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开线旁瓣自适应抵消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数字开线旁瓣自适应抵消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一、数字式开线旁瓣自适应相消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霍陆陆[1](2019)在《基于自适应噪声相消的语音增强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麦克风阵列作为语音信号处理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视频会议、声控系统以及智能语音等领域。麦克风阵列利用声源的空间信息,可以有效地抑制噪声(本文噪声如无特别说明均指空间方向性噪声或干扰),增强期望语音信号。但是传统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只能输出较为纯净的语音信号,无法在感兴趣的空间中实现噪声控制,噪声仍然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本文针对噪声严重污染语音信号、影响我们生活和工作质量的问题,利用自适应主动噪声控制的原理对传统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噪声相消的语音增强系统。本文系统的目标是:对噪声进行主动噪声控制,同时提高麦克风阵列输出信干噪比实现语音增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基于主动噪声控制的语音增强方法研究:利用主动噪声控制的原理改进了传统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系统,通过主动噪声控制的方式抑制噪声,实现语音增强。仿真实验表明,在混合声源情况下,当噪声与声源不相关时,本文系统可以输出纯净语音信号,同时在空间中形成不含噪声的局部区域。基于相位加权的可控响应功率(The Steered Response Power-Phase Transform,SRPPHAT)算法声源方向估计的语音增强方法研究:对声源进行准确地方向估计是本文系统工作的基础,本文针对SRP-PHAT算法需要全局搜索导致运算量较大的问题,结合角度预估计与分频段搜索的方式改进了SRP-PHAT算法。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算法有效地降低了运算量,并且当随机性噪声较小时,改进算法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为本文系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设计的基于自适应噪声相消语音增强系统的优点主要有:1.相对于传统的主动噪声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提高参考输入中的干信比(本文干信比均指噪声与声源的功率比),有效地减少了有用声源的损失,实现了更好地语音保真效果。2.相对于传统的语音增强系统,该系统利用自适应噪声相消的方式抑制噪声,在输出纯净语音信号的同时,可以在空间中形成不含噪声的局部区域。3.当存在强噪声污染语音信号时,该系统不仅可以在空间中实现噪声控制,也很好地兼顾了语音增强。该系统为抑制噪声、实现语音增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吴强[2](2018)在《基于最小均方算法的相控阵超声波束合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相控阵超声波束合成技术作为阵列信号处理的一个实际工程应用技术,一直是超声波检测应用中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传统的相控阵进行超声波束合成时,通过对阵列换能器施加延时达到接收不同方向信号的目的,没有考虑接收信号中的干扰噪声等问题。本文根据阵列信号处理中空时等效性原理,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波束合成算法,通过对各阵元接收到的信号施加复增益进行波束合成以得到期望方向信号,同时抑制信号中的干扰与噪声,同时解决了自适应波束形成中无法解相干的问题。为了验证算法的可行性,设计了相控阵超声实验平台。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学习相控阵超声换能器声场辐射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阵列信号处理的数学模型,在传统延时叠加算法的基础上引入空域滤波器,并且分析了影响空域滤波的关键参数。针对空域滤波器与延时叠加算法中权值固定,无法去除噪声与抑制干扰信号的问题,引入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并且分析了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常用准则以及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产生的广义旁瓣相消器算法。针对该算法存在协方差矩阵与互相关向量难以求得、超声环境下相干信号无法处理等问题,对广义旁瓣相消器进行改进,引入变换域下的最小均方迭代算法,最后对该算法进行了性能分析与给出实现方案。为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完成相控阵超声波束合成系统平台的设计,首先分析该系统的总体设计,而后分析发射与接收电路的具体实现,接着介绍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件FPGA与MCU控制系统,分析系统中数据通信处理。整体系统工作流程为:通过发射部分产生指定频率的正弦波信号,进行D/A转换、信号滤波功率放大等处理后激励超声波信号在铝板中传播,接收端对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进行A/D转换等处理后,通过FPGA级联传输进入MCU,最后上传到PC端进行数据处理。通过仿真分析,比较了常规波束形成算法(CBF)、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MVDR)与变换域下最小均方算法(FLMS)的波束形能力。在抑制干扰信号方面,FLMS算法与CBF算法相比,不会受到外界信噪比的影响,算法依然能在干扰方向形成-80dB以上零陷,具有抑制干扰的特点。在解相干信号方面,FLMS算法与MVDR算法相比,在低信噪比条件下,信噪比为-20dB,干噪比为20dB时,除了能在期望方向形成主瓣外,还可以抑制相干干扰方向信号,此时MVDR算法已无法接收到期望信号;在高信噪比条件下,信噪比为20dB,干噪比为-20dB时,FLMS算法依然能保持良好的波束形成能力,而此时MVDR算法无法判断接收信号中的相干干扰,不能在干扰方向形成零陷,并且FLMS算法无需求解接收信号的协方差矩阵与互相关向量,简化了自适应波束计算的复杂度。通过相控阵超声实验平台发射/接收超声波信号,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算法处理,验证了该实验平台的可靠性,并且进一步验证变换域下的最小均方迭代算法在处理超声波束合成时解相干与抑制干扰信号的优越性。

赵书苏[3](2017)在《北斗导航接收机旁瓣对消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的“北斗二号”卫星系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导航、定位和授时信息,在国防、抗震救灾、航海、航空等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导航卫星距离地面十分遥远,传输过程中电磁环境又比较复杂,导致进入到地面接收机的卫星信号电平非常低,因此接收机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如何使用户实现实时精确导航和快速定位,提高接收机的抗干扰能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以北斗导航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北斗导航接收机旁瓣相消系统的项目,实现了三辅助通道自适应旁瓣相消模块的设计,使得主天线旁瓣区域的宽带干扰信号得以抑制。论文首先给出了宽带条件下的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的结构,详细分析了采样协方差矩阵求逆(SMI)算法的原理及推导公式。讨论了权值运算中矩阵求逆方法的选择问题,确定使用Cholesky分解法进行矩阵求逆可降低运算的复杂度。最后,针对实际要求建立仿真模型,把采集到的带有干扰的北斗卫星信号作为系统的输入信号,经过自适应抗干扰系统各个模块的处理,最终得到测试结果。根据仿真分析,所设计的自适应旁瓣对消系统能够较好地抑制宽带干扰,对消比能够达到15dB以上,满足设计要求。另外,对干扰源数目、干扰强度、延迟阶数等因素对抗干扰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仿真分析。

于祥龙[4](2017)在《目标检测和点迹处理技术仿真和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达在民用、航天、国防等各种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雷达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信号处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雷达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保持着快速的发展。本文针对复杂杂波环境下某型号雷达实时信号处理的需求,结合工程实践,对雷达精细化信号处理及雷达抗干扰技术的设计与实现进行探索。首先,论文给出三通道AMTI的整体设计,并分别对杂波图估值、恒虚警处理、非相参积累等关键算法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信号处理结果中的检测剩余,在点迹凝聚算法基础上,采用基于点迹信息的杂波抑制方法,有效消除剩余杂波,提高点迹质量。其次,论文介绍雷达抗干扰算法的设计。介绍基于延迟节的自适应旁瓣相消算法实现结构,并结合雷达实测数据进行性能验证。然后提出一种基于全频带谱分析的雷达压制式干扰检测算法对有源干扰进行实时侦察,并能有效分辨出干扰所处方位,频点和强度等信息,对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最后,本文设计基于通用高性能服务器的雷达信号处理硬件平台,阐述基于多核CPU的雷达实时信号处理设计思路,给出三通道AMTI系统基于雷达信号处理平台的详细实现。详细介绍脉冲压缩、恒虚警、非相参积累以及自适应旁瓣相消等算法基于多核CPU的实现和优化。介绍利用Intel公司开发的MKL科学计算库提供的高性能FFT函数和矩阵运算函数等辅助算法开发,并详细测算各个算法模块的执行时间。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满足实时处理要求。

熊梓成[5](2015)在《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分析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和灵巧的干扰样式对雷达性能的发挥形成了巨大的威胁,雷达抗干扰技术逐渐成为现代雷达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自适应旁瓣相消技术和副瓣匿影技术作为有效抑制雷达干扰的两种重要技术,在现代雷达系统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自适应旁瓣相消是一种有效抑制压制式有源干扰的技术手段,副瓣匿影主要用于抑制从雷达天线旁瓣进入的低占空比、高强度的脉冲干扰或存储转发式干扰。对于窄带雷达系统,自适应旁瓣相消原理清晰、实现简单,但由于存在多径及主辅各通道间模拟器件差异引入的通道间信号时延,相消性能会下降,同样,主通道和匿影通道之间的时间延迟会降低匿影概率,提高雷达虚警率。此外,如何有效抑制灵巧式干扰和组合干扰,也是目前雷达抗干扰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了实现雷达精细化处理,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本文基于某型抗干扰雷达的改进要求,设计并实现了该雷达系统的主要信号处理单元。阐述了雷达信号处理的工作流程,分别介绍本系统中动目标检测、杂波图、恒虚警率处理、点迹凝聚处理和反异步干扰等关键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结合仿真实验及实测数据分析,给出了各个信号处理模块的实现效果分析。其次,论文重点介绍了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实现。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分析其产生的机理,并给出对应的抗干扰处理措施。针对多径影响和通道间时延差异,给出基于延迟节的解决方案,并研究了延迟节个数与对消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了应对灵巧式干扰,给出基于最大相关系数准则的样本选择方法,有效提高了灵巧干扰的抑制能力。为了解决通道时延差异造成匿影概率下降的问题,研究二维开窗副瓣匿影,并研究了窗长对匿影概率的影响。外场试验及实测数据分析表明,本雷达系统抗干扰性能良好,能有效抑制压制性噪声、存储转发式密集假目标、及距离、方位、多普勒调制样式多变的灵巧干扰。最后,本文基于ADSP-TS201S通用信号处理平台,分析了系统功能实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雷达信号处理的软件流程,详细介绍了副瓣匿影系统和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实现。阐述了系统软件设计的实现方法,介绍了数据传输方式、乒乓并行处理技术及自检、和测试功能的实现,给出了保证DSP实现性能和实时性的解决方案。

卢毛毛[6](2013)在《自适应干扰相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适应旁瓣相消技术作为一种抗干扰手段,能够有效的抑制旁瓣干扰,但基于固定辅助天线的自适应旁瓣相消技术可能会在某些干扰到达角度出现严重的性能下降。而为了对抗多个干扰,一般固定辅助天线个数会多于干扰个数。当干扰个数较少时,会造成自适应自由度的浪费,还会增加硬件和运算的复杂度。鉴于辅助天线对旁瓣相消性能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一种双自适应干扰相消方案。该方案通过辅助天线波束子集选择技术选出当前干扰情况下最有效的波束子集,然后利用该子集进行自适应干扰相消,以达到较好的相消效果。该方案在减小硬件和处理的复杂度的同时,还可以对于各种干扰情况维持较好的性能水平,因此可将其应用于接收通道有限的雷达系统中。

路永轲[7](2013)在《基于多功能处理板的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实现》文中指出在雷达抗干扰中,从天线旁瓣进入的有源干扰的功率可能远大于从主瓣进入的有用回波信号的功率,使信号检测的性能下降。工程上通常的应对方法是采用自适应旁瓣对消(ASLC)技术,使天线的波束图在干扰方向形成很深的零点,从而实现对干扰信号的抑制。随着模数转换器件的发展和数字信号处理器运算速度的提高,尤其是FPGA和DSP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使得大运算量高性能算法应用于工程中成为可能。本文介绍了基于FPGA+DSP结构的多功能雷达信号采集处理板,对各个模块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进行调试和结果分析,研究了基于DSP的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工程实现方法,包括具体的实现方案及步骤并给出实验结果。

廉艳华[8](2012)在《自适应旁瓣相消的DSP实现与实测数据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对雷达抗干扰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抗干扰能力成为了现代雷达工作的首要条件。自适应旁瓣相消技术是一种有效抑制压制式有源干扰的技术,它在雷达、通讯、导航等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首先仿真分析了两种相消算法即SMI(采样协方差矩阵求逆)算法和LMS(最小均方误差)算法,验证了二者的相消性能及收敛速度。其次针对实际要求建立仿真模型,主要对干扰相关性、通道内的幅度相位误差起伏、干扰样本的选取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然后本文根据旁瓣相消模块的实现方案编写了DSP程序,并通过比较计算机仿真结果与工程实现后的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最后,采集外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所设计的旁瓣相消模块对干扰有较好的抑制能力,达到了系统的指标要求。

靳鹏[9](2012)在《某雷达信号采集处理板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现代雷达对信号处理的速度和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模拟信号处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其要求。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开始进入雷达信号处理领域。DSP和FPGA具有高速实时处理能力,并且在设计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在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结合雷达系统的实际功能要求,给出了采集处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具体的硬件结构;设计完成了数字正交检波和数字脉冲压缩算法在FPGA中的实现。此外,本文还阐述了通过FPGA和DSP协同处理来实现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处理流程以及其在FPGA中的具体实现电路。最后,给出了采集处理系统在实际雷达整机联试中的测试结果,实测结果均能满足雷达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余非,范文江,张青苗,陈宝印[10](2011)在《自适应旁瓣对消性能分析与仿真》文中提出实现信号处理数字化是雷达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自适应旁瓣对消技术在新一代雷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分析了自适应旁瓣对消技术对抗有源干扰的基本原理,并通过MATLAB进行了仿真试验,其结果表明自适应旁瓣对消技术可有效对抗有源干扰。

二、数字式开线旁瓣自适应相消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式开线旁瓣自适应相消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适应噪声相消的语音增强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及领域发展现状
        1.2.1 语音增强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ANC主动噪声控制的研究现状
        1.2.3 麦克风阵列声源波达方向估计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安排
第二章 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理论基础
    2.1 声源特性
    2.2 麦克风阵列信号模型
        2.2.1 窄带信号模型
        2.2.2 宽带信号模型
    2.3 麦克风阵列拓扑结构
        2.3.1 均匀线阵
        2.3.2 均匀圆阵
    2.4 经典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算法
        2.4.1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宽带波束形成算法
        2.4.2 算法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动噪声控制算法
    3.1 ANC系统基本原理
        3.1.1 ANC原理
        3.1.2 ANC系统结构
    3.2 自适应滤波器理论
        3.2.1 自适应滤波器基本原理
        3.2.2 LMS自适应滤波算法
        3.2.3 NLMS自适应滤波算法
        3.2.4 算法仿真分析
    3.3 归一化的FXLMS算法
        3.3.1 次级路径的估计
        3.3.2 算法仿真分析
    3.4 基于自适应噪声相消的语音增强系统设计
        3.4.1 基于自适应噪声相消的语音增强系统设计
        3.4.2 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3.4.3 系统的优缺点分析
    3.5 ANC系统设计
        3.5.1 ANC系统硬件设计
        3.5.2 ANC系统软件设计
        3.5.3 集成开发环境介绍
        3.5.4 关键调试环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RP-PHAT声源方向估计算法
    4.1 混响
        4.1.1 混响时间
        4.1.2 镜像Image模型
    4.2 语音信号的预处理
        4.2.1 预滤波
        4.2.2 分帧加窗
        4.2.3 语音端点检测
    4.3 时延估计算法
        4.3.1 广义互相关(GCC)算法
        4.3.2 算法仿真分析
    4.4 SRP-PHAT算法
        4.4.1 SRP-PHAT声源方向估计算法
        4.4.2 基于角度预估计的SRP-PHAT算法
        4.4.3 算法仿真分析
    4.5 改进的SRP-PHAT算法
        4.5.1 分频段搜索
        4.5.2 算法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最小均方算法的相控阵超声波束合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适应阵列处理的发展与现状
        1.2.2 超声波束合成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阵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
    2.1 超声换能器声场模型
        2.1.1 超声波束的辐射声场
        2.1.2 波束的指向性
        2.1.3 延时叠加算法
    2.2 阵列信号处理的数学模型
        2.2.1 阵列信号模型
        2.2.2 阵列响应与相控阵
        2.2.3 阵列的波束方向图
    2.3 空间匹配滤波器
        2.3.1 阵列调向
        2.3.2 阵列的谱加权技术
        2.3.3 阵列处理的空时等效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自适应波束合成算法
    3.1 自适应波束形成
        3.1.1 波束形成最优权矢量
    3.2 自适应波束形成准则
        3.2.1 最大信号干扰噪声比准则
        3.2.2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
        3.2.3 最小噪声方差准则
        3.2.4 三种准则的比较
    3.3 广义旁瓣相消器
        3.3.1 广义旁瓣相消器的基本结构
        3.3.2 阻塞矩阵的构造
        3.3.3 不同阻塞矩阵对GSC性能的影响
    3.4 广义旁瓣相消器的实现与改进
        3.4.1 权值求解的迭代处理
        3.4.2 算法性能评价
        3.4.3 变换域下改进的最小均方算法
        3.4.4 算法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控阵超声波束合成系统设计
    4.1 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4.1.1 平台的总体设计框架
        4.1.2 系统设计要求
        4.1.3 系统的性能指标
    4.2 超声波发射电路设计
        4.2.1 D/A转换电路
        4.2.2 低通滤波电
        4.2.3 高压放大电路
    4.3 回波接收电路设计
        4.3.1 信号放大电路
        4.3.2 低通滤波电路
        4.3.3 A/D转换电路
    4.4 核心电路模块
        4.4.1 时钟模块设计
        4.4.2 电源电路设计
        4.4.3 FPGA电路设计
        4.4.4 MCU通信电路
    4.5 数据通信处理
        4.5.1 MCU通信模块
        4.5.2 超声波信号发射模块
        4.5.3 接收数据传输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与实验
    5.1 系统实验平台
    5.2 算法的仿真
    5.3 系统测试与算法处理
        5.3.1 信号发射模块
        5.3.2 数据接收模块
        5.3.3 数据处理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北斗导航接收机旁瓣对消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1.1.2 导航接收机的脆弱性及抗干扰需求
    1.2 基于天线阵列的自适应旁瓣对消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内容和安排
第二章 北斗导航接收机干扰分析
    2.1 北斗导航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2 卫星导航系统干扰信号类型
        2.2.1 潜在干扰
        2.2.2 人为干扰
    2.3 干扰信号建模
        2.3.1 单频干扰
        2.3.2 窄带干扰
        2.3.3 宽带干扰
    2.4 北斗导航系统常用抗干扰方法
        2.4.1 时域滤波技术
        2.4.2 频域滤波技术
        2.4.3 空域滤波技术
        2.4.4 极化抗干扰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基本理论
    3.1 北斗导航接收机自适应抗干扰天线
        3.1.1 自适应天线概述
        3.1.2 自适应调零天线原理
    3.2 自适应天线旁瓣相消技术基本原理
    3.3 自适应旁瓣相消基本结构
        3.3.1 窄带条件下的自适应旁瓣相消基本结构
        3.3.2 宽带条件下的自适应旁瓣相消基本结构
    3.4 自适应旁瓣相消算法原理
        3.4.1 自适应滤波最优准则的选取
        3.4.2 最优权值求解
        3.4.3 协方差矩阵的正定Hermite矩阵特性
        3.4.4 矩阵求逆方法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斗导航接收机抗干扰系统的设计
    4.1 北斗导航接收机抗干扰系统的设计
    4.2 数字下变频的设计
    4.3 自适应抗干扰算法的设计
        4.3.1 辅助天线数目的确定
        4.3.2 衡量自适应旁瓣相消效果的技术指标
    4.4 数字上变频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斗导航接收机抗干扰系统仿真分析
    5.1 天线阵列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5.2 北斗导航接收机旁瓣对消系统性能仿真
    5.3 北斗导航接收机旁瓣对消系统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5.3.1 干扰源个数对相消性能的影响
        5.3.2 干扰强度对相消性能的影响
        5.3.3 延迟阶数对相消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程序清单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4)目标检测和点迹处理技术仿真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雷达目标检测和点迹处理技术概述
        1.2.2 雷达抗干扰技术发展和现状
        1.2.3 雷达信号处理硬件平台概述
    1.3 论文的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地面雷达AMTI处理算法设计
    2.1 引言
    2.2 杂波谱特征
        2.2.1 地杂波
        2.2.2 海杂波
        2.2.3 气象杂波
        2.2.4 实测数据杂波谱分析
    2.3 基于三通道AMTI的信号处理设计
    2.4 目标检测算法设计
        2.4.1 杂波图估值
        2.4.2 恒虚警
        2.4.3 信号归一化
        2.4.4 非相参积累
    2.5 点迹处理算法设计
        2.5.1 点迹凝聚
        2.5.2 基于点迹的杂波抑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抗干扰信号处理
    3.1 引言
    3.2 压制式干扰形式
    3.3 自适应旁瓣相消算法设计
        3.3.1 自适应旁瓣相消算法原理
        3.3.2 实测数据验证
    3.4 基于全频带谱分析的压制式干扰检测算法
        3.4.1 算法流程
        3.4.2 加窗FFT
        3.4.3 中值滤波
        3.4.4 干扰区域划分
        3.4.5 干扰判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雷达信号处理分系统软硬件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通用服务器的信号处理硬件平台
    4.3 信号处理软件设计方案
        4.3.1 软件设计需求
        4.3.2 软件开发工具
    4.4 关键问题解决方案
        4.4.1 软件总体结构
        4.4.2 纯数据流驱动
        4.4.3 多线程并行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软件实现
    5.1 引言
    5.2 三通道AMTI算法软件实现
        5.2.1 软件流程设计
        5.2.2 脉冲压缩模块
        5.2.3 杂波图估值模块
        5.2.4 恒虚警模块
        5.2.5 非相参积累模块
        5.2.6 模块运行时间分析
    5.3 自适应旁瓣相消算法软件实现
        5.3.1 软件实现步骤
        5.3.2 模块运行时间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分析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发展
    1.3 论文的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2.1 雷达回波信号模型
    2.2 动目标检测
    2.3 杂波图
    2.4 点迹凝聚
        2.4.1 点迹凝聚算法DSP实现
        2.4.2 DSP实现遍历查找
    2.5 抗干扰措施
        2.5.1 干扰分类
        2.5.2 反异步干扰
        2.5.3 频率捷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旁瓣相消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3.1 遮盖性干扰特点
    3.2 旁瓣相消理论
    3.3 旁瓣相消性能分析
        3.3.1“多径”问题
        3.3.2 通道间相关性对性能影响
        3.3.3 窄带通道不一致分析
        3.3.4 增加延迟节对性能的改进
        3.3.5 增加延迟节使DSP负荷增加
    3.4 旁瓣相消DSP实现
        3.4.1 旁瓣相消算法实现
        3.4.2 DSP软件实现的流程设计
    3.5 实测数据分析
第四章 副瓣匿影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1 欺骗式干扰特点
    4.2 副瓣匿影原理
    4.3 副瓣匿影的性能分析
        4.3.1 副瓣匿影对检测概率的影响
        4.3.2 副瓣匿影的开窗影响
        4.3.3 匿影门限的选取
        4.3.4 副瓣匿影与旁瓣对消的兼容
    4.4 副瓣匿影DSP实现
        4.4.1 副瓣匿影算法实现
        4.4.2 DSP软件实现的流程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5.1 雷达信号处理硬件平台
        5.1.1 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架构
        5.1.2 通用数字信号处理板
    5.2 雷达信号处理软件方案设计
        5.2.1 乒乓并行处理技术
        5.2.2 软件总体框架
        5.2.3 自检功能设计
        5.2.4 工作测试波形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自适应干扰相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自适应旁瓣相消方法
    2.1 空域滤波的基本概念
        2.1.1 阵列信号模型
        2.1.2 空域滤波
    2.2 天线低旁瓣方向图综合
        2.2.1 Taylor 线源综合方向图
        2.2.2 Bayliss 线源差方向图
    2.3 自适应旁瓣相消基本原理
        2.3.1 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基本原理
        2.3.2 权值与干扰信号的关系
        2.3.3 干扰相消性能的衡量指标
第三章 辅助天线对相消性能的影响
    3.1 辅助天线个数对相消性能的影响
        3.1.1 辅助天线个数等于干扰源个数
        3.1.2 辅助天线个数大于干扰源个数
        3.1.3 辅助天线个数小于干扰源个数
    3.2 辅助天线增益对相消性能的影响
    3.3 辅助天线布局对相消性能的影响
        3.3.1 辅助天线阵列分辨率
        3.3.2 空间模糊
第四章 双自适应干扰相消
    4.1 阵列模型的构建
        4.1.1 阵面构建
        4.1.2 阵列波束方向图
    4.2 部分自由度自适应干扰相消
    4.3 波束子集的选择方法
    4.4 双自适应干扰相消的性能分析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多功能处理板的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自适应旁瓣相消基本原理及相关算法简介
    2.1 自适应旁瓣相消基本原理
    2.2 LMS类算法及DMI类算法简介
        2.2.1 LMS类算法
        2.2.2 DMI类算法
    2.3 仿真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功能雷达信号采集处理板卡的设计及调试
    3.1 板卡整体介绍
    3.2 DSP及FPGA部分
        3.2.1 TS201及EP2S60F简介
        3.2.2 DSP及外围电路设计
        3.2.3 DSP调试
        3.2.4 FPGA及外围电路设计
        3.2.5 DSP与FPGA的通信
    3.3 AD采集模块
        3.3.1 AD采集模块
        3.3.2 ADC有效位数计算
        3.3.3 DA回放模块
    3.4 USB传输模块
        3.4.1 USB芯片介绍
        3.4.2 芯片工作模式选择
        3.4.3 USB电路设计
        3.4.4 USB调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工程实现
    4.1 自适应旁瓣相消模块方案设计
    4.2 工程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8)自适应旁瓣相消的DSP实现与实测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论文的内容和安排
第二章 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基本理论
    2.1 阵列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
        2.1.1 自适应阵列处理概述
        2.1.2 阵列波束形成的基本原理
    2.2 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的基本原理
        2.2.1 旁瓣相消 SMI 算法
        2.2.2 旁瓣相消 LMS 算法
    2.3 衡量自适应旁瓣相消结果的技术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实际影响因素分析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2 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辅助天线的确立
    3.3 开环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3.3.1 通道间干扰信号相关性的影响
        3.3.2 各通道幅相误差起伏的影响
        3.3.3 估计样本相关矩阵所选取的样本的影响
        3.3.4 LMS 算法与 SMI 算法相消结果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现及调试结果分析
    4.1 工程实现的总体构架
    4.2 工程实现的硬件平台
        4.2.1 芯片的选型
        4.2.2 DSP 芯片 ADSP-TS201S 的性能介绍
    4.3 自适应旁瓣相消模块的软件实现
        4.3.1 旁瓣相消模块的实施方案
        4.3.1.1 系统工作时序流程
        4.3.1.2 旁瓣相消实现方案
        4.3.2 DSP 软件实现的流程设计
        4.3.3 运算量分析
    4.4 系统测试结果与性能分析
        4.4.1 测试结果仿真及分析
        4.4.2 关于对系统改进的一些思考
    4.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9)某雷达信号采集处理板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内容和安排
第二章 数字正交采样与脉冲压缩
    2.1 数字正交采样
    2.2 脉冲压缩
        2.2.1 匹配滤波器
        2.2.2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
        2.2.3 非线性调频脉冲压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采集处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2 器件选取及其简介
    3.3 采集处理系统硬件电路实现
        3.3.1 采集处理系统硬件结构
        3.3.2 A/D 电路设计
        3.3.3 D/A 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集处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4.1 数字正交检波
        4.1.1 数字混频
        4.1.2 低通滤波
        4.1.3 抽取
    4.2 自适应旁瓣相消
        4.2.1 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的结构
        4.2.2 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实现过程
    4.3 数字脉冲压缩
        4.3.1 FIR 滤波器结构及优化
        4.3.2 滤波器系数的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集处理系统的测试及结果
    5.1 测试系统的构成
    5.2 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
        5.2.1 A/D 有效位的测试
        5.2.2 镜频抑制比的测试
        5.2.3 自适应旁瓣相消的测试
        5.2.4 数字脉冲压缩的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10)自适应旁瓣对消性能分析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自适应旁瓣相消基本原理
2 仿真与实验
3 结束语

四、数字式开线旁瓣自适应相消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适应噪声相消的语音增强系统研究[D]. 霍陆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2]基于最小均方算法的相控阵超声波束合成技术研究[D]. 吴强. 江苏大学, 2018(05)
  • [3]北斗导航接收机旁瓣对消技术的研究[D]. 赵书苏.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4]目标检测和点迹处理技术仿真和实现[D]. 于祥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5]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分析与实现[D]. 熊梓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6]自适应干扰相消研究[D]. 卢毛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7]基于多功能处理板的自适应旁瓣相消的实现[D]. 路永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8]自适应旁瓣相消的DSP实现与实测数据分析[D]. 廉艳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9]某雷达信号采集处理板的设计与实现[D]. 靳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10]自适应旁瓣对消性能分析与仿真[J]. 余非,范文江,张青苗,陈宝印. 舰船电子对抗, 2011(03)

标签:;  ;  ;  ;  ;  

数字开线旁瓣自适应抵消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