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现代农业总目录

2002年现代农业总目录

一、现代化农业2002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熊文江,隋新,王深研,王玉鑫,房欣[1](2019)在《3ZF-1200型辊笼式中耕除草机关键机构及参数确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现3ZF-1200型辊笼式中耕除草机的关键机构结构设计及关键部件参数的确定,并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表明:该机采用倾斜旋转的辊笼式除草装置,杂草除净率高、碎土效果好;辅助对行装置可保证除草装置的精准随行定位。该机能完成除草、松土、施肥、培土和起垄等多项复式作业,减少田间作业次数,降低作业成本。

周维现[2](2013)在《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微观经济之首,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是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节点,发挥着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欠发达县域是与发达县域相比较而言的,是指那些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吃饭”型财政特征显着,收入水平仍处于温饱状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的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属于追赶者,是国家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化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进步,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农村改革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仅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短期解渴,长期不可行。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着力引导欠发达县域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挖掘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县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680个欠发达县,占全国县总数的35%。只有这些县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全国的发展步伐,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新成效,新型城镇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经济学界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研究有所增多,但总量依然较少,重视程度仍显不够,还需要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务实的研究。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能照抄照搬某种模式,应该在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用统筹的方法,统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统揽城镇和乡村,统揽国有和民营经济,统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诸方面因素,研究和参照较为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本县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典型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系统地比较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了这些典型县域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经验启示。此外,本文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特点及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国内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取得的经验,探究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形成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参考性,具体而言包括七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合理的经济布局,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化行政、财政、金融体制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强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的增长点。三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坚持工业化导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大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调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重视品牌建设,用产业化思路经营特色农业。五是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要注重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民自觉融入城镇,实现人的城镇化。指出要建设低碳绿色环保城镇,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持和引导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城镇内外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土地和户籍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六是强调欠发达地区要用好后发优势,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引进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七是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和投融资机制,征收环境保护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和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王彦,田长彦[3](2012)在《农业工程期刊被EI和SCI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文中指出为了给农业工程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检索文献和投稿时选择期刊提供参考,该文介绍了农业工程类期刊被EI、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收录的情况。该文以表格的形式汇总介绍了EI收录的23种和SCI收录的12种农业工程类期刊的刊名、国际标准刊号(ISSN)、出版国/地和最新影响因子,并详细介绍EI和SCI收录的15种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者、联系地址、最新期刊网址等信息。该文还介绍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文期刊及其排名。该文可为农业工程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李金才[4](2007)在《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与典型模式技术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灾害频繁、粮食安全是目前世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掠夺式的经营思想和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同样存在着人口众多、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实践证明,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标准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而我国目前对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研究还较少,还没有一套与生态农业生产配套的标准体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系统分析和认识我国生态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案,并建立有关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关键技术标准,对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的落后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查阅文献与布点试验相结合、系统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外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标准化状况、我国生态农业标准化存在问题、我国生态农业模式类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案例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生产状况,能流、物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国内外生态农业及标准的比较研究表明,虽然国内外生态农业名称一致,但产生根源、背景、概念、发展状况、特点等方面都有着显着的差别。国外生态农业的思想源于我国;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在效益方面我国的生态农业除了追求生态效益外,更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国外在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方面构建了大量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监督监控标准等,这些标准共同构成了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体系框架,我国现有的有机农业标准主要是有机农产品的标准,而与有机农产品生产配套的技术标准、控制标准等极度缺乏,没有与有机农产品生产配套的标准体系。2、我国的生态农业是以各种生态农业模式为依托,生态农业是依托模式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的生态农业是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效提高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系,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体系。根据资源、物质循环的利用方式,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系统作用、功能关系,将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分为物质多层利用型、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旅游观光型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包括多种亚类型。3、在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及其它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思路、原则、构建目标及标准体系框架的构成要素。我国的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是以模式为核心,包括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组织管理规程、信息服务标准、产品标准、评价方法、物质循环利用规程在内的标准组成。4、依照构建的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重点研究了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关键技术标准,并初步提出了技术标准草案。包括猪舍温度调控技术标准草案、猪舍管理和饲养技术标准草案、温室保温防寒技术标准草案、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标准草案、日光温室综合管理技术标准草案、沼气池管理技术标准草案、蔬菜管理技术标准草案等。5、通过“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中对沼气的生产量、用气量的研究,拟合了了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中大棚养猪头数、用气量及家庭人口数的方程。沼气发酵综合利用试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显着增加芹菜的株高和产量、番茄的单株叶面积和干叶比重、番茄黄瓜的维生素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6、将GPRS技术成功运用于“四位一体”的能流分析研究,对沼气池、温室环境进行监控,对沼气池的能流、物流分析表明,初级生产者的能量产投比达到1.53,化肥、农药的投入仅占总投能的3.7%,人力投能占18.7%,系统内部沼液、沼渣投能占到77.6%。这样的循环关系使能量和物质基本都得到了合理利用,增加了产出,减少了废物的排放,提高了经济效益。7、对采用标准草案的“四位一体”农户和未采用标准草案的普通大棚农户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显示,采用标准草案的用户农户收入显着提高,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亦有所改善。其中效益增加得益于沼气的使用降低了其他能源的消耗;沼肥的高肥效替代了部分化肥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由于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合理,种养殖业产量更高,产品品质更好。

喻翠玲[5](2006)在《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大豆产业:价格、供给与贸易》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豆产业几乎完全市场化。虽然近年来,我国大豆生产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大豆种植面积略有恢复,大豆总产量稳步提高。但由于消费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生产增长速度,加入WTO前,我国大豆消费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自1996我国由大豆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后,进口量一路攀升,近两年每年的总进口量(包括原豆、豆油、豆粕)均超过2500万吨,我国大豆消费对国际大豆市场依赖度已接近或超过60%。由于可以依赖进口大豆,在国内大豆消费剧增的时候,我国大豆生产并没有得到发展的动力,即消费并没有促进生产。 本文将我国大豆产业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大豆生产和贸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大豆参与国际竞争,大豆种植农户应对国际化挑战作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力图在大豆产业竞争力方面提供既具有理论深度,又便于实际操作的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系统描述了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各国的大豆产业政策。然后分别分析了中国大豆市场与国际大豆市场,中国国内大豆市场一体化程度;中国大豆产出增长效率,农户对大豆收购价格的反应与大豆农户的作物选择行为;大豆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我国大豆及相关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及我国大豆产业的贸易选择;最后从生产、贸易彼此协调的角度提出了完整的对策措施。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是全球重要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中,美国和巴西也是世界大豆价格的决定者,阿根廷对世界大豆价格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国际大豆价格三大构成要素分别是生产成本、国内市场运输成本和国际运输成本,低廉的生产成本和国内运输体系改进后带来的运费降低是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出口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政策、库存消费比、汇率、豆粕和豆油及大豆替代品、气候条件、市场结构和转基因技术都会影响到大豆价格,但生产成本依然是决定大豆价格长期走向的重要因素。对于没有足够财力支持保护大豆产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的发展环境对大豆竞争力的提升是很重要的。 国内大豆市场(北京、河北、江苏、山西、浙江、湖北、山东和新疆市场批发价格)和美国海湾市场(FOB价格)及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的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国内各个大豆市场价格对美国海湾FOB价格模型均衡修正系数均是显着的,除北京外,所有大豆市场对CBOT大豆期货价格的回归均衡修正项的系数显着,这一方面验证了国内大豆市场和国际大豆市场之间确

宋悦[6](2021)在《《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研究》(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自农村体制、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的经营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现代农业不断以组织化的形式发展、进步。目前,我国农业组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关系,其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很多问题。《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研究》一书主要以“实现农民实质性的劳动自由”主线,介绍了农业生产组织的变迁以及实现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所做出的政策努力。例如,土地均分承包制度的建立、市场化小农经济的发展、网络化农业经济模式的探索等。本次翻译实践选择《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研究》作为翻译文本,希望有助于日本读者了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现状,为日本读者提供些许参考。《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研究》是农业经济学术类书籍,这类文本最主要的作用是传达信息。因此其译文要求简洁、明确地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基于该文本的特点,选择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次翻译文本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本选取的背景、文本作者、文本特点及文本主要内容。第二章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所选取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相关内容。第三章是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部分,笔者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将理论、例句、分析三者相结合,通过加译、减译,合译、分译,变译等翻译技巧,从词义对等、句法对等、语篇对等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所发生的功能对等,为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提供了可供学习的参考译本。第四章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阐述了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所得出的心得及体会。通过翻译实践,译者意识到翻译要忠实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但并非死板、生硬地追求形式上的一致性。译者需要对源语言充分理解、用流畅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满足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文本原文中专业术语较多、逻辑严密,需要使用逻辑连词、或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目的语读者能够较为清楚地理解读者的原文,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本对等。”

田野[7](2019)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立法与阐释——从“现代性”理论展开》文中提出目次一、序论二、研究现状与问题导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法社会学阐释三、理论综述与问题展开:全球化与城镇化对农村土地制度的解构四、"现代性"理论指引下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改革五、结语一、序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同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维域的复杂命题,是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改革理念甫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即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研讨。

姚竟发[8](2020)在《智能农机协同作业路径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步推进,农田实现了集中规模化经营,农艺、农作物种植、农机作业等各项措施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目前,现代化智能农机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但是机群在农田内的作业路径优化问题仍未得到改善。机群在进行作业时,按照农户机械化作业经验,一般采用梭型作业、向心作业或离心作业方式,农机在地头转弯距离过小或过大,不仅作业成本高、作业难度大,而且单台农机进行大规模农田作业,发生故障时要暂停农田作业,极大的影响作业进度;由于机手操作不当等原因,作业过程中,农机作业状态经常发生改变,不能严格按照预先规划好的路径进行作业;参与农田作业的机群如果型号不同,作业幅宽、作业速度均不相同,采用并排作业,经常会发生作业冲突、作业结束时间不一致等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合理、有效的优化农机作业路径,既可提高作业效率,又降低了作业成本,对农户和机手来说,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同时作业路径优化技术服务于无人驾驶领域,对农机实现无人驾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本论文将农机作业路径优化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车辆路由问题模型以及现代启发式优化算法,针对不同情况的农机作业,提出了四种农机作业路径优化算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单农机进行大规模农田作业存在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以总转弯距离最短为规划目标,构建了一种单农机作业路径规划模型,提出了一种单农机作业路径规划算法。算法对初始化作业路径进行了贪心优化,对作业路径寻优过程进行了多普勒降温策略。算法对多种矩形农田、多种梯形农田及多种农机参数进行了试验,与其它优化算法对比,本论文提出的优化算法具有更高的寻优效率和优化性能。(2)针对机群作业冲突问题,构建了机群协同作业路径规划模型,以作业时长和总作业时间综合最短为规划目标,同时考虑作业冲突,提出了一种机群协同作业路径规划算法,从算法寻优效率、作业时长、总作业时间以及有效农田作业能力四方面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高效的为机群协同作业提供合理路径。(3)针对机群作业状态发生改变的问题,分析了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的特点,构建了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模型;以作业时长和总作业时间综合最短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三种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算法,从农机未发生故障、发生故障、故障修复三个作业阶段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农机作业状态发生改变时,三种算法均能实时、有效调整机群作业路径,通过算法对比,最终从三种优化算法中确定了最优算法。(4)针对异型机群作业参数不一致、作业冲突问题,将异型机群作业分为并排作业和剩余农田作业两个阶段,构建了异型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模型,并排作业阶段以机群作业速度从大到小顺序作业为优化目标,剩余农田作业阶段以避免作业冲突、作业成本最低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异型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算法。从机群作业速度未发生改变、作业速度变快、作业速度变慢三个角度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并排作业阶段,优化算法能有效的实时调整机群作业路径,避免了作业冲突,剩余农田作业阶段,优化算法能找到最优农机组合,实现了作业成本最低的优化目标。综上所述,本文系统的研究了智能农机作业路径优化问题,有效提高了农田作业效率、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研究智能农机作业及农机无人驾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师丽娟[9](2016)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工程是将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工程技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以其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较晚而致中外学科所关注具体问题及发展阶段产生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可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此,论文以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历史演进为主线,从纵横两个维度对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研究,基于国内外学科发展规律,建构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框架,为学科科研队伍建设与优秀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以此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运用积累变革规范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创建、发展及变革历程,归纳总结了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表明,中外学科遵循相同的发展规律,学科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波浪式前进的态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运用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分别对中外学科启动时间、形成条件、推动力量、发展路径等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研究表明,欧美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先发内生型发展模式,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后发创新型发展模式。(3)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知识图谱技术,从科学研究视角可视化揭示并比较分析了中外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外农业结构不同造就学科研究各有侧重;动力与机械等学科传统研究领域中外出现关注度相对下降现象;中国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智能农业等新兴研究主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学科创新动力虽明显加强,仍需在原始创新方面进行重点突破。(4)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应立足地域需求,创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课程内容更趋多元化,国内则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中国应通过强化基础理论教学,文理并重,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5)探讨了中外高等工程教育最新变革趋势以及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面临的环境。研究表明,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指导思想高度一致,二者为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农业工程学科的创新应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深化企业与高校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李丹[10](2015)在《沈阳空港新城空间布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时代背景下,高效快速的经济活动促成了与时间“竞争”的快速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交通方式的变革和航空产业的不断发展,临空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空港地区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空港新城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其开发建设也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沈阳作为我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沈阳经济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以及沈阳城市空间拓展对新城建设的需求日益显着。本文基于沈阳空港新城建设的实际需要及发展可能而展开,因此如何以城市规划的视角来引导沈阳空港新城的发展,并将沈阳空港新城的发展建设落实到空间布局层面上来推动城市乃至区域的协同发展,是本文为的立题所在。沈阳空港新城作为沈阳市院可能即将开展的规划项目,作者以个人角度提出沈阳空港新城的空间规划策略并绘制相应图纸,望对日后沈阳空港新城规划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从逻辑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研究基础。对空港新城的发展历程和空间规划布局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对成功的空港新城案例进行总结与借鉴,在明确研究背景的前提下,充分掌握空港新城空间布局的研究基础。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沈阳空港新城的现状条件入手,对其发展条件进行解析,分析空港新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针对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沈阳空港新城的空间发展特质进行分析,从空间发展限制产业空间和交通空间对空港新城的空间布局模式和发展规律进项研究,探索适合于沈阳空港新城的空间发展模式。第三部分,提出策略。空港新城布局策略以沈阳空港新城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规模为依据,从空间结构、交通系统和产业布局等层面提出沈阳空港新城空间布局策略,分别是基于产业整合与功能组织的偏侧圈层式布局、构建以空港集疏运为主的多式联运交通系统和打造组团适度融合的临空产业集群,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设措施。

二、现代化农业2002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化农业2002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3ZF-1200型辊笼式中耕除草机关键机构及参数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目标及关键机构
    1.1 总体目标确定
    1.2 关键机构结构设计
        1.2.1 辅助对行装置
        1.2.2 辊笼式除草总成
        1.2.3 铧式培土装置
2 关键部件参数确定
    2.1 除草辊关键参数
    2.2 除草辊的运动特性
    2.3 辊笼式中耕除草机主要技术参数
3田间试验

(2)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区域经济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四、产业发展理论
        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
    第三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科学发展观
        二、区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三、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四、欠发达县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县域经济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重要地位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性质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高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高品质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质量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经济因素
        一、经济体制因素
        二、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因素
        三、投资与经济发展因素
        四、市场因素
    第二节 政治因素
        一、执政能力
        二、管理适度
        三、政治清明
        四、加强监督
    第三节 文化因素
        一、县域文化的内容
        二、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节 社会因素
        一、人口因素
        二、教育和人才因素
        三、社会保障因素
        四、社会稳定因素
    第五节 科技因素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第四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一、基础条件较差
        二、公共设施落后
        三、主导产业缺乏
        四、农业经济明显
        五、劳动力素质低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建设滞后,竞争能力不强
        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
        四、民营经济弱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第三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落后
        二、经济基础薄弱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五、区域内融资较难
        六、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第五章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
        一、县域基本竞争力差距
        二、东部、中部和西部县域发展竞争力差距
        三、县域经济市场化差距
        四、县域经济工业化差距
        五、县域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六、县域居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
        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第二节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二、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因素
        三、历史文化因素
第六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工业主导的陕西兴平模式
        一、兴平工业发展优势
        二、兴平工业发展思路
        三、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实现兴平工业跨越发展
        四、兴平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五、对兴平工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二节 农业主导的福建安溪和山东寿光模式
        一、安溪、寿光以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
        二、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选择和发展特色农业的具体做法
        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启示
    第三节 贸易主导的黑龙江绥芬河模式
        一、绥芬河市基本情况
        二、对外贸易对绥芬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绥芬河市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第四节 旅游主导的河南栾川模式
        一、栾川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栾川模式”的形成与内涵
        三、建设中国旅游强县和“栾川模式”分析
        四、以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五、“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五节 服务业主导的湖南津市模式
        一、津市基本情况
        二、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
        三、选准切入点,发展服务业
        四、强化保障,加快服务业发展
        五、津市服务业发展的成效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造村运动”模式
        二、韩国“新村运动”模式
        三、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五、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城市化发展模式
        二、韩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三、美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五、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第八章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二、深化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三、加强基础工作,服务县域经济
        四、深化科研体系改革,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
        五、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第二节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
        二、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
        三、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增长点
    第三节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
        一、坚持工业化导向
        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措施
        三、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
    第四节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品牌建设,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
        六、做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第五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繁荣发展县域经济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建设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
    第六节 把握后发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用好土地资源丰富优势,为县域经济提供发展空问
        二、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
        四、引入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
    第七节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一、发展生态经济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建立生态投融资机制
        四、征收环境保护税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农业工程期刊被EI和SCI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被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
    1.1 被国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
        1.1.1 被EI收录情况
        1.1.2 被SCI收录情况
        1.1.3 部分被EI和SCI收录农业工程期刊的详细信息
    1.2 被国内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
        1.2.1 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情况
        1.1.2 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情况
2 结论

(4)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与典型模式技术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
        1.2.2 实施标准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
        1.2.3 建立科学的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是我国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数据采集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及标准化比较研究
    3.1 国内外生态农业比较
        3.1.1 思想根源及背景
        3.1.2 概念及内涵
        3.1.3 现状比较
        3.1.4 基本特点对比
    3.2 农业标准化基本理论
        3.2.1 基本概念
        3.2.2 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3.3 国际主要的农业标准制定组织
        3.3.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3.3.2 世界贸易组织(WTO)
        3.3.3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3.4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现状及特点比较
        3.4.1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3.4.2 我国农业标准化现状及不足
        3.4.3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分类研究
    4.1 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
    4.2 国内外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状况
        4.2.1 国外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状况
        4.2.2 国内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状况
    4.3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分类
        4.3.1 物质多层利用型
        4.3.2 互利共生型
        4.3.3 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
        4.3.4 观光旅游型
第五章 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5.1 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5.1.1 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有关概念
        5.1.2 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特点
    5.2 构建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5.2.1 总体思路
        5.2.2 构建目标
    5.3 构建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5.3.1 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构建的依据
        5.3.2 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构建的原则
    5.4 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
        5.4.1 构成方案
        5.4.2 构建框架及要素说明
    5.5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技术标准的编写导则
        5.5.1 目的
        5.5.2 范围
        5.5.3 引用相关标准的原则
        5.5.4 制定生态农业模式标准草案的基本要求
    5.6 我国生态农业标准草案主要结构和内容
    5.7 生态农业标准草案名称、范围、引用标准的要求
    5.8 术语及其起草
        5.8.1 总则
        5.8.2 确定术语的原则
        5.8.3 术语及其定义
第六章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关键技术标准建立
    6.1 北方“四位一体”温室大棚湿度调控技术规范
    6.2 北方“四位一体”温室大棚保温防寒及采光技术规范
    6.3 “四位一体”大棚养猪管理规则
    6.4 日光温室综合管理规范
    6.5 北方“四位一体”大棚蔬菜环境条件要求
    6.6 “四位一体”大棚内各类气体的最高允许浓度标准草案
第七章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系统能流分析
    7.1 试验示范点选择与概况
    7.2 北方“四位一体”模式农户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
        7.2.1 环境条件监测的方法与原理
        7.2.2 监测系统设计
        7.2.3 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分析
    7.3 北方“四位一体”农户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
        7.3.1 系统输入、输出物质与能量的测定
        7.3.2 系统投入的能值分析
第八章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效益分析
    8.1 沼气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
        8.1.1 沼气综合利用的基本原理
        8.1.2 沼气代谢产物的种类
        8.1.3 沼气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的应用
        8.1.4 沼液在“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中的应用
        8.1.5 沼渣的综合利用
    8.2 家庭人口数、养猪头数、大棚面积之间的的关系
    8.3 “四位一体”温室大棚预计效益分析
        8.3.1 成本计算
        8.3.2 经济效益分析
    8.4 其他效益分析
    8.5 采用标准草案与未采用标准草案的农户实际效益分析
        8.5.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8.5.2 投入与产出分析
        8.5.3 经济效益评价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讨论与展望
    9.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作者简历

(5)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大豆产业:价格、供给与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五、本文的可能创新说明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际大豆市场格局变化及价格形成机制
    一、全球大豆生产、贸易和消费状况及变化格局
    二、国际大豆价格构成要素分析
    三、大豆价格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大豆市场与国际大豆市场的价格联系
    一、国际和国内大豆市场及其价格变动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三、大豆价格与数据来源
    四、中国大豆市场价格与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关系的检验结果
    五、本章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四章 我国大豆产出增长的要素贡献率测度与分析
    一、理论及模型、变量及数据的选择
    二、对各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四、结论和对策建议
第五章 大豆供给反应与农户作物选择行为
    一、中国大豆价格及其政策的历史演化
    二、关于供给反应的研究回顾
    三、供给反应理论模型
    四、供给反应的成本收益分析
    五、本章结论与进一步的讨论
第六章 中国大豆生产的地区优势
    一、大豆生产的地区优势分析方法: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概率优势分析法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三、中国大豆生产的地区优势
    四、本章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七章 中国大豆产业国际贸易
    一、我国大豆、豆油和豆粕的进出口贸易
    二、大豆贸易政策与绩效评价
    三、对未来我国大豆及相关产品的进出口形势判断
    四、WTO规则下的大豆贸易选择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表

(6)《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研究》(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テキストの绍介
    1.1 テキスト选択の背景
    1.2 着者の绍介
    1.3 テキストの内容绍介
    1.4 テキストの特徴
第二章 机能的等価理论
第三章 机能的等価理论に基づく事例分析
    3.1 机能的等価理论に基づく语汇の翻訳
    3.2 机能的等価理论に基づく长文の翻訳
第四章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附録Ⅰ:原文
附録Ⅱ:訳文
谢辞

(8)智能农机协同作业路径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作业路径优化技术研究
    2.1 VRP基本理论
        2.1.1 VRP问题构成要素
        2.1.2 VRP问题分类
        2.1.3 经典VRP问题模型
    2.2 模拟退火算法
        2.2.1 基本原理
        2.2.2 相关要素
        2.2.3 算法流程
    2.3 禁忌搜索算法
        2.3.1 基本原理
        2.3.2 相关要素
        2.3.3 算法流程
    2.4 遗传算法
        2.4.1 基本原理
        2.4.2 相关要素
        2.4.3 算法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单机作业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3.1 问题分析
    3.2 模型构建
        3.2.1 模型参数说明
        3.2.2 问题形式化描述
    3.3 SADG优化算法
        3.3.1 算法设计
        3.3.2 算法实现
    3.4 试验数据与试验结果
        3.4.1 试验数据
        3.4.2 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机群协同作业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4.1 问题分析
    4.2 模型构建
        4.2.1 模型参数说明
        4.2.2 问题形式化描述
    4.3 CFPO规划算法
        4.3.1 算法设计
        4.3.2 算法实现
    4.4 试验数据与试验结果
        4.4.1 试验数据
        4.4.2 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算法研究
    5.1 问题分析
    5.2 模型构建
        5.2.1 模型参数说明
        5.2.2 问题形式化描述
    5.3 优化算法
        5.3.1 算法设计
        5.3.2 算法实现
    5.4 试验数据与试验结果
        5.4.1 试验数据
        5.4.2 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异型机群协同作业路径实时优化算法研究
    6.1 问题分析
    6.2 模型构建
        6.2.1 模型参数说明
        6.2.2 问题形式化描述
    6.3 HAMCO优化算法
        6.3.1 算法设计
        6.3.2 算法实现
    6.4 试验数据与试验结果
        6.4.1 试验数据
        6.4.2 试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9)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d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
    2.1 积累与变革规范
    2.2 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
    2.3 科学计量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科发展模式与规律
    3.1 农业工程学科的缘起
    3.2 学科发展阶段性特征
    3.3 学科发展模式及演进规律
    3.4 学科发展模式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科学研究视角的学科知识结构演化
    4.1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4.2 国外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4.3 国内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4.4 中外知识结构演化之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演变
    5.1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5.2 中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5.3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之变迁
    5.4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6.1 学科专业、学位制度及专业认证
    6.2 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
    6.3 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6.4 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10)沈阳空港新城空间布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近年来我国临空经济的快速发展
        1.1.2 空港新城的开发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1.1.3 沈阳空港新城发展成为城市南拓“大浑南战略”的重要支撑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临空地区相关空间单元
        1.3.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3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3.4 评述与总结
    1.4 研究对象与范畴
        1.4.1 研究对象与空间范围
        1.4.2 研究所及领域与范围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与框架
第二章 空港新城空间布局基础研究
    2.1 空港新城发展研究
        2.1.1 形成条件与发展定位确定
        2.1.2 发展动力机制
        2.1.3 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2.1.4 发展模式与类型
    2.2 空港新城空间规划相关研究
        2.2.1 空间规划涵义与作用
        2.2.2 空间规划相关理论
        2.2.3 空港新城功能分区
        2.2.4 空港新城产业分布
    2.3 国内外空港新城相关案例分析与借鉴
        2.3.1 韩国仁川空港新城
        2.3.2 荷兰史基浦国际空港新城
        2.3.3 天津滨海空港新城
        2.3.4 启示与借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沈阳空港新城发展条件解析
    3.1 沈阳空港新城区域发展背景
        3.1.1 沈阳经济区概况
        3.1.2 沈阳市概况
        3.1.3 浑南地区概况
    3.2 空港新城现状概况
        3.2.1 桃仙国际机场现状
        3.2.2 沈阳空港地区发展历程
    3.3 区域发展对空港新城建设的需求
        3.3.1 沈阳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
        3.3.2 沈阳城市空间拓展的需求
        3.3.3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
    3.4 沈阳空港新城发展有利条件
        3.4.1 相关政策与上位规划支持
        3.4.2 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空港的发展优势
        3.4.3 地处沈阳经济区核心的区位优势
        3.4.4 工业基地核心城市的雄厚产业基础
    3.5 沈阳空港新城空间发展主要问题
        3.5.1 未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作用
        3.5.2 未形成产业集群规模
        3.5.3 其他外部因素的制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沈阳空港新城空间发展特质分析
    4.1 空间发展制约要素分析
        4.1.1 空间范围影响要素
        4.1.2 机场规划控制要素
        4.1.3 自然要素与城市建设要素
        4.1.4 空港新城规模确定
    4.2 空港新城空间布局分析
        4.2.1 空间布局与功能层次的对应关系
        4.2.2 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的作用关系
        4.2.3 空港新城空间布局模式选择
    4.3 空港新城交通空间分析
        4.3.1 桃仙空港集疏运接驳
        4.3.2 空港新城对外交通衔接
        4.3.3 空港新城内部交通组织
    4.4 空港新城产业空间分析
        4.4.1 产业类型构成
        4.4.2 临空产业选择
        4.4.3 产业空间布局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沈阳空港新城空间结构与布局策略
    5.1 科学发展定位与前瞻空间发展引导
        5.1.1 基于交通、产业和新城职能的综合定位
        5.1.2 前瞻性多层次的空间发展引导
    5.2 基于产业整合与功能完善的偏侧式空间布局
        5.2.1 以产业组团为基本单元的空间结构
        5.2.2 以集约利用原则的土地利用模式
    5.3 构建以空港集疏运为主的多式联运交通系统
        5.3.1 加强城际联系的多式联运对外交通系统
        5.3.2 满足机场集疏运接驳、客货分流的内部交通组织
    5.4 打造组团适度融合的临空产业集群
        5.4.1 利用优势条件融入临空经济的产业选择
        5.4.2 组团适度融合的圈层式产业布局
    5.5 空港新城发展建设的相关措施
        5.5.1 适度超前的空港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5.5.2 综合配套促进发展的政策
        5.5.3 重视高新技术人才资源的培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基本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现代化农业2002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3ZF-1200型辊笼式中耕除草机关键机构及参数确定[J]. 熊文江,隋新,王深研,王玉鑫,房欣. 现代化农业, 2019(12)
  • [2]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维现. 武汉大学, 2013(10)
  • [3]农业工程期刊被EI和SCI等权威数据库收录情况[J]. 王彦,田长彦. 农业工程学报, 2012(S2)
  • [4]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与典型模式技术标准研究[D]. 李金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5]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大豆产业:价格、供给与贸易[D]. 喻翠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6]《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研究》(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D]. 宋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立法与阐释——从“现代性”理论展开[J]. 田野. 经济法论坛, 2019(02)
  • [8]智能农机协同作业路径优化技术研究[D]. 姚竟发. 河北农业大学, 2020(11)
  • [9]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D]. 师丽娟.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10]沈阳空港新城空间布局策略研究[D]. 李丹.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2002年现代农业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