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高陡构造区倾角测井构造解释模型及应用

山前高陡构造区倾角测井构造解释模型及应用

一、山前高陡构造区地层倾角测井构造解释模型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庚,陈竹新,王晓波[1](2021)在《川东明月峡双重楔形构造叠加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东隔挡式褶皱由一系列北东走向的线性褶皱带组成,为典型的高陡背斜构造带。该区油气勘探目的层主要集中在中浅层石炭系,而且钻井主要位于构造核部,钻井深度相对较浅,由于地震资料对构造陡翼地层的反射资料显示品质较差,从而对该构造认识出现了多种解释结果。笔者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依据钻井资料标定,对川东褶皱带典型构造明月峡背斜构造的二维地震剖面测网及两条宽线二维地震剖面重新进行详细构造分析及解释。解释结果表明,如果假定地层厚度不变,明月峡构造样式可以认为是两个楔形构造垂向上叠合而成,发育两期构造。据此本文提出了明月峡背斜双楔形构造发育几何学模式图,分析了两期楔形构造垂向上叠加模式。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地表变形是深部逆冲作用的结果,推测早期中浅层构造变形时间为中白垩世,晚期深层构造为晚新生代时期,而且晚期构造改造了早期构造。构造解释结果给出,剖面几何形态为浅层发育向东的反冲断层扩展褶皱,中深层分别以三叠系膏岩和志留系泥页岩为顶、底滑脱面的楔形构造,深层构造分别以志留系泥页岩和震旦系泥页岩为顶、底滑脱面的楔形构造。构造几何分析指出,深层楔形构造形成时间晚于中深层楔形构造,并改造了早期中深层楔形构造,从而出现了构造高点的向西偏移的现象。在平面分布上,明月峡背斜浅层高陡构造背斜东翼宽度从北向南逐渐变窄,深层楔形体楔形角度逐渐变大,构造缩短量相应增加。

师敏强[2](2020)在《丁山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甜点”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已有钻探及研究证实川东南五峰-龙马溪组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研究区周缘的焦石坝页岩产能区已初具规模,丁山地区实施的多口勘探井也在该区五峰-龙马溪组见到了良好的气测异常显示,部分页岩气井经压裂改造后,获工业气流,整体上显示丁山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大,资源丰度高。但因研究区勘探程度低,地质情况复杂,目的层非均质性强,目标区地质认识和模型存在多解性。为了早日实现该目标区的页岩气商业突破,寻找地质和工程双“甜点”、优选新的勘探井位,需要对已有钻井和地震资料重新进行联合研究。在分析区内和邻区页岩气井资料基础上,总结了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明确了五峰组和龙一段Ⅰ亚段为页岩气优质页岩段。丁山地区优质页岩段TOC高、含气性好,大部分地区厚度大于30米,是页岩气有利层系;通过本区的精细构造解释及周边区块构造模式研究,进一步厘清了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并深化了对四川盆地东南缘构造特征的认识;分析构造对丁山地区保存条件的影响;在单井储层特征分析和岩石物理分析基础上,通过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完成了优质页岩厚度、TOC、含气性和脆性地层压力等预测,明确了优质页岩的展布规律;在分析单井裂缝发育规律基础上,通过叠后地震属性分析和叠前分方位角属性研究,详细分析了不同尺度裂缝的发育规律及其对水平井压裂和页岩气产量的影响。最后优选出“双甜点区”,位于工区中部,面积约127平方公里。

刘芷含[3](2020)在《复兴地区三叠系礁滩储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海相地层中发现的油气储量不足已发现油气储量的10%。从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世界上的大型油气田在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油气探明储量约占整个探明储量的60%左右,而目前,我国在海相碳酸岩地层中的油气探明储量仅仅占总探明储量的5%,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海相碳酸岩层系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还很大。本次项目研究的区域复兴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东褶皱带,复兴地区三叠系礁滩储层是继普光、元坝、龙岗、毛坝气田等大型礁滩气田后又一新的勘探区域,如何利用储层预测技术精确预测三叠系礁滩储层甜点,确定优质储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是该区三叠系飞仙关组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本文通过收集整理类似地区、类似储层的文献资料,以及本区的前期研究成果,通过对其它地区礁滩储层预测的分析总结,明确本区影响储层预测精度的关键问题,厘定思路,制定对策,在区域沉积背景指导下,从已钻井出发,开展地震模型正演工作,建立了滩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同时通过储层标定,明确了滩体和储层的发育位置,剖面上应用外形的地震反射、内部的结构反射特征及地震属性识别生屑滩展布;平面上应用地震切片、相干、方差体、频谱成像、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刻画滩体平面形态特征;开展储层特征分析,确定储层的敏感性参数,寻求适应的储层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地震反演攻关,精细预测储层的厚度及孔隙度,明确储层的展布特征。此课题以复兴地区三叠系礁滩储层为例,研究本区飞仙关组的储层特征。针对此类小型礁滩储层,确定其储层的分布特征及预测方法,为小型礁滩的地震解释和储层预测提供重要意义与理论价值,同时还能指导类似地区勘探部署研究。

赵安坤[4](2019)在《雪峰山西侧构造复杂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区定量优选方法》文中认为本文以雪峰山西侧复杂构造区为研究区域,以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搜集、露头剖面测制与采样、构造路线地质调查、钻井岩心观察与采样、构造与水文点调查等野外工作,以及岩矿鉴定、地化、物性测试等室内测试分析等室内研究,开展复杂构造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地质特征分析,揭示四川盆地及周缘雪峰山西侧构造复杂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的关键主控因素;运用多种数学方法计算参数权重,建立多参数加权叠加公式进而定量预测优选页岩气有利区,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有利区优选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研究区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以加里东期及燕山期构造运动影响为甚,使得区内构造背景复杂。研究区内构造形迹的展布以北东向为主、次为近南北向,另发育有少量北西向构造,反映不同构造期次形成的构造相互叠加、限制和改造。区内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体系划分为前滨、近滨、远滨、浅水陆棚、深水陆棚五个沉积亚相,其中深水陆棚相富有机质泥岩发育广泛,岩性为黑色薄层碳质硅质泥岩夹毫米级斑脱岩,黄铁矿结核发育。其页岩具高有机碳和高演化程度;脆性矿物含量高,以生物成因硅为主,笔石化石丰富,富有机质段以发育WF2-LM4笔石带为主;物性较差,裂缝较发育,为页岩气勘探的主要层段。针对页岩储层特征对含气性影响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四川盆地及周缘雪峰山西侧的页岩气储层参数(沉积相、厚度、TOC、Ro、孔隙度、渗透率、脆性矿物含量、含气量)、保存参数(埋深、露头距离、断裂分布、构造形态等)和压力系数参数等平面分布特征、量化各关键参数平面分布。其中,沉积相受构造影响,宜宾-重庆一线为深水陆棚相,向古陆边缘过渡为浅水陆棚和滨岸相沉积;埋深盆内较大,超过4000m,雪峰山西侧受后期构造影响,埋深总体小于3500m;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在深水陆棚相区总体超过30m,最厚超过60m;TOC分布与深水陆棚相及厚度分布总体一致,最大值超过6%,位于宜宾-重庆一线,雪峰山西侧呈现自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Ro受历史埋深影响,盆内演化程度最高,盆外相对适中,研究区呈现自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孔隙度与脆性矿物含量由东向西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根据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结合四川盆地及周缘地质特点,以地质参数特征为指导,选取三种数学算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客观数理统计参数权重,未涉及地质含义)、神经网络(计算机模拟类人思考识别影响因子权重并赋值)及多层次模糊识别(基于地质人员主观经验认识对参数赋值计算权重)等数学方法对页岩气有利区进行定量优选。结合四川盆地页岩气有利区实际勘探图对比分析,对三种数学模型效果进行评价。其预测结果与实际勘探总体相符,显示三种算法均预测四川盆地盆内有利区为主,主要集中在川南及川东位置,指出川东高陡构造带等可能存在的新的页岩气有利区。对比实际勘探图,BP神经网络相对吻合程度更高,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多层次模糊识别方法存在一定适用范围。运用本次研究确定的页岩气有利区定量预测优选方法,对雪峰山西侧的构造复杂区页岩气有利区域进行了预测优选。结果表明,该方法量化计算的有利区位置与传统的页岩气有利区优选方法吻合性好,且其表现形式较现有方法更清晰、直观。同时,该方法计算获得的多个有利区之间可进行直观对比排序,单个有利区内可迅速判断最有利的程度分布。

张红波[5](2019)在《川中地区南充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文中提出南充构造位于川中低缓褶皱区,处于川中隆起的大斜坡位置。一直以来,前人们对川中地区南充构造的研究大多为须家河组或侏罗系油气储藏评价研究,缺少对南充构造的构造地质研究,也较少通过二维地震剖面及剖面反演恢复对南充构造深部结构特征及构造运动学特征、构造动力学特征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主要以二维地震测线剖面以及研究区相关钻井资料作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识别解释地震剖面地震反射层、识别分析研究区不整合面特征以及平衡剖面演化,以此来对南充构造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以及南充构造形成成型的动力来源加以研究分析,最后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行验证。研究取得了符合实际区域地质演化背景及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的认识。主要取得认识如下:(1)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区域不整合面发育情况的研究分析,再结合南充构造研究区相关地震测线剖面不整合面的识别解释,将南充构造研究区沉积盖层划分为四个构造地层层序:震旦系构造层、寒武系-志留系的下古生界构造层、二叠系-中三叠统构造层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构造层。(2)南充构造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南充构造处于川中隆起的斜坡位置,地腹震旦系埋深往北西及北东方向,埋深均加大。研究区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志留系及上奥陶统剥蚀严重,部分区域中下奥陶统与上覆下二叠统角度不整合接触。研究区深部构造层及下部构造层地层沉积较稳定,地层厚度变化不大。中部构造层以嘉陵江五段地层为界,嘉陵江五段及雷口坡组在南充构造核部加厚明显,嘉陵江五段以下的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厚度变化不大,受构造变形影响较小。上部构造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中下侏罗统沉积厚度稳定,发生等厚变形,总体上,南充构造属于滑脱褶皱。南充构造南东段在地表出现分叉现象,更多考虑是地形剥蚀的原因,而非构造运动引起的。(3)南充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根据经过南充构造的四条测线01、02、03、04的平衡剖面缩短量结果分析,以嘉五段为主滑脱面,南充构造北西段滑脱面之上地层平均缩短量为144.27m,中段滑脱面之上地层平均缩短量333.22m,南东段滑脱面之上的地层平均缩短量27.51m。总的来说,南充构造北西段及中段受到构造应力影响较大,地腹褶皱形态发育,南东段受到构造应力影响小,地腹褶皱形态不太发育。(4)南充构造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南充构造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之后在喜马拉雅期构造最终定型。通过设计实施构造物理模拟验证实验,根据物理模拟实验过程观察及实验模型切片结果的研究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南充构造在隆升应力作用下形成成型的可能性。

周国强[6](2019)在《基于成像射线追踪的变速成图方法研究及软件研发》文中认为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地震速度是地下地层介质的重要地球物理参数之一,也是地震勘探的核心问题,只有求取准确的地震速度,才能准确的获得地震反射界面的地层深度及地层倾角等信息,以及根据地层的层速度研究地层岩性及空隙流体的性质。最常用的地层层速度求取方法是利用地震处理中的叠加(偏移)速度,由Dix公式来求取地层层速度,它是建立在速度场横向不变的均匀介质的假设基础上,但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地质情况越来越复杂,这种速度求取方法的前提条件已经不满足,特别是在油气勘探新区地表条件复杂、地下介质各向异性强、速度纵横向变化大、地下构造多为大倾角逆冲断层控制的高陡构造区域,Dix公式计算的层速度误差更大,导致构造图误差较大。因此准确求取地层层速度、建立高精度速度场和变速成图是地球物理勘探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变速成图技术是指应用地层层速度建立空间速度场,再使用图偏移的方法对时间构造图进行时深转换,获得深度构造图。它是研究低幅度构造和高陡复杂构造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在建立速度深度模型的过程中,射线偏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把时间域层位转换成深度域层位,在提出波动方程偏移之前,地球物理工作者们就已经可以用射线偏移进行地层的层位归位,即把叠加剖面的时间反射层位归位到偏移剖面的时间层位。现在已用该概念来建立深度域层位,利用成像射线把时间偏移剖面上层位通过层速度转化为深度域层位,并根据几何扩散因子对速度场进行校正,得到较为准确的深度速度模型,从而得到目的层的构造图。主要解决高陡地区构造偏移不准确的问题。本文采用了成像射线追踪的思想,设计了模型层析法的变速流程。模型层析法是利用射线传播理论,以地震波作自激自收为切入点,在建立时间域T0层位模型及层速度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对层位界面X、Y方向求导,得出折射点的出射角和反射点偏离入射点的空间偏移量,从而求取各层的层速度和确定反射界面的准确位置;其层速度计算摈弃了Dix公式,解决了倾斜地层和速度倒转等问题。利用模型层析法求取层速度,在计算出层速度和反射界面的同时,也计算出了反射点偏离入射点的水平距离,也就是空间偏移量。从而可以由深度反射界面和时间模型求出反射层之上的平均速度,即在已知第n-1层的层速度和反射界面时,通过迭代求取第n层的层速度和确定第n个反射界面位置,最终建立工区的空间平均速度场。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创立并一直从事双狐系列软件的研发工作,本文结合双狐变速构造成图系统,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Visual C++开发工具,结合可视化的界面设计及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进行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开发完成了成像射线追踪变速构造成图的软件模块。该模块采用流程式的应用模式,使用户可以快速上手进行变速成图工作,在软件测试及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根据用户使用情况进行了改进升级,满足了目前用户的实际需求。在西部,多为山前逆冲地层,地层倾斜度高,速度横向变化比较大,甚至还有速度倒转的现象,为了验证本文的软件成果,最后将方法应用于西部某工区。通过对比发现,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误差逐层传递的问题,解决了高陡地层的构造高点偏移归位不准的问题,提高了构造图的横向及纵向精度,在实践的应用过程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得到的构造形态与后期新钻井证实的情况基本一致,钻井深度误差更小,为后期的油气勘探起到了极积的推动作用。

范增辉[7](2019)在《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条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截至2018年底,威远地区页岩气日产量达到510万立方米,年产量达到18.25亿方。页岩气已成为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开展页岩气富集条件和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威远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历程较短,生产效果较不理想,其研究思路及技术往往参照常规油气勘探,页岩气具有赋存条件特殊、优质页岩展布变化快、储渗空间、保存条件和富集系统复杂等特点,研究难度更大;缺乏系统性的针对威远地区页岩气藏地震地质相结合的勘探理论及有效的研究技术。本论文以威远地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埋深小于4000m的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岩石矿物学、非常规地质学、测井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地震、钻井、实验测试等资料,对研究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页岩的岩相岩性展布特征、地层划分、优质页岩特征及分布规律、裂缝发育带、地应力场分布、储层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地质成果,充分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对各项地质参数进行平面及空间预测,总结出研究区页岩气富集条件及规律。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和认识:(1)按照新的地层分层标准,建立了研究区龙马溪组地层划分方案。根据岩性及其组合特征、测井曲线特征,结合已钻井地层特征进行综合对比,认为以观音桥段含生屑泥质灰岩顶界作为龙马溪组底界,并将硅质页岩划归奥陶系,测井曲线上以自然伽玛升高、电阻率降低、声波时差升高半幅度点对应的界限划分为龙马溪组底界相对合理。龙马溪组页岩的岩性、电性、古生物差异明显,内部可划分为龙一段和龙二段。地层分布相对稳定,远离剥蚀区,地层厚度和埋深均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增加。(2)研究区龙马溪组矿物组成主要以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白云石、黄铁矿、磷灰石为主,石英平均含量45.5%,碳酸盐岩矿物平均含量为16.7%、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为28.4%,龙一段脆性矿物含量较高;粘土矿物中伊利石占平均含量53%,绿泥石平均含量19.1%,不含或含少量高岭石;岩石力学参数(杨氏模量、泊松比)及脆性指数均指示龙一段具有较好的脆性及可压裂性,有利于压裂改造。(3)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具有低孔-特低渗的特点,孔渗相关性不强,属于裂缝-孔隙型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以粘土矿物层间孔、有机质孔和构造裂缝为主;龙一段平均孔隙度为3-6%,平均渗透率为273n D,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龙一段含气性总体为2.0-3.5m3/t,具有由北东向南西增大的趋势。通过物性、岩心及部分扫描电镜资料分析,龙一段物性条件、含气性较上部龙二段好。(4)完善了页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技术。基于地震资料叠前反演预测优质页岩厚度,厚度在20-70m之间;在研究区建立叠前弹性参数与脆性指数拟合关系式,预测出优质页岩脆性指数平面以及剖面分布特征;利用地质、测井、钻井资料,地震弹性参数反演得到的拉梅常数和剪切模量等参数,构建地质模型、力学模型以及计算数学模型,开展应力场模拟分析,研究地层厚度、断层、地应力场等因素与裂缝发育的关系,基于应力场数值模拟技术,对地震资料三维工区进行应力场预测,明确裂缝发育的方向和规模,地应力方向变化较大,水平向最大与最小应力差异不明显,利于体积压裂储层改造。(5)研究区龙马溪组TOC含量较高,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组分以腐泥组与沥青组为主,其中腐泥组含量为72-90%,沥青组含量为10-22%,不含壳质组和极少量镜质组及惰质组。研究区龙马溪组镜质体反射率约为1.64-2.15%,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以过成熟为主,纵向变化表现出从顶至底逐渐增加的特点,平面上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增加。根据单井分析、地质类比,在研究区找出TOC与纵横波比的关系式,创新形成了基于多项式拟合TOC与地震参数的关系式,通过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TOC分布,TOC在2-4.1%之间。通过叠前弹性多参数预测三维区的脆性指数在30-60之间。(6)通过叠后相干、曲率属性,利用叠前AVAZ、FVAZ技术对裂缝发育带进行预测,并对裂缝发育带进行可靠性分析,进一步明确裂缝发育分布规律,解决了单一手段预测裂缝的局限性,提高了裂缝综合预测的精度。从页岩气顶底板条件、自封闭性、渗流方向性、构造运动对页岩气的影响,对保存条件进行评价,预测了压力系数分布规律。研究区龙马溪组地层超压利于页岩气保存,出露区、浅埋藏区、强改造程度区很难形成异常高压;压力系数≥1.2为页岩气富集有利区。(7)研究区页岩气富集受沉积环境、岩相岩性、构造运动及保存条件的综合影响,同时受孔缝组合、压力系数、脆性指数、可压性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以地质认识为基础,通过地球物理手段综合预测来定量确定各项参数的具体分布特征,特别是优质页岩厚度、有机碳含量和脆性指数等参数,结合应力场分布、保存条件,与邻区页岩气富集条件进行对比,提出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TOC≥2%、含气孔隙度≥3%、优质页岩厚度≥40m、含气量≥2m3/t、脆性指数≥40、压力系数≥1.2、位于平缓构造区、三级断层(断距≤100m)及以下的区域是页岩气富集的必要条件。根据对研究区页岩地质特征、考虑优质页岩厚度、TOC分布、脆性指数、压力系数及保存条件等综合因素考虑,对研究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有利区进行预测,存在两个有利区域,Ⅰ类有利区和Ⅱ类较有利区。

应家梅[8](2019)在《龙门山前大邑三维构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邑构造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构造位置上属于龙门山南段山前隐伏构造带。研究区构造现象丰富,地层变形复杂,油气资源丰富,是龙门山前缘褶皱带内油气勘探的重点局部构造。前人研究多注重于对大邑构造储层裂缝识别、裂缝类型、裂缝发育特征以及天然气成藏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对其构造演化分析的较少,且多为二维地震资料。本文以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对大邑地区的构造几何样式进行分析,结合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运用平衡地质剖面技术对典型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运动学正演模拟,再现了大邑背斜的运动过程。结合三维地震数据,运用构造建模软件进行三维构造几何建模,展示大邑地区地层和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并进行三维构造分析。大邑背斜须家河组四段(T3x4)和白田坝组(J1b)两套地层厚度存在顶部薄、两翼厚的特征,深部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地层中存在地层穿时现象。通过对典型地震反射剖面的构造几何分析和构造恢复,发现大邑背斜深部发育一隐伏转折断层,深部隐伏断层的活动使得大邑背斜发育了生长地层。在构造恢复的基础上,进行了构造演化分析和运动学正演模拟,认为大邑地区自印支期以来主要经历了三次构造活动:印支晚期的低角度逆冲推覆过程,构造活动发生在须家河组四段(T3x4)中上部沉积期间,断层上盘三叠系发生变形;喜山期Ⅰ幕,隐伏断层再次活动,造成侏罗系与下伏三叠系的变形差异;喜山期Ⅱ幕,龙门山构造带区域应力场向前传递,大邑地区形成高角度逆冲断层,断层沿深部滑脱层在大邑处向上逆冲直至地表,早期隐伏断层被错断,伴随次级断层、反冲断层产生。研究区主断层均发育断坡-断坡的构造几何样式,背斜两翼发育高陡的反冲断层,反冲断层向下止于T2l底。南段-中段,背斜前翼发育NE走向的反冲断层,后翼发育NNE走向的反冲断层,两组反冲断层之间的距离随着背斜形态的加宽而增大;北段,前、后翼反冲断层逐渐消失,后翼向斜处形成新的反冲断层。三维空间上,背斜两翼被高陡反冲断层截断,两组不同走向的反冲断裂呈共轭的断裂体系分布。大邑背斜在T3x4时期已经形成,燕山期-喜山期,大邑背斜在印支晚期背斜基础上,继承性地持续其褶皱过程。

黄芸,梁舒艺,高新峰,高明,伏小鹏[9](2018)在《前陆冲断带下盘的掩伏构造假象分析与校正——以准噶尔盆地东部“火北掩伏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造山带和盆地之间的前陆冲断带及其下盘掩伏带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有关其时间域构造假象及时间域剖面复杂构造的研究多集中在高速盐丘、海底峡谷等特殊地貌或地层厚度剧变对下伏构造层成像"上拉、下拽"形成的构造假象方面,而对于火山岩体厚度变化及尖灭对下盘构造成像的影响以及"假断裂、假构造"判识方法的研究则较少。为此,以准噶尔盆地东北部火烧山油田以北石炭系克拉美丽前陆冲断带下盘的掩伏背斜带(以下简称火北掩伏带)为例,通过对火北2井钻探前后验证过程的描述,基于对正演模型、叠前深度偏移剖面及倾角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探究了该冲断带下盘时间域"假背斜、假断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1)地层速度的横向变化可导致速度异常区下伏地层构造形态畸变,出现假构造和构造高点偏离的现象;(2)火北掩伏构造和火14井北断裂是因逆冲断层上盘石炭系火山岩高速层存在且横向厚度突变导致的构造假象;(3)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解决时间域剖面上构造假象难题的最佳手段,在不具备进行叠前深度偏移条件时可通过建立正确的三维速度场、变速时深转换来实现成图。结论认为:(1)通过建立复杂构造区的典型构造样式及地震构造解释模型,运用模型正演,结合地层倾角测井等成果,可以识别逆掩推覆断裂复杂构造带的真假;(2)探讨火山岩发育的逆掩推覆断裂带的地震解释技术,对于指导研究区勘探目标优选具有实践意义,对类似地区的地震资料解释也具有借鉴作用。

王伟[10](2018)在《克深构造致密砂岩地应力校正电阻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克深构造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处于异常高压和强地应力状态,地应力对地层电阻率影响显着,常给人以高阻油气层的假象。利用常规储层流体性质判别方法无法正确评价此类储层,地应力如何影响地层电阻率,其成因与机理仍不甚清楚。另外,如何利用地应力数据校正地层电阻率,目前缺少可供借鉴的方法。本文通过模拟地层条件下应力-电阻率实验,理论推导应力-电阻率关系,分析实际地层条件下地应力与电阻率关系,搞清了地应力影响地层电阻率的成因与机理。在准确计算地应力的基础上,建立了克深地区地应力校正电阻率模型,分层逐点校正深探测电阻率曲线,为准确识别储层含流体性质提供准确的电性参数。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通过分析高温高压下地应力-电阻率的实验数据,得到电阻率、电阻率增大系数随水平应力差、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为分析地应力影响电阻率的机理和建立地应力校正电阻率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理论依据。(2)基于储层岩石力学,推导出孔隙度和m指数随应力增大而变化的理论关系,即地应力增大,孔隙度减小和孔隙结构指数增大。结合阿尔奇公式可知,其地层电阻率增大。即从岩石力学理论推导印证了“地应力的增大会导致地层电阻率增大”的结论和实际情况。(3)从地层条件下地层孔隙压力、纵向有效应力、水平应力差、水平主应力方向、侧压系数与电阻率的关系,应力增量与电阻率增量的关系,水平应力差与水平、垂直电阻率的关系,全面分析研究地层电阻率随地应力的变化规律。其中,水平应力差、有效应力和侧压系数是主要的影响因素。(4)通过电阻率随应力的增大呈e指数形式增大的实验研究,电阻率随地应力增大的理论研究,以及在实际地层中电阻率随着水平应力差、有效应力、侧压系数的增大也成e指数形式增大这三方面的研究,搞清了地应力增大导致地层电阻率的影响机理,当应力增加时,岩石的颗粒间接触紧密,岩石孔隙和喉道半径减小,离子流动受阻,导电能力减弱,导致电阻率增大。(5)从地应力影响电阻率的不同因素和机理出发,提出并建立了 4种地应力校正电阻率的模型,综合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推崇基于应力电阻率增大系数的地应力分段校正电阻率模型作为克深地区地应力影响电阻率的校正模型,并绘制了相应的校正图版。(6)基于FORWARD平台研制了地应力影响电阻率的校正处理软件LogEscRt,在使用该软件处理测井资料时,首先要准确计算地层的岩性和物性参数、三向地应力、水平应力差和纵向有效应力,然后分区块优选参数,使用基于电阻增大系数的分段地应力校正电阻率模型对工区疑难井进行电阻率的校正,利用校正后的深探测电阻率计算含气饱和度,与试油结果对比,解释符合率有明显提高。通过上述研究,搞清了地应力影响地层电阻率的形成机制,明确了地应力与地层电阻率的定量关系(地应力的电性效应),建立了合理完善的地应力影响电阻率的校正模型和图版,最终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工区储层特征的地应力校正电阻率影响的测井处理技术,为准确识别储层含流体性质和储层参数精细建模等提供了可靠的电性数据,提高了低孔低渗储层孔渗饱参数评价的精度和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二、山前高陡构造区地层倾角测井构造解释模型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前高陡构造区地层倾角测井构造解释模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川东明月峡双重楔形构造叠加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明月峡楔形构造解释
    2.1 楔形构造定义
    2.2 明月峡构造解释
3 明月峡构造解释模式——双楔形构造
4 讨论
5 结论

(2)丁山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甜点”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 勘探现状
        1.1.2 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类似研究经验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震资料预处理及构造解释
    2.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及预处理
        2.2.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2.2.2 CRP道集优化处理
        2.2.3 CMP道集优化处理
    2.2 构造解释与特征分析
        2.2.1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2.2.2 构造特征分析
第三章 储层综合研究
    3.1 控藏因素剖析
        3.1.1 岩性与厚度
        3.1.2 总有机碳含量
        3.1.3 物性
        3.1.4 脆性
    3.2 岩石物理与敏感参数分析
        3.2.1 优质岩相
        3.2.2 总有机碳含量
        3.2.3 总含气量
        3.2.4 脆性
    3.3 地震反演
        3.3.1 反演方法选取
        3.3.2 关键环节质控
    3.4 储层预测
        3.4.1 优质页岩预测
        3.4.2 总有机碳含量预测
        3.4.3 含气性预测
        3.4.4 岩石脆性预测
第四章 裂缝特征分析与预测
    4.1 单井裂缝分析
        4.1.1 岩心、扫描电镜资料分析
        4.1.2 成像数据分析
    4.2 裂缝分类及地震预测
        4.2.1 裂缝分类特征
        4.2.2 叠后地震属性优选
        4.2.3 波动方程地震正演模拟
        4.2.4 大尺度裂缝预测
    4.3 叠前各向异性小尺度裂缝预测
第五章 地层压力预测与应力场分析
    5.1 地层压力预测
        5.1.1 地层流体压力
        5.1.2 井上压力预测
        5.1.3 三维地层压力预测
    5.2 应力场分析
    5.3 三维应力预测
第六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甜点预测
    6.1 页岩储层评价标准
    6.2 页岩储层评价方法
    6.3 储层评价结果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复兴地区三叠系礁滩储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勘探概况及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勘探概况
    2.2 构造特征
    2.3 储层特征
第3章 储层预测方法及基础
    3.1 预测方法及技术路线
    3.2 测井储层解释评价
    3.3 沉积相特征
第4章 礁滩储层地震预测
    4.1 层位标定及地震相分析
    4.2 岩石物理及地震模型研究
    4.3 地震属性预测地震参数
    4.4 圈闭描述
第5章 结论
    5.1 应用效果
    5.2 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雪峰山西侧构造复杂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区定量优选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页岩气有利区优选与甜点预测研究现状
        1.3.2 数学定量分析方法应用进展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1.1 四川盆地地层概述
        2.1.2 研究区地层分布
    2.2 区域构造
        2.2.1 四川盆地构造变形特征
        2.2.2 研究区构造特征
    2.3 沉积构造演化
第3章 页岩气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性与生物特征
        3.1.1 储层岩性
        3.1.2 储层笔石带分布
    3.2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1 薄片特征
        3.2.2 矿物组分特征
    3.3 储层物性特征
        3.3.1 孔隙类型
        3.3.2 孔隙度特征
        3.3.3 渗透率特征
        3.3.4 比表面积特征
    3.4 储层地化特征
        3.4.1 元素特征
        3.4.2 有机地化特征
    3.5 储层含气性与露头距离的关系
    3.6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页岩气富集关键因素量化分析
    4.1 页岩分布特征
        4.1.1 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相分布
        4.1.2 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与埋深分布
    4.2 有机地化
        4.2.1 TOC分布
        4.2.2 Ro分布
    4.3 物性特征
    4.4 脆性矿物及裂缝
        4.4.1 脆性矿物含量平面分布
        4.4.2 裂缝发育特征分析
    4.5 保存条件
        4.5.1 断裂展布分析
        4.5.2 地层倾角分析
        4.5.3 不整合面分析
        4.5.4 岩溶作用分析
        4.5.5 保存条件综合分析
    4.6 含气量
    4.7 压力系数
    4.8 典型页岩气藏解剖
        4.8.1 彭水页岩气藏
        4.8.2 正安页岩气藏
    4.9 富集规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页岩气有利区优选方法研究
    5.1 页岩气有利区优选方法与数学算法选取
        5.1.1 页岩气有利区优选方法
        5.1.2 有利区优选中数学算法比较与选取
    5.2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
        5.2.1 基本方法
        5.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应用
        5.2.3 页岩气有利区量化优选
    5.3 多层次模糊识别方法分析
        5.3.1 基本原理
        5.3.2 多层次模糊识别模型
        5.3.3 页岩气有利区参数优选
    5.4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分析
        5.4.1 基本原理
        5.4.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5.4.3 页岩气有利区参数优选
    本章小结
第6章 页岩气有利区预测方法应用
    6.1 页岩气有利区定量优选方法
        6.1.1 地质参数平面图数据化
        6.1.2 地质参数平面图数据标准化
        6.1.3 地质参数平面图量化叠加
        6.1.4 页岩气有利区优选评价
    6.2 多种数学方法有利区预测与勘探实践对比
    6.3 雪峰西侧页岩气有利区预测应用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5)川中地区南充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南充构造研究现状
        1.2.2 大巴山构造带研究现状
        1.2.3 构造物理模拟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球物理场及基底结构特征
        2.2.1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2.2.2 航磁极异常特征
        2.2.3 深部速度结构特征
        2.2.4 基底结构特征
    2.3 研究区地层概况
    2.4 研究区构造地层层序划分
        2.4.1 震旦系构造层
        2.4.2 下古生界构造层
        2.4.3 二叠系-中三叠统构造层
        2.4.4 上三叠统-侏罗系构造层
    2.5 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第3章 构造几何学特征
    3.1 浅表构造特征
    3.2 深部结构特点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造运动学特征
    4.1 地震剖面特征
    4.2 运动学特征
        4.2.1 平衡剖面技术
        4.2.2 缩短量问题
        4.2.3 剖面演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构造动力学特征
    5.1 动力学特征
    5.2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验证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相似性准则
        5.2.3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装置
        5.2.4 实验材料选取
        5.2.5 实验模型设计
        5.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基于成像射线追踪的变速成图方法研究及软件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成像射线追踪
        1.4.2 速度的时深转换
        1.4.3 方法与模块的编程实现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成果
第2章 速度和偏移的基本原理
    2.1 速度的定义
        2.1.1 层速度
        2.1.2 叠加速度
        2.1.3 平均速度
        2.1.4 均方根速度
        2.1.5 几种速度的关系及换算
    2.2 影响地层层速度的变化的主要因素
    2.3 地震层速度求取方法
        2.3.1 Dix转换
        2.3.2 叠加速度反演
        2.3.3 一致性反演
        2.3.4 相干反演
    2.4 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
    2.5 射线偏移原理
    2.6 成像射线的理解
第3章 变速成图方法
    3.1 平均速度法
    3.2 层位控制法
    3.3 模型层析法
    3.4 量版法
第4章 变速成图步骤及实现
    4.1 模型层析法构建初始模型
    4.2 利用成像射线追踪求取层速度
        4.2.1 假设条件
        4.2.2 模型构建
        4.2.3 射线与界面交点的计算
        4.2.4 三维情况下地震波的折射
        4.2.5 成像射线追踪计算步骤
    4.3 变速成图
第5章 软件研发与成果分析
    5.1 软件研发
        5.1.1 底层架构
        5.1.2 主要模块
        5.1.3 程序流程图
        5.1.4 变速成图流程类实现
    5.2 程序界面及操作介绍
        5.2.1 程序主界面介绍
        5.2.2 加载数据
        5.2.3 选择方法
        5.2.4 执行流程
        5.2.5 观看结果
    5.3 软件应用效果
        5.3.1 实例简介及变速结果展示
        5.3.2 与传统变速方法对比
        5.3.3 结果分析说明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页岩气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
        1.2.2 页岩岩相研究现状
        1.2.3 构造特征对页岩气影响研究现状
        1.2.4 页岩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1.2.5 页岩储层评价与预测
        1.2.6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获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特征
        2.2.2 龙马溪组地层划分对比
        2.2.3 重要层界面划分对比
    2.3 构造特征
第3章 页岩地质特征
    3.1 岩矿组成特征
    3.2 有机地化特征
        3.2.1 有机质类型
        3.2.2 有机质丰度
        3.2.3 有机质成熟度
    3.3 孔隙裂缝特征
        3.3.1 有机孔隙
        3.3.2 基质无机孔隙
        3.3.3 裂缝特征
    3.4 储层物性特征
    3.5 含气性特征
第4章 页岩储层关键参数地震预测
    4.1 优质页岩地震测井响应特征
        4.1.1 优质页岩测井响应特征
        4.1.2 优质页岩地震响应特征
    4.2 优质页岩厚度预测
        4.2.1 优质页岩敏感参数分析
        4.2.2 叠后速度反演
        4.2.3 叠前弹性参数反演
        4.2.4 优质页岩展布
    4.3 优质页岩地震TOC预测
        4.3.1 地质分析
        4.3.2 地震预测
    4.4 优质页岩脆性预测
        4.4.1 叠前弹性参数预测页岩脆性指数
        4.4.2 优质页岩脆性指数平面分布
    4.5 应力场预测
        4.5.1 应力场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4.5.2 应力场与气藏关系分析
        4.5.3 应力场预测及效果分析
    4.6 裂缝发育带预测
        4.6.1 叠后裂缝预测
        4.6.2 叠前裂缝预测
        4.6.3 裂缝预测可靠性分析
第5章 保存条件探讨
    5.1 顶底板条件与页岩气保存
    5.2 页岩具有自封闭性
    5.3 页岩气渗流具有方向性
    5.4 构造运动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5.5 保存条件讨论
    5.6 页岩气“甜点”预测
第6章 页岩气富集条件及规律
    6.1 海侵体系域沉积龙马溪组下部黑色页岩是页岩气富集的物质前提
    6.2 孔隙-层理缝-微裂缝较发育及良好配置是页岩气富集的储层基础
    6.3 构造斜坡转换带弱改造环境和多元汇聚是页岩气富集的保存条件
    6.4 燕山期抬升异常高压形成和含气性保持是页岩气富集的关键保障
    6.5 页岩气富集有利区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龙门山前大邑三维构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层相关褶皱研究现状
        1.2.2 平衡剖面恢复研究现状
        1.2.3 三维构造建模和恢复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龙门山前区域构造演化
        2.3.2 区域断裂特征
第3章 研究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
    3.1 大邑工区南段构造几何分析
    3.2 大邑工区中段构造几何分析
    3.3 大邑工区北段构造几何分析
    3.4 研究区运动学分析及构造演化分析
第4章 构造精细解释
    4.1 大邑工区南段构造精细解释
    4.2 大邑工区中段构造精细解释
    4.3 大邑工区北段构造精细解释
第5章 大邑地区三维构造建模
    5.1 大邑地区三维构造模型
    5.2 大邑地区三维构造分析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前陆冲断带下盘的掩伏构造假象分析与校正——以准噶尔盆地东部“火北掩伏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火北掩伏带断裂假象分析
3 火北掩伏带背斜假象校正
    3.1 正演模型
    3.2 地层倾角测井
    3.3 深度域剖面
4 结论

(10)克深构造致密砂岩地应力校正电阻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地应力影响地层电阻率的成因与机理研究
        1.2.2 地应力与电阻率的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工区地质、测井和地应力概况
    2.1 克深地区地质概况
    2.2 克深地区测井概况
    2.3 克深地区地应力概况
第3章 地应力影响电阻率的成因与机理分析
    3.1 地应力的测井计算方法研究
        3.1.1 地层孔隙压力测井计算方法
        3.1.2 高陡构造最大、最小水平地应力的测井计算方法
    3.2 地应力影响电阻率的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3.2.1 实验方法原理
        3.2.2 实验结果分析
        3.2.3 实验总结
    3.3 地应力与电阻率的理论关系研究
        3.3.1 岩石孔隙度与三应力理论关系研究
        3.3.2 孔隙结构指数与应力理论关系研究
    3.4 实际地层条件下地应力与电阻率关系研究
        3.4.1 地层孔隙压力与电阻率的关系研究
        3.4.2 纵向有效应力与电阻率的关系研究
        3.4.3 水平主应力差与电阻率的关系研究
        3.4.4 水平地应力方向与电阻率的关系研究
        3.4.5 侧压系数与电阻率的关系研究
        3.4.6 地应力增量与电阻率增量的关系研究
        3.4.7 地应力与水平电阻率、垂直电阻率的关系研究
    3.5 地应力影响电阻率成因与机理分析小结
第4章 地应力校正电阻率模型的建立
    4.1 基于水平应力差的地应力校正电阻率模型
    4.2 基于侧压系数的地应力校正电阻率模型
    4.3 基于阿尔奇公式的地应力校正电阻率模型
    4.4 三种地应力校正电阻率模型对比分析
    4.5 基于应力-电阻率增大系数的地应力分段校正电阻率模型
        4.5.1 不同应力段地应力对电阻率影响分析
        4.5.2 影响地层电阻率的主控因素分析
    4.6 地应力校正电阻率图版的绘制
第5章 地应力校正电阻率软件研制及应用效果分析
    5.1 LogEscRT软件设计思想
    5.2 LogEscRt软件模块功能及使用说明
        5.2.1 SWPU-NCRA-TLM常规处理模块
        5.2.2 SWPU-SITU9-TLM地应力计算模块
        5.2.3 SWPU-RTSC-TLM电阻率校正模块
        5.2.4 LogReport地应力校正电阻率测井数据报告模块
    5.3 应用实例与效果分析
        5.3.1 克深2井区应用实例分析
        5.3.2 克深5井区应用实例分析
        5.3.3 克深8井区应用实例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山前高陡构造区地层倾角测井构造解释模型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川东明月峡双重楔形构造叠加模式[J]. 杨庚,陈竹新,王晓波. 地质论评, 2021(04)
  • [2]丁山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甜点”预测研究[D]. 师敏强.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3]复兴地区三叠系礁滩储层预测研究[D]. 刘芷含. 长江大学, 2020(02)
  • [4]雪峰山西侧构造复杂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区定量优选方法[D]. 赵安坤.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4)
  • [5]川中地区南充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D]. 张红波.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基于成像射线追踪的变速成图方法研究及软件研发[D]. 周国强.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条件研究[D]. 范增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8]龙门山前大邑三维构造分析[D]. 应家梅.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前陆冲断带下盘的掩伏构造假象分析与校正——以准噶尔盆地东部“火北掩伏带”为例[J]. 黄芸,梁舒艺,高新峰,高明,伏小鹏. 天然气工业, 2018(08)
  • [10]克深构造致密砂岩地应力校正电阻率方法研究[D]. 王伟.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山前高陡构造区倾角测井构造解释模型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