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太阳房的研究

一种新型太阳房的研究

一、新型太阳能住宅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文[1](2021)在《北京农村地区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耦合系统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清洁供暖是近几年北方农村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多能互补,多系统耦合”系统供暖形式可充分利用单项技术的优点,克服缺点,做到优势互补,多系统耦合供暖形式应该是农村供暖一种可行的方案。本文针对北京农村山区地区的建筑,采用了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耦合供暖系统,为北京农村山区清洁供暖工作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耦合供暖系统是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加热空气并蓄热,利用蓄热量在夜间加热空气,把加热后的空气送入空气源热泵的蒸发器侧,提升空气源热泵的效率。本文通过数据实测和TRNSYS仿真模拟,针对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相变材料PCM的相变放热时间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为了保证室内温度维持在14℃以上且系统的COP维持在2.0以上,选取太阳能集热器放热温度在-10℃、-5℃、0℃三个特殊的节点进行分析,选择在室外温度-10℃以下时太阳能集热器进行放热时,需要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为21.9m2;选择在室外温度-5℃以下时太阳能集热器进行放热时,为了保证系统性能,需要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为34.8m2;选择在室外温度0℃以下时太阳能集热器进行放热时,为了保证系统性能,需要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为42.1m2,太阳能集热器的放热选择室外温度每增长1℃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平均增加2.02 m2。三种不同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放热时间下,该系统的热性能系数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时COP都达到了2.0以上日平均COP都达到了2.8以上。该系统选择在室外温度-10℃以下时太阳能集热器进行放热时,相比较独立运行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节能26.1%,相比较独立空运行的热泵供暖系统本文所用系统需要运行约10.59年才能够将集热器的投资成本收回;选择在室外温度-5℃以下时太阳能集热器进行放热时,相比较独立运行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节能34.3%,相比较独立空运行的热泵供暖系统本文所用系统需要运行约13.51年才能够将集热器的投资成本收回;选择在室外温度0℃以下时太阳能集热器进行放热时,相比较独立运行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节能38.0%,相比较独立空运行的热泵供暖系统本文所用系统需要运行约14.59年才能够将集热器的投资成本收回。太阳能集热器的放热选择室外温度每增长1℃该系统的节能率平均增加1.19%。本文为同等类型建筑的取暖设计提供了运行方案和与之对应的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等设计参数。

张静雅[2](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说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艾闪[3](2021)在《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村住宅节能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农村住宅建筑的用能方式近些年发生了重大变化,煤炭、电能甚至天然气等商品能源的推广使用正在逐步替代以秸秆、柴薪等传统生物质能,但是,农村这样的用能方式使得农村住宅建筑能耗增加,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冲突。因此,有必要从中国农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究针对性的以室内热环境为前提的节能技术,降低农村住宅能源消耗,最终实现农村住宅的全国范围可持续性发展。在国家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政策背景下榆林地区农村新建住宅不再是传统的窑洞,而是以砖混结构一层平房、二层楼房、三层楼房为主。经初步调研发现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宅冬季采暖费用相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较高,对于煤炭采暖方式,农户每个采暖期每百平米建筑面积的采暖耗煤量约为2~3吨,燃煤费用约为1000~2000元,对于燃气壁挂炉采暖方式,天然气使用量约为1000~2000立方米,燃气费用为2000~4000元左右,可见该地区农宅冬季采暖能耗很大,在国家积极推行农村“煤改气”的情况下,农民的冬季采暖经济压力更大。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对于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宅节能优化的研究,能够有效的实现农宅冬季采暖能耗需求减少,从而减少农民的采暖开支,实现节能。论文第二章中首先对榆林地区乡镇的5个村子进行现状走访调研、发放问卷,并选取9户砖混结构农宅进行现场测试,测试农宅包括有一层平房、二三层楼房,最后分析总结现状调研及测试结果进一步发现砖混农宅存在的问题有:(1)采暖耗热量较高,采暖费用较高;(2)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超出标准限值;(3)室内热环境状况、热感觉评价良好可见是以增加采暖能耗作为牺牲换来的。论文第三章针对现存问题,结合节能基本理论,对砖混农宅从规划布局、单体设计、围护结构、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四个方面进行了节能分析。考虑到榆林地区采暖能耗的主要部分为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因此在第四章中笔者以围护结构的保温设计为重点,并选取测试农宅中较有代表性的孟岔村现状二层砖混结构农宅B2为典型农宅,在此基础上利用Design Builder软件首先分析围护结构各单一因素的节能优化设计方案,其中单一因素有外墙保温、屋面保温、地面保温、外窗保温、外门保温、外墙窗墙比,再利用正交试验法综合分析多个单一因素多水平综合作用下的最优水平组合,来确定出典型农宅的采暖能耗降低效果最优的优化设计方案。第四章中,首先得出影响砖混农宅采暖能耗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为:外墙外保温层厚度>屋面保温层厚度>南向窗墙比>外窗类型>北向窗墙比>朝向。其次,从正交试验的27个方案中比选出最佳方案5,即朝向正南、37砖墙EPS板外保温(保温层40厚)、钢筋混凝土平屋面EPS灰板外保温(保温层70厚)、PVC塑料双玻窗(3mm普通玻璃中空12mm)、南向窗墙比0.30、北向窗墙比0.20,并在方案5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最终确定出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宅节能优化方案。最后再次利用模拟软件得到优化方案的采暖能耗为19.95W/m2,在原有典型农宅采暖能耗44.58W/m2的基础上采暖能耗降低比率为55.25%,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对指导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村住宅节能优化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对于助力国家乡村建设,落实“煤改气”推广有一定现实意义。

刘昕宇[4](2021)在《关中民居不同朝向围护界面的气候适应性营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中传统民居极具地域气候适应性与文化生命力,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营建技术。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这些丰富的营建技术伴随着民居空间形制、现代建筑材料的普及、结构体系的转变而逐渐被忽视,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关中普遍存在的既有民居,愈加追求“风格现代化”、空间“高而大”,忽视了生态性的考量,因此出现了不合理、不生态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在围护界面上,与传统民居相比,既有民居的围护界面几乎无地域气候适应性可言,随之并存的,还有地域形式语言的缺失。从建构角度出发,基于对关中既有民居六个朝向围护界面的不生态、不地域的问题思考,通过模型还原及典型实测的方法进行大量样本的分析总结后,提出一条民居向地域绿色转型的发展路径:挖掘地域优秀传统建筑技术现代化,通行绿色技术地域化,并有机整合。传统民居经过千百年气候的“调试作用”,内涵丰富。笔者从中挖掘智慧,营建技术及生态理念,按照不同朝向归纳总结出回应气候的要点,厘清并权衡终而确定六个界面现代绿色营建的至关重要策略为南得热、北保温、东西遮阳防潮、屋顶得热隔热、地面种植防潮,并结合气候软件验证及民居特定对象界面热过程分析后与朝向对位,从而切中要害。借鉴沿用上述思路,为通行技术地域化提供策略方针,选择现代建造体系下的适宜技术进行现代化营建,分别叠加至南向、北向、东西向、屋面、地面围护界面,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及经济性建造适应性等的分析,针对六个朝向的每一项适宜技术,都阐述了技术要点以及本土化时适宜材料的特性及具体的构造做法。最后顺应时代发展下民居形制变化的趋势,选取过渡型民居,将营建技术付诸应用,实现营建技术的地域性表达。

黄涵荣[5](2021)在《赣南农宅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劣,气候和能源是全球人类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建筑能源的节约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到2018年我国农宅面积为229亿平方米,占全国总建筑面积的38.1%,农村地区商品能耗达到2.16亿tce,占全国总能耗的22%,说明了我国农宅节能的重要性。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增长,赣南地区农村居民对农宅的热舒适度要求在不断增高,农宅采暖降温所消耗的能源也在增加。所以当下赣南地区农宅工作的重点是采取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策略,在保证农宅热舒适度的情况下降低建筑能耗,充分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从而设计出适合赣南的绿色节能农宅,为我国农宅节能建设提供参考。为了找出赣南地区农宅的实际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调研发现赣南农宅热舒适性差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和平面形体策略方面不合理导致的,同时农宅可再生能源产量丰富,但未得到合理的利用,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年轻村民的增加导致建筑能耗在不断增加。调研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在热舒适性方面和可再生能源方面进行策略研究的正确性。将相关绿色建筑规范与作者的实际调研结果相结合,确定室内热舒适度范围,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对典型农宅的平面形体和围护结构进行设计策略优化,主要从附加阳光间、体形系数、建筑朝向、非透明围护结构、透明围护结构和屋顶进行了策略研究,找出其在夏热冬冷气候下的作用规律。基于赣南农宅可再生能源丰富的现状,在生态适应性、被动节能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比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生物质能固缩技术和生物质能气化技术的成本投入和节能效益,来研究验证其在赣南农村地区是否具有普适性。通过合理的使用前文研究的热舒适性和可再生能源设计策略,基于农户可承受成本和当地文化特色,分别设计了高、低成本的两种绿色农宅,通过软件模拟室内热环境和节能分析,来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该绿色节能农宅设计既为赣南农村的新建农宅提供设计方案参考,也为我国农村地区的节能工作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杨晟昊[6](2021)在《基于悬挂式PRT交通的重庆巫山陡坡山地住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人口与土地矛盾突出,特别是重庆巫山地区。本研究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以悬挂式PRT交通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山地乡村规划建设设想,同时利用以悬挂式PRT交通为基础的山地住宅设计,探索巫山陡山建设利用的可能。为破解巫山地区人口与土地矛盾以及我国人口与土地矛盾提供解决参考方案。文中分析了PRT交通、山地住宅和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总结现有理论的不足和难点并提出本文的立意点和思路。通过具体技术例举探讨、技术成本分析、相关规划建筑设计案例分析,研判论证理论设想的可行性。利用项目模拟研究设计的方法,选址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的方法进行前期设计要素的分析,提出基于悬挂式PRT交通的村庄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绿道规划以及四类建筑设计的方案。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从“PRT+住宅”的技术研究角度来处理巫山陡山利用问题,通过专业的规划、建筑理论设想和设计为我国山地资源利用和山村发展难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另外也是创新地以交通设施更新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论证新型山村规划和建筑设计可行性的理论研究,对巫山多山、陡坡地区人口与土地矛盾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解决了洞穴采光、雨水利用、阳光利用等问题。

李珍妮[7](2021)在《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与节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世界各国面临着能源和环境的共同压力,各行各业都开始探索绿色节能的发展道路。有研究表明,我国建筑行业的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十三五规划将建筑节能上升到国家高度。北方农村住宅由于量大面广,受地区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建筑节能工程推进较为缓慢,因能耗高、节能潜力巨大而成为全面实现建筑节能的突出短板。论文以河南省济源市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经过对当地农村住宅的深入调研,采用主观调查问卷、居民访谈和客观测试等方法,综合评价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和能耗现状。调研发现该地区大多数农村住宅缺少保温隔热构造,冬季主要房间的平均温度低至4℃,夏季主要房间的平均温度高达29℃,确实存在夏热冬冷,室内热环境差,采暖制冷能耗高的问题。论文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和主观感受等因素,主要从优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改善夏季自然通风两方面对既有农宅提出节能改造措施,进而探索该地区新农宅的节能设计方案。论文最后利用斯维尔绿色节能系列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对比分析新旧民居的室内自然通风、暖通负荷和热舒适比例,验证农宅改造和新民居设计方案的节能效果。

万静[8](2021)在《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蓄热水箱容量配置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太阳能供暖系统从规模上主要分为两种:单体建筑太阳能供暖系统和集中式太阳能供暖系统。前者是一户一套系统,各用户间无法互相借力,需蓄热设备与辅助热源配合保证其供热稳定性。后者为了提高系统整体太阳保证率,所需集热场及集中蓄热水罐占地面积较大,因此不适用于无空旷场地的城镇。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结合了这两种系统的特点,其将散布于城镇所有建筑的屋顶满铺太阳能集热器,当其中部分建筑在满足自身热需求后仍产生热盈余时,将这些热盈余汇入管网中供给系统中其他用户使用。因此系统特点是在降低集热用地需求的同时,充分利用屋顶集热,使各用户间相互借力,尽可能的提高系统太阳能保证率。由于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的用户既是热源也是热消费者,其与管网双向换热的热平衡状态已与传统系统中的用户从管网单向取热热平衡状态不同,且其用户处集热器面积设计也不再根据用户负荷确定,而是在考虑用户相互借力的基础上设计集热器面积,因此将原有根据负荷设计集热器面积再设计蓄热水箱容积的方法应用于分布式系统不合理。对于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的蓄热系统,既需要设置用户蓄热体调节用户自身热盈亏,也需要设置集中蓄热体调控管网总热盈余。因此为了系统高效运行,本研究提出新的适用于分布式系统中两类蓄热体容量的配置设计方法,具体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对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对系统热力过程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在前述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TRNSYS软件中构建系统仿真模型所采用的模块,并对各模块之间的搭建及系统运行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后续分布式系统蓄热容量配置优化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中的用户蓄热水箱及集中蓄热水箱容积变化对系统热性能及经济性影响进行分析,为后续建立蓄热系统配置优化模型做准备。然后,根据前述影响分析结果确立蓄热系统优化目标,在此基础上以蓄热系统各部分蓄热容积为优化变量,选用Hooke-Jeeves优化算法建立蓄热系统优化模型,并以西宁市某小区为案例进行蓄热系统优化。研究最后对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的仅用户蓄热模式、仅集中蓄热模式、用户与集中组合蓄热模式这三种不同蓄热模式下的分布式系统进行模拟,并根据各模式的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研究得到了用户处蓄热水箱容积变化对分布式管网及用户自身的影响规律。用户处蓄热水箱容积增加,使得用户采暖供水温度温度波动变化减小并趋于平稳。用户处蓄热水箱容积增加,使得用户向管网放热的热盈亏波动性减小,放热时间延迟,即对管网的瞬时热冲击越低。2)研究得到了集中蓄热水箱容积变化对分布式系统节能性及经济性的影响规律。在用户处蓄热容积确定的情况下,集中蓄热水箱容积越大,辅助热源供热量越小,节能性越好,但系统初投资越大,经济性降低。在蓄热系统初投资相同的情况下,用户与集中蓄热的配置比例影响系统的辅助热源供热量进一步影响系统运行投资。3)研究建立了适用于计算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中蓄热水箱容积的优化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上述优化模型计算得到的分布式系统各蓄热水箱最优容积相比传统太阳能系统蓄热容积的计算结果减少了40%以上。用户总蓄热容量与集中蓄热容量的最优配比为3:2。住宅建筑用户处最优蓄热占比其自身蓄热容积上限约20%,办公建筑占比约30%。4)研究对比了分布式系统的三种蓄热模式发现系统节能性最优且热盈亏波动最小的均为用户与集中组合蓄热模式。能耗最低的是仅集中蓄热模式,但该模式不能满足系统热需求。经济性最优的是用户与集中组合蓄热模式。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针对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中蓄热水箱容量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为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蓄热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邵妮娜[9](2020)在《北方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屋面热工及系统供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北方农村住宅冬季供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燃煤和秸秆等为主要燃料的传统供暖方式,不仅燃烧效率低,而且也是冬季雾霾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在我国北方农村发展太阳能清洁供暖方式,发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近几年出现的太阳能PVT热泵技术集发电、制热、制冷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为我国北方农村住宅实现新型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为此,本文面向PVT热泵与我国北方农村住宅建筑一体化技术发展与应用要求,针对亟待解决的农村太阳能建筑节能与供暖系统优化设计、PVT热泵系统与建筑外围护结构一体化方式、对建筑冷热负荷影响大小及其供能特性等关键问题,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性能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本文把住宅建筑本体的节能优化设计作为PVT热泵系统应用的前提,实地调研并研究了农村住宅建筑节能优化方法;以大连农村地区为例,研究了诸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大小,给出了节能优化后的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及住宅平面形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形式及其PVT组件与住宅建筑屋面一体化构建方式。其次,本文以大连农村地区为代表,将农村居民日常活动及行为特征引入室内供暖设计温度确定过程,同时充分考虑居民热舒适性要求,采用居民行为特征影像记录方法实地调查研究大连地区农村住宅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状况、居民行为模式及其热感觉特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人体热感觉模糊评价模型,研究得到了农村住宅建筑冬季室内供暖设计温度,为农村住宅太阳能供暖设计温度的确定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具体参考数据。第三,本文研究了 PVT通风坡屋面和PVT热泵供能系统的设计方法,为研究PVT通风坡屋面热工特性,建设了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试验系统,完成了系统的调试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所建设的PVT通风坡屋面试验系统试验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于本文的后续研究工作。第四,利用上述试验系统,试验研究了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冬夏典型工况下的热工特性,结果表明,PVT组件阵列减小了冬夏室外气象参数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冬季,与普通屋面相比,PVT通风坡屋面的热阻增加了 15%,日总耗热量和峰值热负荷分别降低了 5%和4%,即冬季热负荷变化不大;夏季,与普通屋面相比,PVT通风坡屋面将室内屋面表面温度受室外温度的影响在时间上延迟了约1小时,在温度波动幅度上,温度波幅衰减系数平均增加了 10%,日总得热量和峰值冷负荷分别降低了 54.4%和76.7%,PVT通风坡屋面夏季节能降耗效果显着。第五,试验得到了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冬季和夏季发电和制热产能特性。在冬季典型工况下,该系统的发电效率、制热效率和热电综合效率分别为10.6%、58.0%和86.0%,系统的平均制热COP为3.7;在夏季典型工况下,该系统的发电效率、制热效率和热电综合效率分别为11.4%、77.9%和108.0%,系统制热COP平均值为6.7。最后,建立了基于PVT组件蒸发换热在线减法聚类模糊模型的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产能特性动态数学模型,利用前述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以大连农村住宅建筑为应用对象,对上述节能优化后的农村住宅建筑进行了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发电、供暖和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利用数学模型,完成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1)在冬季,采用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的该地区农村住宅建筑供暖保证率可达到97%,系统的发电量能满足照明和家电用电需求,但不满足热泵机组自身用电要求;2)在夏季和过渡季,该系统均能满足该住宅建筑生活热水、照明和家电用电、热泵系统自身用电需求,并有多余光伏发电;3)在夏季,与普通屋面相比,各种工况下的PVT屋面的总得热量分别降低了 42%和16%,夏季隔热降耗效果显着。

刘科[10](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二、新型太阳能住宅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太阳能住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农村地区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耦合系统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目前北京农村采暖技术研究现状
        1.3.2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耦合系统在采暖方面研究现状
        1.3.3 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系统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原理简介
    2.2 供暖系统理论分析
        2.2.1 系统热平衡分析
        2.2.2 建筑采暖热负荷
        2.2.3 空气源热泵机组名义制热量与制热性能系数(COP)
        2.2.4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数学模型
        2.2.5 太阳能集热器的蓄热量
        2.2.6 带有蓄热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的数学模型
        2.2.7 投资回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台设计和数据测试分析
    3.1 典型性实验项目的选择
    3.2 实验台设计
        3.2.1 参数设定
        3.2.2 系统设备选择
    3.3 实验台数据测试
        3.3.1 测试仪器
        3.3.2 测试方案
    3.4 实验台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RNSYS仿真模型建立及仿真模拟
    4.1 TRNSYS软件简介
    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4.2.1 气象参数模拟
        4.2.2 建筑模拟
        4.2.3 系统关键模块描述
        4.2.4 模块参数设定
        4.2.5 系统TRNSYS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2.6 模拟数据分析
    4.3 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4.4 系统节能性和经济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3)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村住宅节能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室内热环境理论
        1.2.2 建筑节能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重点与创新
    1.6 研究框架
2 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村住宅概况
    2.1 榆林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2 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宅现状分析
        2.2.1 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宅建筑模式现状
        2.2.2 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宅建筑构造特征
        2.2.3 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宅建筑用能及能耗现状
        2.2.4 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宅宅室内热环境主观感受
    2.3 室内热环境测试
        2.3.1 现场测试
        2.3.2 测试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村住宅节能分析
    3.1 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村住宅的现存问题
    3.2 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村住宅的节能分析
        3.2.1 规划布局
        3.2.2 单体设计
        3.2.3 围护结构
        3.2.4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利用
    3.3 本章小结
4 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村住宅的节能优化
    4.1 典型农宅模型建立
        4.1.1 典型农宅模型介绍
        4.1.2 能耗模拟软件选取
        4.1.3 典型农宅模型建立及模拟分析
    4.2 单一因素优化设计
        4.2.1 外墙节能优化
        4.2.2 屋面节能优化
        4.2.3 地面节能优化
        4.2.4 外窗节能优化
        4.2.5 外门节能优化
        4.2.6 外墙窗墙比节能优化
    4.3 多因素综合优化设计
        4.3.1 正交试验法
        4.3.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4.3.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节能优化方案
        4.4.1 优化方案确定
        4.4.2 优化方案模型参数设置
        4.4.3 优化方案模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一 图录
附录二 表录
附录三 农宅概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 热环境主观感受调查问卷
致谢

(4)关中民居不同朝向围护界面的气候适应性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适应气候是民居向地域绿色转型的物质要素
        1.1.2 农村住宅建筑能耗量大
        1.1.3 优化围护界面是民居体现地域绿色的关键
    1.2 概念界定
        1.2.1 关中地区
        1.2.2 民居类型
        1.2.3 不同朝向
        1.2.4 围护界面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非平衡保温技术理念的借鉴引用
        1.3.2 民居气候适应性理论的发展综述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关中民居围护界面营建调研及问题总结
    2.1 关中地区民居建筑营建背景
        2.1.1 关中地区自然气候特征
        2.1.2 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的营造概况
    2.2 关中既有民居不同朝向围护界面营建现状调研
        2.2.1 关中既有民居南北向围护界面营建现状调研
        2.2.2 关中既有民居东西向围护界面营建现状调研
        2.2.3 关中既有民居屋顶围护界面营建现状调研
        2.2.4 关中既有民居地面营建现状调研
    2.3 关中既有民居典型选取及热环境测试调研
        2.3.1 典型选取
        2.3.2 热环境测试
    2.4 关中既有民居围护界面现状问题总结
        2.4.1 关中既有民居南北向围护界面现状问题
        2.4.2 关中既有民居东西向围护界面现状问题
        2.4.3 关中既有民居屋顶向围护界面现状问题
        2.4.4 关中既有民居地面营建现状问题
    2.5 关中民居围护界面营建策略
        2.5.1 传统做法现代化
        2.5.2 通行技术地域化
    2.6 本章小结
3 关中传统民居不同朝向围护界面的生态智慧梳理
    3.1 围护界面生态性
        3.1.1 材料生态性
        3.1.2 构造生态性
    3.2 南北向围护界面生态智慧
        3.2.1 南向门房——巽位门避风
        3.2.2 南向门房——挑檐遮阳
        3.2.3 南向正房——通透隔扇门窗得热
        3.2.4 北向正房——仅设置通气孔保温
    3.3 东西向围护界面生态智慧
        3.3.1 界墙——“公墙合脊”自遮阳
        3.3.2 厦房——“三分界面”防潮
        3.3.3 厦房——“复合式双层窗”保温
    3.4 屋面围护界面生态智慧梳理
        3.4.1 闷顶保温隔热
        3.4.2 仰瓦“压七露三”保温隔热
        3.4.3 坡度坡向利于得热
    3.5 地面围护界面生态智慧梳理
        3.5.1 台基防潮
        3.5.2 渗水铺装
        3.5.3 院落种植
    3.6 生态智慧的现代转译策略及与朝向的对位
        3.6.1 不同朝向生态智慧的现代转译策略
        3.6.2 基于软件模拟对策略的验证
        3.6.3 基于热过程分析对策略与朝向对位
        3.6.4 小结
4 南北东西向围护界面气候适应性的现代营建技术研究
    4.1 南向得热的适宜营建技术
        4.1.1 控制窗墙比为0.45
        4.1.2 直接受益双层窗
        4.1.3 集热蓄热墙
        4.1.4 太阳墙
        4.1.5 附加阳光间
    4.2 北向保温的适宜营建技术
        4.2.1 控制窗墙比为0.15
        4.2.2 门窗材料及构造
        4.2.3 墙体保温构造
    4.3 东西向遮阳防水的适宜营建技术
        4.3.1 墙体增厚自遮阳
        4.3.2 垂直绿化遮阳
        4.3.3 勒脚防水构造
    4.4 本章小结
5 屋面与地面围护界面气候适应性的现代营建技术研究
    5.1 屋面保温隔热的适宜营建技术
        5.1.1 保温构造
        5.1.2 通风屋面
    5.2 屋面得热的适宜营建技术
        5.2.1 太阳能热水利用技术
        5.2.2 太阳能光伏采暖技术
        5.2.3 太阳能空气采暖技术
    5.3 地面种植及防水的适宜营建技术
        5.3.1 院落地面多层级种植
        5.3.2 散水构造
6 关中新民居建筑不同朝向围护界面的设计实践探索
    6.1 问题总结及整体营建思路
        6.1.1 问题总结
        6.1.2 整体营建思路
    6.2 南向围护界面营建分析
        6.2.1 直接受益式双层窗
        6.2.2 附加阳光间
    6.3 东西向界面营建分析
        6.3.1 公墙合脊自遮阳
        6.3.2 院墙生态文化
    6.4 屋面围护界面营建分析
        6.4.1 通风屋面
        6.4.2 吊顶保温
    6.5 地面围护界面营建分析
        6.5.1 通风井
        6.5.2 院落种植
        6.5.3 渗水铺装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5)赣南农宅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建筑节能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1.1.2 社会发展对建筑节能的要求
        1.1.3 农宅节能在建筑节能中的意义
        1.1.4 研究目标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乡村绿色住宅研究现状
        1.2.2 国内乡村绿色住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析
    1.3 相关名词的界定
        1.3.1 赣南地区
        1.3.2 农村住宅
        1.3.3 农宅热舒适
        1.3.4 农宅节能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研分析
    2.1 赣南地区农宅问卷调查
        2.1.1 问卷访谈设计
        2.1.2 问卷访谈方法和内容
        2.1.3 问卷访谈可行度检验
        2.1.4 问卷访谈范围
    2.2 现场调研方案设计
        2.2.1 调研所用仪器
        2.2.2 调研所遵循的标准
        2.2.3 调研所采用的计划
        2.2.4 调研所针对的对象
    2.3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现状统计分析
        2.3.1 赣南地区农宅属性分析
        2.3.2 赣南地区农宅室内热环境现状
        2.3.3 赣南地区用能属性分析
        2.3.4 调研结论
第三章 赣南绿色农宅室内热舒适度设计策略
    3.1 赣南农宅室内热舒适度设计指标
        3.1.1 平面形体设计指标
        3.1.2 外围护结构设计指标
        3.1.3 室内热环境舒适指标
    3.2 农宅平面形体设计策略
        3.2.1 附加阳光间
        3.2.2 体形系数
        3.2.3 建筑朝向
    3.3 农宅外围护结构设计策略
        3.3.1 非透明围护结构
        3.3.2 透明围护结构
        3.3.3 屋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赣南农宅可再生能源设计策略
    4.1 农宅可再生能源设计的基本原则
        4.1.1 生态适应性原则
        4.1.2 被动节能优先原则
        4.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4 小结
    4.2 农宅太阳能节能设计策略
        4.2.1 太阳能热水系统
        4.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4.3 农宅生物质能节能设计策略
        4.3.1 生物质能固缩技术
        4.3.2 生物质能气化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色建筑农宅设计与模拟实验验证
    5.1 绿色农宅设计的基本原则
        5.1.1 经济性原则
        5.1.2 适应性原则
    5.2 低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及效果
        5.2.1 低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
        5.2.2 低成本绿色农宅节能效果
    5.3 高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及效果
        5.3.1 高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
        5.3.2 高成本绿色农宅节能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情况调查问卷(冬天)
附录2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情况调查问卷(夏季补充调研)
附录3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情况数据整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基于悬挂式PRT交通的重庆巫山陡坡山地住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切入点
        1.3.1 PRT与我国特有政治体制下的社会建设相结合的设计
        1.3.2 悬挂式PRT技术与山地住宅的结合设计
        1.3.3 PRT交通对于传统规划方式的革新
        1.3.4 巫山陡山利用的新方式
第二章 现有研究及重庆巫山陡坡山地现状
    2.1 现有研究
        2.1.1 PRT交通的相关研究
        2.1.2 山地住宅的相关研究
        2.1.3 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
        2.1.4 总结——现有理论的不足和难点对于本次研究的启发
    2.2 重庆巫山陡坡山地现状
        2.2.1 陡坡山地释义
        2.2.2 气候条件
        2.2.3 地形地貌
        2.2.4 土壤土质
        2.2.5 现有交通方式
        2.2.6 现存民居建筑
        2.2.7 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支持
    3.1 技术路线
    3.2 技术支持
        3.2.1 洞室开凿利用方式及技术
        3.2.2 洞穴室内环境
        3.2.3 岩土质坡地加固技术
        3.2.4 山地风电技术
        3.2.5 山地太阳能光伏
        3.2.6 雨水渗析技术
        3.2.7 山地防灾预警技术
        3.2.8 山地物资供应技术
        3.2.9 陡坡山地景观的各项技术
    3.3 技术成本分析
        3.3.1 土地和建筑开发成本
        3.3.2 悬挂式PRT交通成本
        3.3.3 总技术成本估算
第四章 国内外现有陡坡山地利用的案例分析
    4.1 巴渝山地崖居住宅
        4.1.1 半山崖居
        4.1.2 崖洞居
        4.1.3 寨堡型崖居
        4.1.4 箭楼型崖居
    4.2 山地民居的更新与山地步道的打造——重庆山城步道
        4.2.1 山城步道现状
        4.2.2 步道规划设计策略
        4.2.3 经验启示
    4.3 悬崖陡坡建筑的营造——贵州黔西南安龙公园溶岩美术馆
        4.3.1 项目介绍
        4.3.2 设计构思和建造过程
        4.3.3 总平面、建筑平面、建筑剖面及场地流线
        4.3.4 经验启示
第五章 项目模拟研究设计
    5.1 设计目的与前期分析
        5.1.1 项目选址
        5.1.2 地区社会与经济情况分析
        5.1.3 重庆及巫山地区住宅相关政策
        5.1.4 基地现状
        5.1.5 项目定位
        5.1.6 设计策略
        5.1.7 相关设计数据的获取和整理
        5.1.8 住宅项目选址论证
    5.2 村庄总体规划
        5.2.1 总平面
        5.2.2 功能结构与分区
        5.2.3 PRT轨道主线路平面图
    5.3 穴居式山地住宅设计
        5.3.1 平面设计
        5.3.2 剖面设计
        5.3.3 设计细节说明
    5.4 半穴居式山地住宅设计
        5.4.1 平面设计
        5.4.2 剖立面设计
        5.4.3 设计细节说明
    5.5 纯悬挑式山地住宅设计
        5.5.1 平面设计
        5.5.2 剖面设计
        5.5.3 设计细节说明
    5.6 退台式山地住宅设计
        5.6.1 平面设计
        5.6.2 剖面设计
        5.6.3 设计细节说明
    5.8 慢行系统——绿道专项设计
        5.8.1 定义和意义
        5.8.2 现有绿道类型
        5.8.3 下庄村绿道系统规划
第六章 结论
    6.1 巫山陡坡山地住宅设计原则
        6.1.1 科学选址原则
        6.1.2 交通为核心设计原则
        6.1.3 成本控制原则
        6.1.4 需求导向原则
        6.1.5 生态保护原则
    6.2 创新与不足
        6.2.1 创新点
        6.2.2 不足点
    6.3 对重庆巫山陡坡山地住宅设计建设与开发建议
        6.3.1 对陡坡山地住宅设计建设
        6.3.2 对我国后续发展建设过程中关于开发山地空间的建议
    6.4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图纸集合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与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问题及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济源市农村住宅建设与能源利用现状
    2.1 济源市基本概况
    2.2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建造体系
    2.3 济源市既有农宅改造现状
    2.4 案例地选择
    2.5 农村地区能源利用现状
    2.6 济源市农村住宅室内光热环境与能耗现状主观问卷调查
        2.6.1 调研内容
        2.6.2 调研过程
        2.6.3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现状测试
    3.1 济源市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1.1 测试方案
        3.1.2 农村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现状
        3.1.3 不同民居同一空间的室内热环境对比
        3.1.4 夏季室内热环境现状评价
    3.2 济源市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2.1 冬季测试调研方案
        3.2.2 不同围护结构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现状
        3.2.3 不同改造类型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现状
        3.2.4 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评价
    3.3 分析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设计
    4.1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检查
    4.2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原则
    4.3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设计
        4.3.1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设计
        4.3.2 济源市既有农村住宅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4.4 改造成本
    4.5 节能改造前后传统民居的暖通负荷对比
        4.5.1 传统民居的暖通负荷
        4.5.2 传统民居节能改造后的暖通负荷
        4.5.3 传统阳光间民居节能改造后的暖通负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及软件模拟
    5.1 建筑节能技术在农村的认知现状
        5.1.1 农村住宅未采用节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原因
        5.1.2 拓宽农村地区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渠道
    5.2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及节能检查
        5.2.1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建筑设计要求
        5.2.2 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
        5.2.3 提高农村住宅的能源利用率
        5.2.4 济源市新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节能检查
    5.3 新旧农村住宅暖通负荷对比
        5.3.1 新建民居热负荷
        5.3.2 新建民居冷负荷
        5.3.3 各类农村住宅暖通负荷对比
    5.4 新旧农村住宅室内热舒适对比分析
        5.4.1 传统民居的室内热舒适计算
        5.4.2 新建农村住宅的室内热舒适计算
        5.4.3 新旧民居的室内热舒适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竞赛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调查问卷
附录 D:内扰设置

(8)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蓄热水箱容量配置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供暖技术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蓄热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分析模型
    2.1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介绍
    2.2 系统数学模型
        2.2.1 系统热平衡方程式
        2.2.2 系统各设备数学模型
    2.3 系统仿真模型
        2.3.1 Trnsys模型
        2.3.2 各设备仿真模块
        2.3.3 系统控制策略
    2.4 本章小结
3 用户与集中蓄热水箱容积对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3.1 用户蓄热水箱容积对系统热性能的影响
        3.1.1 用户蓄热水箱容积工况设置
        3.1.2 用户蓄热容积对用户采暖供回水温度的影响分析
        3.1.3 用户蓄热容积对管网节点热盈亏规律的影响分析
    3.2 用户间蓄热水箱容积配置不同对系统的影响
        3.2.1 蓄热水箱容积工况设置
        3.2.2 各用户蓄热容积对管网承载全部热盈亏规律的影响
        3.2.3 结果分析
    3.3 集中蓄热水箱容积对系统节能性及经济性的影响
        3.3.1 集中蓄热水箱容积工况设置
        3.3.2 集中蓄热容积对系统节能性及经济性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用户与集中蓄热水箱容积配置优化分析
    4.1 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蓄热系统优化模型
        4.1.1 决策变量及约束条件
        4.1.2 目标函数
        4.1.3 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
    4.2 案例分析
        4.2.1 案例概况
        4.2.2 优化分析
        4.2.3 优化结果合理性验证
        4.2.4 敏感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蓄热容积配置模式的效果对比分析
    5.1 蓄热水箱配置模式介绍及优化
        5.1.1 用户蓄热模式
        5.1.2 集中蓄热模式
        5.1.3 用户与集中组合蓄热模式
        5.1.4 蓄热水箱配置模式优化
    5.2 不同蓄热模式的典型日节能性对比分析
        5.2.1 典型日太阳能集热器与辅助热源供热情况
        5.2.2 典型日各用户节点热盈亏
    5.3 不同蓄热模式的采暖期能耗及经济性对比分析
        5.3.1 能耗对比分析
        5.3.2 经济性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图表目录
    附录 B 本人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9)北方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屋面热工及系统供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北方农村建筑亟需发展清洁供暖
        1.1.2 太阳能在农村建筑上的利用率亟待提高
        1.1.3 太阳能PVT热泵技术在农村应用前景广阔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分析
        1.2.1 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太阳能供暖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方式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现有问题分析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2 农村住宅节能优化设计及其PVT热泵系统供能方案
    2.1 大连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查研究
        2.1.1 调研地区概况
        2.1.2 实地调研测试方案
        2.1.3 调研结果分析
    2.2 农村住宅节能正交优化设计研究
        2.2.1 农村住宅耗热量影响因素分析
        2.2.2 农村住宅节能正交优化设计方法
        2.2.3 农村住宅节能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2.3 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方案的提出
        2.3.1 农村住宅供暖末端方案的确定
        2.3.2 农村住宅PVT热泵系统供能方案
        2.3.3 PVT组件与农村住宅坡屋面结合方式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居民行为模式的农村住宅室内供暖设计温度研究
    3.1 大连地区农村住宅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调研与分析
        3.1.1 冬季室内热环境研究方法
        3.1.2 调研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分析
    3.2 基于影像记录的农村居民冬季行为特征研究
        3.2.1 农村居民冬季行为特征影像记录研究方法
        3.2.2 农村居民冬季行为特征分析
    3.3 基于居民行为特征的人体热感觉模糊评价方法
        3.3.1 农村居民热感觉研究方法
        3.3.2 农村居民热感觉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
        3.3.3 农村居民热感觉模糊评价及结果分析
    3.4 基于居民行为特征的北方农村住宅供暖设计温度的确定
        3.4.1 基于居民行为特征的供暖设计温度的确定
        3.4.2 本文供暖设计温度与现有标准的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试验平台的建立
    4.1 热泵型PVT屋面构成及性能试验要求
        4.1.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结构的提出
        4.1.2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发电供热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要求
        4.1.3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热工性能评价指标及试验要求
    4.2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性能试验平台的设计
        4.2.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设计
        4.2.2 热泵型PVT屋面关键设备确定
    4.3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试验平台监测系统的设计
    4.4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试验平台的建设
        4.4.1 制冷剂管路连接
        4.4.2 PVT组件与屋面的结合
        4.4.3 测量仪表和传感器的安装
    4.5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试验平台的调试及检验
        4.5.1 热泵型PVT屋面试验平台的调试
        4.5.2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试验平台的误差分析
        4.5.3 热泵型PVT屋面试验平台的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5.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热工性能试验方案
        5.1.1 热泵型PVT屋面热工性能研究的试验原则
        5.1.2 热泵型PVT屋面热工性能冬季试验工况
        5.1.3 热泵型PVT屋面热工性能夏季试验工况
    5.2 冬季PVT通风坡屋面热工性能研究
        5.2.1 PVT蒸发屋面温度分布特性分析研究
        5.2.2 通风流道内空气流动特性分析
        5.2.3 PVT屋面传热特性及热负荷分析研究
    5.3 夏季PVT通风坡屋面热工性能研究
        5.3.1 PVT蒸发屋面温度分布特性分析研究
        5.3.2 通风流道内空气流动特性分析研究
        5.3.3 PVT屋面传热特性及冷负荷分析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发电制热性能试验研究
    6.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发电制热性能试验方案
        6.1.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发电制热性能冬季试验工况
        6.1.2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发电制热性能夏季试验工况
    6.2 PVT热泵系统冬季供热与发电性能试验研究
        6.2.1 冬季供热和发电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6.2.2 冬季热泵系统运行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6.3 PVT热泵系统夏季供热与发电性能试验研究
        6.3.1 热电联产输出工况下夏季发电制热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6.3.2 热电联产输出工况下夏季热泵系统运行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6.3.3 单独光伏发电运行工况下夏季系统发电性能
    6.4 本章小结
7 农村住宅PVT热泵供能特性的仿真研究
    7.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动态传热数学模型的建立
        7.1.1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动态传热过程分析
        7.1.2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动态传热模型的求解
        7.1.3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动态传热模型的验证
    7.2 PVT组件蒸发换热模型的建立
        7.2.1 PVT组件蒸发换热过程影响因素分析及换热模型选择
        7.2.2 PVT组件蒸发换热过程在线减法聚类模糊模型的建立
        7.2.3 PVT组件蒸发换热过程在线减法聚类模糊模型的验证
    7.3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产能特性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7.3.1 两类模型的联立及求解条件
        7.3.2 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产能特性动态数学模型求解方法
    7.4 大连地区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设计
        7.4.1 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设计工况
        7.4.2 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装机容量确定
    7.5 大连地区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冬季供能特性模拟分析
        7.5.1 冬季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供暖、供生活热水性能模拟分析
        7.5.2 冬季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供电性能模拟分析
    7.6 大连地区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夏季与过渡季供能特性分析
        7.6.1 夏季和过渡季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供生活热水及供电特性模拟分析
        7.6.2 夏季热泵型PVT通风坡屋面供能系统不同运行工况屋面得热量及冷负荷模拟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展望
附录A 农村住宅形式、能耗、室内环境及民居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B 冬季室内热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C L18 (2×37)正交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四、新型太阳能住宅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农村地区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耦合系统的性能研究[D]. 刘志文.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榆林地区砖混结构农村住宅节能优化设计研究[D]. 艾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关中民居不同朝向围护界面的气候适应性营建技术研究[D]. 刘昕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赣南农宅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D]. 黄涵荣.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悬挂式PRT交通的重庆巫山陡坡山地住宅设计研究[D]. 杨晟昊.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7]济源市农村住宅的室内热环境与节能研究[D]. 李珍妮.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8]分布式太阳能集中供暖系统蓄热水箱容量配置优化设计研究[D]. 万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9]北方农村住宅热泵型PVT通风屋面热工及系统供能特性研究[D]. 邵妮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10]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  

一种新型太阳房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