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健身技术初探

中国传统健身技术初探

一、中国传统健身术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李家晗[1](2019)在《八段锦的历史源流与养生原理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导引术是以呼吸运动与肢体活动相配合,有益身心健康,能够增强人体素质、抗病能力的中国传统养生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从两千年前的萌芽到如今的繁荣发展,它的内容、形式与包含在内的养生、文化含义都在不断地扩增和壮大。区别于药物治疗,导引是自身的锻炼,不仅具有养护生命、增强体质、治疗多种慢性疾病的作用,而且还避免了药物治疗的诸多弊端(如毒副作用等)。在中国医学史上,导引术在养生保健领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创制“五禽戏”,对后世医疗和保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后世的葛洪、孙思邈等名医在专着中也专门提到了导引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科技日新月异,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代生活中。然而,这些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令现代医学棘手的问题。现代人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大,导引功法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不仅不需要额外的器械,对场地的要求也不大,而且内外兼修,对于保持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作用,这使得中国传统的导引术再次得到世人的重视。立式与坐式八段锦作为极具特色的中医导引养生功法,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健身项目,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瑰宝。其动作简便、功效显着、实施性强、场地要求低,深受大众的喜爱。立式与坐式八段锦可通过伸展肢体与呼吸相配合来调心、调息、调身,长期练习可以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元气、鼓舞正气的作用,从而达到养生保健、扶正祛邪、防治疾病。但在对八段锦的研究与应用中,出现了很多谬传、错误。比如起始年代不清楚、将坐式与立式八段锦相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比比皆是。八段锦之名究竟起自何时何人所着何书中?坐式八段锦、立式八段锦有何区别以及联系?在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体系完善的着作。除此之外,还有因为时代局限而出现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改编和夸大甚至神化功法效果等现象,这使得民众不仅不能得到保养生命的益处,身心可能反而受到损害。其次,这些谬传、错误以及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不了解,导致大众对八段锦的养生原理缺乏深刻认识,很可能做错动作,这样不仅对养生无益,甚至可能会损伤身体,同时也阻碍了真正的优秀导引术的健康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于2003年和2010年,分别推出了在结合传统基础上又进行创编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十二段锦”、“马王堆导引术”、“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大舞”和“太极养生杖”等九种功法。其中的健身气功·八段锦与十二段锦健身效果很好,得到了广泛传播,但是我们不应就此止步,想要更好地发掘八段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是八段锦的版本与源流问题,到底有多少种八段锦,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都是谁编创的。其次是各个版本的动作与健身原理问题。比如立式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具体应该怎么做,摇头摆尾为什么能去心火?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古代文献中去寻找相关论述,再结合现代科学研究进行解释。研究目的: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坐式与立式八段锦,存在着一些误传、漏传,以及混淆的问题。此外,截止到目前,对八段锦的理论研究,包括起源发展和养生原理的研究,大都是较为表浅的研究,对其内在含义缺乏深入探讨和研究,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坐式与立式八段锦,作为传统养生功法,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在养摄生命、对抗疾病的尝试和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思想的体现。在其发展过程中,各朝各代的导引术编创者都将自己的实际经验结合融汇到其中,不断发展着八段锦。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文化思想,值得深挖和研究。当然,限于时代、科技文化水平,八段锦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不科学的或者封建迷信思想的汇入,这些都需要从专业角度出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明晓原理才能把握住本质,才能更好地发挥八段锦的养生功效。而且八段锦与中医基础理论关系密切,立式八段锦的每句歌诀都涉及中医基础中的藏象概念或病证概念,坐式八段锦中则有许多道家内丹修炼的概念。但是历来的研究多从体育角度来分析八段锦的健身原理,缺乏从中医与道家养生角度的专业分析,缺乏对古代文献中八段锦养生原理的梳理和总结。相关研究多是作者的个人理解,以古代文献为依据论述八段锦养生原理的很少。而且研究十分偏重立式八段锦,无论是临床疗效还是作用原理,90%以上的文章都是对立式八段锦的分析和探讨,对于坐式八段锦的养生原理分析极为缺乏。为了更好的研究和传承八段锦,既要在医学史层面上全方位把握八段锦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脉络,也要明确其功法背后具体的中医学理论。仔细梳理八段锦的源流传承与养生原理,是为今后更好的推广八段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为民众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的正确的传统导引术,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同时也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尽一份微薄之力。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本项研究的开展是从检索大量相关文献开始的。于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并查阅关于八段锦与导引养生功法的书籍。对于现代文献检索,利用网络并通过学术搜索引擎,主要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库群、维普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超星学术发现系统等检索方式,主要方式采取输入“八段锦”“坐式八段锦”“立式八段锦”“历史源流”“养生原理”进行题名、主题、关键词、全文等检索方法,检索从建库日期开始检索至2019年2月全部相关学位论文、期刊会议等,筛选出与八段锦历史源流或养生原理有关的文献共100余篇,并将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全篇阅读和整理分析,综合运用文献学和史学研究的方法,对全面收集的八段锦版本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有据可依的八段锦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描述性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对筛入文献中载有的八段锦相关内容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和解释,运用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的方法以更好地提出问题和总结经验,并为现代养生功法的编创所借鉴。经验总结法:走访健身气功与导引术领域的专家,调查养生功法民间传承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总结八段锦以及现代养生功法。在上述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运用中医学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等对八段锦的功法原理进行阐释,以更好的探讨其养生价值,为更好地推广八段锦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严格筛选、仔细阅读纳入文献,经过研究后发现,目前的文献中关于八段锦的概念、起源及发展普遍存在着混淆和模糊,缺乏横向与纵向对比研究,尚无完善的系统论述,在养生原理方面的论述比较欠缺。历史源流方面:基本上有两大错误,一是混淆坐式立式。即使发现了错误,也未能深刻地指出其影响或给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二是首次出现时间,误把宋代以后的文献认为是晋代的。成就是基本明晰了坐立式八段锦的发展过程,对明清的传播与发展有深入的研究。对于立式八段锦的各种功效研究很丰富。坐式八段锦的定型较早,几乎没有变化,但是缺乏纵向的对于每个动作来源的仔细分析。立式八段锦的定型较晚,中间有许多演变的过程,也缺乏详细分析。横向研究方面,缺少与同时期其他的导引功法中相似内容的对比,以及中医理论和养生理论的发展对其影响。接下来的研究还应该追根溯源,分析清楚两种八段锦的演变过程。养生原理方面:总的来说相关研究还是不够的,首先没有从古籍中找到更多有力证据来论述八段锦的养生原理,在中医理论、现代医学等理论层面上的阐释较为表浅,缺少深入的系统研究。其次,目前存在的各项研究都偏重于立式八段锦,而对于坐式八段锦的养生原理分析及其缺乏。相关研究基本都是借助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分析立式八段锦功法对习练者(老年人与学生群体偏多)身心健康的影响。其目的主要是说明健身气功·八段锦在功法练习上对广大人民群众起着重大的影响和重要的健身价值。研究者们用各种方法验证了:1.八段锦内容丰富,动作简单易学;2.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确实能够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3.有助于调节人的消化系统:4.有助于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具有延年益寿的健身效果。研究结论:1.坐式八段锦的源流:坐式八段锦动作雏形见于梁,基本定型于宋,元朝之后,坐式八段锦得到了广泛传播。清以前的养生文献中出现的诸多八段锦均指原名为钟离八段锦的坐式八段锦,直到近代立式八段锦流行后,为了区别,才被改称为坐式八段锦。2.立式八段锦的源流:立式八段锦的动作雏形见于西汉马王堆导引图,基本定型于南宋,明清时期多名多型共存。光绪初年,梁世昌刊出的《易筋经外经图说》中的“八段锦图”确立了现在的立式八段锦。关于两种八段锦的名称的使用,笔者认为在相应研究中应该明确区分坐式与立式八段锦。由钟离八段锦发展来的坐着练习的八段锦,称为坐式八段锦。现在传播广泛的站着练习的八段锦,称为立式八段锦。而且相应的外语译名也要一并改动。3.八段锦养生原理研究:坐式八段锦和立式八段锦都具有显着的养生保健的功效,其两者作用各不相同,都有着自己的显着特征和偏重。立式八段锦动作简洁、功效明确,具有协调配合上下肢、动作柔和、连贯自然的特点。经常练习立式八段锦可以疏通经络、畅通气血、疏筋柔体、增长气力。同样地,坐式八段锦作为一套流传了几百年的,在古代拥有众多拥趸的养生功法,其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坐式八段锦汇集了叩齿、鸣天鼓等古代传统养生动作,并佐以自我按摩和摇动肢体的动作,可以疏通人体经络,促进人体气血畅通,在心理上还可调节情志,起到调身、调息和调心的作用,十分适合在睡前与醒后,坐在床上练习。因为动作幅度小,也更加适合老年人以及体弱者练习。不足与展望:目前,关于八段锦源流和养生原理的文献数量有限,古人托名立书的习惯也加大了从古籍中搜索相关信息的难度。所以本论文中的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立式八段锦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但是所有练习者都在练几乎同样的版本,为了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应该针对不同的年龄与身体情况(比如不同疾病的患者)编创适应不同人群的八段锦,或者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开发一些局部运动的八段锦,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还可以针对某些慢性疾病,增加强化相应脏腑功能的动作,从而更好地达到辅助康复的目的。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越来越认识到导引术的重要作用,医学界也对非药物治疗手段开始加以重视和研究,八段锦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导引术,也值得更好的研究和发展,不仅要全方位把握八段锦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脉络以及功法背后具体的中医学理论,为研究八段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为民众提供有益身心健康的正确的传统导引术,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

余晋宏[2](2019)在《王怀琪体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王怀琪是清末民初着名的武术家、体育家,也是风靡于上海,推行于全国,着名“三段教法”体育教学模式的创始人。王怀琪于1909年进入上海中国体操学校学习,毕业之后先后在上海、江浙及山西省一带的中小学校担任体育教员及社会组织的国术教练,他不仅对体育有着深刻的研究与认识,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本文以民国时期为时间背景,以王怀琪及其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比较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关于王怀琪的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类,找出王怀琪体育思想形成的来源和体育思想的内容,以及总结出王怀琪体育思想的价值作用,旨在全面地展现出王怀琪体育思想的内容体系。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王怀琪体育思想的内容包含着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体育思想的理论指导着体育思想的实践,而实践是理论的一种外在的展示形式,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王怀琪体育思想是体育领域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而言,在推进全民健身战略、为学校体育培养人才目标提供借鉴和立德树人等方面均具有重大的价值。(1)弘扬传统,推动国粹普及。王怀琪悉心挖掘和改良国粹体育,为武术等传统项目的推广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德国柏林大学副院长第姆(Diem)誉为“中国体操的Inventor(发明人)。”(2)与时俱进,引入西方体育。王怀琪积极引入西方优良的体育游戏运动,并以此为借鉴,搜集中国传统的体育游戏,编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体育教材,也为西方体育运动在国内的传播贡献了力量。(3)身心兼备,方能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是王怀琪体育思想理论的核心,人们只有在“身”和“心”两者相结合并得到发展,才能真正达到“体育为救国雪耻之策”,同时为当今学校体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作用。(4)爱岗敬业,坚持立德树人。王怀琪对体育的爱岗敬业职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美好品德,常受到学生的拥戴与尊敬。他弘扬“以德育人”的教学理念,常将德育寓于教育中,其教法新颖,教学态度寓谐于严,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李孟雅[3](2018)在《健身气功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研究 ——以瑜伽俱乐部发展为借鉴》文中提出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推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健康中国”健身气功2020行动计划》以全面增强国民的身体健康。中国的健身气功作为国家规定的运动项目,经历了多年的培育发展,目前已经拥有了高水平的教练队伍,在当前的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健身气功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和推广、普及的前景。在市场化经济的背景下,相对于以市场为主导的瑜伽运动而言,中国的健身气功在当前的市场发展中有着明显的滞后性。目前健身气功的开展仍是以政府为主导,其存在诸多弊端和局限性,这与当前人们对健身的广泛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为此,本文试图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健身气功推广的市场转型培育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在市场化经济的背景下更好的推广、普及健身气功,以满足老龄化社会中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对普通大众与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结果显示:(1)在随机抽取的300名普通大众人群中,不知道健身气功的人数为241人,比例为80%,知道健身气功的人数为59人,比例为20%,而在这59人中,仅仅有12个人习练过健身气功。在了解健身气功的59人当中,有30人选择了健身气功可以走市场化的道路,比例为51%,其中青年人为15人,中年人为3人,老年人为12人,比例为25%、5%、20%。(2)而后又随机抽取了1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仅有18人知道健身气功;在这18个人中,真正习练过健身气功的比例为11%。未练习过的人为89%,这些人都同意健身气功向市场化转型的。上述数据显示,健身气功无论是在普通大众人群还是在老年人中的开展都是很低的,但对于健身气功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推广还是有一定的支持度的。对20个健身气功站点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1)市场运营方面,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只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进行免费推广,使其发展范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2)经营管理方面,由于健身气功的习练场地大多数设置在公园等室外露天的场地,一些外部因素(如场地、天气等)也会影响其正常开展。(3)教练员的供给方面,人数配备较少、没有工资,缺乏全方面的资质培训。(4)课程设置方面,时间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5)营销推广方面,传播方式受限,方式单一化。(6)习练者的需求方面,健身气功站点的管理不能最大程度满足习练者的练习时间、次数以及其它消费需求。(7)在市场化转型培育方面,从所调查的人群中,有60%的管理者以及66%的习练者同意健身气功向市场化方向转型意愿。结论:(1)就本研究调查范围而言,当前健身气功在普通大众与60岁以上老人中推广普及率很低,远没有达到国家全面推进国民健康的要求以及社会需求度。其前景广阔,有很大的发展价值。(2)目前健身气功推广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管理的健身气功站点进行宣传推广,其存在诸多弊端和局限性,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拓宽和构建其它的健身气功推广模式势在必行。(3)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健身气功已有国家推出的九套功法并属国字号标准的运动产品项目,参考市场主导型的瑜伽模式探讨健身气功走市场主导调控推广模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建议:(1)可参考本文通过专家调查法(特尔菲法)制定出的健身气功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方案,为健身气功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提供参考。(2)充分抓住当前党和政府的有利政策,大力推广健身气功,积极探索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在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增强老年人的健康,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的注入。(3)政府与工商部门统一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同时健身气功俱乐部应积极配合政府与工商部门,有效落实政府与工商部门制定的政策方针,加强机构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充足的练习场地,提高教练员的水平与整体素质,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以满足大众的需求。(4)创建多元化、多形式的推广渠道,完善健身气功管理体系,促进健身气功长期科学的发展。

安吉光[4](2018)在《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武术校本课程是推动武术进校园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北京市小学在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有很多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但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问卷、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16所小学领导、武术教师及学生的调查,从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现状、开发依据及师资情况等方面了解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情况,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深入了解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现阶段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北京市乃至其它地区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些参考。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国家和地方政策、学校领导的支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兴趣取向以及丰富的武术人才资源为学校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北京市小学将武术列为校本课程的条件是完全具备的。第二、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实践情况较好;在开展武术校本课程教学的学校中,武术教师以青年为主,年轻化趋势明显,男性略高于女性,学历以本科及以上为主,学历水平较高,大都是武术专项,但职称水平较低。第三、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方面,教材方面,部分学校仍没有自编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简单枯燥以基本功、初级套路为主;教学方法以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学评价形式和内容不完善。第四、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创新主要集中在四方面,在教材方面应借助高校的优秀武术师资为武术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提供专业支持;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技击内容,提升趣味性;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增加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运用频率;在教学评价方面,增加教师评价内容,完善教学评价的内容。

刘兰娟[5](2017)在《全民健身视域下的瑜伽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瑜伽起源于古代印度。20世纪60年代,现代瑜伽诞生,并逐渐演化为备受人们推崇的大众健身方式,被视为时尚与健身的代名词而风靡于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瑜伽以气功的形式在中国传播,习练瑜伽的热潮悄然兴起。进入21世纪,由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瑜伽进一步以健身的形式流行于我国,世界上大多数瑜伽流派相继在国内出现,瑜伽健身场所分布各大、中、小城市,许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增设了瑜伽课程,一些体育院校开始培养专业瑜伽教师,瑜伽练习人口遍布全国各地,瑜伽热持续升温。本课题在全民健身视域下,以校园瑜伽和瑜伽健身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跨文化传播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专利地图分析、数理统计等实证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献资料法、质性研究与逻辑推理法,严格遵循“描述现象—发现问题—阐明机理—理论与实证分析—形成结论与建议”的科学研究范式,将瑜伽服务于我国全民健身的契合性、国内瑜伽传播的文化特征、校园瑜伽的组织管理与开发应用、瑜伽健身市场的供需特征与技术创新能力、瑜伽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阻力因素、科学化发展实施策略等关键要素凝集为一个整体,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语境下,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探寻瑜伽在中国发展的支持要素,论证瑜伽与我国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现实动因的契合度,深度分析瑜伽在我国校园与市场化发展状况,剖析国内瑜伽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瑜伽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构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瑜伽虽然起源于印度,然而中印两国自古毗邻而居的地缘优势,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彼此悠久灿烂文明发展史同属大河文明的本质,造成两国在生活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人文理念及文化气质方面具有同质性、相通性乃至相似性等多种“类同”因素,致使中印人民极易形成互为钦佩敬仰的文化认同心理。再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瑜伽在国内特有的社会性别文化建构过程,推动了瑜伽以一项运动的形式在我国大众健身人群(特别是女性群体)普及推广。2.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贯彻实施,实质就是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与新形势下鲜明时代特征有机融合的再次重点诠释与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政府在思想和制度层面对全民健身事业的历史推进过程,都是在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基础上,对之进行继承、发展、补充和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时期“体育观”中所提出的“体育强国梦”,让我国全民健身体育事业迎来空前发展机遇。积极推广瑜伽运动在中国的普及,无论与转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式理念、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还是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及扩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缓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主要矛盾,以及体育作为公共外交主要载体形式等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现实动因,均具有非常高的契合度。3. 1985年至今,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诸多变量对瑜伽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出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传播主体的多元性;瑜伽的传播内容逐渐由最初单纯模仿西方国家的体位法练习,初步呈现出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趋势;传播媒介形成了多媒体、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化传播结构;通过细化瑜伽受众,瑜伽传播受众的普遍性更加广泛;传播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等主要特征。4.进入21世纪,瑜伽主要是以体育教育和运动健身的传播形式在国内流行,衍生出了校园瑜伽和健身瑜伽两种类型,以及以太极瑜伽为典型代表的一些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体育元素的多种练习方式。根据我国体育事业已被人们广为认同的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或称大众体育、群众体育)这个三分之说的分类标准进行区分,校园瑜伽隶属于学校体育范畴,健身瑜伽则隶属于大众体育范畴,两者目前均处于发展上升期阶段。瑜伽已经具备成为我国正式开展体育项目的发展潜质与群众基础。5.从组织化程度、普及规模和开发深广度审视,高校是我国校园瑜伽推广的主阵地,瑜伽的教育价值受到广大参与师生较为一致的认可。中青年人群是国内健身瑜伽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并逐步渗透到社会其他各阶层不同年龄段人群。随着我国“瑜伽热”辐射范围的持续延伸,瑜伽修身养性、减压静心、强身健体等积极功效得到进一步挖掘,部分男性人群已有兴趣加入瑜伽健身行列,国内多年以来瑜伽运动参与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特征,正呈现出初步改观的迹象。6.尽管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瑜伽健身领域技术创新实力最强国家,但中国已处于正在追赶的第二集团领头地位。其他欧美国家以及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瑜伽行业技术创新实力,并没有比我国展现出明显的科技竞争综合优势。近年来,国内瑜伽专利申请活动日益活跃,中国瑜伽专利申请数量已排名全球首位。瑜伽专利申请人在技术领域的方向选择上能基本符合该行业的世界发展趋势,瑜伽健身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品技术创新国际竞争力。7.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瑜伽在我国普及推广的主要动力因素可以分为基础动力、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三个方面。但国内校园瑜伽和健身瑜伽市场在多年以来的实践发展进程中,依然面临着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市场运营秩序较混乱、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有待提高、课程内容体系建设较薄弱等一些主要的阻力因素牵制。因此,基于全民健身视域,瑜伽在我国科学化发展的实施策略应该包括:(1)透彻理解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价值取向,加强对瑜伽的政府组织管理体系建设;(2)客观认识大众瑜伽健身需求的迫切性,科学规范瑜伽健身市场;(3)扩大健身瑜伽师资队伍数量,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4)构建适合不同人群的多元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注重实践性与理论性有机结合;(5)拓宽瑜伽学术研究和专利研发视域,加强多边合作,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6)论证各种瑜伽技术流派融入中国元素的可行性,夯实我国瑜伽本土化发展实践基础。

刘炎[6](2015)在《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研究 ——以彭祖健身术为例》文中提出摘要:当今社会如果问什么最重要?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就是“健康”二字吧!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更加迫切,而彭祖健身术是一种实用型的健身养生法,简捷易学,具有行气、活血、养精、益髓、健美及增强免疫功能等功效。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繁荣与否对一个民族的精神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传统运动养生发展的还不是很好,而对巴蜀地区传统运动养生的研究也不是很多,但是伴随着祖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人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身体的不断重视,作为中国人首先要对中国传统体育要有新的认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也在向中国不断的蔓延,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如何发展壮大自己以便争得与之平等交流和对话。我国的传统运动养生文化属于本土文化,因此,深入研究传统运动养生对我国传统运动养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期为我国传统运动养生的研究添砖加瓦。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几部分,对传统运动养生文化进行研究。前言:主要介绍了本论文选题依据与意义,并对现阶段学术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目前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并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创新进行简单阐述。第一部分:传统运动养生探源。主要阐明了传统运动养生的文化底蕴,传统运动养生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传统运动养生的源起与嬗变,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显得逐渐重要。传统运动养生是一种在农耕文化状态下所孕育出来的体育活动形式,其自身必然蕴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点进一步阐明了传统运动养生的中医理论依据,藏象理论基础、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阴阳学说的理论基础、五行学说理论基础,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扬光大。第二部分:文化自觉视域下传统运动养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介绍传统运动养生在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发展与演进。第一方面:从培养人们传统运动养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是社会存在的一个基础,也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一个地区如果丢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就丢失了这个民族的魂。传统运动养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加强对传统养生的认识和认同,才能很好的增进传统运动养生的发展。第二方面:从激发青年对传统运动养生的归属感,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在他心理、生理都会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生定位、学习等的关键时期。因此要从这一群体培养对传统运动养生的责任感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方面:从当代传统运动养生的发展,传统养生应向学校体育发展、传统养生与大众健身、传统养生在健身俱乐部的推广等方面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传统运动养生——彭祖健身术。主要彭祖健身术的初创与发展进行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彭祖健身术构成探微进行论述,主要通过彭祖养生导引术,彭祖站桩与内养法以及通过彭祖益寿健身操进行呈现。笔者希冀通过对传统运动养生的研究,凡此种种对于拓展传统养生研究提供一定的启迪,同时对于理清传统运动养生的发展脉络提供一定的参考,亦是笔者的初衷。

尤培建,戴国斌[7](2015)在《王礼庭五禽图技术体系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礼庭所传五禽图,是以行气与拍打为主要练习手段的功法,与偏于武术的易筋经功法体系相近,医武特色明显。深入研究五禽图,有助于加深对易筋经等导引行气功法体系的认识,且对传动运动康复疗法的开发有着借鉴意义,尤其中风后遗症的运动康复。这是由于:1解放后成都中医药研究所、重庆科委等部门即重视五禽图治疗慢性病的作用,且在张觉人与项扬惠先生的着作中均附有慢性病康复病例,然属个案,但可提供思路;2五禽图功法以行气拍打为主,行气可由恢复期中风患者自己完成,而拍打可被动完成,非常适合中风病人的康复。

熊常初[8](2014)在《先秦楚地养生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国是最讲养生之道的国家。养生,在先秦时已被我国人们广为重视,其热爱程度尤以楚地为盛。可是长期以来,学术界较少在中华古代文化背景下去研究先秦养生思想,全面审视先秦楚地养生思想者更少。本文正是致力于这方面的一次初步尝试,对先秦楚地养生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从而使我们对先秦楚地养生思想有一个全面、科学、深刻的认识。在养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代,本课题研究对实现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现代转型,使之能为人类生命健康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借鉴。方法本课题研究方法有三:其一,文献分析方法。查阅先秦养生文献及后人关于先秦养生名人的研究资料。通过比较、分类,汇总先秦楚地的养生文献资料;其二,文献综合方法。该方法首先分析、归纳文献资料,然后得出先秦楚地的养生大家,养生文献,并进一步归纳出先秦楚地养生学发展的特点规律;其三,比较法。本论文分别两两比较了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影响和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对仲景养生思想的影响,并推古及今,提炼出先秦楚地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建议科学对待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果本课题通过对先秦楚地养生文献的研究发现:1.养生学的相关问题,强调了养生学研究的必要性,指出中医养生学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重点阐述了中医养生学的应用价值,在疾病预防领域方面具有降低医疗费用、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手段和指导全民健身的作用。2.系统总结了中医养生思想形成的历史渊薮。分六个阶段回顾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简史,并在每个阶段分别介绍了各时代涌现出来的代表性的养生大家和代表性着作以及养生观点,建构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形成的雏形,以帮助现代人能够熟悉我国古代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轨迹。3.从源头上宏观把握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形成的有关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史实,然后根据战国时期,楚地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分条缕析出先秦楚地养生思想繁荣的主要成因。4.对楚地的养生名人及有关的养生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在先秦楚地就多有擅于养生的长寿之人,他们是我国古代养生理论的奠基者,如彭祖、老子、关尹、庚桑楚、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以及楚地隐士等。5.提炼总结了先秦楚地养生思想的特点,主要是以“致虚守静”为基础,以“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博采众长”为手段。6.初步分析了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影响,说明先秦楚地养生思想是我国中医养生理论的基石。7.初步分析了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对仲景养生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仲景养生学“上工治未病”、“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8.从现实意义出发分析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学的启发。理论与思想的最终归结点应为现实服务,是我们发掘先秦楚地养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先秦楚地的天人合一、清心寡欲和以静养神,以动养形的整体保健观以及顺应自然等养生思想都值得现代养生学借鉴,其思想分别对建立健康日常生活方式、预防心理亚健康、促进现代终身体育普及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有启示。结论1.先秦楚地养生思想是以楚国历史文化为母体的,必然受到楚国历史文化这一特殊发展经历和重要特征制约和影响,故从总体上看,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呈现出道家养生思想为主,儒、墨等诸家养生思想为辅的一主多元多层次结构特征。以“致虚守静”为基础,以“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博采众长”为手段,融儒、道、杂等诸家养生思想精华于一身,有力地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为中医养生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2.先秦楚地“静以养神”、“动以养形”以及饮食养生等理论体系和学说,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基本构架和发展脉络,而且成为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得以滋养、传承、发展、创新的源头活水。3.先秦楚地养生思想不仅能够增进个人身心健康,还能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路成浩[9](2014)在《中医伤科学对促进中华武术健康发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和中华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粹。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医、国术的发展联系紧密,携手共进。皆是在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古往今来,有诸多武技高超的人同时也是的有名的骨伤科专家,而骨伤科医生,亦多半出于习武之人。中医伤科学对中华武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中医的伤科学出发,根据伤科的主要内容以及伤科学所体现出的中医精髓,研究中医伤科学的哲学思想、理论基础和以往的实践应用对中华武术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来综合分析中医伤科学对中华武术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世人身心健康,彰显民族智慧,拓宽武术研究领域,促进中华武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1.中医和中华武术都属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2.中医伤科“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辩证思想、五行生克学说等哲学思想对武术拳法的形成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中医伤科的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藏象学说等理论基础成为武术演练的重要理论依据。3.佛家伤科和道家伤科的衍生形成,经典的伤科疗法对武术运动损伤的独特疗效。中医伤科学中一些治疗手段,如推拿按摩、针灸、中药疗法对限制武术运动开展的损伤有优势疗效,为武术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全民健身领域,结合武术练习的日常锻炼和中医的保健治疗,成为全民有效地、科学地指导人们健身养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显着手段。4.中医和武术的结合为解决人们亚健康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融健身、防身、医疗、保健、娱乐为一体,能满足现代人健身、养生、修身、养性等的需求。5.要用现代科学态度和方法去整理、研究丰富的中医伤科学和中华武术,集中研究武医结合的应用方向。在竞技运动训练方面,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以及形成有传统理论特色的训练体系;如在运动损伤防治领域,结合老武术家积累的丰富医疗经验和独特的方药,进一步挖掘、探索一条解决运动损伤更有效更快捷的治疗途径,为延长运动寿命、运动康复方面提供最佳方案。6.中医伤科和中华武术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武医结合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重新定位和思考,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结合当前的形势,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为其科学传承并贡献于社会而努力。

路袆袆[10](2013)在《史论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嬗变》文中提出民间武术是中国人民在生存斗争中创造出来的,带有质朴无华的原始风貌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独特身体运动形式,其千百年来的沧桑发展和文化积累被近代以来的武术学者们公认为中国武术发展的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然而在城市化、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其习练群体和科研发展正呈现边缘化倾向,“人亡艺绝”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一些民间武术文化特性正从群众视野中逐渐远离,民间武术生存空间正在缩小。要解决民间武术逐渐失落的问题,把握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嬗变过程是重要前提。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社会的转型和武术价值功能转变的角度,遵照需要-创造价值理论以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民间武术从古至今做一个详细而深入的脉络梳理,掌握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以期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基础上,为民间武术新的社会价值功能的探索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研究表明,作为一项人体运动文化,武术萌芽之初其功能发展便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生理、安全的基本需求使得技击成为其本质属性,防身自卫、强身健体成为其固有功能。随着人们思想脱离愚昧、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心理空虚亟待填补,以技击为基础的带有血腥气的“两两相当”武技较量使得其观赏娱乐价值得以正式体现,哲学思想体系完善的同时教育价值深化并就此衍生出修身价值,即通过技术的感性形态对习武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施加影响,从而实现身心互赢。而民间武术与导引养生逐渐接触融合的过程也使其健身价值愈加被人们所重视。此外,个体之间社交的需求,使得民间武术固有功能和衍生功能所营造的场合中,社会交往功能自然产生,经济文化价值就此凸显。对于民间武术当今遭遇传承断层的危机,主要归因于其自身传承特征的弊端、当代“文化失根”的危机以及农民信仰的缺失。要缓解当前危机、维护民间武术的传承,就要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价值和经济休闲价值,从制度层面予以政策扶植,同时加大经济文化与民间武术的交融,增强民间武术组织的自我造血和原刨能力,从而达成齐飞共赢的局面。

二、中国传统健身术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传统健身术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八段锦的历史源流与养生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 八段锦的历史源流研究
综述二 八段锦的养生原理研究
前言
1 八段锦的历史源流
    1.1 坐式八段锦
        1.1.1 首次出现
        1.1.2 早期原形
        1.1.3 基本定型
        1.1.4 定型定名
        1.1.5 传播演变
        1.1.6 式微复兴
    1.2 立式八段锦
        1.2.1 早期原形
        1.2.2 基本定型
        1.2.3 多名共存
        1.2.4 清末易名
        1.2.5 多种版本
        1.2.6 蓬勃发展
2 八段锦的养生原理
    2.1 导引的养生原理
    2.2 坐式八段锦
        2.2.1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2.2.2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2.2.3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2.2.4 微摆撼天柱
        2.2.5 赤龙搅水浑,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2.2.6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2.2.7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2.2.8 左右辘轳转
        2.2.9 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
        2.2.10 低头攀足频
        2.2.11 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2.2.12 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
    2.3 立式八段锦
        2.3.1 两手托天理三焦
        2.3.2 左右开弓似射雕
        2.3.3 调理脾胃须单举
        2.3.4 五劳七伤往后瞧
        2.3.5 摇头摆尾去心火
        2.3.6 两手攀足固肾腰
        2.3.7 攒拳怒目增气力
        2.3.8 背后七颠百病消
3 讨论
    3.1 坐式八段锦与立式八段锦的关系
    3.2 规范命名
    3.3 因人而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王怀琪体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成果综述
        1.2.1 体育思想概念的研究
        1.2.2 近代体育思想的研究
        1.2.3 民国时期三育并重体育思想的研究
        1.2.4 民国时期女子体育的研究
        1.2.5 现代与王怀琪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
        1.2.6 近代与王怀琪的着作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的内容框架
    2.4 研究路线
    2.5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章 王怀琪体育思想的形成
    3.1 王怀琪生平概述
    3.2 王怀琪体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3.2.1 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启发
        3.2.2 实利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3.2.3 外国教育学说的灵感
    3.3 王怀琪体育思想的发展阶段
        3.3.1 上海中国体操学校的培养
        3.3.2 徐一冰先生的影响
    3.4 王怀琪体育思想的成熟阶段
        3.4.1 教学经历丰富了体育思想的内涵
        3.4.2 社会活动拓宽了体育思想的视野
        3.4.3 人才培养展示了体育思想的成果
第四章 王怀琪体育思想理论的研究
    4.1 王怀琪体育思想理论的核心
        4.1.1 “身”的发展
        4.1.2 “心”的发展
        4.1.3 “身”“心”结合
    4.2 王怀琪体育思想理论的特征
        4.2.1 古为今用
        4.2.2 洋为中用
        4.2.3 中西合璧
    4.3 王怀琪体育思想理论的传播
        4.3.1 以《中国健学社》为创新平台
        4.3.2 以书籍为媒介
        4.3.3 以教学实践为检验
第五章 王怀琪体育思想实践的研究
    5.1 教学教材的创新
    5.2 教学教法的创新
    5.3 教学模式的创新
第六章 王怀琪体育思想的价值
    6.1 社会价值
        6.1.1 宣扬体育救国理念
        6.1.2 推进全民健身战略
    6.2 体育教育价值
        6.2.1 丰富学校体育教材
        6.2.2 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6.3 育人价值
        6.3.1 发扬爱岗敬业精神
        6.3.2 煅铸立德树人榜样
第七章 结论
    7.1 弘扬传统,推动国粹普及
    7.2 与时俱进,引入西方体育
    7.3 身心兼备,方能全面发展
    7.4 爱岗敬业,坚持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致谢

(3)健身气功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研究 ——以瑜伽俱乐部发展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选题依据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相关理论
        1.1.1 市场
        1.1.2 市场化
        1.1.3 市场化转型
        1.1.4 健身气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健身气功站点国内推广传播现状
        1.2.2 健身气功顺应社会发展推广的必要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普通人群对健身气功市场需求情况
        3.1.1 普通大众人群对健身气功的了解情况
        3.1.2 普通大众人群对健身气功的需求情况
        3.1.3 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对健身气功的了解情况
        3.1.4 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对健身气功的需求情况
    3.2 健身气功站点与瑜伽俱乐部的市场现状调查对比
        3.2.1 健身气功站点与瑜伽俱乐部市场运营现状情况对比分析
        3.2.2 健身气功站点与瑜伽俱乐部习练者市场需求情况对比分析
    3.3 小结
        3.3.1 健身气功站点市场调查中所存在的问题
        3.3.2 健身气功的市场需求
4 健身气功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方案构建
    4.1 健身气功市场化运作模式方案构建的理论依据
        4.1.1 市场化背景
        4.1.2 方针政策
    4.2 健身气功市场化运作模式方案构建的产品方面
    4.3 健身气功市场化运作模式方案构建的管理者方面
        4.3.1 政府部门
        4.3.2 工商管理部门
    4.4 健身气功市场化运作模式方案构建的运营方面
        4.4.1 经营者方面
        4.4.2 教练员方面
        4.4.3 基础设施供给方面
        4.4.4 推广策略方面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4)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课程
        2.1.2 校本课程
        2.1.3 校本课程开发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分析
        4.1.1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4.1.2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4.1.3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4.1.4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
    4.2 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分析
        4.2.1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
        4.2.2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教材建设
        4.2.3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4.2.4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4.2.5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
    4.3 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3.1 教材建设方面的问题
        4.3.2 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4.3.3 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4.3.4 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
    4.4 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创新
        4.4.1 教材建设的创新
        4.4.2 教学内容的创新
        4.4.3 教学方法的创新
        4.4.4 教学评价的创新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全民健身视域下的瑜伽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依据
        1.2.1 全民健身视域下瑜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持现实需要
        1.2.2 丰富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运动项目结构体系的必然选择
        1.2.3 创新有中国体育特色瑜伽教育及健身方式的客观要求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2.1 文献研究综述
        2.1.1 国外瑜伽的研究动态
        2.1.2 国内瑜伽的研究动态
    2.2 国内外瑜伽研究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学术观点比较
        2.2.1 国内外瑜伽研究的基本特征比较
        2.2.2 国内外瑜伽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对照
    2.3 目前我国瑜伽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
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研究思路设计
    3.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方法
    3.4 可能的创新点
    3.5 拟突破的难点
    3.6 本研究的论文结构说明
4 本研究学术渊源与理论基础的诠释解读
    4.1 跨文化传播理论
        4.1.1 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生成与发展
        4.1.2 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核心要义
        4.1.3 瑜伽在我国发展的跨文化传播学术渊源诠释
    4.2 社会性别理论
        4.2.1 社会性别理论的生成与发展
        4.2.2 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要义
        4.2.3 瑜伽在我国发展的社会性别理论基础解读
    4.3 社会发展理论
        4.3.1 社会发展理论的生成与演进
        4.3.2 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要义
        4.3.3 社会发展理论沿革演化特征的启示
5 瑜伽服务于我国全民健身的契合性
    5.1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动因
        5.1.1 我国全民健身理念的历史演进过程
        5.1.2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现实动因分析
    5.2 瑜伽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现实动因的契合度分析
        5.2.1 瑜伽与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式转变理念的契合度
        5.2.2 瑜伽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契合度
        5.2.3 瑜伽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及扩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契合度
        5.2.4 瑜伽与缓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主要矛盾的契合度
        5.2.5 瑜伽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时期“体育观”的契合度
6 “5W”传播模式下瑜伽在我国的传播要素解析
    6.1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
    6.2 “5W”传播模式下瑜伽在我国的主要传播要素内涵
        6.2.1 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6.2.2 传播内容的拓展性
        6.2.3 传播媒介的多维融合性
        6.2.4 传播受众的普遍性
        6.2.5 传播效果的层次性
7 国内校园瑜伽组织管理与开发应用的实态调查
    7.1 国内高校瑜伽的组织管理
        7.1.1 国内高校瑜伽的宏观组织管理形式
        7.1.2 国内高校瑜伽的微观组织管理形式
    7.2 国内高校瑜伽的开发应用
        7.2.1 国内高校瑜伽的教育价值开发
        7.2.2 国内高校瑜伽的课程资源开发
        7.2.3 国内高校瑜伽的教学模式开发
        7.2.4 国内高校瑜伽的其他支持条件开发
8 我国瑜伽健身市场的供需特征与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8.1 我国健身瑜伽的市场化发展历史变迁
        8.1.1 基于健身气功为载体的初步引入期(1981-2000年)
        8.1.2 基于经济驱动、健康需求的逐步发展期(2001-2010年)
        8.1.3 基于休闲时代的快速发展期(2011年至今)
    8.2 我国健身瑜伽的市场化供需特征
        8.2.1 我国健身瑜伽市场专业人才培训结构的主要特征
        8.2.2 我国健身瑜伽市场消费人群的主要特征
        8.2.3 我国健身瑜伽市场化经营的主要特征
    8.3 我国瑜伽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8.3.1 运用专利信息评估技术创新能力的国内外概况
        8.3.2 基于专利信息的我国瑜伽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9 全民健身视域下的瑜伽发展动力机制及实施策略探析
    9.1 全民健身视域下瑜伽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9.1.1 基础动力
        9.1.2 内源动力
        9.1.3 外源动力
    9.2 全民健身视域下瑜伽发展的阻力因素
        9.2.1 高校瑜伽普及推广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9.2.2 健身瑜伽市场化发展存在问题的质性分析
        9.2.3 瑜伽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阻力因素分析
    9.3 瑜伽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构
    9.4 全民健身视域下瑜伽科学化发展的实施策略
        9.4.1 透彻理解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价值取向,加强对瑜伽的政府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9.4.2 客观认识大众瑜伽健身需求的迫切性,科学规范瑜伽健身市场
        9.4.3 扩大健身瑜伽师资队伍数量,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9.4.4 构建适合不同人群的多元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注重实践性与理论性有机结合
        9.4.5 拓宽瑜伽学术研究和专利研发视域,加强多边合作,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9.4.6 论证各种瑜伽流派融入中国元素可行性,夯实我国瑜伽本土化发展实践基础
10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6)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研究 ——以彭祖健身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推动传统运动养生发展的需要
        1.1.2 推进地域性传统运动养生文化传承的需要
        1.1.3 巴蜀地区传统运动养生研究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养生与健身相关研究综述
    2.2 体育与养生相关研究综述
3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路径
    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专家咨询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实地调研法
    3.3 研究路径
4 传统运动养生探源
    4.1 传统运动养生的文化底蕴
    4.2 传统运动养生的源起与嬗变
    4.3 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
    4.4 传统运动养生的中医理论依据
        4.4.1 藏象理论基础
        4.4.2 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
        4.4.3 阴阳学说的理论基础
        4.4.4 五行学说理论基础
5 文化自觉视域下的传统运动养生
    5.1 培养人们传统运动养生的文化认同感
    5.2 激发青年对传统运动养生的归属感
    5.3 当代传统运动养生的发展
        5.3.1 传统养生应向学校体育发展
        5.3.2 传统养生与大众健身
        5.3.3 传统养生在健身俱乐部的推广
6 传统运动养生——彭祖健身术
    6.1 彭祖健身术的初创与发展
    6.2 彭祖健身术构成探微
        6.2.1 彭祖养生导引术
        6.2.2 彭祖站桩与内养法
        6.2.3 彭祖健身操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致谢

(7)王礼庭五禽图技术体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五禽图简介
2与五禽图相近的功法体系
3讨论
4小结

(8)先秦楚地养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养生学的相关问题
    1.1 养生与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1.2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1.2.1 整体动态
        1.2.2 和谐适度
        1.2.3 综合实用
        1.2.4 适用广泛
    1.3 中医养生学的应用价值
        1.3.1 降低医疗费用
        1.3.2 扩大服务范围
        1.3.3 丰富服务手段
        1.3.4 指导全民健身
2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渊薮
    2.1 萌芽阶段----上古时期
    2.2 奠基阶段----先秦时期
    2.3 形成阶段----秦汉至魏晋隋唐时期
    2.4 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
    2.5 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2.6 确立阶段----近现代时期
3 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形成的背景和思想繁荣的缘由
    3.1 历史文化背景
    3.2 思想繁荣的缘由
4 先秦楚地的养生思想
    4.1 道家学派
        4.1.1 彭祖
        4.1.2 老子
        4.1.3 关尹
        4.1.4 庚桑楚
        4.1.5 文子
        4.1.6 庄子
    4.2 儒家学派
        4.2.1 孔子
        4.2.2 孟子
        4.2.3 荀子
    4.3 楚地隐士
        4.3.1 南郭子綦
        4.3.2 楚狂接舆
        4.3.3 老莱子
        4.3.4 范蠡
    4.4 墨家学派
    4.5 杂家学派
    4.6 养生方面文物
5 先秦楚地养生思想的特点
    5.1 以“道法自然”为原则
    5.2 以“致虚守静”为基础
    5.3 以“博采众长”为手段
6 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影响
    6.1 阴阳平衡,享尽天年
    6.2 自然物种,固有定期
    6.3 顺应自然,因时养生
    6.4 修性养德,调摄精神
    6.5 动以养形,生命不衰
    6.6 静以养神,生命乃安
    6.7 饮食有节,轻身延年
7 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对仲景养生思想的影响
    7.1 张仲景养生思想学术背景
    7.2 张仲景对养生学的贡献
        7.2.1 淡泊名利,养生之本
        7.2.2 天人相应,顺时养生
        7.2.3 怡神畅志,修德养生
        7.2.4 导引吐纳,动形养生
        7.2.5 房事不节,害则成疾
        7.2.6 趋利避害,避邪养生
8 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学的启发
    8.1 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对日常生活方式的启示
    8.2 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健康的启示
    8.3 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对于现代大众终身体育的启示
    8.4 先秦楚地养生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医伤科学对促进中华武术健康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导言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中医和武术的哲学基础
    2.2 中医理论在武术中运用
    2.3 中医和武术的健身养生功能
    2.4 中医伤科在武术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综合分析法
4 讨论与分析
    4.1 中医伤科与中华武术的相关概念
        4.1.1 中医伤科的内容
        4.1.2 传统武术的内容
    4.2 伤科的中医哲学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4.2.1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4.2.2 阴阳辩证思想
        4.2.3 五行生克学说
    4.3 伤科的中医理论对武术的影响
        4.3.1 经络学说
        4.3.2 精气神学说
        4.3.3 脏象学说
    4.4 伤科在中华武术中的体现
        4.4.1 武医结合
        4.4.2 佛家伤科
        4.4.3 道家伤科
        4.4.4 中医伤科在武术运动损伤中的运用
        4.4.5 武医结合的健身养生功能
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史论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武术嬗变方面
        1.3.2 关于武术价值功能方面
        1.3.3 关于民间武术方面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法
        1.5.2 专家访谈法
        1.5.3 历史逻辑统一法
        1.5.4 比较研究法
    1.6 武术概念的阐述
    1.7 相关概念的阐述
        1.7.1 民间武术概念的界定
        1.7.1.1 民间武术与军事武艺
        1.7.1.2 民间武术与竞技武术、学校武术
        1.7.1.3 民间武术与群众武术、社会武术
        1.7.2 价值功能
        1.7.3 嬗变
    1.8 武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1.8.1 武术与政治的关系
        1.8.2 武术与经济的关系
        1.8.3 武术与文化的关系
2 史论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嬗变
    2.1 古代篇
        2.1.1 冷兵器时代
        2.1.1.1 原始奴隶社会武术萌芽和成型阶段,武术价值功能的体现
        2.1.1.2 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初入民间,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体现
        2.1.1.3 秦汉至南北朝武术初兴期,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体现
        2.1.1.4 隋唐武术丰富期,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体现
        2.1.2 冷兵器与火器兼容的时代
        2.1.2.1 宋元武术兴衰期,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体现
        2.1.3 火器时代
        2.1.3.1 明清武术鼎盛期,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体现
    2.2 近代篇
        2.2.1 晚清时期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体现
        2.2.1.1 引兵操、废武举
        2.2.1.2 民间比武练拳活动隐而不衰
        2.2.1.3 武德内容极大升华
        2.2.2 民国期间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体现
        2.2.2.1 中华武术的入学进程
        2.2.2.2 两大武术组织系统的发展
        2.2.2.3 民国武术的近代化转型
        2.2.2.4 武侠小说的发皇茁壮
    2.3 现代篇
        2.3.1 现代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体现
        2.3.1.1 武术的现代化转型
        2.3.1.2 民间武术发展的阶段热潮
        2.3.2 近现代篇小结
    2.4 新时代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开发
        2.4.1 新时代民间武术的传承困境
        2.4.1.1 民间武术传承方式的弊端
        2.4.1.2 当代“文化失根”危机
        2.4.1.3 农民信仰的缺失
        2.4.2 民间武术的当代价值
        2.4.2.1 文化教育价值
        2.4.2.2 经济休闲价值
        2.4.3 新时代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开发
        2.4.3.1 政治方面
        2.4.3.2 文化经济方面
        2.4.3.3 社会组织方面
    2.5 总篇图解分析
        2.5.1 民间武术各价值功能之间的关系图解
        2.5.2 历史进程中民间武术价值功能嬗变阶段图解
4 结论
    4.1 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嬗变
    4.2 新时代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开发
5 建议
    5.1 关于民间武术概念的界定
    5.2 关于民间武术传承的“整体规划”论与“反规划”论
    5.3 关于民间武术宣扬中,大众媒体的运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中国传统健身术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八段锦的历史源流与养生原理研究[D]. 李家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2]王怀琪体育思想研究[D]. 余晋宏. 广州大学, 2019(01)
  • [3]健身气功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研究 ——以瑜伽俱乐部发展为借鉴[D]. 李孟雅.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4]北京市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创新研究[D]. 安吉光.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5]全民健身视域下的瑜伽发展研究[D]. 刘兰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17(02)
  • [6]传统运动养生文化研究 ——以彭祖健身术为例[D]. 刘炎. 成都体育学院, 2015(05)
  • [7]王礼庭五禽图技术体系初步研究[J]. 尤培建,戴国斌. 中医学报, 2015(04)
  • [8]先秦楚地养生思想研究[D]. 熊常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9]中医伤科学对促进中华武术健康发展的研究[D]. 路成浩. 武汉体育学院, 2014(01)
  • [10]史论民间武术价值功能的嬗变[D]. 路袆袆. 北京体育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中国传统健身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