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园艺产业现状及科技发展对策

内蒙古园艺产业现状及科技发展对策

一、内蒙古园艺产业现状与科技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李勋,彭彬,宋思梦,周扬[1](2022)在《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教学改革中融入专业意识培养的探索》文中指出目前农业院校中园艺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学园艺而不懂和不爱园艺的问题,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加强学园艺爱园艺的教育十分迫切。高原特色植物生产学是四川民族学院园艺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拓展课,本文通过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从农业院校园艺大学生的专业意识入手分析学生报考动机对专业意识的影响。按时间、分层次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开创与专业相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讨了在高原特色植物生产学教学过程中培育和增强园学专业大学生懂园艺爱园艺意识的途径,包括通过加强园艺重要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使命感、通过介绍园艺领域专家的成就深化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树立对未来园艺的信心增强从事园艺工作的热情、通过增大实地考察实习的比重增强学习的兴趣。

刘广,徐锦华,张曼,姚协丰,娄丽娜,徐建,侯茜,朱凌丽,羊杏平[2](2021)在《江苏省西甜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指出我国是西甜瓜生产大国,而江苏省是长江中下游夏季设施西甜瓜优势产区之一。江苏现代农业(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调研了江苏省2017—2020年西甜瓜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品种多而杂、种子(苗)质量良莠不齐,病虫危害严重,土地流转困难、人工成本增高,土壤连作障碍严重,基础设施差、标准化程度低,产品上市集中、组织化程度低,采后处理及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对策,并取得一定成效。

华连连,张涛嘉,王建国,彭佳,梁伟[3](2021)在《我国生态修复专利产业布局与技术创新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专利是产业创新的风向标,也是彰显企业创新能力的显示器。生态修复作为环保行业的基础性产业,承担着国土生态修复和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中国2001-2019年生态修复专利数据,探析我国生态修复专利产业布局、网络合作特征及技术创新演进趋势,以期为我国生态修复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专利计量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1)我国生态修复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且尚未走进技术驱动阶段,提升跨区域合作效应、增强产学研合作及提升产业链延伸增值成为重要实现方式;(2)生态修复技术主题演进与产业发展轨迹高度一致,水环境治理、生态工程、植被栽培是专利申请热点;(3)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融合改进,有效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成为未来产业发展重要趋势。研究结论:加快生态修复专利市场化转换,推动政策驱动向技术驱动产业转型,需以优化专利产业布局、推动企业作为专利主体的产学研转化为重要实现方式。

俞建飞,杜李元[4](2021)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质量农业科技合作的常态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取中国71所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信息搜集对象,基于其与100个国家合作情况,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地缘战略格局,分析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机制与重点领域、存在问题。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业科研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有8种科技合作方式,合作的重点领域主要为各自优势农业技术领域;存在合作国政治经济环境不稳定、经费不足、队伍稳定性低,注重形式、忽视项目落地,注重平台建设、忽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合作的短期效益、忽视长远战略布局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通过农业科研机构加强农业科技"软实力"输出、注重惠民项目开展、构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金融支持体系、完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模式以及加强海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等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质量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徐小迪,曹丽,高君,关文赫[5](2021)在《延边地区浆果栽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浆果肉质多汁,营养丰富,口感极佳,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该文针对延边地区部分浆果种植园的栽培情况、品种分布、管理水平、加工销售等现状进行分析,构建SWOT矩阵,总结种植园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延边地区浆果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沈娜[6](2021)在《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贸易与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各种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与“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整体成就相比,该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并没有实现整体性推进。如何在已有进展的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开花结果,真正让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受益、战略对接,共同推动东北亚区域形成开放、共赢的合作网络,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研究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东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又是实现中国东南、中、西、东北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还是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国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出发点,论文基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参与,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实际进展,以及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及推进路径。论文旨在解决四个核心问题:第一,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第二,厘清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理定位;第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边境次区域层面和东北亚整体区域层面的推进进程与合作状况;第四,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论文首先从内在动力、实现条件和层次性三个层面,阐述了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它体现了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非地缘战略性和目标非一致性等特点,凸显了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特色。论文重点阐述了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认为它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巩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也有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为出发点,论文明确了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定位,即东北亚区域是在欧亚大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翼之轴,它并非“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缘区,更不应该游离于“一带一路”建设之外。论文分析了东北亚区域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并具体分析了韩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过程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如何将各自的发展规划渐进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的。而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具体推进问题,论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重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形态,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呈现出边境地区相互开放、国家之间战略对接、区域层面互利合作的不同层面的关系互动形式,基于此种认识,论文主要阐述了两个层面的区域合作问题:一是分析中国与东北亚国家间在陆上边境层面的互联互通。指出在边境开放的形势下,边境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屏障功能”向“中介功能”转变,“一带一路”倡议首先突破了边界的屏障,而建立起跨境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的发展。二是在东北亚区域层面将国家间的战略对接以及形成的中俄蒙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主要着眼点,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合作形式的灵活与创新,在对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状况的阐述中展现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成就。同时,论文总结了中日韩自贸区的规划过程与推进情况,阐述了该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未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作用。论文还从合作理念、合作内容、合作路径三个层面,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之间能否实现包容性的问题。论文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首先是区域外的美国通过强化与盟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分化手段,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扯断线”式的破坏或“分割片”式的阻断;其次是区域内“一带一路”发展的局部覆盖性问题,与冷战后东北亚区域所存在的“离散性”结构相关联,很难形成整体性的区域合作;第三是东北亚区域内的边境次区域合作也存在着困境,在推进中受到东北亚区域整体局势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论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路径:发挥次国家政府在助力东北亚区域边境层面合作中的优势及作用;探索朝鲜加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的路径;寻求协调区域内大国关系的具体方式;探寻稳定与发展中国与区域外美国之间关系的路径等。东北亚区域是大国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区域,在这一区域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区域合作和区域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东北亚区域也可以继续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建设,为构建东北亚区域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韩美琳[7](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焦连魁,李向东,王继永,曾燕,刘美娟,郑司浩,李鹏英[8](2021)在《甘草等6种重点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及推广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我国甘草、柴胡、桔梗、红花、瓜蒌和石斛的新品种选育情况进行梳理。甘草为我国用量最大的药材;柴胡为最常用的解表药;桔梗治疗肺部疾病使用频率较高且为重要的药食同源药材;红花为我国种植历史最久的花类药材;石斛为贵细药材的代表,也是兰科植物中野生变家种最成功的药材之一。这6种药材主产区分别处于我国西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区域,药用部位和生长区域均有一定代表性。对甘草等6种中药材新品种的选育单位、年度、推广种植情况和推广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通过分析现状寻找中药材种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方案。

苏彩霞,张艳芳,李秀琴[9](2021)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科研项目与项目化育种课程的有机融合探究》文中指出园艺植物遗传育种是高职涉农类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本文结合多年的项目化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以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依托,深入探究科研项目与项目化育种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园艺植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架构,使学生充分掌握园艺植物育种技术,适应种业行业生产中所需的岗位技能要求。

王帅[10](2021)在《城市触媒理论下呼和浩特市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机场的启动建设,呼和浩特市进入了新航空时代。新机场作为国内干线机场与区域性枢纽机场,极大地带动城市甚至区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机场片区则是承接并发挥新机场产生作用的空间载体,它的发展需要进行深入地规划与设计。同时近年来我国对城市设计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强调城市的地域性特色风貌,人们对精细化空间品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城市设计成为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工具。城市触媒理论作为一种城市设计机制,强调持续适度地带动后续发展、凸显地域性等特征与新机场片区的发展和城市设计高度契合,因此本文基于城市触媒理论对呼和浩特市新机场片区进行城市设计研究,探索片区城市设计的触媒效应,使其能够充分带动城市的发展。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了机场片区发展规律、城市触媒理论以及相关的辅助理论,再通过梳理新机场片区的相关规划与实地现场调研,论证应用城市触媒理论指导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总结出新机场片区的触媒特性,分析其具有的触媒作用,探索了新机场片区发挥触媒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新机场片区触媒化的城市设计应遵循地域性、连续性与整体性原则,营造片区的场所感,提取功能、交通、建筑、景观与文化作为触媒要素,并针对各要素提出具体的触媒策略,实现触媒效应的连续性,搭建触媒效应后续引导体系,指导城市设计方案的生成。最后基于所提策略,从圈层化的功能布局、便捷的交通组织、地域性的建筑设计和舒朗大气的空间形象、不同维度的景观营造、文化延续的空间表达五个方面提出新机场片区的城市设计方案,力图将新机场片区建设成为一个现代性与地域特色兼具的草原机场片区,充分发挥触媒效应,持续地带动城市的后续发展。总之,本文以呼和浩特市新机场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触媒理论进行城市设计研究,从功能、交通、建筑、景观与文化五个方面探索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的触媒策略,最终提出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方案。

二、内蒙古园艺产业现状与科技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园艺产业现状与科技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教学改革中融入专业意识培养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院校园艺大学生的专业意识分析
    1.1 报考园艺专业的动机影响学习积极性
    1.2 对园艺专业认识不清影响学习动力
    1.3 对园艺专业就业前景不看好影响学习热情
    1.4 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学习兴趣
2 在高原特色植物生产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专业意识的途径
    2.1 通过开展学园艺爱园艺思想教育促进专业意识的形成
    2.2 通过加强园艺重要性的学习激发专业自豪感与使命感
    2.3 通过介绍园艺领域专家的成就深化专业的重要性
    2.4 通过树立对未来园艺的信心增强学生从事园艺工作的热情
    2.5 通过加大实地考察实习的比重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 结语

(2)江苏省西甜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现状
    1.1 面积产量
    1.2 栽培方式
    1.3 品种结构
    1.4 育苗方式
    1.5 施肥现状
    1.6 土壤状况
    1.7 栽培技术
    1.8 病虫危害
    1.9 成本效益
    1.10 质量安全
    1.11 品牌建设
    1.12 电子商务
2 存在问题
    2.1 品种多而杂,种子(苗)质量良莠不齐
    2.2 灾害性天气频发,病虫危害严重
    2.3 土地流转困难,人工成本增高
    2.4 土壤连作障碍日益严重
    2.5 基础设施差,标准化程度低
    2.6 产品上市集中,组织化程度和品牌意识低
    2.7 采后处理及加工技术落后
3 对策及成效
    3.1 扩大基地规模,推广新优品种
    3.2 推广绿色栽培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3.3 应用嫁接育苗,克服连作障碍
    3.4 基地标准化建设
    3.5 提高产品组织化程度和品牌意识
    3.6 提高采后处理和加工技术
4 典型案例

(3)我国生态修复专利产业布局与技术创新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样本选择与数据池确定
3 生态修复专利统计分析
    3.1 生态修复发展趋势分析
    3.2 生态修复相关专利权人分析
4 生态修复相关专利技术分析
    4.1 技术主题分析
        4.1.1 我国生态修复专利申请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域集中度,呈现出三大主要技术领域聚集区
        4.1.2 我国不同地区生态修复技术主题相似,但重点专利技术各有侧重
    4.2 高被引专利分析
    4.3 生态修复技术演化分析
        4.3.1 我国生态修复专利技术经历了单级-多级-技术联合改进的发展阶段
        4.3.2 生态修复技术主题演化是产业发展的指示牌
5 主要研究结论

(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质量农业科技合作的常态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农业科研机构国际合作机制与重点领域
    2.1 合作国家分布
    2.2 合作机制与主要形式
    2.3 重点领域
3 农业科研机构国际科技合作存在的关键问题
    3.1 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不稳定,合作模式有待优化
    3.2 经费不足,短视行为有待纠正
    3.3 研究队伍缺乏稳定性,海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4 高质量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关键路径与促进战略
    4.1 关键路径
    4.2 推进策略
5 结论

(5)延边地区浆果栽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延边地区部分浆果栽培现状
    1.1 栽培面积和产量
    1.2 品种结构
    1.3 经济效益
2 延边地区浆果产业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自然区位优势
        2.1.2 社会经济优势
    2.2 劣势
        2.2.1 管理水平低,基础设施陈旧
        2.2.2 品种结构不合理,盲目抢早
    2.3 机遇
        2.3.1 消费水平提高,产业前景广阔
        2.3.2 多项惠农政策支持
    2.4 威胁
        2.4.1 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低
        2.4.2 市场开发滞后,缺少综合性种植园
        2.4.3 资金投入大,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2.5 构建SWOT矩阵
3 延边地区浆果生产的发展对策
    3.1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
    3.2 调整品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
    3.3 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3.4 积极开拓市场,丰富采摘园活动
    3.5 加大扶持力度,带动产业发展
4 小结

(6)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性质研究
        (二)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研究
        (三)“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五)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区域合作理论与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
        (一)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二)区域合作的实现条件
        (三)区域合作的层次性
    二、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
        (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区域合作的特点
        (三)“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
    三、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二)东北亚区域是“一带一路”推进的东翼支轴
        (三)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层次性
第二章 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参与
    一、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
        (一)蒙古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三)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四)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五)朝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参与方式
        (一)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
        (二)中日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
        (三)蒙古国和俄罗斯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
    三、国家的广泛参与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基础
        (一)国家边界的开放性
        (二)主权国家的政策选择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关键
第三章 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
    一、边境区域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前沿
        (一)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
        (二)边境地区是互联互通的开拓场域
        (三)边境地区是“一带一路”的窗口
    二、东北亚边境区域开放与合作的进展
        (一)东北亚边境区域的总体建设状况
        (二)中国对蒙古国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中国对俄罗斯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四)中国对朝鲜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次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促进
        (一)次区域合作是对边界效应的一种回应
        (二)中俄跨境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三)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与发展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用
    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规划与推进
        (二)中日韩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
        (三)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衔接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包容性
        (一)合作理念的包容性
        (二)合作内容的包容性
        (三)合作路径的包容性
第五章 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区域外国家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
        (一)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阻碍
        (三)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消极影响
    二、东北亚区域整体的区域合作尚未形成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盲点
        (二)东北亚区域缺乏整体性区域合作对“一带一路”推进的制约
    三、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还不成熟
        (一)东北亚边境次区域合作的困境
        (二)边境次区域合作困境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影响
第六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未来推进路径
    一、发挥次国家政府在东北亚边境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一)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优势
        (二)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路径
    二、努力将朝鲜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当中
        (一)将朝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的重要意义
        (二)促进朝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三、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协调好区域内的大国关系
        (一)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必要性
        (二)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方向与路径
    四、稳定中美关系,减弱区域外大国的阻碍作用
        (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有助于“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
        (二)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的实现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7)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甘草等6种重点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及推广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草
    1.1 新品种选育现状
    1.2 推广种植情况
    1.3 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 柴胡
    2.1 新品种选育现状
    2.2 新品种推广种植情况
    2.3 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 桔梗
    3.1 新品种选育现状
    3.2 推广种植情况
    3.3 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 红花
    4.1 新品种选育现状
    4.2 推广种植情况
    4.3 在推广种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5 瓜蒌
    5.1 瓜蒌新品种选育现状
    5.2 推广种植情况
    5.3 推广种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6 石斛
    6.1 新品种选育现状
    6.2 推广种植情况
    6.3 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7 讨论

(9)产教融合背景下科研项目与项目化育种课程的有机融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与教育融合概述
2 高职园艺植物遗传育种课程的项目化开发情况
3 科研项目与项目化育种课程的有机融合
4 实施成效
    (1)构建了完整的园艺植物遗传育种项目化课程体系。
    (2)构建了完整的园艺植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资源库。
    (3)教研促进科研的发展,科研带动产业的发展。
    (4)科研助力学生毕业实习。

(10)城市触媒理论下呼和浩特市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机场与和林格尔新区的建设
        1.1.2 城市设计的受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触媒理论研究综述
        1.5.2 城市设计研究综述
        1.5.3 机场片区研究综述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研究
    2.1 机场片区概述
        2.1.1 机场片区相关概念
        2.1.2 机场片区空间层次划分
        2.1.3 机场片区的功能类型
        2.1.4 机场片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2.2 触媒理论
        2.2.1 “城市触媒”缘起
        2.2.2 城市触媒的运作原理
        2.2.3 城市触媒的必备特征
        2.2.4 城市触媒元素的类型
    2.3 相关理论与理念
        2.3.1 地域性理论
        2.3.2 场所理论
        2.3.3 中央活力区理念
        2.3.4 TOD理论
    2.4 城市设计触媒案例分析
        2.4.1 深圳市宝安新中心区城市设计
        2.4.2 东营市黄河水城城市设计
        2.4.3 案例总结与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机场片区触媒分析
    3.1 新机场片区基地概况
    3.2 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发挥触媒效应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2.1 城市触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3.2.2 可行性
        3.2.3 必要性
    3.3 片区概述
        3.3.1 发展机遇与上位规划
        3.3.2 片区区位与交通条件
        3.3.3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
        3.3.4 文化艺术与景观资源
        3.3.5 历史沿革与空间环境
        3.3.6 片区现状总结
    3.4 新机场片区触媒特性分析
    3.5 新机场片区的触媒作用分析
        3.5.1 新机场片区对城市社会经济的触媒作用
        3.5.2 新机场片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触媒作用
    3.6 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发挥触媒效应机制
        3.6.1 城市触媒效应机制
        3.6.2 新机场片区触媒效应作用过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触媒策略
    4.1 触媒原则
        4.1.1 地域性原则
        4.1.2 连续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2 提取触媒要素
    4.3 触媒载体构建
        4.3.1 功能触媒策略
        4.3.2 交通触媒策略
        4.3.3 建筑触媒策略
        4.3.4 景观触媒策略
        4.3.5 文化触媒策略
    4.4 触媒反应后续引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机场片区触媒化城市设计
    5.1 新机场片区整体结构
        5.1.1 发展定位
        5.1.2 片区整体结构
    5.2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5.2.1 圈层化的功能布局
        5.2.2 高效便捷的道路布局
        5.2.3 舒朗大气的空间形象与地域性的建筑设计
        5.2.4 不同维度的景观营造
        5.2.5 文化延续的空间表达
        5.2.6 搭建后续引导体系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个人简历
附件

四、内蒙古园艺产业现状与科技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特色植物生产课程教学改革中融入专业意识培养的探索[J]. 张艳,李勋,彭彬,宋思梦,周扬.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01)
  • [2]江苏省西甜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刘广,徐锦华,张曼,姚协丰,娄丽娜,徐建,侯茜,朱凌丽,羊杏平. 中国蔬菜, 2021(11)
  • [3]我国生态修复专利产业布局与技术创新演化研究[J]. 华连连,张涛嘉,王建国,彭佳,梁伟. 科学管理研究, 2021
  • [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质量农业科技合作的常态机制[J]. 俞建飞,杜李元. 科技管理研究, 2021(20)
  • [5]延边地区浆果栽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徐小迪,曹丽,高君,关文赫.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21(03)
  • [6]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D]. 沈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7]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8]甘草等6种重点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及推广情况分析[J]. 焦连魁,李向东,王继永,曾燕,刘美娟,郑司浩,李鹏英. 中国现代中药, 2021(08)
  • [9]产教融合背景下科研项目与项目化育种课程的有机融合探究[J]. 苏彩霞,张艳芳,李秀琴. 现代商贸工业, 2021(23)
  • [10]城市触媒理论下呼和浩特市新机场片区城市设计研究[D]. 王帅.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内蒙古园艺产业现状及科技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