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力疗法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作用

声动力疗法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作用

一、声动力学治疗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燕[1](2021)在《基于水溶性苯胺衍生物的肿瘤原位聚合及其光诊疗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肿瘤病灶区具有区别于健康组织的独特微环境,如微酸性、H2O2过表达、高水平GSH、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缺氧等特征,这些特异性微环境特征不仅为肿瘤的发生、增殖和转移等方面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营养,同时也为实现纳米材料在肿瘤原位可控的构建癌症诊疗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肿瘤微环境(TME)的利用受到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近年来,生物原位合成是一种用于合成癌症特异性诊疗剂的新兴策略,其主要通过利用TME的特征使纳米材料或响应型分子在肿瘤部位发生变化,如产生近红外吸收、消耗GSH增强化学动力学疗法、响应微酸性精准释放化疗药物等实现了更加有效的肿瘤治疗。该策略不仅能提高材料的空间选择性,而且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材料对正常组织的非特异性损伤。当前,基于肿瘤过表达H2O2微环境而设计的纳米治疗平台主要聚焦于利用纳米材料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H2O2产生·OH以实现化学动力学治疗(CDT)。此外,设计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有机小分子或纳米材料以在响应肿瘤微环境的过表达H2O2后进行精确的体内成像和特异性治疗,已经实现了选择性增强的癌症诊疗,因此近年来也引起了科研工作者们的极大兴趣。利用过表达H2O2触发的肿瘤原位聚合为肿瘤的特异性诊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但原位聚合必须与复杂的肿瘤微环境相容,因为该环境包含可能潜在地阻止或淬灭聚合反应的众多分子和官能团。因此,利用肿瘤H2O2过表达微环境来操纵聚合物单体的生物合成以获得功能性聚合物材料,从而实现增强的肿瘤特异性诊疗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本论文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磺酸基修饰的水溶性苯胺衍生单体,并开展了该单体的肿瘤原位聚合及光诊疗相关应用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光热治疗、光热试剂、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应用、生物体内原位聚合、光声成像及其诊疗一体化等现阶段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基于此,提出了本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采用一步法制备了水溶性良好的苯胺衍生单体(PSA),利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红外光谱等表征以确定PSA单体的成功制备。接着通过一系列的表征对PSA单体在HRP酶催化分解过氧化氢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作用下,氧化聚合得到的聚合物PPSA的理化性质进行详细的探究。深入研究了聚合物PPSA在近红外一区和二区的光热转换性能及光热稳定性、在近红外一区和二区的光声成像能力以及PSA单体对过氧化氢浓度的响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SA单体是一种良好响应过氧化氢并能快速氧化聚合以转变为聚合物的水溶性苯胺衍生单体,所得的聚合物在近红外区的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第三章:基于上一章对PSA单体和聚合物PPSA性能的研究,进一步对PSA单体的肿瘤原位聚合及其在近红外一区的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PSA单体具有在肿瘤细胞内或肿瘤部位实现高效、快速的原位聚合反应的潜力。磺酸基的自掺杂作用,使得原位聚合得到的聚合物PPSA展现出优异的光声成像性能和光热效果。体外细胞及动物实验均证明PSA单体能在肿瘤细胞或者肿瘤部位发生氧化聚合成功转化为聚合物PPSA,从而实现了光声成像引导的肿瘤光热治疗。因此,本工作为聚合物单体利用肿瘤微环境特征来实现原位合成功能性聚合物并应用到肿瘤的多功能诊疗中提供了新的途径。第四章:与近红外一区相比,近红外二区的激光具有更深的组织穿透力和更高的外部光源最大允许暴露量(MPE)等固有优势。在上一章对近红外一区的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PSA单体的肿瘤原位聚合及其在近红外二区的光声成像和光热治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体外细胞及动物实验均证明PSA单体能在肿瘤细胞或者肿瘤部位发生氧化聚合成功的转化为聚合物PPSA,由于磺酸基的自掺杂作用,赋予了PPSA在近红外二区具有强吸收,其可作为近红外二区理想的光声成像造影剂和光热试剂用于光声成像可视化引导的肿瘤光热治疗。因此,本工作为利用肿瘤微环境特征以操纵苯胺衍生单体原位聚合并实现增强的近红外二区肿瘤特异性光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华蝶[2](2021)在《过渡金属基纳米材料的构筑及在肿瘤协同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尽管癌症疗法取得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肿瘤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异质性,癌症仍然是全球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令人鼓舞的是,近几十年来,肿瘤治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新型癌症疗法相继出现,如光热疗法(PTT)、光动力疗法(PDT)和化学动力学疗法(CDT)等,这些方法利用光热试剂、光敏剂或催化剂产生热或活性氧(ROS)来杀死癌细胞,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和延长病人生存时间。但是,单一治疗模式通常不足以充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两个或多个治疗策略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呈现出强大的协同增强作用同时减少了毒性副作用。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将PTT与CDT治疗策略相结合,构建了多功能纳米生物平台,实现PTT/CDT协同用于肿瘤消融。具体内容如下:(1)首先,我们采用简单的一步法制备了双金属Mo/Fe掺杂的碳纳米粒子(MoFe-CNPs),MoFe-CNPs不仅可以作为Fenton试剂,将肿瘤细胞内源低毒性过氧化氢(H2O2)转换为高毒性的羟基自由基(·OH),用作CDT,同时金属离子消耗谷胱甘肽,放大CDT效应;也可用作光热试剂吸收近红外光(808 nm)产生热,用于PTT,产生的热疗又可以进一步增强CDT效应,实现协同PTT/CDT效应。更重要的是,在808 nm激光照射下,MoFe-CNPs能够有效地破坏肿瘤,而不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明显的损伤。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试剂,具有较高的PTT/CDT效率,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有潜力的方法。(2)其次,我们还构建了在肿瘤酸性条件下可自组装的铜/钼纳米簇(CuMoOx),CuMoOx在酸性条件下可聚集成较大尺寸的纳米簇,显示了较好的光热转换能力(36.2%)。此外,CuMoOx可作为化学动力学治疗(CDT)试剂,有效催化H2O2的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OH)。同时,消耗谷胱甘肽可进一步增强CDT效应。这种协同治疗策略在体内显示了高效的肿瘤抑制效率并且最小化副作用。这些结果表明,CuMoOx在PTT/CDT双模型的癌症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焦晓丹[3](2021)在《ⅣB族氧缺陷型无机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作为一种发病率日益增高的恶性疾病,具有快速增殖分裂特性以及易转移、易复发的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各界研究者面临的共同难题。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化学药物疗法(化疗)、放射疗法(放疗)等,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都无法根除肿瘤细胞,还会造成一系列的副反应,导致正常细胞受损。近年来,纳米材料因其小尺寸效应以及被动靶向能力逐渐被运用到肿瘤治疗当中,并针对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系列的新方案。其中,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和高稳定性的无机纳米材料获得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然而,大多数具有优良性能的无机纳米材料都难以被安全性辐照光源所激发,不适用于体内治疗,限制了其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缺陷型无机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机纳米材料,可以在保留原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通过在原材料表面形成缺陷位点,并缩短材料的带隙宽度,拓宽原材料在近红外区域的光吸收,打破了大多数传统无机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局限性,开拓了纳米诊疗新方向。本课题创新性地通过高温还原法构建了两种以ⅣB族元素为基础的氧缺陷型无机纳米氧化物,前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热性能,通过在其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可连接不同性能的小分子,以达到肿瘤的联合治疗。为了探究ⅣB族纳米氧化物经氧缺陷后是否具有相似或更佳的性能,我们构建了另一种氧缺陷型无机纳米氧化物,并加以靶向小分子增加其肿瘤积累量,达到借助简单的材料实现多重治疗的目的。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首先,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通过高温热还原法合成具有良好近红外一区(NIR-Ⅰ)光热效果的氧缺陷型二氧化钛纳米粒子(Ti O2-xNPs)。随后Ti O2-xNPs与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反应,二者通过Ti-O-Si键连接,在Ti O2-xNPs表面修饰氨基,最后利用酰胺化反应将带有羧基的光敏剂二氢卟吩e6(Ce6)连接到Ti O2-xNPs表面,最终形成负载Ce6的缺陷型二氧化钛纳米复合体(TAC),实现NIR-Ⅰ光热治疗和光动力治疗的联合疗法。后续通过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光谱(XRD)、热成像仪等仪器来验证该纳米复合体的成功合成并评估其主要性能。并利用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等肿瘤细胞来探究该纳米复合体在细胞层面的作用效果。结果证明:该纳米复合体确实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且对正常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随后构建小鼠4T1肿瘤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该纳米复合体到小鼠体内并进行激光治疗,每日称量小鼠体重和肿瘤大小评估该纳米复合体的体内治疗效果。结果发现经该纳米复合物处理后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证明该纳米复合体TAC结合外界激光刺激后具有良好的肿瘤抑制效果。为了探究其他ⅣB族缺氧型无机纳米氧化物的性能,以镁粉作为还原剂,通过高温热还原法合成了一种具有近红外二区(NIR-Ⅱ)光热性能和声动力性能的缺陷二氧化锆纳米粒子(Zr O2-xNPs)。通过在Zr O2-xNPs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增加其在生理环境下的分散性和血液循环时间。随后将穿膜肽(c RGD)与PEG连接,从而将c RGD修饰在Zr O2-xNPs表面,最终得到负载c RGD的缺陷二氧化锆纳米复合体(ZPR NPs)。其中c RGD作为一种多肽分子,能够与肿瘤细胞膜上高表达的整合素αvβ3特异性结合,主动靶向到肿瘤部位。获得的Zr O2-xNPs在NIR-Ⅱ具有强烈的光吸收,可以对肿瘤细胞进行NIR-Ⅱ光热治疗。此外,缺陷导致的带隙缩短,使得Zr O2-xNPs的电子空穴对分离效应增强,从而产生大量的ROS,具有良好的声动力效果。有趣的是,光热治疗产生的高温和声动力产生的ROS在破坏肿瘤细胞结构和稳态的同时,能够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使得抗原呈递细胞的活性增强,进而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并分泌免疫细胞因子,达到初步激活免疫系统的目的,实现免疫治疗效果。通过体内外实验,证明了ZPR NPs确实能够实现NIR-Ⅱ光热增敏的声动力联合免疫治疗效果。与TAC相比,ZPR除了具有主动靶向能力,增加纳米粒子在肿瘤部位的积累和滞留外,其NIR-Ⅱ光热和声动力性能都具有更强的组织穿透性,更适用于深层次肿瘤的消除。通过体外表征和细胞实验,发现ZPR NPs利用较小的激光和超声功率就能达到对肿瘤细胞良好的破坏效果,进一步降低了外界刺激对正常组织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建立小鼠肿瘤模型后,实验结果也证明了ZPR NPs在体内也能达到更好的肿瘤消融效果。

刘洋[4](2021)在《几种多功能纳米药物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癌症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也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彻底治愈癌症是目前医学领域所面临的主要难题。虽然传统的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对癌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这些疗法均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绝大多数化疗药物选择性差,对机体正常器官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以及放疗对人体的放射性伤害等。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些新的抗癌药物和高效、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来改善目前化疗和放疗的缺陷,进而实现安全高效的癌症治疗。纳米技术的出现则为此带来了巨大希望,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纳米材料被成功开发并有望改善和替代传统的治疗药物。一些基于纳米药物的新型癌症治疗方法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所以开发高效、“精准”、特异性和安全的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调节肿瘤内活性氧(ROS)水平是治疗癌症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基于ROS的癌症治疗策略疗效较差,主要原因包括:肿瘤的乏氧微环境、传统ROS药物固有的低效缺陷以及抗氧化分子(例如谷胱甘肽(GSH))的过表达。因此设计制备可以改善肿瘤乏氧、清除GSH以及具有良好ROS产生能力的新型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领域至关重要。我们设计合成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铁酸铜纳米试剂(CFNs),其可以在650 nm激光照射下通过直接电子转移和光增强的芬顿反应增强ROS的产生,而且在和光热治疗(PTT)的协同作用下能够有效的消除小鼠肿瘤。更为重要的是,CFNs可以催化H2O2产生氧气并消耗肿瘤细胞中过量的GSH,有效的缓解了肿瘤的乏氧和抗氧化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光动力治疗(PDT)和光增强的化学动力学治疗(CDT)效果。同时,CFNs具有高的横向弛豫率,可以作为优异的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综上,这种“All in One”纳米药物兼具了 PDT、光增强的CDT、PTT、MRI成像以及调节肿瘤微环境的功能,在癌症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2.高效的芬顿反应需要较强的酸性环境(pH=3~4),而肿瘤微环境只是弱酸性,因而CDT的疗效并不理想。因此,如何提高肿瘤部位的芬顿反应效率是目前CDT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具有光热/超声双重增强ROS产生性能的Fe2P纳米芬顿试剂(FP NRs),用于光声成像(PAI)和MRI引导的PTT和光热/超声增强的CDT。一方面,FP NRs在近红外二区窗口具有良好的光学吸收性质,表现出了优异的近红外二区光热转换性能。另一方面,FPNRs的芬顿反应效率在光热和超声作用下会显着增强。因此,FPNRs可以实现近红外二区激光和超声双重响应的深部肿瘤治疗。此外,FP NRs出色的光热转换效率和固有的磁学性质使其可以作为新型的PAI和MRI造影剂。这种新颖的基于金属磷化物的芬顿试剂不但实现了肿瘤部位高效的芬顿反应,而且还克服了传统PTT组织穿透深度有限和皮肤可承受激光功率低的问题。3.传统的Fe基芬顿试剂虽然已经被广泛研究,但是其苛刻的反应条件和较慢的反应速率极大的限制了其在CDT中的治疗效果,因此开发更适合肿瘤微环境的新型CDT试剂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挑战性。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可以在肿瘤部位原位产生磁共振信号的Cu3P纳米芬顿试剂(CPNCs),用于PAI和MRI引导的PTT和光热增强的CDT。一方面,CP NCs在近红外二区窗口具有良好的光学吸收性质,表现出优异的近红外二区光热转换性能。另一方面,Cu基类芬顿试剂比Fe基芬顿试剂具有更快的反应速率,且更加适合肿瘤微环境的弱酸性pH,而且其芬顿反应效率在光热作用下会进一步增强。最为重要的是,抗磁性的Cu+会和肿瘤微环境中过量的H2O2反应产生顺磁性的Cu2+,使其具有在肿瘤部位原位产生磁共振信号的能力。这种新颖的基于铜基金属磷化物的类芬顿试剂不但体现出高效的抗肿瘤效果,而且还克服了大多数MRI造影剂由于在肿瘤和其他组织中始终处于“ON”成像状态而导致的较差信噪比的问题。4.目前无机纳米药物进入体内难以降解代谢,从而导致其滞留时间长、易产生潜在毒性风险的问题是制约其临床转化的关键难题之一。基于此我们进一步设计合成了一种新颖的氧化和酸性双开关可降解的纳米诊疗试剂:Ni3P多孔空心纳米球(NiP PHNPs),用于PAI和MRI双模态成像介导的化疗和PTT。NiP PHNPs在近红外二区窗口具有良好的光学吸收,表现出优异的近红外二区光热转换性能。此外,NiP PHNPs出色的光热转换效率和固有的磁学性质使其可以作为PAI和MRI造影剂。最重要的是,NiP PHNPs的双开关降解性能使其可以完全降解、代谢出小鼠体外,降低了其在生物体中的潜在长期毒性。NiP PHNPs的多孔空心结构和酸性降解性能使其可以用作化疗药物的载体,具有按需可控释放药物的能力。5.设计开发无需外部能量激活即可选择性地在肿瘤部位产生大量ROS的高效可降解的ROS纳米药物对于基于ROS的癌症疗法的进一步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制备了磷脂包覆的Na2S2O8纳米颗粒(PNSO NPs)作为新型可降解的ROS纳米药物。PNSONPs在细胞内可以通过降解原位产生Na+和S2O82-,然后S2O82-将进一步转化为有毒的·SO4-和·OH。PNSO NPs产生ROS既不需要外部能量的激活也不会受肿瘤微环境中O2、H2O2含量和pH值的影响。最重要的是,PNSO NPs可以通过内吞作用绕过细胞的离子转运规则,将大量的Na+送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渗透压激增,细胞迅速破裂。而且,PNSO NPs引起的渗透压变化将进一步导致caspase-1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焦亡。所有这些作用都会导致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进而激活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6.为了同时兼顾纳米药物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我们进一步设计了一种可降解的具有多米诺效应的级联ROS纳米炸弹(ZnO2@Ce6/CaP@CPPO/BSA,命名为Z@Ce6/CaP@CB),其无需外部能量激活即可在肿瘤部位特异性的产生多种ROS。CaP壳和ZnO2核会在酸性刺激下逐级降解并释放Ca2+、Zn2+和H2O2。一方面,Zn2+可以通过抑制线粒体电子传输链(ETC)来增强内源性·O2-和H2O2的生成。另一方面,大量外源性H2O2的产生可以导致肿瘤细胞氧化损伤,并进一步激活CPPO介导的化学能激发的PDT。此外,ROS引起的氧化应激会导致细胞内Ca2+的过量积累,并进一步导致Ca2+超载诱导的细胞死亡。最重要的是,Z@Ce6/CaP@CB纳米炸弹的引入不仅可以实现对原发性肿瘤的高效治疗,而且还可以有效的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响应,实现对转移和复发肿瘤的抑制。

陈余盛[5](2021)在《磁性元素掺杂氧化钼纳米光热试剂制备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光热治疗具有微创、副作用小、高效等特点,被作为一种新兴治疗的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光热治疗是通过光热试剂(PTAs)吸收近红外(NIR)光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在局部产生高热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因此光热治疗的前提是开发具有光热性能好的光热试剂。因为水和血细胞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很少,这使得光线可以穿透深部组织从而激发PTAs,对附近健康组织的伤害降到最低,因此PTAs需要在近红外区有着很强的光吸收。目前研究最多的PTAs是半导体纳米材料、贵金属、碳基材料、有机物等。相比较而言,半导体纳米材料有着成本低、价格低廉、近红外区吸收较好等优点。钼元素作为人类和哺乳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多种酶的辅助因子,如亚硫酸盐氧化酶、醛氧化酶和黄嘌呤氧化酶,膳食中钼元素缺乏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病率;同时,六价钼复合物也是有效的抗糖尿病的药物。近年来,氧化钼基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纳米医学领域,比如生物催化、抗菌以及癌症治疗,因此钼基氧化物在生物应用中非常有潜力。基于此,本论文设计和制备了磁性元素掺杂氧化钼基光热转化材料,并对其光热性能及其在肿瘤治疗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1)Fe掺杂MoOx纳米线的合成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将光热、磁成像等多种功能集合在单一纳米材料上,可以有效提高对肿瘤治疗效果,减少过度治疗。本章通过将Fe元素掺入到MoOx中,一方面产生了更多的缺陷,提高了光热性能;另一方面Fe元素的引入,赋予了材料优异的催化性能以及核磁成像功能。通过Fe掺杂MoOx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了材料的光热转化性能,高效地杀死肿瘤细胞;Fe掺杂MoOx在细胞内催化H2O2生成活性氧来杀死肿瘤细胞,此外光热作用也可以增强活性氧的生成,产生对肿瘤协同治疗的效果。另外,Fe掺杂MoOx的高光热性能可以在小鼠体内,有效地消融肿瘤,同时在肿瘤部位产生T1增强的核磁成像信号,并在生理环境下逐渐降解,并且不会对正常组织产生影响。为了研究材料对小鼠的长期毒性,通过尾静脉注射Fe掺杂MoOx,分析材料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以及组织切片等,证明了Fe掺杂MoOx有着较高的生物安全性。综上,Fe掺杂MoOx可以作为多功能、高效的新型光热试剂对肿瘤进行有效的治疗。(2)Co,Ni掺杂MoO2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在光热性能的研究二氧化钼(MoO2)为扭曲的金红石结构,具有电阻率低、化学稳定性好以及近红外吸收强等优点,是一种有吸引力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生物应用材料。然而MoO2存在近红外区光热转化效率较低,且合成的MoO2水溶性较差,并且生物相容性较差,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MoO2更好得用于生物应用中。在本章中,通过Ni和Co的掺杂,制备了Ni掺杂MoO2和Co掺杂MoO2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都有着良好的分散性,并且在808 nm处有着很高的光热转化效率(分别为42.3%和49.1%)。在细胞实验中,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浓度达200μg m L-1下,细胞存活率仍在80%以上,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在808 nm激光照射下,可以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

高文斌[6](2020)在《多功能小白菊内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协同抗肿瘤功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为了突破肿瘤治疗的瓶颈,纳米技术与传统化疗药物相结合的纳米载药系统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天然植物提取物小白菊内酯(PTL)作为基础化疗药物,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分别制备了具有p H和近红外光(NIR)双重响应的纳米金球壳结构的PTL脂质体载药系统、吲哚菁绿(ICG)与PTL双重负载的磁靶向脂质体载药系统和基于肿瘤微环境的磁性粒子包覆的PTL/葡萄糖氧化酶(GOD)脂质体载药系统,并对其各自的抗肿瘤机制进行了探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乙醇注入法合成了PTL脂质体,再利用正负电荷结合壳聚糖(CS),金纳米粒与CS形成Au-NH2连结至脂质体上,最后通过晶种生长法合成纳米金壳结构的脂质体(PTL-Lips@CS@GNS)。在酸性条件下,CS通过氨基质子化,达到p H响应性释放。在808 nm近红外光的照射下通过SPR效应,实现光热转化,达到光热治疗(PTT)的目的。同时,局部高温使脂质体磷脂膜相变,使药物释放,达到近红外光响应性释放。在p H为5.5的条件下进行激光照射,药物的累计释放量可以达到80%以上。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通过PTL的化疗与PTT治疗的协同作用,可以达到良好的肿瘤抑制效果。(2)首先利用共沉降法制备磁性Fe3O4纳米粒(MNPs),之后采用乙醇注入法合成ICG与PTL双重负载的脂质体(ICG-PTL-Lips),再将MNPs修饰到ICG-PTL-Lips表面,形成ICG与PTL双重负载的磁靶向脂质体载药系统(ICG-PTL-Lips@MNPs)。在近红外光照射下,ICG不仅可以实现PTT的治疗效果,还可以实现光动力学治疗(PDT)的效果。与此同时,还满足超顺磁的条件,具备磁靶向功能。在光热性能研究中,ICG-PTL-Lips@MNPs纳米粒子明显聚集在磁铁作用区域,提高了局部的光热转化效率,其累计的药物释放量高达93.30%。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协同抑制率达到了75.5%,单独的近红外光介导的PTT+PDT的抑制率为36.5%。在细胞摄取实验中,磁场和激光照射提高了摄取效率。在化疗、PTT、PDT和磁靶向的协同作用下,使得ICG-PTL-Lips@MNP在体内动物实验中也表现了出色的肿瘤抑制效果和良好的生物安全性。(3)肿瘤组织长期处于乏氧、低p H和H2O2过表达的微环境中,这为Fe3O4磁性纳米颗粒基于芬顿反应的化学动力学治疗(CDT)提供了条件。本研究利用薄膜水化法制备了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磁性纳米粒子包覆的PTL/GOD脂质体(GOD-PTL-Lips@MNPs)。通过GOD催化葡萄糖,产生内源性H2O2并降低p H,以此产生更多的·OH,放大了CDT治疗。在体外细胞实验中,ROS荧光探针证实产生了更多的·OH,PTL作为化疗药物进入细胞,大量消耗细胞内的谷胱甘肽(GSH),从而提高CDT疗效。在体内抗肿瘤实验中,在磁靶向的作用下,GOD-PTL-Lips@MNPs聚集在肿瘤部位并原位产生·OH,从而实现了化疗、CDT、饥饿治疗的三重协同治疗。在MRI性能检测中,GOD-PTL-Lips@MNPs的造影效果优异,在动物体内能够提供良好的示踪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合成的三种多功能纳米载药系统,提高了化疗药物的有效利用,实现了药物控释、PTT治疗、PDT治疗、CDT治疗以及磁靶向的协同作用,还深入研究了其抗肿瘤机制,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于海洋[7](2020)在《高分子纳米药物用于癌症联合治疗的研究》文中认为谈癌色变,癌症极其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为手术、放疗和化疗。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新兴疗法,肿瘤血管阻断疗法就是其中的一种。纳米技术在血管阻断疗法中的应用,能够提升血管阻断剂的血管靶向性和疗效。由于单一治疗手段不能够取得理想的抑瘤效果,因此开展合理的联合治疗来提升抗肿瘤效果、甚至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是非常必要的。以高分子为载体的纳米药物能够延长其体内的循环时间,通过“增强通透性和保留效应”(EPR效应)可以被动靶向肿瘤组织,进而提高生物利用度。本论文在优化高分子载体、构建高分子血管阻断剂康普瑞汀A4纳米药物、开展联合治疗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设计了基于血管阻断-光动力的内外杀伤策略、基于血管阻断-乏氧因子抑制的抗转移策略,并进一步考察了联合治疗效果和机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具体为:(1)制备系列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聚合物(PLG-g-mPEG),具体为接枝不同分子量的mPEG(550、2 K、5 K、10 K)和不同PLG与mPEG质量比(PLG/mPEG=1/1、PLG/mPEG=1/2、PLG/mPEG=1/4)。我们以顺铂(CDDP)做为模式药物,利用所制得的PLG-g-mPEG担载CDDP,制成顺铂纳米药物(CDDP-NPs)。通过CDDP-NPs的血浆药代动力学、溶解性和PLG-g-mPEG载体材料药物担载能力实验对载体材料进行筛选。CDDP-NPs的血液循环时间随着PLG/mPEG的质量比降低而延长、mPEG的分子量增加而延长;PLG-g-mPEG载体材料药物担载能力随着PLG/mPEG的质量比增加而增强。最终筛选出的载体的组成为PLG160-g-mPEG5K(PLG/mPEG质量比1/2)。(2)以具有良好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PLG-g-mPEG为载体,利用山口酯化反应,将血管阻断剂CA4负载在PLG-g-mPEG的主链上,从而获得PLG-g-mPEG-CA4纳米药物(PGC)。同时,利用光敏剂氨基卟啉的氨基与载体PLG-g-mPEG的羧基通过脱水缩合作用,成功制备了PLG-g-mPEG-TPP纳米药物(PGT)。PGC具有pH敏感性。PGT在光照的条件下,在肿瘤细胞内可以产生单线态氧(1O2)杀死肿瘤细胞;通过纳米药物PGC、PGT和PGC与PGT联用对4T1、HeLa和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的研究表明,在光照条件下,PGC与PGT两种纳米药物联用对4T1、HeLa和MCF-7细胞有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两种治疗手段的联合使用,在细胞层面上显现出优势,进一步推测出其在实体瘤的治疗上也会大放异彩。肿瘤中心的肿瘤细胞因血管阻断而缺氧和营养物质导致“饿死”,还能发挥光动力的作用,产生1O2杀死肿瘤边缘细胞,双管齐下,实现了血管阻断-光动力疗法的联合使用。(3)基于血管阻断剂和光敏剂纳米药物联用所取得的良好结果,我们将体系进一步优化,将两种药物共载在同一载体上,进而实现两种癌症治疗手段共同作用,简化了给药流程,这将会提高的患者的生活质量。首先利用山口酯化和羧基-氨基缩合作用将血管阻断剂CA4与光敏剂TPP-NH2同时键合在PLG-g-mPEG上,形成了CA4与TPP双药纳米体系(PGCT),实现了光动力与血管阻断两种手段的联合治疗。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PGCT具有pH敏感性,在碱性条件下释放较快。同时PGCT可以释放TPP,通过给予光照,能够在肿瘤细胞内产生单线态氧(1O2)进而杀死肿瘤细胞;从4T1细胞、HeLa细胞和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非光照条件下,PGCT对HeLa细胞和MCF-7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但是对4T1细胞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在光照条件下,PGCT双药纳米体系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效果。两种药物共载在同一载体上,依然保持了血管阻断与光动力治疗效果,即切断肿瘤中心部位的养分供应,同时产生1O2杀死肿瘤边缘细胞,达到了内外杀伤的效果,实现了共载两种的肿瘤治疗药物(光敏剂和血管阻断剂)的双药纳米体系的联合使用,为双药纳米体系甚至是多药纳米体系在肿瘤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利的依据。(4)为了进一步提高PGC的溶解性,我们用NaHCO3对PGC进行了盐化处理,最终得到更好溶解性的CA4纳米药物(CA4-NPs),尽管CA4-NPs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巨大潜力,如何避免治疗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仍是一个挑战。它主要与CA4-NPs诱导的缺氧密切相关,可以激活许多调节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下游基因。因此,为了缓解肿瘤缺氧微环境,我们使用mTOR抑制剂Temsirolimus调节CA4-NPs治疗时的肿瘤微环境。体外MTT实验有力地证实了Temsirolimus与聚合物CA4-NPs的结合对4T1细胞具有加性毒性。4T1乳腺腺癌模型的体内研究显示,与所提出的方案一致,与CA4-NPs或Temsirolimus单药治疗相比,CA4-NPs+Temsirolimus联合治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强,对体积为300 mm3的4T1肿瘤的抑制率为71%。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法证实联合治疗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Temsirolimus可以抑制HIF1α表达。因此,本研究为VDAs联合mTOR抑制剂增强肿瘤疗效、延缓肿瘤复发和抑制肿瘤转移提供了机制上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论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血管阻断剂纳米药物的研发和联合治疗体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同时为基于血管阻断疗法与肿瘤影响因子抑制联用的策略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刘宗俊[8](2020)在《刺激响应型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自由基氧化抗癌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疗是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它们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治疗效果差、对正常细胞副作用大等。近年来,自由基介导的癌症治疗手段,即利用纳米材料催化产生自由基氧化杀伤癌细胞,引起了研究学者的关注。它的优势在于相比于正常细胞,癌细胞对氧化性自由基的作用更加敏感,因此利用高水平的自由基可有效地杀伤癌细胞,同时有望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目前典型的自由基氧化抗癌方式为光动力治疗,即通过外界光源激发光敏剂,光敏剂利用组织氧产生含氧自由基等杀伤癌细胞。尽管光动力治疗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然而其仍存在一些问题:i)激发所需光源的穿透深度有限,无法作用于体内深层次肿瘤;ii)氧自由基的产生严重依赖氧气,而肿瘤的乏氧环境限制了自由基的产生;iii)肿瘤内高浓度的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会消耗产生的自由基,降低疗效;iv)自由基氧化杀伤细胞的选择性和靶向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基氧化抗癌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自由基介导的癌症治疗体系,针对以上提出的挑战,本论文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针对传统激发光源穿透深度受限的问题,本研究以穿高透深度的近红外光作为刺激源,构建了基于上转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羟基自由基介导的光动力治疗体系。首先,制备了上转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在其介孔孔道内部负载拉帕醌药物,表面修饰一芘甲酯光敏阀门,封堵孔道。当在近红外光下,纳米粒子能够快速地释放孔道中的拉帕醌,释放量约为35%,为空白对照的11倍左右。所释放的拉帕醌被癌细胞内醌氧化还原酶I催化产生过氧化氢(H2O2)。随后,近红外光催化H2O2分解产生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杀伤癌细胞。体外细胞杀伤实验结果显示,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细胞杀伤率约为73%,约为无光照条件下的2.3倍。针对肿瘤缺氧环境和高浓度抗氧化剂GSH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负载引发剂和GSH抑制剂的介孔碳纳米粒子,构建了氧气不依赖的烷基自由基介导的光热动力治疗,彻底摆脱了肿瘤缺氧环境的限制,并抑制了细胞内GSH的合成,进一步增强光热动力治疗效果。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采用2.0 W/cm2的808 nm近红外光照射20 min,能有效地释放孔道内部的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引发剂)和雷洛昔芬(GSH抑制剂),释放量分别达到22.1和34.7%,为无光照条件下的7倍左右。体外癌细胞杀伤结果显示,无论在常氧或肿瘤低氧条件下,复合纳米粒子均可以有效杀伤癌细胞,并且GSH抑制剂的加入能显着增强细胞杀伤效果。裸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单次治疗后瘤体几乎消失,并在14天内未复发。针对选择性及靶向性不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合成癌细胞膜包裹的氧化铈纳米粒子,构建了靶向引导的肿瘤选择性化学动力学治疗。该体系一方面利用癌细胞膜的同源靶向使得纳米粒子在肿瘤部位富集。另一方面,利用氧化铈纳米粒子选择性催化特性,在肿瘤弱酸条件下催化H2O2产生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在正常组织中性p H条件下分解H2O2为水和氧气。体外癌细胞杀伤实验表明,随着p H值的降低,纳米粒子的杀伤率逐渐增加,在肿瘤酸性条件下的杀伤率约为正常组织的4.5倍。裸鼠体内活体成像结果显示,癌细胞的同源靶向能使纳米粒子在肿瘤部位大量富集。经过单次治疗后,裸鼠瘤体的生长被有效抑制,而正常组织器官未见明显损伤。在以上章节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自由基介导的三重协同抗肿瘤纳米体系,同时实现无需外来光照,具有肿瘤选择性的癌症治疗方式。研究基于酶修饰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通过三个内源性链式反应,构建了化疗/饥饿治疗/化学动力学治疗的三重协同治疗。复合材料三重协同治疗的细胞死亡率分别为双模式和单模式治疗的1.4倍和4.3倍。并且该三重协同治疗对多种癌细胞(肝癌、脑胶质瘤细胞等)均表现出明显的杀伤效果。裸鼠体内抗肿瘤结果表明,经过单次治疗后,肿瘤显着变小,肿瘤抑制率高达到86.6%。各器官组织切片染色分析显示复合材料对裸鼠器官无明显毒副作用。本文开发了基于刺激响应纳米材料的自由基氧化抗癌新策略,解决了当前自由基介导癌症治疗存在的光源穿透深度不足、氧气依赖、无选择性等问题,并实现了从单一模式的治疗到三重协同治疗的递进式设计,为新型纳米抗肿瘤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孙多[9](2019)在《不同病理模型中二维钯基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相关诊疗体系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虽然近年来已步入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阶段,但仍有一些顽固性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比如癌症、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系列重大疾病等,每年死于癌症及感染性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加,许多传统的医疗手段无法达到很好的治愈效果,而在纳米材料快速发展的今天,纳米材料巨大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分布均一且可调控,易于被设计修饰,这为生物医疗领域提供了良好的诊疗平台。因此本论文重点讨论了纳米材料在肿瘤和炎症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能。合成制备了不同的纳米材料,通过不同方式对其进行修饰或负载其他药剂,使合成的纳米材料能够用于肿瘤和细菌感染性炎症的诊疗。具体章节的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阐述了纳米材料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其在癌症诊疗与炎症诊疗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对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做了简单概述,其次介绍了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在光热治疗及放射疗法中的研究;随后介绍了纳米材料应用于炎症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其抗菌、声动力治疗的研究。在本章节的最后总结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二章:设计合成了尺寸均一且可控的二维双金属Pd@Au纳米片,其表现出强的近红外吸收能力、放射增敏作用和良好的稳定性。经表面修饰SH-PEG后,双金属纳米片在小鼠体内的血液循环能力较好,在小鼠肿瘤部位能够达到较高的富集。也通过实验表明,设计合成的Pd@Au纳米片可以通过放射/光热联合治疗杀死肿瘤细胞,并成功应用于小鼠肿瘤模型的治疗。第三章:在上一章节中,我们提到金包钯纳米材料具有很好的肿瘤靶向富集能力,这使得我们进一步思考,钯基纳米材料是否在炎症部位也能达到良好的富集。接下来以不同尺寸的钯纳米片及Pd@Pt纳米片为研究基础,通过尾静脉注射钯基纳米材料,考察其在炎症部位的富集效果,发现钯纳米片及Pd@Pt都具有好的炎症富集效率。因Pd@Pt具有较强的类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改善乏氧环境,我们设计合成了新型纳米炎症诊疗平台,将声敏剂中-四(4-羧基苯基)卟吩(T790)通过共价键修饰在Pd@Pt纳米片的表面,制备了具有增强声动力学治疗的纳米抗菌试剂Pd@Pt-PEG-T790,后续细菌感染性的炎症治疗还需继续探究。第四章:在本章工作中我们合成了氧化石墨烯(GO)基材料,由于氧化石墨烯(GO)材料具有独特的二维结构、水溶性和高比表面积,易于功能化和低成本等特性使得其在抗菌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GO是否具有抗菌性能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在这项工作中,前期我们主要考察了 GO溶液和GO膜的抗菌能力,首先针对几种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进行评估,例如大肠杆菌(E.coli),芽孢杆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结果表明,GO和GO膜对细菌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基于GO膜与“创可贴”具有相似的使用方式,其很容易贴敷在伤口细菌感染的位置,我们制备了载有Ag纳米颗粒的GO膜,通过贴敷在伤口处来阻止细菌不断的侵蚀。通过实验证明所制备的GO-Ag膜纳米复合物能够加快治愈MRSA细菌引起的伤口感染。因此,GO-Ag膜在伤口敷料和抗菌表面涂层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第五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裴昶柱[10](2017)在《Photolon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Hela宫颈癌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内、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Photolon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体内、外Hela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培养Hela宫颈癌细胞株后以不同浓度(0.125-2.0ug/ml)光敏剂处理Hela宫颈癌细胞12小时,激光光照射能量为2.5 J/cm2行光动力疗法,第1、2、3、4天MTT法测定细胞抑制率;Hela宫颈癌细胞接种于10cm培养皿光敏剂处理3小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光敏剂吸收情况,光动力疗法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建立Balb/c-nude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对实验动物进行光动力疗法后记录各组皮下移植肿瘤大小;HE染色观察光动力疗法后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1.行光动力疗法后随时间变化测定细胞毒性试验中,光敏剂浓度0.25ug/ml组在第1、2、3、4天与对照组相比,对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6.87%,15.08%,11.99%,14.81%,有统计学意义(P<0.05)。2.建立了皮下移植瘤模型,行光动力疗法后观察到裸鼠移植肿瘤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在第5、7、9、11、14、16、18、21、23、25、28 天时抑制率为 43.73%,41.82%,49.43%,45.90%,47.97%,54.23%,54.25%,53.35%,58.49%,64.76%,68.23%,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在细胞质内有光敏剂的积聚,在细胞核内未见光敏剂的存在。4.在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接受光动力疗法后的肿瘤细胞变形、体积缩小、皱缩、细胞核深染及浓缩,肿瘤细胞之间失去彼此连接,电镜下可见致密的染色质沿核膜下聚集,有凋亡小体。经光动力疗法后的细胞形态学结果符合细胞凋亡的特征改变。结论:Photolon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Hela宫颈癌细胞增殖及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Photolon剂量及激光光照射能量依赖性。

二、声动力学治疗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声动力学治疗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溶性苯胺衍生物的肿瘤原位聚合及其光诊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热治疗原理和光热试剂分类
        1.2.1 光热治疗原理及其优点
        1.2.2 光热试剂简介
        1.2.3 有机光热试剂的分类及其在光热治疗中的应用
        1.2.4 无机光热试剂的分类及其在光热治疗中的应用
        1.2.5 光热治疗(PTT)与其他癌症治疗方法的联合
    1.3 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和生物应用概述
        1.3.1 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1.3.2 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应用
    1.4 生物体内原位聚合概述
        1.4.1 肿瘤微环境
        1.4.2 聚合类型
    1.5 光声成像及其肿瘤诊疗一体化概述
        1.5.1 光声成像概述
        1.5.2 光声成像引导光热治疗
        1.5.3 肿瘤诊断和治疗一体化
    1.6 本论文选题思路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SA单体及其聚合产物PPSA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2.3 PSA单体及其聚合产物PPSA的制备
        2.2.4 理化性质的表征与测试
        2.2.5 光热性能研究
        2.2.6 体外光声成像测试
        2.2.7 双氧水浓度响应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A单体的表征
        2.3.2 聚合物PPSA的理化性质研究
        2.3.3 体外光声成像性能研究
        2.3.4 体外光热性能研究
        2.3.5 PSA单体的过氧化氢响应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SA单体的肿瘤原位聚合及其在NIR-I区的光诊疗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试剂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2.3 实验所用细胞及动物品系
        3.2.4 细胞培养
        3.2.5 细胞内聚合实验
        3.2.6 细胞暗毒性实验
        3.2.7 细胞光毒性实验
        3.2.8 死活细胞染色
        3.2.9 细胞内聚合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
        3.2.10 动物模型的建立
        3.2.11 活体光声成像
        3.2.12 肿瘤内原位聚合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
        3.2.13 统计分析学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3.3.2 体外光热治疗效果
        3.3.3 细胞内聚合检测
        3.3.4 死活细胞染色
        3.3.5 细胞和肿瘤组织透射电镜成像
        3.3.6 体内光声成像
        3.3.7 体内近红外成像研究
        3.3.8 体内光热治疗效果研究
        3.3.9 体内生物安全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SA单体的肿瘤原位聚合及其在NIR-II区的光诊疗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试剂
        4.2.2 实验主要仪器
        4.2.3 实验所用细胞及动物品系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4.3.2 体外光热治疗效果
        4.3.3 细胞内聚合检测
        4.3.4 死活细胞染色
        4.3.5 体内光声成像
        4.3.6 体内近红外成像研究
        4.3.7 体内光热治疗效果研究
        4.3.8 体内生物安全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过渡金属基纳米材料的构筑及在肿瘤协同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癌症治疗现状
    1.2 纳米材料用于癌症治疗中的优势
    1.3 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3.1 化学治疗
        1.3.2 放射治疗
        1.3.3 饥饿治疗
        1.3.4 光动力疗法
        1.3.5 光热治疗
        1.3.6 化学动力治疗
        1.3.7 多功能生物纳米材料对癌症的协同治疗
    1.4 过渡金属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1.4.1 Fe基纳米材料用于肿瘤协同治疗
        1.4.2 Cu基纳米材料用于肿瘤协同治疗
        1.4.3 Mo基纳米材料用于肿瘤协同治疗
    1.5 论文选题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双金属钼/铁掺杂的碳纳米粒子用于肿瘤光热/化学动力学联合治疗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本实验所用的化学试剂
        2.2.2 表征仪器
        2.2.3 MoFe-CNPs纳米粒子的制备
        2.2.4 MoFe-CNPs纳米粒子催化活性评估
        2.2.5 MoFe-CNPs纳米粒子的光热性能测试
        2.2.6 MoFe-CNPs纳米粒子消耗谷胱甘肽(GSH)的性质测试
        2.2.7 GSH对 Fenton反应的影响
        2.2.8 MoFe-CNPs纳米粒子细胞毒性检测
        2.2.9 溶血实验
        2.2.10 细胞内·OH检测
        2.2.11 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检测
        2.2.12 体外PTT/CDT的协同治疗
        2.2.13 细胞内ATP的检测
        2.2.14 细胞内GSH的检测
        2.2.15 建立肿瘤模型以及体内PTT/CDT联合治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oFe-CNPs的合成以及表征
        2.3.2 材料光热性质测试
        2.3.3 材料的催化性能
        2.3.4 体外PTT/CDT协同诱导细胞凋亡效率
        2.3.5 体内PTT/CDT协同抗肿瘤
    2.4 小结
第三章 肿瘤微酸环境响应性铜/钼纳米簇用于光热/化学动力学协同抗肿瘤治疗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本实验所用的化学试剂
        3.2.2 表征仪器
        3.2.3 CuMoO_x纳米粒子物制备
        3.2.4 CuMoO_x光热性能测试
        3.2.5 CuMoO_x Fenton反应效率的测试
        3.2.6 CuMoO_x对 GSH的消耗
        3.2.7 GSH对 Fenton反应的影响
        3.2.8 CuMoO_x细胞毒性测试
        3.2.9 体外协同治疗效率
        3.2.10 细胞内ROS检测
        3.2.11 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
        3.2.12 细胞内GSH和 ATP水平检测
        3.2.13 溶血实验
        3.2.14 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的测量
        3.2.15 体内肿瘤抑制效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表征
        3.3.2 光热性质测试
        3.3.3 过氧化物模拟酶性质
        3.3.4 细胞内·OH检测
        3.3.5 体外治疗效率
        3.3.6 体内协同治疗
    3.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ⅣB族氧缺陷型无机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肿瘤治疗的发展进程
        1.2.1 传统治疗
        1.2.2 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治疗
    1.3 纳米医学肿瘤治疗手段
        1.3.1 光疗法
        1.3.2 声动力疗法
    1.4 缺陷型无机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负载Ce6 的缺陷型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负载Ce6 缺陷型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合成
        2.2.3 体外光热性能评估
        2.2.4 体外光动力性能的评估
        2.2.5 细胞摄取
        2.2.6 生物相容性评价
        2.2.7 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
        2.2.8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2.2.9 体外溶血研究
        2.2.10 血常规检测
        2.2.11 体内光声成像
        2.2.12 体内抑瘤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3.2 光热性能和光动力性能的探究
        2.3.3 细胞摄取
        2.3.4 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率
        2.3.5 光诱导体外细胞毒性
        2.3.6 动物体内成像和抑瘤效应
        2.3.7 生物安全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负载c RGD的缺陷型纳米二氧化锆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负载c RGD的氧缺陷型纳米二氧化锆的合成
        3.2.3 光热性能研究
        3.2.4 声动力性能的研究
        3.2.5 细胞摄取
        3.2.6 细胞内活性氧的检测
        3.2.7 生物相容性
        3.2.8 4T1 细胞毒性探究
        3.2.9 亚细胞水平的细胞损伤
        3.2.10 ICD生物标志物检测
        3.2.11 细胞内外 ATP 水平
        3.2.12 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构建
        3.2.13 体内外光声成像
        3.2.14 体内抗肿瘤效应研究
        3.2.15 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
        3.2.16 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估
    3.3 .结果讨论
        3.3.1 多种缺陷型纳米二氧化锆的性能评估
        3.3.2 最佳性能的纳米二氧化锆的表征
        3.3.3 负载c RGD的缺陷型纳米二氧化锆的性能检测
        3.3.4 复合纳米材料的细胞摄取和细胞内ROS产生
        3.3.5 激光和超声诱导的体外细胞毒性
        3.3.6 ICD诱导的体外免疫激活
        3.3.7 体内成像及抗肿瘤效应
        3.3.8 ICD诱导的体内免疫反应
        3.3.9 体内生物安全性探究
        3.3.10 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4)几种多功能纳米药物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对传统抗肿瘤疗法的改善
        1.2.1 纳米材料增强药物递送
        1.2.2 纳米材料缓解肿瘤乏氧
        1.2.3 纳米材料用于放疗增敏
    1.3 基于纳米材料的热疗策略
        1.3.1 光热疗法(PTT)
        1.3.2 磁热疗法(MHT)
    1.4 基于纳米材料的活性氧治疗策略
        1.4.1 光动力疗法(PDT)
        1.4.2 声动力疗法(SDT)
        1.4.3 电动力疗法(EDT)
        1.4.4 化学动力学疗法(CDT)
    1.5 基于纳米材料的离子干扰治疗策略
    1.6 基于纳米材料的免疫治疗策略
        1.6.1 化疗介导的免疫治疗
        1.6.2 放疗介导的免疫治疗
        1.6.3 PDT介导的免疫治疗
        1.6.4 SDT介导的免疫治疗
        1.6.5 CDT介导的免疫治疗
        1.6.6 热疗介导的免疫治疗
第2章 具有调节肿瘤微环境能力的铁酸铜纳米诊疗剂用于协同抗肿瘤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样品制备
        2.2.3 细胞外GSH的消耗
        2.2.4 细胞外Fe~(2+)的产生
        2.2.5 细胞外O_2的产生
        2.2.6 细胞外·OH的生成
        2.2.7 细胞外·O_2-的生成
        2.2.8 CFNs的光热性质和热稳定性
        2.2.9 CFNs的磁共振成像性质
        2.2.10 CFNs的细胞毒性
        2.2.11 细胞内O_2产生的检测
        2.2.12 细胞内ROS产生的检测
        2.2.13 细胞内GSH消耗的检测
        2.2.14 体外细胞层面的光热效果评估
        2.2.15 体外细胞层面的PDT和光增强CDT效果评估
        2.2.16 小鼠体内抗肿瘤治疗效果评估
    2.3 结果讨论
        2.3.1 CFNs的合成与表征
        2.3.2 CFNs对TME的调控
        2.3.3 细胞外ROS检测及CFNs的光热性质
        2.3.4 CFNs的毒性实验及治疗机理
        2.3.5 CFNs的磁共振成像性质
        2.3.6 体内抗肿瘤评估
    2.4 小结
第3章 近红外二区激光/超声双重响应的Fe_2P纳米芬顿试剂用于深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PTMP-PMAA的合成
        3.2.3 FP NRs的合成
        3.2.4 FP NRs的光热性质
        3.2.5 FP NRs的摩尔消光系数和光热转换效率
        3.2.6 对苯二甲酸(TA)法检测·OH的产生
        3.2.7 亚甲基蓝(MB)法检测·OH的产生
        3.2.8 FP NRs的细胞毒性
        3.2.9 细胞内ROS产生的检测
        3.2.10 体外细胞层面的PTT和US/光热双重增强的CDT效果评估
        3.2.11 磁共振成像性质
        3.2.12 光声成像性质
        3.2.13 小鼠体内抗肿瘤治疗效果评估
    3.3 结果讨论
        3.3.1 FP NRs的合成与表征
        3.3.2 FP NRs的光热性质
        3.3.3 FP NRs的ROS产生性质
        3.3.4 FP NRs的毒性实验及治疗机理
        3.3.5 FP NRs的光声成像和磁共振成像性质
        3.3.6 体内抗肿瘤评估
    3.4 小结
第4章 原位产生磁共振信号的Cu_3P纳米芬顿试剂用于深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CP NCs的合成
        4.2.3 CP NCs的光热性质
        4.2.4 CP NCs的摩尔消光系数和光热转换效率
        4.2.5 亚甲基蓝(MB)法检测·OH的产生
        4.2.6 CP NCs的细胞毒性
        4.2.7 细胞内ROS产生的检测
        4.2.8 细胞内GSH消耗的检测
        4.2.9 磁共振成像性质
        4.2.10 光声成像性质
        4.2.11 小鼠体内抗肿瘤治疗效果评估
    4.3 结果讨论
        4.3.1 CP NCs的合成与表征
        4.3.2 CP NCs的光热性质
        4.3.3 CP NCs的ROS产生性质
        4.3.4 CP NCs的毒性实验及治疗机理
        4.3.5 CP NCs的原位自生成磁共振成像和光声成像性质
        4.3.6 体内抗肿瘤评估
    4.4 小结
第5章 双开关可降解的多孔空心Ni_3P纳米球用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
        5.2.2 NiP PHNPs的合成
        5.2.3 NiP PHNPs的光热性质
        5.2.4 NiP PHNPs的摩尔消光系数和光热转换效率
        5.2.5 阿霉素(DOX)的释放实验
        5.2.6 NiP PHNPs的细胞毒性
        5.2.7 体外细胞层面的化疗和光热效果评估
        5.2.8 磁共振成像和光声成像性质
        5.2.9 小鼠体内抗肿瘤治疗效果评估
        5.2.10 NiP PHNPs的组织分布
    5.3 结果讨论
        5.3.1 NiP PHNPs的合成与表征
        5.3.2 NiP PHNPs的光热性质
        5.3.3 DOX的释放实验
        5.3.4 NiP PHNPs的毒性实验及治疗机理
        5.3.5 NiP PHNPs的磁共振成像和光声成像性质
        5.3.6 体内抗肿瘤评估
        5.3.7 NiP PHNPs的降解性质及代谢途径
    5.4 小结
第6章 Na_2S_2O_8纳米颗粒通过活性氧风暴和肿瘤渗透压激增触发抗肿瘤免疫治疗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试剂
        6.2.2 样品制备
        6.2.3 细胞外·OH的生成
        6.2.4 PNSO NPs的细胞毒性
        6.2.5 细胞内ROS产生的检测
        6.2.6 细胞内Na~+浓度的检测
        6.2.7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6.2.8 Caspase-1检测
        6.2.9 IL-1β的检测
        6.2.10 钙网蛋白(CRT)表达
        6.2.11 高迁移率基团蛋白B1(HMGB1)和三磷酸腺苷(ATP)的检测
        6.2.12 体外DC细胞刺激实验
        6.2.13 小鼠体内抗肿瘤治疗效果评估
        6.2.14 肺转移模型评估
    6.3 结果讨论
        6.3.1 PNSO NPs的合成与表征
        6.3.2 PNSO NPs的ROS产生性能
        6.3.3 PNSO NPs的毒性实验及治疗机理
        6.3.4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6.3.5 体外DC细胞刺激实验
        6.3.6 体内抗肿瘤评估
        6.3.7 体内免疫应答
        6.3.8 肺转移模型
    6.4 小结
第7章 具有多米诺效应的纳米级联反应器用于抗肿瘤协同治疗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主要试剂
        7.2.2 样品制备
        7.2.3 Z@Ce6/CaP@CB的细胞毒性
        7.2.4 细胞内H_2O_2产生的检测
        7.2.5 细胞内~1O_2产生的检测
        7.2.6 细胞内·O_2-产生的检测
        7.2.7 细胞内Ca~(2+)和Zn~(2+)浓度的检测
        7.2.8 小鼠体内抗肿瘤治疗效果评估
        7.2.9 肺转移模型评估
    7.3 结果讨论
        7.3.1 Z@Ce6/CaP@CB的合成与表征
        7.3.2 Z@Ce6/CaP@CB的降解性质和ROS产生性能
        7.3.3 Z@Ce6/CaP@CB的毒性实验及治疗机理
        7.3.4 体内抗肿瘤评估
        7.3.5 体内免疫应答
        7.3.6 肺转移模型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磁性元素掺杂氧化钼纳米光热试剂制备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热治疗的基本原理
    1.3 贵金属纳米光热转化材料
    1.4 半导体光热转化材料
    1.5 新型二维材料
    1.6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Fe掺杂MoO_x纳米线的合成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Ni掺杂MoO_2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在光热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工作总结
    4.2 工作创新点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多功能小白菊内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协同抗肿瘤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小白菊内酯简介
    1.3 多功能纳米载药系统
        1.3.1 聚合物纳米载体
        1.3.2 无机纳米材料载体
        1.3.3 脂质体
    1.4 近红外光介导的抗肿瘤应用
        1.4.1 光热治疗(PTT)
        1.4.2 光动力学治疗(PDT)
    1.5 磁性纳米材料抗肿瘤应用
        1.5.1 纳米磁力刀
        1.5.2 磁靶向
        1.5.3 医学成像
        1.5.4 化学动力学治疗(CDT)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实验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表征方法
        2.2.2 药物含量检测
        2.2.3 药物释放检测
        2.2.4 细胞培养
        2.2.5 细胞活性检测
        2.2.6 细胞凋亡实验
        2.2.7 动物实验
        2.2.8 组织中药物浓度测定
        2.2.9 血液中药物浓度测定
        2.2.10 组织病理学研究
        2.2.11 血清指标检测
    2.3 数据处理
第3章 双重响应的PTL脂质体的抗肿瘤功效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PTL-Lips@CS@GNS的制备
        3.3.2 PTL-Lips@CS@GNS的性能表征
        3.3.3 PTL-Lips@CS@GNS的光热性能检测
        3.3.4 PTL-Lips@CS@GNS的药物释放检测
        3.3.5 PTL-Lips@CS@GNS的体外细胞实验
        3.3.6 PTL-Lips@CS@GNS的体内动物实验
        3.3.7 PTL-Lips@CS@GNS的潜在毒性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TL-Lips@CS@GNS的结构性能分析
        3.4.2 PTL-Lips@CS@GNS的光热性能分析
        3.4.3 PTL-Lips@CS@GNS的双重响应性控释
        3.4.4 PTL-Lips@CS@GNS的体外抗肿瘤效果
        3.4.5 PTL-Lips@CS@GNS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3.4.6 PTL-Lips@CS@GNS的生物安全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ICG与PTL双重负载的磁靶向脂质体的多功效抗肿瘤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MNPs的制备
        4.3.2 ICG-PTL-Lips@MNPs的制备
        4.3.3 ICG-PTL-Lips@MNPs的性能表征
        4.3.4 ICG-PTL-Lips@MNPs的稳定性实验
        4.3.5 ICG-PTL-Lips@MNPs的光动性能表征
        4.3.6 ICG-PTL-Lips@MNPs的光热性能检测
        4.3.7 ICG-PTL-Lips@MNPs的药物释放
        4.3.8 ICG-PTL-Lips@MNPs的体外细胞实验
        4.3.9 ICG-PTL-Lips@MNPs的体内动物实验
        4.3.10 ICG-PTL-Lips@MNPs的潜在毒性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MNPs的结构性能分析
        4.4.2 ICG-PTL-Lips@MNPs的结构性能分析
        4.4.3 ICG-PTL-Lips@MNPs的稳定性分析
        4.4.4 ICG-PTL-Lips@MNPs的光动性能分析
        4.4.5 ICG-PTL-Lips@MNPs的光热性能分析
        4.4.6 ICG-PTL-Lips@MNPs的药物释放及动力学拟合
        4.4.7 ICG-PTL-Lips@MNPs的体外抗肿瘤效果
        4.4.8 ICG-PTL-Lips@MNPs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4.4.9 ICG-PTL-Lips@MNPs的生物安全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肿瘤微环境的磁性粒子包覆的PTL/GOD脂质体的超高效协同抗肿瘤研究
    5.1 引言
    5.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GOD-PTL-Lips@MNPs的制备
        5.3.2 GOD-PTL-Lips@MNPs的性能表征
        5.3.4 GOD-PTL-Lips@MNPs的药物释放
        5.3.5 GOD-PTL-Lips@MNPs的羟基自由基测定
        5.3.6 GOD-PTL-Lips@MNPs的催化性能检测
        5.3.7 GOD-PTL-Lips@MNPs的体外细胞实验
        5.3.8 GOD-PTL-Lips@MNPs的体内动物实验
        5.3.9 GOD-PTL-Lips@MNPs的MRI性能检测
        5.3.10 GOD-PTL-Lips@MNPs的潜在毒性检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GOD-PTL-Lips@MNPs的结构性能分析
        5.4.2 GOD-PTL-Lips@MNPs的p H响应性控释
        5.4.3 GOD-PTL-Lips@MNPs的芬顿性能
        5.4.4 GOD-PTL-Lips@MNPs的催化性能及米氏动力学分析
        5.4.5 GOD-PTL-Lips@MNPs的体外抗肿瘤效果
        5.4.6 GOD-PTL-Lips@MNPs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5.4.7 GOD-PTL-Lips@MNPs的体外MRI性能及体内示踪效果
        5.4.8 GOD-PTL-Lips@MNPs的生物安全性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高分子纳米药物用于癌症联合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的概述
        1.1.1 癌症的特点及现状
        1.1.2 癌症治疗手段
    1.2 抗肿瘤药物
        1.2.1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1.2.2 血管阻断剂(VDAs)
    1.3 光动力治疗
        1.3.1 光动力学药物-光敏剂(PSs)
        1.3.2 光动力的联合治疗
    1.4 HIF-1缺氧抑制剂作为抗癌治疗
        1.4.1 微管抑制剂—2-甲氧基雌二醇
        1.4.2 HIF-1反式激活抑制剂—PX478
        1.4.3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小檗碱(BBR)
        1.4.4 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Temsirolimus)
    1.5 纳米药物概述
        1.5.1 纳米药物的物化性质以及优势
        1.5.2 聚氨基酸为载体的纳米药物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聚合物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
        2.2.2 设备
        2.2.3 聚L-谷氨酸(PLG)的制备及表征
        2.2.4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PLG-g-mPEG)的制备及表征
        2.2.5 药代动力学筛选载体材料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PLG-g-mPEG)的制备及表征
        2.3.2 PLG160-g-mPEG2K的接枝率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康普瑞汀和卟啉的聚氨基酸纳米药物的联合用药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
        3.2.2 表征
        3.2.3 PEG化康普瑞汀和卟啉的聚氨基酸纳米药物体系的制备
        3.2.4 载药量的测定
        3.2.5 纳米药物的粒径、形貌以及电势表征
        3.2.6 体外药物释放
        3.2.7 PLG-g-mPEG-TPP单线态氧(~1O_2)的测试
        3.2.8 细胞培养
        3.2.9 细胞内ROS的测定
        3.2.10 细胞内吞研究
        3.2.11 细胞存活率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氨基卟啉的合成(TPP-NH2)
        3.3.2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PLG-g-mPEG)的制备与表征
        3.3.3 PLG-g-mPEG-CA4的制备及表征
        3.3.4 PLG-g-mPEG-CA4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
        3.3.5 PLG-g-mPEG-TPP的制备及表征
        3.3.6 单线态氧(~1O_2)的检测
        3.3.7 细胞内ROS的测试
        3.3.8 细胞内吞的研究
        3.3.9 细胞增殖抑制考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卟啉和康普瑞汀双药共载纳米体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
        4.2.2 表征
        4.2.3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键合双药纳米体系(PLG-g-mPEG-CA4/TPP)的制备
        4.2.4 纳米药物的粒径以及形貌表征
        4.2.5 单线态氧的检测
        4.2.6 体外药物释放
        4.2.7 细胞培养
        4.2.8 细胞内吞研究
        4.2.9 细胞内ROS的测试
        4.2.10 细胞存活率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L-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键合双药纳米体系(PLG-g-mPEG-CA4/TPP)的制备及表征
        4.3.2 单线态氧(~1O_2)的检测
        4.3.3 纳米药物的体外释放
        4.3.4 双药纳米体系(PGCT)的细胞内吞实验
        4.3.5 细胞内ROS的研究
        4.3.6 双药纳米体系(PGCT)细胞增殖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康普瑞汀纳米药物与HIF-1抑制剂联用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
        5.2.2 表征
        5.2.3 PLG-g-mPEG-CA4纳米药物(CA4-NPs)的制备及表征
        5.2.4 细胞的培养
        5.2.5 动物的研究
        5.2.6 CA4-NPs与HIF1抑制剂联用抗肿瘤预实验
        5.2.7 细胞乏氧环境的构建
        5.2.8 体外细胞毒性分析
        5.2.9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
        5.2.10 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荧光(IF)染色
        5.2.11 体内抑瘤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盐化PLG-g-mPEG-CA4 纳米药物(CA4-NPs)的制备及表征
        5.3.2 CA4-NPs和Temsirolimus对4T1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评价
        5.3.3 体外Temsirolimus对 HIF1α表达下调的评价
        5.3.4 Temsirolimus和 CA4-NPs体内协同作用抗肿瘤效果的研究
        5.3.5 体内联合治疗的机制确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以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刺激响应型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自由基氧化抗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刺激响应型纳米材料
        1.2.1 上转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1.2.2 介孔碳纳米粒子
        1.2.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2.4 氧化铈纳米粒子
    1.3 自由基及其介导的癌症治疗
        1.3.1 光动力治疗
        1.3.2 光热动力治疗
        1.3.3 化学动力学治疗
        1.3.4 协同治疗
    1.4 自由基氧化抗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药品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刺激响应型纳米粒子的制备
        2.2.1 上转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
        2.2.2 介孔碳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 氧化铈纳米粒子的制备
        2.2.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
    2.3 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
        2.3.1 形貌及结构分析
        2.3.2 表面功能化修饰表征
    2.4 纳米材料性能评价
        2.4.1 刺激响应药物释放检测
        2.4.2 自由基产生检测
        2.4.3 光热性能评价
    2.5 体外癌细胞杀伤效果评价
        2.5.1 生物相容性评价
        2.5.2 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评价
        2.5.3 癌细胞杀伤效果评价
    2.6 荷瘤裸鼠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
第3章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光控羟基自由基抗癌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上转换/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面功能化修饰
    3.3 近红外光响应药物释放及羟基自由基产生的检测
    3.4 体外癌细胞杀伤效果评价
        3.4.1 上转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
        3.4.2 上转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
        3.4.3 CCK-8法评价光动力治疗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介孔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烷基自由基氧化抗癌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介孔碳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4.3 介孔碳纳米粒子光热性能与其自由基产生检测
    4.4 体外癌细胞杀伤效果评价
        4.4.1 介孔碳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
        4.4.2 癌细胞对介孔碳纳米粒子的摄取评价
        4.4.3 CCK-8法评价光热动力治疗效果
    4.5 裸鼠体内光热动力治疗效果评价
        4.5.1 体内光热成像效果
        4.5.2 体内抗肿瘤效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氧化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羟基自由基选择性抗癌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氧化铈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5.3 pH依赖羟基自由基产生的检测
    5.4 体外癌细胞杀伤效果评价
        5.4.1 氧化铈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5.4.2 氧化铈纳米粒子的癌细胞靶向性评价
        5.4.3 氧化铈纳米粒子的选择性杀伤效果评价
    5.5 体内肿瘤靶向性及选择性治疗效果评价
        5.5.1 体内肿瘤靶向性效果评价
        5.5.2 体内选择性抗肿瘤效果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其内源性三重协同抗癌作用研究
    6.1 引言
    6.2 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6.3 酶/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6.4 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性能评价
        6.4.1 分解葡萄糖性能检测
        6.4.2 抗癌药控释性能检测
        6.4.3 羟基自由基产生检测
    6.5 体外癌细胞杀伤效果评价
    6.6 裸鼠体内抗肿瘤作用评价
        6.6.1 体内三重协同抗肿瘤效果评价
        6.6.2 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价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缩略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不同病理模型中二维钯基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相关诊疗体系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概述
        1.1.1 纳米材料应用于生物传感
        1.1.2 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输送载体
        1.1.3 纳米材料用于生物医学成像
        1.1.4 纳米材料用于癌症治疗
        1.1.5 纳米材料用于炎症治疗
    1.2 纳米材料在癌症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1.2.1 肿瘤治疗概述
        1.2.2 光热治疗
        1.2.3 放射治疗
        1.2.4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3 纳米材料在炎症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1.3.1 抗菌活性概述
        1.3.2 炎症治疗概述
        1.3.3 声动力治疗
        1.3.4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d@Au纳米片用于肿瘤的光热/放疗联合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2.1.1 实验试剂
        2.2.1.2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步骤
        2.2.2.1 合成钯纳米片(Pd NSs)
        2.2.2.2 合成Pd@Au双金属纳米片及表面PEG-SH修饰
        2.2.3 表征与测试
        2.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3.2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
        2.2.3.3 粒径及Zeta电位测量
        2.2.3.4 不同尺寸Pd@Au-PEG纳米材料的稳定性
        2.2.3.5 Pd@Au纳米材料的光热转换能力检测
        2.2.3.6 细胞培养条件
        2.2.3.7 Pd@Au-PEG纳米材料细胞毒性测试
        2.2.3.8 Pd@Au-PEG纳米材料细胞摄取实验
        2.2.3.9 建立小鼠肿瘤模型
        2.2.3.10 纳米材料在小鼠体内的血液循环
        2.2.3.11 纳米材料在小鼠体内的代谢
        2.2.3.12 组织分布
        2.2.3.13 小鼠肿瘤红外成像
        2.2.3.14 小鼠肿瘤荧光成像
        2.2.3.15 小鼠肿瘤光热与放疗联合治疗
        2.2.3.16 组织切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尺寸Pd@Au纳米片的合成与表征
        2.3.2 不同尺寸Pd@Au纳米片光热效应以及稳定性
        2.3.3 Pd@Au纳米片的细胞摄取及细胞毒性
        2.3.4 不同尺寸的Pd@Au纳米片在小鼠体内器官分布、血液循环以及代谢情况
        2.3.5 30nm Pd@Au纳米片小鼠体内荧光成像
        2.3.6 30nm Pd@Au纳米片小鼠体内光热效应
        2.3.7 30nm Pd@Au纳米片肿瘤治疗效果
        2.3.8 小鼠经过治疗后组织切片
    2.4 本章总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钯基纳米材料在炎症诊疗应用中的初步探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3.2.1.1 实验试剂
        3.2.1.2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2.2.1 钯纳米片的合成(PdNSs)
        3.2.2.2 Pd@Pt双金属纳米片的制备
        3.2.2.3 Pd@Pt-PEG-T790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3.2.3 表征与测试
        3.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
        3.2.3.2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
        3.2.3.3 菌落计数法
        3.2.3.4 小鼠腿部肌肉炎症模型的建立
        3.2.3.5 小鼠炎症荧光成像
        3.2.3.6 小鼠炎症光声成像
        3.2.3.7 小鼠炎症CT成像
        3.2.3.8 Pd@Pt-PEG-T790纳米材料细胞毒性测定
        3.2.3.9 Pd@Pt-PEG-T790体外炎症因子检测
        3.2.3.10 Pd@Pt以及Pd@Pt-PEG-T790纳米材料的溶血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d纳米片和Pd@Pt双金属纳米片及其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2 钯基纳米材料在炎症部位的富集情况
        3.3.3 Pd@Pt-PEG-T790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3.3.4 Pd@Pt-PEG-T790纳米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
        3.3.5 Pd@Pt-PEG-T790细胞层面上炎症因子的检测
        3.3.6 Pd@Pt-PEG-T790纳米复合物抑菌情况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基材料抗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4.2.1.1 实验试剂
        4.2.1.2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2.2.1 合成氧化石墨烯(GO)
        4.2.2.2 氧化石墨烯膜的合成(GO膜)
        4.2.2.3 氧化石墨烯-银复合物及其膜(GO-Ag膜)的合成
        4.2.3 表征与测试
        4.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
        4.2.3.2 原子力显微镜
        4.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4.2.3.4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
        4.2.3.5 X射线衍射(XRD)
        4.2.3.6 拉曼光谱
        4.2.3.7 细菌的培养与纯化
        4.2.3.8 细胞的培养
        4.2.3.9 GO的细胞毒性
        4.2.3.10 菌落计数法
        4.2.3.11 生长曲线法
        4.2.3.12 细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4.2.3.13 细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4.2.3.14 建立小鼠皮肤伤口炎症模型
        4.2.3.15 小鼠皮肤伤口炎症的治疗
        4.2.3.16 小鼠治愈后体内炎症测试
        4.2.3.17 组织切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氧化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膜的合成与表征
        4.3.2 GO溶液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4.3.3 GO溶液的细胞毒性
        4.3.4 GO膜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4.3.5 GO-Ag溶液和GO-Ag膜的表征
        4.3.6 GO-Ag溶液和GO-Ag膜的抗菌性能
        4.3.7 GO-Ag膜的治疗效果
    4.4 本章总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10)Photolon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Hela宫颈癌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内、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Hela宫颈癌细胞株及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4 主要溶液的配置
    2.5 细胞培养
    2.6 Photolon在Hela宫颈癌细胞的吸收
    2.7 体外Photolon介导的PDT
    2.8 体内Photolon介导的PDT
    2.9 MTT法检测
    2.10 HE染色
    2.11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Photolon荧光激发光谱
    3.2 Photolon在Hela宫颈癌细胞吸收
    3.3 体外PDT后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3.4 体外PDT后Hela细胞形态学变化
    3.5 PDT对裸鼠Hela宫颈癌细胞移植肿瘤生长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DT在中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四、声动力学治疗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溶性苯胺衍生物的肿瘤原位聚合及其光诊疗应用研究[D]. 李红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过渡金属基纳米材料的构筑及在肿瘤协同治疗中的应用[D]. 华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ⅣB族氧缺陷型无机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 焦晓丹. 西南大学, 2021(01)
  • [4]几种多功能纳米药物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性能的研究[D]. 刘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磁性元素掺杂氧化钼纳米光热试剂制备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 陈余盛. 东华大学, 2021(01)
  • [6]多功能小白菊内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协同抗肿瘤功效研究[D]. 高文斌. 燕山大学, 2020
  • [7]高分子纳米药物用于癌症联合治疗的研究[D]. 于海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刺激响应型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自由基氧化抗癌作用研究[D]. 刘宗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不同病理模型中二维钯基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相关诊疗体系的设计研究[D]. 孙多. 厦门大学, 2019(08)
  • [10]Photolon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Hela宫颈癌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内、外研究[D]. 裴昶柱. 延边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声动力疗法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