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县进一步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思考

渝中县进一步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思考

一、榆中县温室蔬菜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吕剑,李金武,郁继华,颉建明,冯致,张国斌,刘娜,王俊文[1](2021)在《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索不同地表覆盖方式下半干旱地区露地高原夏菜的栽培效果,以松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 L.)为研究对象,设露地无覆盖(CK1)、地膜覆盖(CK2)、地膜+秸秆行间覆盖(T1)、秸秆行间覆盖(T2)和秸秆全覆盖(T3)5个处理,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秸秆行间覆盖与露地无覆盖相比,显着促进了松花菜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增加,但总体与地膜覆盖无显着差异;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抑制了松花菜植株的营养生长。与露地无覆盖相比,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果,且最大增温幅度出现在春茬试验莲座期10 cm土层和秋茬试验苗期5 cm土层,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与地膜覆盖相比,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调控均能达到地膜覆盖的效果,且在秋茬试验中,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在苗期5 cm和10 cm土层温度分别升高2.5℃和1.8℃,更有利于松花菜幼苗的生长发育,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在两茬试验各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为降温效应,且秸秆全覆盖处理降温效果最明显。与露地无覆盖、地膜覆盖相比,春茬试验,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生物产量分别提高32.3%、2.7%,经济产量分别提高68.9%、4.7%,分别节水29.0%、7.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7.8%、13.1%;秋茬试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4.7%、2.4%,经济产量分别提高27.6%、8.4%,分别节水23.8%、11.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7.2%、21.9%。综上,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具有良好的调温保墒作用,增产增效显着,较地膜覆盖种植在榆中地区更具优越性。

蔡伟[2](2021)在《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其本质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等于一体乡村综合发展模式[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田园综合体被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和主平台。在此背景下,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积极申报并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八家田园综合体示范点之一,也是西北首家田园综合体示范点,其建设运营不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而且能有效实现政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各方的共赢。但由于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在我国尚属于探索阶段,无成熟模式可直接借鉴,因此,要实现共赢,需要对该田园综合体的盈利模式加以研究。本文通过到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实地调研,走访园区负责人以及给游客发放问卷,结合文献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等手段,根据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与论文撰写。首先,通过对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地阐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的综述,以及对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的现状研究,结合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盈利模式模糊不清、利润源市场研判不足、利润点效益发挥不够充分、利润杠杆能力不强、利润屏障体系不健全等;最后,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依据Adrian.J.Slywotzky盈利模型理论得出适合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盈利模式,即旅游项目、品牌项目和客源共享的混合盈利模式。然后,依据通用的盈利模式四要素理论,分别从利润点、利润源、利润杠杆、利润屏障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得出了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的实施方案。

刘晶[3](2020)在《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人经济收入的提高和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乡村休闲旅游开始起步并逐步迈入了大众游客的日常生活,这为美丽乡村的规范、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乡村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性文件,2004年至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7年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乡村振兴”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且写入了党章。2013年以来,白银市率先在全省出台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意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指导性的意见建议和配套政策,因地制宜地打造“自然、生态、休闲、田园”的宜居宜游型美丽乡村。本文是在白银市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以白银市主城区周边“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的13个乡村为研究对象,以发展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为切入点,深入研究美丽乡村规划,以期拓展村庄规划思路,丰富村庄规划模式,探索白银市美丽乡村发展新路径、乡村规划建设新方法,为白银市建设、发展美丽乡村(Beautiful country)提供实践指导。论文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美丽乡村发展经验,通过实地调研白银市周边地区的13个村庄的发展情况,深入分析区域地理优势、资源禀赋、旅游基础、发展背景等内容,对白银周边地区发展美丽乡村进行了优劣势分析,按照不同的资源禀赋将13个村庄系统化分为四类,明确白银市发展美丽乡村(Beautiful country)的目标、定位和规划重点。通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四个村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即:白银市水川镇顾家善村、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靖远县平堡镇平堡村、水川镇大川渡村),归纳探索出城郊农(渔)家乐的旅游配套服务、自然风光开发的风景旅游、古遗迹保护开发的乡土人文旅游、农业观光及采摘体验的休闲旅游四种适宜于白银市周边地区乡村发展的规划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规划要点进行总结,通过比对四种不同模式规划的定位、理念、原则、重点等差异性和侧重点,进而在休闲旅游视角下,探索白银周边地区美丽乡村规划的总体布局、产业发展、规划模式等内容,为白银周边地区发展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提出创新策略,科学、合理、前瞻、可操作性地制定美丽乡村规划,从而为白银市美丽乡村发展找出新的增长极。

吕卉[4](2020)在《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甘草是甘肃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饲用及其食用价值。随着大面积连续多年的栽培,病害已经成为甘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甘草主栽产区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与治理策略,本研究以甘肃省的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的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9年连续多年,开展了系列的温室、室内及田间试验,在确定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的基础上,重点对主要病害的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甘肃省17个县25个乡镇的栽培甘草的病害调查,共发现15种病害,其中真菌病害14种,寄生性菟丝子病害1种。发现世界新病害1种: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enodidymella glycyrrhizae sp.nov.);世界新记录寄主病害2种: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australis)和田野菟丝子病害(Cuscuta campestris);我国新记录寄主病害5种: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极细链格孢黑斑病(A.tenuissima)、菌核病(Sclerotium sp.)和葡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sp.)。确定了主要病害: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alternata)、根腐病(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glycyrrhizae)。2、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锈病、细交链格孢黑斑病、根腐病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锈病在河西瓜州县始发于5月初,高峰期为6月和9月,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69.1和49.83;而在陇中榆中县锈病的发生较晚,始发期一般在6月初,8~9月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10.73。细交链格孢黑斑病在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均从6月中旬开始发病,8~9月达到高峰期,两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14.59和26.12。根腐病在瓜州县和榆中县两地均有发生,其中8~9月为瓜州县根腐的高发期,最大病情指数为22.46,而榆中县根腐病发生轻微。外亚隔孢壳叶斑病仅在榆中县发生,该病于每年5月发生,于7月时达到病害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36.56。3、通过对田间取样与室内测试分析,明确了锈病、叶斑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三种病害严重度的增加,其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最高损失达45.3%、70.3%、75.7%和66.6%;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最高可减少43.7%;而与粗纤维、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高分别可增加44.0%,44.3%,50.2%;与根部甘草酸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根腐病根部甘草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不同病害的发生,对18种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存在差异。4、通过室内杀菌剂筛选和田间评定,初步明确了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对3种甘草叶斑类病原菌A.alternata,X.glycyrrhizae和L.australis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72%以上,其毒力EC50<0.2 mg/L。50%多菌灵对2种甘草根腐类病原F.oxysporium和F.solani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均能达80%以上。在大田防治试验发现,25%粉锈宁WP2000~2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和43%戊唑醇SC3000倍液对甘草锈病防治率达81%以上;30%苯甲·丙环唑EC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1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对黑斑病防治率达80%以上。

王雅萍[5](2020)在《兰州新区西岔镇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做好乡村的农业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兰州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目前农业种植模式,按照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农业发展要求,在现有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分类指导与重点支持,发挥资源优势,顺应特色产业发展趋势,推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施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发展。文章基于兰州新区西岔镇高原夏菜生产现状,通过对西岔镇所辖8个行政村农业种植情况的调查,重点对西岔镇岘子村、团庄村、漫湾村、陈家井村四个行政村高原夏菜种植方式、作物种类、种植面积、产量进行调查,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华种植合作社进行案例分析,提出推动西岔镇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1.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文献、整理资料,以西岔镇为基本单位,收集高原夏菜种植相关数据。分析出目前当地高原夏菜种植模式为家庭式种植模式;统计出西岔镇2014-2019年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2.8万亩、2.9万亩、3.3万亩、2.6万亩、2.7万亩、1.26万亩。高原夏菜主要种植种类为西兰花、松花、甜脆豆、娃娃菜、绿波菜。各类蔬菜产量分别为甜脆豆1-1.15(吨/亩)、娃娃菜4-5(吨/亩)、西兰花1.25-2.5(吨/亩)、绿菠菜1.5(吨/亩)、松花2.25(吨/亩).2.分析西岔镇高原夏菜发展现状,针对现状找出阻碍西岔镇高原夏菜发展的问题为:种植区不集中,规模化程度不高;种植品种单一,土地连作情况严重;农业设施化程度不高;冷链基础设施不发达,缺乏蔬菜深加工企业;销售渠道窄,市场覆盖率低等。3.以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为例,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运用现代设施农业,采用“合作社+基地”的生产模式,证实这种种植模式适应兰州新区西岔镇高原夏菜的发展。4.提出改变西岔镇原有的家庭式生产方式,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实现“优质种植--产品深加工--社会化服务”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罗娟花[6](2020)在《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 ——以榆中县青城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能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力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尤其是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能够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特色小城镇建设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来,兰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生态旅游型、历史文化型、工业服务型、商贸物流型等特色小城镇建设,但是,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业态、形态、文态、生态”四态融合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本文结合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际,以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特色小城镇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访谈等呈现了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效,基于公共价值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建立分析框架,从特色小城镇建设目标、建设主体、互动机制、建设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存在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有欠缺、制度与政策保障不健全、建设资金短缺、特色产业发展不强、村民就业岗位偏少及基层政府工作压力大的问题,并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建设目标公共价值体现不足、建设主体参程度较低、主体间平等对话机制欠缺、主体间沟通协商机制不完善及主体间信息共享有局限。最后,运用公共价值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提出了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优化对策,建议从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组织机构、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提高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规则制度及完善多元主体互动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加强和优化,以期能够对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和推进提供有益帮助。

潘强,高文霞[7](2019)在《浅析榆中县两茬轮作高产设施芹菜育苗及种植标准化操作技术》文中提出榆中是兰州高原夏菜的发源地和主产区,芹菜是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重要的品种之一,近年来全县芹菜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但产业发展瓶颈也日益凸显。因地制宜创新农艺措施,并探索芹菜育苗及种植标准化操作技术有利于促进全县芹菜产业发展。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榆中县种子管理站、榆中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单位通过对榆中水禾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设施芹菜种植生产基地历时3年的跟踪,从种植前准备工作、芹菜病害防控、定植及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经验,得出了一套榆中县两茬轮作高产设施芹菜育苗及种植标准化操作技术。

马鹏[8](2019)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原夏菜溯源体系应用研究 ——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文中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兰州市高原夏菜产业化经营已经初具规模,但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种植和销售模式已经无法为高原夏菜的品牌建设、品质保证和持续销售带来有效支持,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严重滞后导致高原夏菜在种植销售全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生产管控与销售追溯体系,各流程之间衔接还停留在原始的纸制信息采集和交换过程中,以上问题均已严重制约了兰州市高原夏菜在整个仓储、物流、销售链条中的效率提升和质量安全保证。随着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物联网、二维码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在农业的不断应用,为高原夏菜在种植、仓储、保鲜、运输等各供应链环节提供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新思路。因此,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原夏菜溯源体系是当前兰州市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兰州市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为例进行分析,结合兰州市榆中县农业合作社、高原夏菜销售企业、一级批发市场等多种高原夏菜农产品企业的种植与销售现状,并借鉴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几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原夏菜溯源体系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主要如下:1.基于数据分析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围绕信息化在高原夏菜种植、信息管理、仓储、物流、销售和数据监控的有效应用,为兰州市榆中县高原夏菜产业链中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设计可行性方案,支撑本地化品牌和信息化平台健康、高效、稳定、安全的发展。2.基于本地化运营需求管理的应用。促进信息化在高原夏菜产业链中的设计、建设、应用的有效开展,为兰州市榆中县高原夏菜数据标准化、产业标准化、销售标准化和追溯标准化设计可行性方案,加强高原夏菜品牌标准化建设,完善高原夏菜农产品供应链机制建设和应用。

李芃[9](2019)在《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青城古镇的更新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蕴含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古镇引起各方关注,作为记录人类文明演进的活化石,在当前城市发展需求与空间形态的共同影响下古镇更新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青城古镇属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至今仍保留着型制完整、工艺精美的明清古建筑群,被称为“西北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历代文人荟萃、商贾云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青城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城古镇传统的空间形态及格局风貌渐渐难以承载新的功能需求,目前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也是众多中小型古镇所普遍面临的,如古镇主题定位模糊、开发层次不够丰富、投资机制不够完善、旅游开发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因此,笔者以文化旅游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选取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保护古镇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以及如何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完成古镇更新等问题作为青城古镇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理论知识并结合统计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案例解析、图示说明等方法探究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青城古镇的更新发展问题。首先,笔者对国内外“文化旅游”及“历史古镇”相关的概念理论及政策实施进行整理分析并综合评述文化旅游及历史文化古镇的更新保护的发展现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梳理青城基本概况、产业构成、社会背景及规划进展,对古镇文化旅游资源要素采用科学分类标准进行归纳,采用面—线—点(即聚落—街巷—建筑)逐层拆解的方法对青城古镇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建筑特色,并对其文化旅游保护利用现状进行综合梳理。与此同时简单回顾青城古镇文化旅游的发展历程、经营管理现状、游客行为特征及偏好及周边区域的竞合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总结了古镇更新以及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所在。最后,笔者尝试通过对大量与青城类似的古镇案例的研究试图提取可借鉴的更新策略参考,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则案例要点进行简要分析。继而从古镇职能的更新、古镇肌理的保护及古镇形态的重塑这三个方面提出青城古镇的更新发展策略,同时对相关保障措施的协同推进提出建议。探讨文化旅游语境下的古镇更新发展问题,不仅是为青城古镇的发展问题建言献策,更期望能为学术界同类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赵凡[10](2018)在《甘肃青城古镇空间文脉演化机理及其传承策略》文中指出青城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是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始建于唐代,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贸易中心,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青城古镇(文中统称为青城古镇),其古民居建筑群落保持完整,具有浓郁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青城古镇出现人口减少、老龄化严重,传统民居空置乃至废弃,古镇的空间格局和整体风貌及其文化传承面临着消解和衰退的危机。因此,如何保持古镇的文化特色,延续古镇的历史文脉,实现历史古镇保护性再生活化及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青城古镇作为空间文脉研究的对象,目的是以空间发展的视角深入挖掘青城古镇的地域文化特色,分析各阶段空间文脉特征,总结古镇空间文脉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提出青城古镇空间文脉的传承策略,延续古镇的文脉价值,给古镇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同时,也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文化传承和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本文首先按照古镇空间演进的发展,对青城古镇的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分期,分别为军事重镇时期(851-1597)、商贸重镇时期(1597-1949)、农业小镇时期(1949-1978)、以及特色小镇时期(1978至今)。其次,对青城古镇的空间形态演变进行分析,青城古镇各阶段的空间形态特征经历了由内向防御逐渐向外向开放转变的过程,经历了集中发展、面状扩展、内部填充、外延拓展与内部更新的空间演变方式。再次,在对空间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提取四个阶段的空间文脉要素,分析空间文脉演化的过程,总结空间文脉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得出自然因素是演化的基础条件,政策因素是演化的推进力,经济因素是演化的支撑力,文化因素是演化的催化力。最后,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调查法(Delphi)建立青城古镇的空间文脉价值评价体系,涵盖古镇文脉的本体价值、空间关联性、社会文化关联性、传承与发展状况等四个方面的评价,对青城古镇的空间文脉价值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基于此,提出了古镇空间文脉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二、榆中县温室蔬菜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榆中县温室蔬菜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株高的影响
    2.2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茎粗的影响
    2.3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叶面积的影响
    2.4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全生育期0~25 cm土层平均温度的影响
    2.5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各生育期0~25 cm土层平均温度的影响
    2.6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全生育期各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2.7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各生育期0~25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2.8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产量的影响
    2.9 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2)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盈利模式的文献综述
        1.2.2 田园综合体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商业模式的概念及构成
        2.1.1 概念界定
        2.1.2 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的关系
    2.2 盈利模式的概念
    2.3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及发展
        2.3.1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界定
        2.3.2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历程
    2.4 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
        2.4.1 现有田园综合体的盈利模式
        2.4.2 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总结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价值链理论
        2.5.2 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盈利模式理论
        2.5.3 盈利模式的四要素理论
第三章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现状以及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现状分析
        3.1.1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概况
        3.1.2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现状
    3.2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3.2.1 问题分析方法
        3.2.2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构建
    4.1 采用Adrian.J.Slywotzky盈利模型理论分析
        4.1.1 价值获取
        4.1.2 客户选择
        4.1.3 战略控制
        4.1.4 业务范围
    4.2 分析与构建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
        4.2.1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商业模式分析
        4.2.2 构建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
第五章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的实施
    5.1 结合构成要素理论实施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
        5.1.1 实现整合与联动利润点
        5.1.2 实现定位与细分利润源
        5.1.3 形成多个关联活动的利润杠杆
        5.1.4 筑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利润屏障
    5.2 利润创造体系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游客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3)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范围及案例界定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休闲旅游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美丽乡村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框架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休闲旅游视角下的美丽乡村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旅游
        2.1.2 美丽乡村
    2.2 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景观美学原理
        2.2.4 绿色产业理论
        2.2.5 乡村旅游理论
        2.2.6 田园综合体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美丽乡村发展经验分析
    3.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3.1.1 浙江安吉县美丽乡村
        3.1.2 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
        3.1.3 甘肃省兰州市河口村
        3.1.4 甘肃省临洮县王家咀村
    3.2 国外美丽乡村发展经验
        3.2.1 日本美丽乡村发展经验
        3.2.2 欧美国家美丽乡村发展经验
第四章 白银市周边地区美丽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4.1 白银市周边地区美丽乡村发展现状
        4.1.1 社会发展现状
        4.1.2 经济发展现状
        4.1.3 生态环境现状
        4.1.4 旅游资源现状
    4.2 白银市周边地区发展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存在的问题
        4.2.1 青壮年劳动人口流失,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4.2.2 资源要素约束过紧,阻碍经济快速发展
        4.2.3 产业方向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指导
        4.2.4 生态敏感性强,环境亟待改善
        4.2.5 政策落实程度不均衡,延续性较差
        4.2.6 发展旅游意识不强,示范引导不到位
    4.3 白银市周边地区发展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的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S)
        4.3.2 劣势分析(W)
        4.3.3 机遇分析(O)
        4.3.4 挑战分析(T)
        4.3.5 SWOT分析结论
    4.4 白银市周边地区美丽乡村系统分类
第五章 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模式探索
    5.1 基于城郊农(渔)家乐服务配套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以顾家善村为例
        5.1.1 顾家善村现状概况
        5.1.2 顾家善村优劣势分析
        5.1.3 顾家善村规划定位
        5.1.4 顾家善村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结构布局
        5.1.5 顾家善村规划主要内容
        5.1.6 适合城郊农(渔)家乐服务配套规划建设模式的其他村庄
        5.1.7 基于城郊农(渔)家乐服务配套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要点总结
    5.2 基于自然风光开发的旅游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以龙湾村为例
        5.2.1 龙湾村现状概况
        5.2.2 龙湾村优劣势分析
        5.2.3 龙湾村美丽乡村规划定位
        5.2.4 龙湾村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结构布局
        5.2.5 规划主要内容总结
        5.2.6 适合自然风光开发规划建设模式的其他村庄
        5.2.7 基于自然风光开发的旅游乡村规划建设模式要点总结
    5.3 基于古遗迹保护开发的人文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以平堡村为例
        5.3.1 平堡村现状概况
        5.3.2 平堡村优劣势分析
        5.3.3 平堡村规划定位
        5.3.4 平堡村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结构布局
        5.3.5 平堡村规划主要内容
        5.3.6 适合古遗迹保护开发规划建设模式的其他村庄
        5.3.7 基于古遗迹保护开发的人文乡村规划建设模式要点总结
    5.4 基于农业观光及采摘体验的休闲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以大川渡村为例
        5.4.1 大川渡村现状概况
        5.4.2 大川渡村优劣势分析
        5.4.3 大川渡村规划定位
        5.4.4 大川渡村美丽乡村规划总体布局
        5.4.5 大川渡村规划主要内容
        5.4.6 适合农业观光及采摘体验规划建设模式的其他村庄
        5.4.7 基于农业观光及采摘体验的休闲乡村规划建设模式要点总结
第六章 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经验及实施保障措施
    6.1 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特点总结
        6.1.1 规划定位各不相同
        6.1.2 规划理念各有差异
        6.1.3 规划原则因地制宜
        6.1.4 规划重点各有侧重
    6.2 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施保障措施
        6.2.1 强化组织领导
        6.2.2 争取资金保障
        6.2.3 加大宣传力度
        6.2.4 明确责任主体
        6.2.5 引进专家队伍
        6.2.6 争取土地指标
        6.2.7 加强区域交流
        6.2.8 实施动态监测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1.1 对白银市周边地区美丽乡村进行了系统分类和差异化研究
        7.1.2 提出了适合白银市周边地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四大模式
        7.1.3 提出了白银市周边地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差异化建议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草的概述
        2.1.1 甘草的命名和分类
        2.1.2 甘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2.1.3 甘草的生态学特性
        2.1.4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1.5 甘草的用途
        2.1.6 甘草的栽培
    2.2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2.2.1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历史
        2.2.2 甘草真菌病害及其病原种类
        2.2.3 其它潜在微生物
        2.2.4 甘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2.2.5 甘草属病害防治
第三章 甘草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地点
        3.2.2 病害调查和采样
        3.2.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2.4 病原菌的鉴定
        3.2.5 致病性测定
        3.2.6 其它病害
    3.3 结果
        3.3.1 甘草病害种类
        3.3.2 甘草主要病害和病原
        3.3.3 其它菌株对甘草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病害及定点调查点的选择
        4.2.2 气象数据收集
        4.2.3 病害调查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甘草锈病的发生规律
        4.3.2 甘草黑斑病的发生规律
        4.3.3 甘草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4.3.4 甘草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4.3.5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4.4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地及采集病株
        5.2.2 株高和生物量的测定
        5.2.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5.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5.2.5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测定
        5.2.6 氨基酸的测定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病害对甘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5.3.2 病害对甘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5.3.3 病害对甘草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5.3.4 病害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影响
        5.3.5 不同病害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率
        5.3.6 病害对甘草氨基酸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杀菌剂防治甘草病害的初步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2.1.1 供试菌株
        6.2.1.2 供试杀菌剂
        6.2.1.3 杀菌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6.2.1.4 测量方法
        6.2.2 田间杀菌剂药效试验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3.2 田间杀菌剂筛选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资助项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致谢

(5)兰州新区西岔镇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1.1.2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及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1.1.3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4 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1.1.5 兰州新区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西岔镇农业发展概况及发展蔬菜产业优势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西岔镇农业发展状况
        2.2.1 西岔镇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2.2.2 西岔镇农业产业结构概况
    2.3 西岔镇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2.3.1 地理优势
        2.3.2 政策优势
        2.3.3 区位优势
        2.3.4 消费市场扩大
        2.3.5 产地富硒优势
        2.3.6 良好的创新优势
第三章 西岔镇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3.1 西岔镇蔬菜种植现状调查
        3.1.1 西岔镇蔬菜种植面积
        3.1.2 西岔镇蔬菜区域分布
        3.1.3 西岔镇蔬菜种植品种
        3.1.4 西岔镇蔬菜产量
        3.1.5 西岔镇蔬菜种植模式
    3.2 蔬菜生产资料服务现状
    3.3 蔬菜加工、包装、储藏现状
        3.3.1 蔬菜加工
        3.3.2 蔬菜包装
        3.3.3 蔬菜储藏现状
        3.3.4 尾菜处理
    3.4 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
        3.4.1 技术培训方面
        3.4.2 示范推广
    3.5 蔬菜销售与品牌建设
第四章 西岔镇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蔬菜种植种类不集中、规模较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4.2 种植种类单一,土地连作情况严重
    4.3 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4.4 没有品牌优势,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4.5 蔬菜种植农户年龄偏大,制约了持续增收
    4.6 冷链基础设备设施不发达,缺乏蔬菜精深加工企业
    4.7 销售渠道窄,市场覆盖率低
第五章 西岔镇蔬菜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5.1 发展高原夏菜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
    5.2 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5.3 完善冷链基础设备设施
    5.4 发展蔬菜精深加工企业
    5.5 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市场覆盖率
    5.6 农业与科技创新相融合
    5.7 发展无公害蔬菜
    5.8 尾菜处理与地膜回收
第六章 案例分析——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
    6.1 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发展背景
    6.2 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组织结构及特点
        6.2.1 基地建设地点
        6.2.2 基地建设规模
        6.2.3 基地农业设施
        6.2.4 种植情况概述
        6.2.5 种植种类及面积
    6.3 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生产运作机制
    6.4 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资金及利益分配
        6.4.1 种植收支
        6.4.2 利益分配
    6.5 兰州新区国华种植农民合作社借鉴意义及局限性
        6.5.1 借鉴意义
        6.5.2 局限性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 ——以榆中县青城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
        2.1.2 特色小镇
        2.1.3 特色小城镇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价值理论及其启示
        2.2.2 合作治理理论及其启示
        2.2.3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个案呈现
    3.1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主体
        3.1.1 政府部门
        3.1.2 市场主体
        3.1.3 村委会
        3.1.4 青城镇村民
    3.2 建设的政策支持与规划设计
        3.2.1 政策支持
        3.2.2 规划设计
    3.3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内容
        3.3.1 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3.2 保护提升青城古镇风貌
        3.3.3 提升景区公共服务水平
        3.3.4 发展特色产业
    3.4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成效
        3.4.1 青城镇实现以经济为重点的全面发展
        3.4.2 激发出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3.4.3 建设主体间的信任关系有所加强
第四章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致因
    4.1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有欠缺
        4.1.2 制度与政策保障不健全
        4.1.3 建设资金短缺
        4.1.4 特色产业发展不强
        4.1.5 村民就业岗位偏少
        4.1.6 基层政府工作压力大
    4.2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建设目标公共价值体现不足
        4.2.2 建设主体参与程度较低
        4.2.3 主体间平等对话机制欠缺
        4.2.4 主体间沟通协商机制不完善
        4.2.5 主体间信息共享有局限
第五章 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优化对策
    5.1 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组织机构
        5.1.1 明确各政府成员部门职责
        5.1.2 加强基层政府工作力量
    5.2 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提高公众参与度
    5.3 建立健全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规则制度
        5.3.1 完善政府部门管理制度
        5.3.2 建立健全市场参与制度
        5.3.3 建立健全村民参与制度
    5.4 完善多元主体互动机制
        5.4.1 完善平等对话机制
        5.4.2 完善沟通协商机制
        5.4.3 完善共享机制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市级部门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调查问卷(村民)
附录C 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7)浅析榆中县两茬轮作高产设施芹菜育苗及种植标准化操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两茬轮作高产设施芹菜育苗及种植标准化操作技术规范
    2.1 种植前期准备
        2.1.1 耕地基础施肥控制技术要点
        2.1.2 芹菜育苗前管理控制技术要点
        2.1.3芹菜种苗培育控制技术要点
    2.2 芹菜种苗病害表现及防治控制技术要点
        2.2.1 芹菜种苗病害表现
        2.2.2 芹菜种苗病害药剂防治控制技术要点
    2.3 芹菜移栽定植及田间管理
        2.3.1 设施芹菜移栽定植控制技术要点
        2.3.2设施芹菜移栽定植后田间肥水规范化管理
        2.3.3 设施芹菜生长期水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2.3.4 设施芹菜采收上市
3 展望

(8)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原夏菜溯源体系应用研究 ——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高原夏菜产业中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理论介绍
        1.4.1 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1.4.2 高原夏菜冷链物流概念
        1.4.3 高原夏菜冷链物流技术
    1.5 研究方法
    1.6 小结
第二章 物联网技术在兰州市高原夏菜冷链物流中的应用分析
    2.1 兰州市高原夏菜产业现状分析
        2.1.1 基本情况及产量分析
        2.1.2 销售分析
        2.1.3 需求分析
        2.1.4 竞争力分析
    2.2 兰州市高原夏菜供应链现状分析
        2.2.1 高原夏菜冷链技术发展缓慢
        2.2.2 高原夏菜运输方式逐步改善
        2.2.3 高原夏菜仓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2.2.4 高原夏菜精选体系尚需完善
        2.2.5 高原夏菜行业标准化建设滞后
    2.3 物联网技术在高原夏菜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优势
        2.3.1 保障高原夏菜农产品品质安全
        2.3.2 提升高原夏菜农产品经营效率
        2.3.3 降低高原夏菜农产品运营成本
        2.3.4 提升高原夏菜农产品服务质量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溯源体系设计
    3.1 功能建设设计思路
        3.1.1 完成高原夏菜溯源体系共享协同功能应用
        3.1.2 完成高原夏菜溯源体系信息化建设
        3.1.3 探索高原夏菜溯源体系标准化建设
    3.2 基本要求
    3.3 基本原则
    3.4 物联网技术下的高原夏菜溯源业务流程分析
        3.4.1 “种植—入库”阶段
        3.4.2 “仓储——物流”阶段
        3.4.3 “物流—销售”阶段
    3.5 业务体系设计思路
        3.5.1 管理系统后台设计思路
        3.5.2 手机APP设计思路
        3.5.3 统计查询分析系统设计思路
        3.5.4 公共程序开发接口(API)设计思路
    3.6 具体功能设计
        3.6.1 管理系统后台功能
        3.6.2 手机APP功能
    3.7 高原夏菜溯源平台业务流程设计
        3.7.1 高原夏菜车辆管理系统
        3.7.2 冷链仓储管理系统
        3.7.3 蔬菜销售管理系统
        3.7.4 冷链物流数据采集
        3.7.5 园区统一结算管理系统
    3.8 平台设计功能模块表
    3.9 实例应用分析
        3.9.1 实例单位基本情况
        3.9.2 企业设计应用
        3.9.3 企业设计达成效果
    3.10 小结
第四章 溯源体系建设对物流成本控制的影响
    4.1 促成物流流程重组,节约了物流系统的总成本
    4.2 通过多种形式节约系统各功能要素的运营成本
        4.2.1 溯源体系建设对采购成本的节约
        4.2.2 溯源体系建设对运输、配送成本的节约
        4.2.3 溯源体系建设对仓储成本的节约
    4.3 对兰州高原夏菜供应链溯源建设的思考
        4.3.1 加大对高原夏菜供应链技术的研发、推广和投入
        4.3.2 加强高原夏菜供应链质量安全机制建设
        4.3.3 加快高原夏菜溯源一体化体系应用的示范和推广
        4.3.4 加快培养基于物联网的高原夏菜产业链创新型人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青城古镇的更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青城古镇改造更新的迫切性
        1.1.2 对文化旅游兴起的关注和思考
        1.1.3 甘肃旅游发展新机遇
    1.2 课题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课题研究对象
        1.2.2 课题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相关名词释义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文化旅游与古镇更新发展基础研究
    2.1 文化旅游基础研究
        2.1.1 基本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1.3 相关政策
        2.1.4 发展现状
    2.2 古镇更新发展基础研究
        2.2.1 基本概念
        2.2.2 理论基础
        2.2.3 相关政策
        2.2.4 发展现状
    2.3 本章小结
3.青城古镇概况及空间特色解析
    3.1 古镇概况
        3.1.1 古镇基本特征
        3.1.2 资源现状梳理
        3.1.3 产业构成分析
        3.1.4 社会背景解析
        3.1.5 相关规划进展
    3.2 空间结构
        3.2.1 山水格局明显,空间结构初具雏形
        3.2.2 地域特色突出,空间类型初步分化
    3.3 街巷系统
        3.3.1 街巷形态
        3.3.2 尺度比例
        3.3.3 节点空间
        3.3.4 空间认知
    3.4 建筑单元
        3.4.1 历史文物建筑分析
        3.4.2 民居建筑分析
    3.5 青城古镇更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4.青城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4.1 古镇文化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4.1.1 发展追溯
        4.1.2 开发模式
        4.1.3 经营管理
        4.1.4 宣传举措
    4.2 古镇文化旅游客源需求现状
        4.2.1 业态构成
        4.2.2 客源市场
        4.2.3 消费现状
    4.3 古镇文化旅游市场竞争现状
    4.4 古镇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5.青城古镇更新发展策略分析
    5.1 案例分析
        5.1.1 山西平遥古城
        5.1.2 成都宽窄巷子
    5.2 古镇职能更新
        5.2.1 明确发展定位
        5.2.2 功能结构重组
    5.3 古镇肌理保护
        5.3.1 宏观层面
        5.3.2 中观层面
        5.3.3 微观层面
    5.4 古镇形态重塑
        5.4.1 明确发展方向,逐步有机更新
        5.4.2 创新旅游开发,特色发展模式
        5.4.3 挖掘使用价值,提升空间活力
    5.5 基础设施协同
        5.5.1 完善基础设施
        5.5.2 创造宜居空间
    5.6 多维要素整合
        5.6.1 建立数据库及人才引进
        5.6.2 共同参与
        5.6.3 资金投资保障
        5.6.4 互联网“+”
    5.7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经验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甘肃青城古镇空间文脉演化机理及其传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相关研究
        1.4.2 文脉理论相关研究
        1.4.3 城市形态学理论及其发展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概念界定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青城古镇发育的历史地理基础
    2.1 自然地理基础
        2.1.1 区位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貌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2 历史文化基础
        2.2.1 历史沿革
        2.2.2 历史地位
        2.2.3 地域文化
    2.3 社会经济基础
        2.3.1 人口与老龄化
        2.3.2 社会经济
        2.3.3 产业发展
    2.4 历史文化遗存
        2.4.1 非物质文化遗存
        2.4.2 物质文化遗存
    2.5 古镇保护与发展
        2.5.1 古镇保护历程
        2.5.2 保护工作评价
        2.5.3 古镇保护中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3.青城古镇空间形态演变及其特征
    3.1 空间演变阶段划分
    3.2 军事重镇时期空间特征(851-1597)
        3.2.1 总体格局及其空间层级
        3.2.2 城镇中心及其空间边界
        3.2.3 内部道路及用地形态
        3.2.4 内向防御的空间特征
    3.3 商贸重镇时期空间特征(1597-1949)
        3.3.1 总体格局及其空间层级
        3.3.2 城镇中心及其空间边界
        3.3.3 内部道路及用地形态
        3.3.4 堡内封闭内向、堡外开放的空间特征
    3.4 农业小镇时期空间特征(1949—1978)
        3.4.1 总体格局及其空间层级
        3.4.2 城镇中心及其空间边界
        3.4.3 内部道路及用地形态
        3.4.4 逐渐开放的空间特征
    3.5 特色小镇时期空间特征(1978 至今)
        3.5.1 总体格局及其空间层级
        3.5.2 城镇中心及其空间边界
        3.5.3 内部道路及用地形态
        3.5.4 外向、开放的空间特征
    3.6 青城古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3.6.1 军事重镇时期集中发展
        3.6.2 商贸重镇时期面状扩展
        3.6.3 农业小镇时期内部填充
        3.6.4 特色小镇时期外延拓展、内部更新
    3.7 本章小结
4.青城古镇空间文脉演化特征及其成因
    4.1 青城古镇空间文脉要素
        4.1.1 空间文脉要素分类
        4.1.2 空间文脉要素提取
    4.2 青城古镇空间文脉的演化过程
        4.2.1 军事重镇时期空间文脉形成
        4.2.2 商贸重镇时期空间文脉演化
        4.2.3 农业小镇时期空间文脉演化
        4.2.4 特色小镇时期空间文脉演化
    4.3 青城古镇空间文脉演化影响要素及其作用方式
        4.3.1 自然因素
        4.3.2 政策因素
        4.3.3 经济因素
        4.3.4 文化因素
        4.3.5 作用方式
    4.4 本章小结
5.青城古镇空间文脉传承策略
    5.1 青城古镇空间文脉价值评价
        5.1.1 空间文脉价值评价体系建立
        5.1.2 空间文脉价值评价
    5.2 青城古镇空间文脉保护与传承策略
        5.2.1 空间文脉本体的保护策略
        5.2.2 空间文脉的传承策略
        5.2.3 古镇活力再生策略
    5.3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四、榆中县温室蔬菜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吕剑,李金武,郁继华,颉建明,冯致,张国斌,刘娜,王俊文. 核农学报, 2021(08)
  • [2]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盈利模式研究[D]. 蔡伟. 兰州大学, 2021(02)
  • [3]白银市周边地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研究[D]. 刘晶.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4]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 吕卉. 兰州大学, 2020
  • [5]兰州新区西岔镇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王雅萍. 兰州大学, 2020(01)
  • [6]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 ——以榆中县青城镇为例[D]. 罗娟花. 兰州大学, 2020(01)
  • [7]浅析榆中县两茬轮作高产设施芹菜育苗及种植标准化操作技术[J]. 潘强,高文霞.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24)
  • [8]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原夏菜溯源体系应用研究 ——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D]. 马鹏. 兰州大学, 2019(02)
  • [9]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青城古镇的更新发展研究[D]. 李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甘肃青城古镇空间文脉演化机理及其传承策略[D]. 赵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渝中县进一步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