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旅游产业整合现状及对策

浙江省旅游产业整合现状及对策

一、浙江省旅游产业整合的现状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玥[1](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张宛玉[2](2021)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浙江海洋休闲渔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叶莲[3](2021)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基层政府职能研究 ——以浙江省三都镇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基层政府作为贯彻中央决策、直接与农民群众接触的政-民汇合点,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基层政府在履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干扰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为了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基层政府应承担的职能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本文以乡村旅游发展中基层政府职能履职情况为切入点,以浙江省三都镇为例,利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认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基层政府主要承担统筹协调、产业发展、服务保障、监督管理和文化引领等五项职能。总结提炼三都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工作开展以来在上述五个方面的职能履职的做法,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国内外好的做法,提出三都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履职的优化对策:一要突出统筹协调职能,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二要突出产业发展职能,形成多元融资机制;三要突出服务保障职能,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四要突出监督管理职能,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五要突出文化引领职能,打响品牌保障人才。

周晓媛[4](2021)在《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城市越来越多城市问题的出现,发展小城镇,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从而缓解大中城市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集中集约经营,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并通过非农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通过非农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实现城镇发展。陕西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落后,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推进小城镇发展,必须发掘特色资源,选择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特色产业,并通过科学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实施路径,才能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小城镇特色发展与就地城镇化格局。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为研究主题,从小城镇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系解析入手,通过分析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非农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市场环境,研究并确定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借鉴“集群创导”经验,构建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模式。最后,以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为例,进行了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小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并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产业要生存必须有特色优势。另外,关中地区大中城市仍处于聚集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向小城镇扩散转移的产业发展态势,因此在吸引产业聚集方面小城镇也面临大中城市的竞争挤兑。有鉴于此,小城镇发展只有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并依据特色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双重竞争压力下求得生存和发展。(2)小城镇产业选择必须因地制宜的选择与自身资源环境和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类型。关中地区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条件、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产业发展只有依靠自身特色资源,选择其他小城镇不可复制或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又达不到大中城市规模或效益门槛的产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关中地区小城镇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评价资源、研判市场、选择产业特色化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引导小城镇发展的基础。(3)集群创导是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的重要途径。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有限,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发力,通过园区化集中布局和聚集发展,以较低的建设成本改善产业发展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才能有效培育产业并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在分析集群创导的基本要件、内在关系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经验,本文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4)小城镇产业培育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小城镇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特色资源与农民、农业存在天然的联系,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不但可以通过就近加工农村特色资源(主要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带动农业生产,实现农特资源增值,还可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途径。因此,培育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小城镇,有利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的思路和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产业选择、小城镇产业选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目前已有研究中,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将利用自身资源和合理配置要素,深入到小城镇产业选择方法理论研究中。小城镇产业基础条件差,存在要素劣势、设施劣势;同时,小城镇面临与大城市竞争的影响,产业选择与大城市、区域不同;此外,小城镇作为乡村之首,城市之尾,能够就近吸引农村劳动力,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小城镇和大城市不同的发展特征,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特征,探讨独特资源利用、产业存活发展的科学问题。通过分析小城镇在产业发展条件不及大城市的情况下,以独特资源利用为发展路径,从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出发,通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市场条件分析、资源分析,选择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理论研究。(2)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借助“集群创导”,为小城镇产业培育提供思路。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构建集群创导模型,形成在政府支持下产业园区的聚集,降低发展成本,有力促进小城镇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分散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通过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案例的集群创导经验,形成基于集群创导的不同产业集群阶段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分阶段实施的培育思路。在产业集群未萌芽阶段主要寻找“种子企业”,在产业集群萌芽阶段主要完善集群创导基本构成,在产业集群成长期注重科技创新,在产业集群稳健期以解决集群创导问题为主;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协调产城空间、发展关系,形成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小城镇产业集群质量化提升和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发展。

唐钟毓[5](2021)在《景城协调下的温州市仙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正面临外部城市侵占以及内部建设混乱等多方面的问题,景城关系逐渐失控,亟待协调。论文以紧邻温州、景城矛盾显着的仙岩风景名胜区为例展开研究,旨在总结其规划策略,在总体规划层面引导仙岩风景名胜区与温州市协调发展。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明确了城市型风景名胜区及景城协调的概念,分析了城市型风胜景名区的发展历程及其典型特征。梳理总结了仙岩风景名胜区的基础概况以及其现存与城市紧密相关的保护、游赏、设施、发展与管理等四方面问题。(2)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案例研究,针对仙岩现存问题,提出了以景城协调为导向的总体规划策略即:(1)调控“三线”,分级保护。调整风景名胜区范围,理顺景城用地重叠关系;衔接城市需求,建立分级保护体系。(2)特色彰显,风貌协调。明确风景名胜区特色定位,发挥资源优势,满足市民日常休闲需求;协调其景观风貌,与城市相融合。(3)设施完善,道路畅通。依托城市布局景区服务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畅通景城交通体系,加强景城联动。(4)协调发展,加强管理。合理调控景区内人口及产业结构,保障可持续发展;优化景城管理体系,维持长效管控。(3)应用规划策略完成仙岩风景名胜区总体布局及专项规划,并在规划实践过程中,对规划策略进一步拓展与完善。以保护培育规划、游赏规划、设施规划以及发展与管理规划,分别对仙岩风景名胜区现存问题作出回应,提出具体规划方案。以景城协调为导向进行仙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研究,为仙岩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对其保护、利用与管理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提供借鉴参考。

杨可[6](2021)在《良渚文化精品线中乡土文化的景观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作为人类聚居地的起源,保留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初始形态,在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过程中,由于乡土文化缺失,部分乡村景观出现城市化、同质化的现象,乡村特色逐渐弱化或消失,很多村庄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论文借鉴了环境心理学、景观美学以及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基础,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美丽乡村精品线中乡土文化的景观表达思路与方法。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明确设计主题,宏观谋划空间布局,塑造景观节点,通过保留、再现、转借、隐喻、引用等景观要素的符号化表达手法进行乡土文化的景观表达。以良渚文化精品线为例,对沿线现状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相应的设计思路,在对历史遗存的合理保护与利用、保留乡土风景的原真性、保持沿线整体的统一性以及发挥地域特征的创新性原则下,提出“抚今追昔”、“同源共流”、“独树一帜”、“身临其境”四大设计策略和“一线五村多点”的空间布局。其中“抚今追昔”文化策略是指要从追溯良渚文化时期发展来讲述当代瓶窑历史与文化,通过设计主题IP及LOGO设计,既展示良渚文化主题的同时又体现沿线的瓶窑特色;“同源共流”村庄特色策略是指沿线经过五个特色村,每个村庄分别提取各自文化特色,在以全线主题理念为设计的大基调下,以“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观、一村一文化”为设计策略,通过景观空间的营造和景观要素的符号化表达进行乡土文化的景观表达;“独树一帜”标识策略是指通过对沿线乡土文化的凝练与提取进行道路及标识系统的设计,提升精品线的辨识度;“身临其境”体验策略是指通过文化活动场地的打造、文化活动的策划以及生活方式的延续,来提升村民和游客的文化体验感。

张慧[7](2020)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创业教育组织在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力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数量快速增长,但组织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升。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是造成其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功能缺位致使组织目标模糊和零散,进一步导致组织行为低效和泛化,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与审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与价值。在异质性视阈下,探讨高职院校这个特殊场域中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是促进组织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基本前提。基于功能主义分析范式,将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进一步分解为功能实现方式和实现机理,文章整体遵循“客观功能(是什么?)—功能实现方式(怎么样?)—功能实现机理(为什么?)—功能实现路径(如何做?)”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为了探究出更科学合理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本研究将组织功能定位于客观展现出来的实际结果,而非主观逻辑推导出来赋予组织的结果。据此,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典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基础上,具体运用三级编码、单案例分析和跨案例比较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的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和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构建了“客观功能—社会实践(组织行为)—行为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社会实践也就是组织的行为方式,它决定和反映组织的客观功能,行为机理体现组织行为的内在规律和作用关系。因此,首先从调研的实证数据中提炼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究与分析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最后,在厘清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由于组织行动逻辑偏差和实践障碍导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通过对调研数据的三级编码分析得出,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呈现出“决策实施功能”、“中介融通功能”、“类型强化功能”和“文化聚散功能”四项客观功能。其中,决策实施和中介融通是显功能,即组织有意安排而产生的作用;类型强化和文化聚散是潜功能,即组织无意安排,由组织行动间接、内隐地产生的作用。创业教育组织作为高职院校推动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的专门性组织,除了设计、实施和服务于创业教育发展;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去破解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推动专创融合发展;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行动,无形中强化与凸显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化教育的特征;同时在行动中逐渐形成浓厚的高职创业文化氛围,并成为创业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承者。实现上述四项功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主要采用“组织变革”、“融合策略选择”、“适应性联结”和“树立标志”的方式。从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到组织自身改革和具体的行为实践,再到创业教育文化孕育与认同的历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实践行动体现出从外围实践到专创融合的纵深推进过程、从局部试点到浸润体系的范围扩展、以及从具体实践到抽象升华的逻辑向度。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就是组织选择采用上述行为方式的原因,内在地体现了“资源赋能机理”、“规则调适机理”和“互动整合机理”。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始终处于“理性化”和“反思性监控”的过程中,组织通过反复的实践行动形成自身,并通过组织行动再生产出行动条件;再生产的过程包含着意义、规范性要素和权利的交织与互动。具体而言,其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受到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的驱动与引导。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典型的外部驱动型,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短期内广泛实践;与此同时,组织行动受到行政权利和专家权利的共同影响。其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受到合法性秩序和表意性符码的规约与调适作用。政策导向是组织行动及其自我调控的风向标;高职创业教育理念和文化是组织行动及其行动调控的助力器。其三,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动是互动整合过程中的适应性行为和特色化选择。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在“同级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和系统之间”的互动整合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习、联盟合作、互利共生等提升组织的适应性,而准确定位、组织竞争、文化认同等促进组织的特色化选择。基于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内在机理,推演出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也就是说,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要想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组织行动的驱动力应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外部动力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组织应当找到自己的适切位置,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挖掘并培育组织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组织化”并非组织行动的目的,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社会目的或需求,对于创业教育组织来说,创业教育理念逐渐融入高职教育系统的过程,正是组织功能得到全面、彻底实现的过程,组织本身则处于“去组织化”过程中。然而反观现实,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内生动力不足、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模仿趋同现象、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等问题依然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理念先行—以点带面—错位发展—多元联动”的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章丽莎[8](2020)在《乡村产业绿道建设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研究选取广东增城、淳安千岛湖绿道中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的选段作为研究对象,以乡村产业绿道建设效益为价值导向,构建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得到乡村产业绿道的建设现状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如下:(1)乡村产业绿道的建设现状问题分为本质问题与衍生问题两类。其中本质问题一为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主导与优势产业发展方向指引;二为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生产要素。衍生问题可分为三个方面。在产业系统方面,存在产业同质化、农业产业规模小、农地撂荒、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知名度低、农业景观总体美观度不高、旅游体验性低等系列问题。在游径系统方面,存在周边交通衔接性差、偏远乡镇路段游径管护不足等问题;在服务系统方面存在服务系统结构不完整、驿站设施类型较少、标识设施引导性差、偏远乡镇地段绿道设施管护不足等问题。(2)针对以上建设问题,本文相应提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发展对策。在宏观层面,提出三大对策。一是构建土地适宜性建设格局,秉持产业生态性经营方式;二是整合优势与特色产业,点线面阶段性发展;三是明确经营主体责任,引导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入驻。在微观层面,针对产业、游径与服务三个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具体发展对策。在产业系统方面,一要整合农地资源,扩大农业规模;二遥借力绿道公司引入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延长农业产业链;三要依托绿道展示平台,促进农业品牌的形成与提升;四要整合景观资源,提升景观整体性;五要提升产品层次与特色,提升旅游体验性。在游径系统方面,一要优化公共交通布点,加强周边交通衔接性;二要依托四大经营主体,落实养护管理责任。在服务系统方面,一要提升服务系统结构完整性;二要提升驿站多功能性与主题性;三要标识系统智能化与特色化;四要依托四大经营主体,落实养护管理责任。

毛清华[9](2020)在《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W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治理任务的重大战略之一,而农村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组成单元,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农村基层政府、村级组织、农民、社会组织等作为农村基层治理的主体,它们的定位和作用发挥都至关重要。如何有效地在农村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水平,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重点。本文以浙江省W县的农村基层为切入点,在学术界对农村基层治理相关问题理论研究的文献着作、调研报告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运用基层治理的有关理论,分析探讨了W县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并分析原因,同时就如何破解W县农村基层的治理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柴陈云[10](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这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只有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思路和具体实现路径,才能有的放矢,从而高质量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传统的振兴乡村的思路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行政力量推动。二是乡村社会力量推动。三是市场力量推动。但在振兴乡村的实践过程中,三者的行为逻辑是怎样的?三者是如何进行协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这是当前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浙江省开化县乡村振兴实践进行分析论证,认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力量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包括行政力量、市场力量在内的外在的推力。二是指内在的拉力,即乡村社会自身力量。首先,从行政力量的外在推动、市场力量的外在推动、乡村社会力量的内在拉动等三个方面,分析开化县在构建乡村振兴动力机制,从而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采取的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其次,分析开化县乡村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从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性的把握程度、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对构建乡村振兴动力机制提出明确政府在构建乡村振兴动力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借助市场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强化乡村内生动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等对策建议,以期能为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二、浙江省旅游产业整合的现状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省旅游产业整合的现状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乡村旅游发展中基层政府职能研究 ——以浙江省三都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旅游
        2.1.2 基层政府职能
        2.1.3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职能
    2.2 发展乡村旅游中优化基层政府职能的理论基础
        2.2.1 政府干预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三都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履职现状分析
    3.1 三都镇乡村旅游现状
        3.1.1 三都镇概况
        3.1.2 三都镇乡村旅游资源
    3.2 三都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履职的做法
        3.2.1 履行好统筹协调职能,乡村旅游形成新发展格局
        3.2.2 履行好产业发展职能,乡村旅游形成拳头产品
        3.2.3 履行好服务保障职能,夯实乡村旅游基础配套
        3.2.4 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能,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3.2.5 履行好文化引领职能,打造乡村旅游发展品牌
    3.3 三都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履职存在的问题
        3.3.1 统筹协调职能重点不突出
        3.3.2 产业发展职能方向不聚焦
        3.3.3 服务保障职能供给不齐全
        3.3.4 监督管理职能推进不系统
        3.3.5 文化引领职能挖掘不深入
    3.4 三都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履职不到位的原因
        3.4.1 统筹协调职能与“规划”治理脱节
        3.4.2 产业发展职能与“资金”保障脱节
        3.4.3 服务保障职能与能力水平不匹配
        3.4.4 监督管理职能与体制机制不够配套
        3.4.5 文化引领职能与人才挖掘不够融合
第四章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基层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4.1 国内经验借鉴
        4.1.1 浙江省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层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4.1.2 浙江省湖州市莫干山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层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4.1.3 四川省明月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层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4.2 国外经验借鉴
        4.2.1 英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层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4.2.2 德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层政府职能经验借鉴
    4.3 总结与启示
第五章 三都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职能优化对策
    5.1 突出统筹协调职能,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5.1.1 创新议事模式,推动顶层管理
        5.1.2 突出特色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5.1.3 规范建设程序,严格资金规划
    5.2 突出产业发展职能,形成多元融资机制
        5.2.1 注重产业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5.2.2 整合各类资金,用好资金“拼盘”
        5.2.3 加大精准招商,实现多元投资
        5.2.4 注重产业融合,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5.3 突出服务保障职能,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5.3.1 设施上“主客共享”
        5.3.2 项目上“用赏并重”
        5.3.3 保障上“要素倾斜”
    5.4 突出监督管理职能,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5.4.1 引导有序竞争
        5.4.2 突出资金监管
        5.4.3 强化环境建设
    5.5 突出文化引领职能,打响品牌保障人才
        5.5.1 注重品牌打造深入文化挖掘
        5.5.2 以项目为平台引进高层次旅游人才
        5.5.3 注重培养实用型乡村旅游本土人才
        5.5.4 落地精准化政策强化育人留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三都镇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1.1.2 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1.1.3 产业培育是推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1.1.4 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具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区域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区域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研究动态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与问题
    2.1 小城镇发展现状
    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2.2.1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
        2.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
        2.2.3 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研究
    3.1 产业选择相关分析
    3.2 产业选择思路
    3.3 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3.3.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2 现状基础分析
        3.3.3 资源分析
        3.3.4 市场条件分析
        3.3.5 影响城镇产业发展的区域综合分析
        3.3.6 基于区域成本收益的产业发展分析
    3.4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
        3.4.1 选择依据和基准
        3.4.2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思路
        3.4.3 指标体系建构
        3.4.4 权重确定
        3.4.5 产业选择验证
    3.5 产业发展定性综合评价及产业选择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研究
    4.1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1.1 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
        4.1.2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2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
        4.2.1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与动力机制
        4.2.2 基于集群创导演化中的产业培育
    4.3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实践总结分析
        4.3.1 优势产业传承——眉县首善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2 市场需求导向——鄠邑区渭丰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3 多产融合——三原县大程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4 园区培育——蓝田县华胥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5 基于集群创导的产业培育对比总结
    4.4 产业培育思路与培育模式
        4.4.1 小城镇产业培育思路
        4.4.2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
    5.1 城镇概况
    5.2 太村镇产业选择
        5.2.1 旬邑县太村镇产业发展条件
        5.2.2 太村镇产业选择验证
        5.2.3 综合定性分析与产业选择
    5.3 太村镇产业培育
        5.3.1 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
        5.3.2 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3 以产城融合为理想状态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4 以太村镇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形成驱动效应培育
    5.4 太村镇产业选择与培育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景城协调下的温州市仙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风景名胜区
        1.2.2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
        1.2.3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2.4 景城协调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3.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城市型风景区发展历程与特征
    2.1 城市型风景区的发展历程
        2.1.1 景城相对独立发展阶段
        2.1.2 景城协调促进阶段
        2.1.3 景城失调矛盾对立阶段
        2.1.4 景城再协调一体化发展阶段
    2.2 城市型风景区特征分析
        2.2.1 自然基底,生态保障
        2.2.2 临近城镇,交通发达
        2.2.3 城市公园,服务大众
        2.2.4 文化深厚,传承历史
        2.2.5 景城一体,联动发展
    2.3 城市型风景区价值研判
        2.3.1 生态“绿肺”价值
        2.3.2 社会“精神”价值
        2.3.3 经济“反哺”价值
3 景城协调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
    3.1 相关理论研究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3 山水城市理论
        3.1.4 协同学理论
    3.2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3.2.1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3.2.2 广东省惠州西湖风景区
        3.2.3 四川省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
    3.3 对城市型风景区总体规划的启示
4 仙岩风景区基础概况与现状分析
    4.1 仙岩风景区基础概况
        4.1.1 仙岩风景区所在区域概况
        4.1.2 仙岩风景区概况
    4.2 相关规划研究
        4.2.1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年) (2016 年修订)》
        4.2.2 《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2014-2030)修编》
    4.3 .仙岩风景区风景资源评价
        4.3.1 风景资源分级分类评价
        4.3.2 风景资源特色评价
    4.4 仙岩风景区景城关系历史演变
    4.5 仙岩风景区现存问题分析
        4.5.1 仙岩风景区景城关系现状
        4.5.2 风景区保护问题
        4.5.3 风景区游赏问题
        4.5.4 风景区设施问题
        4.5.5 风景区发展与管理问题
5 景城协调下的仙岩风景区总体规划策略探究
    5.1 规划指导思想
    5.2 规划原则
        5.2.1 保护优先,保护与利用统一原则
        5.2.2 整体视角,资源与环境共生原则
        5.2.3 发展导向,定位与特色凸显原则
        5.2.4 高瞻远瞩,管理与发展持续原则
    5.3 规划目标与定位
        5.3.1 规划目标
        5.3.2 总体定位
    5.4 规划策略
        5.4.1 调控“三线”,分级保护——保护培育规划策略
        5.4.2 特色彰显,风貌协调——游赏规划策略
        5.4.3 设施完善,道路畅通——设施规划策略
        5.4.4 协调发展,加强管理——发展与管理规划策略
6 景城协调下的仙岩风景区总体布局与专项规划
    6.1 规划范围划定
        6.1.1 风景区范围划定思路
        6.1.2 风景区范围及调整情况
    6.2 规划总体布局
        6.2.1 总体布局
        6.2.2 布局结构
        6.2.3 分区规划
    6.3 保护培育规划
        6.3.1 建立分级保护体系
        6.3.2 外围保护地带的设置与管控
    6.4 游赏规划
        6.4.1 风景游赏特色提升
        6.4.2 典型景观风貌控制
    6.5 设施规划
        6.5.1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6.5.2 道路交通规划
    6.6 发展与管理规划
        6.6.1 社会调控与经济引导
        6.6.2 风景区管理的措施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
    附表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良渚文化精品线中乡土文化的景观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检索
        1.5.2 学科交叉法
        1.5.3 归纳总结法
        1.5.4 实地调研法
        1.5.5 结合实际课题分析
    1.6 技术路线
2 乡土文化的景观表达的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
    2.1 乡土文化景观的相关概述
        2.1.1 乡土文化
        2.1.2 乡土景观
        2.1.3 乡土文化景观
    2.2 乡土文化景观表达的理论基础
        2.2.1 环境心理学
        2.2.2 景观美学
        2.2.3 符号学
    2.3 案例研究
        2.3.1 万科客家文化客厅
        2.3.2 莲塘古村的保护与开发
        2.3.3 宋家沟乡村改造
        2.3.4 台湾妖怪村
    2.4 案例总结
        2.4.1 对自然格局与风景的保护
        2.4.2 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和提炼
        2.4.3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
        2.4.4 文化植入产业
    2.5 美丽乡村精品线中乡土文化的景观表达思路与方法
        2.5.1 深入挖掘乡土文化
        2.5.2 明确文化主题
        2.5.3 乡土文化景观设计策略
3 良渚文化精品线现状资源调查与分析
    3.1 现状资源调查
        3.1.1 交通
        3.1.2 自然资源
        3.1.3 人文资源
    3.2 优劣势分析
        3.2.1 优势
        3.2.2 劣势
    3.3 设计难点
        3.3.1 突出当地文化
        3.3.2 呈现村庄特色
        3.3.3 提升精品线辨识度
        3.3.4 加强体验感
4 乡土文化在良渚文化精品线中的表达设计
    4.1 设计思路
    4.2 设计原则
        4.2.1 对历史遗存的合理保护与利用
        4.2.2 保留乡土风景的原真性
        4.2.3 保持沿线整体的统一性
        4.2.4 发挥地域特征的创新性
    4.3 设计策略
        4.3.1 抚今追昔——文化策略
        4.3.2 同源共流——村庄特色策略
        4.3.3 独树一帜——标识策略
        4.3.4 身临其境——体验策略
    4.4 空间布局及节点分布
    4.5 抚今追昔——主题IP及 LOGO设计
    4.6 同源共流——特色村庄的文化表达
        4.6.1 水利文化——罗涨村
        4.6.2 农耕文化——埂头村
        4.6.3 花灯文化——安众口村
        4.6.4 陶/桃文化——山茅坞村
        4.6.5 酿酒文化——麻栗脚村
    4.7 独树一帜——精品线的文化辨识度提升设计
        4.7.1 道路设计
        4.7.2 标识系统设计
    4.8 身临其境——体验活动策划
        4.8.1 节庆活动的延续
        4.8.2 生活方式的延续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研究成果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外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迅速兴起
        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组织定位不清与行动低效
        三、异质性视阈下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缺位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创业教育
        二、创业教育组织
        三、功能及功能实现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选择
        一、研究目的
        二、案例研究方法
    第二节 分析框架设计与构建
        一、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分析范式
        二、结构化理论之结构二重性原理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数据收集与方法
        三、数据分析与流程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
    第一节 数据情况与编码过程
        一、数据概述
        二、三级编码过程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的客观功能阐释
        一、决策实施功能:专人专事推动高职创业教育精细化发展
        二、中介融通功能:打破高职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间的壁垒
        三、类型强化功能:产教融合进程中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四、文化聚散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各功能的关系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综合表征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循环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方式
    第一节 数据分析过程
        一、单案例分析
        二、跨案例比较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分析
        一、组织变革:新建、转型与重构
        二、融合策略选择:纽带牵引、另起炉灶、深度介入
        三、适应性联结:移植与改造、淬炼与强化、嫁接与统整、转化与运用
        四、树立标志:从“占有场域”到“质量取胜”,再到“文化认同”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方式间的关系
        一、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对应关系
        二、组织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层次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的实现机理
    第一节 资源赋能机理:高职场域中的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协调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配置性资源供给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权威性资源供给
        三、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资源驱动与引导作用
    第二节 规则调适机理: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的双重作用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合法性秩序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行为的表意符码
        三、合法性秩序与表意符码对组织行为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 互动整合机理:组织同级之间及其与高职系统的作用关系
        一、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同级组织间的互动整合
        二、高职创业教育组织与高职系统间的互动整合
        三、互动整合中组织的适应性行为与特色化选择
    第四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机理的整合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第一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逻辑
        一、从“政府引导”向“外推内生”的协同动力机制过渡
        二、组织在多元交互网络中的“功能定位”与“特色生成”
        三、从“组织化”到“去组织化”的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过程
    第二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困境分析
        一、内生动力不足阻碍组织持续行动和功能扩展
        二、互动整合过程中的路径依赖与模仿趋同现象
        三、组织边界造成多元协同藩篱与组织行为异化
    第三节 高职创业教育组织功能实现的优化路径
        一、理念先行:强化技术创新创业为核心的高职创业教育研究
        二、以点带面:加快软件建设带动高职创业教育组织有效行动
        三、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适应性提升与特色培育
        四、多元联动:构建政校行企协同互动的生态系统与治理格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访谈提纲(教师卷)
附录 B:访谈提纲(学生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乡村产业绿道建设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1.1.2 绿道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日益紧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乡村产业
        2.1.2 乡村绿道
        2.1.3 乡村产业绿道
        2.1.4 乡村绿道与乡村产业绿道的辨析
    2.2 绿道建设与产业发展日益紧密
        2.2.1 绿道规划建设进展
        2.2.2 绿道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2.3 与产业结合的绿道典型案例研究
        2.3.1 国外与产业结合的绿道典型案例
        2.3.2 国内与产业结合的绿道典型案例
        2.3.3 国内外与产业结合的绿道规划建设经验总结
    2.4 相关基础理论
        2.4.1 景观生态学
        2.4.2 生态基础设施理论
        2.4.3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2.4.4 农业产业集聚理论
        2.4.5 循环经济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调查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1.1 广东增城乡村产业绿道选择
        3.1.2 淳安千岛湖乡村产业绿道选择
    3.2 增城仙村-白水寨绿道建设现状调查
        3.2.1 产业系统
        3.2.2 游径系统
        3.2.3 服务系统
        3.2.4 建设现状总结
    3.3 千岛湖环西南湖绿道建设现状调查
        3.3.1 产业系统
        3.3.2 游径系统
        3.3.3 服务系统
        3.3.4 建设现状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构建
    4.1 构建方法与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评价体系价值导向分析
        4.2.2 评价指标构建与筛选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4.4.1 评分标准的制定方法
        4.4.2 评分标准的具体内容
    4.5 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 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
    5.1 增城仙村-白水寨绿道
        5.1.1 产业系统
        5.1.2 游径系统
        5.1.3 服务系统
        5.1.4 总体评价
    5.2 千岛湖环西南湖绿道
        5.2.1 产业系统
        5.2.2 游径系统
        5.2.3 服务系统
        5.2.4 总体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总体及各系统评价对比分析
        5.3.2 产业系统各指标评价对比分析
        5.3.3 游径系统各指标评价对比分析
        5.3.4 服务系统各指标评价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乡村产业绿道发展对策研究
    6.1 对策制定思路
    6.2 宏观发展策略
        6.2.1 构建土地适宜性建设格局,秉持产业生态性经营方式
        6.2.2 整合优势与特色产业,点线面阶段性发展
        6.2.3 明确经营主体责任,引导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入驻
    6.3 微观发展对策
        6.3.1 产业系统
        6.3.2 游径系统
        6.3.3 服务系统
7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7.1 研究成果
        7.1.1 总结得到相关先进规划建设经验与不足
        7.1.2 构建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
        7.1.3 分析得到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问题
        7.1.4 提出乡村产业绿道两个层面发展对策
    7.2 创新之处
        7.2.1 产业系统的提出
        7.2.2 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的构建
        7.2.3 两个层面的发展对策
    7.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图片目录及来源
    附录B:表格目录及来源
    附录C: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D: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E:增城仙村-白水寨绿道沿线主要产业统计表
    附录F:千岛湖环西南湖绿道沿线主要产业统计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W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与概念
        2.1.1 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治理的研究
        2.2.2 关于基层治理的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研究阶段发展历程
        2.3.2 研究内容及视角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浙江W县农村基层治理现状
    3.1 浙江W县农村基层现状
    3.2 W县农村基层治理现状
        3.2.1 W县各治理主体的治理现状
        3.2.2 近年来W县农村基层治理创新举措和成效
        3.2.3 W县农村基层治理状况:基于一个调查问卷的分析
4 浙江W县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主要困境及原因
    4.1 W县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困境
        4.1.1 治理主体结构单一化现象明显
        4.1.2 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总量不足,错配、浪费现象突出
        4.1.3 农村基层治理效益损耗
        4.1.4 基层政府公信力弱化
        4.1.5 基层治理人才队伍空心化
    4.2 W县农村基层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基层政府缺乏现代治理理念
        4.2.2 基层政府治理动能不足
        4.2.3 多元治理机制不成熟
        4.2.4 村级自治制约因素较多
5 浙江W县农村基层治理的优化对策
    5.1 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
        5.1.1 转变治理理念
        5.1.2 拓宽现有渠道增进多方参与
        5.1.3 健全社会组织扶持机制
    5.2 全面提高政府效能
        5.2.1 正确定位农村基层政府职能
        5.2.2 合理进行乡镇政府权责匹配
        5.2.3 提高政策制定执行的科学性
    5.3 完善农村基层选人用人育人制度
    5.4 创新村级自治模式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一、乡村振兴
        二、内生式发展理论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开化县乡村振兴实践
    第一节 行政力量的外在推动
        一、制定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推动城乡融合
        二、强化产业帮扶,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三、强化资源供给,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第二节 市场力量的外在推动
        一、村企结对帮扶乡村
        二、招商引资,推动乡村快速发展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三节 乡村社会力量的内在拉动
        一、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二、壮大乡村社会内部主体
        三、重构乡村公共空间
    第四节 开化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
        一、农村生态环境更显宜居
        二、乡村产业日益兴旺
        三、民生设施逐步完善
        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第三章 开化县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开化县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顶层设计不够到位
        二、市场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不够
        三、乡村社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不够
    第二节 开化县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性把握不够到位
        二、政府履行经济职能不够到位
        三、政府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不够到位
第四章 构建乡村振兴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明确政府在构建乡村振兴动力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一、构建乡村振兴动力机制
        二、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第二节 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顶层设计
        一、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规划
        三、确保财政有效投入
        四、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节 借助市场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一、激发市场活力
        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三、内外结合强化市场力量
    第四节 强化乡村内生动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一、强化乡村内生动力
        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相关政府文件及报告列表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浙江省旅游产业整合的现状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2]产业融合背景下浙江海洋休闲渔业发展研究[D]. 张宛玉.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3]乡村旅游发展中基层政府职能研究 ——以浙江省三都镇为例[D]. 叶莲. 西北大学, 2021
  • [4]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 周晓媛. 西北大学, 2021
  • [5]景城协调下的温州市仙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研究[D]. 唐钟毓.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6]良渚文化精品线中乡土文化的景观表达研究[D]. 杨可.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7]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张慧. 天津大学, 2020(01)
  • [8]乡村产业绿道建设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 章丽莎.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9]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W县为例[D]. 毛清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10]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动力机制研究 ——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D]. 柴陈云.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浙江省旅游产业整合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