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华南海夏季风活动初步分析

1998年华南海夏季风活动初步分析

一、PRELIMINARY ANALYSES OF THE ACTIVITIES OF SOUTH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 1998(论文文献综述)

林琳[1](2021)在《南方季风区暴雨预报的初始误差敏感性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选取2008-2020年的34个南方季风区暴雨事件,对比NCEP_FNL及TIGGE_EC对于暴雨过程的预报结果,以确定南方季风区暴雨的预报误差来源。在此基础上基于WRF模式,采用NCEP_FNL及TIGGE_EC两种初始场得到的预报结果(分别为WRF_FNL、WRF_EC),探究初始误差对南方季风区暴雨预报技巧的影响,深入研究2008年以来我国南方季风区内暴雨的预报误差来源区域及变量,主要结论如下:(1)“2015.5.16”典型华南季风区暴雨事件中,WRF_EC的预报结果明显优于WRF_FNL。进一步引入湿能量公式分析初始场差异,发现初始误差的主要来源区域为南海北部湾至广西西南一带,主要来源变量为扰动温度场和湿度场。将TIGGE_EC的初始要素场替换敏感区中FNL的气象要素初始场对此次降水过程预测效果的提升具有明显作用。(2)针对2020年江淮地区超长梅汛期极端事件,挑取了相关的11次江淮季风区暴雨过程,分析发现基于WRF模式,TIGGE_EC的初始场对WRF暴雨过程的预报效果同样显着优于FNL,这表明初始误差是本次过程预报误差的重要来源。分析扰动湿能量大值区(敏感区)及主要影响要素(敏感变量)发现,西部内陆即上游区的水汽变化是江淮季风区暴雨重要的预报误差来源,对其准确描述可有助于本次过程的预报效果。(3)归纳总结2008-2019年期间的19次华南季风区暴雨事件并识别敏感区发现,华南季风区初始误差的扰动湿能量大值区分布存在一定规律,即扰动湿能量大值中心与降水区大值中心相距约5个经度,并大致集中于4°×4°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利用700h Pa引导气流结合降水区位置,提出了敏感区客观识别的引导气流法,从而实现对湿能量扰动大值区的客观识别。

石霞[2](2021)在《不同海温异常背景下华南前后汛期极端降水与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特征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1979-2014年观测与再分析资料,采用大气湿静力能诊断方程,从大气能量的角度,主要研究了我国华南前、后汛期极端降水发生前后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特征,在此基层上,进一步揭示了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华南地区前、后汛期极端降水的影响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华南前汛期和后汛期极端降水总量随时间变化序列,相关性较低甚至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4。本文采用极端降水指数包括极端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频率,华南前、后极端降水指数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并呈上升趋势。前汛期极端降水频率主要变化周期为4~8年,后汛期主要变化周期为2~6年,且二者显着变化周期都主要位于90年代以后。华南前、后汛期极端降水指数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别,前汛期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与江西交界处以及南部沿海地区,后汛期主要在广西广东南部沿海地区。(2)在天气尺度上,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相似,华南前汛期和后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前后,均伴随大气湿静力能的充放过程,且较极端降水提前一天达到峰值。极端降水发生前,华南受气旋性环流异常控制,其西南风异常将热带暖湿水汽带入华南地区,导致华南地区水平平流增加,大气充能;极端降水发生时,异常上升运动将低层相对较小的气候态MSE输送至高层,导致整层MSE减小,大气放能。(3)在年际尺度上,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总量异常偏多年份,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增强时,西北太平洋存在反气旋性环流异常,该反气旋由热带印度洋IOBM所激发,有助于增加华南地区南边界水汽输入,使华南异常增加;在后汛期极端降水总量偏多年份,西北太平洋存在气旋性环流异常,位置较前汛期的反气旋异常偏北,其西北方向的东北气流有助于减少华南地区北边界水汽流出,使华南异常增加,该气旋受发展阶段ENSO影响,海洋性大陆附近冷海温和赤道中太平洋暖海温能激发Matsuno-Gill响应,在西北太平洋产生气旋性环流异常。印度洋暖海温和太平洋偶极子海温通过调节华南前、后汛期年际尺度上的,从而影响华南夏季极端降水。

晏红明,肖子牛,薛建军[3](2021)在《初夏西北太平洋副高东西变动对中国南部降水东西差异的影响》文中认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影响中国气候的大尺度环流系统,为了进一步了解副高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本文利用站点观测资料和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通过资料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6月副高东西变动对中国南部降水的影响,以及影响副高东西变动的前期海洋因子.结果表明副高东西变动对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明显不同:副高偏东有利于降水西南偏多而华南偏少,偏西则降水变化刚好相反.其原因与副高东西变化引起的环流差异有关,华南降水与副高东(西)变动时西太平洋地区副高西北侧的东北(西南)风异常以及东亚中低纬度地区异常经向波列的变化直接有关,而西南降水异常不仅与副高东西变动在东南亚地区引起的纬向风异常有关,与青藏高原大地形动力作用对副高北侧异常纬向风的变化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此外,副高东西变动时影响西南和华南地区的水汽来源不同,影响西南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赤道印度洋80°E附近越赤道气流,而影响华南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副高南侧偏东气流从西北太平洋地区输送的水汽.进一步分析发现前期冬春季热带西北太平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偶极差异与后期初夏副高东西变动有密切联系,冬春季西北太平洋暖海温和赤道西太平洋冷海温变化有利于后期初夏副高偏西,相反则有利于副高偏东,数值模拟结果在一定程度证实了资料诊断分析结果.

冯文[4](2020)在《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秋汛期特大暴雨是造成海南岛大范围洪涝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2000年、2008年和2010年10月份海南岛东半部的三次重大洪涝灾害就是由该类暴雨引发的。为了系统研究此类暴雨形成、加强和维持的机制,增进对热带地区暴雨的认识,本文利用海南省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卫星、多普勒雷达以及NCEP、ECMWF ERA5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深入探讨了暴雨过程中多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深对流触发、发展和维持的机制,以及中尺度系统的动力、热力学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从气候统计上发现,海南岛降水随时间变化分布形态与越南中北部地区较为相似,但与华南其他各区存在较大差异,双峰结构不明显,随着暴雨级别的提高,单峰现象愈加显着。全年降水峰值出现在秋汛期内,且近50%的大范围极端降水事件都出现在秋汛期,其中由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秋汛期特大暴雨日占全年总数高达58%。秋汛期特大暴雨降水强度地理分布非常有规律性,整体呈一致的东多西少的态势。40年平均风场分析发现低空偏东强风带在南海北部的出现和逐候加强是秋汛期内最显着的环流特征,其形成的机制是秋季南北海陆热力差异增大导致海陆之间相对涡通量的增大,于南海中北部对流层低层诱导出强的辐合风速,形成带状偏东风急流。(2)从多个个例的合成场上发现,南亚高压、中纬西风槽、副热带高压和南海热带扰动的相互作用,是秋汛期特大暴雨形成的主要环流背景。暴雨发生期间,北半球亚洲区内ITCZ异常活跃,南海季风槽和印度季风槽南撤速度缓慢,比常年平均异常偏北偏强。南亚高压的位置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东偏南,东亚中纬槽,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也比常年明显偏强。造成暴雨增幅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支流,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和大陆冷高压东南侧的东北气流。(3)从不同强度个例的对比分析发现,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秋汛期特大暴雨个例天气系统配置均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正好位于南海北部上空,高层存在稳定的辐散区;对流层中、低层,热带扰动、中纬槽后冷高压和副高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南海北部地区南北向和东北-西南向梯度加大,海南岛上空锋区结构建立,涡旋增强和维持,同时诱发偏东低空急流。海南岛正处这支偏东低空急流的出口区左侧,风向风速辐合明显。强的秋汛期暴雨降水个例的急流核强度、长度、厚度,以及急流上方的风速梯度远大于弱个例。最强降水日中强个例的低空急流核正好位于海南岛东部近海上空,在水平方向上稳定少动,垂直方向和风速上则脉动剧烈,有利于强降水激发。弱个例的急流核在水平方向上东西振荡明显,在垂直高度和风速上变化很小,不利于强降水在固定区域的维持。(4)从个例的模拟分析中发现,湿中性层结、非绝热加热和水平运动导致的锋生以及不同高度的垂直风切变对深对流的形成、发展和维持至关重要。中性层结的形成是弱冷锋后的稳定层结区向热带扰动外围偏南风所带来暖湿气团的不稳定层结区过渡带来的垂直层结变化的结果。暴雨过程中非绝热加热项和水平运动项在局地锋生的过程中贡献最大。低层和中层风切变影响下的回波结构变化和移动方向、速度有助于解释回波“列车效应”的形成机制。通过对惯性重力内波方程组的线性和非线性求解,发现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秋汛期特大暴雨个例中中尺度涡旋生成和加强,与水平风切变、积云对流潜热释放、垂直风切变或低空急流以及冷空气有关。其中强盛的对流凝结潜热加热对热带中尺度涡旋垂直运动振幅的增强起主要作用,有利涡旋的发展和维持。(5)地形敏感试验结果表明,海南岛地形高度的变化对东部暴雨量级有显着影响。由于地形存在,迎风坡前强烈抬升的气流凝结形成降水导致大量凝结潜热释放,潜热释放又反馈增强对流区暖心结构,进而加强其垂直运动,对对流形成正反馈效应,这也是海南岛东部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罗亚丽,孙继松,李英,夏茹娣,杜宇,杨帅,张元春,陈静,代刊,沈学顺,陈昊明,周菲凡,刘屹岷,傅慎明,吴梦雯,肖天贵,陈杨瑞雪,黎慧琦,李明鑫[5](2020)在《中国暴雨的科学与预报:改革开放40年研究成果》文中指出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在暴雨科学与预报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其中,暴雨机理研究成果从重要天气系统、中国主要区域的暴雨、台风暴雨等3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而暴雨预报技术研发与应用则从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发展和暴雨预报客观方法两方面进行归纳。

赵小芳[6](2020)在《1993/94年前后南海夏季风从爆发到撤退的演变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近几十年来南海夏季风从爆发到撤退演变过程发生的变化及成因对提高南海季风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降水资料和OLR资料等分析了1993/94年前后南海夏季风从爆发、维持到撤退期间的演变特征及其与亚洲东部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南海季风爆发相对偏晚的1979–1993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强度偏强,使得华南前汛期开始时间晚,在季风维持期南海区域西南风存在两次跃升,多往西北太平洋输送暖湿气流,使得季风经向环流偏南,导致副高脊线偏南,水汽输送由于副高的阻挡而转向,大多数在长江中下游到日本南部辐合,因此雨带在长江中下游的维持时间长。季风撤退时间早,但撤退速度较慢,使得雨带的撤离速度慢,耗时长。(2)在1993/94年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爆发强度弱,在5月初便有西太平洋的对流西移进入南海,华南前汛期开始时间早。在季风维持期纬向风异常弱,多往华南输送更多的暖湿气流,因此季风经向环流偏北,有利于副高脊线位置偏北,水汽则多往华南地区输送,导致雨带在华南维持时间长。季风撤退时间晚,撤退速度快,使得中国东部降水整体快速撤退。(3)进一步分析成因表明,1993/94年以前,南海夏季有两次低频振荡,均由印度洋ISO向东传播而来,在6月初之前南海一直处于ISO负位相,抑制南海季风的爆发,随后赤道印度洋的ISO湿位相往东北方向传播进入南海,触发季风的爆发,湿位相的振幅偏大,因此季风爆发强度大,9月之后,南海ISO湿位相逐渐减弱,直到十月转变为干位相,导致季风撤退开始时间早,耗时长。而在1993/94年后,在5月初便有西太平洋的ISO向西北方向传播进入南海,促进了南海夏季风的提前爆发,10月之后,南海ISO由湿位相迅速转为干位相,导致季风撤退较快,撤退时间短。另外,通过对海温的合成,对1993/94年之前后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褚曲诚[7](2020)在《中国东部汛期降水的水汽来源变化及其气候动力学研究分析》文中指出基于中国气象局的台站观测资料以及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等机构的再分析资料,本文利用统计方法和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式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综合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华南、长江流域、华北)汛期降水的水汽来源,加深了对我国上空大气水循环特征的认识。此外,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水汽来源的季节内变化,并提出了暴雨“积成效应”这一概念用于探究汛期降水中存在的滞后影响。最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我国东部汛期降水的各个水汽源地的降水贡献量在1979-2017年期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式HYSPLIT的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来自海洋的水汽输送,贡献量超过75%。其中,影响四月份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源地与南海源地。印度夏季风影响下的西南水汽输送贡献量在五月份显着增强并超过东南水汽输送的贡献。在六月份,来自印度洋源地水汽的降水贡献量占华南总降水量的43.75%,成为影响华南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此外,在印度夏季风爆发前,太平洋、南海以及印度洋源地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水汽贡献出现显着的年代际减弱;在印度夏季风爆发后,印度洋源地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水汽贡献出现显着的年代际增强。(2)通过统计分析,从持续时间、控制面积和降水贡献率这三个方面建立了华南的暴雨“积成效应”这一概念。比较发现,华南地区暴雨“积成效应”对前汛期降水的多寡与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指示效果。华南前汛期暴雨“积成效应”强年相互间空间分布差异显着,根据降水中心位置差异进一步分为全区偏强型(中部型)与西部偏强型(西部型)两种主要类型。中部型强年对应强El Ni?o事件的衰减位相,以及印度洋全区一致海温模态的正位相,此时异常水汽主要来自热带西太平洋;西部型强年主要对应印度洋全区一致海温模态的负位相以及弱La Ni?a事件的衰减位相,此时热带南印度洋的异常水汽输送起主要作用。(3)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华南前汛期1979-2014年66次暴雨“积成效应”事件的水汽输送特征。其中,印度洋源地水汽输送(33%)对华南前汛期暴雨“积成效应”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太平洋源地的水汽输送(17%),南海源地的水汽输送(18%)以及华南的蒸发(25%)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九十年代末以来,东亚季风环流支配的来自太平洋源地的水汽输送在不断减少,与之对应的是印度洋水汽输送的增强。当印度洋的水汽输送显着偏多时,造成西部型暴雨“积成效应”事件;当太平洋的水汽输送显着偏多时,在菲律宾反气旋的作用下西太平洋上空的水汽经南海到达华南上空,造成中部型暴雨“积成效应”事件。(4)对于华南夏季降水的峰值时段,印度洋源地贡献的降水占到总降水量的52.4%。西南水汽输送对于华南夏季峰值期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关键蒸发贡献区位于阿拉伯海西部、印度南部以及孟加拉湾地区。对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峰值时段,印度洋源地贡献的降水占到总降水量的38.4%。西南水汽输送系统与东南水汽输送系统的共同作用对于长江中下游夏季峰值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影响峰值降水年际变化的关键蒸发贡献区位于阿拉伯海地区。对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峰值时段,东亚源地贡献的降水占总降水量的38.9%。华北夏季峰值期降水的年际变化同时受到三大水汽输送系统的影响,但西南水汽输送为其主要的水汽来源。其关键的蒸发贡献区位于华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5)印度洋源地与南海源地水汽对华南夏季降水的贡献分别占总降水量的43.73%与23.45%,是导致华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印度洋源地与本地蒸发的水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7.78%与23.97%,是导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东亚源地与本地蒸发,分别占总量的39.04%与22.04%。因此,导致华北夏季降水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素为陆地水汽贡献的变化。在El Ni?o事件中,西南水汽输送强度偏强、释放位置偏北,导致在长江中下游西部印度洋水汽的贡献量显着增多,而整个华南地区夏季降水则出现显着的减少。此外,当PDO位相在1999年前后由暖向冷转变后,太平洋源地对长江中下游西部夏季降水的贡献显着增加,印度洋源地的贡献则显着减少。

梁靖琳[8](2020)在《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异常对华南前汛期开汛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平流层环流对华南前汛期开汛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其影响机制,重点分析了对流层顶位涡异常对降水的影响。进一步诊断分析华南前汛期开汛过程中对流层顶对于垂直运动发生发展的作用,讨论了上对流层下平流层环流异常影响前汛期开汛降水的物理机制。最后对华南前汛期开汛前期的平流层环流的影响做统计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本文根据《华南汛期监测业务规定(试行)》确定的华南前汛期开始时间,利用观测站降水资料得到华南前汛期开始的气候平均日期,再利用CMAP降水资料验证了华南前汛期的降水特征,并对1979年-2017年前汛期开始前后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环流做了对比分析。华南前汛期开汛最早的可出现在3月3日(1983年),最晚的可出现在5月5日(2015年),平均开汛日期为4月6日。开汛时降水先出现在华南西北部,随后向东南部扩大。从对流层角度来看,通过对比华南前汛期开汛前后对流层低中高层大气环流形势发现,前汛期开始前后,华南地区对流层低层有来自西太副高北侧的暖湿气流输送,华南地区低层温度和湿度均有提高,同时,对流层中层有中纬度冷空气南下,冷暖气流交汇,华南地区对流活动逐渐增强,从而导致前汛期开汛。从平流层角度来看,前汛期开始前后,对流层顶有正温度异常向东传至华南地区,温度正异常的移入引起了华南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位涡的升高,使对流层顶高度下降,从而加强对流层正涡度异常,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发展,从而引起前汛期开汛。前汛期开汛前,华南地区对流层顶有温度正异常移入,从而引起对流层顶位涡异常增大,对流层中的也涡度异常增大。与此同时,对流层中下层大气静力稳定度减弱,有利于降水的产生,从而影响华南前汛期开汛。通过地转ω方程对华南前汛期开汛日期垂直速度的诊断分析,发现对垂直速度产生影响的项主要为基本温度的扰动气流经向输送项,以及扰动涡度纬向基本气流输送的垂直变化项。对流层中高层正涡度的纬向输送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而在对流层中低层,主要为暖平流向华南的输送影响了华南前汛期开汛期间的降水。华南前汛期开汛前红海地区发生的罗斯贝波破碎直接影响到了青藏高原上空的环流,并且将副热带平流层高位涡空气带入华南地区。由上文可知,高位涡空气进入华南使华南地区上对流层涡度的增加,进一步维持和增强了垂直运动,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向上发展。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位涡异常主要通过涡度变化影响垂直运动,从而有利于华南前汛期开汛过程的降水发展。华南前汛期开汛日期与3月绕极西风气流有显着的正相关,与巴伦支海上空平流层纬向风有最强相关。位势高度场则相反,极地平流层位势高度与前汛期开汛呈负相关。说明3月的绕极西风越强,极地位势高度场越高,华南前汛期开汛就越晚。总体而言,华南前汛期开汛时间与同期平流层极地涡旋的变化有关。通过选取1月南海副高脊线,3月北非副高脊线,3月华南地区1000 hPa纬向风等对流层环流因子,加上同期北极平流层极地涡旋,利用多元对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进行拟合,发现在未加入3月平流层极涡强度以前,只选用对流层大气环流因子得到的拟合曲线,与实际开始时间序列相关性为0.57,加入3月平流层极涡强度因子后相关性达到了0.59,拟合效果有一定的提升。

涂石飞,韩利国,徐峰,徐建军,植炫惠[9](2019)在《华南海雾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海雾的气候特征、生消机制、微物理化学特征、遥感监测和模式预报等方面,回顾近年来开展的华南地区海雾研究。结果表明:华南海雾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华南海雾的年际、年代际特征,华南不同地区的海雾微物理化学特征以及海面海雾与陆面海雾观测对比研究还不够,遥感监测及模式预报方面还有一定欠缺。为了对华南海雾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些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丁一汇[10](2019)在《中国暴雨理论的发展历程与重要进展》文中提出中国东部位于东亚季风区,随着东亚夏季风的爆发、盛行和向北推进,东亚夏季风主雨带明显自南向北移动,在中国东部地区依次形成华南前汛期雨期、江淮梅雨季和北方雨季。这三个雨季和地区也是暴雨多发期和地区。因而中国地区的暴雨既不同于印度季风区的热带类型暴雨,也不同于北美与欧洲地区中纬度型的暴雨,它是由热带季风气流与来自中高纬的冷空气强烈相互作用下发生的,不但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和范围广。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中国暴雨,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暴雨理论、暴雨分析和预报方面,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将对中国暴雨的理论与重要进展作一综述和评论,共包括四个方面:(1)中国暴雨的主要气候特点;(2)中国暴雨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3)中国暴雨发生机理研究的主要成果;(4)未来中国对流尺度暴雨理论研究的挑战。

二、PRELIMINARY ANALYSES OF THE ACTIVITIES OF SOUTH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 1998(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ELIMINARY ANALYSES OF THE ACTIVITIES OF SOUTH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 1998(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季风区暴雨预报的初始误差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南方季风区暴雨的机理研究
        1.2.2 基于数值模式的暴雨预报误差研究
        1.2.3 基于初始预报误差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及内容框架
第二章 资料、模式及方法简介
    2.1 资料
    2.2 模式及参数设置
        2.2.1 WRF模式
        2.2.2 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
    2.3 方法
        2.3.1 湿能量法识别敏感区
        2.3.2 相关分析及TS评分的计算
        2.3.3 水汽贡献率定义
第三章 一次粤西南暴雨过程的预报误差来源分析
    3.1 降水过程简介
    3.2 两类初始场的模拟结果对比
    3.3 预报误差来源分析
        3.3.1 初始差值场分析
        3.3.2 敏感区及敏感变量分析
    3.4 敏感性实验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20 年江淮季风区15 次暴雨过程的误差来源分析
    4.1 初始误差分析
    4.2 湿能量法识别误差敏感区
    4.3 敏感区内误差扰动因子的贡献分析
    4.4 上游水汽输送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13 年华南季风区暴雨过程误差敏感区的客观识别方法研究
    5.1 初始误差分析
        5.1.1 预报误差来源确定
        5.1.2 事件基于预报效果的分类
    5.2 敏感区识别
        5.2.1 湿能量人工识别法
        5.2.2 引导气流客观方法识别
        5.2.3 两种方法识别敏感区的对比
    5.3 敏感区准确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特色及创新点
    6.3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不同海温异常背景下华南前后汛期极端降水与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特征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华南夏季极端降水
        1.2.2 极端降水与大气湿静力能
        1.2.3 华南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因子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观测资料
        2.1.2 再分析资料
    2.2 方法
        2.2.1 极端降水阈值与极端降水事件的选取
        2.2.2 整层大气湿静力能的诊断方程
        2.2.3 整层水汽通量
        2.2.4 松野—吉尔模态
第三章 华南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3.1 时间分布特征
    3.2 空间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气尺度上华南夏季极端降水与大气湿静力能的联系
    4.1 天气尺度上极端降水与大气湿静力能的联系
    4.2 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前后大气湿静力能诊断
        4.2.1 垂直平流
        4.2.2 水平平流
    4.3 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前后环流演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年际尺度上华南夏季极端降水与大气湿静力能的联系
    5.1 年际尺度上华南极端降水总量与大气湿静力能
    5.2 影响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与大气湿静力能年际变化的原因
    5.3 影响华南后汛期极端降水与大气湿静力能年际变化的原因
    5.4 热带海温影响华南极端降水与大气湿静力能的物理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初夏西北太平洋副高东西变动对中国南部降水东西差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2 初夏副高东西变动与中国南部降水的关系
    2.1 初夏副高东西变动特征
    2.2 与中国南部降水异常分布的关系
3 初夏副高东西异常影响中国南部降水东西差异的可能原因
    3.1 副高东西变动与高低层大尺度环流变化的关系
    3.2 副高东西变动与亚洲夏季风活动和水汽输送的关系
4 初夏影响副高东西变动的前期海洋信号因子
5 结论和讨论

(4)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东亚低纬地区暴雨研究进展
        1.2.1 夏季风的撤退对东亚低纬地区暴雨的影响
        1.2.2 华南暖区暴雨
        1.2.3 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资料、方法和定义
        1.5.1 资料
        1.5.2 方法
        1.5.3 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的定义
第二章 海南岛秋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2.1 海南岛秋汛期降水总体特征
        2.1.1 概况
        2.1.2 海南岛降水与华南各区及周边邻近地区降水分布的差异
        2.1.3 海南岛秋汛期不同量级强降水的分布特征
        2.1.4 海南岛秋汛期不同类型强降水的分布特征
        2.1.5 海南岛秋汛期降水分布的地域特征
    2.2 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2.2.1 年代际分布
        2.2.2 月际分布特征
        2.2.3 特大暴雨日空间分布特征
        2.2.4 最大降水量极值空间分布特征
        2.2.5 秋汛期特大暴雨短、中、长过程的频数分布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
    3.1 海南岛秋汛期逐候环流特征
        3.1.1 对流层上层
        3.1.2 对流层中、低层
    3.2 秋汛期南海中北部偏东低空急流形成的机理
        3.2.1 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特征
        3.2.2 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形成的热力、动力学机制
        3.2.3 南海中北部低空急流对海南岛降水的影响
    3.3 典型秋汛期特大暴雨个例的天气学特征对比分析
        3.3.1 个例降水概况
        3.3.2 天气系统配置
        3.3.3 典型个例的环流异常特征
    3.4 不同强度秋汛期暴雨个例的对比分析
        3.4.1 不同强度秋汛期暴雨个例过程概况
        3.4.2 环流形势和动力特征对比分析
    3.5 1971-2010 年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个例合成场分析
        3.5.1 合成方法
        3.5.2 环流合成场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典型个例的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机制
    4.1 过程概况
        4.1.1 雨情
        4.1.2 环流系统配置
    4.2 暴雨过程中热带中尺度涡旋系统发生发展的热力、动力学分析
        4.2.1 热带中尺度涡旋的云图演变
        4.2.2 热带中尺度涡旋生成发展的热力、动力学分析
    4.3 深对流触发、发展、维持的机制
        4.3.1 最强降水日中尺度雨团与地面流场演变特征
        4.3.2 湿中性层结对深对流形成、维持的影响机制
        4.3.3 局地锋生过程及其对对流组织发展的影响
        4.3.4 垂直风切变对对流发展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形对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的影响
    5.1 地理分布特征
    5.2 个例挑选和模拟方案设计
        5.2.1 个例暴雨实况和环流形势
        5.2.2 模式和试验设计
        5.2.3 模拟结果检验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降水量的差异
        5.3.2 水平风场的差异
        5.3.3 大气垂直结构的差异
        5.3.4 地形变化对水平局地锋生的影响
        5.3.5 水汽输送和辐合强度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中国暴雨的科学与预报:改革开放40年研究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暴雨机理研究主要成果
    2.1 重要天气系统
        2.1.1 低空急流
        2.1.2 锋面
        2.1.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1.4 青藏高原天气系统
    2.2 中国几个主要区域的暴雨
        2.2.1 华南地区暴雨
        2.2.2 江淮地区暴雨
        2.2.3 华北地区暴雨
        2.2.4 东北地区暴雨
        2.2.5 西南地区暴雨
    2.3 热带气旋暴雨
3 暴雨预报技术研发成果
    3.1 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发展
    3.2 暴雨预报客观方法研发进展
4 结语

(6)1993/94年前后南海夏季风从爆发到撤退的演变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
        1.2.1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研究进展
        1.2.2 南海夏季风撤退的研究进展
        1.2.3 南海夏季风年代际转折的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说明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1993/94年前后季风爆发期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3.1 南海季风爆发时间的定义
    3.2 南海季风爆发时间的年代际转折
    3.3 1993/94 年前后南海夏季风爆发期特征差异
        3.3.1 季风爆发期间环流演变特征
        3.3.2 季风爆发强度特征
    3.4 南海季风爆发期与降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93/94年前后季风维持期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4.1 1993/94 年前后南海夏季风维持期低层风场演变差异
    4.2 1993/94 年前后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环流特征
    4.3 1993/94年前后南海夏季风维持期与降水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93/94年前后季风撤退期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5.1 南海季风撤退时间的定义
    5.2 1993/94年前后南海夏季风撤退期特征
        5.2.1 季风撤退期间环流演变特征
        5.2.2 季风撤退速度特征差异
    5.3 1993/94年前后南海夏季风撤退期与降水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93/94年前后南海夏季风从爆发到撤退演变的成因
    6.1 1993/94年前后季节内振荡对南海夏季风演变的影响
    6.2 1993/94年前后海温与南海夏季风演变的关系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中国东部汛期降水的水汽来源变化及其气候动力学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回顾
    1.2.1 东亚上空夏季水汽输送的基本特征
    1.2.2 中国东部汛期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
    1.2.3 中国东部汛期降水及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机理
    1.2.4 中国东部大气水循环变化的预估
1.3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华南前汛期降水水汽来源的季节内变化及其相关影响
2.1 引言
2.2 HYSPLIT模式概述
2.3 数据与方法
    2.3.1 数据来源
    2.3.2 实验设计
    2.3.3 面源贡献定量估计方法
    2.3.4 空间轨迹聚类分析法
2.4 华南前汛期降水水汽来源的季节内变化
2.5 华南前汛期降水水汽输送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积成效应”事件
3.1 引言
3.2 数据与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暴雨“积成效应”事件的定义
3.3 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积成效应”事件的时空特征
3.4 华南前汛期两种持续性暴雨“积成效应”事件的环流特征
3.5 华南前汛期两种持续性暴雨“积成效应”事件的形成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拉格朗日模式的华南前汛期暴雨“积成效应”事件水汽源地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与方法
4.3 华南前汛期暴雨“积成效应”事件的水汽来源
4.4 各水汽源地对华南前汛期暴雨“积成效应”事件的贡献比较
4.5 不同水汽源地影响下华南前汛期暴雨“积成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及其季节内、年际变化
5.1 引言
5.2 数据与方法
5.3 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
5.4 中国东部三大区域夏季降水水汽来源的季节内变化
5.5 中国东部三个夏季峰值降水期的关键水汽源地及其年际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水汽来源年代际变化及海气相互作用的可能影响
6.1 引言
6.2 数据与方法
6.3 水汽输送对中国东部三大区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6.4 各源地水汽输送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6.5 各源地水汽输送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
6.6 海气相互作用对各源地水汽输送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华南前汛期降水水汽来源的季节内变化及其相关影响
    7.1.2 华南前汛期暴雨“积成效应”事件的主要特征及水汽源地
    7.1.3 中国东部三大地区夏季降水水汽来源的变化(季节内、年际、年代际)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的可能影响
7.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已完成和发表论文 致谢

(8)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异常对华南前汛期开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平流层大气对对流层的影响
    1.2 平流层影响对流层天气的研究进展
    1.3 华南前汛期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观测资料介绍
    2.2 再分析资料介绍
    2.3 华南前汛期开汛判断方法
    2.4 合成分析
    2.5 相关分析
    2.6 回归分析
    2.7 准地转ω方程
    2.8 位涡方程
第三章 华南前汛期开汛的降水特征以及大气环流特征
    3.1 引言
    3.2 华南前汛期开汛前后的降水特征
    3.3 华南前汛期开汛前后对流层环流特征
    3.4 华南前汛期开汛前后平流层环流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流层大气对华南前汛期开汛的影响
    4.1 引言
    4.2 华南前汛期开汛前后的大气垂直结构特征
    4.3 前汛期开汛的垂直运动诊断分析
    4.4 平流层系统影响华南前汛期开汛的可能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流层预测因子对华南前汛期开汛的回归分析
    5.1 引言
    5.2 华南前汛期开汛前平流层大气环流特征统计
    5.3 影响华南前汛期的其它平流层因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华南海雾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华南海雾的气候学特征
    1.1 北部湾区域
    1.2 琼州海峡与广东沿海
    1.3 福建沿海与台湾海峡
2 华南海雾发生的天气形势及其生消机制
3 华南海雾的微物理化学特征
    3.1 华南海雾的微物理结构
    3.2 华南海雾雾水的化学特征
4 遥感监测在华南海雾中的应用
5 华南海雾的模式与预报
6 小结与展望

(10)中国暴雨理论的发展历程与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中国暴雨的主要气候特点
2 中国暴雨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3 中国暴雨机理研究的主要成果
    3.1 暖湿季风输送带及其对中国大暴雨的作用
    3.2 暴雨的多尺度相互作用与增幅机制
    3.3 湿斜压天气动力学和湿位涡不稳定性
    3.4 中国历史大暴雨研究及其灾害影响
    3.5 季节突变和中国的梅雨
    3.6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对城市暴雨的影响
    3.7 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可预报性与暴雨的外场试验
4 未来中国暴雨理论研究及其业务预报应用的挑战
    4.1 暴雨理论研究的两大目标
    4.2 暴雨业务预报分析能力有望提高

四、PRELIMINARY ANALYSES OF THE ACTIVITIES OF SOUTH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 1998(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季风区暴雨预报的初始误差敏感性分析[D]. 林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不同海温异常背景下华南前后汛期极端降水与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特征及机理研究[D]. 石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初夏西北太平洋副高东西变动对中国南部降水东西差异的影响[J]. 晏红明,肖子牛,薛建军. 地球物理学报, 2021(03)
  • [4]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 冯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5]中国暴雨的科学与预报:改革开放40年研究成果[J]. 罗亚丽,孙继松,李英,夏茹娣,杜宇,杨帅,张元春,陈静,代刊,沈学顺,陈昊明,周菲凡,刘屹岷,傅慎明,吴梦雯,肖天贵,陈杨瑞雪,黎慧琦,李明鑫. 气象学报, 2020(03)
  • [6]1993/94年前后南海夏季风从爆发到撤退的演变特征及成因[D]. 赵小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
  • [7]中国东部汛期降水的水汽来源变化及其气候动力学研究分析[D]. 褚曲诚. 兰州大学, 2020(12)
  • [8]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异常对华南前汛期开汛的影响[D]. 梁靖琳. 兰州大学, 2020(12)
  • [9]华南海雾研究进展[J]. 涂石飞,韩利国,徐峰,徐建军,植炫惠. 海洋气象学报, 2019(04)
  • [10]中国暴雨理论的发展历程与重要进展[J]. 丁一汇. 暴雨灾害, 2019(05)

标签:;  ;  ;  ;  ;  

1998年华南海夏季风活动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