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战略:江阴大桥发展轴的形成及其对苏中的影响

长江战略:江阴大桥发展轴的形成及其对苏中的影响

一、长江战略:江阴大桥发展轴的形成及其对苏中中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玮辰,曹有挥,吴威,郭嘉颖[1](2019)在《长江下游地区过江通道发展利用与“时空压缩”的演变特征》文中提出长期以来过江通道供需矛盾突出,高效利用现有通道并合理规划建设新通道设施、吸引两岸要素无障碍流动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率先实现跨江发展、推进次区域合作的基本物质保障。基于此分析2000年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公路过江通道建设对南北岸间交通的"时空压缩"效应,尝试探讨高等级公路网体系中过江通道通行利用空间特征。研究时段内过江通道建设实现由点到面扩张,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跨江条件改善压缩区位差异对发展造成的不公平,跨江时间成本逐渐转变为自岸向两侧的由高到低梯度推移。沿岸地区就近选择过江通道,中远岸市县由高等级公路网引至特定通道方向,完整的过江通道是包含跨江桥隧和后方高等级连接公路的交通走廊。各通道因其在路网体系中的定位不同,通行利用存在差异,区域空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有限性要求建立"干线公路-跨江桥隧"多对多选择,提升既有通道通行能力并将连接道路建设向新通道方向倾斜,以分流通行压力并缩小区域内跨江成本差距。

王涛[2](2016)在《过江通道建设形式对快速城镇化地区发展影响分析——以常州新北过江通道为例》文中提出在国家建设长江黄金经济带和快速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跨江联动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必然结果。跨江联动发展对过江通道的建设形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反之,过江通道的建设形式也对区域协调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以常州新北区过江通道建设为例,分别从辐射带动、服务范围和用地开发等方面,对不同过江通道建设形式下的交通功能和用地用能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分析,指出快速路形式过江通道对于跨江联动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对该类型的通道建设投融资政策给出了建议。论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区域过江通道建设形式选择提供了一定依据。

柯文前,陆玉麒,陈伟,丁毅辉,杨青[3](2016)在《高速交通网络时空结构的阶段性演进及理论模型——以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速交通网络作为地区社会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塑造的显着力量,具有关键指征作用。在江苏省内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2004年1月-2012年12月连续时空尺度上的三维动态OD数据支撑下,引入非负张量分解的时空分析方法,对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阶段性演进特征和时空结构分析基础上,尝试提炼其理论模型。结论如下:1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时间结构具有明显的三阶段特征,分别为2004年1月-2005年4月、2005年5月-2008年6月和2008年7月-2012年12月,对应的空间结构由倒"T"字型向倒"下"字型,再向倒"不"字型演变。2阶段性演进是整体演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尺度上表现为趋势的分段而在小尺度上则为波动结构变化,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现正处于网络提升充实阶段。3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归纳演绎了一个由路网离散分布—局部网络建构—区域初步连通—区域发育成网—网络提升充实—网络一体化的6阶段理论模型。

柯文前[4](2015)在《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时空特征与城市空间关联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问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强度在时空维度上持续的进行着动态演化,对其进行特征解析与结构模式挖掘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依赖江苏省高速公路连续观测的海量交通流数据,综合利用数理统计、计量建模、GIS空间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多种方法,在对交通网络要素与网络结构复杂性特征解析基础上,引入多维时空分析的张量分解方法挖掘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时空耦合结构,基于流动韵律进行空间演进机理分析与城市关联模式提炼,论文尝试为城市相互作用的时空网络分析提供新的理论工具与可行路径。江苏高速收费站近年来呈现数量不断增加的趋势,“短距离”上的空间聚集是江苏高速收费站节点分布的基本特征。拓扑结构上,江苏高速公路网络规模提升明显,但网络的发育水平仍较低,发展潜力较大等特点。叠加流量的江苏高速公路收费站节点具有明显“少数节点集中多数流量,多数节点承担少数流量”的偏斜分布特征。空间格局上则表现出典型“南高北低”的分异特征,空间联系的主导方向为东南-西北向,随时间演进这一时空特征保持相对稳定。以收费站为节点,流量为边权的交通流网络整体结构呈现为小世界网络且日趋复杂,整体网络的顶层结构已有发育,但层次结构仍处于分化中的特征。总体而言,从高速公路设施网络与交通流网络的节点要素和网络特性揭示出高速公路网络具有显着的复杂性特征,且随时间演进日益复杂。江苏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时空结构特征,大致呈现为倒“不”字型的网络结构,在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上具有显着的时空耦合特性。具体为,提取得到的基本不变特征、渐变特征和突变特征三种时间模式有各自对应的空间模式,即时间的基本不变特征突出了江阴大桥的主通道作用,且过江阴大桥沿京沪线的联系网络是倒“不”字型的纵轴之一;渐变特征凸显了沪宁线在苏南地区城市空间联系的重要作用,且沿沪宁线的联系网络是倒“不”字型的横轴;突变特征体现的分别是以“常熟-南通”和“扬州-镇江”为最高联系层级建构的网络,且过润扬大桥沿扬溧线与过苏通大桥沿沈海线的联系网络是倒“不”字型的另两纵轴。江苏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时空结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演进特征,可用于长尺度理论模型的提炼。从时间上可划分为200401-200504、200505-200806和200807-201212的三个阶段,对应整体网络的空间结构则大致呈现出由倒“T”字型向倒“下”字型,再向倒“不”字型演变。随新增过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时空结构上表现出时间模态的增加与变动以及空间结构的演变等特征,昭示不同区位上过江通道的定位与功能差异是要素流动空间分异及网络时空结构塑造的重要影响因素。高速交通网络阶段性演进是整体网络时空结构演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尺度上表现为趋势的分段而在小尺度上表现为波动结构变化。在总结与归纳高速交通网络受过江大桥建设、地区发展需求、区域发展政策、行政原则、投融资结构等主要驱动因素前提下,基于江苏的研究实践,给出了一个包含路网零散分布、局部网络建构、区域初步成网、网络发育延伸、网络提升充实和网络一体化的6阶段演化过程理论模型。城市空间关联是城市节点的流入量、流出量以及城市间通行时间(距离)共同作用的结果,江苏省以高速公路网络为载体的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关联模型符合基于幂函数的牛顿型模型。关联模型的空间阻尼系数值在四个时间节点的值均小于1,数值范围在0.472~0.672之间波动,且有三个时点的值为0.645、0.672和0.649,总体表现出(时间)距离对城市关联约束作用有限,以高速公路进行城市关联对(时间)距离的敏感度一般。这一空间阻尼系数相对城市内部尺度出租车(公路)交通流、全国尺度铁路交通流较低,与全国尺度的航空网络交通流接近。江苏省域范围内提炼的城市关联模式包含苏北关联系统、跨江关联系统和苏南关联系统,且这一模式与《江苏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和《江苏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的全省城镇空间结构存在耦合与差异。其中,苏南关联系统内部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联系趋势,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城市表现出显着的中心性功能;跨江关联系统以长江两侧形成的多个“双核心结构”为主,主要用于连接苏南系统与苏北系统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通道效应”;苏北关联系统组团内部和组团之间的联系在三个系统中最弱,淮安成为连接苏北系统内部不同组团间的重要节点。提炼的关联模式昭示以“多板块协同发展”的思路布局与规划江苏省域范围内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应是优先考虑的方案;在与两个时期规划的全省城镇空间结构对比后,建议在原有规划基础上,修正与补充串联“无锡-江阴-淮安-徐州”的轴线为“徐锡城镇发展轴”,形成“一带三轴,三圈一极”的“井”字型城镇空间结构;并且不同方案之间的耦合性可为江苏未来区内和区外联系更紧密情况下的城镇空间布局提供思路上的启迪。

薛华培,崔洁[5](2013)在《城镇空间结构重组与联合发展策略——以江苏沿江地区过江通道建设为背景》文中指出江苏沿江地区以过江通道为联系纽带的新城市组团与功能地域空间的逐步形成,不仅沟通了长江两岸城市的联系和苏南向苏北辐射的通道,而且加快了沿江地区城镇空间的拓展和集聚,促进了长江两岸城镇轴的融合,使原有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跨江组合的城市组团开始形成。对这些城市组团的合作发展策略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以充分利用过江通道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在实现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和优化的同时,积极引导两岸城市的联合发展,以推动江苏全省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刘宇峰[6](2009)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野下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研究 ——以江阴—靖江为个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区经济使长三角区域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产业同构、政府间恶性竞争、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不善等局面,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本文认为,造成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难以快速推进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行政区划本身,而在于地方政府间科学的合作机制缺失。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迫切需要构建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本研究的意义:一是回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管理研究的客观需求,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公共管理理论关于地方政府间关系范畴的研究。二是对长三角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将会对我国其他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案例“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作为江苏省沿江联动开发的“试验园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代表性,通过研究可以借鉴“江阴-靖江模式”成功的经验,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的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对于研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野下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第二部分主要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理论审视,以地方利益为切入点,运用博弈论分析地方政府间关系。第三部分回顾了长三角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在长三角地方政府间密切联系的现实基础上,选取“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作为个案,以地方利益为切入点,运用博弈论来分析两个跨行政区的县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进一步论证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野下,地方政府间的联动与合作能够促进参与方的共赢,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第五部分政策建议,结合案例中的地方政府间合作模式,提出地方政府间关系治理的路径选择是构建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引入复合行政理论,从实践操作层面提出解决跨行政区域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新思路。

顾朝林,于涛方,张敏,张成,张晓明,陈璐,汪淳[7](2009)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规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而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地方化则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首要地区,也面临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限制。顺应这些趋势和态势,未来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布局应"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城市区"。首先,顺应全球化要求和特征建设上海全球城市,推进上海城市经济和社会转型,并将其全球城市功能空间进一步扩展到宁波、苏州和南通地域。其次,顺应区域化趋势,推进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建设。使之形成网络状空间结构并建设和完善与之配套的支撑体系。第三,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组建甬台温走廊城市和苏锡常网络城市,推进区域整合和都市区互动。为此需配套如下巨型工程项目:①快速交流系统,如航空港、高速交通体系和城市轨道交通;②交通—物流系统,如巨型深水港、集装箱喂给港和快速疏港交通体系;③区域交通网络,如跨海通道、跨江通道和城际轨道交通体系;④信息工程项目,如信息港、信息网、金融服务网和技术支撑网;⑤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如太湖整治、沿江水系整治和生态工程;⑥能源保障。

明立波,汪成刚[8](2009)在《交通影响下的江苏沿江地区空间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交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认为交通"廊道"、"可达性"等效应推动了区域城镇发展轴带以及中心城市的形成,并对城市势力范围进行重新划分,进而促进区域空间重构.对江苏省沿江地区交通未来发展情况做了简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交通发展背景下的沿江地区空间重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徐扬[9](2009)在《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泰州市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现阶段区域经济竞争的实质是区域产业竞争。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区域条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并取得最佳综合效益的过程。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区域比较优势的综合体现,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更是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先进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有效战略。如何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囚地制宜地制定产业集群战略,选用恰当的发展模式,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关键问题。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经济次发达地区——泰州市为例,旨在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探寻推动泰州经济持续快速平衡发展的科学的思路、模式与具体措施,以期丰富与深化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内容,为泰州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在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深入实地调研获取资料的基础上,文章以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地理学、战略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定量与定性、实证与规范、实地调研、比较等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首先详细分析了泰州市经济发展现状,接着建立计量模型对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佐证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泰州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其次,在分析泰州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机遇与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模式。最后,对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进行空间规划布局,探寻产业集群的具体发展方向,提出了保障产业集群战略实施的机制。文章主要对以下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1)系统阐述了产业集群理论的科学内涵。首先研究了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分类和形成机理,其次论述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并将产业集群理论与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进行比较,论证了新时期区域发展应用产业集群理论的科学性。(2)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泰州市经济发展的自然、人文背景,接着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济地域空间格局三个方面详细分析泰州经济发展现状,剖析泰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对泰州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进行耦合分析,在研究了泰州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泰州2000-2007的数据资料,建立计量模型对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确认产业集群发展对泰州经济的推动作用,并总结了泰州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的问题。(3)结合经济全球化与现代适应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江苏省沿江开发、国际金融危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泰州经济发展的机遇与优势,根据区域发展产业集群理论,提出泰州优势产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的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与产业导向、空间导向、技术导向、组织导向、全球生产—销售网络等五个战略模式。对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进行空间规划布局,并详细阐明了其各自的发展方向。

刘航[10](2008)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以苏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进程空前加快。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东南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地区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近年,国内外关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发展问题研究已成为热点:1990年江苏省“十五”计划将人类强烈干扰引起环境质量退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列入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2001年4月,我国就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人类活动、经济过程、资源与环境质量演变及可持续发展召开了特别会议,重点讨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环境质量演变及持续发展问题。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比其它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所显现的社会资源矛盾更为突出,对其发展问题进行适时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具备一些代表性的特点,如经济发展迅猛、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居民消费和购买能力增强。已有特别多的城里人热衷于在闲暇假期感受天然泥土的气息,体验悠闲的农庄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旅游满足了人们精神及物质的享受,和游客前来观、尝、娱、劳、购的要求,现已逐渐成为当前一大旅游热点。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为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如稳定的资金来源、完备的基础设置和充足的劳动力,均能促进农业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对农业旅游提出新的要求,做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旅游区的规划,是今后相关领域规划、建设的战略重点。国内外已有大批学者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旅游的生态建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农业旅游业的经济与生态地位等概念,但对农业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二者的互动战略方面则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发挥经济发展地区自身优势,改善该类地区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本研究以时代为背景,以苏南地区为具体实例,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与研究。本研究在定义的过程中注重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将江苏省的苏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区域单元进行剖析。二是注重对经济与农业旅游二者的互动关系研究。改革开发以来,江苏省经济保持了全国领先的增长速度,成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区域,而苏南地区以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其饺氖谐⊥纭⒈憬莸慕煌ㄌ跫吞厥獾某窍缃峁咕龆似渑┮德糜蔚目沙中⒄箍占洹S氪送?与诸多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一样,苏南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以资源高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高密度的人口状况给社会就业、自然资源等带来巨大压力。因此,苏南地区具备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典型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农业旅游与经济二者的互动方面,特别在农业旅游产业定位、市场定位等方面,作者进行了理论的探讨,进一步引入SWOT分析方法,并以旅游区域地理学、旅游环境资源学、经济学理论、区域整体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实例分析,提出苏南农业旅游存在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对策,倡导中国农业旅游走向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长江战略:江阴大桥发展轴的形成及其对苏中中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战略:江阴大桥发展轴的形成及其对苏中中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下游地区过江通道发展利用与“时空压缩”的演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可达性研究模型
    2.2 路径分析
    2.3 数据来源
3 市县跨江时间成本分析
    3.1 跨江时间成本的剖面分析
        3.1.1 跨江时间成本的剖面差异
        3.1.2 时间成本压缩的剖面差异
    3.2“时空压缩”的空间特征
        3.2.1 跨江时间成本的空间特征
        3.2.2 时间成本压缩的空间特征
4 过江通道利用分析
    4.1 通行利用差异
    4.2 通道腹地的差异
    4.3 通道特征解析
5 结论

(3)高速交通网络时空结构的阶段性演进及理论模型——以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2.1 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与交通流数据预处理
    2.2 高维时空分析的非负张量分解方法
3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阶段性演进的时空特征与组成结构
    3.1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阶段性演进的时空特征
        3.1.1阶段性演进的时间特征
        3.1.2阶段性演进的空间特征
    3.2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阶段性演进的组成结构
4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演化阶段与理论模型
    4.1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演化阶段
    4.2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理论模型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4)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时空特征与城市空间关联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速公路网络是城市关联的重要媒介
        1.1.2 交通流网络的动态性是交通流特征与机理研究的关键之一
        1.1.3 高速收费站数据为交通流时空特征解析提供了关键支撑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基础数据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基础数据来源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
        2.1.2 交通网络的流动特征与空间规律
        2.1.3 交通网络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2.1.4 交通网络的空间结构模式
        2.1.5 交通网络的区域效应研究
        2.1.6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几何图论
        2.2.2 张量代数理论
        2.2.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4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3 研究框架
        2.3.1 研究内容
        2.3.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高速公路收费站的节点分布特征及实体路网拓扑
    3.1 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数理统计特征
        3.1.1 省辖市层面的数理特征
        3.1.2 县市层面的数理特征
    3.2 高速公路收费站的节点分布格局
        3.2.1 收费站空间分布的集中度与离散度
        3.2.2 收费站空间分布的位移与方向
    3.3 高速公路实体路网的拓扑特性
        3.3.1 实体路网拓扑构建与度量指标
        3.3.2 实体路网的拓扑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收费站节点流量的时空特征
    4.1 高速公路收费站节点流量的数理统计特征
        4.1.1 收费站节点流量的总体分布特征
        4.1.2 收费站节点流量的频率分布特征
        4.1.3 收费站节点流量的箱图分布特征
    4.2 高速公路收费站节点流量的空间格局演化
        4.2.1 收费站节点流量空间格局探析的研究方法
        4.2.2 收费站节点流量的密度分布特征
        4.2.3 收费站节点流量的空间聚集性特征
    4.3 高速公路收费站节点流量的方向变异特征
        4.3.1 收费站节点流量的空间位移与方向
        4.3.2 收费站节点流量的空间变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复杂性特征
    5.1 网络模型与数据处理
        5.1.1 网络模型与评价指标
        5.1.2 数据处理与网络建立
    5.2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基本统计特征
        5.2.1 网络节点度与度分布
        5.2.2 网络的可达性特征
        5.2.3 网络的集聚性特征
        5.2.4 网络的节点介数与介数分布
        5.2.5 网络的点权与点权分布
    5.3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关联性质
        5.3.1 度度相关性
        5.3.2 度权相关性
        5.3.3 簇度相关性
        5.3.4 度与介数相关性
        5.3.5 度与可达性相关性
        5.3.6 介数与流量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时空结构解析
    6.1 高速公路交通流数据预处理与研究方法
        6.1.1 数据预处理
        6.1.2 研究方法
        6.1.3 研究区域大桥建设概况
    6.2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整体时空结构
        6.2.1 非负张量分解方法的适用性检验
        6.2.2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时间结构
        6.2.3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空间结构
    6.3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阶段性演进特征
        6.3.1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阶段性演进的时间特征
        6.3.2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阶段性演进的空间特征
        6.3.3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阶段性演进的组成结构
    6.4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演化的驱动力与理论模型
        6.4.1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时空结构的驱动因素
        6.4.2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演化的阶段划分
        6.4.3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演化的理论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高速公路交通流的中心城市及关联组团
    7.1 集成城市节点度和交通流量的中心城市识别
        7.1.1 城市节点度的时空特征
        7.1.2 城市节点交通流量的时空特征
        7.1.3 不同等级中心城市的识别
    7.2 基于高速交通流的城市集聚场与扩散场分析
        7.2.1 集聚场与扩散场识别的研究方法
        7.2.2 不同时点的城市集聚场与扩散场
    7.3 不同时点的城市关联组团确定
        7.3.1 城市关联组团的基本原则界定
        7.3.2 不同时点的城市关联组团与空间格局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演进机理与城市关联模式
    8.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8.1.1 数据处理
        8.1.2 研究方法
    8.2 全距离与不同距离别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时空特征
        8.2.1 全距离与不同距离别的统计分布特征
        8.2.2 全距离与不同距离别的空间演化特征
    8.3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空间机理与关联模式
        8.3.1 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空间演进机理
        8.3.2 基于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城市关联模式
        8.3.3 多板块的江苏城镇布局对江苏城镇体系规划的启示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城镇空间结构重组与联合发展策略——以江苏沿江地区过江通道建设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苏境内的长江过江通道建设
二、过江通道对江苏经济发展和城镇体系结构的影响
    (一) 过江通道贯通了江苏南北交流与辐射的通道
    (二) 过江通道促进了长江两岸城镇轴的融合
三、基于过江通道的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及其发展策略
    (一) 润扬大桥与镇扬城市组团
    (二) 泰州大桥与常泰扬城市组团
    (三) 江阴大桥与澄张靖城市组团
    (四) 苏通大桥与苏锡通城市组团
四、结语

(6)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野下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研究 ——以江阴—靖江为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和阐述
        1.2.1 长江三角洲
        1.2.2 区域经济一体化
        1.2.3 地方政府间关系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现状
        1.3.2 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基本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2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审视
    2.1 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的空间布局
        2.1.1 长三角城市基本情况介绍
        2.1.2 长三角地方政府间关系静态格局
    2.2 行政区经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2.2.1 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间不良竞争
        2.2.2 长三角区域合作制度不完善
        2.2.3 长三角区域产业同构现象明显
    2.3 长三角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博弈分析——以地方利益为切入点
        2.3.1 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者
        2.3.2 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
3 长三角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的发展与解析
    3.1 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发展历程
    3.2 长三角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制度困境
        3.2.1 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缺乏,未能有效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3.2.2 地方政府间合作共识已有,但缺乏统一规划
        3.2.3 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制度化程度较低,缺乏合作的制度框架
        3.2.4 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组织形式松散,缺乏制度化和功能化的组织机构
        3.2.5 区域合作的主体和内容单一性现象明显
4 从一个个案说起——江阴-靖江政府间合作模式解读
    4.1 江阴和靖江市情介绍
    4.2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概况
    4.3 江阴-靖江政府间合作模式分析
        4.3.1 江阴-靖江两市政府合作的缘起
        4.3.2 江阴-靖江政府间合作的博弈分析
        4.3.3 江阴-靖江政府间关系的互动分析
        4.3.4 江阴-靖江政府间合作发展历程
        4.3.5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经济区位图和园区定位图
        4.3.6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管理架构图
        4.3.7 江阴-靖江政府间复合行政关系图
    4.4 江阴-靖江政府间合作的特点分析
        4.4.1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是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创新之举
        4.4.2 江阴-靖江政府间合作关系的构建是利益协商的过程
        4.4.3 江阴-靖江政府间合作关系构建中的桥梁效应
        4.4.4 政府和企业在政府间合作关系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4.5 本案例对长三角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治理的启示
5 长三角地方政府间关系治理的路径选择:构建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
    5.1 构建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宗旨和原则
        5.1.1 构建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宗旨
        5.1.2 构建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原则
    5.2 构建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
        5.2.1 建立长三角区域内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
        5.2.2 建立平等互信的交流和对话机制
        5.2.3 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机制
        5.2.4 构建长三角地方政府间合作的良好制度环境
        5.2.5 建立地方政府间利益调节机制
        5.2.6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适应一体化发展的政府职能体系
        5.2.7 复合行政体制: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实现的新构想
        5.2.8 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组织载体:跨行政区域合作开发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框架
    1.1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1.2 全球化的新空间结构
        1.2.1 全球城市
        1.2.2 全球城市区
        1.2.3 巨型城市区
2 背景分析
    2.1 空间过程
    2.2 发展条件
    2.3 基本问题
    2.4 发展容量
3 空间规划
    3.1 建设上海全球城市
        3.1.1 产业结构重构
        3.1.2 社会结构转型
        3.1.3 空间结构重组
        3.1.4 城市功能提升
    3.2 组建苏锡常网络城市
        3.2.1 城市功能专门化
        3.2.2 知识经济镶嵌体
        3.2.3 新城市增长潜力区
    3.3 发展甬台温走廊城市
        3.3.1 甬台温走廊营造
        3.3.2 甬台温走廊城市
    3.4 协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4.1 地域空间结构协调
        3.4.2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协调
        3.4.3 城市职能类型结构调整
        3.4.4 区域协作与新地域分工
    3.5 布局全球战略地点
        3.5.1 全球城市战略区定位
        3.5.2 全球城市战略区布局
    3.6 营造全球性巨型城市区
        3.6.1 空间组织
        3.6.2 功能组织
4 支撑体系
    4.1 快速交流系统
        4.1.1 航空运输系统
        4.1.2 高速交通体系
    4.2 交通—物流系统4.2,1国际航运中心
        4.2.2 自由贸易港
        4.2.3 集装箱喂给港
        4.2.4 快速疏港交通体系
    4.3 区域交通网络
        4.3.1 跨海通道
        4.3.2 跨江通道
    4.4 信息化工程
    4.5 生态环境保护
    4.6 能源保障

(8)交通影响下的江苏沿江地区空间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空间重构的交通作用机制
    1.1 交通的“廊道”与“可达性”效应
    1.2 快速交通的“区位袭夺”与“功能极化”效应
    1.3 主要交通因子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1.4 交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
2 江苏沿江地区交通发展简述
    2.1 过江交通设施建设
    2.2 公路与铁路建设
3 交通影响下的沿江地区空间重构
    3.1 沿江地区空间结构发展过程
    3.2 沿江地区总体空间格局演化趋势
        3.2.1 都市圈
        3.2.2 城市发展轴带
        3.2.3 城市组团
    3.3 城镇网络化程度提高
    3.4 城市的兴起与衰落:南通—常州
4 结论与讨论

(9)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泰州市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第2章 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
    2.1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内涵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2.1.2 产业集群的特征
        2.1.3 产业集群的分类
        2.1.4 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机理
    2.2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
    2.3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2.3.1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3.2 产业集群发育的区域经济条件分析
        2.3.3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
    2.4 产业集群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比较
第3章 泰州市经济发展分析
    3.1 泰州市经济发展背景
    3.2 泰州市经济发展现状
        3.2.1 经济总量分析
        3.2.2 产业结构分析
        3.2.3 经济地域空间格局
    3.3 泰州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和出路
第4章 泰州市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联分析
    4.1 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4.2 产业集群的现状特点
    4.3 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4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
第5章 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战略模式选择
    5.1 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5.2 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5.3 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模式
第6章 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与发展构想
    6.1 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6.2 主要产业集群的发展构想
        6.2.1 培育发展四大优势产业集群
        6.2.2 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集群
        6.2.3 扶持壮大新材料和新能源两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第7章 产业集群发展的机制保障
    7.1 政府引导调控机制
    7.2 市场机制
    7.3 创新机制
    7.4 人才机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以苏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农业旅游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农业旅游研究进展
        1.1.1 相关概念的阐述
        1.1.2 国外对农业旅游的研究
        1.1.3 国内农业旅游发展历程
    1.2 农业旅游与经济的互动研究
        1.2.1 农业旅游与经济的互动发展轨迹
        1.2.2 农业旅游与经济的交互关系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区域整体论
        1.3.3 发展经济学理论
        1.3.4 区位论
        1.3.5 劳动地域分工论和地域分异规律
        1.3.6 景观生态学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理论
        1.3.7 旅游供给规律
        1.3.8 旅游资源学理论
        1.3.9 区域发展的“竞合”理论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区域概况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区域概况
第二章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特点研究
    2.1 经济发展的内涵
    2.2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旅游的促进作用
        2.2.1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主要特征
        2.2.2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对农业旅游的促进作用
    2.3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缓解
        2.3.1 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主要矛盾
        2.3.2 发展农业旅游业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矛盾的缓解
    2.4 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地区—苏南
        2.4.1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及特点
        2.4.2 苏南地区发展农业旅游的可行性案例分析
第三章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3.1 SWOT分析方法
        3.1.1 SWOT分析方法概述
        3.1.2 综合适应性评价
        3.1.3 SWOT分析方法在农业旅游业中的应用
    3.2 SWOT法在苏南农业旅游中的应用
        3.2.1 苏南农业旅游发展概况
        3.2.2 苏南农业旅游需解决的问题
        3.2.3 发展目标
第四章 农业旅游产业空间结构与经济的互动
    4.1 旅游产业空间(区域)结构
    4.2 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模式
        4.2.1 增长极布局模式
        4.2.2 圈层布局模式
        4.2.3 点轴布局模式
    4.3 经济快速增长地区旅游产业与经济的集合体——旅游产业经济带
        4.3.1 旅游产业经济带的内涵
        4.3.2 旅游产业经济带类型
    4.4 苏南地区农业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与发展策略
        4.4.1 苏南地区农业旅游经济带布局
        4.4.2 苏南与周边地区农业旅游发展互动
第五章 农业旅游的建管研究
    5.1 农业旅游建设管理的意义
    5.2 苏南地区农业旅游开发的举措与政策保障
        5.2.1 开发措施
        5.2.2 政策保障
第六章 案例——溧阳天目湖现代品牌农业旅游规划
    6.1 项目概况
    6.2 开发农业旅游的条件分析
    6.3 开发意义
    6.4 指导思想
    6.5 园区总体规划布局
    6.6 园区优化改进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取得的主要进展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
    7.3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与完成的农业旅游规划项目
附录2 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3 苏南地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名录
致谢

四、长江战略:江阴大桥发展轴的形成及其对苏中中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下游地区过江通道发展利用与“时空压缩”的演变特征[J]. 刘玮辰,曹有挥,吴威,郭嘉颖. 地理研究, 2019(08)
  • [2]过江通道建设形式对快速城镇化地区发展影响分析——以常州新北过江通道为例[A]. 王涛. 2016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6
  • [3]高速交通网络时空结构的阶段性演进及理论模型——以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为例[J]. 柯文前,陆玉麒,陈伟,丁毅辉,杨青. 地理学报, 2016(02)
  • [4]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时空特征与城市空间关联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柯文前.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1)
  • [5]城镇空间结构重组与联合发展策略——以江苏沿江地区过江通道建设为背景[J]. 薛华培,崔洁.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6]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野下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研究 ——以江阴—靖江为个案分析[D]. 刘宇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7]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规划[J]. 顾朝林,于涛方,张敏,张成,张晓明,陈璐,汪淳.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9(03)
  • [8]交通影响下的江苏沿江地区空间重构研究[J]. 明立波,汪成刚.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9(03)
  • [9]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泰州市经济发展研究[D]. 徐扬.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7)
  • [10]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以苏南地区为例[D]. 刘航.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长江战略:江阴大桥发展轴的形成及其对苏中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