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射电镜研究多晶硅氯化铝的混凝机理

透射电镜研究多晶硅氯化铝的混凝机理

一、利用透射电镜研究聚硅氯化铝的混凝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翟世民[1](2021)在《生物炭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生物炭的制备成本低、孔隙率高、官能团丰富,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应用前景广阔。以废弃生物质制备生物炭并将其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可以实现废弃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印染废水的处理成本,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然而,由于废弃生物质中的无机组分占比较高,造成制备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比常规活性炭低,且在印染废水处理中,普通生物炭往往只对带特定电荷的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吸附普适性差;另外,生物炭使用后进行堆积或填埋处理,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上述原因限制了废弃生物质生物炭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基于此,本论文以制革污泥和竹子等生物质为原料,通过调控热裂解条件、引入活性官能团和负载金属氧化物等方式制备了不同结构和性能的生物炭,研究所制备生物炭材料对印染废水中污染物的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改变制备条件调控生物炭(BCs)的比表面积和Zeta电位电势,然后在BCs表面引入酰胺基和氰基等官能团,制备改性生物炭(MBCs),提高MBCs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吸附普适性。研究发现BCs仅对阳离子染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其中BC50用量为10 g/L时对100 mg/L的Cr(Ⅵ)最大去除率为43.5%,8 g/L的BC50对活性红X-3B、直接黄RS、阳离子蓝X-GRL和酸性蓝2GL(200mg/L)的去除率分别为0.1%、17.9%、99.1%和0.05%;在BCs表面引入酰胺基和氰基等官能团后,MBCs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吸附普适性明显提高,在上述相同条件下MBCs对Cr(Ⅵ)、活性红X-3B、直接黄RS、阳离子蓝X-GRL和酸性蓝2GL的最大去除率均可达到98%以上,且被吸附污染物在模拟环境中未出现明显的脱附现象;在MBCs表面负载Fe3O4粒子后,在磁场作用下可以实现MBCs从水中的快速分离,提高了生物炭的实际应用性能。为实现生物炭的循环使用,研究以Fe粉和竹粉为原料,通过热裂解制备生物炭Fe-BC,然后在Fe-BC多孔结构上负载TiO2、Mg O和Zn O,得到具有吸附-催化功能的生物炭复合材料(TiO2@Fe-BC和Mg O/Zn O/TiO2@Fe-BC),将其用于印染废水处理,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照射和乙酸作用下,TiO2@Fe-BC(0.1 g)对Cr(Ⅵ)(10 m L,25 mg/L)的最大去除率为93.29%,而Mg O/Zn O/TiO2@Fe-BC对Cr(Ⅵ)的去除率为79.97%;在紫外光照射下,0.8 g/L的Mg O/Zn O/TiO2@Fe-BC可以实现50 mg/L亚甲基蓝(MB)的100%脱色,且Mg O/Zn O/TiO2@Fe-BC循环使用4次后,其对MB的去除率仍在80%以上。将竹片经水热碳化得到生物炭微球(BMs),采用溶胶凝胶法在BMs表面包覆Mg O-Zn O和TiO2-Ag,制备金属氧化物包覆生物炭球复合材料(DSMs),氧化煅烧去除BMs,得到内层为非光敏催化材料Mg O-Zn O、外层为光敏催化材料TiO2-Ag的中空催化微球(HCMs),以提高催化材料的光能利用效率。研究HCMs对亚甲基蓝(MB)的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结构优化后,HCMs对光的最大吸收波长拓展到了可见光范围(580 nm);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Xe灯,150W),HCMs在水中可以产生·O2-、e-和·OH等活性物质,当HCMs使用量为0.01 g时,可以将100 m L浓度为5 mg/L的MB催化降解,HCMs循环使用5次后对MB的去除率仍然可达到80%,与所制备的生物炭多孔负载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Mg O/Zn O/TiO2@Fe-BC)、商品级锐钛矿和金红石相比,HCMs的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催化降解能力更高。为拓展生物炭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以腈纶纤维为骨架,在纤维表面包覆沉积Mg(OH)2,分别在纤维间填充竹粉或制革污泥,经模板压制成形和高温无氧煅烧,制备生物炭饼光热转化材料,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得到了热能转化效率高、亲水性强的生物炭饼光热转化材料(BC3-0和BC3-1)。研究BC3-0和BC3-1对活性红X-3B废水的净化效果表明,BC3-1对光能的利用率最高可以达到78.98%;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通过太阳能-蒸汽-冷凝水的界面转化,可以去除活性红X-3B废水(10 g/L)中绝大部分污染物,其中利用BC3-0收集到的净化水中活性红X-3B、COD、TOC、TC和IC浓度分别为4.67 mg/L、17.52 mg/L、34.33mg/L、46.94 mg/L和12.61 mg/L,可以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中直接排放的要求。

王淑军[2](2020)在《硅铝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制备及强化复杂体系污染物去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絮凝剂为核心的混凝工艺,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水处理技术,经常应用于复杂体系工业废水(例如焦化废水)的处理,但传统絮凝剂存在对其中污染物去除效果不佳的问题。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和《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对复杂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要求,还特别规定了吨焦废水排放量小于0.4 m3,而复杂体系工业废水中残留污染物不利于其达标排放和再利用,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强化去除。为了有效强化混凝工艺对复杂工业废水的作用,亟需开发新型高效的絮凝剂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在同一聚合结构中包含不同功能基团或组分,实现“分子水平”的复合,能够更好的发挥无机和有机组分的协同作用,提高混凝性能,简化投加程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选择不同的硅源分别制备了离子键合型和共价键合型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将其应用于模拟废水、焦化废水的混凝处理,通过系列混凝实验和焦化废水中有机物组分分析,对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的混凝效果和去除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采用杂化絮凝剂耦合Fe3O4,通过磁混凝方法强化焦化废水处理,并探究混凝/磁混凝作用机理。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以Na2Si O3为无机硅源,通过与Al Cl3复合反应制备了聚硅酸铝絮凝剂(PASi)。以PASi为无机组分,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ADB)为有机单体,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离子键合型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PASi-P(AM-ADB)。结构形貌分析可知,杂化絮凝剂中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之间是通过离子键相连接,具有致密的孔隙形貌和三维空间网络结构。混凝研究表明,在最佳投加量下,对高岭土/腐殖酸(HA)模拟废水中浊度、UV254、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9.2%、95.3%和94.6%;对高岭土/苯酚模拟废水中浊度、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9.5%、7.6%;对焦化废水原水浊度、UV254、DOC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5.3%、19.9%、18.8%和26.2%;对生化出水原水浊度、UV254、DOC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6.2%、42.3%、34.1%、46%。混凝效果优于复合絮凝剂PASi、PASi/P(AM-ADB)和商品絮凝剂PAC。(2)为改善杂化体系的稳定性,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有机硅源,采用水解聚合法缓慢滴碱与无机组分Al Cl3共聚,制备了共价键合型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PAAP。结构形貌分析和混凝模拟废水结果可知,PAAP中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之间以共价键形式键合,Si/Al摩尔比、碱化度(B)对PAAP的形貌均有较大影响,其中Si/Al摩尔比为0.1,B为0.5时制备的PAAP0.1,0.5具有粗糙的卷曲表面形貌和三维网状空间结构,对高岭土/腐殖酸模拟废水的混凝去除效果最优,浊度、UV254、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9.2%、98.5%、93.2%。对高岭土/苯酚模拟废水中浊度和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9.7%、4.9%。对焦化废水原水浊度、UV254、DOC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2.1%、12.1%、9.3%、24.2%,对生化出水浊度、UV254、DOC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7.8%、37.7%、29.9%和63.4%,混凝效果优于商品絮凝剂PAC。此外,PAAP0.1,0.5具有优异的储存稳定性能,室温保存18个月后,仍未出现沉淀和凝胶,混凝性能仍保持良好。(3)为明晰两种杂化絮凝剂的强化混凝去除机制,对焦化废水混凝前后的有机物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PASi-P(AM-ADB)和PAAP0.1,0.5均能有效去除焦化废水中强疏水性、高芳香性类物质,对类富里酸类、类腐殖酸类荧光物质的去除效果良好,且对疏水酸性组分(HOA)和疏水中性组分(HON)的去除效率高于疏水碱性组分(HOB)和亲水组分(HIS)。此外,PASi-P(AM-ADB)可优先去除原水中的脂肪醇、羧酸、多环芳烃、含氮杂化类化合物,而PAAP0.1,0.5除能去除原水中的脂肪醇、羧酸、含氮杂环类物质,还能高效去除酯类化合物。疏水性难降解物质的去除,有利于废水的生化处理。生化出水中的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被杂化絮凝剂有效去除,对环境的危害降低。(4)为加快沉降速度,缩短混凝处理时间,将杂化絮凝剂与Fe3O4耦合使用,通过磁混凝工艺强化处理焦化废水。研究发现,“磁粉→絮凝剂→在外加磁场下静置沉降”的方式下,沉降速度显着加快,混凝效果最好,产生的磁性絮体更加密实,抗剪切性能和破碎再恢复性能得到提升。磁粉经过回收再利用,仍可保持良好的磁混凝性能。经过机理分析认为,铝盐水解产物、硅铝聚合大分子、季铵基团、氨基基团、疏水苄基、碳链以及致密的空间结构协同作用,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显示出良好的混凝性能。磁混凝中磁粉可以起到增加体系中颗粒物浓度、促进磁核絮体生成、吸附有机物和强化絮凝剂的作用,促进混凝过程速度加快,混凝效果提升。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PASi-P(AM-ADB)和PAAP0.1,0.5混凝处理焦化废水效果良好,且可长期稳定保存,有利于提高混凝工艺对复杂体系废水污染物的去除,为减少工业废水外排和促进废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沈雪[3](2020)在《复合混凝剂对混凝—超滤工艺水处理效能和膜污染的影响》文中提出超滤(UF)作为一种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有效的应用,但由于膜污染会限制其应用,因此往往需要与其它工艺联用。混凝-超滤(C-UF)工艺可以显着提高有机物去除率并减轻超滤膜污染。聚合氯化铝(PAC)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复合使用可以提高出水水质。而在C-UF工艺中PAC-PDMDAAC的混凝作用机制及混凝效果和絮体特性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尚未被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当前研究背景,配制不同参数的系列PAC-PDMDAAC复合产品,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明确PAC的碱化度(B)、PDMDAAC的粘度(η)对PAC-PDMDAAC混凝作用机制的影响。同时结合有机污染物特性和形成絮体的特性研究了膜污染机制,探讨PAC-PDMDAAC处理不同特性水质时的混凝行为和形成絮体的特性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机制。分别构建混凝-超滤工艺和混凝-沉淀-超滤工艺,分析PAC-PDMDAAC的混凝行为、絮体特性和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另外,PAC投加至水体后会水解为不同形态铝,包括单体铝形态(Ala)、铝的中聚体形态(Alb)、铝的高聚体形态(Alc)。将PAC水解后的三种形态铝分别与PDMDAAC复合并应用于C-UF对不同特性水质的处理,明确PAC中不同形态铝与PDMDAAC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复合混凝剂结构形貌和特性的研究:本文选用六水合氯化铝和无水碳酸钠通过微量滴碱法合成PAC,随后与PDMDAAC进行复合得到PAC-PDMDAAC复合混凝剂,对其官能团、形貌特征和电荷密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AC与PDMDAAC复合后有助于提高混凝剂的电荷密度和分子量。且复合混凝剂中的铝形态分布发生了变化,呈长链枝权状,与PAC相比具有较多分支和更广的粒度分布。PAC复合PDMDAAC后的红外光谱图显示大部分吸收峰与PAC一致,但部分峰发生变化甚至消失。说明将PDMDAAC引入到PAC中并非是简单的物理混合,而是二者之间发生了一定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合混凝剂。(2)PAC-PDMDAAC复合混凝剂混凝性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采用不同B值的PAC与不同η值的PDMDAAC按不同质量比进行复合,结果表明随混凝剂中PAC的B值、PDMDAAC的η值和PDMDAAC含量的变化,其混凝作用机制存在明显差异。B值较低时,PAC-PDMDAAC在低投加量下主要发挥电中和作用,但随着投加量的增大容易出现胶体颗粒再次稳定现象。而B值较高时,混凝剂以电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为主要机理。PDMDAAC的η较大时,PAC-PDMDAAC低投加量下主要以吸附架桥作用为主要机理,随投加量的增大电中和作用逐渐增强。PAC-PDMDAAC处理腐殖酸(HA)和腐殖酸-蛋白质(HA-BSA)时以电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为主要机理;处理腐殖酸-多糖(HA-SA)和腐殖酸-蛋白质-多糖(HA-BSA-SA)时Al3+与SA分子形成的络合物也可发挥吸附架桥作用和网捕卷扫作用增强混凝效果。有机污染物浓度较低时,PAC可以发挥较好的混凝效果,但随着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增大,PAC的混凝效果明显下降。而PAC-PDMDAAC具有较强的电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在有机物浓度较高时仍可发挥较好的混凝效果,具有更广泛的有机物浓度适用范围。(3)PAC-PDMDAAC复合混凝剂形成絮体特性的研究:与PAC相比,PAC-PDMDAAC形成的絮体粒径更大,结构更疏松。随PDMDAAC的含量的增大,PAC-PDMDAAC的吸附架桥作用增强,形成絮体的分支状结构更多。在HA-SA和HA-BSA-SA水样中,PAC-PDMDAAC形成的絮体与HA和HA-BSA水样中形成的絮体相比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大的粒径,且引入低剪切力时具有更好的恢复再生效果。而当有机污染物浓度过低和过高时,胶体颗粒会因为密度较低使碰撞几率较低和密度较高使静电斥力过大导致絮体恢复再生较差。复合PDMDAAC后,混凝剂可增大形成絮体的粒径和强度,并显着减轻污染物浓度对絮体特性的不利影响。在有机物浓度为20 mg·L-1和50 mg·L-1时PAC-PDMDAAC形成的絮体仍具有较强的抗剪切能力和恢复再生能力。(4)PAC-PDMDAAC复合混凝剂膜污染机制的研究:对于不同材质的超滤膜,混凝剂对膜污染的改善效果不同。对于表面能相对较大的再生纤维素(RC)膜,PAC-PDMDAAC可有效提高其膜通量,这是因为RC膜亲水性较好自身阻力较低,PAC-PDMDAAC可通过形成结构疏松的滤饼层减轻滤饼层阻力降低膜污染。对于含不同有机物的水样,造成膜污染的机理也不同。HA和HA-BSA水样造成膜污染的主要机制为膜孔堵塞和膜表面吸附造,且反冲洗后无法恢复的不可逆污染较严重,PAC-PDMDAAC主要通过降低滤饼层阻力缓解其膜污染;HA-SA和HA-BSA-SA水样引起膜污染的机制则为滤饼层的形成,PAC-PDMDAAC通过形成疏松多孔且容易被水力去除的滤饼层显着改善膜污染。且有机物浓度和滤饼层结构对膜污染影响较大,随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增大,滤饼层结构逐渐密实膜通量逐渐降低,而PAC-PDMDAAC通过改善滤饼层结构并降低有机物浓度显着缓解膜污染并削弱污染物浓度膜污染的影响。(5)不同铝形态复合PDMDAAC混凝超滤行为机制的研究:Ala的主要混凝机理为电中和作用,Alb的主要混凝机理为电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Alc则为吸附架桥作用和网捕卷扫作用。PDMDAAC作为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物与Ala/Alb/Alc复合后分别增强Ala/Alb/Alc的吸附架桥作用和电中和作用。与Alb-PDMDAAC和Alc-PDMDAAC相比,Ala-PDMDAAC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更好,尤其对芳香烃结构有机物。混凝出水的残留铝主要以不稳定颗粒态铝存在但未达到我国水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750.6-2006)的浓度要求。而超滤过程可有效降低出水残留铝含量,Ala-PDMDAAC通过在膜表面形成疏松多孔的滤饼层可有效控制超滤出水残留铝浓度并缓解超滤膜污染。对于不同比紫外吸收率(SUVA)的水样,其混凝性能和引起膜污染的机制不同。SUVA值较大的水样由于所含疏水性有机物较多容易被膜表面吸附引起较大的滤饼层阻力,导致可逆污染增大。SUVA值较小的水样中较多的亲水性小分子有机物难以被混凝去除,且容易进入膜孔造成膜孔堵塞增大不可逆污染。Ala-PDMDAAC通过电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充分捕捉大分子疏水性有机物并进一步网捕小分子亲水性有机物,在降低有机物浓度的同时可在膜表面形成疏松的滤饼层,能有效降低可逆污染和不可逆污染。

劳德平[4](2019)在《粉煤灰与氧化铁皮制备复合型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粉煤灰是典型的工业固体废弃物,长久以来巨大的堆存量不仅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且极大浪费了这类可再生资源。目前,粉煤灰利用大多集中于建材和回填等领域,在精细利用方向利用率偏低。氧化铁皮由高温轧钢过程脱落产生,铁含量较高,一般返回冶金流程再利用。利用准格尔高铝粉煤灰和莱钢氧化铁皮为原料提取其中铝铁硅,分别制备了聚硅氯化铝(PASC)和聚硅酸铝铁(PSAF)混凝剂,并对其微观结构和混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粉煤灰-碳酸钠焙烧酸溶优化实验条件为:焙烧温度900℃、时间3h、n(Na2CO3):n(Si02)为 0.8,盐酸浓度 3mol/L、酸浸时间 0.5h、温度 40℃,铝铁硅溶出率分别达96.4%、97.64%和98%,残留渣率仅为2.6%。700 ℃~900 ℃温度下焙烧酸浸渣表征测试:XRD分析得粉煤灰中难溶相先后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霞石和铝酸钠;SEM图显示粉煤灰中球状玻璃体表面形成较多孔洞结构;FT-IR图显示出峰位置所对应化学成键结构与物相分析结果一致。动力学研究表明铝铁酸浸速率均受边界层扩散和化学反应混合控制。以共聚法分别制备了 PASC和PSAF混凝剂,PASC优化合成条件为:n(Si):n(A1)为6、碱化度为1、聚合温度45℃、时间2.5h,响应面优化PSAF合成条件为:n(Al):n(Fe)为1.38、碱化度为0.5、聚合温度39.2℃、时间1.36h。产品XRD分析表明聚硅酸与金属离子及其水解产物形成了新的无定形聚合物;FT-IR图在1037cm-1和950cn-1处显示为Si-O-Al、Si-O-Fe特征吸收峰;SEM-EDS图表明合适的铝铁硅摩尔配比和碱化度下产品的聚集度及枝化度较强;TEM-EDS图显示产品具有丰富的空间网状结构;TG图显示各失重区域分别对应DSC图中相应吸热峰,750℃(PASC)/700℃(PSAF)附近化学键断裂,产品残重近50%,稳定性较好。M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得出:最佳条件下,PASC中Alb含量为54.57%;PSAF 中 Alb含量为 53.58%、Feb 含量为 44.82%,Alb+Feb 达 98.4%,Fe的引入降低了 Alb含量,但总混凝有效组分含量大幅增加,处理效果增强。混凝实验表明:浊度和有机物去除率均随混凝剂投加量增加先增大后趋于稳定,随废水pH增大、混凝时间延长均先增加后减小,且三种混凝剂处理顺序为PSAF>PASC>PAC,混凝过程受多重混凝作用共同控制。絮体粒度和分形维数的变化均与混凝指标成正比,澄清区高度与分形维数成反比;混凝絮体zeta电位|ζ|均先不断减小,超过零电点后,|ζ|呈增大趋势。

郑云云[5](2019)在《河道底泥减量化与减毒化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河道底泥减量化与减毒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研制出新型复合絮凝剂与G型固化剂,并经过一系列试验证明两种试剂处理效果十分显着。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底泥性质,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絮凝剂进行复配。通过沉降柱试验,得到较合适的六组复合型絮凝剂并对底泥进行固化试验,包括直接使用固化剂与絮凝后使用固化剂,并对固化后试样7d、14d、28d的固化强度进行评价,证明固化效果良好;(2)对底泥絮凝后采用联合真空预压进行脱水试验。通过分析絮凝-真空预压试验中不同絮凝剂的脱水效果与其水质、孔压的消散、十字板剪切的强度、压缩系数及固结系数等,得到了适用于真空预压中的2组复合型絮凝剂;(4)在两种絮凝剂复合的情况下,石灰的掺入能提高十字板剪切的强度。同时复合絮凝剂的添加对试验土颗粒大小、级配分布影响不大。(5)试验中复合絮凝剂的掺入将提高土的压缩性,增大土的孔隙比与固结系数,有利于试验土排水固结。(3)对底泥中的重金属采用解磷微生物处理方法,确定了解磷微生物最适宜的处理条件,并对微生物处理后的沉淀物的表征进行分析,得到微生物重金属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6)重金属处理对絮凝前后、真空预压前后的含水率影响不大,同时不影响孔隙水压力消散及排水水质的浊度程度。

张潇逸[6](2016)在《工业级聚硅酸铁(PSF)制备及其絮体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方法由于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处理高效好等特点,成为废水深度处理的首选工艺。混凝剂是混凝处理的核心,因此开发一种高效、低廉的混凝剂是处理废水的关键。聚硅酸铁混凝剂是一种新型高分子无机混凝剂,混凝性能优于传统混凝剂。为了在工业上推广应用聚硅酸铁混凝剂,以工业级药品为原料制备,成本低廉,推广应用较容易。工业级聚硅酸铁混凝剂由于生产原料的纯度低于分析纯,在性能上会有所差异。腈纶废水中含有诸多难降解物质,仅仅依靠生化处理难以达标。随着水处理排放标准日益严格,需要先进的水处理方法处理该类废水。本研究以腈纶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混凝剂在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找到最佳的制备条件;在处理腈纶废水时考虑反应条件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使其效果达到最优;研究工业级聚硅酸铁混凝剂的混凝机理,完善性能,为应用低成本、高效能的混凝剂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用硫酸亚铁、硅酸钠、氯酸钠、硫酸等工业级原料制备了工业级聚硅酸铁混凝剂,试验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工业级聚硅酸铁混凝剂的制备条件,得到最佳制备条件:初始pH值为1.72,铁硅摩尔比为1.31,活化时间为1.05h。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得出,工业级聚硅酸铁混凝剂具有较小的结构且形成均匀的空隙,有利于混凝剂网捕卷扫去除水中的污染物。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工业级聚硅酸铁混凝剂处理腈纶废水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得到最佳反应条件:pH值为7.44,投加量为1.74 g/L,沉降时间为17.26 min。在最佳反应条件下CODcr去除率为54.12%,浊度去除率92.39%,TN去除率为17%。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三维荧光扫描处理前后水样中污染物变化,得到水中部分腐殖质类物质、类蛋白类物质以及UV腐殖质类物质被去除。研究工业级聚硅酸铁混凝剂处理腈纶废水过程中形成絮体的变化,包括絮体的生长、絮体的破碎及絮体的恢复三个阶段。混凝剂投加量和pH值影响絮体的生长过程以及絮体的强度因子,在最佳投加量的情况下混凝剂同时具备电中和作用和网捕卷扫作用;絮体在中性条件下生成絮体大而密实,沉降效果好;絮体在高投加量下和酸性条件下生成絮体强度因子大。絮体的恢复能力与剪切时间有关,剪切时间越长恢复能力约差,因此在处理水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搅拌时间。

李哲[7](2016)在《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硅酸硫酸铝(PASS)作为水处理用絮凝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被处理水中的残余铝含量低,通过电中和能力、吸附和网捕作用,使其絮凝性能较好,但其稳定性欠佳,一直是限制其应用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聚硅酸硫酸铝(PASS)与聚丙烯酰胺(PAM)复合的方法制备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硅酸铝(PAM-PASS)以期改善絮凝剂稳定性。本文以聚硅酸(PSA)、硫酸铝(AS)、氢氧化铝(AH)、丙烯酰胺(AM)为原料,采用原位分散聚合法制备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聚丙烯酰胺-硅酸铝(PAM-PASS)。讨论丙烯酰胺加入量,铝硅摩尔比,氢氧化铝加入量,硅酸活化PH值和引发剂加入量对复合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考察其对高岭土模拟废水的絮凝效果,得到制备PAM-PASS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铝硅摩尔比3:1,硅酸活化pH值为3.0,丙烯酰胺占总物料质量分数20.7%,氢氧化铝占总物料质量分数7.5%,以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引发剂用量占总物料摩尔分数0.35%,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硅酸聚合1h,PASS聚合1h,PAM-PASS制备3h。PAM-PASS处理高岭土模拟废水,投量15mg/L,除浊率为96.3%。通过将聚硅酸铝与丙烯酰胺进行化学聚合,有效提高了产品稳定性,使产品同时具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及稳定性。上述产品存放170天除浊率维持在90%以上。使用因子设计法讨论废水酸度和投量对除浊率的交互作用。应用响应面法讨论废水酸度和投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得到PAM-PASS在絮凝试验中除浊率与废水酸度和投量的线性回归模型。确定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复合絮凝剂(PAM-PASS)在不同废水酸度中达到较好絮凝效果所需要的絮凝剂投量。PAM-PASS絮凝剂用于处理油脂废水和油墨废水时,除浊率达到96%以上;对比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PAM-PASS)与商品聚合氯化铝(PAC)絮凝效果,结果表明:处理高浊度模拟废水(280-290 NTU)、低浊度模拟废水(18-20 NTU)、油脂废水(450-500 NTU),油墨废水(180-200 NTU)时,PASS絮凝性能均好于PAC。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电导实验、热重分析(TGA)、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以及粘度测定对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PAM-PASS)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PAM-PASS)粘均分子量1.5×107时稳定性最佳,PAM-PASS中有机无机间通过离子键连接,铝和硅复合后形成了 Si-O-Al键形成了无定型聚合物,最佳条件下的PAM-PASS不含有晶体物质。而且絮体也更紧密结实。

裴旋[8](2014)在《耦合离子交换功能基团的絮凝剂的混凝性能和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是一项历史悠久且简便实用的水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混凝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絮凝剂的性能和用量,絮凝剂的开发从传统的无机絮凝剂发展到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复合型絮凝剂。絮凝剂主要依靠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使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憎水性的胶体脱稳-聚集,实现对这类污染物的高效去除。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包括多种药物成分(如抗生素、类固醇、消炎药、止痛药、降压药等)、香料、化妆品、洗发水等化学物质。由于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的使用和排放,导致其形成假性持续性现象,近来受到科学界和公众广泛关注。很多PPCPs具有分子量小,亲水性强,难生物降解等特点,常规的絮凝剂和混凝过程基本不能有效地去除这类污染物,而高级氧化技术和活性炭吸附处理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在大规模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范围不如混凝。国外一些研究者将离子交换和混凝过程联用来提高小分子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并取得了显着效果。本实验室之前以硅烷偶联剂与氯化铝制备共价键型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将无机和有机组分通过硅原子连在一起,使它们能够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点。通过上述方式将具有离子交换能力的官能团嫁接于絮凝剂中,从而制备出耦合离子交换功能的絮凝剂,使用这种新型絮凝剂可以在一个操作单元中完成离子交换和混凝两种功能,从而高效地去除溶解性有机物。本文将带有季铵基团的有机组分通过硅烷偶联剂以共价键构筑到无机絮凝剂中,制备了耦合离子交换功能的絮凝剂(FIEX)。在总铝浓度(AlT)为0.2mol/L时,FIEX在Si/Al摩尔比为0.6、B值为2.5时能依然保持稳定。与常规的硅铝复合絮凝剂相比,FIEX保持稳定的Si/Al摩尔比上限和B值上限有了大幅地提高。由红外光谱可知,FIEX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通过共价键结合,季铵基团以共价键嫁接于絮凝剂中。对FIEX絮凝剂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制得的FIEX絮凝剂均为酸性,其pH值随着Si/Al摩尔比和B值的增大而升高;其zeta电位随着Si/Al摩尔比的增大而升高,随着B值的增大而降低。由透射电镜可知,FIEX絮凝剂的聚集体较容易形成网状的密实结构。FIEX絮凝剂对常规污染物的絮凝性能优异,同时可以高效去除水中的浊度及色度。B值和Si/Al摩尔比对FIEX絮凝剂的混凝效果有明显影响。FIEX絮凝剂可高效去除水中的水杨酸(SA),而常规絮凝剂(PAC和PASiC)对这种小分子亲水性有机物几乎不能去除。FIEX絮凝剂对SA的去除效果随着Si/Al摩尔比和B值的增大而增大,去除效果基本不受体系的pH影响。在SA低浓度时,FIEX絮凝剂仍对其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表明该絮凝剂在废水深度处理和饮用水处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通过烧杯实验研究了FIEX去除SA的絮凝机理,说明FIEX主要依靠离子交换和混凝耦合去除SA, FIEX通过离子交换作用使与SA相结合,再经混凝过程将SA从液相转移到固相进而去除SA。另外,本文通过对比PAC、PASiC和FIEX絮凝剂的辛醇-水分配比实验,发现絮凝剂对于SA的去除效果与Kow值存在正相关性。

陈燕[9](2014)在《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混凝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沉淀技术是饮用水处理以及废水处理常用的单元操作,其效果主要是取决于所使用混凝剂的种类和性能。无机-有机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兼具有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二者的优点,可以提高絮凝效果,并降低处理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去除某些新兴特殊污染物。因此絮凝剂研发的一个新的热点是将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用共价键的形式组合为复合型的高分子。论文采用了3-三乙氧基硅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以及氯化铝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共价键型高分子絮凝剂。通过向硅铝絮凝剂中引入特定的强碱性离子交换基团,使得絮凝剂在混凝过程中不但可以去除水中憎水性的大分子物质,还可以去除小分子的溶解性物质双氯芬酸和水杨酸。应用多种现代分析方法包括红外光谱、透射电镜、zeta电位测定等,系统地研究了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参数包括碱化度、Si/Al摩尔比等。对于絮凝剂的结构形态及荷电特征的影响,并对絮凝剂除浊脱色性能进行了验证,最后研究了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对双氯芬酸和水杨酸的混凝去除效果。以3-三乙氧基硅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做为硅源的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当总铝浓度(AlT)是0.2mol/L时,该共价键型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能够在Si/Al摩尔比为0.6、B值为2.5时仍然保持稳定。和常规的硅铝系复合絮凝剂相比,这类共价键型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能够保持稳定的Si/Al摩尔比上限以及B值上限有了大幅提高。另外由红外光谱可知,制备出的新型絮凝剂中的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并且强碱性离子交换基团是通过此共价键嫁接于絮凝剂中的。对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物化特性的评价结果表明,制得的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均为酸性,其本身pH值随着Si/Al摩尔比和B值的增大而升高;该絮凝剂的zeta电位随Si/Al摩尔比增大而逐渐升高,随着B值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由透射电镜结果可知,当B值为2的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聚集体较较容易形成网状的密实结构,当B值为2.5的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中存在一些游离的聚合体,其聚合体尺度通常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之间。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对于常规污染物质的絮凝性能十分优异,可高效去除水中的浊度和色度。B值和Si/Al摩尔比对该新型絮凝剂的混凝效果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可以高效去除水中的药品及个人护理品(PPCPs)代表物,而常规絮凝剂对于这类物质几乎不能去除。该新型絮凝剂对与双氯芬酸的去除效果是随着Si/Al摩尔比及B值的增大而增大,去除效果基本不受体系pH影响。当双氯芬酸配水浓度接近环境浓度时,该新型絮凝剂仍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这表明该絮凝剂将在未来的水处理领域能发挥应用作用。

张春华[10](2013)在《电磁场作用下聚合硫酸铁溶液的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磁场是一种具有一定幅度、频率的电场、磁场交替变化出现的物理场。电磁场能使水分子的活性增强,并能影响其pH值和电导率等一些物理化学性能。若能把这种具有极化作用、磁滞效应、改变氢键、提高活性的电磁场作用在混凝剂上定能影响混凝剂的水解形态。由于聚合硫酸铁中的铁离子是磁性体,电磁场能改变铁的磁力矩取向。所以本文利用自制交流变频磁化装置,通过对聚合硫酸铁溶液进行磁化,考察了电磁场对聚合硫酸铁稳定性能的影响;采用F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紫外吸收/可见光谱法、透射电镜法等多种试验手段对磁化后的聚合硫酸铁的形态进行分析,并与非磁化的聚合硫酸铁进行比较,分析其形态变化的原因;并通过混凝试验考察磁化后聚合硫酸铁的混凝性能。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的研究。通过水浴试验和测定交变磁场作用下聚合硫酸铁溶液的pH值和电导率考察聚合硫酸铁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交变磁场作用下的聚合硫酸铁在水浴试验中的沉淀量比常规的聚合硫酸铁的沉淀量降低9%,pH值及电导率也都有显着提高。提高了聚合硫酸铁的稳定性。利用F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紫外吸收/可见光谱法、透射电镜法研究了电磁场作用下聚合硫酸铁的形态。研究结果表明:交变磁场作用下的聚合硫酸铁的形态分布发生了变化,磁化的聚合硫酸铁中对混凝效果起主要作用Feb含量高于非磁化聚合硫酸铁溶液中Feb的含量,平均提高36%,且当频率为300Hz、电压为100V、电流为0.8A、磁化时间为2min时Feb的百分比含量达到最大,是非磁化聚合硫酸铁的2倍,且改变频率对Feb百分比含量影响最大;电磁场作用下的聚合硫酸铁溶液比非磁化聚合硫酸铁溶液在240-340nm处的紫外可见光谱的吸收值升高,表明低聚合度或中聚合度的羟基络合物含量提高;交变磁场作用下的聚合硫酸铁与非磁化的相比,链状形态分布结构更大一些,基本趋于网状结构,且比较连续紧密,聚合物尺寸增大,聚合度提高。通过混凝实验研究了交变磁场作用下聚合硫酸铁的混凝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投药量下,混凝的出水浊度及COD值磁化与非磁化相比降低50%,表明电磁混凝节省了投药量,电磁场提高了聚合硫酸铁溶液的混凝性能。

二、利用透射电镜研究聚硅氯化铝的混凝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透射电镜研究聚硅氯化铝的混凝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炭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印染废水概况
        1.1.1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1.1.2 印染废水的危害
        1.1.3 印染废水的治理
    1.2 生物炭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生物炭材料的制备
        1.2.2 生物炭材料的改性研究
        1.2.3 生物炭材料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炭材料比表面积和官能团的调控及其吸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响应面的因素与水平设计
        2.2.4 污泥/竹材生物炭(BCs)的制备
        2.2.5 响应面函数方程的建立
        2.2.6 响应面函数方程的验证
        2.2.7 生物炭(BCs)的活化
        2.2.8 官能团改性生物炭(MBCs)的制备
        2.2.9 磁性生物炭(Fe_3O_4-MBCs)的制备
        2.2.10 生物炭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2.2.11 生物炭材料对废水中重金属Cr(Ⅵ)的吸附试验
        2.2.12 生物炭材料对废水中染料污染物的吸附试验
        2.2.13 吸附机理研究
        2.2.14 生物炭上被吸附污染物的脱附风险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2.3.2 响应面函数方程的验证与补充
        2.3.3 生物炭材料的表征
        2.3.4 生物炭材料对废水中重金属Cr(Ⅵ)的吸附
        2.3.5 生物炭材料对废水中染料污染物的吸附
        2.3.6 吸附机理研究
        2.3.7 生物炭上被吸附污染物的脱附风险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炭多孔负载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催化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2.3 生物炭多孔材料BC的制备
        3.2.4 生物炭复合材料TiO_2@Fe-BC的制备
        3.2.5 生物炭复合材料MgO/ZnO/TiO_2@Fe-BC的制备
        3.2.6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3.2.7 生物炭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及催化还原试验
        3.2.8 生物炭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及降解试验
        3.2.9 吸附及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物炭材料的表征
        3.3.2 生物炭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及催化还原
        3.3.3 生物炭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及降解
        3.3.4 生物炭的吸附及催化降解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生物炭金属氧化物中空催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催化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2.3 生物炭微球(BMs)的制备
        4.2.4 金属氧化物包覆生物炭球材料(CSMs和 DSMs)的制备
        4.2.5 中空催化微球(HCMs)的制备
        4.2.6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4.2.7 微球样品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及降解试验
        4.2.8 HCMs对 MB的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球样品的表征
        4.3.2 微球样品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及催化降解
        4.3.3 模拟太阳光下HCMs对 MB的催化降解机理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印染废水的净化处理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的制备
        5.2.4 光照条件下材料的热能转化
        5.2.5 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5.2.6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对染料废水的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光照条件下生物炭材料的热能转化效果
        5.3.2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的表征
        5.3.3 生物炭光热转化材料对染料废水的净化效果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展望
致谢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二:部分缩略词对照表

(2)硅铝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制备及强化复杂体系污染物去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混凝技术
        1.2.1 混凝理论
        1.2.1.1 压缩双电层
        1.2.1.2 吸附电中和
        1.2.1.3 吸附架桥
        1.2.1.4 网捕卷扫
        1.2.2 絮凝剂的分类及发展
        1.2.2.1 无机絮凝剂
        1.2.2.2 有机絮凝剂
        1.2.2.3 微生物絮凝剂
        1.2.2.4 复合絮凝剂
    1.3 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1.3.1 无机-有机组分通过羟基缩合或羟基自由基引发聚合相连接
        1.3.2 无机-有机组分通过离子键合连接
        1.3.3 无机-有机组分通过共价键合连接
    1.4 混凝强化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进展
        1.4.1 焦化废水概述
        1.4.2 混凝工艺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2.1 混凝工艺在焦化废水预处理中的应用
        1.4.2.2 混凝工艺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离子键合型硅铝杂化絮凝剂制备及混凝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2.1 硅酸聚合理论
        2.1.2.2 杂化絮凝剂制备
        2.1.2.3 实验水样
        2.1.2.4 混凝实验
        2.1.2.5 絮凝剂表征及水样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聚硅酸铝前驱体制备及优化
        2.2.2 PASi-P(AM-ADB)结构形貌分析
        2.2.2.1 FTIR分析
        2.2.2.2 XRD分析
        2.2.2.3 电导率分析
        2.2.2.4 SEM分析
        2.2.2.5 TEM分析
        2.2.3 PASi-P(AM-ADB)对颗粒物/有机物模拟体系的作用研究
        2.2.3.1 对高岭土/腐殖酸模拟废水的作用研究
        2.2.3.2 对高岭土/苯酚模拟废水的作用研究
        2.2.4 PASi-P(AM-ADB)对焦化废水的作用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价键合型硅铝杂化絮凝剂制备及性能优化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2.1 杂化絮凝剂制备
        3.1.2.2 实验水样
        3.1.2.3 混凝实验
        3.1.2.4 絮凝剂表征及水样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AAP结构形貌分析
        3.2.1.1 FTIR分析
        3.2.1.2 XRD分析
        3.2.1.3 SEM分析
        3.2.1.4 TEM分析
        3.2.2 PAAP稳定性能研究
        3.2.3 PAAP对颗粒物/有机物模拟体系的作用研究
        3.2.3.1 对高岭土/腐殖酸模拟废水的作用研究
        3.2.3.2 对高岭土/苯酚模拟废水的作用研究
        3.2.4 PAAP对焦化废水的作用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杂化絮凝剂靶向去除焦化废水有机物机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2.1 焦化废水水样
        4.2.2.2 混凝实验
        4.2.2.3 有机物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焦化废水亲疏水性有机组分的去除
        4.2.2 焦化废水UV-Vis特征吸收有机物的去除
        4.2.3 焦化废水荧光特性物质的去除
        4.2.4 焦化废水主要有机成分的去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杂化絮凝剂与Fe_3O_4耦合强化处理焦化废水工艺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2.1 实验水样
        5.1.2.2 混凝实验
        5.1.2.3 Fe_3O_4回收
        5.1.2.4 水样及絮体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磁混凝处理焦化废水效果
        5.2.1.1 Fe_3O_4投加量的影响
        5.2.1.2 投加顺序的影响
        5.2.2 絮体特性
        5.2.2.1 絮体强度、破碎恢复能力及密实程度
        5.2.2.2 絮体沉降性能
        5.2.2.3 絮体形貌
        5.2.3 Fe_3O_4回收循环利用
        5.2.4 混凝机理探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

(3)复合混凝剂对混凝—超滤工艺水处理效能和膜污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有机物
        1.1.1 天然有机物的特性
        1.1.2 天然有机物的危害
        1.1.3 天然有机物的去除
    1.2 混凝技术
        1.2.1 混凝技术的发展应用
        1.2.2 混凝过程的作用机制
        1.2.3 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1.2.4 絮体特性理论基础
    1.3 混凝剂
        1.3.1 无机混凝剂
        1.3.2 有机絮凝剂
        1.3.3 复合混凝剂
    1.4 超滤技术
        1.4.1 超滤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1.4.2 超滤膜污染及污染机理
        1.4.3 超滤预处理技术的发展应用
        1.4.4 混凝-超滤联用工艺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与创新
        1.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与目的
        1.5.3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4 课题与经费来源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水样
    2.2 混凝剂的制备与表征
        2.2.1 混凝剂的制备
        2.2.2 红外光谱(FT-IR)
        2.2.3 分子量测定
        2.2.4 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
        2.2.5 颗粒电荷密度测定
        2.2.6 Zeta电位测定
        2.2.7 粒径分布测定
        2.2.8 透射电镜(TEM)
    2.3 混凝过程及出水水质测定
        2.3.1 混凝实验装置
        2.3.2 出水水质测定
        2.3.3 有机物组分测定
        2.3.4 残留铝含量测定
    2.4 混凝动态过程及絮体特性
        2.4.1 混凝动态过程
        2.4.2 絮体粒径及强度
        2.4.3 絮体分形维数
    2.5 混凝-超滤联用装置
        2.5.1 混凝-超滤实验装置
        2.5.2 超滤膜污染及反冲洗
        2.5.3 超滤膜阻力分布
第三章 复合混凝剂的结构表征
    3.1 红外光谱分析
    3.2 铝形态分析
    3.3 形貌结构与电荷
    3.4 粒径分布与分子量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PAC-PDMDAAC复合混凝剂的混凝性能及机制研究
    4.1 不同混凝条件下PAC-PDMDAAC的混凝机制研究
        4.1.1 PDMDAAC粘度的影响
        4.1.2 PAC碱化度的影响
        4.1.3 PDMDAAC含量的影响
    4.2 不同有机污染物类型下PAC-PDMDAAC的混凝机制研究
        4.2.1 混凝效果分析
        4.2.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3 不同有机污染物浓度下PAC-PDMDAAC的混凝机制研究
        4.3.1 混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4.3.2 有机物浓度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PAC-PDMDAAC复合混凝剂生成絮体的特性研究
    5.1 不同PDMDAAC含量时生成絮体的特性研究
        5.1.1 混凝动态过程研究
        5.1.2 絮体特性研究
    5.2 不同类型有机污染物下生成絮体的特性研究
        5.2.1 混凝动态过程研究
        5.2.2 不同剪切强度对絮体特性的影响研究
    5.3 不同浓度有机污染物下生成絮体的特性研究
        5.3.1 絮体生长特性研究
        5.3.2 絮体破碎再生特性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PAC-PDMDAAC复合混凝剂的膜污染机制研究
    6.1 不同混凝条件下PAC-PDMDAAC的膜污染机制研究
        6.1.1 超滤膜材质的影响
        6.1.2 PDMDAAC含量的影响
    6.2 不同类型有机污染物的膜污染机制研究
        6.2.1 混凝-超滤工艺的研究
        6.2.2 混凝-沉淀-超滤工艺的研究
        6.2.3 膜污染机制的研究
    6.3 不同浓度有机污染物的膜污染机制研究
        6.3.1 膜通量的研究
        6.3.2 膜污染机制的研究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铝形态复合PDMDAAC的混凝超滤行为机制研究
    7.1 铝形态对混凝-超滤性能及机制的影响研究
        7.1.1 混凝机制和残留铝控制的研究
        7.1.2 絮体特性的研究
        7.1.3 超滤膜污染的研究
    7.2 水源SUVA值对混凝-超滤性能及机制的影响研究
        7.2.1 混凝效果的研究
        7.2.2 絮体特性的研究
        7.2.3 膜污染的研究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件
附表

(4)粉煤灰与氧化铁皮制备复合型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混凝剂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2.1.1 无机混凝剂
        2.1.2 有机混凝剂
        2.1.3 复合混凝剂
        2.1.4 微生物混凝剂
        2.1.5 混凝作用机理分类
    2.2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组成性质及其国内外利用现状
        2.2.1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的形成
        2.2.2 粉煤灰的组成及性质
        2.2.3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的综合利用现状
    2.3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制备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现状
        2.3.1 粉煤灰制备混凝剂工艺进展
        2.3.2 粉煤灰制备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现状
        2.3.3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制备混凝剂存在的问题
        2.3.4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制备混凝剂的发展趋势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2.1 研究主要内容
        3.2.2 研究技术路线图
    3.3 实验原料和设备
        3.3.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3.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粉煤灰中铝铁硅浸出过程研究
        3.4.2 粉煤灰浸出液制备聚硅氯化铝
        3.4.3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浸出液制备聚硅酸铝铁
        3.4.4 混凝剂形态与混凝废水性能研究
    3.5 表征测试
4 粉煤灰中铝铁硅浸出过程研究
    4.1 粉煤灰中铝铁硅溶出工艺确定
    4.2 粉煤灰碳酸钠体系焙烧过程
    4.3 焙烧过程热分析和物料表征
        4.3.1 粉煤灰-碳酸钠混合物TG分析
        4.3.2 焙烧-酸浸渣XRD分析
        4.3.3 酸浸渣XRF分析
        4.3.4 焙烧-酸浸渣SEM-EDS分析
        4.3.5 焙烧-酸浸渣FT-IR分析
    4.4 焙烧熟料酸浸条件优化
        4.4.1 盐酸浓度对铝铁硅浸出率影响
        4.4.2 反应时间对铝铁硅浸出率影响
        4.4.3 反应温度对铝铁硅浸出率影响
    4.5 浸出过程动力学
        4.5.1 浸出动力学模型
        4.5.2 盐酸浓度的影响
        4.5.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6 小结
5 浸出液聚合制备聚硅氯化铝
    5.1 聚硅酸配置过程稳定性研究
        5.1.1 pH对硅酸脱水缩聚的影响
        5.1.2 SiO_2质量分数对硅酸聚合过程的影响
        5.1.3 温度对硅酸聚合过程的影响
        5.1.4 聚硅酸的表征分析
    5.2 浸出液聚合制备PASC
        5.2.1 n(Si):n(Al)对PASC性能的影响
        5.2.2 碱化度B对PASC性能的影响
        5.2.3 聚合温度对PASC性能的影响
        5.2.4 反应时间对PASC性能的影响
    5.3 聚硅氯化铝产品表征
        5.3.1 聚硅氯化铝XRD分析
        5.3.2 聚硅氯化铝FT-IR分析
        5.3.3 聚硅氯化铝SEM-EDS分析
        5.3.4 聚硅氯化铝TEM-EDS分析
        5.3.5 聚硅氯化铝TG-DSC分析
    5.4 小结
6 浸出液聚合制备聚硅酸铝铁
    6.1 氧化铁皮酸浸提铁实验
        6.1.1 反应时间对铁溶出率的影响
        6.1.2 盐酸浓度对铁溶出率的影响
        6.1.3 反应温度对铁溶出率的影响
    6.2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6.2.1 响应面优化实验方法
        6.2.2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制备PSAF
    6.3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6.3.1 方差分析及显着性检验
        6.3.2 响应曲面图绘制与分析
        6.3.3 优化预测及验证实验
    6.4 聚合硅酸铝铁产品表征
        6.4.1 聚硅酸铝铁XRD分析
        6.4.2 聚硅酸铝铁FT-IR分析
        6.4.3 聚硅酸铝铁SEM-EDS分析
        6.4.4 聚硅酸铝铁TEM-EDS分析
        6.4.5 聚硅酸铝铁TG-DSC分析
    6.5 小结
7 混凝剂形态与混凝废水性能研究
    7.1 混凝剂铝铁形态分布研究
        7.1.1 聚硅氯化铝形态分布研究
        7.1.2 聚硅酸铝铁形态分布研究
        7.1.3 混凝废水效果和残留离子量
    7.2 混凝剂处理模拟废水性能
        7.2.1 投加量对废水浊度和有机物去除率
        7.2.2 pH值对废水浊度和有机物去除率
        7.2.3 混凝动力学条件的确定
    7.3 混凝絮体沉降性能与分形结构的相关性
        7.3.1 投加量与絮体沉降性能和分形维数的关系
        7.3.2 pH值与絮体沉降性能和分形维数的关系
        7.3.3 慢搅时间与絮体沉降性能和分形维数的关系
    7.4 混凝实验过程机理研究
        7.4.1 投加量对絮体粒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
        7.4.2 pH值对絮体粒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
        7.4.3 慢搅时间对絮体粒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
        7.4.4 最佳混凝条件下絮体粒度分布
    7.5 小结
8 结论
    8.1 论文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河道底泥减量化与减毒化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国内外对底泥处理的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对底泥处理的技术
        1.2.1 絮凝剂处理河道底泥
        1.2.2 固化剂处理河道底泥
        1.2.3 物理脱水处理河道底泥
    1.3 微生物对河道底泥重金属的处理研究
    1.4 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现状
    1.5 论文选题与技术路线
        1.5.1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及技术关键
第2章 试验概况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内容
        2.3.1 河道底泥减量化试验
        2.3.2 河道底泥减毒化试验
第3章 河道底泥的性质测定与分析
    3.1 河道底泥理化特征
        3.1.1 含水率
        3.1.2 液、塑限的测定
        3.1.3 土的颗粒分析
        3.1.4 底泥的矿物化学组成分析
    3.2 底泥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絮凝试验
    4.1 单组分絮凝剂复合试验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步骤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双组分絮凝剂复合试验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步骤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多组分絮凝剂复合试验
        4.3.1 试验设计
        4.3.2 试验步骤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道底泥固化试验
    5.1 试验设计与步骤
        5.1.1 直接固化试验的试验设计与步骤
        5.1.2 絮凝-固化试验的试验设计与步骤
    5.2 直接固化试验结果分析
    5.3 絮凝-固化试验结果分析
        5.3.1 试验含水率变化结果分析
        5.3.2 絮凝-固化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絮凝-真空预压试验
    6.1 絮凝-真空预压的试验概况
        6.1.1 絮凝-真空预压试验设计与步骤
        6.1.2 含水率的试验设计与步骤
        6.1.3 液限、塑限的测定与土颗粒分析试验设计
        6.1.4 真空预压的脱水与水质检测试验设计
        6.1.5 真空度与孔压的检测试验设计
        6.1.6 沉降检测与十字剪切板试验设计
        6.1.7 固结试验设计与步骤
    6.2 絮凝-真空预压试验结果分析
        6.2.1 含水率试验结果分析
        6.2.2 液限、塑性的测定结果土颗粒分析
        6.2.3 真空预压的脱水与水质检测试验结果分析
        6.2.4 真空度与孔压检测试验结果分析
        6.2.5 沉降检测与十字剪切板试验结果分析
        6.2.6 固结试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生物处理淤泥重金属试验
    7.1 微生物的培养试验方法
    7.2 微生物对重金属处理的试验概况
        7.2.1 菌粉用量对Ni~(6+)的处理试验设计及步骤
        7.2.2 底物的掺量对Ni~(6+)的处理试验设计及步骤
        7.2.3 菌粉与底物的反应时间、温度对Ni~(6+)处理影响的试验设计与步骤
        7.2.4 pH环境对Ni~(6+)处理影响的试验设计与步骤
        7.2.5 对沉淀物表征分析试验概况
    7.3 微生物对底泥减毒化试验结果分析
        7.3.1 微生物对Ni~(6+)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分析
        7.3.2 沉淀物的表征分析
    7.4 淤泥絮凝-重金属处理-真空预压试验
        7.4.1 淤泥絮凝-重金属处理-真空预压试验设计及步骤
        7.4.2 絮凝-重金属处理-真空预压试验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工业级聚硅酸铁(PSF)制备及其絮体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混凝剂的种类及研究进展
        1.2.1 混凝剂的种类
        1.2.2 混凝剂的研究进展
    1.3 聚硅酸铁混凝剂的研究进展
        1.3.1 聚硅酸盐混凝剂研究背景
        1.3.2 聚硅酸盐混凝剂研究进展
    1.4 絮凝机理的研究进展
    1.5 我国腈纶废水现状
        1.5.1 腈纶废水的特点
        1.5.2 腈纶废水的处理方法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PSF制备材料
        2.1.2 PSF反应材料
    2.2 试验用水
    2.3 仪器设备
        2.3.1 分析仪器
        2.3.2 烧杯反应设备
        2.3.3 连续反应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混凝剂合成
        2.4.2 混凝烧杯试验
        2.4.3 絮体测定
    2.5 分析指标与方法
        2.5.1 常规指标监测项目及方法
        2.5.2 非常规指标分析监测方法
第3章 PSF的制备与表征
    3.1 工业级聚硅酸铁的制备
        3.1.1 制备方法
        3.1.2 制备设备示意图
    3.2 制备条件优化
        3.2.1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
        3.2.2 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3.2.3 模型验证
    3.3 化学成分表征
        3.3.1 Fe-Ferron
        3.3.2 Si-Mo
    3.4 形貌表征
        3.4.1 扫描电镜分析
        3.4.2 透射电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应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1 单因素试验
        4.1.1 原水pH值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4.1.2 混凝剂投加量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4.1.3 沉降时间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
    4.2 响应曲面法优化反应条件
        4.2.1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
        4.2.2 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4.3 处理效果
        4.3.1 处理前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变化
        4.3.2 处理前后三维荧光光谱图变化
    4.4 工业级聚硅酸铁混凝剂成本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凝反应中絮体的研究
    5.1 絮体的生长过程
        5.1.1 投药量的影响
        5.1.2pH的影响
    5.2 生成絮体的强度
        5.2.1 投药量的影响
        5.2.2 pH的影响
    5.3 絮体的再生能力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1.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1.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1.3 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
    1.2 絮凝剂的作用机制
        1.2.1 水中的杂质分类
        1.2.2 废水处理主要机理
        1.2.3 有机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1.2.4 无机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1.2.5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比较
    1.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1.3.1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
        1.3.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仪器和设备
    2.2 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PAM-PASS)絮凝剂制备方法
        2.2.1 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制备流程图
        2.2.2 硅酸活化
        2.2.3 氢氧化铝的制备
        2.2.4 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PAM-PASS)的制备
    2.3 絮凝实验
    2.4 废水水质测定
        2.4.1 浊度的测定及除浊率计算
        2.4.2 色度的测定
        2.4.3 COD的测定
        2.4.4 pH值的测定
    2.5 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结构分析
        2.5.1 特性粘度
        2.5.2 红外光谱分析
        2.5.3 XRD分析
        2.5.4 热重分析(TGA)
        2.5.5 电导测试
        2.5.6 电镜分析
3 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PAM-PASS)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PAM-PASS制备条件的选择
        3.1.1 丙烯酰胺添加量对PAM-PASS絮凝效果和分子量的影响
        3.1.2 引发剂加入量对PAM-PASS絮凝效果的影响
        3.1.3 硅酸活化pH值对PAM-PASS絮凝效果的影响
        3.1.4 铝硅摩尔比对PAM-PASS絮凝效果的影响
        3.1.5 氢氧化铝的加入量对PAM-PASS絮凝效果的影响
    3.2 絮凝试验废水水质
        3.2.1 模拟废水
        3.2.2 实际废水水质
    3.3 PAM-PASS絮凝剂稳定性研究
        3.3.1 PAM、PASS及不同配比PAM-PASS稳定性对比
        3.3.2 PAM-PASS分子量对稳定性的影响
    3.4 废水酸度和投量对PAM-PASS除浊效果的影响
        3.4.1 PAM-PASS投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4.2 PAM-PASS在不同酸度废水中的絮凝效果
        3.4.3 因子设计法讨论投量和废水酸度的交互关系
        3.4.4 响应面法讨论投量及废水酸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5 PAM-PASS在实际废水中絮凝效果研究
        3.5.1 PAM-PASS对实际废水的除浊效果
        3.5.2 PAM-PASS与商品聚氯化铝PAC絮凝性能的对比
        3.5.3 PAM-PASS对实际废水的脱色效果
        3.5.4 PAM-PASS对实际废水的去除COD效果
    本章小结
4 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PAM-PASS)的结构分析
    4.1 红外光谱分析
    4.2 PAM-PASS分子键型研究
        4.2.1 电导率测定及键型分析
        4.2.2 PAM、PASS、PAM-PASS热重分析
    4.3 电镜分析
        4.3.1 PASS与PAM-PASS透射电镜分析
        4.3.2 絮体扫描电镜分析
    4.4 X射线衍射分析
    本章小结
5 结论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 致谢

(8)耦合离子交换功能基团的絮凝剂的混凝性能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混凝和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1.1.1 铝盐—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
        1.1.2 铁盐一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
        1.1.3 共价键型无机—有机复合型絮凝剂
    1.2 混凝机理
    1.3 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
        1.3.1 概述
        1.3.2 PPCPs的污染现状
        1.3.3 PPCPs的治理方法
        1.3.3.1 吸附
        1.3.3.2 高级氧化
        1.3.3.3 膜技术
        1.3.3.4 混凝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FIEX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2.3.2 表征方法
        2.3.2.0 红外光谱
        2.3.2.1 Zeta电位
        2.3.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2.3 透射电镜
        2.3.3 模拟水样的配制
        2.3.3.1 浊度水的模拟水样
        2.3.3.2 色度水的模拟水样
        2.3.3.3 双氯芬酸水样和水杨酸水样的配制
        2.3.4 混凝试验方法
        2.3.5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3 絮凝剂的制备及表征
    3.1 FIEX絮凝剂的制备
        3.1.1 FIEX絮凝剂的指标极限
        3.1.2 FIEX絮凝剂的化学结构
    3.2 FIEX絮凝剂的表征
        3.2.1 FIEX絮凝剂的pH值
        3.2.1.1 Si/Al摩尔比的影响
        3.2.1.2 B值的影响
        3.2.2 FIEX絮凝剂的zeta电位
        3.2.2.1 Si/Al摩尔比的影响
        3.2.2.2 B值的影响
        3.2.2.3 pH值的影响
        3.2.3 FIEX絮凝剂的XPS分析
        3.2.4 FIEX絮凝剂的形貌结构
    3.3 小结
4 FIEX絮凝剂的混凝性能研究
    4.1 FIEX絮凝剂去除常规污染物的混凝性能
        4.1.1 除浊
        4.1.1.1 Si/Al摩尔比的影响
        4.1.1.2 B值的影响
        4.1.2 脱色
        4.1.2.1 Si/Al摩尔比的影响
        4.1.2.2 B值的影响
    4.2 FIEX絮凝剂去除双氯芬酸的混凝性能
        4.2.1 Si/Al摩尔比的影响
        4.2.2 B值的影响
        4.2.3 pH值的影响
        4.2.4 混凝去除低浓度双氯芬酸配水
    4.3 FIEX絮凝剂去除水杨酸的混凝性能
        4.3.1 Si/Al摩尔比的影响
        4.3.2 B值的影响
        4.3.3 pH值的影响
    4.4 小结
5 FIEX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5.1 烧杯实验
    5.2 辛醇-水分配比实验
6 结论
7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9)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混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絮凝剂概述
        1.1.1 絮凝剂概述和种类
        1.1.2 高分子絮凝剂研究进展
        1.1.3 聚硅铝絮凝剂的研究回顾
    1.2 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
        1.2.1 PPCPs 概述
        1.2.2 PPCPs 的去除方法
    1.3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制备方法
        2.3.2 絮凝剂的表征方法
        2.3.3 模拟水样的配制方法
        2.3.4 混凝试验方法
        2.3.5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3 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制备
    3.1 制备原理
    3.2 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化学结构
    3.3 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所能达到的指标极限
4 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表征
    4.1 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 pH 值
        4.1.1 Si/Al 摩尔比的影响
        4.1.2 B 值的影响
    4.2 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 zeta 电位
        4.2.1 Si/Al 摩尔比的影响
        4.2.2 B 值的影响
        4.2.3 pH 值的影响
    4.3 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 XPS 分析
    4.4 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形貌结构
    4.5 小结
5 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混凝性能研究
    5.1 去除常规污染物质的混凝性能研究
        5.1.1 除浊
        5.1.2 脱色
    5.2 传统絮凝剂与新型絮凝剂去除 PPCPs 的混凝性能对比
        5.2.1 去除双氯芬酸(Dcf)的效果
        5.2.2 去除 SA 的效果
    5.3 小结
6 共价键型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混凝机理探究
    6.1 絮凝剂与絮体形貌特征的对比
    6.2 红外
    6.3 Cl-转移过程模拟实验
    6.4 季铵含量的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10)电磁场作用下聚合硫酸铁溶液的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混凝技术及混凝机理概述
        1.1.1 混凝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地位
        1.1.2 混凝机理
    1.2 混凝剂的研究现状
        1.2.1 混凝剂的种类
        1.2.2 聚合硫酸铁
    1.3 聚铁基混凝剂的形态研究
        1.3.1 聚铁盐的理论研究
        1.3.2 聚铁类混凝剂形态研究的方法与进展
    1.4 磁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1.4.1 磁场对物质性状的改变的机理
        1.4.2 磁化混凝剂方面的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实验仪器
        2.1.1 磁化装置的制作
        2.1.2 主要药品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电磁场对聚合硫酸铁稳定性影响的实验方法
        2.2.2 电磁场对聚合硫酸铁形态影响的实验方法
        2.2.3 电磁混凝实验
    2.3 技术路线
3 电磁场对聚合硫酸铁稳定性的影响
    3.1 水浴试验
    3.2 电磁场对聚合硫酸铁 pH 值的影响
    3.3 电磁场对聚合硫酸铁电导率的影响
    3.4 小结
4 电磁场对聚合硫酸铁形态的影响研究
    4.1 Feferron 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铁的形态
        4.1.1 Ferron 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聚合硫酸铁形态的结果及讨论
    4.2 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定聚合硫酸铁的形态
        4.2.1 聚合硫酸铁紫外/可见光谱法分析结果
    4.3 透射电镜法(TEM)观察聚合硫酸铁的形态
        4.3.1 用透射电镜观察聚合硫酸铁的形态特征
    4.4 小结
5 聚合硫酸铁电磁混凝试验研究
    5.1 高岭土模拟浊水混凝实验
        5.1.1 频率对聚合硫酸铁混凝效果的影响
        5.1.2 电压对聚合硫酸铁混凝效果的影响
        5.1.3 电流对聚合硫酸铁混凝效果的影响
        5.1.4 磁化时间对聚合硫酸铁混凝效果的影响
        5.1.5 正交实验及结果分析
    5.2 黄河水混凝实验
    5.3 高炉冷凝循环水混凝实验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利用透射电镜研究聚硅氯化铝的混凝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炭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翟世民. 江南大学, 2021(01)
  • [2]硅铝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制备及强化复杂体系污染物去除机制研究[D]. 王淑军. 山西大学, 2020
  • [3]复合混凝剂对混凝—超滤工艺水处理效能和膜污染的影响[D]. 沈雪. 山东大学, 2020
  • [4]粉煤灰与氧化铁皮制备复合型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D]. 劳德平.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5]河道底泥减量化与减毒化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 郑云云. 温州大学, 2019(01)
  • [6]工业级聚硅酸铁(PSF)制备及其絮体影响因素研究[D]. 张潇逸. 河北工程大学, 2016(08)
  • [7]聚丙烯酰胺-聚硅酸铝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哲.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4)
  • [8]耦合离子交换功能基团的絮凝剂的混凝性能和机理研究[D]. 裴旋.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1)
  • [9]共价键型有机硅铝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混凝性能研究[D]. 陈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6)
  • [10]电磁场作用下聚合硫酸铁溶液的形态研究[D]. 张春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透射电镜研究多晶硅氯化铝的混凝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