基于i Pad软件对聋儿口语沟通进行干预的流程和方法,以供同行和聋儿家长及教师参考。

周静[6](2016)在《学前聋儿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学前聋儿主题教学进行阐述,从而探讨聋儿主题教学的特点。实践证明,主题教学作为学前聋儿集体语言康复教育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它极大地提高了聋儿语言康复的效率,缩短了聋儿康复的进程。

朱梦子[7](2016)在《情境教学法在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分析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学,找出适合聋儿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无疑成为当前最适合、最为之有效的聋儿康复教学。把情境教学带入课堂,让更多聋儿受益。

马颖[8](2014)在《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价值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东营市康立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最重要工具。一个人要想顺利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没有相应的语言能力是不行的。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觉器官受损、听觉能力下降导致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使自身的各种能力获得练习和发展,并吸取周围生活中最基本的知识。对于听障幼儿而言,其首先是一名幼儿,因此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游戏的参与。听障幼儿由于听觉障碍和缺乏语言,对事物的认识不完整,不准确,在以目代耳的情况下,对直观形象的事物记得快,却对语言材料记忆困难。由于较长时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在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上较为迟缓,以至于阻碍了听障幼儿在语言上面的发展。而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游戏的介入,正好弥补了幼儿语言康复中的某些弊端。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恰当的采用游戏这种特殊的方式,可以为听障幼儿提供进行语言康复学习的良好平台,让孩子们在游戏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本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引言主要论证本研究的意义,介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游戏应用的理论基础以及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当前游戏应用的现状及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东营市康立幼儿园的基本情况,游戏目标的设置,游戏实施的原则及注意的问题,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运用情况。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指导策略和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游戏与教学的互相融合关系。结语部分,对未来做了展望,反思了本研究中的不足。

吕明臣,高彦怡[9](2014)在《听障儿童语言功能评估的意义》文中指出听障儿童语言能力的评估不能缺少功能的评价。听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功能评估有三方面的意义:提供全面评估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的标准;提供听障儿童语言学习指导;提供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

万慧颖[10](2014)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纳与融合教育思想逐渐被世界各国接受,我国特殊教育在学前阶段也尝试开展随园就读等融合教育形式。然而,无论融合教育以何种内容或方式呈现,学前特殊儿童的生活都必然建立在以生命尊严与生存价值的人文关怀基础之上,以适切的教育补偿活动为核心的学前教育中。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是学前教育中的教育补偿主体对客观存在缺陷或障碍的儿童进行的潜能代偿活动,教育补偿需要延伸至家庭与社会,以提供更为融合的教育环境的补偿。因此,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需要从笼统与模糊概念中,抽象细化为深具根源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关注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是彰显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特殊儿童的学前期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期,错过黄金期的早期补偿将使儿童的缺陷或障碍无法补救或降低补救的时效性。本研究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内涵出发,阐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价值、历史发展与现实特征,并以不同视域下的理论为基础探究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同时,深入实践探讨目前我国专业康复机构中学前听障儿童教育补偿的现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活动更加丰富与完善。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导论,从研究缘起出发,指出在教育公平与全纳、融合教育思想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在大量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补偿、缺陷补偿、教育补偿等核心概念进行归纳与分析,从而把握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发展,为本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导论中还明晰了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提出理论与现实研究意义。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价值探寻。研究从早期干预、教育康复、教育救助等概念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进行辨析,以界定本研究中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内涵。并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为视角,探寻学前特殊儿童早期生命意义的内在提升与社会价值的人权化基础,以进一步阐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价值存在。第二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特征分析。研究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历史发展为出发点,梳理以国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发展为主线,以及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发展历程,借此分析现实状态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本质特征。第三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理论基础。研究从哲学中的关怀伦理为基础阐释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从心理学领域中的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与更多应用于教育学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本研究的基点,阐述其相关理论以及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第四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个案分析——以吉林省某聋儿康复中心的儿童为例。研究运用以涉及观察法与访谈法等具体方法,其中以个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力图对吉林省某聋儿康复机构中的学前听障儿童教育补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改进策略。研究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三方面改进策略,包括探究多元的社会支持体系,探究社会支持体系下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补偿模式,以及不断完善教学机构中的教育补偿活动等内容。

二、结构教学法在聋儿语言训练中的具体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构教学法在聋儿语言训练中的具体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训练
        2.1.2 足球训练
        2.1.3 平衡能力
        2.1.4 聋哑学生概念与特征
    2.2 足球运动对平衡能力的有关影响研究
    2.3 关于足球训练的相关研究状况
        2.3.1 足球训练对正常学生身心素质有关研究
        2.3.2 足球训练对聋哑学生身心素质的有关研究
        2.3.3 足球课与传统体育课的区别
    2.4 关于平衡能力的研究现状
        2.4.1 关于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
        2.4.2 关于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
        2.4.3 关于平衡能力的训练与康复
        2.4.4 关于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
    2.5 聋哑学生训练方法设计的注意事项(的理论依据)
        2.5.1 自我防御体系
        2.5.2 行为主义理论
        2.5.3 学习动机理论
        2.5.4 足球训练方法设计的基础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专家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训练的实验设计
    4.1 实验设计的理念
    4.2 实验设计的目标
    4.3 实验流程图
    4.4 实验对象
    4.5 实验用到工具
    4.6 实验指标的确定
    4.7 训练内容设计
    4.8 聋哑学生足球训练课中遵循的原则
    4.9 足球训练方法设计
        4.9.1 聋哑学生足球游戏与比赛练习方法的设计
        4.9.2 聋哑学生足球技术训练方法的设计
    4.10 聋哑学生足球训练课的基本结构
        4.10.1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内容训练安排
        4.10.2 第三阶段内容训练安排
    4.11 实验控制
5 结果与分析
    5.1 静态平衡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1.2 实验组前后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1.3 对照组前后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1.4 两组前后差值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动态平衡能力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5.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5.2.2 实验组前后动态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2.3 对照组前后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2.4 两组前后差值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前庭功能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5.3.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庭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5.3.2 实验组前后前庭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5.3.3 对照组前后前庭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5.3.4 两组前后差值前庭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 A 专家访问提纲
    附录 B 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
    附录 C 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
    附录 D 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
    附录 E 指标定义
    附录 F 专家问卷效度评价表
    附录 G 受试者基本信息
    附录 H 训练内容进度表
    附录 I 教案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和主题
    1.2 现状和不足
    1.3 范围和角度
    1.4 设想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结果和意义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2.1 术语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2.3 理论基础
3 SC教学设计模式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3.2 通用模式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3.6 总结
4 SC大学教学方法
    4.1 问题与方法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4.4 合作学习方法
    4.5 通识学习方法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4.7 积极讲座法
5 简要总结
    5.1 背景与目标
    5.2 理论与方法
    5.3 基本内容
    5.4 主要创新
    5.5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4)学前听障儿童家长CIO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集体培训 (C)
    1.1家长学校
    1.2专题培训
    1.3集体课观摩
    1.4家长康复技能大赛
    1.5家长开放日
二、个体培训 (I)
    2.1家长进课堂
    2.2每日沟通
    2.3个训课观摩
    2.4家访
    2.5送教上门
三、网上培训 (O)
四、CIO听障儿童家长培训模式的原则
    4.1学校康复与家庭康复双向结合
    4.2集体培训、个体培训及网上培训相结合
    4.3分层培训

(5)基于iPad软件对聋儿口语沟通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待答问题
        1.2.4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iPad软件
        1.4.2 聋儿
        1.4.3 口语
        1.4.4 辅助技术
        1.4.5 SETT辅助技术适配模式
2 文献综述
    2.1 一般儿童的语言发展
        2.1.1 一般儿童的语言发展阶段
        2.1.2 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
    2.2 聋儿的口语问题与教学
        2.2.1 聋儿
        2.2.2 聋儿的口语问题
        2.2.3 影响聋儿口语发展的因素
        2.2.4 聋儿的口语教学
    2.3 iPad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软件的选择
        2.3.1 iPad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2.3.2 iPad软件的选择
    2.4 以SETT模式为主线的适配流程
        2.4.1 辅助技术的定义
        2.4.2 辅助技术模式
        2.4.3 辅助技术SETT模式的适配流程
        2.4.4 可与SETT模式配合使用的WATI信息搜集工具
3 研究过程
    3.1 研究总体架构
    3.2 考虑是否需要辅助技术
    3.3 收集学生、环境、任务、工具方面的数据并分析
        3.3.1 学生信息搜集
        3.3.2 环境、任务和工具信息搜集
        3.3.3 学生、环境、任务和工具信息总结
    3.4 iPad软件的选择和适配
        3.4.1 iPad软件选择依据
        3.4.2 iPad软件的选择
        3.4.3 iPad软件的适配
        3.4.4 iPad软件试用
    3.5 生成辅助技术方案
        3.5.1 明确教学目标
        3.5.2 确定教学安排
        3.5.3 明确教学方案设计的关键点
        3.5.4 设计教学方案
    3.6 实施方案并检测成效
        3.6.1 明确个案干预的基线和预期目标
        3.6.2 明确所涉及的相关人员
        3.6.3 教学方案的实施
        3.6.4 数据信息的搜集方式与品质保障
        3.6.5 分析数据并评估成效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基于iPad软件对聋儿口语沟通的干预成效
        4.1.2 iPad软件的选择
        4.1.3 教学干预的关键点
        4.1.4 iPad软件教学成效检测
        4.1.5 基于iPad软件对聋儿口语沟通的干预方法和流程
    4.2 讨论与总结
        4.2.1 影响iPad软件教学的因素
        4.2.2 总结
    4.3 研究建议
        4.3.1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4.3.2 对家长的建议
        4.3.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4.4 研究限制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 家长同意书
附录C 访谈提纲
附录D 教学观察记录表
附录E WATI听力评估表
附录F WATI沟通评估表
附录G WATI阅读评估表
致谢

(6)学前聋儿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主题的确定
3 教学内容及其编排
4 教学程序
5 教学方法
6 特点
7 结语

(7)情境教学法在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语训与情境教育对比
二、寻找、发展理解性语言
三、创建模拟情境

(8)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价值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东营市康立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 文献综述
        (一) 国外听力障碍幼儿语言康复中的价值问题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听力障碍幼儿语言康复的相关研究
        (三) 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研究概况
    四、 研究方案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观察法
        3、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价值解析
    一、 游戏应用于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理论基础
        (一) 精神分析游戏理论
        (二) 结构主义游戏理论
        (三) 非指导式游戏理论
    二、 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作用
        (一) 游戏促进了听障幼儿听觉康复
        (二) 游戏为听障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 游戏丰富了听障幼儿的词汇量
        (四) 游戏使听障幼儿充满自信
        (五) 游戏促进听障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第二章 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 当前游戏应用于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问题
        (一) 忽视了听障幼儿的现实需要
        (二) 游戏的选择脱离听障幼儿的生活实际
        (三) 忽视了对听障幼儿的个别化指导
        (四) 忽视了听障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 忽视了听障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 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游戏未能吸引听障幼儿的注意力
        (二) 忽视了评估中游戏的介入
        (三) 教师忽视了听障幼儿的个性差异
        (四) 混淆了游戏与教学的概念
第三章 东营市康立幼儿园将游戏应用于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实践探索
    一、 东营市康立幼儿园的优势
    二、 东营市康立幼儿园游戏目标的设置
    三、 东营市康立幼儿园的游戏实施
        (一) 游戏实施的原则
        (二) 游戏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四、 游戏为语言康复的主要方式:东营市康立幼儿园是怎样做的
        (一) 有利于呼吸系统训练的游戏
        (二) 有利于发声系统训练的游戏
        (三) 有利于构音系统训练的游戏
    五、 游戏为语言康复的主要方式:东营市康立幼儿园是何以做到的
        (一) 根据实际提出 1+X+Y 模式
        (二) 教师的作用
        (三) 主题教育与游戏课相互衔接有机统一
        (四) 个别化康复与游戏相互衔接有机统一
        (五) 家园同步式康复
第四章 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应用策略
    一、 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指导策略
        (一) 游戏与教学互相融合
        (二) 在听障幼儿的语言康复中贯彻游戏精神
    二、 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运用中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 游戏玩教具的使用
        (二) 游戏的选择与设计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10)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缘起
        (一) 实现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目标
        (二) 对弱势群体教育补偿是全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实施早期教育补偿是改善特殊儿童生存状态的重要路径
        (四) 个人工作经历
    二、 文献综述
        (一) 关于教育补偿的研究
        (二) 关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研究
        (三) 关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方法论
        (二) 具体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历史沿革
    一、 国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 古代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萌发
        (二) 近代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多元化
        (三) 现代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空间的拓展
    二、 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 古代注重对特殊人群生存技能的补偿
        (二) 近代教育补偿受西方特殊教育的影响
        (三) 现代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迈向融合教育
第二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理论分析
    一、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与早期干预
        (二)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与教育康复
        (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与教育救助
        (四) 学前儿童教育补偿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
        (五)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概念界定
    二、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价值解析
        (一)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有助于早期生命意义的提升
        (二)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有利于实现儿童的权利
    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特征分析
        (一)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使早期缺陷补偿效果最大化
        (二)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以满足儿童多种需要为目的
        (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强调延伸至家庭
        (四)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
第三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理论基础
    一、 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
        (一) 行为方与反行为方的关怀关系
        (二) 儿童作为关怀对象的多种需要
        (三) 关怀教育提供关怀的空间基础
        (四) 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启示
    二、 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
        (一) 缺陷儿童自卑感的普适性存在
        (二) 补偿是脱离自卑的客观性存在
        (三) 教育补偿是自卑的优越性超越
        (四) 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的启示
    三、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一) 以优势智能代替或弥补劣势智能
        (二) 塑造新儿童观、教育观与评价观
        (三)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第四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个案分析
    一、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 资料收集与整理
        (四) 研究者角色定位
        (五)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
    二、 个案分析
        (一) 个案背景
        (二) 集体课补偿
        (三) 个训课补偿
        (四) 其他课程补偿
        (五) 教育评估
    三、 问题表现
        (一) 教育补偿内容倾向直接缺陷补偿而忽视潜能开发
        (二) 教育补偿过程重语言补偿而补偿方式方法相对单一
        (三) 教师之间倾向于纵向交流而相对缺乏横向沟通
    四、 影响因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二) 家庭因素
        (三) 管理模式
        (四) 师资条件
第五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改进策略
    一、 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教育补偿的质量
        (一) 创建适合学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多元补偿模式
        (二) 力图探究教育补偿活动中适切的教学计划与方案
        (三) 加强学前特殊教师专业发展建设
    二、 建构多元社会支持体系
        (一) 建立保障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
        (二) 逐步完善学前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制度
        (三) 推动社会慈善与社会服务队伍发展
        (四) 探寻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补偿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着述情况

四、结构教学法在聋儿语言训练中的具体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足球训练对提高聋哑学生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D]. 林梓瑞.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3]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学前听障儿童家长CIO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胡博. 潍坊学院学报, 2018(03)
  • [5]基于iPad软件对聋儿口语沟通的干预研究[D]. 郎倩倩. 重庆师范大学, 2018(11)
  • [6]学前聋儿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J]. 周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10)
  • [7]情境教学法在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的运用[J]. 朱梦子.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6(02)
  • [8]游戏在听障幼儿语言康复中的价值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东营市康立幼儿园为例[D]. 马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3)
  • [9]听障儿童语言功能评估的意义[J]. 吕明臣,高彦怡. 华夏文化论坛, 2014(01)
  • [10]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D]. 万慧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结构化教学法在聋儿语言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