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浦口区花卉苗木生产前景

南京市浦口区花卉苗木生产前景

一、南京市浦口区花卉苗木生产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穆海婷[1](2021)在《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模式研究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产性景观是乡村中特有的一种区别于城市的地域性景观,不仅关乎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其所传播的农业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传承价值。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乡村中的农业用地面积逐渐减少,生产性景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通过对南京地区32个美丽乡村的调研,探索南京市乡村生产性景观发展现状。通过深入挖掘其景观模式,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景观提升策略,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景观。根据乡村主导空间功能的不同,将生产性景观划分为生活型空间的生产性景观、生态型空间的生产性景观与生产型空间的生产性景观。通过相机、无人机航拍等技术进行实地考察,对三类空间中的生产性景观以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模式的探索,挖掘生产景观评价的影响因素。以AVC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体系,邀请相关研究学者分别对生活、生产、生态三类空间中的生产性景观指标权重进行打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实地考察后,将调研对象按照发展模式的不同划分为产业发展型、环境整治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五大类。在调研的过程中邀请游客以十分制法对样本照片进行打分,最终得出游客对南京市五类发展模式下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的综合分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阐述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背景、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的范围和内容。(2)对生产性景观的概念、分类、特性、景观评价做了相关介绍,以及介绍了国内外生产性景观和生产性景观评价的发展概况。(3)根据对南京地区大量乡村的调研,总结南京乡村生活、生产、生态三类空间中生产性景观的结构模式。生活空间的生产性景观以门前、屋后、庭院空间为主总结出13种景观模式,生态空间的生产性景观以滨水空间、生态防护林、水库为主总结了14种景观模式,生产型空间生产性景观根据地形差异分为平原型、丘陵坡地型、水网型共总结了18种模式,总计45种生产性景观模式。(4)以AVC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京市美丽乡村的生产性景观建立评价体系。从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3个维度出发,综合考虑乡村中生态、美学、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来构建生产性景观综合评价体系。依据乡村发展模式将调研对象划分为产业发展型、环境整治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生态保护型五大类,在调研的过程中邀请游客对调研样本照片进行打分,得出游客对南京市乡村生产性景观发展的综合评价值。结果表明,南京市生产性景观目前处于良好发展阶段。其中产业发展型乡村生产性景观综合得分最高,生态保护型次之,休闲旅游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乡村中的生产性景观建设有待加强。(5)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分别对南京市乡村在生活、生产、生态三类空间中的生产性景观提出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的提升策略。

陈新建[2](2020)在《农户视角下大城市郊区村庄居住用地变迁及政策应对 ——以南京市浦口区典型村庄为例》文中指出

司加雷[3](2020)在《基于创意农业视角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指出

张江萍[4](2020)在《资本介入下的南京地区乡村空间转型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日益深入,资本与乡村的关系也越发紧密。在乡村振兴的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政府与市场不断发力,资本裹挟着巨大的能量投入乡村,引发了新一轮乡建热潮。原本较为内敛的乡村在面对资本潮流时,可触摸到短期利益,却对长久的未来难以辨清,规划实践也因之进退失据,难以实现乡村的长效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是政府及乡村自身对资本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晰。理性观察资本在乡村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空间效应,从资本逻辑出发厘清资本驱动的内在机制及风险危机,为结合资本的乡村实践提供理性认知及策略建议,是论文研究的核心议题。论文内容安排上,从南京地区资本介入乡村的众多实践入手,以追踪资本如何进入乡村、资本进驻乡村后的行为特征及其产生的空间影响为主线,系统全面地描绘资本进驻下乡村空间的转型特征,最后从实践研究回归理论层面的探讨,引入新马克思主义视角,透析资本驱动乡村空间转型的内在机制,思辨资本驱动的风险,并为乡村选择以何种姿态应对资本提供一定的策略建议。从新马克思主义视角研究发现,资本在乡村的投资行为是资本逻辑驱使、国家层面调控、地方政府干预及特定的社会发展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资本进入乡村受国家、城市、乡村三个层面力量的推动。资本在乡村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聚焦于乡村建成环境,重视对科研与社会福利投资,具有哈维描述的资本三级循环内涵。乡村空间结构功能景观的转变、空间利益分配与治理体系的转型等,是涵盖资本、政府、村民与村集体等多种力量在乡村空间共同角逐的结果。参与乡建的各行为主体的主要诉求与资本逻辑叠加,共同促进了乡村空间转型。不同行为主体既与资本直接发生关系,也产生了彼此之间复杂的互动,而权资联盟是乡村空间转型的主导力量。资本与权力主导下,乡村空间发展可能面临空间正义丧失、乡村社会自主性转移、乡村过度消费化以及资本退出之后乡村面临诸多困难等一系列风险与危机。本文认为规避资本介入乡村带来的风险,真正发挥资本对乡村发展建设的重大作用,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的调整,探索合适的土地制度与利益分配机制,同时规范资本进驻乡村的路径,减少资本的无限扩张行为。从操作层面通过政府制定明确的空间政策来框定资本发展边界,引导乡村空间合理利用;并培养壮大村民力量,改变乡村空间主体博弈结构,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实行全面的公众参与规划,让乡村规划成为约束资本的有力工具。最终实现乡村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本文正文约10.6万字,图表共62幅。

刘琪[5](2020)在《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家对农村脱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政策举措的完善和落实,休闲农业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举措得到了普遍的社会关注。休闲农业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其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及传承发展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阶段,并尝试从休闲农业产业基础、休闲农业运营管理、休闲农业功能效益三个维度构建一套科学的测度指标体系(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对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论文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TOPSIS法对江苏省77个县域单元的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GIS空间分析对其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大致包括萌芽起步阶段、初期成长阶段、规范发展阶段、品质提升阶段。从省域尺度来看,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多核心分散型格局向极核式集聚型格局演变;从三大区域尺度来看,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呈现由“多核心点状发展”向“区域连片发展”态势的转变;而苏中和苏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单核心”集聚发展向“多核心”集聚发展转变。(2)从指标贡献率可以看出,产业运营管理对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贡献率最大,功能效益和产业基础的贡献率次之;市场需求规模,游客体验,政策支持,休闲农业多功能效益,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多维发展是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径。(3)从空间分布来看,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现呈“高中低交错分布”的分布特征,处于低水平的县域在苏南和苏中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处于中高水平的县域分布较为集中;而苏北地区的低水平县域分布较为集中,中高水平县域的部分相对分散。运营管理水平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苏南所有县域均属于中高水平,苏北地区低水平县域分布集中而广泛。功能效益水平大致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苏南和苏中的大部分县域属于中高水平,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和东台等地区中高水平县域较为集中,大部分县域属于低水平地区。综合来看,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也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多位于市场需求规模大、产业融合度高、游客体验度好、政策支持、功能效益发挥较完善的地区。(4)从产业基础、运营管理、功能效益等角度,提出休闲农业发展的提升策略,并针对休闲农业空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提出空间优化策略。首先,重视产业要素投入和拓展休闲农业市场规模,以游客需求为引领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其次,深化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重效应是促进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实施多中心的区域发展策略,挖掘地域特色休闲农业资源,注重区域差异化发展,以点带面,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与协作,逐步实现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

林雅橙[6](2019)在《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基础,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农耕文化。论文开篇以农耕文明和乡愁情结为线索,强调了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并论述了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农耕文化面临着逐渐被淡化和忽视的威胁,在当下应当积极了解、挖掘、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的研究背景。笔者认为基于我国本土特征开展儿童自然教育,对于农耕文化的传承、乡村资源的活化、乡村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论文在概念辨析和理论研究方面,对自然教育、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等最基本的概念进行解析,探讨了儿童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和设计学,并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在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中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因地制宜、安全保障、寓教于乐、儿童为本、促进乡建的五大原则。论文在乡村中儿童自然教育营地实践方面,首先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总结和提炼了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和运营管理的策略;其次,选取海南岭西儿童自然教育营地作为规划设计实践案例,探索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系。最后论文总结得出,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规划设计应注重自然教育与本土农耕文化脉络的融合:其一是挖掘本地农耕文化资源运用至场地设计、设施设计、建筑设计中;其二是合理安排学习农耕文化的课程与活动,实现具有本国特色的儿童自然教育;其三是通过策划和运营实现自给自足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并促进当地乡村建设。希望本文在基于乡村中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策略理论进行岭西儿童自然教育营地的设计实践上,能为其他类似的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提供有效的实践借鉴,并期待能创作设计更多具有我国农耕文化特色、寄托乡愁情怀、促进当地乡村建设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

王馨悦[7](2019)在《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线路选线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森林公园凭借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山林野趣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中,存在原始生态资源遭受破坏、难以完整呈现区域内人文历史景观、各游憩点之间距离过长等问题。游览路线的合理布置是解决森林公园现存问题的关键,其合理布置可整体协调宏观格局,体现微观游憩点设计,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因此,本文以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针对森林公园旅游规划中现存的部分问题,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构建合理的游览路线,对森林公园的合理优化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参考国内外对国家森林公园游览路线相关规划研究,采用分形技术对森林公园游览路线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保留规划布局良好的游览路线,通过GIS软件,选取不同影响国家森林公园游览路线的因子,为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提取适宜建设的最小路径,进一步通过现状游线与最小路径进行对比,得出最佳游览路线。最后用半径维数对最佳游线格局进行测算,验证选取出可行的游览路线优化改造路径,主要研究分析结果如下:(1)根据国内外游览路线相关研究,构建基于GIS与分形技术的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路线选取方法与步骤;(2)利用计盒维数对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路线进行分形维数测算,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路线具有分形特征;(3)运用聚集维数对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憩点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游憩点内在分布规律结果呈现中间紧致,四周分散的分布状态。同时运用空间关联维数对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路线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七佛寺周边与兜率寺周边游憩点联系性较好,东西向游憩点联系性较弱,在最终游览路线规划中需要进行优化;(4)通过GIS进行空间分析,选取植物、水文、地形起伏度、坡度、坡向、坡长、游憩环境、空间敏感区、视觉敏感区作为影响因子,对老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适宜性评价,选取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适宜建设的最短游览路线;(5)将现状游览路线与选取适宜建设的游览路线进行对比,结合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布局,总结出电车与游客游览线路、自行车游览线路、越岭步道游览线路三种类型游览路线的优化格局,并采用半径维数对选取的最佳游览路线体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游览路线优化具有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构建合理的游览路线,对森林公园的优化改造意义重大。以数字技术手段为基础,用客观定量的标准对游览路线进行现存状态和选取研究,构建科学游览路线选取系统,在实际游览路线改造优化过程中具有科学性和参考价值。

王茜[8](2019)在《基于主题创意的休闲农业园区调研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苏南地区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实证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4月起,为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创新”、“富民”基因深植“三农”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创意休闲农业市场竞争力,江苏省农业主管部门开展了培育和推进主题创意农园建设的评选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引发了开发和申报主题创意农园的热潮。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的开发在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对江苏省相关主题创意农园示范点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参考江苏省农业主管部门分别于2017年、2018年公示的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名单,选取了苏南地区入选该名单的12个典型的主题创意农园作为调研对象。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现场实地调研勘察等手段,分析总结其建设现状;参考文献资料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评价体系,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参考调研总结和评价结果,对主题创意农园的规划建设提出相关优化策略。选取的研究案例包括:南京市花师傅DIY玫瑰园、秦淮梅(廉洁)文化博览园、巴布洛游牧园、望月海棠主题园、高淳白牡丹枫彩创意园,无锡市玫瑰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常州市壕熊庄园、花神文化创意农园、华东玫瑰风情园,苏州市泰迪农场,镇江市江苏省茶博园、伏热花海。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主题创意的体现方式和效果、农园景观的改造与设计、经营管理服务与运营水平等。提炼衡量其建设成效的主题创意表达、农园景观营造、旅游管理运营三个方面的内容,构建主题创意农园建设评价体系,运用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苏南地区12个主题创意农园示范点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的12个示范点中,建设水平较高的为花神文化创意农园、江苏茶博园、无锡玫瑰文化主题创意农园、伏热花海主题创意农园,建设水平中等的为巴布洛游牧园、花师傅DIY玫瑰园、泰迪农场、华东玫瑰风情园、秦淮梅(廉洁)文化博览园、壕熊庄园,建设水平有待提升的为望月海棠主题园、白牡丹枫彩创意园。分析结果表明,建设水平较高的示范点,主要表现为:(1)农业元素特色鲜明,主题创意延伸深入,产品研发类型多样;(2)自然生态状况良好,农园景观营造和谐,旅游配套设施健全;(3)项目设置类型丰富,管理服务功能完善,宣传推广运营到位。而建设水平较低的示范点,主要问题有:主题创意不突出,规划设计不完善,施工建设水平低,管理服务能力弱,运营推广不到位等。据此,本文从紧扣主题创意核心、拓展深化主体产业,凸显农业元素特征、丰富项目活动体验,提高建设维护水平、实现景观持续表达,健全完善运营机制、培育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推广宣传水平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提升策略。

朱琳[9](2019)在《基于农旅融合的乡村建设新模式调研评价和对策建议 ——以南京地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颁布乡村振兴实施建议,大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而乡村振兴建设成效的评价,则成为思考热点。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融合农业产业与旅游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展了农业多功能性,有效促进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并推动产生系列乡村建设新模式。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经济实力强劲,乡村基础良好,农业资源丰厚;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及大力开发,促进了乡村转型升级,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乡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文献阅读与资料搜集,总结南京地区乡村建设新模式发展的内涵与现状,并以南京地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结合前期资料搜集,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相关评价体系,进行定量评价分析,最后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结合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发展建议及评选要求等相关文件,考虑区位环境、产业特色、优势项目等因素,确定9处示范村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浦口区联合社区、大埝社区,江宁区石塘社区,深水区芮家村、石头寨村,栖霞区桦墅社区和中桥村,高淳区蒋山村和蓝溪村。主要调研内容包括:乡村产业规模、主导产业类型、农业组织化发展程度、田园景观建设、乡村建筑风貌、村落环境改造、生态保护、旅游项目设置、配套设施完善性等,并以此为依托,提取乡村产业、乡村景观与旅游开发三个主要方向,构建共计28个评价因子的南京地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显示,调研的所有示范村得分均低于4分,表明总体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蓝溪村、石头寨社区和石塘社区达到Ⅰ类水平;五个示范村达到Ⅱ类水平,分别是蒋山村、桦墅社区、联合社区、芮家村和大埝社区;中桥村整体建设水平略低,仅为Ⅲ类。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建设水平较好的村庄通常产业支撑力强劲、村落整治水平高、旅游项目吸引力强,并进行了良好的维护;较差的村庄特色产业不明显、村落景观混乱、旅游项目运营维护不足、缺乏宣传推广。对分项评价结果分析发现,9处示范村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性大,农业组织化建设尤为不足;乡村景观建设方面田园景观重视程度差,村落内部景观营造不平衡;旅游开发中项目体验性不足,运营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根据上述调研评价,对9处示范村的优势和弱势项目分别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各自提出优化策略建设。对农旅融合下的南京地区乡村建设模式发展,从科学统筹规划、增强产业活力、提升村容景致、丰富文化内涵、加大旅游开发及强化运营管理六个角度提出优化建议。

曹心妍[10](2019)在《休闲观光农业视角下的花海景观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苏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共融共生下形成的新兴产业,而花海景观是花卉生产和花卉旅游结合下诞生的新型景观模式,正逐渐成为休闲观光农业复合发展过程中的新品牌。苏南地区作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多年的探索下其休闲观光农业已迅速成长为全省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基于花海景观与休闲观光农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苏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为成熟和领先的特点,以苏南地区为例对花海景观构建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休闲观光农业这一视角出发,以花海景观构建为落脚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征询法、案例实践法等方法,选取苏南地区10个典型的休闲观光农业样地,对其中的花海景观进行深入的调研,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地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炼出苏南地区花海景观的构建技术,最后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实践应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明确休闲观光农业和花海景观的相关概念、掌握苏南地区的区域优势及其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总体概况的基础上,对苏南五市的10个典型样地中的花海景观展开实地调研。将得到的一系列基础资料和图文信息进行表格化梳理,从植物配置、景观效果、主题特色、功能服务和项目业态这五个方面展开系统的介绍和比较,总结出苏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中花海景观的发展现状。其次,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以生态性、观赏性、文化性、功能性、体验性为准则层,选取18个指标构建休闲观光农业花海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并依次对10个样地进行打分。准则层权重排序为:观赏性(0.3984)>功能性(0.2416)>文化性(0.1508)>体验性(0.1354)>生态性(0.0739),权重排名前五的指标层因子为:平面构成美观性(0.1703)>色彩与季相变化(0.1018)>主题文创性(0.0940)>与其他景观要素协调性(0.0935)>花海衍生项目体验(0.0921),各类型样地得分排序为:主题游乐型(7.0154)>生态度假型(5.9956)>专类科普型(5.3844)>观光休闲型(3.5937)>农业生产型(3.5424),评价得分排名前五的样地为:花谷奇缘(7.7573)>桠溪国际慢城(6.9944)>大塘金香草小镇(6.2735)>湖熟菊花园(5.4717)>溧水玫瑰园(5.2971)。通过对指标层权重排序结果及各类型样地得分结果的分析,明确苏南地区花海景观构建的重点内容,为休闲观光农业花海景观构建技术的总结提炼提供参考依据。然后,基于前期的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评价分析,归纳不同花海景观类型的构建策略,重点从植物配置、景观营建、主题营造、项目策划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对苏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中的花海景观构建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以促进苏南地区花海景观往科学化、精细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最后,选择南京六合大泉人家作为实例进行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对其进行花海的植入和景观的提升。通过对项目背景及场地现状的调研分析,明确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紧扣当地民族与民俗文化,从总体规划到局部设计,从活动策划到管理运营,以构建特色化的花海景观来对项目的景观质量、主题内涵和体验活动等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优化和提升。

二、南京市浦口区花卉苗木生产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市浦口区花卉苗木生产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模式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对农村建设发展给予高度关注
        1.1.2 城乡一体化发展给乡村生产性景观带来的影响
        1.1.3 生产性景观作为地域性文化景观具有传承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相关概念介绍
        2.1.1 美丽乡村
        2.1.2 生产性景观
        2.1.3 景观评价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生产性景观研究概况
        2.2.2 生产性景观评价研究概况
第三章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1 生活型空间生产性景观模式
        3.1.1 门前屋后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1.2 庭院空间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1.3 风水林景观模式总结
    3.2 生产型空间生产性景观模式
        3.2.1 平原型大田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2.2 丘陵坡地型大田景观模式总结
        3.2.3 水网型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3 生态型空间生产性景观模式
        3.3.1 滨水空间景观模式总结
        3.3.2 生态防护林景观模式总结
        3.3.3 水库景观模式总结
    3.4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作物品种调研统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方法的选取
        4.1.1 AVC评价方法
        4.1.2 AHP层次分析法
    4.2 评价内容与标准
        4.2.1 评价内容
        4.2.2 评价标准
    4.3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吸引力的评价
        4.3.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生命力的评价
        4.3.3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承载力的评价
    4.4 评价过程与模型权重的确立
        4.4.1 评价过程
        4.4.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模型权重的确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分析及策略
    5.1 南京市美丽乡村分类现状调查
        5.1.1 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
        5.1.2 产业发展型美丽乡村
        5.1.3 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
        5.1.4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
        5.1.5 环境整治型美丽乡村
    5.2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结果与AVC分析
        5.2.1 生活型空间生产性景观评价结果与AVC分析
        5.2.2 生产型空间生产性景观评价结果与AVC分析
        5.2.3 生态型空间生产性景观评价结果与AVC分析
    5.3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AVC提升策略
        5.3.1 生活型空间生产性景观AVC提升策略
        5.3.2 生产型空间生产性景观AVC提升策略
        5.3.3 生态型空间生产性景观AVC提升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样本照片

(4)资本介入下的南京地区乡村空间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深化背景下城乡关系转型重构
        1.1.2 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本广泛介入乡村地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相关研究
        1.4.1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
        1.4.2 “生产主义”与“后生产主义”
        1.4.3 “资本”与“乡村空间”的相关研究
        1.4.4 评述与总结
    1.5 研究案例选取
        1.5.1 南京地区总体状况
        1.5.2 案例选取方法与原则
        1.5.3 主要案例基本概况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资本介入南京地区乡村的总体特征
    2.1 南京地区乡村建设主体脉络
        2.1.1 美丽乡村理念下的整治建设
        2.1.2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拓展提升
    2.2 资本介入乡村的阶段变化
        2.2.1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要资本投入
        2.2.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多元资本合作
    2.3 资本介入乡村的特征分析
        2.3.1 投资主体的转移
        2.3.2 投资空间的延伸
        2.3.3 投资对象的拓展
        2.3.4 投资途径的多元
    2.4 小结
第三章 资本的主体类别及行为特征
    3.1 单一主体资本的特征
        3.1.1 政府财政资金
        3.1.2 国资平台资本
        3.1.3 社会企业资本
        3.1.4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资本
        3.1.5 社区或村集体投资
    3.2 多元资本的合作
        3.2.1 政府+国资平台
        3.2.2 国资平台+社会企业
        3.2.3 社会企业+政府
        3.2.4 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的合作
    3.3 资本投入的主要途径
        3.3.1 基础设施完善提升
        3.3.2 乡村综合整治投入
        3.3.3 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3.3.4 乡村旅游投资运营
    3.4 小结
第四章 资本介入下乡村空间转型的特征
    4.1 乡村空间的重构
        4.1.1 资本占据空间的扩张与转移
        4.1.2 资本占据空间的转型与重组
    4.2 空间功能的变迁
        4.2.1 农业生产功能的转型
        4.2.2 旅游休闲功能的植入
        4.2.3 文化传承功能的变化
        4.2.4 经济发展功能的转变
    4.3 空间景观的转变
        4.3.1 景观空间的扩张与强化
        4.3.2 景观形态的转变与塑造
        4.3.3 景观发展不均衡与符号化
    4.4 空间利益的分配
        4.4.1 各主体的空间利益实现方式
        4.4.2 空间利益实现中的合作与成效
        4.4.3 空间利益实现中的竞争与风险
    4.5 空间治理的转型
        4.5.1 多元治理组织的创建
        4.5.2 空间治理体系的重组
    4.6 小结
第五章 乡村空间转型的解析与策略建议
    5.1 解析依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5.1.1 资本三级循环
        5.1.2 时空修复
    5.2 资本介入乡村空间的动因
        5.2.1 国家层面推动力:全球化竞争影响下外部压力的内化解决
        5.2.2 城市资本扩张力:城市为解决过度积累危机向乡村转移投资
        5.2.3 乡村自身吸引力:内部优势促使乡村成为资本青睐的新市场
    5.3 资本投资行为的分类解析
        5.3.1 对农业的投资
        5.3.2 对建成环境的投资
        5.3.3 对科研教育及社会福利的投资
    5.4 主体角度的乡村空间转型机制分析
        5.4.1 资本逻辑下行为主体间的互动
        5.4.2 权力——资本联盟的核心作用
    5.5 资本介入乡村带来的风险
        5.5.1 空间非正义发展
        5.5.2 乡村自主性转移
        5.5.3 空间过度消费化
        5.5.4 .资本退出后续难题
    5.6 应对资本介入乡村的策略与建议
        5.6.1 制度层面:顶层设计调整优化
        5.6.2 操作层面:政府策略优化与规划调整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研究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重点
        1.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1.1.3 满足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高品质消费需求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2.1.2 休闲农业评价研究进展
        2.1.3 江苏省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2.2 研究评述
    2.3 研究理论基础
        2.3.1 农业多功能理论
        2.3.2 产业融合理论
        2.3.3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及区域演化特征
    3.1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
    3.2 江苏省休闲农业区域发展演化
        3.2.1 江苏省整体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
        3.2.2 苏南、苏中、苏北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
第4章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选择
        4.2.1 指标选取依据
        4.2.2 指标说明
    4.3 测度方法
        4.3.1 基于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的休闲农业测度指标权重确定
        4.3.2 基于TOPSIS法的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
第5章 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实证分析
    5.1 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5.1.1 研究范围
        5.1.2 数据来源
    5.2 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2.1 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2.2 休闲农业运营管理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2.3 休闲农业功能效益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2.4 休闲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3 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分析
        5.3.1 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5.3.2 休闲农业运营管理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5.3.3 休闲农业功能效益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5.3.4 休闲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第6章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策略
    6.1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提升
        6.1.1 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基础的策略
        6.1.2 提升休闲农业运营管理的策略
        6.1.3 提升休闲农业功能效益的策略
    6.2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优化
        6.2.1 从省域层面,实施多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
        6.2.2 从地区层面,构建区域休闲农业文化带
        6.2.3 从类型层面,实行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
        6.2.4 加强地区休闲农业资源整合与协作,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1.1.2 儿童自然教育在我国的兴起
        1.1.3 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
    1.2 概念辨析
        1.2.1 “自然教育营地”定义
        1.2.2 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
        1.2.3 相关概念辨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教育营地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育营地研究综述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目标和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分析解读
    2.1 儿童研究相关理论
        2.1.1 儿童心理学
        2.1.2 儿童行为学
        2.1.3 儿童教育学
        2.1.4 儿童设计学
    2.2 自然缺失症及其成因
        2.2.1 概念解读
        2.2.2 自然缺失症的成因
        2.2.3 自然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
    2.3 自然教育的原理与应用
        2.3.1 自然教育的启智性
        2.3.2 自然教育的疗愈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关实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3.1 我国营地发展现状
        3.1.1 组织机构
        3.1.2 相关政策
        3.1.3 营地概况
    3.2 相关案例分析
        3.2.1 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行知基地
        3.2.2 张家港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
        3.2.3 即墨市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和滕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3.2.4 日本新泻县开心教育农场
        3.2.5 运营模式借鉴——日本 mokumoku 农场
    3.3 广东省内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实地调研
        3.3.1 恒然四季农场
        3.3.2 东莞盛丰营地
        3.3.3 以上两个案例对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方法
    4.1 规划策略
        4.1.1 营地定位
        4.1.2 建设原则
        4.1.3 营地选址
        4.1.4 建设规模
        4.1.5 功能分区
        4.1.6 布局模式
        4.1.7 以儿童为本的空间设计
        4.1.8 建筑设计
    4.2 课程设置
    4.3 运营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南岭西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相关政策与上位规划
        5.1.3 项目定位——火山口古村落的儿童教育营地
    5.2 项目选址
        5.2.1 区位交通
        5.2.2 周边资源
    5.3 岭西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方法
        5.3.1 设计策略
        5.3.2 设计理念
        5.3.3 建设内容及规模
        5.3.4 场地布局
        5.3.5 交通流线
        5.3.6 功能分区
        5.3.7 课程安排
        5.3.8 运营方式
        5.3.9 拓展设施厂家
    5.4 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管理者访谈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7)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线路选线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国家森林公园现状概述
        1.1.2 游览路线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家森林公园游览路线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定义诠释
        2.1.1 国家森林公园相关定义
        2.1.2 游览路线相关定义
    2.2 国家森林公园游览线路研究进展
        2.2.1 国家森林公园发展进程与特性
        2.2.2 国家森林公园特性
        2.2.3 国家森林公园分类
        2.2.4 其他国家森林公园内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2.3 游览路线研究进展
        2.3.1 游览路线发展进程与特性
        2.3.2 游览路线分类
        2.3.3 游览路线布置规范
        2.3.4 游览路线技术手段研究进展
第三章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路线现状分析研究
    3.1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条件概况
        3.1.3 历史概况
        3.1.4 旅游现状概况
    3.2 景观设施现状分析及问题
        3.2.1 游憩点现状分析与问题
        3.2.2 游览路线现状分析与问题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路线优化依据及基础准备
    4.1 游览路线设计要点
    4.2 路径数据准备
        4.2.1 基础资料收集
        4.2.2 影响因子选取原则
        4.2.3 构建优化游览路线路线
    4.3 景观要素分析
        4.3.1 生态要素分析
        4.3.2 难度要素分析
        4.3.3 吸引要素分析
        4.3.4 因子综合叠加分析
        4.3.5 最短路径选取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最佳游览路线优化及验证
    5.1 现状游线与基于GIS设计游线之景观对比
    5.2 最佳游览路线设计
        5.2.1 电车与游客游览线路
        5.2.2 自行车游览线路
        5.2.3 越岭步道游览线路
    5.3 游览路线路径优化验证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8)基于主题创意的休闲农业园区调研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苏南地区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实证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休闲农业
        2.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2.2 创意产业
        2.2.1 概念的提出
        2.2.2 国内外发展概况
    2.3 创意农业
        2.3.1 概念的提出
        2.3.2 国内外发展概况
    2.4 农园的主题化、特色化与差异化发展
        2.4.1 市场发展的产物
        2.4.2 国内外发展情况
    2.5 休闲农业评价
        2.5.1 评价对象
        2.5.2 评价方法
第三章 江苏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创意农业建设情况
    3.1 江苏省乡村旅游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3.2 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发展概况
        3.2.1 内涵与要求
        3.2.2 数量与分布
        3.2.3 类型与规模
        3.2.4 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南地区省级主题创意农园示范点现状调研情况
    4.1 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建设概况
    4.2 调研点案例概述
        4.2.1 南京市溧水区花师傅DIY玫瑰园
        4.2.2 南京市溧水区秦淮梅(廉洁)文化博览园
        4.2.3 南京市六合区巴布洛游牧园
        4.2.4 南京市浦口区望月海棠主题园
        4.2.5 南京市高淳区白牡丹枫彩创意园
        4.2.6 无锡市锡山区玫瑰文化主题创意农园
        4.2.7 常州市新北区壕熊庄园
        4.2.8 常州市金坛区花神文化创意农园
        4.2.9 常州市金坛区华东玫瑰风情园
        4.2.10 苏州市高新区泰迪农场
        4.2.11 镇江市句容市江苏茶博园
        4.2.12 镇江市句容市伏热花海主题创意农园
    4.3 苏南地区主题创意农园案例建设现状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调研案例评价分析
    5.1 评价模型构建原则
    5.2 评价方法
        5.2.1 层次分析法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3 评价模型构建和评分标准说明
        5.3.1 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示范点建设开发评价模型构建
        5.3.2 评分标准说明
    5.4 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示范点建设成效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5.4.1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结果
        5.4.2 权重分配结果总结与分析
        5.4.3 综合评价结果
        5.4.4 综合评价结果总结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调研案例提升建议与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整体开发优化提升策略
    6.1 苏南地区案例调研点优化提升建议
    6.2 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建设开发优化与提升策略
        6.2.1 紧扣主题创意核心,拓展深化主体产业
        6.2.2 凸显农业元素特征,丰富项目活动体验
        6.2.3 提高建设维护水平,实现景观持续表达
        6.2.4 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培育相关专业人才
        6.2.5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推广宣传水平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江苏省2017、2018年主题创意农园名单
    附录2 权重确立调查问卷
    附录3 权重确立原始数据
    附录4 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示范点案例综合评价因子分值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9)基于农旅融合的乡村建设新模式调研评价和对策建议 ——以南京地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2.1 乡村与乡村产业
        2.1.1 农村与乡村
        2.1.2 农业产业与乡村产业
    2.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2.2.1 休闲农业
        2.2.2 乡村旅游
        2.2.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辨析
    2.3 农旅融合与乡村产业融合
        2.3.1 农旅融合
        2.3.2 乡村产业融合
        2.3.3 农旅融合与乡村产业融合辨析
    2.4 乡村评价研究进展
        2.4.1 评价方法研究
        2.4.2 不同乡村要素评价研究
        2.4.3 乡村综合评价研究
    2.5 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发展解读
        2.5.1 概念解读
        2.5.2 基本要求
        2.5.3 重要意义
        2.5.4 建设规模
第三章 南京地区农旅融合乡村建设模式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行政区位概况
        3.1.2 自然资源概况
        3.1.3 旅游资源概况
        3.1.4 农业农村概况
    3.2 建设模式类型
        3.2.1 区域分布
        3.2.2 典型模式
        3.2.3 模式对比
    3.3 发展优势分析
        3.3.1 政府引导明确
        3.3.2 建设模式多样
        3.3.3 农业资源丰富
        3.3.4 民俗文化深厚
        3.3.5 基础设施完善
        3.3.6 交通网络发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地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调研分析
    4.1 调研点概述
        4.1.1 联合社区
        4.1.2 大埝社区
        4.1.3 石塘社区
        4.1.4 芮家村
        4.1.5 石头寨村
        4.1.6 桦墅社区
        4.1.7 中桥村
        4.1.8 蒋山村
        4.1.9 蓝溪村
    4.2 案例调研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京地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建设成效评价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5.1 评价基本原则
        5.1.1 科学性
        5.1.2 系统性
        5.1.3 可行可比性
        5.1.4 定性与定量结合
    5.2 评价方法选择
        5.2.1 层次分析法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3 评价体系构建与指标说明
        5.3.1 评价体系构建
        5.3.2 评价指标说明
    5.4 示范村发展评价与分析
        5.4.1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5.4.2 评价结果与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京地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发展优化建议与主要对策
    6.1 南京地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建设优化建议
    6.2 基于实证案例的南京地区农旅融合下乡村融合发展主要对策
        6.2.1 加大扶持力度、平衡区域发展
        6.2.2 夯实产业基础、拓展产业功能
        6.2.3 提升村容景致、保护生态环境
        6.2.4 传承乡村文化、弘扬民俗传统
        6.2.5 完善旅游开发、加大宣传推广
        6.2.6 加强运营管理、重视以人为本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权重确立调查问卷
    附录2 权重确立原始数据
    附录3 乡村产业评价因子分值表
    附录4 乡村景观评价因子分值表
    附录5 旅游开发评价因子分值表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休闲观光农业视角下的花海景观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苏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1.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3 园林美学理论
        1.3.4 平面构成理论
        1.3.5 旅游心理学理论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休闲观光农业的花海景观相关概述
    2.1 休闲观光农业概述
        2.1.1 休闲观光农业相关概念
        2.1.2 休闲观光农业的特点
        2.1.3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概况
    2.2 花海景观概述
        2.2.1 花海景观相关概念
        2.2.2 花海景观相关研究进展
    2.3 基于休闲观光农业的花海景观
        2.3.1 花海景观与休闲观光农业的联系
        2.3.2 基于休闲观光农业的花海景观发展及应用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花海景观现状调研与分析
    3.1 研究地概况
        3.1.1 区域界定
        3.1.2 区域特点
    3.2 苏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花海景观现状调研
        3.2.1 总体现状
        3.2.2 主要类型
        3.2.3 选点依据
        3.2.4 调研内容
    3.3 五大类型选点调研情况
        3.3.1 观光休闲型
        3.3.2 专类科普型
        3.3.3 生态度假型
        3.3.4 主题游乐型
        3.3.5 农业生产型
    3.4 调研结果分析
        3.4.1 植物配置分析
        3.4.2 景观效果分析
        3.4.3 主题特色分析
        3.4.4 功能服务分析
        3.4.5 项目业态分析
        3.4.6 调研情况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花海景观综合评价与分析
    4.1 评价对象及过程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2 花海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3 花海景观单项指标说明与评价等级的划分
    4.3 应用AHP法测定各级指标权重
        4.3.1 权重计算步骤
        4.3.2 休闲观光农业点花海景观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3.3 最终指标权重与分析
    4.4 对象评价与结果分析
        4.4.1 对象评价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花海景观构建技术
    5.1 花海景观构建的原则与目标
        5.1.1 花海景观构建原则
        5.1.2 花海景观构建目标
    5.2 花海景观构建的审美要求
        5.2.1 线性动态美
        5.2.2 块面连通美
        5.2.3 色彩变换美
        5.2.4 空间韵律美
        5.2.5 季相轮转美
        5.2.6 文化内涵美
    5.3 各类型花海景观构建策略
        5.3.1 观光休闲型
        5.3.2 专类科普型
        5.3.3 生态度假型
        5.3.4 主题游乐型
        5.3.5 农业生产型
    5.4 苏南地区花海景观构建重点
        5.4.1 花海景观植物配置与品种选择
        5.4.2 花海景观与其他造园要素
        5.4.3 花海景观文化主题建设
        5.4.4 花海景观衍生项目开发
        5.4.5 花海景观后期运营与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应用——南京六合大泉人家花海景观构建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条件
        6.1.2 人文资源
        6.1.3 产业特色
    6.2 现状分析
        6.2.1 场地概况
        6.2.2 存在问题
        6.2.3 优化方向
    6.3 花海景观构建
        6.3.1 设计思路
        6.3.2 总体规划
        6.3.3 节点设计
        6.3.4 竖向设计
        6.3.5 种植设计
        6.3.6 体验活动策划
        6.3.7 后期运营及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苏南地区休闲观光农业花海景观综合价值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三:苏南地区各休闲观光农业样地花海景观打分表

四、南京市浦口区花卉苗木生产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模式研究与评价[D]. 穆海婷.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农户视角下大城市郊区村庄居住用地变迁及政策应对 ——以南京市浦口区典型村庄为例[D]. 陈新建. 南京大学, 2020
  • [3]基于创意农业视角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司加雷.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4]资本介入下的南京地区乡村空间转型研究[D]. 张江萍. 东南大学, 2020
  • [5]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5)
  • [6]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营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林雅橙.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线路选线及优化研究[D]. 王馨悦.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7)
  • [8]基于主题创意的休闲农业园区调研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苏南地区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实证项目为例[D]. 王茜.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基于农旅融合的乡村建设新模式调研评价和对策建议 ——以南京地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为例[D]. 朱琳.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休闲观光农业视角下的花海景观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苏南地区为例[D]. 曹心妍.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南京市浦口区花卉苗木生产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