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向治理体系索取经济利益的应用实例

变废为宝,向治理体系索取经济利益的应用实例

一、变废为宝,向治理系统要经济效益的应用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熊荣威[1](2021)在《通顺河水环境调查与污染治理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

王孟孟[2](2021)在《城固县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快速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发展的短板日益突出,“空心化”、“社会关系瓦解”、“活力减退”等问题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阻碍。面对这一问题国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的策略/战略,与此对应社会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也逐渐把研究目光转向乡村地区,其中公共空间因其具有的丰富内涵与象征意义成为相关研究的焦点。乡村公共空间不仅承担了村民日常的休闲生活,也是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是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能激发村庄公共生活的发生,提高村民的交往质量,增强村民的归属感,提升乡村的公共性,有利于乡村社会稳定。城固县垣山村作为秦巴地区较早开展农村社区化改革的村庄,公共空间活力不足成为禁锢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与表现,因此本文基于上诉背景,以提升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为目标,构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进行评估,总结公共空间活力缺失的原因,最后从公众活动力提升、公共空间吸引力提升、集体组织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其公共空间活力营建的具体措施,从而提升垣山村的人居环境质量与村庄发展活力。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相关理论、相关文献研究,对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活力、乡村公共空间、等概念进行了概念辨析;(2)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相关研究及垣山村实地的调研走访对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的内涵进行探究,提出了三大活力构成要素;(3)基于三大构成要素、六大活力影响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4)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对垣山村公共空间进行系统调研与分析,判定其空间活力现状,对其空间活力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其活力缺失问题;(5)针对公共空间活力现状问题借鉴相关案例经验针对三大构成要素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具体的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策略。

张德才[3](2021)在《金川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矿山产业逐渐演变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伴随矿山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数量十分巨大,大部分以尾矿库的形式堆存待用,带来了尾矿科学处置与环境有效保护方面的诸多难题。近年来,政府和企业在尾矿库安全运行、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尾矿库运行形势趋于平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尾矿库仍然是矿山企业生产运行中最大的危险源,极易引发安全事故、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影响尾矿库安全的最关键因素是尾矿库坝体稳定性。本文研究了一处位于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戈壁滩上正在运行阶段的尾矿库(本文中统一简称为金川尾矿库),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勘查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金川尾矿坝体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与研究评价。主要工作成果如下:(1)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学者对尾矿库工程的大量研究成果,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尾矿处置、尾矿库类型、尾矿坝结构与稳定性、安全事故、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我国尾矿库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得出尾矿坝体稳定性与尾矿筑坝方式和尾矿砂基本工程性质有直接关系。(2)通过分析工程地质报告、现场勘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的数据,确定了金川尾矿库坝体所在地层岩性特征,获得了尾矿砂颗粒级配、渗透、地震液化等基本工程性质参数,并进行了定性判断。(3)引入GEO5滑坡稳定性计算软件,分别分析了金川尾矿库1-6号坝体在正常运行、洪水运行、特殊运行3种工况条件下的抗滑稳定性,比较了计算得到的稳定性系数数值和国家尾矿库设计规范规定的规范值,结合现场实际对金川尾矿库坝体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4)利用Auto Bank水工设计软件演算了金川尾矿库坝体渗透稳定性,以尾矿浸出液渗漏影响G3017金武高速为假设,确定了尾矿库坝基角砾层发生渗透的条件,提出了尾矿坝安全运行管理、日常监测和灾害防治方面的建议。

张旭堃[4](2021)在《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进入21世纪20年代后,中国近期正经历着由新冠疫情(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卫生安全与经济复苏的双重压力。随着经济复苏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发展,医疗废弃物处置量偏低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情况下,研究城市医疗废弃物相关处理问题的经济意义与社会意义也日益彰显。城市医疗废弃物及时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避免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尤其是针对口罩、针头、检测用具等容易传播病菌的医疗废弃物的及时清运,对于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经济稳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受疫情影响各类城市医疗废弃物的产生总量均有所上升,但我国目前并没有对于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做充分的研究,因此对当前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物流网络进行研究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细致的研究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构建过程种积累的丰富经验,并针对我国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况下我国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收集网络过于老旧的问题,本文创新性的对我国中小城市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进行了从新规划,设计了包含回收层、检测层、处置层的三层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并将发电厂、填埋厂、处理处置企业均考虑进该网络结构中,使该网络结构的适应性更强。本文在构建医疗废弃物物流网络模型时,考虑到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收集工作开展并不理想,医疗废弃物统计量可能会由于疫情、季节变换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采用模糊数将模糊变量清晰化,以此为前提构建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模型,并设计相应的遗传算法来来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最后本文以金昌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对该地区的医疗废弃物回收现况予以确认。结合专家意见,对模型中的相关数据予以设定。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包含13个回收中心、5个检测中心、1个处理处置中心、1个填埋厂、1个发电厂的逆向物流网络模型。该逆向物流网络在一个周期内的运行总成本较原网络节约9.42%,运输成本节约89.41%。

刘娟[5](2020)在《农村环境卫生托管服务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F市S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许多环境卫生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旧村环境“脏、乱、差”、畜禽养殖污染、饮用水源水质下降和城市工矿企业向农村转移加重了农村环境负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说明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问题。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逐年重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治理,使农村卫生管理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对山东省F市S镇17个行政村的调查和访谈,发现政府虽然十分重视农村环境卫生托管,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S镇开展托管服务的时限较短,企业管理服务不到位以及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导致农村环境卫生托管服务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托管服务管理上寻求突破,全面改善和提升托管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卫生托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社会资源投入不足;二是托管企业存在内部运转困境;三是村民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不足。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内部责任不明晰、考核体系不完善以及缺乏有效监督和激励机制。为了解决农村环境卫生托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是改革现行管理制度,转变政府职能;二是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履约能力。三是政府与社会共治,发挥多元主体的监督作用。通过政府、企业和其他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让环境卫生托管真正有力执行。

肖巧玲[6](2020)在《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以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为例》文中指出

夏晓瑜[7](2020)在《基于非正式开发模式的城市高架下部空间更新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由增量建设向存量挖潜转型的过程中,对高密度城市环境下高架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关联的空间资源进行整合与更新,是一项针对城市复兴、再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而以渐进性空间更新为特征的非正式开发模式,在激发空间潜力和挖掘未来建设势能等方面具有显着的实践意义和创新价值。本文首先基于对城市高架下部空间特征及现状利用情况的调研分析,指出目前高架下部空间利用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针对高架交通基础设施的非正式开发模式,提出了非正式空间更新的总体目标与适应性、开放性、动态性的应用原则,并且从空间治理及设计实施两个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治理为前提,本文分别从政策引导与管理、规划统筹与控制、公众参与组织协作以及动态渐进开发四个层面构建具体的空间治理框架;在设计及实施层面,则提出了有关缝合城市环境、拓展功能策划、空间形态优化和弹性建造方式的实际应用策略。本文希望通过对城市高架下部空间更新策略的研究,为高架交通基础设施在今后城市发展中的具体更新实践提供一些思考方式和参考价值。全文约63000字,图表102例。

华清君[8](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李佩琳[9](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问题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在党和人民的呼吁下,十九大提出了关键的“乡村振兴战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贯彻落实建设现代绿色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己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而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垃圾也以更快的速度开始增长,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本文选取山东省A市为例,在2019年4月-6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从治理制度模式、主体意识和重视程度、资金投入情况、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维度实施了实地调研。发现总体上该市的村民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的获得感、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近年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确确实实有了一定的效果,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与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基础环卫公共资源配备逐渐完善,也引入了社会资本的助力。但是仍存在极少部分村民对生活垃圾治理问题不关注、不关心,缺乏主人翁意识,环保意识薄弱,垃圾分类体系的基础尚未建立,基础设施的覆盖率仍不足,资金短缺运转吃力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主体的重视程度不够,意识宣传不到位,相关政策制定尚不健全、现有政策执行力不足,经济基础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足等等。进而提出以下四项治理措施:一是健全完善、落实政策执行,强化政府监管。对环保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进行合理分配,建立建全满足基层村民自治的需求的服务机构,破解多头管理困境。对相关管理部门人员的薪酬以及业务水平等进行保障,积极鼓励村委会都构建起村庄保洁员监督管理机制,对保洁员其职能、权益及义务等,进行明确的规定,推动农村环保工作人员管理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二是建立多元化资金渠道,实现政府与社会共治。推进城乡垃圾管理服务朝着均衡化的趋向发展,将农村与城市两者间环境保护管理治理成本一并纳入当地公共预算,科学规划市县乡镇其财政分配占比。创新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协作管理分责系统,科学规划政府、村集体、村民其成本承担比重,打造公共财政和农民互相协作一同投资的关系,借助村民适度上缴费用,或者村集体经济处理治理资金来源难题,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合作管理的鼓励及制约体系。三是建立考评奖惩机制,提高主体参与水平。建立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建立市镇村三级督查机制,采取现场查看和实地询问等方式,重点督查镇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保洁人员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垃圾收集转运、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把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情况设定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村级班子核心考核内容之一,适当提高所占的分值比重。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乡镇政府要指导村“两委”制定或修订村民普遍认可、容易推行的村规民约,将生活垃圾治理、公共环境卫生整治、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等内容纳入,明确村民负责维持庭院内部和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缴纳保洁费、投工投劳等方面的具体责任和义务。四是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实现生态化治理。政府应该统筹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积极发挥新闻媒体传播作用,对环境保护、生活垃圾治理有关知识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同时引进并积极推广生态化的垃圾分类技巧,为农村垃圾分类生态化管理奠定基础。

吴淼[10](2019)在《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发展观念、增长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使得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集中爆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城镇化无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城乡发展建设当中,如北京“绿色生态城市”、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等。由此可见,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城市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寻求先进的科学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发展秩序,保护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将显得尤为必要,且也已成为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域城乡空间为实证研究地域,以“理论实践剖析(理论借鉴)——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问题梳理)——目标及模式确立(方法策略)——空间优化与技术制度创新保障(解决问题)”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系统复合法、定性分析、定量控制、动态评判等方法,对生态视角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优化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主流趋势,运用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导向下的西安市域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展开研究,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的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乡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在西安实证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市城乡空间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方法、空间结构模式、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系统性建构,对生态导向下转变西安市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修复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大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共八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1、2章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并在生态视角下对城乡空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国内外实践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出了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第二部分为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包含3、4章内容。首先,从时间的维度对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探源,并从演进动力机制和演进整体特征对西安城乡空间发展演变规律做了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要素梳理和城乡生态建设现状的评价,辨识了西安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生态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第三部分为理论运用与实践探索,包含5、6、7章内容。首先,立足于生态导向的新价值取向,重新整合和确立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和考评体系,制订了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和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并对西安城乡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次,基于城乡空间建设的系统方法与具体技术路径,在市域层面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在城区层面制订了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并在西安市实践基础上,对优化方案进行了后评估研究。最后,从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出发,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二、变废为宝,向治理系统要经济效益的应用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废为宝,向治理系统要经济效益的应用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2)城固县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焕发乡村活力,推动乡村振兴
        1.1.2 问题背景—空间活力缺乏,环境有待提升
        1.1.3 学术背景—学术思潮涌起,研究意义重大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1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乡村空间建设理论与实践综述
        1.3.2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空间活力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畴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概念理论与相关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乡村概念
        2.1.2 空间活力的概念
        2.1.3 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
        2.1.4 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的概念
    2.2 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田园城市理论与乡村建设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与乡村建设
        2.2.3 乡村振兴理论与乡村建设
    2.3 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论
        2.3.1 场所理论与公共空间
        2.3.2 外部空间理论与公共空间
        2.3.3 新陈代谢-共生理论与公共空间
    2.4 空间活力的相关理论
        2.4.1 触媒理论与空间活力
        2.4.2 空间生产理论与空间活力
        2.4.3 环境行为理论与空间活力
    2.5 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优秀案例分析
        2.5.1 陕西省杨凌区王上村
        2.5.2 浙江省松阳县横樟村
        2.5.3 贵州省桐梓县中关村
        2.5.4 山西省和顺县许村
        2.5.5 德国欧豪村
        2.5.6 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营建模式总结
    2.6 本章小结
3.垣山村公共空间概况
    3.1 垣山村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土地及人口现状
        3.1.3 村庄特色及周边资源
        3.1.4 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3.1.5 村庄建设概况
        3.1.6 村庄发展定位
    3.2 垣山村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轨迹
        3.2.1 传统发展时期的时空特征
        3.2.2 集体化发展时期的时空特征
        3.2.3 开放发展时期的时空特征
        3.2.4 城乡一体化发展时期
        3.2.5 小结
    3.3 村民的公共空间需求分析
        3.3.1 空间需求的理论解读
        3.3.2 空间需求的实际调查
        3.3.3 小结
    3.4 公共空间识别与分类特征研究
        3.4.1 公共空间的识别
        3.4.2 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分析
        3.4.3 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3.4.4 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特征分析
    3.5 村庄现状公共空间与空间需求的匹配度分析
4.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构建
    4.1 构建原则及构建流程
        4.1.1 构建原则
        4.1.2 构建流程
    4.2 公共空间活力的构成
        4.2.1 公共空间活力的的基本构成力
        4.2.2 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的特征
        4.2.3 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
        4.2.4 公共空间活力的表征因素
    4.3 活力评价指标选取
        4.3.1 活力指标体系借鉴
        4.3.2 大众调查结果
        4.3.3 专家指标因子打分法
        4.3.4 城固县垣山村公共空间评价指标的特殊性
        4.3.5 最终评价指标数据集的选取
        4.3.6 指标内涵说明
    4.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5 指标体系的赋值与计算方法
        4.5.1 指标体系的赋值
        4.5.2 评价模型构建
    4.6 本章小结
5.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
    5.1 评价流程
    5.2 空间编码与问卷发放
        5.2.1 空间编码
        5.2.2 问卷发放
    5.3 综合活力评价
        5.3.1 问卷评价
        5.3.2 整体评估
        5.3.3 重点公共空间活力评价
    5.4 重点活力影响因素分析
        5.4.1 交通可达性分析
        5.4.2 公共空间可视性分析
    5.5 公共空间活力的问题总结
        5.5.1 公共空间功能设施不齐全
        5.5.2 公共空间覆盖范围有限
        5.5.3 村庄居民的凝聚力不强
        5.5.4 村庄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较差
        5.5.5 村庄公共空间缺乏管理
        5.5.6 村庄公共活动丧失
    5.6 本章小结
6.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6.1 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原则
        6.1.1 以人为本,注重需求
        6.1.2 讲究实际、有限成本
        6.1.3 多元融合,复合利用
        6.1.4 传承文脉,引领发展
    6.2 总体层面的营造策略
        6.2.1 加快村庄生态化建设
        6.2.2 提升村集体经济水平
        6.2.3 加强村庄组织建设
    6.3 中观层面的营造策略
        6.3.1 优化公共空间布局
        6.3.2 提升公共空间的多样性
        6.3.3 完善公共空间服务设施
    6.4 微观层面的营造策略
        6.4.1 重点空间整治
        6.4.2 公共活动策划
        6.4.3 加强公共空间管理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理论结论
        7.1.2 实践结论
    7.2 研究创新
        7.2.1 内容创新
        7.2.2 方法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3)金川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尾矿处置与环境保护
        1.2.2 尾矿库类型与安全事故
        1.2.3 尾矿坝结构与稳定性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尾矿库设计及运行概况
    2.3 尾矿库场地土及地下水的腐蚀性
    2.4 尾矿库危险有害因素
第三章 尾矿砂基本工程性质
    3.1 尾矿坝地层分布
    3.2 尾矿砂的天然密度
    3.3 尾矿砂的天然含水率
    3.4 尾矿砂的土粒比重
    3.5 尾矿砂的其他工程性质
    3.6 尾矿砂的渗透性质
    3.7 尾矿砂的颗粒级配性质
    3.8 尾矿砂的抗剪强度
    3.9 尾矿砂的抗地震液化性质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尾矿坝稳定性分析评价
    4.1 尾矿坝抗滑稳定性分析
        4.1.1 尾矿坝抗滑稳定性基本原理
        4.1.2 抗滑稳定性评价分析思路与流程
        4.1.3 抗滑稳定性计算剖面及参数确定
        4.1.4 坝体抗滑稳定性模拟计算
        4.1.5 坝体抗滑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2 尾矿坝渗漏稳定性分析与计算
        4.2.1 坝体渗漏稳定性分析目的
        4.2.2 工况渗漏性计算
        4.2.3 坝体渗漏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3 尾矿坝稳定性防护措施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逆向物流理论
        2.1.1 逆向物流定义
        2.1.2 逆向物流的产生与处理
        2.1.3 逆向物流系统流程分析
    2.2 医疗废弃物定义、分类及处理方式
        2.2.1 医疗废弃物的定义
        2.2.2 医疗废弃物的分类
        2.2.3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式
    2.3 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
        2.3.1 废弃物收集处理方面
        2.3.2 废弃物处理设施选址方面
        2.3.3 废弃物逆向物流路径规划方面
        2.3.4 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优化方面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分析与构建
    3.1 问题描述
    3.2 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现况分析
        3.2.1 国外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现况分析
        3.2.2 国内医疗废弃物回处理收现况分析
        3.2.3 我国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 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构建
        3.3.1 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构建目标
        3.3.2 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构建原则
        3.3.3 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构建主体
        3.3.4 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层级结构及对应设施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模型及算法设计
    4.1 逆向物流网络模型的建立
        4.1.1 模型假设
        4.1.2 参数和变量定义
        4.1.3 模型建立
    4.2 遗传算法设计
        4.2.1 遗传算法介绍
        4.2.2 遗传算法求解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优化模型求解——以金昌市为例
    5.1 模型参数设定
    5.2 运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局限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农村环境卫生托管服务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F市S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国外研究综述
    0.3 国内研究综述
    0.4 研究思路和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
1 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
    1.1 基本概念
        1.1.1 农村环境卫生
        1.1.2 托管服务
    1.2 理论依据
        1.2.1 委托代理理论
        1.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2 F市S镇农村环境卫生托管的现状与积极因素
    2.1 农村环境卫生形势
        2.1.1 农村环境卫生特点
        2.1.2 传统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模式
    2.2 F市S镇农村环境卫生托管服务现状分析
        2.2.1 F市S镇农村环境卫生托管基本情况
        2.2.2 问卷及访谈情况
        2.2.3 F市S镇农村环境卫生托管服务管理效果
    2.3 F市S镇农村环境卫生托管服务的积极因素
        2.3.1 政府积极启动改革
        2.3.2 市场主体热情参与
        2.3.3 农村环卫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3 F市S镇农村环境卫生托管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F市S镇农村环境卫生托管存在的问题
        3.1.1 政府社会资源投入不足
        3.1.2 托管企业内部困境
        3.1.3 村民及多元主体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不足
    3.2 F市S镇农村环境卫生托管问题原因分析
        3.2.1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3.2.2 政府内部责任不明晰
        3.2.3 考核体系不完善
        3.2.4 缺乏有效监督和激励机制
4 农村环境卫生托管服务对策
    4.1 改革现行管理制度
        4.1.1 政府完善工作制度
        4.1.2 健全工作协调机制
    4.2 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4.2.1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4.2.2 考核与激励并举
    4.3 发挥多元主体监督作用
        4.3.1 发挥村“两委”的监督作用
        4.3.2 发动村民广泛参与监督
        4.3.3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参与监督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非正式开发模式的城市高架下部空间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架影响下的城市
        1.1.2 中国城市的发展
    1.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高架下部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2.1 空间特征
        2.1.1 自身形态
        2.1.2 道路关系
        2.1.3 沿线建筑
    2.2 利用现状
        2.2.1 用地功能类型
        2.2.2 空间利用方式
        2.2.3 人的行为活动
    2.3 现有问题
        2.3.1 功能及形式单一
        2.3.2 空间利用率低下
        2.3.3 社会性问题频发
第三章 针对高架下部空间的非正式开发理论建构
    3.1 “非正式开发”的源动力
        3.1.1 城市物质空间的利用失衡
        3.1.2 公众意识表达的需求迫切
        3.1.3 政府开发建设的相对滞后
    3.2 理论内涵及价值
        3.2.1 基本概念
        3.2.2 影响因素
        3.2.3 实践经验——纽约高架线下空间更新模式
        3.2.4 价值评估
    3.3 目标与原则
        3.3.1 总体目标
        3.3.2 一般原则
第四章 高架下部空间非正式更新的空间治理前提
    4.1 政策层面的引导与管理
        4.1.1 土地性质兼容的政策允许
        4.1.2 土地临时性使用的战略制定
    4.2 规划层面的统筹与控制
        4.2.1 纳入城市开放空间微更新体系
        4.2.2 考量城市规划中的非正式更新模式
    4.3 公众参与机制下的组织与协作
        4.3.1 多主体的参与权责明确
        4.3.2 各阶段的参与流程管理
        4.3.3 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
    4.4 动态渐进式的开发与建设
        4.4.1 基于空间层面的触媒效应
        4.4.2 基于时间尺度的渐进开发
第五章 高架下部空间非正式更新的设计及实施策略
    5.1 城市环境的缝合
        5.1.1 修补生态景观
        5.1.2 连接交通系统
        5.1.3 延续场所记忆
    5.2 功能策划的拓展
        5.2.1 功能选择的使用者倾向
        5.2.2 功能类型复合
        5.2.3 转换方式灵活
    5.3 空间形态的优化
        5.3.1 空间限定与组织
        5.3.2 色彩重构
        5.3.3 质感升级
        5.3.4 光环境改造
    5.4 建造方式的弹性
        5.4.1 材料可循环利用
        5.4.2 “轻”施工方式
        5.4.3 模块化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综述
    6.2 研究的不足
    6.3 高架下部空间设计的未来
        6.3.1 现有高架的再开发利用
        6.3.2 新建高架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作者简介

(8)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问题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乡村振兴战略
    2.2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概念
        2.2.1 农村生活垃圾
        2.2.2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关系
    2.4 治理理论
        2.4.1 行为理论
        2.4.2 公共产品理论
        2.4.3 生态理论
3 山东省A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3.1 山东省A市概况
    3.2 A市所辖各乡镇具体情况
    3.3 调研方案
        3.3.1 选择调研方法
        3.3.2 选择调研对象
        3.3.3 设计调研内容
        3.3.4 处理调研结果
    3.4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3.4.1 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与环保意识增强
        3.4.2 基础环卫公共资源配备逐渐完善
        3.4.3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
    3.5 A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3.5.1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为和方式单一
        3.5.2 村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仍然较弱
        3.5.3 科学的垃圾分类尚未落地
        3.5.4 垃圾基础设施覆盖率不足
        3.5.5 垃圾处理资金短缺
4 山东省A市农村生活垃圾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4.1.1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政策规范制定尚不健全
        4.1.2 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4.2 村庄垃圾治理专职人员和基础环卫资源配置不足
        4.2.1 村庄垃圾治理专职人员不足
        4.2.2 基础环卫资源配置严重不足
    4.3 意识宣传不到位
    4.4 经济基础发展不均衡
5 山东省A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改进建议
    5.1 健全完善、落实政策执行,强化政府监管
    5.2 建立多元化资金渠道,实现政府与社会共治
    5.3 建立考评奖惩机制,提高主体参与水平
    5.4 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实现生态化治理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或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系统生态学理论
        2.1.3 生态位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3 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
        2.3.1 国外实践
        2.3.2 国内实践
        2.3.3 发展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轨迹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1 城市起步:195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1.1 时代背景
        3.1.2 空间结构
        3.1.3 总体特征
    3.2 发展革新:198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2.1 时代背景
        3.2.2 空间结构
        3.2.3 总体特征
    3.3 空间重构:199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3.1 时代背景
        3.3.2 空间结构
        3.3.3 总体特征
    3.4 品质提升:2008 年以来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4.1 时代背景
        3.4.2 空间结构
        3.4.3 总体特征
    3.5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5.1 空间演进轨迹历程
        3.5.2 空间演进动力机制
        3.5.3 城乡空间演进整体特征
        3.5.4 城乡生态空间演进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
    4.1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格局
        4.1.1 生态要素梳理
        4.1.2 生态总体格局
    4.2 生态建设评价指标及方法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市域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2.3 “城区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3 市域城乡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影响机制
        4.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4.3.2 生态承载力评价
        4.3.3 生态安全性评价
        4.3.4 市域生态问题
        4.3.5 生态影响机制
    4.4 城区生态建设评价及影响机制
        4.4.1 生态环境评价
        4.4.2 绿地建设评价
        4.4.3 生态建设问题
        4.4.4 生态影响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结构模式
    5.1 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导向及阶段划分
        5.1.1 发展目标导向
        5.1.2 发展阶段划分
        5.1.3 发展考评体系
    5.2 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拟定
        5.2.1 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
        5.2.2 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5.3 城乡空间发展的结构模式选择
        5.3.1 结构模式基本特征
        5.3.2 典型结构模式比选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布局方法及策略
    6.1 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技术路径与方法
        6.1.1 既有的技术路径
        6.1.2 优化路径及方法
    6.2 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
        6.2.1 划定生态分区,管控资源利用
        6.2.2 串点连线织网,构建生态网络
        6.2.3 控制城乡规模,优化城乡布局
        6.2.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6.3 城区空间规划布局优化策略
        6.3.1 控制城区人口,推动旧城更新
        6.3.2 优化空间结构,城市分区管控
        6.3.3 调整产业用地,疏解城区工业
        6.3.4 划定城市绿线,完善公园体系
        6.3.5 延续历史特色,建设遗址公园
        6.3.6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柔性”治水
        6.3.7 加快绿道建设,完善交通体系
    6.4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后评估”
        6.4.1 情景分析法的适用性
        6.4.2 基于情景分析的优化方案“后评估”
        6.4.3 “后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7.1 技术创新
        7.1.1 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
        7.1.2 明确生态空间规划层级及对象
        7.1.3 构建城乡生态空间规划导则
        7.1.4 加强相关规划体系的衔接
    7.2 体制创新
        7.2.1 建立生态控制线管控机制
        7.2.2 建立生态保护区补偿机制
        7.2.3 建立生态绩效评估审查机制
        7.2.4 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
    2.参编论着
    3.参与课题
    4.参与研究项目
附录
    附录Ⅰ 西安市生态评价基础数据及来源汇编
    附录Ⅱ 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附录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附录Ⅳ 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

四、变废为宝,向治理系统要经济效益的应用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通顺河水环境调查与污染治理方案设计[D]. 熊荣威. 长江大学, 2021
  • [2]城固县垣山村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研究[D]. 王孟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金川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分析[D]. 张德才. 兰州大学, 2021(11)
  • [4]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D]. 张旭堃.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5]农村环境卫生托管服务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F市S镇为例[D]. 刘娟.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6]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以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为例[D]. 肖巧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基于非正式开发模式的城市高架下部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 夏晓瑜. 东南大学, 2020(01)
  • [8]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活垃圾问题调查研究[D]. 李佩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10]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吴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变废为宝,向治理体系索取经济利益的应用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