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化: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永恒主题——评两本新版旅游经济学教材

理论化: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永恒主题——评两本新版旅游经济学教材

一、理论化: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持久主题——评两部新版旅游经济学教材(论文文献综述)

宋河有[1](2017)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培养——以“旅游经济学”为例》文中提出科学精神是指对现存理论与学说持质疑态度并能深入思考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从本科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视角分析,在旅游经济学本科教学中,教师应尤其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以此为立足点,教师在教法上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在客观阐释现存学说的同时,引导学生展开质疑,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教师应关注社会实践,反思现存学说,审视课程框架与内容,形成个人见解。

李霞[2](2013)在《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郑州为例》文中指出本文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研究资料、借鉴了大量实证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对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预测了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其次,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包括淡化产业边界实现灵活产业融合、提高科学技术实现便捷产业融合、借力乡村文化产业园区实现多元产业融合、放松产业管制完善跨界治理机制、加强产业协作,强化政策引导效应等融合路径。再次,从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个“中心一后向一旁侧一前向”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深入全面的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在中心层面如何更好地融为一体;后向:创意乡村旅游反过来如何反哺乡村旅游、创意产业;旁侧:创意乡村旅游如何实现目的地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经济一体化;前向:怎样实现更广泛的融合,推动创意乡村旅游的永续发展。最后,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田野调查与问卷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EXCEL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了郑州市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显着问题,并针对呈现的问题,提出了深化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对策,即从制度融合、产品融合、营销方式融合、服务标准的融合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等方面推进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

陈鹏,吴玲[3](2012)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中认为基于宿州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建设目标,以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通过对旅游经济学内容与特点的认识,围绕"旅游经济学"课程定位、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定位,以及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三方面展开探索研究,进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提出了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以期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戴冬香[4](2010)在《对我国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认识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旅游经济学基本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中存在着理论体系不够完整、主要矛盾不够清晰、研究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旅游经济学的研究队伍和组织过于单薄等问题。同时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谈及了旅游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应解决好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等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旅游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前沿问题。

戴冬香[5](2010)在《对我国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认识与思考》文中提出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旅游经济学基本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中存在着理论体系不够完整、主要矛盾不够清晰、研究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旅游经济学的研究队伍和组织过于单薄等问题。同时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谈及了旅游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应解决好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等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旅游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前沿问题。

杨晨霞[6](2009)在《对《旅游经济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简要回顾旅游经济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难点,以及改进教学的若干意见。

王竑[7](2007)在《后现代视角下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文中提出近年来,受到旅游业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各地旅游院校纷纷上马,在校生总量不断增加。但是,繁荣不能遮蔽不足,年轻的旅游高等教育受到存在于建设中和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影响,落后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远未达到它应有的水平。本文尝试从后现代角度对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旅游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一种视角参考。在西方,后现代课程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主旨是是消解传统主义、本质主义、永恒主义、保守主义等在课程中的主导地位,打破现代主义课程的统一化和体系化,建立更具公正性、人文性和批判性的课程思想。落实在方法上,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重视学生的人生经历,重视课程的过程而非结果。多尔结合后现代教育研究成果,提出后现代课程的“4R”特征——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这4R也是本文在构建后现代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所重视的,主要从课程体系的五个方面显示出来:一、课程目标宽泛化——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也重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成长;二、建立发展性课程结构——重视知识关联,建立强调知识建构过程和学生回归性反思为特征的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性课程结构;三、丰富课程内容——在强调知识观转变的前提下将课程内容归结为三部分:机械内容、动物性内容、人性内容,学生应该在三方面都有所提高而不应只偏重于机械内容;四、在课程实施上,认为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实施应分为课堂、课外与实习三部分进行,并将将国内外和其他学科的先进课程实施方法引入旅游高等教育领域,强调师生平等、实际参与和对话交流及在此基础上的回归性反思;五、在课程评价上,提出采用多主体、双层次的课程评价方式,使评价真正成为知识回归性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环节。

杜长辉[8](2006)在《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政府主导式发展》文中认为本文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思路,从一个视角,两个层面分析中国旅游产业的政府主导式发展。这个视角是历史分析的角度,把政府主导旅游产业的发展置入时间发展的历程中,两个层面是指内外两个层面,即在旅游经济发育内生要求与旅游经济外部的宏观经济的变迁分析政府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建构了旅游经济内生要求的制度变迁的类型,然后将其放在中国经济转轨的宏观背景中认识。 本文认为,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之初,旅游经济内生发展及宏观经济都要求采取政府主导式的变迁方式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育,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中国旅游产业政府主导却遇到了诸多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境。本文提出中国旅游产业的制度变迁主体应当是实现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过度,而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可以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的制度创新,实现旅游产业向更高阶段推进,也能够推动中国宏观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胡玲琳[9](2004)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文中研究说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是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为切入点,核心问题是对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本质区分,目的在于建构我国高校两种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论文研究过程中遵循历史与现实、国际与本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从四部分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是引论,首先从总体上阐述论文选题的缘由与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相关述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其次,通过模式论与系统论的结合,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相关概念、基本要素以及要素的内外关系等进行纯学理研究,这部分研究构成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为全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与第三章,从国内与国外、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与比较。第二章考察了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揭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已开始逐步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同时,通过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州、湖北、辽宁等不同地区十所高校研究生培养情况的现状分析,探究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症结所在,其中,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和高校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雷同”是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对德国、美国、英国三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演变轨迹进行回顾与梳理,简要分析三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实状况,并总结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共同特征,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分析和模式建构提供借鉴。 第三部分即第四章,为解决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通过探源影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理论与现实因素,揭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缘由;在此基础上,对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性质特征、培养对象、层次结构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与区分,为建构我国高校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第四部分包括第五章与第六章,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各具特色的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提出实现两种培养模式并存的若干保障措施。第五章针对我国现行研究生培齐模式的弊端、参照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共性、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基本理论等为立论依据,对我国高校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建构;第六章为使我国高校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行不悖、各有侧重”,论文最后从转变观念、制度创新、政策扶持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谷冠鹏,任朝旺,王玉成[10](2003)在《理论化: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持久主题——评两部新版旅游经济学教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现行旅游经济学教材存在的缺陷 ,指出“旅游经济学的进一步理论化”是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持久主题 ;评价了张辉、厉新建的两部旅游经济学新着在旅游经济学教材体系设计以及具体理论等方面的创新 ,并探讨了这两部教材对于旅游经济学进一步理论化的启示。

二、理论化: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持久主题——评两部新版旅游经济学教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论化: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持久主题——评两部新版旅游经济学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培养——以“旅游经济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精神的内涵
2 旅游经济学本科教学中注重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 具有科学精神是本科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2.2 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急需科学精神作保障
    2.3 旅游经济学的成熟与完善迫切需要科学精神
        2.3.1 课程研究框架尚不统一
        2.3.2 课程内容理论繁多
        2.3.3 与社会实践进展紧密相连
3 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旅游经济学本科教学方法
    3.1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培养科学精神的开端
    3.2 客观阐释现存学说:培养科学精神的铺垫
    3.3 引导学生展开质疑:培养科学精神的阶梯
    3.4 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实现
4 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旅游经济学本科教学实施路径
    4.1 关注旅游实践,思考现实问题
    4.2 反思现存学说,推动理论创新
    4.3 审视课程框架与内容,促进学科发展
    4.4 形成个人见解,提升思考与创新能力
5 结语

(2)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郑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2.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
        3.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研究现状
        4. 述评
    (三) 研究目标及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研究方法
        3.研究框架
    (五) 论文创新点
二、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一) 乡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1.乡村旅游的概念
        2.乡村旅游的特征
        3.乡村旅游的类型
    (二)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特征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2.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三) 产业融合的概念、内涵
        1.产业融合的概念
        2.产业融合的类型
        3.产业融合的效应
    (四)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1.推动乡村旅游升级转型
        2.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实现价值升值
        3.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力
        4.催生新的合作形体
        5.实现区域乡村旅游地经济一体化发展
    (五)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壁垒
        1.各相关产业、部门信息交流缺乏
        2.受行政部门分工与行政区经济制约,存在跨部门融合困难
        3.存在行业进入壁垒
三、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一) 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
        1.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旅游创新理论
        3.产业价值链理论
    (二) 融合发展的原则
        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2.坚持全面融合的原则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4.优势主导原则
    (三) 融合发展的路径
        1.淡化乡村旅游产业边缘,实现灵活产业融合
        2.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现便捷产业融合
        3.放松产业管制,完善跨界治理机制
        4.借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实现多元产业融合
        5.加强产业协作,强化政策引导效应
四、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一) 中心:产业整合——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
        1.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2.创意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模式
    (二) 后向:产业优化——反哺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1.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发展
        2.实现乡村旅游优化升级
    (三) 前向:产业发展——多要素融合的创意乡村旅游发展
        1.继续以创新作为发展的推手
        2.继续深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深度
    (四) 旁侧:新型农业现代化、兼顾城乡协调发展
五、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实证研究——以郑州为例
    (一) 郑州市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情况
    (二) 郑州市乡村旅游景点的类型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2.畜牧养殖旅游模式
        3.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4.渔场垂钓旅游模式
        5.乡村生态旅游模式
    (三) 数据收集
    (四) 乡村旅游者人口特征分析
        1.性别结构
        2.年龄结构
        3.学历结构
        4.职业结构
        5.游客家庭收入水平
    (五) 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
        1.出游信息来源
        2.乡村旅游吸引
        3.乡村旅游动机
        4.停留时间
        5.旅游方式
        6.人均乡村旅游支出
        7.旅游者重游情况
    (六) 旅游者评价
        1.评价结果:非常好
        2.评价结果:好
        3.评价结果:一般
        4.评价结果:不好
        5.评价结果:非常不好
    (七) 郑州创意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宏观政策支持,规划欠科学合理
        2.乡村文化挖掘不足,缺乏鲜明的文化特色
        3.科学技术更新缓慢,产品科技含量低
        4.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创意人才尤其匮乏
        5.品牌建立意识淡薄,缺乏知名旅游品牌
        6.营销策划水平低,旅游吸引力不足
    (八) 郑州市创意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逐步完善制度融合,合理统筹发展规划
        2.挖掘优秀文化内涵,打造特征鲜明的融合产品
        3.注重营销手段的融合,构建多元营销网络
        4.加强服务标准的融合,构建科学规范的服务体系
        5.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融合,多渠道获取旅游创意人才
六、 结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局限
    (三)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郑州市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对《旅游经济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努力培养学生对旅游经济学的兴趣
    (二) 揭示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 增加旅游经济案例教学环节
    (四) 开展旅游经济热点问题讨论
    (五)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7)后现代视角下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旅游高等教育后现代课程体系的相关概念
        1.1.1 课程体系
        1.1.2 后现代主义
        1.1.3 后现代教育
        1.1.4 旅游教育与后现代教育
    1.2 写作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写作目的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状况
        1.3.1 后现代课程的研究情况
        1.3.2 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状况
第2章 后现代教育的主要观点
    2.1 开放的后现代教学观
        2.1.1 提倡思考与交流
        2.1.2 追求差异性
        2.1.3 消除权威
    2.2 建构的后现代知识观
    2.3 平等的后现代师生观
第3章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培养目标
        3.1.1 脱离现实
        3.1.2 滞后性
        3.1.3 功利性和工具性
    3.2 课程结构
        3.2.1 课程设置繁冗
        3.2.2 课程设置缺乏关联性与逻辑性
        3.2.3 对“洛桑模式”的盲目推崇
    3.3 课程内容
        3.3.1 课程内容陈旧
        3.3.2 课程内容缺乏深度
        3.3.3 过分重视理论知识
    3.4 课程实施
        3.4.1 课堂讲学
        3.4.2 实践学习
    3.5 课程评价
        3.5.1 评价主体
        3.5.2 评价手段
第4章 具有后现代特点的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4.1 培养目标
        4.1.1 学习能力——21 世纪的生存概念
        4.1.2 创新精神——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须品质
        4.1.3 应变能力——一种职业气质
        4.1.4 宽容的态度——对多样性的尊重
    4.2 课程结构
        4.2.1 构建原理
        4.2.2 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性课程结构
        4.2.3 发展性课程的特点
    4.3 课程内容
        4.3.1 后现代课程内容应具有如下特点
        4.3.1.1 多元性
        4.3.1.2 发展性
        4.3.1.3 开放性
        4.3.2 旅游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后现代选择
        4.3.2.1 机械内容
        4.3.2.2 动物性能力
        4.3.2.3 人性内容
    4.4 课程实施
        4.4.1 课堂的改进
        4.4.1.1 课堂讲解
        4.4.1.2 案例教学法
        4.4.1.3 习明纳教学
        4.4.2 课外学习
        4.4.2.1 咨询提供
        4.4.2.2 校友学习
        4.4.2.3 服务性学习
        4.4.3 实习
        4.4.3.1 工作文档
        4.4.3.2 工作小组
        4.4.3.3 交流学习
    4.5 课程评价
        4.5.1 后现代教育视角下的课程评价
        4.5.2 多主体、双层次的课程评价方式
        4.5.2.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5.2.2 双层评价——横向比较评价与纵向形成评价体系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政府主导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的理论意义:新制度经济学在旅游经济学中的应用
    1.2 研究的现实意义:中国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1.3 对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研究旅游经济的文献的回顾
        1.3.1 旅游与旅游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
        1.3.2 中国旅游产业的制度变迁方面
        1.3.3 在旅游产业组织的分析
        1.3.4 结语
    1.4 本文的基本设计
2. 理论准备Ⅰ:制度与制度变迁的基础理论
    2.1 制度的含义与性质
    2.2 制度的组成内容
    2.3 制度的效率及决定因素
    2.4 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模型
    2.5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2.6 结语
3. 理论准备Ⅱ:旅游与旅游经济的分析范式
    3.1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的分析模型
    3.2 旅游经济的研究对象与旅游消费
    3.3 旅游产业的界定与性质
    3.4 一个前提:旅游经济的运行主体
    3.5 结语
4. 旅游经济内生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4.1 一个假设:把获取旅游消费的过程看作是潜在利润的实现过程
    4.2 拟合性:旅游消费与潜在利润内在逻辑上的一致
    4.3 旅游经济内生的3种不同类型的制度变迁
    4.4 3种制度变迁中的在旅游经济演进中的次序关系
    4.5 结语
5. 经济转轨与中国旅游产业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
    5.1 理论分析:经济转轨中政府主导的必然性
    5.2 对中国经济转轨的历史进程的描述
    5.3 经济转轨下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历史回顾
        5.3.1 入境旅游市场的变迁
        5.3.2 国内旅游市场的兴起
        5.3.3 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5.4 工业化:宏观经济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5.5 中国旅游产业政府主导式制度变迁的特点
    5.6 结语
6. 反思中国旅游产业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
    6.1 引言
    6.2 简要的文献回顾:对政府主导式发展战略的认识
    6.3 中国旅游产业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中的困境
        6.3.1 政府主导的一般性困境
        6.3.2 旅游产业自身特点决定困境
    6.4 思路的转换: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过度
    6.5 结语:政府在产业新型发展时期的功能与作用
7. 结论及研究的不足
    7.1 对论文基本观点的概述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杜长辉研究生论文的评审
指导教师评语

(9)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背景与目的
        二、 论文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相关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
        三、 形成的几点共识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原则
        一、 论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 论文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 论文的基本思路
        二、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五节 几个相关概念释义
        一、 关于“模式”
        二、 培养模式概念的内涵
        三、 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念及其要素分析
第二章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历史沿革
        一、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初创时期
        二、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正规化时期
        三、 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
    第二节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的目的、对象与方法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误区与不足
        一、 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模式有待区分与调整
        二、 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雷同”,应用型培养模式偏于“学术化”
        三、 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
        四、 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缺乏互通性与衔接性
第三章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及若干启示
    第一节 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滥觞及分析
        一、 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演变的基本轨迹
        二、 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第二节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演变历程及分析
        一、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演变的基本轨迹
        二、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第三节 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历史变迁及分析
        一、 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演变的基本轨迹
        二、 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第四节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共同特征与启示
        一、 各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是借鉴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二、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驾齐驱、各具特色,是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共同趋势
        四、 每种研究生培养模式都体现出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五、 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学位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性与转化性
第四章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影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理论与现实因素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系
        二、 终身教育理念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系
        三、 知识经济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系
        四、 科技发展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系
    第二节 我国高校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位与基本特征分析
        一、 价值取向的定位
        二、 性质特征的定位
        三、 培养对象的定位
        四、 层次结构的定位
    第三节 建构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 兼容并存与各有侧重相结合的原则
        二、 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章 我国高校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研究
    第一节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二、 学术型研究生的入学形式
        三、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四、 学术型研究生的质量评价
    第二节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 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二、 应用型研究生的入学形式
        三、 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四、 应用型研究生的质量评价
第六章 我国高校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的实现保障
    第一节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实现高校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的基础与前提
        一、 树立多元研究生教育职能观
        二、 转变与纠正不同群体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片面认识
    第二节 制度创新是高校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的关键
        一、 健全和完善学分制,确保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灵活性和弹性化
        二、 建立和推广教师培训、聘任和考核制度,促进研究生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 改革和创新研究生院制度,促使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更趋合理化
    第三节 政策扶持是高校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的实现保障
        一、 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使高校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更趋完善
        二、 政府支持与调控是高校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的实现保障
结语
附录1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简介(编译)
附录2 研究生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参考文献
后记

(10)理论化: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持久主题——评两部新版旅游经济学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一、 旅游经济学教材的体系设计方面
二、旅游经济学具体理论方面
三、 旅游经济学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与教材编写技术方面
四、关于旅游经济学进一步理论化的几点启示

四、理论化: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持久主题——评两部新版旅游经济学教材(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培养——以“旅游经济学”为例[J]. 宋河有.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01)
  • [2]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郑州为例[D]. 李霞. 河南大学, 2013(02)
  • [3]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陈鹏,吴玲. 宿州学院学报, 2012(07)
  • [4]对我国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认识与思考[J]. 戴冬香. 旅游学研究, 2010(00)
  • [5]对我国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认识与思考[A]. 戴冬香. 旅游学研究(第五辑), 2010
  • [6]对《旅游经济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J]. 杨晨霞. 消费导刊, 2009(21)
  • [7]后现代视角下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D]. 王竑. 辽宁师范大学, 2007(03)
  • [8]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政府主导式发展[D]. 杜长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6(11)
  • [9]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 胡玲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10]理论化: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持久主题——评两部新版旅游经济学教材[J]. 谷冠鹏,任朝旺,王玉成. 旅游学刊, 2003(S1)

标签:;  ;  ;  ;  ;  

理论化: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永恒主题——评两本新版旅游经济学教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