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姐与薛宝钗艺术形象对比

陆小姐与薛宝钗艺术形象对比

一、鲁小姐与薛宝钗艺术形象比较谈(论文文献综述)

苗文君[1](2021)在《科举视域下的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聪儿[2](2021)在《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文中提出对二百多年以来关于平儿形象阐释的梳理与总结,是试图形成一个简明扼要的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的必不可少的过程。这个梳理与总结的过程表现在对旧红学时期平儿形象阐释、新红学时期平儿形象阐释、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平儿形象阐释、新时期以来平儿形象阐释的归纳与整理。其中旧红学时期平儿形象阐释主要表现为儒家正统价值观体系下对平儿的道德判断,主要包括脂评、评点派、题咏派和索隐派以各自的方式做出的内容阐释。擅长作出提示性评点的脂评、心细如发的评点派以及赞叹与欣赏并存的题咏派、津津于书中本事的索隐派,都为这一时期的平儿形象阐释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新红学时期平儿形象阐释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救亡图存”意识下的对平儿新思想的赋予与对传统评点的继承。这一时期主要包括考证派对平儿形象的阐释、评点派对平儿形象的阐释以及对平儿阐释的新的方法的摸索。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对平儿形象阐释的工作,则主要是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之下对平儿阶级的价值划分与批判。分别从1949-1965年、1966-1978年这两个时间段展开论述。新时期以来,在1979年至2000年间的平儿形象阐释则开始脱离“阶级论”的指导,以西方引进的“人性论”、美学、哲学思想体系为主要指导,对平儿进行了“人性”的剖析。2000年至今的平儿形象阐释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对平儿形象进行了多元且深入的阐释,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比较文学新视野的开拓以及“悲剧论”的阐释。在分析总结平儿阐释史的同时,对红学史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梳理,并简单指出整部红学史的内在律动,意即每个时代的红学都带有它各自的时代特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对《红楼梦》的普及和红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展望。

陈艳[3](2016)在《不自觉的“审父”叙事——新论《儒林外史》中的鲁小姐》文中提出随着近几年对《儒林外史》研究的深入,书中所蕴含着的深刻思想价值和高超的艺术手法逐渐被世人所认同。学者的眼光也开始关注《儒林外史》当中的女性世界,其中对于沈琼枝和鲁小姐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而关于鲁小姐的研究大多囿于传统眼光,并无新意。但是,越过传统的藩篱,强烈异质文化色彩的"审父"意识却成为研究这个人物全新的视角。经典文学沟通传统和现代的超越性质也得以凸显。

杨鑫[4](2013)在《《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男性世界群雄争霸的小说文本,女性数量及刻画程度远不如男性丰满,因而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虽然女性形象并不是这部小说的表现重点,但不可否认,女性形象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另一人物系列,她们以鲜明的女性形象特征,在小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呈现贞烈守节、舍生取义,才貌过人、智勇双全,嫉妒成性、趋利忘义和政治工具、孤苦无助等表现特征,其中以前两种特征最为典型。女性形象特征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明初对忠义的强烈呼唤使小说中的女性义无反顾地成为政治忠义的楷模;男尊女卑妇女观的强化使女性日益失去自己的价值归宿和文化身份认同,沦为政治斗争工具和牺牲品。三国时期尚智尚勇的社会风气成就了女性形象智勇双全的特征;生命由权力得失控制的时代致使部分女性为利益所驱使。义务本位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寄寓了女性浓重的道德色彩。女性形象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调节小说叙事节奏、维护传统道德、检验战争英雄、影响战争成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文学作品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借鉴,其开创性意义功不可没。在与《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女性形象的对比中,《三国演义》女性形象道德化和类型化的整体特征得到突出和深化,这主要归因于小说成书的过程和主体、女性的生存环境及民间意识的渗透。这种整体特征的存在使小说达到和谐运动,并且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刘雪莲[5](2011)在《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研究》文中认为天花藏主人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也是明清通俗小说作家中的重要人物,他对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成熟、繁荣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才子佳人这一类小说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对天花藏主人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作为个案来看,学界对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还远远不够。由于对天花藏主人的研究还存在着作者真实身份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本文首先从天花藏主人的考证入手,在此基础上,对天花藏主人小说的编撰、刊刻、出版等问题作全面的考察。在文本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将天花藏主人的小说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力求在把握天花藏主人小说整体创作风貌的前提下,评述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与科举相关的种种现象、叙事模式上的变化、文体上的特征、对前代文学作品的接受等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对以往研究中因文献不足而对刊刻、版本、流行等方面论述缺失的现象加以补充和论述;另一方面在对文本的研究中,笔者力求将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文艺思潮变迁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并在对编创意识、科举文化、叙事形态、故事模式、文体变化以及隐喻的内涵与历史语境的互动等问题都有所阐释和关涉情况下,寻找到天花藏主人小说所表现出的崭新特质与对小说史的贡献。笔者具体所做的工作如下:第一章:在前代学者考证的基础上,针对学界对天花藏主人的身份还存在疑问的情况,根据不同年代的嘉兴地方府志、地方文献、诗文集及其他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天花藏主人应为嘉兴秀水张匀。同时对以往学者提出的不同观点加以甄别,评述天花藏主人并非女性作者,也非烟水散人、冯焴、侯慧卿等人。在比较各种说法之后,进一步确认考证的结果。第二章:主要针对天花藏主人小说的编创过程进行考察,因编创的方式涉及到编创者的文学修养及道德观念、时代文化背景、商业竞争机制、刊刻者趣味、阅读者口味等文学内外因素,所以笔者从天花藏主人小说的题名、序言、插图、点评等方面具体考察编创的方式与编创中体现出的商业意识,从而了解编创对于小说销售的推动作用和由此带来的商业效应。第三章: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天花藏主人小说中版本系统较为复杂的《玉娇梨》、《平山冷燕》归纳比较,对其版本的流变作出说明,从而进一步考察二书的成书时间。对于天花藏主人其他小说版本中的重要变化,尤其是被篡改和重编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述。然后在编创、成书、版本都已经较为清晰的前提下,考察天花藏主人小说流行的地域和时段,从而探知天花藏主人小说的刊刻热度和流行广度,以揭示作者与书坊、市场、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四章:主要从明末清初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对作者的科举理想、小说中的秀才群像、科场弊端、官场黑暗、科举与婚姻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评述,把文化背景、江南地域因素、科举文化发展的概况、小说文本与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之动因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并适当与《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归结小说中的科举生态对文本生成的重要影响。第五章:由于以往学者仅是用“一见钟情”——“小人拨乱”——“大团圆”来评定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本章首先论述了天花藏主人小说具体的叙事结构及其变化。补足以往学者没有论述过的聚焦叙事艺术、地域空间叙事特色、园林与寺庙叙事范式,对于诗歌在叙事结构中的作用则从新的角度入手论述。在不拘泥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叙事理论的前提下,根据古代小说文本呈现出来的特点,来论述天花藏主人小说叙事上的创新之处,并与同时期的其他才子佳人小说形成比较,希望找到天花藏主人小说的相似点与共通点,探讨天花藏主人小说所形成的固定范式,并总结其无法走出自身套路的原因。第六章:本章主要分析天花藏主人及其作品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推动和影响。天花藏主人小说承袭和发展了明代中篇文言传奇,同时也对明代后期的才子佳人戏曲有所借鉴,是文人独立创作中篇白话通俗小说的开始。在天花藏主人的《玉娇梨》、《平山冷燕》出现之后,很多作品对其进行直接模仿,天花藏主人的引领促使才子佳人小说进一步流行起来。但相互模仿、陈陈相因也为其后来走向衰落埋下了隐患。最后总结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对才子佳人小说及后来经典文学作品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本篇论文在完成以上六个方面工作的基础上,归结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在明清小说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影响,认为清初以天花藏主人为首的才子佳人小说发展了前代的才子佳人故事题材,引领和推动了才子佳人小说流派的发展,是清初通俗小说发展与流变过程的重要标志,也会是维系文学史叙述秩序的基本环节。

刘雪莲[6](2008)在《才子佳人小说之于《红楼梦》小说史链环意义之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对《红楼梦》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这一影响还未得到充分认识,才子佳人小说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也还被多数人忽略。本文第一次从人物塑造、爱情叙写、悲剧意识、作家创作心态四个方面入手,对才子佳人小说和《红楼梦》的文本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比较和考察,从而阐释二者之间的链环关系。目的是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这一链环嵌入小说史的链条中,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客观而准确地看待才子佳人小说和《红楼梦》,也能够从新的角度看清从才子佳人小说到《红楼梦》之间小说史发展和嬗递的进程。

刘春颖[7](2005)在《《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中读书人形象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中的“读书人”包括“士子”和“才女”。本文认为,要对他(她)们进行比较,应以两小说写作的历史背景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既有对“士子”或“才女”总体风貌的论述,亦有择具体个人的对比分析,而后得出大致的规律性总结。关于分析人物形象时用到的相关历史背景,也应联系小说,作一介绍。 文章为三部分:第一章,说明清代文教专制政策之实施效果在两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说明专制政策下士子们各自的人生态度、人生抉择及士林整体状态。第二章,论述才女成长的文化空间,才女在情与礼间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取舍,才女的不同追求及其原因,并女子才华和命运间的微妙关系。第三章,联系两小说,具体阐释前两章所涉及到的相关历史背景。

姚鲜梅[8](2004)在《鲁小姐与薛宝钗艺术形象比较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人才选拔制度。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个醉心于科举的女子——鲁小姐和薛宝钗的性格分析,探究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陈美珍[9](2003)在《女性的冲决樊篱 ——16至18世纪通俗小说女性形象的嬗变》文中认为16—18世纪是中国通俗小说蓬勃发展和繁荣阶段,本文试图勾勒这一时期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整体风貌,展示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嬗变的历史轨迹。在具体的研究中,本文把16—18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分为三个时段:16世纪、明末清初和清康乾,同时以大量的小说文本为基础,以代表性的作品为研究的主要线索,对各个不同时段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女性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总的来说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被扭曲到觉醒和反抗的过程,逐渐地由文本边缘向中心靠拢。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前言;第二,女性文化及女性形象的新变;第三,16世纪通俗小说男性视野中女性形象的扭曲;第四,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女性形象的觉醒;第五,清康乾时期通俗小说女性形象的反抗;第六,结语。

龚维英[10](1996)在《几部着名明清说部的妇女观》文中研究说明几部着名明清说部的妇女观龚维英众所周知,妇女解放的尺度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尺度。故而马克思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马恩全集》卷32,第...

二、鲁小姐与薛宝钗艺术形象比较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鲁小姐与薛宝钗艺术形象比较谈(论文提纲范文)

(2)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红楼梦》人物形象阐释史研究综述
    三、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旧红学时期(1921年之前)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第一节 脂评对平儿形象的评点
    第二节 清代评点派对平儿形象的评点
    第三节 题咏派对平儿形象的咏叹
    第四节 索隐派对平儿形象的阐释
    小结
第二章 新红学时期(1921-1949)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第一节 考证派新红学对平儿的阐释
    第二节 对平儿阐释传统学术方式的承袭
    第三节 对平儿阐释新的观念与研究方法的探索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1949-1978)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对平儿形象的阐释
    第二节 1966-1978年期间的平儿形象阐释
    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1979至今)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第一节 1979年至1999年平儿形象的研究
    第二节 2000年至今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小结
结语
    一、平儿形象阐释及演变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平儿形象阐释史是作为《红楼梦》阐释史的一部分而存在
    三、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各时期有关平儿阐释的统计
附录2:脂评对平儿的评点统计
附录3:清代评点派对平儿的评点统计
附录4:红楼梦题咏派有关平儿作品统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不自觉的“审父”叙事——新论《儒林外史》中的鲁小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儒林外史》中鲁小姐研究现状
二、无意识的“审父”叙事
    (一)界定“审父”
    (二)从不“缺席”的父亲
        1. 习八股之文
        2. 痴举业之路
    (三)从未“到场”的父亲
        1. 亲情的缺失
        2. 消失的主体
三、超越性的“审父意识”

(4)《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的表现特征
    1.1 贞烈守节 舍生取义
    1.2 才貌过人 智勇双全
    1.3 嫉妒成性 趋利忘义
    1.4 政治工具 孤苦无助
第二章 《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的历史生成
    2.1 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
    2.2 义务本位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
    2.3 元末明初程朱理学的兴盛
第三章 《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的审美价值
    3.1 女性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审美价值
    3.2 《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第四章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等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4.1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女性形象
    4.2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4.3 《三国演义》与《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附录 B《三国演义》女性人物索引

(5)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对研究作品范围的框定
    四、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
    附录:天花藏主人相关作品简介
第一章 天花藏主人身份考辨
    第一节 张匀为《平山冷燕》作者
        一、张劭非《平山冷燕》作者
        二、对张匀生卒年再判断
        三、张匀“早逝”之说
    第二节 张匀、天花藏主人同为戏曲家之补证
        一、张匀与戏曲之关系
        二、天花藏主人与戏曲之关系
    第三节 天花藏主人其他说法之甄别
        一、“烟水散人说”
        二、“女性说”
        三、“冯焴说”
        四、“山水邻说”
        五、“侯慧卿说”及其他
    小结
    附录:天花藏主人“合刻序”与《玉娇梨》、《平山冷燕》文本关系之说明
第二章 天花藏主人小说的编创方式
    第一节 “署名”、“本衙藏板”及小说“题名”
        一、天花藏主人之“署名”
        二、“本衙藏板”之标识
        三、小说“题名”之特色
    第二节 天花藏主人序言的宣传作用
        一、天花藏主人之序言
        二、“他序”、“代序”与“冒名之序”
    第三节 天花藏主人小说点评的编创意义
        一、《玉娇梨》与《平山冷燕》相关点评
        二、天花藏主人其他小说相关点评
    第四节 天花藏主人小说插图的作用
        一、天花藏主人相关小说之插图
        二、插图之于文本与版本的意义
    小结
第三章 天花藏主人小说的版本与流行概况
    第一节 《玉娇梨》与《平山冷燕》版本概况
        一、《玉娇梨》与《平山冷燕》版本变化考查
        二、《玉娇梨》、《平山冷燕》成书时间补证
    第二节 天花藏主人小说版本之篡改与重编
        一、《玉娇梨》、《平山冷燕》版本之“假托”
        二、《人间乐》版本之“整编”
        三、《两交婚》版本作者之“篡改”
        四、《麟儿报》“编次者”之新证
        五、《玉支玑》、《画图缘》版本之变更
    第三节 天花藏主人相关小说流行地域考察
        一、苏州地域
        二、北京地域
        三、广东地域
        四、福建地域
        五、其他地域
    第四节 天花藏主人相关小说流行时段考察
        一、顺、康年间
        二、雍、乾年间
        三、嘉庆年间
        四、道、咸年间
        五、同治年间
        六、光绪—民国年间
    小结
    附录:天花藏主人小说不明年代或地域的书坊
第四章 天花藏主人小说中的科举生态
    第一节 明清鼎革之际与天花藏主人的科举理想
        一、鼎革之际的江南对天花藏主人的影响
        二、科举理想与诗赋之才
        三、举荐与科考并行的愿望
    第二节 笼罩在科举阴影下的“秀才”群像
        一、现实中的落魄秀才
        二、混迹于科场的“假山人”、“假名士”、“假才子”
    第三节 对“官场”与“科场”人际关系的揭示
        一、官员对科举考试的干预
        二、科举中的师生、同年与朋党
        三、入京举子与地方官员
        四、考场上的直接舞弊
    第四节 科举与才子佳人婚姻关系重探
        一、“文化门第”对婚姻的决定作用
        二、笼罩在“科举功名”下的婚姻态度
    小结
    附录:天花藏主人小说中“才子”的科考概况
第五章 天花藏主人小说的叙事特色
    第一节 叙事结构之重探
        一、“角色”引领与“复线类型”
        二、“推动者”对叙事结构之“缝合”
    第二节 “聚焦”之叙事艺术
        一、“聚焦”类型与具体应用
        二、“聚焦者”与“聚焦对象”之动态关系
    第三节 江南地域之叙事特色
        一、江南地域特色与空间叙事
        二、江南民俗之叙事特色
        三、园林与寺庙之叙事范式
    第四节 诗词在叙事结构中之功用
        一、“假诗”衔接之功用
        二、“考诗择婿”与“角色换置”之功用
        三、“假祸”与“解祸”之功用
    小结
第六章 天花藏主人小说的承袭与影响
    第一节 对前代“才子佳人故事”之接受与新变
        一、对“才子佳人故事”中“才”“情”观之接受与新变
        二、对明代“中篇传奇”体制之发展
        三、对才子佳人戏曲情节之模仿与新编
    第二节 “续书”“仿书”等对天花藏主人小说之接受
        一、《玉娇梨》、《平山冷燕》之“续书”:《巧联珠》和《凤凰池》
        二、《玉娇梨》之仿作《飞花艳想》
        三、其他相关之作:《宛如约》和《好逑传》
    第三节 对其他才子佳人小说之带动与影响
        一、对其他作品及序言之涉入
        二、对其他“纯情类”才子佳人小说之引领
        三、与烟水散人才子佳人小说之互动
    第四节 从后世批评看才子佳人小说之衰落
        一、后世读者、作者之批评
        二、才子佳人小说之衰落原因
    附录:清初至康熙年间才子佳人小说作品一览表
结语
    一、在明清文艺思潮的历史语境下
    二、承前启后的创作表现
    三、在小说史发展中的定位
附录 论文之一:天花藏主人创作思想之矛盾论析
    一、“名教”思想之矛盾
    二、“天命思想”之矛盾
附录 论文之二:天花藏主人与曹雪芹创作思想之比较
    一、对文化思潮的推动与反拨
    二、创作心理与创作目之差异
附录:天花藏主人及其相关小说研究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6)才子佳人小说之于《红楼梦》小说史链环意义之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人物形象
    第一节 “才子”的形象和贾宝玉
        一、俊美:理想型男性外貌特征的女性化倾向
        二、痴情:对痴情的不同理解和阐释
        三、狷狂:对世俗的依违与个性中的狷狂
        四、崇拜意识:“山川日月之精秀”与“女清男浊”的思想
    第二节 “佳人”形象和红楼女子
        一、容貌:从“才美”的仪表到富有个性的外貌
        二、诗才:在具体“诗才”展示上的相似性
        三、心理:对痴情与理性的不同展示和刻画
        四、智慧:才智在才女形象中的不同的展现
        (一) 智慧与胆识
        (二) 智慧与见识
        (三) 智慧与机谋
    第三节 从忠诚婢女的单一形象到多彩的婢女世界
        一、从婢女的桥梁作用到独立存在的个体
        二、从忠诚婢女的奴性地位到给予忠诚婢女以平等
        三、从忠诚婢女对婚姻的屈从到忠诚婢女为婚姻进行的反抗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爱情叙写
    第一节 “一见钟情”的叙写模式
        一、贾雨村和娇杏:在故事形式上的反衬作用
        二、贾芸和小红:在结构上的串连作用
        三、贾宝玉和林黛玉:对爱情神话的照应作用
    第二节“信物”的叙写功能
        一、“借物定情”与“借物传情”
        二、“手帕”传递方式的相似性
        三、“信物”在叙事结构中的作用
    第三节 诗词在爱情故事中的作用
        一、诗词在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中的作用
        (一) 诗词的传情作用
        (二) 诗词在叙事中的作用
        二、诗词在宝黛爱情中的作用
        (一) 诗词的寄情作用
        (二) 诗词的连接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悲剧意识
    第一节 从“红颜薄命”到“红颜之死”
        一、“佳人殉情”中的悲剧色彩
        二、从“起死回生”到“为情而死”
    第二节 “以理抑情”与“情”“理”冲突
        一、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以理抑情”
        二、《红楼梦》中的“情”“理”冲突
    第三节 悲剧的制造者——封建家长的角色
        一、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小人”
        二、《红楼梦》中的“正面人物”
        三、家长的人性悲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才子佳人小说与《红楼梦》创作背景与创作心态之比较
    第一节 文化背景与才子佳人小说和《红楼梦》
    第二节 才子佳人小说作家和曹雪芹的创作心态
    第三节 才子佳人小说的接受心态及意义
结语:才子佳人小说与《红楼梦》之间的链环关系及其启示
附录
    一、本文所研究的才子佳人小说的书目
    二、本文研究范围内的两篇系列文章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中读书人形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文教专制统治下的士子
    一、两小说对清文教专制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体现
        (一) 文字狱对封建政权的危害
        (二) 萦绕儒生心头的“科举”情结
    二、性情各异的清客
    三、殊途同归的官员
    四、士林风气的整体性萎靡
第二章 封建礼法浸润中的才女
    一、大观园才女济济的现实依据
        (一) 关于“女子无才便有德”与“(女子)有才不妨德”
        (二) 大观园诗社与明清之际的士女结社风习
    二、女诗人和女八股的不同追求
    三、守礼者与违礼者的相似憧憬
    四、“古来才命两相妨”吗?
第三章 关于两小说所涉及的清代教育、考试体系与官员任用机制
    一、清代教育体系
    二、清代科举考试流程
    三、清代官员任用机制
注释
结语
附录
    一主要参考文献
    二表格
后记

(9)女性的冲决樊篱 ——16至18世纪通俗小说女性形象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女性文化及女性形象的失落与回归
    (一) 、 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及女性形象
    (二) 、 明清女性文化及女性形象的新变
    (三) 、 16至18世纪通俗小说女性形象扫描
二、 16世纪通俗小说女性形象的扭曲
    (一) 、 作为政治工具符号的女性形象--《三国演义》
    (二) 、 极端化的女性形象--《水浒传》
    (三) 、 妖魔化的女性形象--《西游记》
三、 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女性形象的觉醒
    (一) 、 不自觉的女性畸形反抗者--《金瓶梅》
    (二) 、 对妇女失节的理解和宽容--《三言二拍》
    (三) 、 才、色、情、貌爱情观--才子佳人小说
四、 清康乾时期通俗小说女性形象的反抗
    (一) 、 女性翻身“畅想曲”--《红楼梦》女性形象
    (二) 、 鸟穷既啄,死地既战-《醒世姻缘传》悍妇形象分析
五、 结语

四、鲁小姐与薛宝钗艺术形象比较谈(论文参考文献)

  • [1]科举视域下的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D]. 苗文君. 天津师范大学, 2021
  • [2]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D]. 刘聪儿.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不自觉的“审父”叙事——新论《儒林外史》中的鲁小姐[J]. 陈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05)
  • [4]《三国演义》女性形象研究[D]. 杨鑫.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5]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研究[D]. 刘雪莲.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6]才子佳人小说之于《红楼梦》小说史链环意义之考察[D]. 刘雪莲. 黑龙江大学, 2008(02)
  • [7]《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中读书人形象比较研究[D]. 刘春颖.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06)
  • [8]鲁小姐与薛宝钗艺术形象比较谈[J]. 姚鲜梅.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 [9]女性的冲决樊篱 ——16至18世纪通俗小说女性形象的嬗变[D]. 陈美珍. 四川大学, 2003(01)
  • [10]几部着名明清说部的妇女观[J]. 龚维英. 社会科学家, 1996(03)

标签:;  ;  ;  ;  ;  

陆小姐与薛宝钗艺术形象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