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蓄热器的开发与应用

高性能蓄热器的开发与应用

一、高性能蓄热体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郝立苗,黄妃慧,王勇伟,牛思浔,程国园,邢延岭[1](2021)在《蜂窝陶瓷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文中提出蜂窝陶瓷是一种具有类似蜂窝形状的特殊结构的陶瓷产品,具有比表面积大、质轻、热膨胀系数低、比热容大、导热性能好、抗热震性好等优异特性,在工业及环保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着重对蜂窝陶瓷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对蜂窝陶瓷的发展历程、制备工艺进行了论述,并对蜂窝陶瓷在工业以及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简单论述。

徐耀祖[2](2021)在《固体蓄热器蓄放热过程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体蓄热器是以电能作为输入,热能作为输出,形成电热能转换、热能储存、热能释放的装置,在替代传统燃煤供热锅炉和平衡电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固体蓄热器与其他蓄热装置相比,具有蓄热温度高、蓄热容量大等特点,因此在国家推进清洁供热、减少环境污染中被大力推广。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对固体蓄热器的理论研究匮乏,导致在运行效率、使用寿命、经济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数值分析方法对蓄热过程和放热过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蓄热体结构优化和功率分布优化的方法及模型,为固体蓄热器蓄热体结构设计和功率分布设计提供了有效依据;创新性地提出了高倍率固体蓄热器和预测性智能控制供热系统,并以实际工程应用验证新型固体蓄热器的实用性和预测性智能供热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针对固体蓄热器的蓄放热过程分别进行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搭建,基于ANSYS平台采用非定值热物理参数对蓄热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基于Fluent软件采用物理参数非定值的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对放热过程进行数值分析。搭建实验平台,验证蓄放热过程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并进行相应误差分析。(2)针对提高固体蓄热器运行效率问题,分别提出蓄热体结构优化和功率分布优化方法,对蓄热孔结构及对应的蓄热功率进行优化研究。结合两种优化方法及模型,进一步提出复合优化方法。考虑清洁热电及传统热电配置蓄热系统的应用形式,针对大量风、光电的应用推广及提高风、光电消纳的需求,提出蓄热功率值与蓄热容量值比值较大的高倍率固体蓄热器结构,并针对该蓄热体结构在保证热容量的前提下进行蓄热速率优化。(3)以放热过程分析方法作为研究工具,结合放热实验对放热过程两阶段进行耦合场分析,得到放过程两阶段的耦合场作用规律及过程传热特性,并分析蓄热体结构优化后对放热过程的影响。(4)针对固体蓄热器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性问题,根据室外温度、室内设定温度和建筑面积等前提参数,考虑预报天气信息,同时结合历史温度数据、当地供暖期热负荷曲线和供热系统供回水温度数据,提出基于固体蓄热器的预测性智能控制供热系统,并建立预测性智能控制供热系统的性能评价模型和经济效果评价模型。(5)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运行数据,对高倍率固体蓄热器在高蓄热速率条件下的热容率、蓄热效率等参数进行分析;以预测性智能控制供热系统应用项目作为依托,对其系统性能和经济效果进行实质性评价。

吴仲达[3](2020)在《蜂窝陶瓷蓄热体复杂传热及其与SCR脱硝耦合的数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蜂窝陶瓷蓄热体是蓄热式燃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烟气余热来预热助燃空气,可以有效提高工业炉窑热效率。蓄热体工作涉及到非稳态流固耦合对流传热,另外,由于高温烟气与常温空气周期性交替相向流过蓄热骨架,蓄热体内部传热相当复杂。本课题拟借助商业CFD软件ANYS Fluent对这一复杂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烟气余热回收率,作者提出一种扩缩通道蜂窝蓄热体,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这种新型蓄热体的强化传热性能。另一方面,烟气携带的NOx会危害环境,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是烟气脱硝的常用技术,为此,本文在蜂窝蓄热体表面涂覆一层钒基催化剂,以实现余热回收与烟气脱硝双重目的。由于钒基催化剂活性与温度密切相关,作者采用Fluent软件开发SCR脱硝模型,并将其与蓄热体传热模型集成在一起,开展复合蓄热体蓄热式换热与SCR脱硝联合数值模拟研究。本课题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Fluent软件二次开发,建立蜂窝陶瓷蓄热体复杂传热数值模型;针对传统直通道蓄热体,开展数值模拟,研究蓄热式传热的物理机制;预测不同蓄热体长度条件下空气预热温度、蓄热体效能和压力损失等热流体性能,并进行结构优化;研究蓄热体变流量条件下的传热和流阻性能。2)提出采用扩缩通道强化蜂窝蓄热体传热性能,并建立了扩缩方孔蜂窝蓄热体非稳态传热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扩缩方孔强化蓄热体传热的机理;预测方孔扩缩角、扩缩节距等参数对新型蓄热体热流体性能的影响。3)在将钒基SCR催化剂层视作多孔介质并假定催化脱硝为非均相容积反应的基础上,借助Fluent软件组分输运模块建立蜂窝催化剂对流脱硝数值模型;通过模拟文献中蜂窝催化剂对流脱硝实验来验证当前SCR脱硝模型精度;研究催化层和通道内浓度极化现象。4)将SCR脱硝与蓄热体传热模型集成一体,建立带钒基催化剂薄层的复合蓄热体的耦合传热的SCR脱硝数值模型;开展蓄热式传热-SCR脱硝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新型复合蓄热体结构和工艺参数对其能量回收、NOx转化等性能的影响。本次数值研究表明,蓄热体结构和工作参数对其流动传热性能有显着的影响;采用扩缩通道可以提高传统蜂窝蓄热体性能,在扩缩节距(或扩缩角)不变的前提下,蓄热体传热和流阻性能均随扩缩角(或扩缩节距)的增大而提高,在少量增加压力损失条件下,采用扩缩通道可将直通道蜂窝蓄热体效能提升5%;将蓄热体传热模型与SCR脱硝模型耦合,可以成功模拟带钒基催化剂薄层的复合蓄热体的非稳态传热和SCR脱硝过程,方孔尺寸、烟气流量等参数对复合蜂窝蓄热体能量回收和NOx转化等性能有显着的影响,通过参数合理配置,可以实现余热回收和烟气脱硝双重功效。

翟茂林[4](2020)在《混凝土-熔盐复合蓄热结构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在环境污染和能源高效利用的双重背景下,为电蓄热装置设计高效的蓄热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固体混凝土蓄热相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固体混凝土蓄热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了其的应用和推广。在混凝土蓄热装置中加入封装的熔盐相变层,可以增加混凝土蓄热装置的蓄热量,提高整个装置的经济性。本文对混凝土—熔盐复合蓄热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对其蓄热结构进行了优化。对侧壁面加热方式下混凝土和混凝土—熔盐复合蓄热体蓄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当熔盐相变层为四元混1硝酸盐,相变层厚度为100 mm,相变层距离加热面为95 mm时,模拟结果显示:蓄热过程中相变层考虑自然对流是必要的,相对于忽略自然对流来说,考虑自然对流熔化时间缩短56.25%,8小时后的蓄热量增加6.8%。通过相应的分区比较,复合体一区蓄热量减小,减小了与加热面的温差;二区潜热的吸收以及三区混凝土蓄热能力的进一步利用,导致8小时后复合蓄热体蓄热量相比混凝土而言增加了2.36%。对中心加热管加热且熔盐相变层内为四元混1硝酸盐的复合蓄热体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加热8小时后,当相变层距离中心加热管为75 mm且相变层的厚度为140 mm时,复合体的蓄热量为26747.50 kJ,此结构为中心加热管方式下相对的最佳蓄热结构,相比较同结构的混凝土而言蓄热量增加了5830.6 kJ,进一步说明显热和潜热结合是有效的,此种优势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分别选择相变层内的熔盐为北京工业大学自配的太阳盐、四元混1硝酸盐以及四元混2硝酸盐,在侧壁面加热方式下,对此复合蓄热结构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以上三种熔盐且加热8小时来说,都是当相变层距离加热面为230mm且相变层的厚度为60 mm时,此时复合蓄热体蓄热量最大。太阳盐构成的复合蓄热体最大蓄热量为71607.78 kJ,为三者中最大,相比较混凝土蓄热体蓄热量增加了36701.07 kJ,增长率为105.14%。混凝土蓄热体中加装熔盐相变层是有用的,可以显着增加其蓄热量。

王波,商庆垄,刘梦辉,孙成喜,王卓,蔡晓锋[5](2020)在《蓄热氧化炉中蜂窝陶瓷损坏机理及改进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结合蓄热氧化技术的工作原理,介绍了蓄热氧化炉关键部件蜂窝陶瓷蓄热体的损坏形式,分析了蜂窝陶瓷蓄热体的损坏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延长蜂窝陶瓷蓄热体使用寿命的措施,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开发高性能、长寿命的新型蓄热体提供参考。

董佳仪[6](2019)在《固体电蓄热装置内流动与传热耦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蓄热系统是新能源发电技术开发应用中的关键环节,是蓄热系统技术工作的重点。国内固体电蓄热装置在实际供热系统中的应用相对较晚,与国外的应用在技术上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固体电蓄热装置在实际生产以及供热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该装置供热效率不理想,为了分析固体电蓄热装置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装置的蓄、放热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本文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用流固耦合电蓄热传热计算实现空气与蓄热镁砖或两交界面处的热量传递,并分析固体电蓄热装置显热蓄热过程的传热特性。研究电蓄热装置的蓄热性能以及蓄热体的不同结构对蓄放热过程的影响,蓄热体加热丝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辐射传热方式将蓄热体加热,蓄热体通过对流换热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空气,随着空气流速的增加,换热量也增加,当空气带走热量超过蓄热体接受热量时,蓄热体温度下降。(2)建固体电蓄热装置实验平台,对蓄热实验装置进行温度场测试,并将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数据进行对比,最终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保持一致,两者偏差较小,确定该模拟模型可用于后续数值分析。并设计一种蓄热体均温性评价标准,为后续蓄热体参数敏感性分析提供数据优劣对比的依据。(3)对三种孔隙比的蓄热体蓄热工况时蓄热体平均温度以及加热丝温度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三种孔隙比的蓄热体释热工况时蓄热体平均温度的对比分析,孔隙比20%的结构最优。对比不同的加热丝布置方式,通过对比蓄热体平均温度和计算蓄热体温度方差来判定交错式加热丝布置方式更有利于热量的传递。

周立立[7](2019)在《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作品中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比超过1/3,建筑节能在各国的能源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通过技术策略实现低能耗、创新性地应用新能源并提升居住舒适性,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课题。同时,如何处理建筑与能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成为题中要义。住宅这种小体量结构,一直以来作为建筑变革的试验场,预示着新的形制以及建筑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旨在探索零能耗技术以提高能源效率、展示未来生活方式的国际性竞赛——太阳能十项全能,自2002年以来已举办15届,建造了200多栋零能耗太阳能住宅,证明了依靠可再生能源和被动式技术可实现既满足舒适性又节能环保的住宅。不依靠机械设备、被动地接受或直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被动式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此,本文以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作品中的被动式设计策略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平面布局、体形系数、围护结构保温与隔热设计、遮阳设计、被动式太阳能采暖与蓄热、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方面对其设计要点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上,对历届竞赛作品进行调研和案例整理并以相关历史与技术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同时,通过对部分竞赛期间实测数据的分析来说明体形系数、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以及自然通风等被动式设计策略对舒室内舒适性的影响。此外,本文从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对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行了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通过研究发现,SD竞赛作品通过被动式设计策略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室内舒适性;在平面、立面和形体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被动式太阳能住宅的设计原则;同时,通过被动式设计策略实现的低能耗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缩短投资回收期,回应建筑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处理。SD竞赛作品中的被动设计策略及其体现的可持续性,对当代零能耗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实际借鉴意义。

朱善合,欧阳德刚,周意平,孙丽萍,田大鹏,罗巍,李明晖[8](2012)在《低应力蜂窝陶瓷蓄热体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常用蜂窝陶瓷蓄热体正方形格孔直折角应力集中、成形困难、使用寿命短的不足,通过对蓄热体的结构、成形模具和蓄热体挤压成形材料的研究,研制出一种新型结构低应力蜂窝陶瓷蓄热体。结果表明,新型蓄热体改善了蓄热体的综合力学指标,提高了成品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范蕾,马青波[9](2010)在《高温燃烧技术中蓄热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了对蓄热体材料的一般要求,结合蓄热体运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不同要求出发说明了蓄热体的材料选择方法。研究了不同形状如球状、蜂窝状蓄热体的传热与阻力特性,最后介绍了蓄热体的制造工艺。

贾翠,谢志鹏,孙加林,杨东亮,李世良[10](2009)在《蜂窝陶瓷蓄热体的研究现状》文中提出介绍了蜂窝陶瓷蓄热体在蓄热节能技术中的发展及应用,详细讨论了蜂窝陶瓷蓄热体的研究现状,尤其是在材质结构以及换热性能的发展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蜂窝陶瓷蓄热体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发展方向。

二、高性能蓄热体的研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性能蓄热体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蜂窝陶瓷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外蜂窝陶瓷的发展历程
    2.1 国外蜂窝陶瓷的发展历程
    2.2 国内蜂窝陶瓷的发展历程
3 蜂窝陶瓷的制备方法
4 蜂窝陶瓷的应用
    4.1 蜂窝陶瓷蓄热体
        4.1.1 蜂窝陶瓷蓄热体性能要求
        4.1.2 高性能蜂窝陶瓷蓄热体
    4.2 蜂窝陶瓷载体
        4.2.1 蜂窝陶瓷载体的性能要求[28]
        4.2.2 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
        4.2.3 碳化硅蜂窝陶瓷载体
    4.3 蜂窝陶瓷过滤材料
    4.4 红外辐射燃烧板
5 结语

(2)固体蓄热器蓄放热过程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蓄热技术分类及应用
    1.3 蓄热技术研究现状
    1.4 固体蓄热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4.1 固体蓄热技术研究现状
        1.4.2 固体蓄热技术发展方向
        1.4.3 供热系统控制优化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固体蓄热器蓄放热理论及结构研究
    2.1 固体蓄热系统组成
        2.1.1 蓄热装置
        2.1.2 电气及加热系统
        2.1.3 换热系统
        2.1.4 控制系统
    2.2 蓄放热过程理论分析
        2.2.1 蓄热过程理论分析
        2.2.2 放热过程理论分析
    2.3 固体蓄热器结构对蓄放热过程影响
        2.3.1 蓄热器结构对蓄热过程影响
        2.3.2 蓄热器结构对放热过程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蓄放热过程数值分析及实验验证
    3.1 蓄热过程分析方法研究
        3.1.1 物理模型优化
        3.1.2 蓄热过程分析方法
    3.2 放热过程分析方法研究
        3.2.1 流固耦合分析原理
        3.2.2 放热过程分析方法
    3.3 蓄放热过程实验研究
        3.3.1 实验平台研制
        3.3.2 实验方法研究
        3.3.3 蓄热过程实验
        3.3.4 放热过程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固体蓄热器蓄热过程传热分析与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蓄热过程温度场分析
        4.2.1 蓄热功率对蓄热体温度分布影响
        4.2.2 蓄热功率对蓄热时间及最大温差影响
    4.3 蓄热体结构优化
    4.4 蓄热体蓄热功率分布优化
        4.4.1 加热电路联接方式比较
        4.4.2 蓄热功率分布优化研究
    4.5 蓄热过程复合优化
    4.6 高倍率蓄热体研究
        4.6.1 高倍率蓄热体结构设计
        4.6.2 高倍率蓄热体功率分布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体蓄热器放热过程分析
    5.1 引言
    5.2 放热过程传热特性分析
        5.2.1 蓄放热阶段温度场分析
        5.2.2 纯放热阶段温度场分析
        5.2.3 放热过程流场分析
        5.2.4 传热及流动特性分析
    5.3 结构优化对放热过程影响分析
    5.4 功率分布优化对放热过程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固体蓄热器供热系统控制优化方法及评价模型
    6.1 引言
    6.2 现有供热控制系统分析
        6.2.1 热源系统控制参数
        6.2.2 供热末端系统运行控制模式
    6.3 预测性智能控制供热系统研究
        6.3.1 系统调控原理
        6.3.2 系统控制模型
        6.3.3 系统调控流程
    6.4 预测性智能控制供热系统评价模型建立
        6.4.1 系统性能评价模型
        6.4.2 经济效果评价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工程应用及分析
    7.1 引言
    7.2 高倍率固体蓄热器工程应用及分析
        7.2.1 高倍率固体蓄热体器工程应用
        7.2.2 高倍率固体蓄热器运行分析
    7.3 预测性智能控制供热系统工程应用及分析
        7.3.1 预测性智能控制供热系统工程应用
        7.3.2 系统运行结果及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蜂窝陶瓷蓄热体复杂传热及其与SCR脱硝耦合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蓄热式换热技术研究综述
        1.2.2 SCR脱硝技术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方孔蜂窝蓄热体数值模拟
    2.1 CFD软件介绍
        2.1.1 CFD基本原理
        2.1.2 Fluent软件介绍
    2.2 方孔蜂窝蓄热体数值模拟
        2.2.1 控制方程
        2.2.2 计算模型、网格和数值方案
        2.2.3 模型验证
        2.2.4 后处理
    2.3 计算结果与优化
        2.3.1 蓄热式换热分析
        2.3.2 蓄热体长度对热流体性能的影响
        2.3.3 结构优化与变流量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方孔蜂窝蓄热体强化传热
    3.1 计算模型、网格和数值方案
    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3.2.1 新型蓄热体强化传热机理分析
        3.2.2 扩缩角对新型蓄热体性能的影响
        3.2.3 放缩节距对新型蓄热体性能的影响
        3.2.4 蓄热体长度对传热和流阻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蓄热式换热与SCR脱硝的耦合研究
    4.1 计算模型
        4.1.1 物理模型
        4.1.2 控制方程
        4.1.3 网格、边界条件和数值方案
        4.1.4 后处理
    4.2 模型验证与浓度极化
        4.2.1 模型验证
        4.2.2 NO浓度极化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流体温度和N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4.3.2 蓄热体热力性能随方孔边长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和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混凝土-熔盐复合蓄热结构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固体蓄热研究现状
        1.2.2 相变蓄热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流程图
第2章 混凝土—熔盐复合蓄热结构的理论及模型
    2.1 相变传热机理和求解方法
    2.2 计算流体力学及Fluent软件简介
        2.2.1 CFD及 Fluent简介
        2.2.2 Fluent中的自然对流处理方法
        2.2.3 Fluent中的熔化/凝固模型
    2.3 物理模型
    2.4 数学模型
        2.4.1 控制方程
        2.4.2 边界条件
    2.5 数值求解
        2.5.1 网格无关性验证
        2.5.2 求解器的设置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凝土—熔盐复合蓄热结构蓄热过程的对比分析
    3.1 自然对流对蓄热过程的影响
    3.2 蓄热过程温度分布的比较
    3.3 蓄热量分区的比较
    3.4 相变层相对加热面的距离对复合体蓄热量的影响
    3.5 相变层的厚度对复合体蓄热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心管加热对复合蓄热结构蓄热过程的影响
    4.1 中心管加热的复合蓄热体物理模型
    4.2 中心管加热的复合蓄热体数学模型
        4.2.1 控制方程
        4.2.2 边界条件
    4.3 相变层相对中心加热管的距离对复合体蓄热量的影响
    4.4 相变层的厚度对复合体蓄热量的影响
    4.5 最佳蓄热结构的温度分布和熔盐的液相率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熔盐物性对复合蓄热结构蓄热过程的影响
    5.1 太阳盐对复合蓄热结构蓄热过程的影响
        5.1.1 太阳盐和混凝土的物性参数
        5.1.2 相变层相对加热面的距离对复合体蓄热量的影响
        5.1.3 相变层的厚度对复合体蓄热量的影响
        5.1.4 最佳蓄热结构的温度分布和熔盐的液相率变化
    5.2 四元混合硝酸盐对复合蓄热结构蓄热过程的影响
        5.2.1 相变层相对加热面的距离对复合体蓄热量的影响
        5.2.2 相变层的厚度对复合体蓄热量的影响
        5.2.3 最佳蓄热结构的温度分布和熔盐的液相率变化
    5.3 熔盐物性对复合体蓄热量的影响
        5.3.1 三种熔盐相变层最佳结构蓄热量的比较
        5.3.2 熔盐物性对复合体蓄热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蓄热氧化炉中蜂窝陶瓷损坏机理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蓄热式热氧化炉的工作原理
2 蓄热体的材质和结构
    2.1 蓄热体的材质
    2.2 蓄热体的结构
3 蜂窝陶瓷蓄热体的损坏形式及原因
    3.1 孔壁开裂与坍塌
    3.2 熔融变形
    3.3 侵蚀与堵塞
4 蜂窝陶瓷蓄热体损坏的影响因素
    4.1 蓄热体物理性质
        4.1.1 重烧线变化
        4.1.2 荷重软化温度
        4.1.3 抗热震性
    4.2 蓄热体结构参数
        4.2.1 孔隙率
        4.2.2 孔壁厚度
        4.2.3 单个蓄热体高度
    4.3 蓄热氧化炉运行参数
        4.3.1 气体入口速度
        4.3.2 换向时间
5 改进措施
6 总结与展望

(6)固体电蓄热装置内流动与传热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蓄热的分类
        1.2.1 显热蓄热技术
        1.2.2 热化学能蓄热技术
        1.2.3 潜热蓄热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蓄热过程的理论分析
    2.1 传热理论分析
        2.1.1 傅立叶定律
        2.1.2 耦合多物理场
    2.2 解析法传热模型
        2.2.1 基本传热方式
        2.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2.3 牛顿冷却定律
    2.3 数值法传热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流固耦合固体电蓄热装置蓄释热过程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流固耦合仿真的基本过程
    3.3 蓄热体蓄热数值求解模型
        3.3.1 模型简化及数学模型
        3.3.2 物理模型
        3.3.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设置
    3.4 蓄热体蓄放热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4.1 蓄热体蓄热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4.2 蓄热体放热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固体电蓄热装置蓄释热过程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4.2.1 实验装置及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 蓄热体温度均温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体电蓄热装置参数敏感性分析
    5.1 孔隙比对蓄放热的影响分析
    5.2 布丝方式对蓄热的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作品中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综述
        1.2.1 竞赛的产生与发展
        1.2.2 竞赛规则及其发展变化
        1.2.3 竞赛过程
    1.3 研究内容与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SD竞赛作品中建筑形体设计策略的发展变化
    2.1 形体的变化
        2.1.1 基本形体类型
        2.1.2 新形体的探索
    2.2 平面组合
        2.2.1 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2.2.2 室内冷热分区
    2.3 空间发展特点
        2.3.1 流动性
        2.3.2 单元式
        2.3.3 多功能性
        2.3.4 传统空间的现代转译
    2.4 体形系数
        2.4.1 体形特点
        2.4.2 体形系数与室内温度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SD竞赛作品中室内环境调节策略的发展变化
    3.1 SD竞赛室内环境质量规则
        3.1.1 温度与湿度要求
        3.1.2 采光要求
        3.1.3 空气质量要求
    3.2 自然采光设计
        3.2.1 侧窗采光
        3.2.2 天窗采光
    3.3 自然通风设计
        3.3.1 平面设计
        3.3.2 侧窗设计
        3.3.3 竖井空间
        3.3.4 竖天窗
        3.3.5 自然通风设计与室内环境质量的关系
    3.4 遮阳设计
        3.4.1 遮阳构造的发展变化
        3.4.2 新型遮阳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D竞赛作品中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的发展变化
    4.1 非透光材料的发展变化
        4.1.1 保温材料的发展
        4.1.2 本土化与可再生性
    4.2 屋顶与墙体的构造设计
        4.2.1 屋顶构造
        4.2.2 墙体构造
    4.3 透光材料与建筑的透明性
        4.3.1 保温玻璃的发展和构造设计
        4.3.2 建筑的透明性
        4.3.3 透光材料的新变化
    4.4 围护结构的集热与蓄热
        4.4.1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的应用变化
        4.4.2 相变材料与蓄热
    4.5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与室内温度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SD竞赛作品中被动式设计策略的可持续性分析
    5.1 环境要素
        5.1.1 SD竞赛作品的能耗
        5.1.2 被动式测试与能源项
        5.1.3 被动式策略与可再生能源
        5.1.4 水资源的利用
    5.2 经济要素
        5.2.1 SD竞赛中的市场项与可购项
        5.2.2 建筑成本与节能增量成本
    5.3 社会要素
        5.3.1 SD竞赛中的可持续性项要求
        5.3.2 建筑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A

(8)低应力蜂窝陶瓷蓄热体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应力蜂窝陶瓷蓄热体的研制
    1.1 蓄热体结构的设计
    1.2 挤压成形模具的设计与制备
    1.3 挤压成形材料的研究
    1.4 试 制
2 低应力蜂窝陶瓷蓄热体的工业性试验
3 结 语

(9)高温燃烧技术中蓄热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蓄热体一般性质要求及常见运行问题
    2.1 蓄热体材料的一般要求
    2.2 运行中的问题
3 蓄热体材料选择
4 蓄热体形式与运行
5 制造工艺
6 结语

四、高性能蓄热体的研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蜂窝陶瓷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 郝立苗,黄妃慧,王勇伟,牛思浔,程国园,邢延岭. 佛山陶瓷, 2021(06)
  • [2]固体蓄热器蓄放热过程分析与优化研究[D]. 徐耀祖.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3]蜂窝陶瓷蓄热体复杂传热及其与SCR脱硝耦合的数值研究[D]. 吴仲达.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混凝土-熔盐复合蓄热结构的优化[D]. 翟茂林.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5]蓄热氧化炉中蜂窝陶瓷损坏机理及改进措施[J]. 王波,商庆垄,刘梦辉,孙成喜,王卓,蔡晓锋. 中国陶瓷, 2020(02)
  • [6]固体电蓄热装置内流动与传热耦合分析[D]. 董佳仪.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7]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作品中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发展历程研究[D]. 周立立. 厦门大学, 2019(01)
  • [8]低应力蜂窝陶瓷蓄热体的研制与应用[J]. 朱善合,欧阳德刚,周意平,孙丽萍,田大鹏,罗巍,李明晖. 武钢技术, 2012(02)
  • [9]高温燃烧技术中蓄热体研究[J]. 范蕾,马青波.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 [10]蜂窝陶瓷蓄热体的研究现状[J]. 贾翠,谢志鹏,孙加林,杨东亮,李世良. 耐火材料, 2009(01)

标签:;  ;  ;  

高性能蓄热器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