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

一、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丁高照[1](2021)在《我国车用汽油标准发展趋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回顾了我国车用汽油标准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各阶段车用汽油产品标准的升级变化情况,并与欧洲不同阶段汽油标准的关键指标如硫、苯、烯烃、芳烃含量的限值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环保技术质量指标不断趋于严格是我车用汽油标准发展的趋势。为了满足当前国Ⅵ阶段车用汽油标准的要求,本文对炼油生产企业和第三方质量监管机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黄文伟[2](2019)在《高温高湿地区柴油商用车有害物排放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根据最新的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布的源解析结果,深圳移动源排放占细颗粒物(PM2.5)的贡献率为52.1%。深圳作为港口运输城市,对柴油商用车的依赖性大,尽管柴油车只占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的10.93%,但是其排放的NOx、PM2.5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92.41%、86.77%,柴油商用车排放成为深圳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关键难题。本文对高温高湿典型地区深圳市的重型柴油商用车的实际道路行驶进行了排放测试和理论研究,研究对深化在典型环境下柴油商用车排放机理和建立本土化国产柴油车排放模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可为开展柴油商用车的尾气排放治理及其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利用便携式汽车污染物测试仪器SEMTECH-DS和ELPI以及多种辅助设备搭建了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完成了柴油商用车在实际道路运行过程中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的测试。利用功基窗口法对所测得的柴油商用车实际道路排放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测试路线包括市区工况、市郊工况和高速工况。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柴油商用车的CO排放总体低于法规限值,在启停较多的市区工况下,燃料燃烧不完全,CO排放相对较高。NOx和PM排放远大于法规限值,不受行驶工况的影响,PM的排放在市区工况偏高。本研究中针对柴油商用车颗粒物排放的理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在城市道路工况下,颗粒物数量浓度在粒径为20-30nm之间达到峰值,在高速公路工况下,数量浓度在40nm左右达到峰值。此粒径范围的颗粒物主要是以核模态的形式存在,受到速度和加速度共同影响。分布于100nm以下粒径段的颗粒物数量占全部粒径数量浓度的90%左右。粒径小于100nm的颗粒物数量主导着整个颗粒物的数量浓度,粒径大于100nm的颗粒物质量主导着整个颗粒物的质量浓度。颗粒物微观形态呈现不规则的形状,由外观光滑的基本粒子聚集而成。整体观察发现,它们大多以聚集体的形式呈现,很少有单个粒子的存在,呈现出块状、絮状或链状结构。经过超声震荡后得到的基本颗粒外观呈现近似球状的结构,其粒径基本上在50nm左右。进一步超声萃取及超声震荡后可以看出,基本粒子呈现出更好的分散性,微观形状更加近似于球形,其粒径范围变化不大。柴油商用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采集的颗粒物中金属元素含量按照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a>Al>Mg>Zn>Fe>Cu>Mn。其中Ca、Al、Mg和Zn的含量占据金属元素的绝对比例,Fe的含量相对较少,Cu和Mn的含量相比较之下更少。本研究中对MOVES模型的微观层次中重要参数进行本土化修正,得出以下结论:在用MOVES模型模拟小型客车的排放因子时,在城市高速路上,除HC的模拟值远小于实测值,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因子模拟值与实测值接近,可以反映小型客车在该类型道路上的实际排放水平。在城市主干道上只有CO2和NOx的模拟值接近实际排放值。在用MOVES模型模拟大型柴油商用客车的排放因子时,在城市快速路上,污染物NOx、HC和PM的排放因子模拟值与实测值接近,可以表征大型柴油商用客车在该类型道路上的实际排放水平,在城市主干道上只有CO2和CO的模拟值较能反应其实际排放值。在用MOVES模型模拟重型柴油商用货车的排放因子时,在城市快速路上其模拟值与实测值接近,在城市主干道上只有CO、NOx和HC等部分模拟值接近实际排放值。另外,针对深圳市柴油商用车的现状,提出了经济鼓励老旧车提前淘汰、对柴油商用车执行OBDⅢ远程监控和构建深圳市柴油车绿色积分体系三种柴油车排放控制策略途径。

周丹[3](2019)在《成品油消费税中技术标准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及石油产品以其自身的优良性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石油的消费量也逐年上升,石油依存度在2014年已接近60%,到2017年,全年石油净进口3.96亿吨,同比增长10.8%,对外依存度为67.4%1,这为我国的石油税收提供了充足的税源。但由于我国成品油消费税起步较晚,税制不够完善,且成品油化工产品本身较为繁杂,导致我国成品油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成品油税收也因此举步维艰。“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完成成品油消费税税改,“调整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改进征收环节,增强消费税的调节功能”,这也证明我国成品油消费税制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一则案例的分析中指出技术标准在涉案成品油应税消费品的判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本案生物柴油为例,免税生物柴油除了对原材料的含量进行要求外,还必须符合BD100生物柴油标准。该标准自2007年首次制定发布后历经多次修改,2017年更是与《B5柴油》标准合并(作为附录C存在),因此在适用技术标准进行免税生物柴油的认定时需要注意新旧版本的适用等问题。论文从这个案例中得到启示,试图在成品油消费税的其他子税目中也引入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判断;就此对技术标准在成品油消费税制中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成品油消费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分税企争议的焦点都是涉案油品的应税与否,因此提出在成品油消费税中引入技术标准对相关子税目加以框定的思路;又从技术标准本身的特点入手,借鉴我国增值税、消费税其他税目中较为成熟的技术标准应用经验,结合生物柴油行业的发展情况,对已经引入的生物柴油技术标准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并具有普遍意义。最后从技术应用、政策支持、监管协调三个方面系统地给出完善我国成品油消费税制的建议。成品油消费税的改革关系到千家万户、国计民生,且油品自身的繁杂和技术标准的专业性在无形中加大了成品油税改的难度,技术标准的引入并非一纸条文,希望未来成品油消费税政策的调整可以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从而防止出现政策初衷与最终结果背道而驰的现象。

牟明仁,赵雪蓉,辛德吉,马慧蕊,姜宝德,王刚,赵长德,于永堂[4](2018)在《浅谈GB 22030—2017《车用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的修订》文中研究表明新修订的GB 22030—2017《车用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标准已于2017年9月7日发布实施。GB 22030—2017对正文警告、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内容做了部分修改与调整,本文对其与GB 22030—2015标准的差异做了详细解读。修订后的GB 22030—2017标准为GB 18351—2015《车用乙醇汽油(E10)》标准的实施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上提供了支持。

秦祖伟[5](2017)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社会正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生态文明产生于人类对工业文明导致的全球生态危机的检讨和应对。作为人类文明迄今最为高级的一种形态,生态文明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特征。城市交通具有丰富内涵和特征,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之间关系密切。在保障城市交通良性发展进程中,立法发挥着重要和基础性的作用。城市交通面临的生态问题突出,生态交通以及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反思生态危机的结果。生态文明是城市交通立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道路交通法规,历史悠久,但发展较为缓慢。一些观念对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有一定正面作用,人们已经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到了近代,随着汽车的进口,开始进入现代交通,迫使当局制定法规来对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加以管理,但对资源环境等关注较少。新中国建立之后,交通立法进程大致经历了奠基、徘徊、曲折、发展完善四个阶段,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随着近年来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面对城市交通所关涉的资源、环境和拥堵方面生态问题,城市交通立法理念还限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物本主义)的窠臼,交通制度设计上过于重视机动车方利益的维护,距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产生了生态交通的理念和实践,而且有关生态交通的立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生态交通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通畅等方面,欧盟、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从法律起源,发展历程,还是法律体系的内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交通法律体系建设均具有较多有益启示。城市交通立法的理念应当实现生态化,即在立法中将法律的价值取向由人与人的社会秩序扩展至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要求城市交通立法以“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权力制约”和“公平正义”为理念。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无论是标准,还是特征,都缺乏研究。为了体现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和价值追求,我国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应由“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便捷”、“交通环境民主”、“共同责任”和“合法性”等五个原则共同构成。这些理念和原则,为城市交通具体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模式选择,应该遵循从部门主导立法到问题导向立法、从地方各自立法到区域协作立法、从传统立法到生态立法的转变。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之法律体系,应该由国际条约、宪法、交通基本法、交通专门法、交通相关法有机统一进行建构。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具体制度构建上,形成土地和能源节约的交通资源节约制度,噪声改进、机动车尾气排放完善、废旧机动车回收健全的交通环境友好制度,需求约束、供给保障、管理优化的城市交通运行通畅制度。上述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法治化提供制度基础和前提。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6](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刘嘉[7](2017)在《中国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我国的机动车排放控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对机动车的排放控制,除不断提高排放标准,降低新生产车辆的排放外,对在用车的排放控制更不容忽视。有效的在用车排放测试方法是发现高排放车辆,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基于我国正在实施的在用车排放标准,结合各地方各省市检测结果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出了在用车检测标准的修改建议。同时根据我国机动车发展现状、技术水平和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现状,提出了新增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的建议,以更好的满足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要求。通过对ASM和VMAS法检测结果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对于国Ⅰ前车辆,VMAS检测法对高排放车的识别率略高于ASM检测法。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趋于相同,两种方法对识别高排放车辆具有相同的效果。ASM方法中的两个测试工况ASM5025和ASM2540的测试结果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两个测试工况可以简化为一种工况——ASM5025工况,以提高ASM法的检测效率。研究发现,使用遥感法测量实际道路上车辆VSP位于[-5,14]区间内时,各项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相对稳定,这与美国EPA标准中推荐的[3,22]有着相同的范围宽度,但对中国实际道路车辆,该范围比[3,22]的区间范围涵盖更多的车辆,拓宽了遥测车辆的适用范围。满足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所对应的不同排放污染物,其VSP总排放稳定区间略有差异。随着排放水平的提高,总排放稳定VSP区间逐渐增加。根据研究结果,对遥感测量标准提出两种建议方案。一是对于所有待检车辆,采用统一的新VSP区间,即[-5,14]。这种方案不需要更改遥感设备,适用性强。二是对于满足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和污染物种类,采取差异化的VSP判定区间,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大化的提高遥感排放测试数据得有效性。实际道路驾驶排放测试(RDE)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汽油车,与实验室内测量相比,实际道路驾驶条件下的CO、NOx排放高于实验室认证实验结果,部分PFI发动机汽油车在实际道路条件下的PN排放高于认证实验结果,轻型柴油车实际道路驾驶条件下NOx排放与实验室测量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我国轻型车和重型车OBD系统的应用现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将OBD测试纳入到在用车排放检测的条件,对210辆国Ⅲ国Ⅴ排放标准的在用轻型车,进行OBD检测结果和新车I型检测结果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OBD检测结果与新车I型检测结果相同的车辆数为174次,占总样本数的82.8%,目前的OBD系统信息基本能够反映出在用车的排放水平,可作为在用车排放检测的重要手段。基于我国在用柴油车实际NOx排放严重的现实,提出了对在用柴油车实施NOx排放检测的建议。柴油车整车实验和柴油机台架模拟实验结果都表明:在用柴油车加载减速测量工况适合进行在用柴油车的NOx排放检测。综合柴油机排放认证工况数据、检测场加载减速工况实测数据以及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排放的NOx测试结果,建议将国IV(及以上)柴油车的NOx排放限值设定在800-1000ppm左右。提出了对进行DPF改造后柴油车排放控制效果的检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建议,提出采用功效系数法评价改造后的减排效果,无需对各项污染物指标分别制定限值,以便于进行测试和评价。

张萌[8](2017)在《IPCC情景下中国大陆区域2020及2050年SO2、NOx排放清单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由于能源消费及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使资源在消耗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危害人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大气排放清单预测有利于某区域中某大气污染物排放源的排放总量估算,是改善环境质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各级政府也逐渐应用该方法进行污染物减排政策的制定,而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预测对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具有指导作用。在选择污染物的总量预测方法时,文章研究选用了情景分析法,相比于传统预测方法,情景分析法能够充分考虑到外界驱动因子的影响,如在本文中情景分析法考虑到GDP、能源强度及能源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污染物排放量带来的影响,得到的预测结果更加准确。文章参考IPCC情景设计方法,设置了三种社会经济情景。采用IPAT方程预测未来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情景(A1B、A2及B1情景)下中国大陆区域2020、2050年能源消费需求清单,结合分部门、分燃料类型的SO2、NOx排放因子,以及污染控制措施加强导致的排放因子的变化情况,建立了大陆区域2020、2050年SO2、NOx排放清单。其结果表明:2020年A2情景下SO2、NOx排放量最高,A1B次之,B1排污量最少;到了2050年,A1B、B1情景下污染排放量均持续下降,其中B1下降幅度最大,而针对A2情景,虽有一定的污染控制措施,但SO2、NOx排放较2020年仍旧有一定的增长;在加强污染控制措施下,2050年相比于加强控制措施前各情景SO2、NOx排放量均下降,SO2、NOx的排放量相较之前分别多了473.5421.3、224.3335.4,152.7204.9万吨;SO2、NOx排放量在部门的分布上与以往相比无明显变化,SO2、NOx的排放量主要来自工业、交通运输业及火力发电业,因此以上部门仍旧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控制的关键部门。

鲍晓峰,吕猛,朱仁成,刘泽民[9](2017)在《我国车用燃油清洁化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文中认为"车—油—路"一体化管理是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科学方法。随着我国汽车排放标准的逐步加严,车用燃油对机动车排放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在车用燃油清洁化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不足、机制不顺、监管不力、能力不够等突出问题,应加强车用燃油清洁化的科普宣传,理顺车用燃油质量标准的制订机制,建立国家车用油品环保分析测试中心,制定并实施车用清洁燃油计划,推动我国车用燃油清洁化水平的提升。

刘瑶[10](2016)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5年)》显示,我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排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然而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我国现行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现阶段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法律对策。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是机动车排气污染概念界定及立法现状分析,本文在这部分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介绍了机动车排气污染给环境及人体健康来带的负面影响,说明了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的重要性。同时还梳理了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现行立法,并分析了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现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本文以机动车排气污染产生的过程为逻辑线,对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机动车燃油是造成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源头。本文将机动车燃油分为了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车用燃油,以及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车用燃油。文章论证了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车用燃油极大的加重了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而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车用燃油因我国车用燃油质量标准的落后无法起到推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作用。其次,机动车排放标准决定了国家允许机动车排放何种污染物及相关污染物的限值。因此,本文将机动车分为新生产机动车、在用机动车,对我国现行机动车排放标准做了分析,认为参考欧洲标准制定而成的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标准并不适合幅员广阔且需要不断加严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的中国;而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因限值过于宽松无法适应不断加严的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标准。最后,本文探讨了机动车排气检测制度,这是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最后一环。本文在该部分主要分析了新车公告以及在用机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三部分是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本文在第二部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为完善我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提出了法律对策。首先,本文认为应当从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完善专门性法律中的责任机制等多个方面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其次,我国应当借鉴域外“车油”一体化的思路,通过强制执行车用燃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协调提升车用燃油质量标准与机动车排放标准等方法完善我国机动车燃油制度。再者,通过参考欧洲及美国机动车排放标准中的有利因素,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最后,在结合新《大气污染防治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环保部与其他多部门联合合作为思路,通过增强新车公告约束力、检测方法升级等方式完善机动车排气检测制度。

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车用汽油标准发展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我国车用汽油标准的发展趋势
    2.1 发展历程
    2.2 清洁化进程
        2.2.1 硫含量
        2.2.2 蒸气压
        2.2.3 苯含量
        2.2.4 烯烃、芳烃含量
        2.2.5 锰含量
3 结语

(2)高温高湿地区柴油商用车有害物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重型车及发动机的排放型式认证法规
        1.2.1 美国重型车型式排放法规分析
        1.2.2 欧洲重型车型式排放法规分析
        1.2.3 日本重型车型式排放法规分析
        1.2.4 中国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法规分析
    1.3 国内外柴油车排放特性研究现状
        1.3.1 柴油车颗粒物特征研究现状
        1.3.2 柴油车排放因子及模型的研究现状
        1.3.3 温湿度与商用汽车排放相关性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及分析方法
    2.1 车载排放气体污染物测试方法
    2.2 车载排放颗粒物测试方法
        2.2.1 数量浓度的测定方法
        2.2.2 质量浓度的测定方法
    2.3 测试系统搭建
        2.3.1 测试系统组成
        2.3.2 测量设备的工作特点分析
        2.3.3 车载测试平台的搭建
    2.4 本章小结
3 高温高湿地区重型柴油商用车排放特性测试研究
    3.1 概述
    3.2 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3.2.1 温度特征分析
        3.2.2 湿度特征分析
    3.3 测试车辆技术性能参数
    3.4 功基窗口法的排放特性分析
        3.4.1 CO排放特征
        3.4.2 NO_x排放特征
        3.4.3 PM排放特征
        3.4.4 功基窗口法的适应性分析
    3.5 排放因子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高温高湿地区柴油车排放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
    4.1 研究方法及思路
    4.2 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分析
        4.2.1 颗粒物排放数量浓度分析
        4.2.2 颗粒物排放质量浓度分析
    4.3 颗粒物理化特性分析方法
        4.3.1 颗粒物形貌分析方法
        4.3.2 颗粒物多环芳烃含量的分析方法
        4.3.3 颗粒物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
    4.4 颗粒物形貌特征分析
        4.4.1 颗粒物形貌结构特征的研究
        4.4.2 颗粒物的电镜图像分析
    4.5 颗粒物多环芳烃含量的分析
        4.5.1 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研究
        4.5.2 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和排放因子分析
    4.6 颗粒物中金属元素含量与排放源的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高温高湿地区柴油车排放因子模型及排放控制的分析研究
    5.1 高温高湿地区柴油车排放因子模拟计算
        5.1.1 MOVES模型现状的研究
        5.1.2 高温高湿地区模型的构建
        5.1.3 MOVES模型模拟值分析
    5.2 柴油车排放控制策略途径研究
        5.2.1 促进老旧车淘汰与效益评估
        5.2.2 柴油车辆执行OBD远程监控途径及方案
        5.2.3 柴油车尾气排放绿色积分制政策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主要内容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成品油消费税中技术标准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技术标准与成品油消费税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一、成品油消费税
        二、技术标准
    第二节 技术标准与成品油消费税的关系
        一、技术标准在成品油生产销售中的应用
        二、成品油消费税中的技术标准及其应用
    第三节 技术标准应用于成品油消费税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完善成品油消费税税制
        二、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三、有助于应对复杂的税源环境
第二章 成品油消费税中技术标准应用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成品油消费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行成品油消费税法律政策不完善
        二、相关专业人才缺失问题
        三、相关技术标准或缺或繁,尚未统一
    第二节 技术标准在成品油消费税中的应用现状
        一、税收条文对技术标准的引用
        二、实务操作中技术标准的应用
    第三节 技术标准在成品油消费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目注释不清,未以技术标准加以规范
        二、技术标准版本不清
        三、技术标准的版本过渡问题
第三章 技术标准在成品油消费税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基本情况介绍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案情总体情况
    第二节 税务机关处理及案情分析
        一、基本案情
        二、案例争议点
        三、案例分析
    第三节 案例启示
        一、加快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研究
        二、加快消费税中技术标准的引用
        三、注意所引用版本的精确描述
        四、注意表述的精准性
第四章 技术标准应用于成品油消费税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在成品油消费税中合理应用技术标准
        一、在应税油品的界定中引入技术标准
        二、明确技术标准编号
        三、设置过渡期,合理适用新标准
        四、及时更新技术标准
    第二节 完善成品油消费税的相关政策支持
        一、完善成品油消费税相关的法律体系
        二、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
        三、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第三节 各部门监管协调以净化成品油市场
        一、与质监部门结合对油品质量进行督察
        二、设置严厉的惩罚措施来提高从业者的违法成本
        三、与成品油专用发票结合做好成品油的精确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4)浅谈GB 22030—2017《车用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的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修订内容
    正文警告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产品分类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取样
    产品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实施
修订意义
新标准中的几处主要修订及影响
    加强了对苯含量、芳烃含量、烯烃含量的严格控制
    增加了测定烯烃和芳烃含量的试验方法
    删除对硫醇硫定量测定项目的要求
结束语

(5)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和评价
    三、研究的方法和构想
    四、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第一章 生态文明与城市交通立法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之产生
        二、生态文明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城市交通立法
        一、城市交通内涵与特性
        二、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
        三、城市交通之立法规制
    第三节 生态文明与城市交通立法
        一、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问题之提出
        二、生态文明是城市交通立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
        三、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 我国城市交通立法沿革与现状之生态检视
    第一节 我国城市交通立法沿革及生态启示
        一、我国古代城市交通立法
        二、我国近代城市交通立法
        三、我国现代城市交通立法
        四、生态启示
    第二节 我国当代城市交通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二、交通环境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三、交通通畅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第三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比较研究
    第一节 欧盟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
        二、交通环境立法
        三、交通通畅立法
    第二节 美国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
        二、交通环境立法
        三、交通通畅立法
    第三节 日本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
        二、交通环境立法
        三、交通通畅立法
    第四节 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
        二、交通环境立法
        三、交通通畅立法
    第五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立法之生态启示
        一、交通资源立法生态启示
        二、交通环境立法生态启示
        三、交通通畅立法生态启示
第四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
        一、人与自然和谐
        二、以人为本
        三、权力制约
        四、公平正义
    第二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
        一、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交通便捷原则
        三、交通环境民主原则
        四、共同责任原则
        五、合法性原则
第五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法律体系与具体制度
    第一节 构建生态化的城市交通法律体系
        一、城市交通立法模式之生态化
        二、城市交通法律体系之生态化
    第二节 完善城市交通资源节约制度
        一、完善土地节约交通规划制度
        二、健全交通节能制度
    第三节 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友好制度
        一、完善交通噪声控制制度
        二、健全机动车尾气排放制度
        三、优化废旧机动车回收制度
    第四节 改进城市交通运行通畅制度
        一、加大城区交通需求法律控制
        二、完善城区交通供给法律保障
        三、优化城区通行效率管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6)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7)中国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在用车排放检测技术现状
        1.2.1 怠速法与简易工况法
        1.2.2 遥感测试法
        1.2.3 实际道路排放(RDE)测试法
        1.2.4 车载诊断系统(OBD)测试法
    1.3 在用高排放车辆改造现状
        1.3.1 国外高排放柴油车改造
        1.3.2 我国高排放柴油车改造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在用汽油车简易工况法研究
    2.1 简易工况检测方法
        2.1.1 稳态工况法(ASM)
        2.1.2 简易瞬态工况法(VMAS)
    2.2 ASM方法的改进研究
        2.2.1 ASM测试工况改进研究
        2.2.2 ASM限值改进研究
    2.3 ASM和 VMAS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2.3.1 合格率分析
        2.3.2 排放均值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动车道路遥感检测法的应用研究
    3.1 遥测法原理及采集数据方案
        3.1.1 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原理
        3.1.2 北京市遥测数据采集
    3.2 北京市道路行驶车辆遥测法评估
        3.2.1 机动车比功率
        3.2.2 基于实际道路遥测结果的VSP分析
    3.3 遥感法与简易工况法的相关性研究
        3.3.1 遥测法与简易工况法合格率判别对比试验
        3.3.2 遥测法平均值与简易工况法对比
    3.4 遥感检测法的改进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轻型车实际道路排放(RDE)研究
    4.1 RDE实验的基本要求
    4.2 RDE测试设备条件
    4.3 RDE测试车辆
    4.4 RDE的数据处理方法
        4.4.1 窗口划分
        4.4.2 窗口正常性的判定
        4.4.3 行程完整性和正常性判定
        4.4.4 排放因子的确定
    4.5 汽油车气态污染物排放结果分析
    4.6 柴油车气态污染物排放结果分析
    4.7 颗粒物数量排放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在用车OBD系统现状和应用研究
    5.1 OBD检测及排放测试设备
        5.1.1 OBD检测设备及测试方法
        5.1.2 整车排放测试设备及方法
    5.2 轻型车OBD应用状况
        5.2.1 轻型车样本情况
        5.2.2 轻型车OBD结果分析
    5.3 重型车OBD系统应用现状
        5.3.1 重型车样本情况
        5.3.2 重型车结果分析
    5.4 基于OBD信息进行检测排放的可行性研究
        5.4.1 OBD检测和新车I型检测合格率对比研究
        5.4.2 基于OBD信息进行排放检查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在用柴油车NO_χ排放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6.1 在用柴油车NO_χ排放测量设备
        6.1.1 设备基本要求
        6.1.2 在用柴油车NO_χ排放测量设备可行性
    6.2 检测场的实际柴油车NO_χ排放测量研究
    6.3 柴油机台架模拟实验的柴油车NO_χ排放研究
        6.3.1 使用老化后的SCR催化器的实验
        6.3.2 使用新的SCR催化器的实验
    6.4 在用柴油车NO_χ排放检测限值研究
    6.5 重型柴油车OBD系统监督检查建议
    6.6 重型柴油车SCR系统尿素水溶液监管建议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在用柴油车DPF改造后的评价方法研究
    7.1 柴油车颗粒物减排技术
    7.2 基于PEMS的在用改造柴油车排放测试
        7.2.1 PEMS测试系统及评价方法
        7.2.1.1 PEMS测试系统
        7.2.1.2 在用改造柴油车改造效果评价方法
        7.2.2 公交车改造试验
        7.2.2.1 试验车辆及方案
        7.2.2.2 CDPF改造方案
        7.2.2.3 DOC+CDPF改造方案
        7.2.2.4 Burner+DPF改造方案
        7.2.2.5 总功效系数评价
    7.3 在用改造柴油车改造效果评价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的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IPCC情景下中国大陆区域2020及2050年SO2、NOx排放清单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主要内容 2 情景分析法概述
2.1 情景分析法内涵
    2.1.1 情景分析法概念
    2.1.2 情景分析法特点
    2.1.3 情景分析法步骤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 排放清单研究技术路线
3.1 研究范围
3.2 排放清单的建立
3.3 能源预测的方法
3.4 排放因子的选择
3.5 排放清单预测技术路线 4 情景设置
4.1 情景选择
4.2 IPAT模型及改进
4.3 能源情景
    4.3.1 能源消耗总量情景
    4.3.2 燃料消耗情景
    4.3.3 分部门燃料消耗情景
4.4 排放因子情景
    4.4.1 火力发电
    4.4.2 工业
    
4.4.2.1 水泥行业
    
4.4.2.2 钢铁行业
    
4.4.2.3 燃煤锅炉
    4.4.3 交通运输业
    4.4.4 其余排放因子 5 计算结果及分析
5.1 排放总量的情景分析结果
5.2 排放因子和能源结构的情景分析结果
5.3 部门分析结果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攻读硕士学期期间发表论文

(9)我国车用燃油清洁化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车用燃油的环保属性
我国车用燃油的环保进程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车用燃油的环保属性认识不足
    车用燃油质量标准的制订机制不顺
    对车用燃油的环保监管不力
    车用燃油环保监督能力不够
工作建议
    加强车用燃油清洁化的科普宣传
    理顺车用燃油质量标准的制订机制
    建立国家车用油品环保分析测试中心
    制定实施我国车用清洁燃油计划

(10)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三)论文写作的创新点
一、机动车排气污染概念界定及立法现状分析
    (一)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概念界定
    (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分析
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机动车燃油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机动车排放标准存在的问题
    (三)机动车排气检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
    (一)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二)完善机动车燃油制度
    (三)完善机动车排放标准
    (四)完善机动车排气检测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车用汽油标准发展趋势的研究[J]. 丁高照. 广东化工, 2021(18)
  • [2]高温高湿地区柴油商用车有害物排放特性研究[D]. 黄文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成品油消费税中技术标准的应用研究[D]. 周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4]浅谈GB 22030—2017《车用乙醇汽油调合组分油》的修订[J]. 牟明仁,赵雪蓉,辛德吉,马慧蕊,姜宝德,王刚,赵长德,于永堂. 石油商技, 2018(02)
  • [5]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D]. 秦祖伟. 东南大学, 2017(12)
  • [6]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7]中国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研究[D]. 刘嘉.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8]IPCC情景下中国大陆区域2020及2050年SO2、NOx排放清单预测[D]. 张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9]我国车用燃油清洁化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 鲍晓峰,吕猛,朱仁成,刘泽民. 环境保护, 2017(Z1)
  • [10]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 刘瑶.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